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天使文化知识局


皇后不一定是皇帝最爱的女人,皇贵妃一定是皇帝最爱的女人

皇贵妃说白了,就是皇帝补偿自己最爱的、由于种种原因没当上皇后女人的一个职位。


(皇贵妃)

贵妃,只不过是这宫里地位高的妃子,是四夫人中的一员。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女人孙氏,这个孙氏刚开始也只是一名贵妃,但朱瞻基太爱她了,想把她与其他几位“四夫人” ——淑妃、德妃、贤妃们有所区别,就将只有皇后才能获得的金册金宝赐于孙氏,使得孙氏“位比皇后”。


(皇贵妃)

金册金宝是表示身份的信物,皇帝举行仪式,宣读诏书,任命某人为某职,宣读后将诏书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这就是册封。皇后册封后获得金册、金宝,而贵妃只有金册、金印。所以朱瞻基赐于孙氏金册金宝,就是将孙氏从贵妃的级别往上提了半级,封为皇贵妃,“位比皇后”。

明宣宗的儿子代宗也册封过皇贵妃。史料记载:“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

清代最先受封皇贵妃的是顺治帝的董鄂妃,也就是民间传说中顺治为她出家的那位宠妃。


(皇贵妃)

清代的皇贵妃权力很大,相当于皇宫的副后,在皇后空缺时,"摄六宫事皇贵妃"担当主持后宫事务的责任。清朝很多皇后都是在"摄六宫事皇贵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时间后才被立为皇后的,皇贵妃制度就是一个皇后考察制度这个制度由乾隆首创,后来一直沿用。

清朝以前,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称四夫人,是后宫第二等封号;清朝的贵妃位在皇后、皇贵妃之下,是第三等封号。



(贵妃)

虽然贵妃与皇贵妃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后宫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皇帝没有立皇后或者皇后去世,皇贵妃就是后宫之主,而贵妃则没有这个权力。


历史漫谈君


从表面上看,皇贵妃和贵妃其实没多大区别,就是地位上差了一级。

众所周知,后宫之中,三宫六院的后妃虽然都是皇帝老婆,但也还是有个等级之分的。其中最大的就是皇后,一国之母,皇帝的正妻。而后便是皇贵妃了,紧接着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些人统称为“妃,”也叫做夫人,算是妾室!

妃之后就是“嫔”了,分为昭修充三级,而其内再细分为仪、容、媛,共九位,所以也被称为“九嫔”。

所以咱们常说的“嫔妃”其实是错的,应该叫做“妃嫔”!再往后还有贵人、美人,才人等等。

当然了,不同朝代,具体划分和名称有所不同。上面讲的主要是明清时期。

因为皇贵妃这个称号,是在明朝才有。是从明宣宗朱瞻基的续后孙氏开始的。孙氏原本只是贵妃,但朱瞻基太爱她了,想再将其地位拔高一点。
而当时已经有皇后了,无缘无故也不能把人家废了不是,于是朱瞻基便搞出了皇贵妃这样一个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皇后,而待遇更是与皇后一般无二。

当然这只是朱瞻基的缓兵之计,后来因为胡皇后无子,朱瞻基便将其废掉,改立孙氏为后,皇贵妃这个位置便空着了。

不过既然开了这个先河,必然不会让其一直空着,后来明代宗册封其宠妃唐氏为皇贵妃。这个规矩就延续了下来。

从以上孙氏的经历大家也应该看得出来,皇贵妃这个位置非常特殊,其基本上是皇帝最宠爱的女人才能坐得上!

这个从人数上他也看得出来,在清朝,皇贵妃和皇后一样只能够有一个人得此称号,而贵妃的名额则是两个。

所以,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延禧攻略》里面得魏璎珞历史原型魏佳氏,其最后便是皇贵妃。她的皇后尊号是在其死后追封的,因为当时她儿子十五阿哥永琰成为了皇太子。


白话历史君


红缨来答。皇贵妃的设置始于明朝,清朝沿袭了明朝的部分制度,其中也包括后宫妃嫔等级制度。

清朝后宫-嫔妃-品级排列

我们从高到低开始排列:

皇后(名额1人)-皇贵妃(名额1人)-贵妃(名额2人)-妃子(4人)-嫔(6人)-贵人(没有名额要求)-常在(没有名额要求)-答应(没有名额要求)-官女子(没有名额要求)

其实应该分的还要细一些,在这里我就大概给列了几个,大家可以看到,皇贵妃的品级要高于贵妃,那么究竟区别在哪里呢?

皇贵妃是皇后的替补队员

皇贵妃换句话说其实可以说是皇后的第一接班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皇后在她自己在位期间,有失德之事,或者有违反后宫禁令的事情等等吧,就会面临废除的可能,或者皇后本人无福享受这种殊荣,生病过世,那么皇贵妃就上位了。

皇贵妃的设立:一般皇贵妃和皇后不会同时存在,前面说到皇贵妃的作用和位置,难免会让皇后心里不舒服,怎么着,设一个皇贵妃,是要接替哀家的位置吗?那么一般来说,皇后在世,且在位的时候,就不会设置皇贵妃了。

一般真的遇到了前面说的皇后即将被废,或者去世的情况,会设置皇贵妃。

或者是某位妃子,即将被封为皇后之前,先过渡一下,封为皇贵妃。

在特殊时期,皇贵妃是可以暂掌管后宫,行使皇后权力的。

贵妃

贵妃与皇贵妃之间除了地位上的高低,在古代等级森严的体系下,待遇肯定也是要有区别体现的。

人员配置:

皇后:12名太监+10名宫女

皇贵妃:12名太监+8名宫女

贵妃:12名太监+8名宫女

贵人:4名太监+4名宫女

福利配置:

皇后:月薪2千两百银

皇贵妃:800两

贵妃:600两

贵人:100两

还有一些出行以及服饰上的区别等等

皇贵妃和贵妃之间在待遇上面区别不是特别大,但是二者之间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毕竟皇贵妃只要一出现,就说明了不久将来就会升级为皇后,不仅待遇有所提高,也可以龙袍凤冠,这些都是其他妃没有资格的。

希望回答可以帮到您。


红缨先生


皇贵妃和贵妃的地位差别还是很大的,下面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皇贵妃

皇贵妃始于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续后孙氏。孙氏在明宣宗继位后被封为贵妃,按照惯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但因为宣宗极为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同皇后一般享受金册金宝,由此皇贵妃从她开始,清朝也一直沿用。到了康熙时期,开始正规化,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皇贵妃为众妃之首。

贵妃

贵妃则比皇贵妃出现早得多,南朝宋孝武帝开始设有贵妃的位份,后面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唐宋时期,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正一品的四个封号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贵妃为四妃之首。到了明清时期,

大部分时候贵妃还是众妃之首,除非皇帝立了皇贵妃。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皇贵妃地位尊贵,位同副后。”正因为如此,所以皇贵妃一般不轻易设置,因为它随时有可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除非皇后失宠、被废或者死亡,皇帝才可能册封皇贵妃。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病逝,他便晋封娴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顺治帝不喜孝惠章皇后,独宠董鄂氏,便将其册为皇贵妃;乾隆帝的继后被收回金册金宝后,他便晋了令贵妃为皇贵妃,当时继后还未过世,但是后宫大权便已到了令皇贵妃手上。

皇贵妃在非常时期,有权利和资格代理皇后职责,但是贵妃却没有,贵妃更多情况下只是皇上特别宠爱的妃子之一。


若浅话史


在皇帝的后宫之中,皇贵妃相当于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宠、被废时,皇贵妃就是六宫之主。而贵妃和普通嫔妃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级别高一点而已,并且皇贵妃因为位同副后,所以只设置一人,而贵妃则有两人。


皇贵妃与贵妃都是中国古代皇帝后宫嫔妃的等级之一。皇贵妃始于明朝景泰年间,明代宗册封其宠妃唐氏为皇贵妃。清朝建立后沿袭明制,到了康熙帝时期,后宫制度开始正规化,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皇贵妃与贵妃都是皇帝高级别的妃子,皇贵妃是众妃之首


皇贵妃由于地位尊崇,位同副后,会对皇后之位产生威胁,所以轻易并不设置,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宠、皇后被废、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晋为皇后之前的预备这几种情况下设立。顺治帝宠爱董鄂妃,将其立为皇贵妃,宠冠六宫的董鄂妃让顺治帝一前一后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形同虚设,不能立足。另外继后辉发那拉氏被幽禁后,令贵妃被晋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皇贵妃在非常时期有权利和资格代理皇后职责,但是贵妃却没有。



历史课课代表


清朝真正开始建立后宫制度,还得等到皇太极在关外称帝以后。毕竟在努尔哈赤时期,虽然有14名福晋,可当时的宫殿,只是五间青砖瓦房,简陋得很。

不过,在皇太极的时候,清朝那套后宫制度,也不完善。直到清朝入关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康熙时期,后宫制度才逐渐补齐。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后。太后一般跟先帝嫔妃中太嫔、太妃住在慈宁宫、寿康宫和宁寿宫。太后以下,就是皇后,住在中宫,主持后宫事务。其次才是嫔妃,住在东西两宫。

在规矩森严的后宫制度里,这三道门槛的高低,差别极大。嫔妃见到皇后的时候,要行臣妾之礼。中宫朝会时,要行君臣的礼节。

当然,在嫔妃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划分。清朝嫔妃等级分为七等,级别高低分别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贵妃作为级别最高的嫔妃,在清朝后宫中地位特殊,相当于副皇后的位置。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行使皇后的职权,统摄后宫。

图为纯惠皇贵妃朝服像

但是,因为皇贵妃身份过于特殊。所以,清朝一般会在皇后去世后,才会册封皇贵妃。康熙时期,孝昭仁皇后去世。

康熙皇帝不愿意再立新皇后,于是将贵妃佟佳氏提拔为皇贵妃,让她处理后宫事务,代行使皇后职权。佟佳氏就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皇宫八年。直到去世前一天,才被皇帝临时加封为皇后。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皇贵妃跟皇后争权,闹得后宫不安。少数的例外,就是顺治时期,皇帝宠爱董鄂氏,曾在皇后在世时,加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并授予她统摄后宫的职权。

对于大多数皇贵妃来说,她们都是在皇后去世的情况下,在丧事期间,不方便设立新皇后的情况下,从后宫中选拔某位皇帝中意的嫔妃,选做皇贵妃。

这里的选拔,不会按级别。有可能是跨级别的。比如可能从嫔妃中级别最低的答应,一下子升为皇贵妃。因为皇贵妃可以这样提拔,所以,这个位置的人选,其实就是皇帝后宫的人选。

跟其他朝代不同,清朝为皇帝选择后宫的时候,有一套完整的“选秀女”制度。选秀三年一次,由户部主办,选拔对象都是八旗女子,年龄在十三到十七岁当中。而选拔的标准,一是看血统,二是看品德。只有两样都合格,才可以被选入。

对于清朝皇帝后宫来说,相貌反而不是主要的。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长相不算出众,却凭着自己熟读诗书,雍容端庄,被选为皇后。

在选秀女中,无论是级别最低的答应,或者皇后,都有可能产生。只不过差别在于,被选入后的待遇。如果秀女被直接选为皇后,成亲时是从大清门、午门入宫,直接送到坤宁宫完婚。

要是皇帝愿意的话,也可以从秀女中,直接选拔皇贵妃。不过,也不是所有皇贵妃,都会在皇后丧期结束后,可以如愿当上皇后。

有些情况下,如果皇帝跟前皇后感情很深,有可能只是把后宫事务交给皇贵妃,但名分上却有所保留。因为,册立新皇后,可能对储君产生影响。

虽然在康熙后期,清朝储君不只是以皇后生的子嗣作为人选。但是,皇后生的是嫡子,显然更有优势。乾隆皇帝在富察氏皇后生下第一个男孩子后,就决定将他列为储君。

毕竟皇后跟皇帝的关系,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关系会更融洽。否则也不会被立为皇后。而且,从礼仪上讲,册立皇后肯定是大事,清朝把“册后”列入嘉礼,代表国有福事。

图为富察氏皇后像

册立皇后这样关系到朝局安稳的事情,皇帝不可能轻易做出决定。但是,如果遇到一些自己喜爱的嫔妃,皇帝会在她们临终前,或去世后,为她们加封皇贵妃的封号。算是一种补偿。

雍正年间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就曾在弥留之际,被加封为皇贵妃。只不过,敦肃皇贵妃年氏还没有机会参加册封典礼,就已经去世了。

除了自己喜欢的嫔妃,先皇的嫔妃如果得到皇帝的尊重,也可能被加封为皇贵妃。当然,这些先皇嫔妃们,更多是提高地位,待遇,也不可能统摄后宫,行使皇后职权。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表面上来看,“皇贵妃”相对于“贵妃”,其实就多了个“皇”字,然而就是多出来的这个皇字,让皇贵妃与贵妃就完全不同了。贵妃与皇贵妃在古代都属于高品阶的妃嫔,主要授予宠妃,皇贵妃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皇帝觉得“贵妃”封号无法表现对妃嫔的宠了,所以冠以“皇”字。

古代后妃的封号之中,原本除了皇后,其余妃嫔封号都没有“皇”字,贵妃作为四妃之首原本就是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的存在。皇贵妃只存在于明清两朝,明朝皇贵妃是比贵妃更受宠的妃嫔封号,而清朝的皇贵妃则更进一步,位比副后,能够被册立为皇贵妃的不是下一任皇后,就是死后因受皇帝恩宠而得。

按照明朝史籍记载,第一位正式拥有皇贵妃名分并且得到朝廷承认的是明宪宗宠妃万氏,然而最早被称为皇贵妃的,则是宪宗的祖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孙氏原本是宣宗的贵妃,极受宠爱,而当时宣宗正宫皇后胡氏膝下无子也不受宠,宣宗本想废了胡氏改立孙氏,却遭朝臣与皇太后反对。

宣宗看着不能让挚爱做皇后,便在其贵妃封号前加一“皇”字,授予原本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宝,“皇贵妃”之衔由此诞生

而贵妃的历史,则比皇贵妃悠久太多。汉晋时期大多承袭旧制,皇后之下设立三夫人,南朝宋时正式出现“贵妃”的封号,隋唐时期成为定制。贵妃是众妃嫔之首,在皇贵妃出现之前,很长时间内都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姬妾封号。明朝时期,后宫妃嫔的封号非常繁杂,然而在前期,贵妃依旧是所有妃嫔中最尊贵的一个


明朝出现的皇贵妃,其实就是锦上添花——觉得贵妃还不够尊贵。明朝后宫制度相当沉冗复杂,规制也比较混乱,不同品阶的妃嫔人数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明朝甚至出现过两位皇贵妃同时被封立的情况,比如明世宗嘉靖十九年,王贵妃、沈贵妃与阎贵妃同时晋封皇贵妃,而当时阎贵妃已薨,王贵妃与沈贵妃仍旧在生。而到了清朝,皇贵妃明确只设一人,在后宫位比副后,绝无可能两位皇贵妃同生。

清朝承袭明朝的相关制度,并且进行了诸多更改,后宫妃嫔制度方面,清朝的等级更加森严也更加明确。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贵人与贵人之下的低阶庶妃没有人数限制。清朝时的皇贵妃,地位相当于副后,品阶极高,从不会轻易册立。而清朝的贵妃也明确限制人数为两人,贵妃的地位稍低于皇贵妃,但也够不着副后的地位


从皇贵妃最早诞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得出,皇贵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明朝时期礼法森严,何况皇后虽大多出身清白可未必受宠,皇帝对于宠爱的妃嫔,既不能册立其为皇后,那就只能在旁的地方弥补了。皇贵妃这个封荣,就是对于这些宠妃的格外恩宠。随着时间推移,皇贵妃也成为了一种荣誉,那些家世不低、生育子嗣于皇族有功者,也有机会被晋封为皇贵妃。

有些港地清宫剧之中,后宫妃嫔动不动就被册封为皇贵妃,简直信手拈来,而事实上哪怕是明朝,皇贵妃的册立也没那么容易。皇贵妃地位太高,尤其是清朝,若非中宫之位空悬,那么皇贵妃就是对皇后的莫大威胁。清朝的皇贵妃,大多都是妃嫔临终冲喜或者死后追封,要么就是继后的铺垫,与皇后分庭抗礼的皇贵妃极少。一般没有皇后,就由皇贵妃主理后宫,不过凡事也都有例外,比如雍正帝元后薨后,晚年真正在后宫主事的是乾隆帝生母熹贵妃钮钴禄氏

简单来说,贵妃是妃嫔之首,而皇贵妃就是升级版的妃嫔之首,也是中宫无人后,新皇后的预备人选。



澹奕


皇贵妃的地位只在皇后以下,这一妃嫔等级设立于明宣宗时期。


在后宫之内,皇后是众妃嫔之手,而皇贵妃的地位如同副后,相比于贵妃而言,无论是在享受的待遇,以及礼制规格上,皇贵妃都稳压贵妃一头。

皇贵妃的出现,意味着皇后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皇帝册封皇贵妃,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彰显对于某个女子的宠爱,贵妃的尊荣已经不足以显示出尊贵,而皇后之位轻易不能动,因此皇贵妃这种特殊的等级就出现了。

而且在此之前,只有皇后才有金册和金宝,后宫的其余妃嫔只有金册,贵妃也是如此。


册封了皇贵妃之后,这一等级的妃嫔不但有金册,而且有金宝,这样的尊荣不是一般的妃嫔可以拥有的。

在封建礼制之下,男子的正妻只有皇后一人,就算是贵妃也不例外,但是皇贵妃不同,这种等级的出现,严重的挑衅了正妻的地位。毕竟皇贵妃和皇后享有的待遇几乎没什么差别。

从等级的角度来看,贵妃比皇后低了整整一级,而皇贵妃只比皇后低半级。

最重要的是皇贵妃一旦在妃子生前设立,就代表着皇帝已经有了废立皇后的心思。但是贵妃却不同,这一等级虽然也是彰显妃嫔地位的一种象征,不过对皇后的威胁并不大。


东方大史


在皇帝的后宫之中,皇贵妃相当于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宠、被废时,皇贵妃就是六宫之主。而贵妃和普通嫔妃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级别高一点而已,并且皇贵妃因为位同副后,所以只设置一人,而贵妃则有两人。

皇贵妃与贵妃都是中国古代皇帝后宫嫔妃的等级之一。皇贵妃始于明朝景泰年间,明代宗册封其宠妃唐氏为皇贵妃。自此之后,皇贵妃成为了明朝宠妃的专有头衔,并且在不久之后成为定制,地位仅次于皇后,拥有金册和金宝,待遇也仅仅是略低于皇后,基本上相当于副皇后。明代宗、景泰帝曾经册封宠妃唐氏为皇贵妃,因为“夺门之变”的缘故,唐氏的皇贵妃地位没有得到后来明朝官方的认可。明朝第一位官方认可的正式皇贵妃是明宪宗的宠妃万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位万贵妃,实际上应该叫万皇贵妃才对。万贵妃的事情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了。

皇贵妃由于地位尊崇,位同副后,会对皇后之位产生威胁,所以轻易并不设置,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宠、皇后被废、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晋为皇后之前的预备这几种情况下设立。顺治帝宠爱董鄂妃,将其立为皇贵妃,宠冠六宫的董鄂妃让顺治帝一前一后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形同虚设,不能立足。


另外继后辉发那拉氏被幽禁后,令贵妃被晋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皇贵妃在非常时期有权利和资格代理皇后职责,但是贵妃却没有。

清朝继续沿用了明朝皇贵妃这一等级,地位、待遇和明朝相当,仅次于皇后,高于所有的贵妃与妃。因为皇贵妃和皇后仅仅是一步之遥,对皇后之位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后宫的“不和谐”,清朝规定,皇后在世时不册封皇贵妃,并形成定制。除了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之外,无一例外。魏佳氏被册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时,清高宗弘曆的继后乌拉那拉氏(一作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名并没有被去除,仅仅是不废而废。因此,魏佳氏成为了清朝二百余年里,唯一皇后在世的情况下被册封的皇贵妃。但是,这位皇后也仅仅只剩下一个虚名而已。

自此,皇贵妃头衔只能在宠妃们临终前或去世后被授予,基本上沦为了“荣誉勋章”一般的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代理皇后,即皇贵妃摄六宫事。这一类人当中,大部分不久后都会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当然,也有少部分生前没有扶正的,如清仁宗顒琰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和恭忠亲王奕訢的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仪纯皇后是在去世后多年、儿子清仁宗即将即位前才被丈夫清高宗追谥为皇后的。

而孝静成皇后,则是临终前才被养子清文宗奕詝尊为皇太后,去世后被追谥为皇后。但是,终清文宗一生,孝静皇后不袝太庙、不系帝谥,且谥号字数也比正牌皇后缩水,属于典型的“低配版”。直到祺祥政变之后,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对奕訢投桃报李,博尔济吉特氏才最终得以成为正牌皇后。

至于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同样是死后被丈夫清世祖追谥的皇后,而且终清朝二百余年,一直没有升袝太庙,也未系帝谥,并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正牌皇后。不过,如果清世祖和董鄂氏没有早逝,或者董鄂氏的儿子荣亲王没有夭折,一切就很难说了。

总之,无论明清,皇贵妃都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其地位远在贵妃之上,不是一般后宫女子能够得到的。后宫女子如果没有皇帝的极度宠爱和/或深厚的母家背景,或者即将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几乎是不可能成为皇贵妃的。即便是清高宗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前在儿子被密立为储君的情况下,也仅仅被封为熹贵妃而已。当然,没有丈夫的宠爱、一定的母家背景或者优秀的儿子,想封贵妃也是非常困难的。


侯叔说历史


皇贵妃和贵妃都是封建帝王嫔妃封号,那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两者之间谁的地位更高呢?他们之间的区别有两点:

1.出现的时间不同:

皇贵妃这个封号出现在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孙氏。明宣宗登基后,就册封孙氏为贵妃,但由于孙氏从小就在宫中长大,和明宣宗从小就关系很好,所以明宣宗破例给孙氏金册金宝,因为贵妃是没有金宝的,因此孙氏就成了皇贵妃,这个封号就此开始了。

清朝也用了这个封号,《明史》中记录的第一个皇贵妃是明宪宗的皇贵妃万氏,为什么是她呢?因为明宣宗的孙氏没有正式封号,只是待遇相当于皇贵妃,而明代宗的皇贵妃唐氏,明朝宗室不承认,所以明宪宗的万氏成了第一个有封号的皇贵妃。贵妃这个封号比皇贵妃要出现得早,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孝武帝刘骏开始设立了贵妃这个封号。

2.地位不同

明清两朝的皇贵妃比贵妃的品级要高,只不过有皇后在时,是不册封皇贵妃的,如果没有皇后,就会册封皇贵妃,相当于副皇后,总管后宫事务。皇贵妃在后宫妃嫔的等级为一品,贵妃为二品。而在明宣宗以前,贵妃的地位在后宫中是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出现后,贵妃的品级就下降了。南北朝时期,贵妃与贵嫔,贵人称为三夫人,唐宋时期,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称为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