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在招安前已聲明,不願意的可領錢放回家,為什麼感覺沒有人回家?

閱書文化之觀


宋江不僅會軟磨硬泡,而且懂得道德綁架。明著民主,實際獨裁

所以讓人有這種錯覺:梁山人馬全部死心塌地地跟著宋江。

但實際上並非沒有人散夥,也並非全都死心塌地。宋江在上梁山之前的舉動和招安時的聲明如出一轍。想要看明白這件事,先看他即將上山時說的話、

宋江下跪

先說他下跪這件事,宋江一路輾轉到江州,寫了“反詩”,法場行刑前被梁山人馬即江州地界的好漢們救了,宋江這回是真要上梁山了,但是他還說了這樣的話:“……如此犯下大罪,鬧了兩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未知眾位意下若何?如是相從者,只今收拾便行;如不願去的,一聽尊命。只恐事反遭……”

(《水滸傳》劇中宋江)

宋江還沒說完,李逵就鬧起來,說:都去,都去!不去一鳥斧子砍了。宋江和李逵其實做的事情都一樣,說白了就是“恐嚇”,宋江的恐嚇很明顯就是:如果不上山,就必然挨朝廷追究。李逵更明顯了,直接要砍人。宋江明著說去留自如,但是他為何卻跪下呢?還是希望這些強人跟著他嘛!軟磨硬泡地讓這些人上梁山。

招安梁山的去留

前有公孫勝,後有眾嘍囉,都下了山。宋江確實說了不願意招安的可以回家,有三五千小兵覺得沒勁,所以就領錢走了。公孫勝早就覺得不想呆了,所以早就離去。那麼其他好漢呢?此時宋江又說了一段話。

(《水滸傳》宋江等人跪)

宋江說:“我等一百八人,上應天星,生死一處。……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聖,莫負天洪恩。汝等軍校,也有自來落草的,也有隨眾上山的,亦有軍官失陷的,亦有擄掠來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願去的,作數上名進;如不願去的,就這裡報名相辭。我自你等下山,任從生理。

宋江的話非常明確,我們108人生生死死都在一起,這是上天的旨意,既然如此,107人就要遵從宋江的號令,就要少數服從多數。這就是道德綁架。

(《水滸傳》劇中招安)

其實明確反對招安的就那麼幾個人,魯智深、武松、李逵,阮氏三兄弟也可以算山。其他人沒什麼意見。這也不難理解,很多人都是宋江招來的,其中身居要位的很多事朝廷舊官,一些犯了法的沒什麼著落也就跟著宋江——怎樣都行,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被招安。梁山人素來重“義氣”二字,所以這些本不想被招安的人在宋江的苦口婆心的傳銷和“義氣”的心態下,也就都歸順了朝廷。

總之,回家的都是些次要人物,108人算是整整齊齊地歸順了朝廷,但是不得不佩服宋江說話的藝術,仁義道德就是堵人口、塞人耳的武器。


泊圖泊途


宋江確定招安之後,向梁山的全體小嘍囉們說過,不願入朝的,可以領錢回家。確實有人領錢回家,數量不少,5000餘人。

當下辭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賞錢物,齎發去了;願隨去充軍者,作數報官。

以此來看,梁山上108個頭領,是皆入朝招安,而剩下的軍馬人員則去了三五千人。

這一次就走了三五千人,不是小數。若放在別的州縣,也是一股很可觀的軍事力量。

為何給人一種沒人回家的錯覺呢?

  • 一、頭領盡在

梁山的主角是一百單八將。而這些人即便有個別不願接受招安的,也因為“義氣為重,生死不離”的兄弟感情,割捨不下眾人,只願同舟共濟,同生共死。

這108個頭領齊齊整整,即便招安之後,曾有人想借機分化打散,被眾人一起回絕。方才有了後來的徵遼。

每一位頭領都遂了宋江的心願,一起接受了招安,不再是草寇。整體性,一致性,這兩種印象完全覆蓋了關於小兵小將下山的分裂性。

如此一來,眾人對梁山人馬,方才覺得依舊鐵板一塊,沒有人脫離組織。

  • 二、兵多將廣

梁山之上兵馬眾多,可達十萬之眾。(曾在問答,專門分析過樑山兵馬人數,此處不再贅述)十萬之眾走了5千,二十分之一的比例,可以算是很小了。

梁山的兵源分了好幾種,有兼併的草寇,有投靠的百姓,有俘虜的武裝,還有抓獲的官軍等。而這些繽紛的兵源,充實了梁山的兵馬人數的同時,又讓梁山的戰術素養得到提升。

梁山人馬,並非僅僅的莊稼漢子,也不是普通的打劫土匪。再加上有林沖、徐寧這樣的教頭來訓練,梁山的戰鬥力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軍隊質量上過硬,便沒人去追究那些數量上缺失的一丟丟。

  • 三、無往不利

梁山招安,接受朝廷派遣,四處用命,勇往直前。但是幾次大戰,大獲全勝。遼國也好,匪寇也罷,全都敗在了梁山宋江之手。

人們重視的是捷報頻傳,往往忽略了之前曾經離開了5000人。

還有一點,受到招安之後,梁山雖然幾次征伐都凱旋而歸,可是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動輒就是上千人馬的陣亡。而這種陣亡,同化了招安時,下樑山的人數,方才沒有對下樑山人數有特別的注意。

為何下山?

雖然梁山的“孩兒們”都是小角色,甚至沒有名字,可他們同樣代表的是真正的農民。在梁山上,所有人親如一家,不分彼此,為何招安後,就有五千人願意割捨下這段來之不易的“大義”呢?

  • 一、緊箍咒

絕大多數人,皆是逍遙日子過慣了,無拘無束,喝酒吃肉。可是一旦入朝,軍紀嚴明,許多人不願接受這種“緊箍咒”。

當了軍人,就不能如梁山一般,懶散、喝酒、吆喝等等,要嚴於律己,這一點,對於一些梁山匪寇,那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他們選擇下山,自謀生路,依舊去過閒散的太平日子了。

  • 二、劊子手

梁山徵遼前,朝廷分賞酒肉,結果缺斤短兩。一個軍校與分酒肉的小官打了起來,並打了小官。軍校後來被宋江處死。

朝廷昏暗,百姓疾苦。進了朝廷,就是與虎謀皮,與狼為伍。有些梁山的軍士,不願與昏官有接觸。他們也害怕時間久了,自己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成為百姓的劊子手。

所以他們選擇離開。

結語

梁山人馬,不論整體力量,還是單兵素質,在北宋徽宗時,都是數得著的。一經招安,五千人下山,復為良民還好,若是扯起大旗,整出一個“小梁山”,那宋江可就累了。四處平寇,最後平了自己家人。

也許,這是宋江本為自己留的一條後路。

對於這三五千人,書中再無任何交代,至於他們的去向究竟為何?誰也不知。

個人以為,他們回家種地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在梁山瀟灑揮霍的日子過習慣了,未必再願意吃苦呢。

更說不得,作者施耐庵就是五千人分之一的後人。


黑白歷史說



千秋功業


宋江在招安時說:“願進京者,可並偕行,不願進京者,自駐花冊記名,可下山自謀安生。”然而實際上許多追隨宋江多年的小嘍囉都有許多請辭,而魯武二人反招安雖然最堅決,卻也不曾離宋江而去,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從江湖道義上來分析!

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一個“義”字!行走江湖,最不能丟的就是“義”,江湖兄弟,最講究的也是“義”,無論是“忠義堂”還是“聚義廳”,都沒丟了“義”字。這個字對於每個梁山好漢來說,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所以它可以讓石秀拼了命去救盧俊義,即使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卻還是去了!當然了,它也可以讓武松魯智深在反對招安的情況下依然不能離開宋江!

其二,從梁山好漢們的關係來分析!

宋江和小嘍囉之間是主僕關係,和其他頭領是兄弟關係。宋江接受招安後首要的肯定就是殺敵立功,而現在寸功未立,如果就此兩手空空的離去,怎對得起兄弟情誼?而魯武兩人看似出家人,其實都是重情義的江湖好漢。即便是真正的出家人公孫勝,也是在打完遼國(按百回本),給了宋江一個交代後,才離開的。

其三,從大家的未來去處來分析!

當初一眾好漢放棄自己的生活投奔梁山,如今大哥要接受招安了,一眾兄弟即使走了又能去哪裡呢?所以最終都還是選擇跟著大哥走!





星海漫步


首先,題主,你的感覺是錯的,有言為證:

宋江號令已罷,著落裴宣、蕭讓照數上名。號令一下,三軍各各自去商議。當下辭 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賞錢物,齎發去了。《水滸傳》·八十二回

但是,有這種感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時候一百單八將無一領錢回家。

這是為什麼呢?

所謂“造反是假,招安是真!”

我們要理解,一百單八將那是上了通緝名單的“黑社會人員”,在梁山的幾年犯罪歲月裡,都是發了財的人物。

發了財的“黑社會人員”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洗白!

是讓非法收入變成合法收入!

現在宋大哥鞍馬勞累千辛萬苦找到了“一舉洗白”的道路,不跟上去?豈不是傻乎?

一定要跟!

不跟也不行呀!這時候任何一個頭目拿錢走,恐怕就要“暴病而亡”的。

想走的人這時候只要不傻都會暫時按下性子,以觀後變的

比如燕青,比如李俊,比如童威童猛兄弟倆,比如戴宗,比如阮小七,比如柴進,比如李應,比如杜興,比如賣人肉飽子的顧大嫂,比如鄒潤,比如蔡慶,比如知識分子裴宣和蔣敬。

還有最早走掉的公孫勝也引走了朱武和樊瑞。

還有全本《水滸傳》之點睛之上上人物花和尚魯智深。

都是“領錢回家”的人物,何其多也!

足足有近二十個人呢!佔比20%了。

這符合人群規律!

一個人群中,無論他們的事業是什麼事業,死硬分子總是會有的,但是不多,比如李逵。

懵懵懂懂就跟著大群人馬走的從來佔據多數,團隊的意義是他們人生的意義,團隊的事業亦是他們的人生事業,比如那些戰死的和最後做官的。

但是!每一個人群中,每一個事業中,總是會有些“清醒的個人主義者”,時刻警惕著“不要和團隊共存亡”。

這些人都是人生的贏家。

這些人,如果團隊的事業勝利了,他們就是享受勝利果實的“功臣”!

明白筆者在說什麼了嗎?

路線已變,最有可能“領錢回家”的人,因為這個可能變成最後勝利者的機會,也不會去“領錢回家”的。


葭明通半瓶歷史


豆子來回答。回家的軍校是有的,但頭領一個未走。《水滸傳》 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寫道:

“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聖,莫負天子洪恩。汝等軍校,也有自來落草的,也有隨眾上山的,亦有軍官失陷的,亦有擄掠來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願去的,作數上名進發;如不願的,就這裡報名相辭。我自齎發你等下山,任從生理。” ……號令一下,三軍各自去商議。當下辭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賞錢物,齎發去了。願隨去充軍者,作數報官。

之所以題主感覺沒有人回家,是因為108位頭領一個未走。而三五千人的回家隊伍,在梁山最少幾萬人的人馬中,也實在不算什麼。

為何頭領一個未走?

梁山108位頭領中,上山前有大概如下職業:朝廷官員、地方豪強、綠林好漢、江湖混混。在我看來,雖然他們中有人口口聲聲反對詔安,但是詔安真的來了,他們也只會服從。我們分別來看:

朝廷官員

這其中既有關勝、呼延灼這類降將,也有林沖、朱仝、徐寧這類被逼上梁山的。降將自不必說,詔安是他們入夥的重要理由。你想啊,敗於梁山之手,如不歸降,要麼被梁山繳首示眾,要麼回朝廷接受問責,下場肯定都是悽悽慘慘。可若歸降梁山後,朝廷再來詔安,自己朝廷官員的身份恢復,還能免於問責,何樂而不為?

逼上梁山的頭領,一個逼字就能說明他們的上山並不情願。本來嘛,官當的好好的,誰願上山做匪?除了林沖。林沖與高俅有不同戴天之仇,按理說絕不願與高俅同殿稱臣,但林沖為何沒走?

大家想想,林沖走了,能幹嘛去?另立山頭對抗朝廷?恐怕是找死。就此歸隱田園,務農為生?以林教頭的心高氣傲定不會如此。投靠四大寇中的其他三位?變數太多,誰知道他們是否接納自己?是否排擠自己?若日後遇上宋江帶兵討伐,何以自處?所以,當得知宋江力主詔安,林沖就知道自己只有跟隨這一條路可走,所以他才會如此憤怒。

地方豪強

這裡面的代表人物是盧俊義、柴進、李應、李俊、穆弘等人。這裡面又分兩類,一種是盧俊義、李應這種大財主,他們自然是願意詔安的,做賊本來就是陰差陽錯。李俊、穆弘這種地方一霸,心裡的小心思就多了。他們進可以跟隨詔安入朝為官,退可以重入江湖呼風喚雨。所以先跟隨詔安進京,如果順利能博一個榮華富貴,不順利自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看看李俊在徵方臘後的選擇,就是如此。

地方豪強裡比較另類的是柴進。柴大官人作為前朝皇室後裔,入朝為官的話,身份是比較尷尬的。而且看看柴進未上梁山時的做派,千金散去,只為結交天下豪傑,未必沒有自己的小心思。但自從失陷高唐州後,柴進的根基算是沒了,如今只是梁山的附庸,重回江湖也難再現昔日的輝煌。而且此番入夥,等於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難免日後被官府穿小鞋。所以我認為柴進跟隨詔安,可能是一種心灰意冷的無奈之舉罷了。

綠林好漢

這是反對詔安的主力軍,代表人物有公孫勝、三阮、李逵、劉唐、武松、魯智深等。他們反對詔安,一是看透了朝廷官員腐敗的本質,不願與其為伍;二是在梁山生活快活,喝酒吃肉,打打架殺殺人,為何要去朝廷受那鳥氣?但是他們為何不走呢?

1.宋江用“義氣”道德綁架。看看宋江說的,

“我等一百八人,上應天星,生死一處。今者天子寬恩降詔,赦罪招安,大小眾人,盡皆釋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聖,莫負天子洪恩。”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上有天命,下有義氣,你好意思走?

2.其實他們面臨的問題與林沖一樣,不受詔安,能去哪呢?讓三阮回家打魚?有了梁山的經歷,很難再安於普通的農家生活。大家嘯聚一處佔山為王?幾個人很難有大氣候,還是被剿滅的命運。日後萬一宋江帶兵來伐,何以自處?所以只能先跟著去,實在受不了再說其他,這是他們很現實的選擇。

事實證明,徵方臘後,這些人裡的倖存者大都心灰意冷,沒有跟宋江回朝廷領賞。

江湖混混

這些人要麼是開黑店的,要麼是賭徒,要麼是閒漢,平時生活的並不順心,上了梁山才享受到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樂生活,現在有機會讓他們去朝廷做官,怎會拒絕?難道他們更想回到以前的混混生活?

總結

所以,我們從林沖、柴進、魯智深、武松等人進退兩難的現實,就可以發現宋江的詔安政策似乎並沒錯。不受詔安,能怎麼樣呢?還真以為能打下大宋江山嗎?至於詔安後梁山好漢們為何落得悽慘下場,這倒與宋江的決策失誤有關,有時間再和大家慢慢聊。


文眼豆子


我個人認為,不回家的主要原因有:

1.選擇抱團,可以生存

如果和宋江大夥在一起,朝廷要賞要罰,都將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面對一個團體的行為。

大家都知道,梁山上這一夥人,大部分有前科,只有擰成一股繩在一起,他們才有活路。

2.單獨逃走,死路一條

對於有前科的人來說,如果單獨逃回去,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朝廷絕對不會放過他們,因為他們有前科,翻了律令,除了前科犯罪之外,朝廷更害怕這些人二次集結,再給朝廷帶來威脅。

所以,一旦落單,是一定要被處死的。

3.兄弟情義,不忍離去

不得不說,水滸好漢各個中一起,就說柴進,在他那裡躲避的人有那麼多,但他絲毫不懼,盡是自己出力出錢,幫助許多兄弟,足以看出這些人重義氣。

柴進如此,大夥也是如此,所以當宋江這麼說的時候,難免讓大家棄義離去,大夥自然是不願意的。


崆峒書生


水泊梁山上的人分兩種:一是位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列的好漢、二是人數眾多的小嘍囉們。

這些人願不願意回家,先看看原文怎麼說

“眾弟兄在此,自從王倫開創山寨以來,次後晁天王上山建業,如此興旺。

我自江州得眾兄弟相救到此,推我為尊,已經數載。今日喜得朝廷招安,重見天日

之面,早晚要去朝京,與國家出力。今來汝等眾人,但得府庫之物,納於庫中公用,

其餘所得之資,並從均分。我等一百八人,上應天星,生死一處。今者天子寬恩降

詔,赦罪招安,大小眾人,盡皆釋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聖,莫負天

子洪恩。汝等軍校,也有自來落草的,也有隨眾上山的,亦有軍官失陷的,亦有擄

掠來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願去的,作數上名進發;如不願去

的,就這裡報名相辭。我自齎發你等下山,任從生理。”

宋江號令已罷,著落裴宣、蕭讓照數上名。號令一下,三軍各各自去商議。當下辭

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賞錢物,齎發去了。願隨去充軍者,作數報官。

從上看來,小嘍囉們有人情願回家,而且人還不少。既能赦罪,還有遣散費,回家置辦點田產,買上兩頭牛,再取個媳婦,老婆孩子熱炕頭不比在此當強盜好。

再說108將們,他們不願下山回家,要先看他們為什麼上的山,宋老大的話說的很清楚“有落草的、隨眾上山的、軍官失陷的、擄掠來的”,咱們一一來分析

1、被逼落草為寇的,代表人物:林沖、魯智深、武松

這些人有個共同點,以前都是有家的,且有命案在身的。林沖的公務員編制,還有個貌美老婆,不是因為高衙內,不至於落草。武松有哥哥,有嫂嫂,不是王婆的缺心眼,也不至於如此。這些都是沒家了的,這群兄弟就是自己的家人,在這有吃有喝,回去了幹什麼呢

2、隨眾上山的,代表人物:李逵、阮氏三雄

梁山有兩大首腦人物,一是宋江,另一個是晁蓋。這兩個在江湖上名頭很響,所以依附跟隨者甚眾。李逵,戴宗等是跟著宋江混的,阮氏三雄是晁蓋的死忠,晁蓋死後,宋江這老大做的不錯,籠絡了不少人心,老大不走,自己自然也不在了。

3、軍官失陷的 代表人物:呼延灼 關勝

這些人我認為是最想回去的,但是現在不能回。原因有二:第一、有些是名門之後,本來是帶兵來剿匪的,剿匪失敗後做了土匪,雖然自己不承認,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這臉還要不要了。第二、招安後都有官做,有仗打,打個勝仗後再走也不遲。

4、擄掠來的 代表人物:盧俊義、安道全

身不由己,入了賊山再想要洗白就不可能了,再加上招安後待遇還不錯,留就留了。


最後,108將結義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口號不是白喊的


霖寧


這個問題,看過《水滸》傳的人都有所理解!

宋江之人,忠義雙全,俠肝義膽,替天行道,除霸安良的英雄!

宋江的人道主義精神感染了各位英雄好漢!

各位英雄心知肚明,遇上個無道的昏君,在哪也是死?

何不捨命陪君子?既然梁山結義理應同生死共患難!

這就是梁山英雄好漢的英雄氣概,講義氣!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願求同年同月死!

生死相隨,己為結義君子之交!



草原雄鷹684


水滸傳是人人都喜歡看的歷史名著,可以說,水滸粉絲絕不低於三國粉絲了。

網友們看歷史小說,只是喜歡它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蹟,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而另一部分人則是文學研究者了,他們才是名著的忠粉。

水滸裡一O八將在招安時,宋江確實說了,不願受招的發錢回家。可是這並非沒有人反對,只是反對的乎聲太小了。

第一個反對的恐怕是林教頭了。在小說中,梁山捉了高俅,林教頭提刀就要砍了高俅,怎賴勢孤力薄,被人孢住,為此林教頭氣的吐血,一病不起。宋江受招安時,林沖還在大病中。第二個反對的可能唯魯智僧了,他是林沖的鐵兄弟。但因林沖大病不在場,魯智僧是忠厚人,就沒有發言了。第三個可能是武二郎了,他本身多次受官府大害,一生又殺人無數。第四可能是孫二孃夫妻,他們又是武二郎的忠實朋友。第五是阮氏三兄弟,這幾位本就一介平民,只不過因生辰綱被吳用勾引而逃到梁山。

名著必定是名人所著,水滸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才子,他是劉伯溫的老同窗學友。劉伯溫受朱元璋招安封了大官,曾多次說服施耐庵出山,怎賴施耐庵不為所動。朱元璋極為惱怒,某日,一部手抄本的《水滸傳》在皇宮傳的沸沸揚揚,被朱元璋看到了,如是大怒,下令抓了施先生入獄,也因感他是個才子,才手下留情沒下殺手。

施耐庵孤苦憐丁的在獄中受活罪,只有弟子羅貫中送些飯菜渡日。長期的暗無天日,施耐庵病了,而且病的不輕,他下半身癱瘓了。某日,劉伯溫來看他,他厚著老臉求老同學救他,但劉伯溫只有一句話,"你是怎麼進來的,就怎麼出去"。

其實,傳入宮中的《水滸傳》只有前半部,施耐庵僅僅只寫到一O八將齊聚樑上就結束了。後半部是劉伯溫提示,施耐庵口述,羅貫忠寫的。水滸英雄要被招安,是新朝皇帝的意思。在作者生命受迫時。不得不編下後半節來換取自由。

施耐庵出獄了,只留下小半條命,而弟子羅貫中呢,被安排繼續寫書,《三國演義》就是他的大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