晚清為什麼不培植八旗,使武裝力量掌控在自己手裡?

甘善傑


不是不想這麼做,而是根本做不下來。

滿族作為一個民族來說,人口非常有限。根據史料記載在入關的時候,滿族的總人口大約是20萬。大部分在入關的時候遷往北京居住,只留下少部分駐守在東北,其中主要集中在盛京,也就是現在的瀋陽。

八旗實際上是一套兵民合一的體制。所有的滿族人都被編入進了八旗之中。後來在對外征服的過程當中,又設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旗。也就是由蒙古人和漢人組成了八旗軍。後兩者尤其是漢軍旗的數量不太穩定,清政府會根據需要有意識的增加或者削減。

但不論怎樣,八旗軍的總數不是太多。清政府能夠坐擁天下,時運和權謀的作用很大。因此有人曾經說過,滿清是中國曆代王朝裡面得天下最容易的。八旗軍的戰鬥力雖然不錯,但總數比較少,清政府實際上是靠著當時多個地方割據勢力以及明王朝內部政治力量分裂的內耗才成功上位的。

滿清一族幾乎全族遷入北京以後,八旗軍的主體其實也就來到了北京。除了北京以外,在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也有一定的駐地。比如成都著名的古商業街區寬窄巷子在歷史上就是旗人的駐地。

八旗體制之所以在滿清入關以後就迅速崩潰,除了腐化的原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瀕民合一的體制沒有辦法再維持下去。在入關以前,滿族人在東北地區的生活實際上是漁獵和農耕相結合的模式。所謂的森林遊牧民族的說法是很可笑的,並不符合事實。漁獵活動和軍事活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才能夠保證八旗軍實現兵民合一的特點。到了北京以後,轉為定居並由漢人供養,這樣一套傳統的生活模式改變,也就自然地削弱了八旗軍的戰鬥力,在形式上就表現為腐化。

這個腐化的過程是非常迅速的,因為生活習慣的變更很快。到了康熙時代,八旗軍其實已經不能夠再承擔戰鬥任務。康熙平定三蕃和收復臺灣主要依賴的都是綠營。其實也就是以漢人為主體構成的軍隊。

到了晚清時期,整個社會極重難返,連綠營都已經徹底腐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又碰上了太平天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內亂。咸豐帝不得不允許,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僚自行招募士兵組建團練,實際上也就是私人武裝力量。那麼在太平天國動亂結束以後,清政府有沒有想過收回兵權或者重新啟用八旗軍的力量?

答案是肯定的。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晚清的兩大奇案,刺馬和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前者實際上就是一場以暗殺形式表現出來的政治鬥爭。馬實際上就是指由朝廷任命的兩江總督馬新貽。當時兩江地區的很多官職都已經被湖南籍人士佔據,朝廷派他下來實際上就是想收權。而他被殺以後,慈禧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立即派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處理此事,實際上也就是像湖南籍的軍政官員服軟。後者實際上也是如此,本身就是一個冤案。但後續沸沸揚揚鬧得如此之大,實際上是朝廷希望藉此機會清理在浙江的湖南籍官員。應該說慈禧在這一場當中佔據了優勢。

除了藉助這樣一些刑事案件打擊已經做大的漢族地方官員。還有一個手段就是在中央層面上進行權力制衡。最典型的就是利用翁同龢來制約李鴻章。兩人證件不同,又有權力鬥爭,所以就被慈禧利用起來了。翁限制北洋水師的軍費,實際上恰恰是慈禧默許的。李對此其實心知肚明,但也不好發作。後來李鴻章為了討慈禧歡心,還主動將軍費挪用修建頤和園。雖然不能說,這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的潰敗,但很明顯軍費不足導致的裝備相對落後和訓練不足,使得北洋水師在戰鬥過程當中居於下風是不爭的事實,兩者之間確實有著一定的關係。

除了有意識的限制,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官僚,慈禧其實也在刻意的提拔滿清貴族內部的可用之人。比如被革命烈士徐錫麟擊斃的安徽巡撫恩銘。客觀而論,恩銘確實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人。在出任安徽巡撫期間也有不俗的政績。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安徽創辦了新式軍隊新式警察學校。這實際上也是滿清貴族力圖採用新式軍隊模式,重新構建軍事基礎的一種嘗試。慈禧對此也很讚賞。不過問題在於他被刺殺了,而滿清貴族內部有這樣水準的人士實在是少之又少。

1905年清末新政,清政府準備編練新軍。在南北分別開辦,北方由袁世凱負責,南方由張之洞負責。恰恰是這次編練新軍,最終促成了清政府的滅亡。此事與問題無關不詳談。從主要負責人的選擇來看,滿清貴族內部無人能夠擔此重任,因此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只得委託漢人管理。慈禧對此當然也心有芥蒂。所以在臨死之前把張之洞從地方招入中央,實際上就是以一種體面的方式收回了他的兵權。但對於袁世凱這樣一個年富力強的軍事強人來說,慈禧就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溥儀繼位以後,他的父親成為了攝政王,不顧張之洞的反對,急於收回袁世凱的兵權。結果,袁世凱雖然形式上交出了兵權,卻始終牢牢控制著北洋軍。而恰恰也是因為這一次罷處,使得袁世凱後來再也不準備保大清江山,而成為了清政府真正的掘墓人。

從歷史來看,清政府在晚清時期並不是沒有想過通過各種手段收回兵權,但是在歷史大趨勢的背景下,已經不能夠這麼做了。隨著地方實力派的做大,清政府作為中央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在這場鬥爭中佔據優勢。很多時候只能以妥協的方式處理,因為這樣的話可以保障政權的延續。除了實力衰落以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個時候滿清貴族內部幾乎無人可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頑固的排斥漢人,政權會更早的滅亡。至於八旗軍本身,早就已經腐朽不堪用。


用戶4325101516


前言——一個真實的八旗社會

多爾袞攜幼帝入關之後,開始時,八旗精銳半數多駐紮在京城,類似於禁軍的性質;後來隨著統一戰爭的步伐,於康熙晚年,在全國各大省會、水陸要衝、邊疆海防,派遣八旗長期駐守,以控扼京師以外所有最重要的軍事據點,並且構建為滿城,駐紮在各地。

滿城:清朝封建社會時期的“綠區”:

可能現在很少有人瞭解滿城了,通俗簡單點的述說就是類似於美國在中東某國所設立的“綠區”。

朕反覆思維,遷移雖勞一時,然滿漢各安,不相擾害,實為永便,除八旗投充漢人不令遷移外,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順治

從順治皇帝從盛京遷都到北京開啟,京城就成為第一個滿城,隨後到了晚晴時期,全國一共擁有20個“滿城”。是八旗子弟駐紮、生活的地方,也是清政府監視綠營、地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康熙

駐紮在各地的滿城裡的八旗子弟,其實是一個國中之國,不接受地方管轄、也不接受地方律法的約束,同時不與民人混居、不與民人通婚(包衣奴抬旗的就可以),也從不輕易出動。地方上治安剿匪等問題基本上全部交給綠營處理。

入關後迅速腐化的八旗子弟:

其實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發現八旗子弟的戰鬥力飛速下降了,甚至在剿滅三藩叛亂時,不得不仿明朝的衛所制度,設立“綠營”來作為主要戰鬥力使用。

造成八旗子弟腐化的因素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作戰思想

入關後的八旗相對明朝的人口基數來說太少了,為了能保障其“國人”的人口基數,在與南明、鄭成功、大順勢力、地方反清勢力的各種戰鬥中,滿八旗的主要作用就是監視“蒙八旗”、“漢八旗”、或漢軍(綠營前身),極少出現有滿八旗直接參與的戰鬥。

這種思想導致了滿八旗的子弟是極為惜命的,就如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兵圍江寧城(南京)時,逼得八旗指揮官喀喀木就曾擔心城中的百姓為鄭成功充當內應,想要將江寧城內的百姓全屠殺了,只留下八旗軍固守。

二、制度問題

早期的八旗腐化,多是為了惜命。八旗制度有個致命的問題,也是保障八旗軍隊戰鬥的因素:那就是出征時士卒、將軍是要自備馬匹、器械、糧草的。若是戰勝還好,若是戰敗了,就不僅僅是丟掉性命,可能連家裡的婦孺也會隨之捱餓。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制度,入關之後的旗人,居住在滿城裡,出城是需要申報的,如限制出城二十里地外,或是遲歸需要棉鈴鞭刑等等。因此當時的雖然依舊執行“閒時為民”和“計口授田諭”制度,但內地滿城的旗人是不事生產,只是享受每月的薪水和俸米。

這些都導致了早期的旗人閒的無事,“自恃地方官不能辦理,固而驕縱,地方官難於約束,是亦滋事常見。”

康乾時期推崇的“國語騎射”——軍隊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一個組織結構,也是最保守的一個派系。

康熙時期,清政府依舊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戰爭,雖然康熙皇帝在不斷強調“以騎射嫻熟、人材壯健為要”,並誅殺了會製作火器的漢臣戴梓,但此時的清軍因需要面對沙俄、準格爾以及南方的各種勢力,在火器上依舊有所保留。

可是當到了雍正時期“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以及乾隆時期,甚至廢除裁掉八旗義學,希望專心學習騎射。

其根本因素就是:滿人的統治是八旗是寄生於漢法之上的;而八旗是一個軍政合一的封建軍國主義制度。

正因為如此,清朝統治時期,雖然火器的發展停滯不前,但依舊在其八旗軍內部還保留著一定的火器力量(但晚晴時期,已經跟不上腳步)。

但由於乾隆皇帝的作用,使得八旗軍及全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停頓。

清朝的官僚制度中,各部門的首腦均為滿人所擔任,在乾隆之前的歷代皇帝中,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啟,滿人內部一直都保留著學習漢文化的學社——八旗子弟“全民義務教育”的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如和珅等就多出自於這些學院。

可當乾隆廢除了這些學院之後,雖然乾隆在構建滿族“想象的共同體”上是獲得了成效,使得旗人中不管是滿旗人,還是蒙旗人、漢旗人,都成為滿人。

“滿洲原以學習清語,專精騎射為要,近多借讀書為名,轉荒正業,所關甚重……嗣後務念滿洲根本勤習清語騎射,斷不可務虛名而舍正業”

“滿洲若廢此業(騎射),即成漢人”——乾隆

但這種做法就導致了,乾隆之後的整個清政府內部,滿人階級固化現象。不再出現有如和珅、田文鏡、李衛等下層旗人,通過各種晉升的手段,獲得晉升。要知道,人在習武上是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時間的。而八旗是有定額的,餘丁在沒有缺額的時候,只能依靠少許俸祿來活命而已,怎麼可能會習武、騎馬、射箭?

晚晴時期,事實上,清政府也在不斷培植八旗軍事力量

一、為了活命,堅決抵抗的滿城。太平天國摧毀了清朝的八旗力量

太平天國時期,由於太平天國的制度中有一條“誅殺清妖”,所以在太平軍攻打城市時,旗人的身份不再是他們享福的通行證,而是追命符,除女子外多被屠殺。

所以這個時期,太平軍攻打的八旗駐防要地時,滿城的八旗多是堅決抵抗的,甚至是連女子都會上城作戰。如鎮江滿城攻防戰時,以及杭州滿城將軍在城破後點燃火藥自焚。

甚至是為了能與太平天國對戰,清政府建立的江南、江北大營中,江北就是由八旗軍所構成的,後來江南、江北兩大營接連被李秀成攻破,導致了清政府的力量只剩餘僧格林沁親王這一支八旗軍,清廷不得不將軍權交給曾國藩。

二、無才可提拔的旗人,是晚晴政府的哀歌

太平天國摧毀了清朝倚重的八旗軍隊後,清政府手中只有僧格林沁親王這一支八旗軍嫡系。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親王雖然戰敗,但這支八旗軍隊並未消亡,真正消亡的是僧格林沁在剿滅山東捻亂時,根據史書的記載,首戰時,僧格林沁統帥八旗馬隊3500人、步隊2000人;綠營5000人共一萬人,但是被擊敗了,然後從直隸古北口及內蒙古等地抽調八旗馬步隊2300人及綠營1500人增援。

在隨後的四年剿“捻軍”時,八旗將領恆齡、格繃額、伊興額、伊什旺布等先後戰死;侍郎瑞麟因戰敗被革職、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將領因怯戰被軍法處斬。

前面提到了乾隆廢棄了義學,導致了八旗階級固化;當這些八旗名將紛紛死後,晚晴政府發現整個清國的旗人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那些勳貴旗人除了會遛鳥鬥狗之外,有些除了會寫自個的名字之外,其他字都不認得的現象。

三、太平天國之後,滿清“中興”二十多年,不斷扶持旗人

自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剿捻戰爭後,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的陸海國防力量均交給漢人所統轄(這也就是有人建議曾國藩“黃袍加身”的來源)。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時,發現帝國的京城裡竟然有87毫米口徑克虜伯大炮36門,70毫米口徑克虜伯大炮60門,47毫米和57毫米口徑的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共84門,3萬支最新式毛瑟槍,曼裡徹式來復槍等彈藥無數。就連法軍士兵都宣稱自己的軍隊都沒有裝備有這麼好的武器

在1903年後,有感於衰敗的八旗,清政府開始請德國教官和日本顧問,參考德國、英國(日本是學習英國海軍)的軍隊,想複製出一支全新的、拱衛皇室的軍隊來。

北洋新軍第一鎮、禁衛軍和巡防營:

據說,當時清政府從500多萬“國人”(旗人)中,抽調了22萬人次,進行了軍事訓練,有約3萬餘人成績“優秀”而被選了出來,構建成為北洋新軍第一鎮和禁衛軍。

剩餘成績一般的,約有2萬9千人被選了出來,組建成為巡防營的框架,然後從綠營、餘丁、地方勇兵中選出了20多萬人,組建成為巡防營。

但是巡防營中,高度懷疑是用來安插那些通過後門而來的勳貴子弟們,因為這部分人多喜吸食大煙、玩大保健,甚至為了保護自己祖上定下的傳統(騎射),不惜誅殺了兩名日本教官。

扶不起的“阿斗”——成也蕭何敗蕭何

清廷入關後,直到倒臺,清廷內部一直都沒有國防軍的概念,其軍隊組成一直都保留著八旗模式——旗主管轄(封建領主通過不同手段控制軍隊)的私軍性質。

哪怕是強盛時期的雍正,在誅殺年羹堯時,其派遣的欽差大臣也是先想方設法奪下其兵權才能逮捕年羹堯,而不是通過一紙聖旨入軍營就完事。

而前面提到的當乾隆廢除義學,階級固化之後,有錢的旗人多通過賄賂等形式獲取實缺。這就導致了有能力無錢的上不了,無才的、吸大煙、玩大保健的廢物在軍營中比比皆是。

同時為了防止如同曾國藩因上繳權利後的下場,張之洞、李鴻章、甚至是袁世凱在內,都不斷架空或排斥安插的旗人,而清政府也無能為力,就因八旗制度中“軍政合一”。

因此當大革命爆發時,清政府能調動的軍隊,只有禁軍那一萬五千人,北洋五鎮是袁世凱一手操辦而成的,他早已經通過人事調動等操作,完全掌控了整支軍隊。

二、另外,這個時期,旗人人才斷代是極其嚴重的

皇族內閣中的攝政王載灃、貝勒載洵等人,年紀輕輕,僅在貴胄學堂接受過兩年教育。

領軍的鐵良、鳳山等人,僅接受過傳統中式教育,不懂西方領軍方法。

而懂得的那幾個,都是勳貴嫡子,如趙爾豐、良弼,卻很快死於非命。

三、旗人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由於八旗是有定額的,只有正丁才能繼承,餘丁又不能經商、務工、務農,使得餘丁的生活比滿城外的漢人還貧困。

早在嘉慶時的天理教攻打皇宮時,邪教內部的攻擊部隊就有數十人是旗人身份。

而到了晚晴時期,除了那些勳貴嫡子們活得瀟灑之外,其餘的都是活得渾渾噩噩、備受鄙視、欺壓。因此當日俄戰爭爆發時,東北滿洲、蒙古各地的旗人都紛紛加入了革命黨。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日俄戰爭之前,同盟會孫中山提出的綱要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可日俄戰爭爆發後,孫中山就修改了綱要,改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甚至是辛亥革命爆發後,東北滿洲的旗人就爆發了起義,對外宣稱“將以響應南方,牽制北軍勢力,使清帝不敢東歸!”直接抄了愛新覺羅的老家。

正黃旗鮑化南、劉純一,鑲黃旗張榕、正白旗喜塔臘·恆寶昆,其他滿族人如恩溥、承志、文耆、赫舍裡·松毓、薩克達·慶康、文采臣、趙凱、博經五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張作霖一個漢人,能獲得東北王的權利來源,就因為愛新覺羅賦予他剿滅東北旗人的起義。(據說現今東北區域,除了愛新覺羅家族之外,其他的滿人除了傲嬌說下自己是旗人外,都不太愛理會愛新覺羅家族)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史之為用


晚清時候清政府曾經兩次培植過八旗武力,不過最後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在清軍入關以後,作為其基本武裝力量的八旗很快就腐化墮落,戰鬥力急劇下降。到吳三桂起兵造反時,昔日能壓住吳三桂打的八旗軍此時一敗再敗,不堪一擊。最後康熙還是靠著綠營才擊敗了吳三桂。此後清政府雖然多次試圖讓八旗恢復往日雄風,但是一直沒發揮太大的作用,只有關外八旗因為條件艱苦,因此還保留了一定的戰鬥能力。

而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清政府連綠營也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地方督撫自己組建的團練上陣。清政府對武裝力量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也精選了一批八旗壯丁,進行洋槍洋炮訓練,以加強八旗軍的戰鬥力。

這麼做確實有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關外的八旗在甲午戰爭中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依克唐阿等人率部和日軍進行了多次戰鬥,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不過表現已經在當時的清軍裡也算不錯了。不過在庚子事變時,俄軍大舉入侵東北,在東北的4萬多八旗練軍基本被全殲。而在北京附近的八旗除了護送慈禧的部分神機營、虎神營外,其他八旗也被一掃而空,八旗有戰鬥力的部隊幾乎都被摧毀。

此後在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清政府又抽調了一批旗人壯丁,編練京旗常備軍,試圖恢復八旗武力。京旗常備軍以新軍標準設立,開始只有3000人,後來擴編為北洋第一鎮。此外,清政府還從第一鎮中抽調部分軍官,加上旗丁組建了一個旗人為主的禁衛軍,兵力大約也在一鎮所有。這兩個部隊被視為清政府核心力量。

不過實際上由於旗人中精通軍事者少,北洋第一鎮很多軍官並非旗人,而是來自天津武備學堂。因此清政府對於第一鎮的控制力有限,而禁衛軍則戰鬥力低下,士氣也不高,因此兩個部隊在辛亥革命時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所以這一次清政府培植八旗武力的計劃實際上也失敗了。


不沉的經遠


晚清不僅僅是八旗兵爛了,而是包括綠營兵和蒙古兵在內的所有國家正規部隊,都淪落為只拿餉銀打不了仗的地步。

(一)八旗兵在康熙後期就已經腐化墮落了

滿清入關後衝在前面打前鋒的都是明朝的降軍,如吳三桂、耿仲明、尚之信、李成棟等前明軍,八旗軍多是在後面當督戰隊。

三藩叛亂時,八旗兵連戰連敗,最後還是靠綠營兵平定的叛亂。到了乾隆時代,八旗吸收了一大批野人女真,組建索倫營,才撿回一點面子。

鴉片戰爭後,所謂的八旗精銳黑龍江索倫馬隊,已經很多人連馬都騎不上了。綠營兵也是爛的一塌糊塗,只能依靠漢人團練和蒙古騎兵充場面。

(二)清末綠營化兵為勇的嘗試—練軍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對於私兵性質的湘軍、淮軍和楚軍開始打壓防範。並按照湘軍的方法從綠營中挑選士兵組建練軍

練軍的餉銀、訓練、編制都按照湘軍的方法來,將官多從湘軍、淮軍中抽掉。裝備為冷熱兵器參半,半數用洋槍,半數用弓箭刀矛。

練軍經過訓練後確實比同期的八旗綠營兵戰鬥力要強,軍權也控制住清政府手中。在對付中小規模農民起義時,有很好的效果。即便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部分練軍也展現了一定的戰鬥力。

但除直隸練軍外,其他各省練軍都沒有大規模地參加對外敵的征戰。當戰事緊張之時,清政府下令徵調部隊時,各省督撫寧可臨時招募勇營,也不調派練軍。即便勉強出征也是敗多勝少。

(三)北洋新軍中的八旗兵

袁世凱組建的北洋新軍第一鎮,就是從八旗中抽調士兵組建的,武器裝備最強。但在武昌起義後,清政府以第一鎮為主力鎮壓革命軍時一敗塗地。

在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時,第一鎮士兵就待在兵營裡,沒有一兵一卒去勤王。

結語:不是清政府不想培養八旗綠營兵,而是爛泥扶不上強,經過幾百年的腐化墮落。八旗綠營兵內部因循守舊,守舊勢力盤根錯節;單純修修補補已經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像日本一樣,打破舊制度全盤重建才能解決問題,但清末新政時滿清皇族不願放棄權力,那就只能等“辛亥革命”滿盤皆輸了。


來自邊境之光


晚清一直都在重點培植八旗,只可惜八旗不堪大用,未能扶大廈於將傾。

在太平天國運動時,由於八旗與綠營皆不堪大用,清廷被迫放權,允許地方練兵,由於朝廷沒錢,又被迫允許地方自行收稅籌備軍餉,於是,清朝軍事力量的掌控權逐漸落到漢人手中。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僧格林沁率八旗鐵騎在追擊捻軍時中伏,並全軍覆沒。清廷失去最後一張王牌,淮軍從此坐大,而地方督撫的權利,再無人制衡,從此持續擴大,直到後來軍閥割據。慈禧在時,尚能以權術維繫國內脆弱的政治平衡,慈禧離世,載灃不諳治國之道,政治平衡逐步被打破,終至大清亡國。

太平天國運動時,清政府連綠營也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地方督撫自己組建的團練上陣。清政府對武裝力量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也精選了一批八旗壯丁,進行洋槍洋炮訓練,以加強八旗軍的戰鬥力。

這麼做確實有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關外的八旗在甲午戰爭中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依克唐阿等人率部和日軍進行了多次戰鬥,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不過表現已經在當時的清軍裡也算不錯了。不過在庚子事變時,俄軍大舉入侵東北,在東北的4萬多八旗練軍基本被全殲。而在北京附近的八旗除了護送慈禧的部分神機營、虎神營外,其他八旗也被一掃而空,八旗有戰鬥力的部隊幾乎都被摧毀。

此後在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清政府又抽調了一批旗人壯丁,編練京旗常備軍,試圖恢復八旗武力。京旗常備軍以新軍標準設立,開始只有3000人,後來擴編為北洋第一鎮,被視為清政府核心力量。

不過實際上由於旗人中精通軍事者少,北洋第一鎮很多軍官並非旗人,而是來自天津武備學堂。因此清政府對於第一鎮的控制力有限,在辛亥革命時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所以這一次清政府培植八旗武力的計劃實際上也失敗。






當代曹植


直接說自己的答案:清廷不是不想培植八旗而是實在做不到。原因如下:

第一,明末滿清之所以可以入主中原,一統華夏,有主客兩方面因素,主觀因素是倚仗自己的滿蒙騎兵,使其成為了東亞世界戰鬥力最強的軍隊(陸軍),為其統治中國創造了必要條件;客觀因素是明朝本身已經病入膏肓,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小冰期),讓中原大地烽煙四起,而朝廷內部愈演愈烈的黨爭(閹黨與東林黨),讓明朝已經徹底腐爛,這構成了滿清統治中國的充分條件。故而清朝一統天下。

第二,清朝統一中國的邏輯是利用中原和草原兩大勢力,即用草原騎兵的戰鬥力壓制中原漢人,再利用中原漢人創造的財富贖買草原騎兵。但隨著清朝國祚的不斷延長,天下總體和平的時間也不斷延長,滿蒙騎兵也跟以往的草原民族一樣開始荒廢武功,而且速度驚人。到康熙後期,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已經成了清軍的主要戰鬥力量。清朝的治國邏輯出現了嚴重的紕漏。

第三,來到清朝後期,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讓清朝徹底認識到西方工業力量的強大,故而開啟了著名的“洋務運動”,口號是“師夷之長技”,大量的槍炮等熱兵器被買進來或造出來,進而裝配到軍隊中,這樣一來草原騎兵橫行天下的時代在中國也就徹底結束了。但說起研製或使用槍炮的能力漢人要比滿蒙人強的太多,故誕生了清末“中興四將”(曾左李胡)都是清一水的漢人知識份子,而清廷也只是靠著高超的政治手腕勉強維持這統治,直至被逼勳位那一天的到來。

謝謝博主,謝謝大家


小雨回來2019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了。

首先,清朝立國後就將旗人的地位定為全國最高,以主人的身份管著自己的僕人。就像很多講述清朝官場的電視劇裡演的那樣,清朝官員上至軍機大臣,下至九品小官見到皇帝后都會自稱為奴才,這在中國其他朝代是從來沒有過的。超高的國民地位讓這些旗人自視甚高,逐漸目中無人,除了使役奴僕外,其他的生活能力逐漸喪失了。

再者,到了晚清,這些趴在奴僕身上寄生了近三百年的旗人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也就是完全變成了一個寄生蟲,更遑論拿起武器抵抗外敵了,也是因此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清廷不得不重用漢人組成的軍隊,也是自此始清朝的主要武裝力量被漢將漢兵取代,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等一眾統帥著漢人大軍的將領成為清廷的內閣大臣,掌握了清廷的中樞權利。

試想一下,一個趴在全中國人身上,一心只想著如何奴役寄生的旗人,又怎麼能拿起武器守衛國門呢?


燁陽小靈君


說起清朝的滿八旗,在清朝開國之初可是直屬皇帝統治,絕對的嫡系。滿八旗子弟也是世襲制,官位、爵位、家產都是一代代繼承的。這樣的制度就造成八旗子弟後代從出生到死亡都享受非常安逸優越的生活,到後期連他們老祖宗得天下的基礎馬上騎射都丟掉了,整天過著養鷹、養鳥、逗蛐蛐的消遣日子。

到了晚清鴉片傳入清朝,本就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並且還有錢的八旗子弟就當仁不讓,成了當時鴉片煙的忠實消費者。他們在家裡和老婆、親人一起抽,在外面和朋友一起抽,走到哪都要來一口,原來強悍威猛無比的八旗兵,就一個個成為‘病秧子’。

所以當時清政府不是不想扶植,是已經扶不起來了,一群喪失鬥志,沒有理想的人怎麼能扶植的起來。


阿杜帶你品歷史


不是清政府不培植八旗而是八旗人數太少而且經歷過近百年的享樂培植不起來了。

八旗士兵在清朝初期戰鬥力很強大,但是士兵數量任然偏少,滅亡明朝的主要也是明朝歸降的漢人。後期清朝統一全國八旗的人數就顯得更少,即使 能打仗也不能滿足數量需要,而且後期旗人基本是等著朝廷供養的一類人,衣食無憂地位高尚根本不想著當兵殺敵。只有漢人才想著當兵吃糧養家餬口。漢人的武裝主要是在漢人重臣手裡,所以清朝晚期的皇帝都很重視和漢人大臣的關係,重金高官籠絡人心,就是通過他們來對軍隊的掌控。


一支菸007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軍事制度。它源於女真族的生產實踐,初創於努爾哈赤時期。完善於皇太極和順治時期。所謂的八旗,指的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

八旗兵

它一開始只有女真八旗。後來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並吸收俄羅斯和朝鮮族人進入旗兵。在盛極一時的時候,兵力大約有10多萬人。並且隨著清兵入關和征戰,八旗兵也分佈全國各地。是清朝政府最為依仗的一支戰力極為強悍的軍隊。

它在清朝初年,對清朝的統一東北,控制蒙古朝鮮,與明朝大戰,入關,以及統一中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是清朝初年的王牌軍。

八旗兵

但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在清朝末年,甚至在清朝中後期的戰爭之中,竟然敗仗連連。最終隨著辛亥革命的一生炮響,而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為什麼在清初戰鬥力強悍的旗兵,在清末淪為“豆腐渣”了呢?
原因是,清兵入關之後,八旗兵迅速腐化了。

入關之前,八旗兵已經擁有許多的特權。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後。連年發動戰爭。收穫頗豐,於是努爾哈赤根據功勞大小,給與將官很多的賞賜。甚至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永遠世襲職位。

入關之後,八旗兵迅速控制全國。在全國範圍內大量“圈地”,靠著土地的租賃,過起養尊處優的日子。這些旗人,不事生產,卻能佔有大量的生產資料。而且他們也不用納稅。不服勞役。即使犯罪,也僅僅受到較為輕微的處罰。再加上自從康熙上臺之後,全國局勢逐漸穩定,戰爭日減,所以這些旗人也開始逐漸享受起生活來了。整天吃飽了沒事養養鳥,遛遛狗,至於騎馬射箭,已經不是擅長的事情了。

旗人的腐化

八旗兵迅速腐化。到了三藩之亂的時候,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比不上漢軍的綠營兵了。雖然,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經常在避暑上莊舉行狩獵活動,滿族和蒙古的官員要是不及格的話會減少俸祿,而且這些皇帝還鼓勵八旗兵學習滿族文字,滿族語言,但是這些,都沒有辦法挽救八旗兵迅速腐化的事實。

清朝末年,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運動,清朝政府的軍政大權,也掌握在漢族大員的手中。最終,隨著武昌的一聲炮響,掌握著北洋軍政大權的袁世凱的逼迫,清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危如累卵的中國。

那麼,清政府為什麼不培植八旗兵,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填哥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八旗兵已經徹底腐朽,無可救藥了。

清朝政府其實一開始並不想讓漢族要員染指軍權。對曾國藩的湘軍有諸多的限制,且不太重視。但是八旗兵是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八旗兵重點佈防的鎮江就被英軍輕易攻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天津,北京更是八旗兵雲集的地方,結果這些地方也迅速被攻破。

太平天國時期攻佔的南京,也是八旗兵聚集的地方。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遼林,旅順,都被日軍佔領。八旗兵連老家都丟了。八國聯軍時期,北京再次被攻佔。

雖然,這些地方淪陷的最主要罪責不在八旗兵,但八旗兵的戰鬥力之弱可想而知。

不但是八旗兵,連清朝中期所依仗的所謂“綠營兵”,戰鬥力都迅速退化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主力都是綠營兵和八旗兵,結果呢?被太平天國輕易端掉了。

所以不是清政府不培植八旗兵。把八旗兵佈置在重點的地方,足見清政府對八旗兵的重視,但是八旗兵爛泥扶不上牆,讓清政府失望了。

二、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後期沒有名將能統領和訓練八旗兵。

不同於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北洋軍,有漢族重臣的苦心經營。且統軍將領不少。也不同於清朝初年,多個滿族將領能征慣戰。清朝末年,滿族人由於過慣了歌舞昇平的日子。基本上沒有能夠帶領八旗兵重新走向輝煌的將領。

恭親王奕訢雖然任軍機大臣,但不曾帶兵打仗,而且奕訢更擅長的是政務。帶兵練兵不是所長。

曾格林沁是名將,但是他並非滿族人,也難以獨當一面,且最終戰死沙場。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沒有名將,訓練和培植八旗兵也就無從說起了。

三、清朝末年的局勢,不是培植八旗兵能夠挽救的。

正所謂時也,運也。在清朝前期,八旗兵因緣際會,得益於多代領導人的英明和明朝的內訌,得以迅速統一全國,青史留名。

清朝末年,面對的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和國內的資產階級的鬥爭。八旗兵的武器裝備,跟帝國主義比起來,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這仗怎麼打?
而且這個時候,清朝缺的,是一個能夠救民於水火的偉大的政府。一個能夠富國強兵的具有雄心壯志的政府。清朝末年的政府,已經缺了清朝初年的雄心壯志了。

面對這樣的局勢,即使清朝掌握著百十萬的訓練有素的旗兵,又能怎麼樣?

更何況滿族人少,清政府就算拼盡吃奶的力,也只能武裝區區12萬八旗兵,就算累死這12萬八旗兵,也不能阻止帝國主義的侵略腳步以及撲滅遍及全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烽火。

辛亥革命

八旗制度,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是其落後一面,註定其必然迅速衰亡。並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且清政府即使努力培植八旗兵,也挽救不了清朝的命運,因為清政府已經民心盡失,大勢已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