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惠農圈為你解答疑惑!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其中包含著多少人們的智慧跟經驗。在農村有很多俗語,其實我們都不瞭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在當代互聯網如此發達的年代,在我們年輕人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對老一輩的俗語有所瞭解的了,甚至是聽都沒有聽過。不過在農村傳唱的這些俗語,並不是沒有半點依據的,這些俗語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根據當時的經驗遺留下來的。

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的人老了,就會被兒女嫌棄。就說當代,也有很多不孝順的人;在父母老了以後,沒有工作能力的時候,就會被兒女嫌棄了。在我們村,就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我們村子裡,大部分的老人沒有什麼其他的手藝的,只能去種地,就是說只會乾地裡的活兒。而這些人一旦老了,就沒有工作能力了,去不了地裡,幹不了農活了。對於這樣的情況,在家裡就成了閒人一名,別說頤養天年了,還會遭到家人的摒棄,甚至會被家人摔臉子,再過分的就是,有的兒女會讓老人搬出去住。

在我們村子裡,就有一塊村委會蓋的小毛房,為了檢查農田的一間毛草房。這裡邊就住著一雙年近80的老人,原因就是自家的兒女把老人給轟了出來,嫌棄他們什麼都幹不了,還白吃閒飯,於是老人只能住到這間沒人佔的毛草屋裡。

那麼“死了欠三年”又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老人死後,作為兒女都要為其守三年的孝,意思就是為了彌補老人的生養之恩,也是年輕人對自己內心的一種慰藉。其實守再多孝又有什麼用呢?生前不孝順,死後燒紙錢,給誰花呢?

其實這句俗語意在指,作為兒女,不管老人如何,既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我們就應該孝順他們,不要等到人死了,再去做表面功夫,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像我說的,人死後燒紙錢,給誰花呢?想要彌補遺憾,就要做到問心無愧。


惠農圈


鄰居家的婆婆不到70歲,給人煩死了,她愛爭論問題,好說閒話,聲音還大,很多事情她不懂非裝懂,我和她兒媳婦閒聊,不知道咋我就說了句:鄭州作為省會不知道將來會變成啥樣?她兒媳婦還沒顧得上說啥,她激動萬分地說,你們也不去爭爭,洛陽作省會多好,你們就知道好吃好喝,一點不努力!我嚇一跳,她到底那根領不對勁?然後她就站在我倆旁邊眉飛色舞地講洛陽多好多好,估計是成天看電視看多了,不得不佩服她的那張嘴。有時候我就想她老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反正現在我們都不喜歡她!



阿敏納


這是說的個別的老人,一般老人年紀大了就會特別的和藹可親,還是受到兒女和眾人尊敬的。但是也有個別的,我曾經遇到過一個老人,同學小雨的太奶奶。

我記得那時候我們還小,在讀小學所以經常一起玩,我們經常去找小雨玩,他們跟她的太奶奶住在一起,我們每次去找小雨都會聽到她太奶奶的罵聲,她見誰罵誰,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她似的。小雨的太奶奶那時候已經癱瘓在床多年,她不停的咒罵孩子們,所以每人願意搭理她,她每次大便後就到處摸,弄的哪裡都是。小雨有爺爺奶奶,還有個姑奶奶,也就是小雨的太奶奶有兒有女但是誰都不願意搭理她。


聽說早年的時候,小雨的姑奶奶在外地工作生了個兒子,那時候正趕上文革,帶在身邊實在無能為力,就把孩子交給了小雨的太奶奶帶,並且定時的寄錢和糧食,但是小雨的奶奶為了接濟自己的孃家人,把孩子活活餓死了!小雨的姑奶奶記仇,從此永遠不再登門。小雨的奶奶剛結婚的時候被小雨的太奶奶欺負的曾經自盡未遂,所以也不願意理會她。小雨的太奶奶,跟小雨他們全家住在一起,在院子裡就能聞到太奶奶屋裡的怪味,但是小雨媽媽除了一日三餐送到屋裡,別的事情也懶得理會。小雨的奶奶就這樣活了十三年!


寶媽說事談養兒育兒


農村老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死了欠三年,意思是當一個人年紀大老了的時候,會招致兒女子孫的“嫌棄”與“不愛”,因為人老了失去勞動能力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給兒女子孫幹活勞動了,有些老人以前伺候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現在老了伺候不行了,有些老人以前身體體質就差到老了身體體質更差,更容易經常生病,患病,需要兒女子孫照顧花錢。



雖然人老了招人“嫌棄”與“不愛”,但老人去世了還是會折騰兒女子孫三年的,因為老人去世要埋葬送殯需要處處花錢,以前大多數人生活上經濟上比較拮据,埋送去世老人這樣的大事好多人都會借錢舉債辦喪事的,加之好多地方都有給去世老人隔段時間“上墳燒紙”的習俗,整整三年時間內前前後後老人的兒女子孫都不得安寧,不得消停,燒完“三年紙”才算常時間能安寧些,能消停些,等老人去世10週年再說。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有道理的,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在現實生活中,有好多老人,有行動能力的時候,能給兒女子孫勞動幹活的時候,能伺候兒女子孫的時候,能給兒女子孫掙錢賺錢帶來好處實惠的時候,兒女子孫在生活中比較不會嫌棄老人,不會不關愛善待老人,一旦老人失去了行動能力,一旦不能給兒女子孫勞動幹活。 一旦不能再伺候兒女子孫,一旦不能再給兒女子孫掙錢賺錢了,許多的老人會受到兒女子孫的“嫌棄”與“不愛”,甚至有些兒女子孫會毆打劣待老人,有時真是“慘不忍睹”。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關愛善待我們家中的所有老人,不管現在老人們“情況”如何,他們以前對我們所有的“愛”,所有的“好”是我們這些兒女子孫永遠無法償還,永遠無法報答的。 而且這種說法很明顯是一種不孝敬老人的說法。從小到大,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到了老人需要你給他們養老的時候,卻說老人招人嫌,這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也是不孝敬老人的說法。有的老人年輕的時候是很通情達理的人,但是老了,變的尖酸刻薄,做一些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很多人去責怪他們,兒女也不理解他們……於是就有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給發生了。 很多時候不是他們想這樣,而是這就是他們衰老的過程,他們的思維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他們會反反覆覆地說同一件事情,就像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裡面歌詞說的那樣,“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但是作為兒女的要理解老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要理解老人的難處和他們對你的牽掛,其實咱們在外面工作學習生活,常年不在老人身邊,老人其實是很操心,很記掛你們的。


鄉村少奇


農村老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歷久彌新,內容不斷地豐富。

俗語釋義:人上了年紀,就招人嫌棄了;就算是去世了,還要影響拖欠後代好幾年。

人老招人嫌

老人和嬰孩對比一下就更加露骨了:同樣是看到樹上有一隻麻雀,牙牙學語的孩子可能問十遍八遍爸媽和爺奶都會耐心的回答,末了還不忘加一句:寶寶真棒!但如果是老人問,只要問上兩遍,通常兒孫們就得沒好脾氣了;同樣是大小便屙在褲襠裡了,如果是嬰孩,大人們急著幫忙換,生怕紅屁股了,如果是老人呢,恐怕沒有幾個兒孫能給好臉色吧?

老人招人嫌,這也是必然的過程:人老了,手腳不靈便了,往哪裡站都覺得礙手礙腳;人老了,耳朵也不好使了,說上好幾遍都聽不見;人老了,慢慢就有了“老人味”,給別人一種不那麼幹淨的印象。

死了欠三年

老人就算去世了,還是會影響家裡的後代好幾年,這裡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金錢方面。家裡的老人去世了,各種費用也是不低的。請客吃“豆腐飯”,喪葬費等等,在以前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到現在呢,更是“活得活不起,死也死不起”,甚至一塊墓地一輩子的積蓄都買不起。

二是守孝方面。古人家中親長去世了,就有守孝的傳統,就算是在身居要職也要辭官為其守孝,待孝期滿了才能返聘任職。現在雖說沒有守孝好幾年的傳統了,但是有些習俗還是保存下來了:比如說頭年家中老人去世了,春節不能貼春聯,同年家裡不能結婚辦喜宴等等。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上述俗語,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一點三農


著為老年人不管你身居何處,有錢沒錢自己的心態要放平和。首先你得自尊自愛,量力而行平衡子女間的關係。兒女之間發展肯定是不平衡的,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你有實力能夠幫助他們的就幫助,儘量少插手兒女及孫子輩之間的各種事務,他們向你彙報請示是尊重你,該他們自己拿主意的還是儘量少干預。該裝耳聾的就裝耳聾,該裝瞎子的就裝瞎子。你的意識行為跟不上社會發展趨勢,你的知識結構單一文化素求過時接受新鮮事物遲緩。兒孫自有兒孫福,放手讓兒女發揮他們自己的自由空間。特別是依靠兒女居家養老的老年群體,不要以大家長自居橫加干涉兒子女兒私事家務事。不要啥都以自己為中心,總以為自己是太陽啥子事都得圍著自己轉,處處插手事事指手畫腳,總想把自己的兒女攥有自己手中,害怕子孫吃虧啥事都包辦溺愛矯慣放縱禍害孫子輩。自己稍微不如意順心挑撥兒女媳婦女婿之間關係,大鬧特鬧時不時叫上所謂的親朋好友到某個子女家胡吃海喝。


放飛夢想成就2019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也是一種有點兒普遍性的社會家庭現象,值得注意,引起重視。家人相處如何是好?長輩晚輩都要注意重視。

家家都有難唸的經,幸福家家相似,不幸家家不同。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為何會這樣?難道不值得反思?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人話多。是不是人老話多所至?這應是一大原因。欠病無孝子,這也是一大因。人老如孩子不又真是孩子,也是一大原因。父母特別偏心,對兒女偏愛溺愛嚴重,造成兒女不和,對父母極度不滿,也是一大原因。老人脾氣越來硬,一根筋,又特別自以為是,為傲,好罵人,兒女盡孝,總是吃力不討好,也常有。總之,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原因只很多的,難於一一說清道明。

當然,更有是晚輩不對的。百善孝為先,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無論老人如何,都曾有生養之恩,都要盡善盡孝多報恩,不可因老人之不足為藉口而嫌之,更不可死了要去責備一番,久久不平靜。風水輪流轉,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不應把老人當老朽對待,而應當玉寶。

人老不如前好,特別多病又喪失自理能力,又不講衛生,不聽勸,還以為兒女盡孝是本份,兒女一點做得不好不周,就不斷責備數說甚至咒罵兒女不是時,就更令人嫌了。特別是父母偏心不公,常有心孝敬的反招怒,不來盡孝的反常被溺愛讚揚,有經濟財產的,更因利益關係不平不公而引發諸多矛盾,那就更被嫌受欠待了。所以做老的,先要做好自己,也不要有偏愛不公,更要教育好兒女,能善有孝有為。




樹德漢碩


這個說法要客觀去看,深入分析。

首先“人老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的說法,代表了一定程度上養老現狀的事實。很多地方農村道德崩塌,子女對老人冷暴力是普遍現象,能給老人端碗飯,不指桑罵槐冷言冷語攻擊謾罵,已經算好的了。即便是這種“好”的待遇,在農村也不一定收到好評和肯定,因為道德崩塌,一切向錢看,平時虧欠下老人的,只要在身後大事操辦,捨得花錢,一來可以彌補心裡的愧疚而來可以堵住眾人之口,只要禮數夠了,反而比真正善待老人的還要落下好名聲。所以很多人大操大辦,債臺高築,所以才有“”死後欠三年”之說。

從另一方面看這種說法,這代表了老一輩人的悲觀消極思想,卻不能代表我國農村正在迅速改變的後來人的心態。

我國農村人口比例大,因為新一代即將老去的人,從受教育程度,還是多年在外打工拼搏的眼界開闊程度,已經遠遠高於父母一代人,農村的惡習,相信會從我們開始逐漸改變的。

新一代人的育兒觀已經發生變化,除了養大孩子,更注重與孩子感情的溝通,教育的指導,共同語言的培養。這樣建築起來親子關係,註定與只管吃飯活著的一代不同。

人都要向前看,後輩人不要被老一輩的這些消極思想和消極言論影響,用積極行動,積極心態為自己的老去,做好準備。


她視點團體諮詢師


我們從小就受到老師和父母的教育,都說要尊老愛幼,這是傳統美德。可是我無意中聽說過一句“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當時很不理解,這到底指的是什麼?

按理說老人為了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孩子們長大了,完全能自理了,老人也可以享享清福,生活中母慈子孝共享天倫之樂了。“老人招人嫌”是很容易理解的,字面意思說人老了會遭受到家人的嫌棄,特別是子孫輩。

以前我國科技落後,務農或者工人生產基本上憑藉人力,生產力很低。人老了也就沒啥力氣,幹不了重活,行動緩慢,身邊需要有人照料,如此便會給家裡添亂,家裡的一些人對於吃飯不幹活的,自然怎麼看都不順眼了。且古代總會發生什麼旱災、水災、蟲災,青壯年自己可能都吃不上飯,甚至賣兒賣女,老人就更顧及不到了。古代一些部落若沒吃的,首先犧牲的便是無勞動力的老人,其實現代也一樣,子女只管自己,不顧父母死活,責任心全無,被人唾棄的事情也不少。

“死了欠三年”怎麼理解呢?字面意思說的是老人生前招人嫌棄,去世後還欠著。其實並非如此,老人為子女操勞一輩子,應有的待遇沒有得到,怎可能欠他們?這裡是說古代長輩去世後,照規矩晚輩需為他們守孝3年,可是卻沒有守,是說子女欠老人,這一點和儒家傳統道德還是挺符合的。

我們應該孝敬父母,趁著父母健在,好好的對待自己父母和家人,別等父母不在了,才後悔莫及!


苗鄉惠惠


這種說法很明顯是一種不孝敬老人的說法。從小到大,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到了老人需要你給他們養老的時候,卻說老人招人嫌,這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也是不孝敬老人的說法。

有的老人年輕的時候是很通情達理的人,但是老了,變的尖酸刻薄,做一些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很多人去責怪他們,兒女也不理解他們……於是就有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給發生了。

很多時候不是他們想這樣,而是這就是他們衰老的過程,他們的思維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他們會反反覆覆地說同一件事情,就像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裡面歌詞說的那樣,“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但是作為兒女的要理解老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要理解老人的難處和他們對你的牽掛,其實咱們在外面工作學習生活,常年不在老人身邊,老人其實是很操心,很記掛你們的。

至於:“死了欠三年”,我是這樣子理解的,在我們甘肅這邊的農村,當一家裡面老人去世了之後,就要燒三年紙,所謂三年忌日就是這樣來的。在這三年裡面家裡的子女不能到村子裡面其他人家的家裡面進去,因為身上有晦氣,不好;在家裡面三年之內在過年的時候不能貼年畫和對聯,到了三年之後才可以貼年畫和對聯,這就是我理解的後半句的意思,不知道對不對,還請大家在評論裡面指出!

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你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