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突时,执行谁的旨意?

回电话几点开始


谁的权利大听谁的。历史上著名吕武两位太后就是巾帼压倒须眉的典型事例。

公元195年,刘邦病逝后吕后的儿子惠帝继位,惠帝非常孝顺吕后吕后作为刘邦的结发妻子,又跟沛县的武将集团交好,可以说她的话比皇帝还好使。后来惠帝因病去世,吕后趁机封了吕氏家族很多人为王侯,打破了汉高祖刘邦的组训: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继位的刘恭只因在背后说了吕后的坏话,就被吕后废除了帝位并且暗中派人杀了他。可以说吕后在位时,太后的懿旨比皇帝的圣旨管用多了。

另一位武后就比吕后更加厉害,不但可以废立皇帝,还直接把大唐改成大周王朝。因为违背太后武则天的意愿,李显从皇帝被废为庐陵王,李旦登基为帝,看到了前任兄长李显的下场,丝毫不敢违背太后的旨意,时为了讨好武则天竟然带头劝进武则天称帝,自己则退位当上了太子后又被削为郡王。武则天登基称帝为了保住皇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连自己的子孙都不放过。


陆弃


按照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所谓天子,代天牧守万民,是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其旨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和圣旨对抗。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皇帝本人的权威往往也受到很多其他的挑战和制约。太子、后妃、诸侯王都可能会发号施令,皇帝诏书自然是『圣旨』,而太子和诸侯王称之为『教旨』,后妃和太后则称之为『懿旨』。一旦出现诸多旨意并行的局面,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结果往往需要通过政变来解决。

比如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李渊是皇帝自然下的是诏书,但是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的教旨地方官员也得罪不起,往往就只能根据先后顺序来定,谁先来听谁的,对后来的就说,之前有旨,来不及更改了。史书上记载:

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

后来这种冲突是怎么解决的呢?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软禁了李渊,最终李世民成了皇帝,统一了权威,可以说秦王教令战胜了圣旨。

后唐庄宗李存勗在位的时候,特别宠爱皇后刘氏,于是皇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并行,也是政令出多门。地方官员看谁先来听谁的,如果有一方注意到了,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来,再改回来。于是天下混乱不堪,在一次兵变中,李存勗阵亡,刘氏被杀,天下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夺取,是为唐明宗,这就是圣旨和懿旨双输的情况。

而清朝的时候,光绪帝和圣旨和慈禧太后的懿旨并行,而慈禧太后毫无疑问在朝野中更有威望和权力,有冲突的时候,光绪皇帝将被迫收回自己的圣旨。于是光绪的不满情绪加上康有为的煽风点火,就酝酿出了戊戌变法和一次不成功的政变,最终的结果就是袁世凯反水,光绪帝被软禁,懿旨又战胜了圣旨。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来回答这个问题,圣旨从理论上来说是最大的,但是具体到环境,还是要看皇帝和后妃、太后以及诸侯王的博弈,谁的权力基础更强,谁更掌握军权,谁的旨意就更加的算数。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旨意,是皇权的象征,但下达旨意的,并非只有皇帝。旨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天子金口玉言,称为“圣旨”。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奉天承运,皇帝(诏、诰、敕、制)曰”这一句开头。当然,皇帝的旨意,也可以采取“口传”的形式,或者较为随意的“御批”(皇帝用朱笔写在小幅纸上的批示)。现在一些电视剧里,太监口传圣旨,还要先来一句“奉天承运,皇帝云何云何”,宣完旨,还不忘说一句“钦此”,实在是好笑!


“钦此”是干什么的?好比看官你借人钱,写下“今欠某某人民币十万八千九百九十九元”,“元”后面是不是还要写个“整”?整就相当于钦此,是为了防止坏人在后面篡改加字。嘴巴里说出来,算怎么回事呀😄?

第二、太后或皇后的旨意,称为“懿旨”。

第三、皇贵妃、皇太子和亲王的旨意,称为“令旨”。

懿旨和令旨发挥作用,主要在皇朝发生突然变故,皇位空置的情况下,太后(或皇后)与皇太子(亲王)暂时用懿旨、令旨的形式发号施令。

以明朝为例,永乐中,成祖经常在外征巡,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便以令旨行事。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他弟弟郕王也以监国的身份,以令旨传令。


凡后宫之命,皆称懿旨。还是以明朝为例,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没有子嗣,大臣决定派人到湖广安陆迎请兴王嗣子朱厚熜来京即位,在新君即位前的四十天时间里,皇位上无人,凡大政令都以武宗母张太后的懿旨的形式颁行,直到朱厚熜正式继承大位。

还有一个例子,穆宗朱载垕在隆庆六年突然去世,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神宗)即位,随即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拱发动言官猛烈地弹击冯保。冯保为了自保,向两宫太后(这时穆宗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贵妃尚未为太后)和皇帝告发说:“高拱目中无君,他说万岁爷是一十岁小孩,如何治天下!”高拱的话令孤儿寡母内心不安,于是决定驱逐高拱。


第二天便宣召府部大臣入宫,忽然太监从宫内捧出旨意,题头之语是:

“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

是两宫太后和皇帝联合传旨(因为尊母后,懿旨和令旨尚书于圣旨之前),下令高拱立刻解职离京。

通过以上缕述可知:1、圣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权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据,体现的是最高行政权和最高裁判权;

2、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暂时替补的作用,圣旨、懿旨、令旨,说到底,都是“一家之言”嘛!但当皇权恢复正常后,就只允许圣旨“一人之言”呢!

3、历史上偶有太后和皇帝不和的情况,太后若能压制皇帝,那么懿旨在宫廷内的影响力就很大。然而,若太后所传之令关乎政事,则仍应以圣旨的形式颁行,懿旨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与圣旨相提并论的!(胡丹/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简单的说:在外听皇帝的圣旨,在内听太后的懿旨,如果冲突谁在理就执行谁的旨意。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的权力,因此所下的圣旨没有人敢违抗,抗旨的结果就是被拉出去斩了。而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在古代孝道文化是皇帝的必修课,因此皇帝对太后的话和懿旨是言听计从的。从中就可以看出结果来了,皇帝的圣旨是治理国家所用的,太后的懿旨是为了管理皇帝的家(后宫)所用的。

皇帝的圣旨是用来任命、罢免、赏罚官职,调用武将,治理天下的作用,因此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的,从而当圣旨和懿旨冲突时,照旧执行圣旨。皇帝也是人,是人也就会有家,因而这个家最高的人不是皇帝而是皇帝的母亲太后(因为父亲死了才能为皇帝),所以太后的懿旨对于宫里的妃嫔的赏罚,升降都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皇帝如果想做贤明之君就要孝顺母亲听母亲的话,从而后宫之中太后的懿旨是高于皇帝的圣旨的。

在古代帝王家,权力代表了一切,有时甚至超越了亲情,出现了许多弑父杀母的事情,这些都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但总的来说皇帝圣旨是高于太后的懿旨,因为自古皇家就有祖训:后宫不得干预政事。大多数情况下圣旨的权力大于懿旨,但如果皇帝无权就像大唐时期的武则天、满清时期的慈禧太后一样,她们的懿旨表面上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圣旨。皇帝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实在不行废帝另立储君。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淡墨青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应该都听过太后废掉皇帝的事情,可是有谁听过皇帝废掉太后的事情吗?历朝历代都没有这样的事情,皇帝不能废掉太后,太后却能联合大臣废掉皇帝。俗话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王臣,皇帝就是全天下权利最大人,可是当他见到太后的时候也得乖乖的,甚至是下跪。

大家可以仔细观看一番中国的历史,古时候有不少皇帝都被废了,或许是因为权臣导致他们被废掉,可是能宣布皇帝被废的人却只有一个,这个人就是太后。因为从名义上来说,太后是要大过皇帝的,当然历史上一般来说太后都不会干政,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例外,比如吕后和慈禧,这两人都把持朝政。

古人是非常讲究礼仪和孝道的,那么有人问了,如果说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旨意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执行谁的呢?其实历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事情,如果出现了那肯定是听从太后的旨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说太后没有野心,那她必然不会下达和皇帝冲突的命令,如果她下达与皇帝冲突的命令,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皇帝因为年龄或其他缘故未能把持朝政,所以太后才会下达和他冲突的命令,这种皇帝只有皇帝的名,却没有皇帝的实,所以太后5说了算。如果是朝局稳定,皇帝也有实权的情况下,太后是不会干预他的命令的,如果真的无意间冲突了,皇帝也会告诉她,太后便会收回旨意。

如果论起来权利的话,太后的权利要大于皇帝,因为太后有罢黜皇帝的权利,除非这个皇帝将所有的权利牢牢地握在手中,才能不受太后的威胁。比如说慈禧,她正是因为太后的身份,才能够合规合理的垂帘听政,也没有人会因此说什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按照法理上来说应该执行皇帝的圣旨,皇帝的圣旨是官方的,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来说皇帝意思的传达一般分为官方和个人,官方文件相当于红头文件。当皇帝只是对某一项具体事务做出业务指导时,这个时候红头文件显然不适用,这时候皇帝传达意思就需要用到手谕,手谕就相当于现在的写条子,例如皇帝想让某个知府去办某件事情,古代信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这个时候就要皇帝批个条子让太监带去给这个知府,这就叫做手谕。太后的懿旨也和手谕是一样的,代表的是太后个人的旨意而非行政命令。懿旨和手谕一样官员可以选择服从也可以选择不按照意思办事,按照法理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如果这样做了官员要自行承担后果。

“圣旨”分为“诏”、“制”、“敕”。

“诏”是皇帝正式发布,昭告天下的公文,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皆可知晓其内容,范围很广;“制”则只针对于对朝臣的公文,一般侧重于皇帝赏罚、受爵和赦免等关于荣誉方面的事情;而“敕”,则偏重于对官员的任免,官职的升降等具体政令下达时使用。

而手谕,则是皇帝表达自己意愿的非正式文件,是不经过文官系统的公文流转的,因此,朝廷不认可手谕的法律效力,仅仅是在皇帝对自己管辖权力范围内的一些人或事情做出一些奖惩,或者褒贬。

懿旨在法理上还不如皇后的中宫笺表管用,中宫笺表是官方文件。相当于办公厅内部的管理性红头文件。

至于懿旨和圣旨相冲突时执行谁的命令,这个时候就要看哪方的实力更强。一般来说太后辅佐幼子要发任何命令都要通过圣旨,例如要认命官员等懿旨是没用的,需要以圣旨的名义发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光绪皇帝的圣旨中都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

换句话说即便不是懿旨和圣旨,例如曹操的命令就比圣旨和懿旨管用,所以说哪个管用是由实力来决定的


农民视角看世界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奉天承运,皇帝(诏、诰、敕、制)曰”这一句开头。按常理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毕竟天子代天牧守万民,金口玉言。

在帝制时代,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抗衡。

从帝制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比懿旨有效,但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皇帝的权威往往也有受到制约的时候,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太后的懿旨都不涉及政务,只涉及后宫,这是由于古代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所限,但后宫干政出现的次数也有许多,懿旨有时候是涉及到政务的。

一旦太后懿旨涉及政务,基本就是三种情况,一是该太后为摄政太后,掌控着政权,皇帝为傀儡皇帝,说话不管用,如吕后与汉惠帝、武后与唐中宗等;二是野心家利用太后的权威给自己发动的政变寻找理由,比如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就是打着太后旗号的,在这两种下,明显懿旨更有效。

三则是王朝发生突然变故或是皇位空置的情况下,太后暂时用懿旨发号施令,或指定监国,或另立新君。如明朝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经太后同意,郕王先为监国,后即位。

不过第一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圣旨与懿旨相冲突的情况,因为傀儡皇帝几乎发不出圣旨,即便出现,强势的太后也完全可以一言废止,圣旨的强权只有在具有权力时才能体现。

第两种情况倒是有可能出现二者冲突,但这时政权已经大大不稳,圣旨或是懿旨的实施有很大不确定性,政变获胜者采用哪种就是哪种有效了。

第三种就更不用说了,皇帝都没了,何来圣旨,自然不会出现冲突。


平沙趣说历史


理论上来讲,皇帝是天下权力最大之人,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皇帝的旨意便是整个国家最高的意志。

太后,一般情况下都是皇帝的嫡母或者生母(当然也有),按照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太后作为皇帝的长辈,在皇室家族中的有着超然的地位,皇帝也得按时请安问候。但是,这只是在家族的层面上来说的,而放眼在国家层面,皇帝才是真正的一国之主,皇帝的圣旨拥有最高无上的权威,即便是皇帝的生母或者嫡母,也必须要维护这个权威。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太后的懿旨是要和皇帝的圣旨保持一致的,不会出现冲突。

如果出现太后的懿旨与皇帝的圣旨相冲突的情况,已经说明皇帝的权威受到了威胁和冲击,而这个威胁则正式来源于太后。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皇帝年幼或者软弱无能,太后垂帘听政。在这个时候,那就基本上看谁拳头大就听谁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像这种太后垂帘听政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时有发生。

往早里说,在封建制度尚未成型时,战国时代的秦国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的大秦宣太后芈月,由于其子秦昭襄王还年幼,芈月以王太后的身份主政秦国,一举攻灭了义渠国。

而在秦以后,西汉刚刚建立时,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登基,其母吕雉把握大权,刘盈成为傀儡,差点把刘家天下变成了吕家天下。

唐朝时期的武则天,更是传奇,在唐高宗李治去世后,先后废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而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说了,把握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直接将清朝推向了深渊。


小镇月明


皇权至高无上,圣旨是最高旨意,正常情况下必须执行圣旨。

皇帝的圣旨是皇权的象征,体现整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权、最高裁判权,具备最高等级的效力,任何其他人的旨意都不得凌驾于圣旨之上,更不允许替代圣旨。

正常情况下,皇帝继位时,前一任皇帝已经驾崩了,历史上主动退休禅位的“太上皇”很少,因此很少会出现太上皇和皇帝圣旨冲突的情况。

皇帝和皇太后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同时并存,但大多数情况,只要是成年皇帝继位,皇太后是不会也不能干预朝政的,也不存在圣旨和懿旨的冲突,有的皇帝比较尊重皇太后,在颁布圣旨前可能会征求皇太后的意见,但不可能允许皇太后发布懿旨代替圣旨。

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老皇帝去世,新皇帝还没选出,皇位空缺,无法发布圣旨时,皇太后的懿旨可以替代圣旨决定大事,起到暂时性的替补作用。

如果皇帝年幼,皇太后辅政,对朝政有绝对话语权和控制权,一般仍会通过圣旨以皇帝的名义发布旨意,因为只有圣旨具备最高等级的效力,哪怕只是走形式,也必须走。

慈禧太后掌握朝政时,光绪帝是个傀儡,他发布的每一道圣旨开头都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这实际是慈禧老佛爷的意思。

有的皇太后(比如慈禧)完全压制皇帝,有时也会直接发布懿旨决定一些事务,但仅限于一些非正式事务,诸如册封嫔妃、晋升爵位、任免官员这类大事,无论皇太后权力多大,都必须通过圣旨下达,这是古代礼法制度使然。

万一皇太后和皇帝不对付(比如慈禧和光绪),同时降下懿旨和圣旨且内容冲突,就要看当事官员的本事,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执行哪个了,这个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旨意的形式,而是看双方的实力较量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当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突时,需要执行皇帝的圣旨。通俗点讲圣旨等于全国政策,懿旨等于个人政策或地方政策。但也有人迫于形势,选择执行“实际权力者”的旨意。


在历朝历代中,不管是实权皇帝还是傀儡皇帝,接旨者都需要执行皇帝的旨意。而且正常情况下,太后的懿旨不会与皇帝的圣旨发生冲突。一个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例子就是,不管是哪部法律法规或规章文件,后面都会有一句“一切以宪法为准”。所以皇帝的旨意就相当于古代的宪法。

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皇帝旨意不灵的时候呢?第一种:幼主新立,权臣当道。第二种:皇帝羸弱,后宫干政。第三种:与君不和,图谋不轨(这种情况基本是想武力造反了)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情况,但很少出现。皇帝与太后的旨意冲突,往往出现在第二种时期。



但其实,皇帝的圣旨与太后懿旨相冲突往往对于皇权是个好消息。因为它表明皇帝有自我处理的能力了,不需要后宫再“垂帘听政”了。这时候朝廷民间都会形成对后宫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其还权于帝。如果不愿意,就需要看双方的政治能力了。保皇党选择皇帝的圣旨,外戚派选择太后的懿旨,而中立的则会选择先来后到。所以,皇帝与太后的意见相冲突一般处于争夺权力时期,此后不管谁胜谁负,基本上不会再出现不同的声音。就算有,也在内部解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