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所謂的凌煙閣,本就是皇宮內一個不起眼的小矮樓而已。在貞觀十七年時,唐太宗李世民下詔:

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

唐太宗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繪製了二十四幅功臣的畫像,留待後世供奉瞻仰。之後,被繪製的這二十四幅畫像,被稱為“凌煙閣功臣”,而且排名順序有先後。

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徐茂公、秦瓊。

一、長孫無忌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長孫無忌(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省洛陽人。他是鮮卑族皇室拓跋氏之後,遷居後改姓長孫氏,其妹嫁與李世民為妻,就是文德順聖皇后。

隋末時,李淵在山西太原起兵,長孫無忌遂在其麾下輔佐,一路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被李淵冊封為齊國公,後再次徙趙國公,位居異姓功勳之首。

626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同時,徹底獲得了唐朝的軍政大權。而其中,最堅定、最核心的支持者,就是長孫無忌以及他身後的長孫氏。因此,他在“凌煙閣功臣”中,當之無愧的排名第一。

二、李孝恭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李孝恭(591年——640年),皇室李姓的宗親,唐高祖李淵的侄子,在李淵自太原起兵後就開始追隨。

621年,李孝恭擔任了夔州總管,開始負責操練水軍,投身到唐朝的統一戰爭中。在李靖的協助下,他先後剿滅了蕭銑、輔公祏等人。之後,李孝恭又率軍南下,平定了江南各地,被授予揚州大都督之職,後加封為河間郡王。

不過,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孝恭並沒有支持李世民的奪權行徑。事後,逐漸受到了唐太宗的排擠和猜忌,被迫退出了權力的核心層。

好在,李孝恭的為人非常豁達,賦閒後開始以歌舞和美姬自娛享樂,也算是安度了晚年。

三、杜如晦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陝西省西安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的工部尚書。著名成語“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李淵逐漸傾向於長子李建成,開始打壓秦王的實力。期間,杜如晦被外調出秦王府,但他依然深受李世民信任,是唐太宗成功奪取政權並開創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上臺,杜如晦被封為蔡國公兼兵部尚書。可惜,杜如晦在貞觀四年時就因病而亡,時年僅四十五歲。

四、魏徵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河北省鉅鹿縣人。曾擔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等職,被封為了鄭國公,以直言上諫而聞名於後世。

魏徵與其他的凌煙閣名臣不盡相同,既不屬於唐朝的開國功臣,也不屬於李世民的嫡系。相反,他長期擔任太子洗馬一職,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李世民斬殺,而李建成的親近大臣們也紛紛受到株連。但是,魏徵卻成為了一個例外,因其耿直上諫的性格而被李世民所欣賞,升任為諫議大夫,積極輔助唐太宗理政。

在魏徵過世後,太宗皇帝悲慟無比,曾多次提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五、房玄齡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山東省臨淄人。成語“房謀杜斷”中的“房”,就是指房玄齡,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核心謀臣。

626年,房玄齡力促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進行奪權,是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房玄齡被封為中書令,之後加封梁國公並進位司空,長期總理朝政,是貞觀之治的重要推動者。

後世,將他和杜如晦樹立為古代良相的典範,並稱為“房杜”。

六、高士廉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儉,字士廉,河北省景縣人。他是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舅父,對於李氏和長孫氏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高士廉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功績並不是太多,歷史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僅僅官至尚書右僕射。在這點上,他與凌煙閣的其他名臣,簡直無法相比。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卻對他的評價甚高:

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

七、尉遲恭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尉遲恭(585年——658年),名恭,字敬德,鮮卑族人,山西省朔州人。

起先,尉遲恭是劉武周的部將,之後才投降李世民。不過,一開始他並沒有贏得李世民的信任。在單騎救主之後,尉遲恭才徹底贏得了李世民的器重。

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身先士卒,親手斬殺了齊王李元吉,並且率兵威逼李淵下旨,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貞觀年間,李世民因殺兄滅弟而心生不安,經常夢到被自己殺死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夜不能寐。尉遲恭和秦叔寶二人,入夜便在唐太宗寢宮外執勤,長孫皇后感念二人有勇有德,讓畫師特意繪製二人畫像貼在門上,這也就是我國傳統門神的由來。

居功至偉但生性不驕的尉遲恭,在晚年時更加低調,閉門不出,謝絕賓客,最終得以頤養天年。

八、李靖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陝西省三原人,是唐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祖父李崇義曾經擔任殷州刺史,被封永康公;其父李詮,擔任過趙郡太守;其舅父韓擒虎,是隋末的名將;其兄李端,也是一代名將。

一門將領的李靖,很早就善於用兵,精於謀略,是唐初諸多軍事將領中,唯一可以稱為軍事家的將領。

不過,在事關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靖卻選擇了置身事外,沒有參與。他保持中立的態度,使得李世民頗為失望。而且,其高超和卓越的軍事能力,也逐漸引起了李世民的顧慮。

在一次次被誣告謀反後,李靖為了避嫌,主動上疏請求退休,這才算安度了晚年。

九、蕭瑀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其祖父是後梁的宣帝蕭察,其姐姐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在隋煬帝時期就成為了重臣。

因其善學能書和性格耿直而受到隋煬帝的打壓,被貶為了河池郡守。面對隋末的亂局,他顯得憂心忡忡卻又無可奈何。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蕭瑀選擇歸附唐朝,因善於制定法令和政令,逐漸獲得了李淵的重用。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兄弟相爭中,蕭瑀追隨李淵的態度,傾向於支持太子李建成。

秦王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即位後,蕭瑀因與房玄齡和杜如晦等李世民嫡系的關係不和,多次被李世民斥責,被迫退休辭官。

貞觀二十二年時,蕭瑀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十、段志玄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段志玄(598年——642年),山東省臨淄人,其父段偃師。在李淵從太原起兵時就開始追隨,一步步官至郢州刺史。

而段志玄,也在唐初的一系列戰爭中被秦王李世民所重用,被授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在攻取潼關之戰中,段志玄在自己受傷之下,依然率領數十騎奮勇殺敵,終於大敗隋軍。

唐朝建立後,段志玄追隨李世民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完成了唐朝的統一戰爭。

玄武門之變前,段志玄堅決擁護李世民奪權。在唐太宗登基後,他被進封為褒國公,後又拜右衛大將軍和鎮軍大將軍等職。

貞觀十六年,年僅四十四歲的段志玄就因病過世,被李世民追贈為輔國大將軍和揚州都督。

十一、劉弘基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劉弘基(582年——650年),陝西省涇陽人,其父劉升曾經擔任河州刺史。

隋大業末年時,煬帝遠征遼東,劉弘基為了躲避兵役而故意私宰耕牛,被縣令關進了監獄。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劉弘基很快就積極追隨,成為李家父子進攻長安的先鋒,擒獲了隋軍主將屈突通。

玄武門之變中,劉弘基旗幟鮮明的支持秦王李世民,因擁立有功而得到了嘉賞。李世民登基後,劉弘基恃寵而驕,因貪汙而被言官多次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將他貶官懲處。

太宗征伐高麗時,劉弘基又一次軍前效力,再獲軍功。

唐高宗時,劉弘基病亡,終年六十八歲,被准予陪葬昭陵。

十二、屈突通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屈突通(557年——627年),複姓屈突,庫莫奚種人,長期依附於鮮卑慕容氏。其父屈突長卿,在北周時就擔任邛州刺史。

在隋煬帝時期,楊廣南巡江都,屈突通被委以率軍鎮守長安的重任。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一路向長安殺奔而來。屈突通作為隋軍主帥,堅守潼關死戰不退,戰敗後,自殺殉國未遂,被李淵父子成功勸降。

由於自己降將的身份,屈突通為了建立軍功,在唐初的一系列統一戰爭中誓死拼殺,尤其在剿滅王世充的戰爭中更是功不可沒,被委任統軍鎮守洛陽城。

玄武門之變中,算不得李世民嫡系的屈突通自然保持了中立的態度,並於貞觀元年中病故。

十三、殷開山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殷開山(568年——622年),名崤,字開山,陝西省西安市戶縣人。殷開山在年青時就因學行而知名,尤善擅長公文寫作和編制政令。

李淵起兵後,帶兵一路攻克了陝西,殷開山投效了李唐。秦王李世民將其招入麾下擔任長史,主要負責安撫流民和打擊匪患,還被賜爵陳郡公。

後來,殷開山又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完成了唐初的統一戰爭,以軍功被進爵為勳國公。

在征伐劉黑闥的行軍途中,殷開山患急病而死,李世民贈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成為凌煙閣功臣中最早離世的一個。

十四、柴紹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柴紹(578年——638年),字嗣昌,山西省臨汾市人。其父柴慎是隋朝的右內率,被封鉅鹿郡公。據《舊唐書·柴紹列傳》記載:

趫捷有勇力以抑強扶弱而聞名。

李淵起兵時,柴紹身在長安,歷經萬難逃往太原投靠李唐。先後參與唐軍的攻克長安、消滅薛舉、剿劉武周、攻王世充和敗竇建德等重要的戰爭。

憑藉軍功,柴紹逐漸獲得了李家的青睞,唐國公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平陽公主下嫁於他。

貞觀十二年,柴紹病故。

十五、長孫順德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長孫順德(571年——640年),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叔父。

由於隋煬帝的暴政和一意孤行,執意出兵征伐高麗,長孫順德逃往了山西太原歸附李淵。

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時,長孫順德與劉弘基等人一同負責招募和訓練新兵,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在唐軍進攻長安時,長孫順德擔任先鋒官,擒得隋軍主將屈突通。

定都長安後,長孫順德被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加封薛國公。

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順德是秦王黨的成員之一,立下了赫赫的擁立之功。

太宗即位後,長孫順德趨於平淡,不但沒有再立新功,反而因為貪墨錢財而被多次彈劾,李世民礙於其功,只是貶官了事。

十六、張亮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張亮(588年——646年),河南省鄭州滎陽人。張亮因出身貧寒而投靠李密的瓦崗軍,後來又屬李世勣,隨同李世勣一同投靠唐軍。

經房玄齡推薦,張亮逐漸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為了秦王府的車騎將軍。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爭位時,張亮受到了牽連,被貶斥到了河南洛陽一帶。齊王李元吉繼續落井下石,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張亮也因此被廷尉逮捕並嚴刑拷打。但是,張亮忍受了酷刑,始終未曾供出李世民的不軌之舉。

在李世民繼位後,張亮被封長平郡公,加授懷州總管。不過,張亮的好運似乎到頭了。

646年,張亮被人告發豢養五百名義子,意圖對朝廷不軌。經調查此事證據確鑿,儘管太宗希望從輕,但張亮還是被議定為死罪並當街斬首。

十七、侯君集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侯君集(581年——643年),陝西省旬邑人。

李家父子在太原起兵後,侯君集被秦王李世民徵召入幕府,因從龍征討有功,累遷為左虞候並加車騎將軍。

太宗即位後,侯君集擔任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擔任李靖的副將,擊敗了吐谷渾部。之後,

又自任主將擊敗了高昌,回京後被授兵部尚書並參議朝政(宰相)。

在李世民的諸子爭嫡中,侯君集依附於太子李承幹,甚至慫恿太子圖謀殺害李世民取而代之,因事洩而被誅殺。

十八、張公瑾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河北省魏縣人。

起先,張公瑾在河南王世充的手下為官,眼見王世充昏暗,張公瑾選擇投靠李唐,在尉遲恭的推薦下,才被李世民引入了幕府。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尚存猶豫,在張公瑾的勸諫下才下定決心,成為輔保李世民登基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貞觀元年時,張公瑾官拜代州大都督。之後,協助李靖討伐突厥,擒頡利可汗,被加封為鄒國公。

貞觀六年,張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過世,時年僅三十八歲。

十九、程咬金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程咬金(589年——665年),字義貞,原名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山東省東平斑鳩店人。

程咬金原本是世家大族之後,這與《隋唐英雄傳》等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描述差別甚大。他的曾祖名叫程興,是北齊國的兗州司馬;他的祖父名叫程哲,是北齊國的晉州司馬;他的父親名叫程婁,是北齊國濟州的大中正。

程咬金原先為瓦崗軍的勇將,一直輔保李密,在瓦崗被李唐招降後,他與秦叔寶一同效忠於秦王李世民。

在玄武門之變和一系列的統一戰爭中,程咬金都是李世民最堅決的支持者和擁護者。

李世民過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程咬金因為屠殺已投降的俘虜而被罷官,之後病故。

二十、虞世南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人,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書法家,與褚遂良、歐陽詢和薛稷被後世合稱為

“初唐四大家”。

起先,虞世南歸附於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歸順了竇建德。竇建德被剿滅後,虞世南成為了李世民的幕僚,開始盡心竭力輔佐李世民。

虞世南雖然外貌文弱,但卻性格剛直,直言敢諫,頗有魏徵的特性,官至秘書監。

貞觀十二年病故,享年八十一歲,被賜禮部尚書。

二十一、劉政會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劉政會(579年——635年),河南省延津縣人,在李淵太原起兵以前就投靠了李家。

李淵起兵後,率兵攻往長安,劉政會被李淵留任鎮守太原大本營。一向謹慎的李淵能將大後方交給劉政會,可見對於他的信任。

不過,面對劉武周的趁機進攻,劉政會被俘虜。被俘期間,他依然忠心不二,非但沒有投降,反而伺機打探劉武周的軍情,偷偷傳遞給唐軍。

李唐剿滅劉武周後,劉政會獲救,被授予戶部尚書和光祿卿等職,加封為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

二十二、唐儉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山西省太原人。唐家和李家幾代世交,其父唐鑑和唐高祖李淵私交甚秘,積極協助李淵在太原起兵。

唐朝初年,唐儉和李孝基、劉政會等人,一同被劉武周俘獲,期間還探得駐守蒲州的獨孤懷恩要造反,唐儉竭力揭發獨孤懷恩謀反的罪證。

貞觀初年,唐儉作為使臣說降突厥可汗,可惜未能如願。李靖率領唐軍精銳奇襲突厥,還生擒了頡利可汗。剿滅突厥後,唐儉被唐太宗任命為吏部尚書。

之後,因為怠於政事而被貶官。唐高宗元年,唐儉病故,獲准陪葬昭陵。

二十三、李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李勣(594年——669年),山東省菏澤人,原名叫做徐懋功,是《隋唐英雄傳》等文學作品中的明星曆史人物。因其顯赫的功績,唐高祖李淵賜其國姓李,後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名為李勣。

李勣在青年時就從翟讓起兵,之後成為瓦崗軍的核心人物,分別和李密在前後降唐後,依然以李密部下的身份自稱,以示自己不忘故主。

之後,他開始追隨李世民,跟隨唐軍南征北戰,先後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勢力,成為秦王黨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可惜!李勣沒有支持李世民奪權,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使得李世民對他多有猜忌,這也成為他在凌煙閣名臣中排名倒數第二的最主要原因。

李世民登基後,李勣在十幾年中長期負責唐朝北境的防禦,多次擊敗了薛延陀勢力,又跟隨李世民遠征高麗。

李世民之後,唐高宗李治登基,李勣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終於將其滅亡。次年,李勣病逝,唐高宗追贈其太尉,獲准陪葬昭陵。

二十四、秦叔寶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秦瓊(576年——638年),字叔寶,山東省濟南人,唐朝的開國功臣,也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將領。

秦瓊起初是隋末名將來護兒的部將,後追隨李密並得到重用。619年,秦瓊終於投唐,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的一員猛將,多次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瓊的表現頗為含蓄,遠遠不及與他同為門神的尉遲恭那麼積極主動。而此事,也成為他在凌煙閣排名倒數第一的最主要原因,與他的實際功績完全不符。

唐太宗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十二年,秦瓊在徐州都督的任上去世,獲准陪葬昭陵,被追封為胡國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