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往事:兆河农垦学校

当年,教育领域出现了一批不伦不类的所谓“农垦学校”。说是学农的高中,但根本就学不到什么真知识!首先教材就没有系统的教材,师资也是拼凑来的。录取的生源文化成绩可不比任何高中差,其中大部分考试成绩几乎可以录取到任何级别的普通高中。但他(她)们的毕业学校的个人鉴定都写下这一句:该生不宜录取。那个年代给这个群体学生起了个听起来蛮不错的称呼: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说白了就是:上一代虽然都是“坏人”,下一代还是可以教育成好人的。正是本着这个精神而将这个群体的学生剥夺上普通高中的权利,而又为了体现政策的“开明”,专门给这个群体的学生创办了“农垦学校”。


巢湖往事:兆河农垦学校


当年,巢县就有“巢县兆河农垦学校”这么个相当于中等专业(高中)的学校,而且这所学校还是芜湖地区统一招生的呢。

创建首届招的应该是64届初中毕业生,因为这个学校是为迎合时代的需求而“随心所欲”创建的,所以根本就没有计划、预算、行政安排。临时将农口子的兆河农场一个队的闲置房用作办校的用房。好在首届只招了一个班40个学生,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两间寝室,就是一所学校了。前面介绍了学生的来源,教师也几乎是和学生同样的面貌!也可以说师资个人能力並不能说和其他普通高中差,他们原来几乎也都是普通高中的名师,大家都心知肚明吧。

首届直到1965年2月份才能到校报到,这一届学生几乎都是在农田、基建劳动中度过。因为当年9月份又要招生两个班。上面拨款正式建校了,校址建在了兆河农场的场部上面。前后建了四排房子,按照学校的标准分别建了教室、办公室、教师、学生宿舍、还专门一个实验室,操场篮球场也都有了。比较象一个学校的模样了。


巢湖往事:兆河农垦学校


65年9月份便又招了两个班100名学生,实际来校报到90名。由于64届招的那个班是65年2月才到校,当时就将这个班叫成65班,而65年9月招进的两个班就定为65-1、65-2班。在这两届3个班共一百三十多人中,中途分别有6、7人因个人原因离开了学校,其中特别要提到一位汪同学在建校劳动时不幸去世。


转眼1966年,一开始上级对该校极其“重视”,派了以县公安局长为组长,区武装部长为副组长及政府各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工作组派驻兆河农校。可见对这帮“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重视程度!工作组一些人都是带着枪进驻的。农场的工人一直也对学生们存有成见。很快……工作组随即撤走了。由于学校远离城市,这个“派”、那个“派”在这个偏远的地方造不成影响,虽然也有部分学生仿效成立了各式各样的“战斗队”,紧跟着也就无声无息了。大串联全校的学生几乎都自发结伴而行,除了到北京外全国各地都有去的。

自66年到1968年毕业分配、下放农村,学校几乎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状况。大部分同学都回家了。我们学校有来自江南的泾县、繁昌、当涂的同学,还有无为、含山、和县的同学。1968年毕业时有个政策:百分之二十的同学可分在农林四场。其余的都要下放农村。在这段期间也很平静的过去了。


巢湖往事:兆河农垦学校


随着这两届一百二十多人的毕业离校,兆河农垦学校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在安享晚年。他(她)们分别于2009年10月和2015年10月举行了两次聚会,大部分的同学都到场了。几乎半个世纪的离别,再聚首时都已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