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笔者发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不断滚动的历史巨轮中,朝代更迭与王朝易主才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客观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能够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的,都应该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比较大的分裂和统一时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南唐末世君主李煜,就是这样一位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只是一个,善于“吟风弄月”的词人,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位,无奈而又悲凉的末代政治家。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李煜之所以会在古代历史中留下一个较深的足迹,既与他的特殊身份有关系,同时也与其是五代时,最忧郁、最悲伤、最出色的词人身份息息相关。他既是一个悲哀的南唐国君,也是一个在词作中找到自我的“词帝”。

在历史学家和众多文人的心目中,李煜是一个具有“人格分裂”色彩的帝王。因为作为南唐君王他应该励志图强,带领南唐走上中兴之路。但他却只沉迷于“风花雪月”,这不仅体现出了他“昏庸无能”与“治国无方”。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同时也将美丽富饶的江南之国,拱手相让于北宋太宗赵光义。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从李煜创作的诸多,悼念亡国的经典词作中。

其实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位亡国之君内心的凄苦与悲凉。因此笔者认为虽然亡国是史实,但是李煜内心的不甘与愤懑也同样值得大家思考。

“成功的文人失败的君王”之南唐后主李煜

1.“性宽恕,威令不素著”的李煜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国君,他从公元961年继位开始,一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覆灭,前后一共做了大约15年的国君。从他继位之前南唐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之中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煜成为南唐末代君主,已经是一件可以预期的事情了。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据史书记载李煜十分善良,“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

也就是说他的性格特别随和,而且在成为国君之后,并没有采取严苛的律法。即使有人犯错也会得到他的谅解。在其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之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李煜的为人绝对值得后人称颂。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国家危局之时,他并没有积极而又主动的,采取一些可以转变时局的改革措施,致使南唐仅传“三世一帝二主”后,就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之中。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2.李煜成为失败君王的历史背景

作为一个国君他并不称职,甚至有很多后人说他昏庸无能,南唐最后遭遇北宋打击而覆灭,这个罪过都应该由李煜来承担。但笔者认为南唐从一开始建立,其实就是一个随时处于覆灭状态的政权。

无论是立国君主李昪还是后继君王李璟,在面对外部政治危局之时,都没有能力去改变南唐的困境,何况受任于大厦将倾之时的李煜呢!

在外忧内患的双重打击之下,李煜也只好将满腔治国之情,以及想要逃离束缚的感慨,完全付诸于诗词创作中去。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3.李煜词作的风格转变

分析李煜的词作以及人生经历,其实应该从南唐亡国之前和之后,两个比较有特色的领域去探究。毕竟彼时还是南唐国君的李煜,不仅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而且在他的词作中也,可以看到众多描写“宫闱”,以及“闺中”的经典之作。

但是在成为亡国之君后,曾经潇洒、放荡、多情的李煜,无论是处境、性格还是词风,都出现了绝无仅有的突变。从之前的卿卿我我、柔情蜜意,再到悼念亡国、感叹身世,他的词作因其身份转变而达到了较高水平。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4.《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1)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大约创作于李煜公元975-978年之间,此时的李煜兵败投宋,一说是在宋军兵临城下之后李煜“肉袒投降”。被俘至汴京后虽然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后来又封“违命侯”,但他的身份始终都无法逃脱亡国之君和阶下囚。

但据后世分析这首词,因该创作于李煜被毒害之前不久所作,但应该要比《浪淘沙·春花秋月何时了》要早一些。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饱含亡国之情,可以称得上是李煜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2)经典词作赏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天还未亮之时就被,淅淅沥沥的雨声吵醒。从“春意阑珊”可以得知,此时的季节应该是春天即将过去,但是五更之时的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因为李煜盖着的被子,根本无法抵御“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投降北宋之后就一直过着囚禁生活。“梦里”二字其实蕴含了多层意境。首先是说李煜多希望这是一场梦,亦或是只有在梦里才能,自由自在地想起自己的国家。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身是客”其实说的是李煜的囚禁身份。北宋并不是他的故乡,所以他被囚禁于此之后,只能以“客人”的身份苟活。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亡国之君的痛楚,曾经的君王现在只是一个亡国的囚犯,这种身份转换让李煜倍加痛苦。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站在栏杆上远眺故国,因为即使“凭栏”也看不见“无限江山”。这一句词体现出了李煜的无限伤感,也是在强调他的亡国之君的身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落花流水在四季中反复上演,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春去也”虽然指的是春天过去了,但是可以引申为一个又一个春天,也就是时间如流水一般流逝而去。透露出了亡国之君李煜的无尽的思乡之情。

为什么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

笔者认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可以称得上李煜词作中的巅峰。因为这首词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和阶下囚身份的感慨,所组成的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正是李煜当时处境与心境的完美体现。

作为亡国之君他根本没有能力和资格,去重拾旧日的风光和洒脱。所以他只能够将自己内心的哀苦,通过一首首饱含亡国之痛的词作表现出来。毕竟作为一个已经被囚禁的阶下囚,他的悲哀与凄凉又能向谁诉说呢?

结 语

笔者认为历史上对李煜最中肯的评价,就是“成功的文人失败的君王”。虽然失败的君王非他主观所为,但是作为一代国君居然没有治国之能,而且也没有预料到国家形势变化。并最终导致南唐被北宋覆灭,其本人也沦为阶下囚并被毒死。

这不仅说明了李煜根本没有政治敏感性,假设他早已经预料到了国家覆灭的结果,在这种契机之下难道就可以,借助“吟风弄月”、“风花雪月”来逃避现实?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绝对不要具备成为治世之君的可能性。

但是他作为五代时期,最负盛名的词作家,以忧郁、悲伤词风,为接下来的宋词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所以后人在评价他时,虽然然后他是失败的君王,但绝对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最成功的文人。


【参考文献】

何传跃《情也凄凄,泪也涟涟——李煜《浪淘沙》赏析》

邓少红《凭栏深处江山无限——读李煜词《浪淘沙》》

张卓然《浪淘沙·考试无极限——改自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黄勇《荡尽繁华的真淳之美——试析李煜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