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忍讓慈禧,等到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嗎?為什麼?

烏拉189025667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慈禧這個女人權力慾極強,否則的話,她也不會在咸豐皇帝死後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而一手毀了咸豐生前所有的佈置和後手。

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為了避免朝臣擅權,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慈禧變成下一個呂后或是武則天,他一邊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然後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為的便是讓他們相互牽制,讓載淳能夠安安穩穩地長大並親政。

然而,咸豐不過死了兩個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政變,讓咸豐辛辛苦苦留下的後手付諸東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變之後開始掌控了清朝的國柄,時間竟然長達47年,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武則天也不如她。

她給兒子載淳定的年號也充滿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兒子一起統治天下,當然了,實際上是她一人統治,畢竟皇帝兒子年幼不懂事,後來懂事了,她又不願意還政給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後過得很鬱悶,一直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只能在後宮裡過他的帝王生活,最後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了,死時不過19歲。

慈禧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況一個光緒皇帝?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光緒皇帝接同治皇帝的班呢?

一則光緒皇帝載湉是慈禧的親妹妹的兒子,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載湉和她的親屬關係更親。

二則載湉的生父奕譞也是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一個功臣,讓載湉當皇帝,顯然能夠拉攏奕譞成為自己的鐵桿支持者。

不過,慈禧雖然讓載湉當了皇帝,卻不代表她會讓載湉真正地掌控皇權,一如她的親生兒子載淳一樣,她需要的只是一個乖乖聽話、在後宮裡好好享受生活的皇帝,而不是一個會對她的權力造成威脅的皇帝。

所以,當時只有3歲多的載湉便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

只是隨著光緒皇帝的長大,他也逐漸看懂了一件事——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沒有皇帝的權力,反倒是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更像是一個皇帝。

載湉是皇帝,但是當國的卻是慈禧這個女人,這麼一來,清政府必然會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光緒皇帝,一派則支持慈禧太后,即帝黨和後黨。

後黨之所以支持慈禧,是因為他們已經通過支持慈禧獲得了政治利益,如果轉而支持光緒的話,他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說光緒在奪回皇權之後會不會給他們想要的利益,甚至是光緒會不會秋後算賬。

因為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願意也不敢去冒險支持光緒,不然惹怒了慈禧,光緒又不成功的話,他們可能會死。

帝黨之所以選擇支持光緒皇帝,說白了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慈禧手中獲得足夠多的利益或者根本沒有獲得利益,所以想要通過支持光緒皇帝去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政治利益。

翁同龢為什麼會支持光緒?一則是他是光緒的帝師,天生便有受到光緒皇帝信任的優勢,只要光緒掌權,他必然能夠得到重用,成為一代權臣;二則是慈禧不願意用他,所以他只能選擇光緒。

康有為為什麼會拋開已經掌控了清王朝幾十年的慈禧太后,傻愣愣地跑去支持光緒?看看康有為這廝的履歷便可明瞭。

康有為雖然自視甚高,可是他從14歲開始參加童試,考了兩次沒有考上,第三次有沒有考過?可能也沒有,但是他有祖輩餘蔭。

他參加鄉試的時候更慘,他從19歲的時候開始考鄉試,一直到了36歲,第七次參加鄉試的時候才中了舉,用了19年的時間!反觀他的學生梁啟超,簡直是一個地一個天,小梁11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不可謂不風光。

可見,康有為要想走正兒八經的科舉之路的話,別說旁人對他沒信心了,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有信心。

1895年的康有為已經37歲,人生已過一半,他心裡能不著急嗎?所以,他想要坐火箭往上升的話,只能另闢蹊徑——拋開慈禧去討光緒皇帝的歡心,成為光緒跟前的紅人,然後幫助光緒掌控實權,如此一來,他還怕得不到權勢?

光緒皇帝又為什麼會被康有為忽悠,會用康有為?說白了,光緒和康有為的目的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光緒也不甘心當慈禧的傀儡,他也想從慈禧的手裡奪回屬於他的皇權,康有為這時候所提出來的變法便成為了光緒奪回皇權的一個契機和突破口。

所以,光緒皇帝之所以會點頭答應陪康有為他們玩一場變法的鬧劇,實則是想借助變法打垮慈禧,從而掌控實權,當一個真正的皇帝。這一點,從後來光緒默許了康、梁等人策劃所謂的“圍園殺後”便可見一斑。

然而,如果光緒真的能夠一直忍到慈禧去世的話,慈禧一死,他自然也能夠順理成章地從慈禧手中接過權力的交接棒。

此時的光緒皇帝憑什麼還會去聽康有為一頓漏洞百出的忽悠?更何況,康有為所提出的變法說到底也會對他的皇權產生一定的威脅。

所以,光緒能夠老老實實地等慈禧老死的話,他幾乎不可能會選擇變法,自然也就談不上變法會不會成功了。


寧糊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多人誤解了戊戌變法的實質。

康有為他們搞的戊戌變法,不僅僅是宣佈的那些教育、軍事、經濟的皮毛,而還有更厲害的。

當時他們宣佈的其實是第一期,還有第二期、第三期。

康有為後來介紹,光緒默許了以下變法: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及遷都上海等。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憲法、國會和所謂軍民合治,說通俗點就是君主立憲制度了。

而後來慈禧搞得那些東西,其實就是康有為最初搞得那些皮毛,不涉及核心的政治。

日本明治維新為啥能成功?

根本在於改變了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

從封建幕府統治,變為日本新興的資產階級統治。

日本資產階級為了發展日本,爭取自己的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全力學習西方的一切,尤其是政治制度。

這樣,日本才強大起來,不亞於西方列強。

然而慈禧搞得那套,其實同洋務運動沒有本質區別。就算搞得再好,也不可能和列強對抗,因為骨子裡換湯不換藥,控制國家大權的是封建權貴階層。

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盡全力阻擋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權力舞臺。

所以,戊戌變法不是慈禧太后一個人反對,幾乎整個滿清權貴集團都反對。

打個比方來說,滿清的鐵帽子王們對國家其實毫無貢獻,巨大的財富來自於國家撥款和作為地主的收入而已。

一旦國家權力被資產階級掌握,國家大筆撥款肯定就沒了。而這些土地都是滿清當年靠武力搶來的,很容易被新的國家也用同樣的方法搶走。

所以,他們不可能放權,不可能支持戊戌變法。

甚至直到滿清最後滅亡之前幾年,他們還在耍花樣,搞假君主立憲,弄了個什麼皇族內閣。

拒絕放權最終的結果,就是武力被人奪權,最終雞飛蛋打,什麼都不剩下。


薩沙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現在經常拿慈禧坐火車這個段子來笑話慈禧保守,實際上當時中國最長一條鐵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麼修得起來

相反,光緒被清流師傅教成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書呆子,對洋務不感冒,例如他對李鴻章創建的天津武備學堂完全按照德國軍事教育就不滿,專門下旨說西法未必可靠,還是要學生多學儒家忠義之學。

甲午戰爭之後,可以說變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識,光緒在搞戊戌變法之前,專門向慈禧尋求支持,慈禧說凡是圖富強、揚國威的事情,都可以變一變、實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樣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也就是說變法可,變衣冠不可,與光緒並沒有本質衝突,光緒也沒想過要剪辮子、穿西裝。

第二、光緒變法是一場設計者狂妄、主導者急躁的鬧劇


光緒皇帝和崇禎有許多相似之處

光緒為人魯莽衝動,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變法的103天裡,光緒發佈了240多道聖旨,範圍涉及經濟、文化、軍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當官的肯定說皇帝是怎麼了,一天一個樣,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數地方都是不理會這些詔書的。

這就是因為光緒竟然真的相信康有為說的,假如變法的話最多三年就可以超過日本了。這個和日本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可笑。也不想想,日本變法也是變了三十年才成為現在這樣。

他依賴的變法顧問康有為實際上是一個“妄人”,好說大話,實際上對西方政治並不是很瞭解,只是妄想借變法一步登天,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戊戌履霜錄》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窺其陰謀,意在奪中央政府之權,一切權力歸制度局;奪中央六部之權,一切權力歸十二分局;奪地方督撫將軍之權,一切權力歸各地方民政局。這樣一來,則天子孤立於上,舉國上下都是康黨的私人啦!”


當時許多支持變法的大臣都反對康有為的胡作非為,但是光緒不聽良言,甚至為此貶斥了自己的師傅翁同龢。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光緒親政後,除軍國大事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可一人做主。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干涉光緒變法,只是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9月18日,御史楊崇伊奏摺中指稱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將祖宗天下交給日本人手中。這是慈禧無法容忍的。



關於此事,楊崇伊並非造謠。康有為在他的《自編年譜》裡曾說,自己當時與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籌備中日兩國合邦的大會,並在大會的方案、議程等各類文稿做了極其詳備的論述。“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上書光緒:“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勸光緒帝不要嫌棄合邦的名聲不好聽,這是在為天下蒼生謀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衝認為,中日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國“即合為一國,亦不為怪”。

當然這麼可笑的東西,日英美國家的代表基本上當成一個不可執行的笑話。光緒帝自己也沒將這個建議當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緒中止變法,把維新黨人貶斥。

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為了挽回被趕出政壇的命運,企圖拉攏袁世凱兵變,讓一場失敗的變法陡而成為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這才導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將光緒皇帝幽禁在瀛臺,抓捕維新黨人。

康有為偽造的與光緒帝合影

康有為出逃後,在外國媒體前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提供包括光緒皇帝的衣帶詔、譚嗣同絕命詞和遺書,乃至咸豐皇帝遺詔以及其他證據,大都系自己偽造。他對慈禧十大罪狀的指控也有泰半是空穴來風。但他藉此將慈禧描述為一個貪婪專橫的女暴君的形象卻十分成功,以至於直到今天,都成為人們心目中慈禧太后的標準像。


海軍史研究會員


百無一用光緒帝,光緒是歷史上罕見的草包皇帝,就算是慈禧早死20年,他都不可能成功。

智慧有缺 能力有缺

光緒帝好歹是做了幾十年的皇帝,史書應該沒少看,戊戌變法之前光緒帝已經25歲了,我們不要求他能像康熙皇帝那樣8歲就開始培植親信,但他從15歲開始,哪怕是20歲開始,作為名義上的大清領袖,也能培植起幾個用的上的親信吧,然而答案卻是一個都沒有。你能在史書上找到比光緒還要草包的皇帝嗎?一直到了25歲,遇到了幾個不知所謂的書生,靠著不知道哪裡看來的幾本破書,什麼東西都沒有,就敢參與到最高級別的政治鬥爭中來,好歹大家都是讀書人,歷朝歷代以來,有誰成就一番事業是靠幾個書生能成事的?說他們幾個是草包,都是抬舉他們了。還想著指望袁世凱,一沒給人家權,二沒給人家錢,三沒給人家名,四沒給人家承諾,一個個的把變法、政變當成是過家家一樣,歷史上就找不到一群比他們還要草包的了,就這樣還政變,簡直就是不知所謂,難怪光緒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連個有用的親信都沒有,有智商的都門清,早就看出來了光緒帝就是個草包,誰敢給他賣命了。這或許就是一開始慈禧由著他們幾個亂來不阻止的原因了,遇到這麼一個草包皇帝,誰能撼動慈禧的地位了。



魄力有缺

作為名義上的大清領袖,光緒有無數次的機會幹翻慈禧,不滿慈禧的人那麼多,但凡有有可能,誰不想幹掉這個老妖婦了,而現成的聖祖康熙的例子就在那裡,慈禧只不過是一個孱弱的老婦人而已,就算光緒帝沒腦子,但只要有一腔血勇,一刀捅死慈禧,自然會有人公佈慈禧的十大罪狀,然後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連這一點魄力這一點血勇都沒有,還想幹成大事業,再給他三百年都不可能。



清末是一個換了顏色的時代,無數能人異士、英雄豪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盡幾十的時間,才收復了河山,重整了天地,這樣的事情豈是一個草包能做到的。

這裡是達達說歷史,敬請關注!


達達說歷史


光緒並不是一直來都沒有實權的,在某一段時間內,慈禧也曾還政於光緒,自己退居幕後。直到後來光緒的舉動徹底觸怒了慈禧,慈禧才剝奪了光緒的權力並將光緒軟禁。



實際上,導致慈禧徹底剝奪光緒權力的導火線正是百日維新。

有些人認為,百日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往深層次裡看,百日維新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就是觸動了以慈禧為核心利益集團的利益。

慈禧能執掌清朝的政壇半個世紀之久,是因為慈禧的政治主張符合大部分貴族階層的利益,從而獲得了他們的擁護。光緒要變法,不僅僅是要對抗慈禧,而是要對抗慈禧所代表的利益階層。光緒的實力太弱了,在朝廷中沒有什麼根基,根本無力去對抗這個龐然大物。即便是光緒忍辱負重,等到慈禧死後才開始變法,也無力去撬動當時的局勢。



一方面是敵人太強,另一方面則是隊友太坑。

維新變法的領袖人物是康有為。有著南海聖人之稱的康有為,其所作所為一直為人所詬病。比如說,在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有為跑到了海外,偽造了一個光緒帝的衣帶詔四處招搖撞騙,騙取錢財。

此外,康有為的一些政治主張,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康有為認為這個世界上白種人的基因最為優秀,想要拯救中國,必須要進行基因替換,讓白種人的基因取代黃種人的基因。另外,康有為還建議,組建一個日本、美國和清朝的聯合政府,將三國的事物交由聯合政府管理。




除了領袖康有為,維新變法的骨幹人物如譚嗣同等人,空有一腔熱血,但是書生意氣,在政治眼光和戰略眼光上確實差了一點火候。比如說譚嗣同就提出,西北這些地方,土地貧瘠,人煙稀少,還不如賣給列強,把換來的錢用於變法。


現在想來,如果當時康有為這一波人掌控了局勢,那真是一件相當令人後怕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也是不可忽視的。慈禧死的時候已經是1908年了,那個時候的大清朝已經積重難返了,不從根本上改變制度,從內部的變法就是撓癢癢而已,已經不起作用了!


小鎮月明


光緒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慈禧,而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關鍵時刻大家才把慈禧給抬出來。在當時,大清帝國主要被四大勢力所控制,它們分別是以八國聯軍為核心的外國勢力、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核心的漢族大佬、以滿清貴族為核心的守舊勢力,以及以袁世凱等人為代表的新興軍閥

如果光緒帝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這四股勢力的共同認可,換句話說,光緒需要成為這四股勢力的利益維護者。否則,皇帝再牛,也會分分鐘鍾倒臺的。因為,所謂的皇帝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它只不過是各大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已。

簡單點說,皇帝能夠代表大家的利益,大家自然會皇帝高高舉起。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皇帝又算什麼東西呢?

本來,光緒拿的一把必勝的牌,從牌理上,我們都看不出光緒有輸的可能性。但是,光緒上來就讓康、譚那種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人瞎指揮,結果就將大清最有權勢的四個利益集團全部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於是輸了乾乾淨淨。

康、譚等人,就是那種既沒吃過豬肉,連豬跑都沒有仔細看過的人。因為,外國勢力、漢族大佬、滿清貴族和新興軍閥這四個利益集團,他們雖然有共同的利益,但肯定也會存在很多矛盾。

如果真要實行改革,至少也要做到拉一派打一派,充分利用四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來縱橫捭闔。

但問題是,康、譚等人,做事的手段,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對他們而言,所有的政治經驗,就是源於那種近於童話的故事之中。總而言之,皇帝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所以他們一上來,就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先是取消的滿族旗人的特權,將滿清貴族勢力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接著又廢除八股,裁掉由漢族組成的綠營軍隊,徹底得罪了漢族地主階層;最後,他們又設立新衙門,全部由維新派掌控,架空傳統的各個衙門,包括對接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的機構,於是將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勢力的利益也給損害。

所以,就在光緒皇帝折騰得風生水起時,所以無數官員都自發跑到頤和園去找老佛爺。大家為什麼要找老佛爺呢?為什麼老佛大手一揮,就把鬧騰得正歡的小皇帝打翻呢?按英雄史觀解釋,自然是因為老佛爺得高望重,說起話來句句是真理,所以老佛爺雖然退居二線,但是老佛爺一出來反對小皇帝,小皇帝為代表的力量,當時就玩完了。

其實呢?更真實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別看慈禧是個老妖婆,你也別看慈禧天天賣國和禍國殃民。當然,你也別看光緒皇帝如何代表了先朝的潮流。因為,在利益面前,都是不講這些的。

你光緒皇帝,再代表先進進潮流,但也不能侵犯我們的利益!如果你侵犯了我們的利益,就別怪我們不客氣,總而言之,你光緒皇帝不想代表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找老佛爺去。當然,如果老佛爺也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那我們自然會去找其他人,相信總有人願意來代表我們的利益。

許多總覺得,如果光緒皇帝能夠一直討好和忍讓慈禧,或者慈禧能夠早死幾年,光緒或許就能夠改革成功。其實,這不過是想象罷了。

因為,慈禧算什麼東西?你真以為大家服她,是因為她比光緒帝更牛逼?無非是因為,光緒所代表的路線,侵犯了大清帝國絕大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自然只能跑到頤和園找慈禧,要求她出山。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慈禧與光緒皇帝換個位置,慈禧也得玩完。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就是他得到慈禧的全力支持,他的改革依然會失敗,因為到時大家無非是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最簡單而言,從皇族內部,總不愁找出一個人取代光緒皇帝。


我是趙帥鍋


這個問題實際上預設了一個立場,就是慈禧活著的時候不會推動改革。

這個立場實際是錯誤的。

從滿清皇室的角度來看,慈禧是個能人,如果沒有慈禧,大清可能提前幾十年就要滅亡。

甲午戰爭前,光緒已經親政,慈禧雖然影響力還在,卻已退居幕後,大小事主要是光緒在做主。

光緒躊躇滿志,在朝中清流派大臣翁同龢等人支持下,不顧已方實力的差距,堅持要與日軍開戰。

結果,甲午戰爭慘敗,積洋務運動數十年之功建立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給光緒上了生動地一課。

在通常的認知中,慈禧代表的是頑固派,是站在變法的對立面,敵視與仇視一切革新的行動。

換句話說,康有為等人是改革的英雄。

慈禧為首的舊勢力集團是大壞蛋。

光緒是受難者。

把人臉譜化,不是正確的評價,尤其是對於政治家而言。

如果慈禧真這麼頑固,不懂變通,她早就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死無葬身之地了。

慈禧實際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善於利用各方勢力,達到一個平衡點,從而把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甲午慘敗,舉國譁然,不變則大清必亡。戊戌變法,慈禧是支持的,不然光緒不可能順利頒佈幾百條法令。

但是戊戌變法是一場失敗的變革,它的失敗,不是因為慈禧,而是它太過於急功近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看看康有為他們提出來的變法措施:

一、取消旗人特權,讓其自謀生計。

這是得罪了所有旗人。

二、廢除八股,令各書院一律改為學西學的學堂。

這是得罪了所有學八股文的讀書人。

三、裁汰冗員,撤銷閒散重疊機構。

這又得罪了大部分官員。

四、大規模裁剪綠營兵。

大部分軍人被得罪了。

如果一條條單獨來看,這些法令都有其意義,也針對了國家時弊。

但是這些法令在幾十天內統統出臺,也就是說,在幾十天裡,光緒們從上到下,從裡到外,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

如果任由他折騰下去,這大清非得亡了不可。

所以,慈禧出手了,她的出手,客觀上又為大清續了幾十年的命。

所以您看,假使慈禧在甲午前後就死去,光緒大權獨攬,他這些個改革,能成功嗎?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慈禧死了,光緒未必那麼激進,可以按部就班,一步步實現目的。

問題是,大清還有幾年壽命經得住他折騰呢?

清末,漢人大臣實力大增,庚子之變時,劉坤一、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已經敢於不聽朝廷號令,實施“東南互保”,清廷顏面掃地。

但反過來想想,這些漢人大臣們為什麼只敢東南互保,而不是乾脆造反呢?

還是因為慈禧。

慈禧活著,漢臣就始終被她壓制,哪怕強如袁世凱,手握兵權也不敢造反了。慈禧一死,大清可不到三年就亡了,隆裕和慈禧的手段,哪裡在一個級別上呢。

而光緒嘛,充其量也就是和隆裕、載灃一個級別,他的改革,就算沒有慈禧,也是註定不會成功。


小院之觀


我認為如果光緒能夠不那麼激進等待慈禧死後實行變法一定會取得成功,光緒皇帝在位34年本人對西方的先進的科技和思想並不排斥,否則也不會在甲午戰爭之後積極主動的實施維新。但是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盲目的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國家富強的計劃在當時是不現實的,晚清的政治體制還是老舊的封建體制,既得利益者並不願為了國家的富強徹底放棄自己的利益,他們對光緒的維新舉措陽奉陰違,百般阻撓。

日本的維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明治天皇得到了實權派人物的大力支持,而且不擇手段剷除了阻撓變法的守舊派。光緒皇帝呢?光緒皇帝地雖然在位長達34年但直到他去世都沒有真正的掌握帝國實權一天,慈禧歸政光緒皇帝親政只是慈禧迫於壓力不得已採取的權宜之計,對於變法慈禧只是口頭上支持,國家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命還要得到慈禧的認可,這就使得當時國家的實權派人物都是慈禧提拔重用的,他們對慈禧是馬首是瞻,忠心耿耿。

光緒皇帝變法的支持者只有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維新派,這些人並沒有得到慈禧的認可,那他們也就沒有任何可以實施維新政策的權利,而唯一一個對變法感興趣但不願參與的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官宦前途竟然將光緒皇帝出賣以贏得慈禧的信任,自此之後袁世凱的仕途青雲直上最後掌控整個國家。而且我認為對變法大力支持的康有為並不是真心的,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逃亡海外利用所謂的衣帶詔在海外大肆斂財,用來滿足自己的奢靡生活。

現在看來光緒皇帝雖然壯志凌雲但是他的政治智慧遠遠比不上慈禧,當初如果他能看清事實隱忍不發等到慈禧死後再大力推行新政一定會獲得成功。我為什麼敢這樣說呢?那就是維新變法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維新就是要國富民強,前提是要效仿西方改變國家的政治體制並開放國內市場,除了俄國和日本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他們都不擔心中國的強大會對他們產生威脅甚至挑戰,他們已經把中國的海關,稅收,鐵路,礦產等牢牢掌控,他們來中國主要的目的就是通商賺錢,中國強大之後也只能遵從長久以來他們建立的遊戲規則會對他們更加依賴!


微風書房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

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始。變法的第一天,光緒在維新派的參謀下,他就頒佈了一百多條詔令。其中有四條非常的“帶種”。

一、取消旗人特權——得罪了旗人;

二、裁撤冗員——得罪了天下官員;

三、裁汰綠營——得罪了漢人將士;

四、廢八股制度——得罪了讀書人;

一天之內連續得罪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乖乖,能得罪的人,不能得罪的人,全得罪遍了。支持光緒變法的人本來就少,現在更少了。

緊接著,光緒在康有為的參謀下,又頒佈了一條更勁爆的詔書——立制度局、新政局,利用維新派的新衙門架空舊衙門。

厲害了!之前是得罪地方官,現在連京城大官也得罪了。

對此,就連對變法持中立態度的軍機大臣榮祿也看不下去了,他在殿前質問康有為:祖宗舊法怎麼可以一下子都變了呢?難道你不知道應該徐徐圖之嗎?

結果南海康聖人大袖一甩,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意思就是說,殺幾個帶頭的一二品大官,誰還敢不服?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到底是有多麼愚蠢和狂妄?而光緒居然讓這種人負責變法,他的政治智商到底是有多低?但凡是有點政治智商的人,應該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了會扯著蛋,改革應步步為營,徐徐圖之。這麼著急,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後來,慈禧停掉戊戌變法,軟禁光緒,這其實並僅僅是慈禧一個人的意思,畢竟她背後還站了大量舊派官員,這群人的意思就是廢黜掉光緒。如果慈禧不按他們的意思辦,怕是慈禧也不能自保。

所以說,光緒之敗,並非敗於慈禧,他是敗在了自己對權力的認知上。如果光緒不能意識到封建階層是他的利益基礎,就算慈禧死了,維新派上來了又能如何?難道慈禧死了八旗就乖乖會取消特權?朝中高官就自己會辭職?綠營會乖乖的解散軍隊?學了一輩子八股文的秀才們會乖乖扔掉四書五經然後從頭開始學西學

這怎麼可能呢?!慈禧如果死了,就憑光緒和維新派的那點政治智商,我怕他是會死無葬身之地吧!

1908年,慈禧病死。她死後,攝政王載灃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大權獨攬後的載灃犯了跟光緒同樣的錯——把權力簡單的理解為了天賦神權,以為有兵有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隨意動漢人地主階層的蛋糕。其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載灃在北洋系的逼宮下,黯然下臺。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戊戌變法如果拖到慈禧去世後再搞,能不能成功?

很顯然,答案是不能。

為什麼?原因有三點:

第一、光緒和維新派的能力不行。這一點前面已經說了,這裡不再重複;

第二、變法缺乏基礎。

世界各國的改革,一定會有流血,既得利益集團一定會被幹掉一部分人。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幕府被推翻,主導改革的人是推翻幕府的大名和天皇;英國之所以能立憲,也是因為國王被宰了,繼任的國王被嚇怕了;法國就更簡單了,國王被宰,貴族也被宰,大革命搞了幾十年,轟轟烈烈。

反觀大清呢?一沒流血,二沒死人,想讓既得利益者自己革自己的命嗎?顯然是不太可能。


第三、時間太晚,變法已經過時

慈禧太后病死於1908年11月15日,估計很多人對這個時間沒有概念。我這麼說吧,慈禧死的時候,秋瑾烈士已經犧牲一年半了,革命黨在南方舉行了五次起義,海外的華人基本倒向了革命黨,不再支持康有為的保皇黨。就連國內的舊派政治勢力也開始主張君主立憲,希望皇帝能放權。此時此刻再談變法,很顯然是過時了。

而君主立憲,光緒會同意嗎?我個人感覺他肯定不同意。因為從戊戌變法來看,這次變法更像是洋務運動的加強版,涉及到限制皇權的內容幾乎沒有。

結尾:我覺得《走向共和》中的孫中山有句臺詞說的很好:“西方國家可以有國王,可唯獨咱們中國不能有皇帝”。因為西方國家在歷史上有幾百年的議會和虛君的傳統,但咱們中國不一樣,咱們是一個有兩千年君主專制的國家。如果不能推翻皇帝,中國就絕對不可能進入工業化的近代社會。


就單以清末來說,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確實在很多方面銜接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如編練新軍,倡導工商,興辦學堂,改革官制和革新律法,這些都是有相當積極意義的。然而一旦涉及到其核心關鍵,即是否以立憲體制下的責任內閣制代替君主專制時,滿洲親貴們便立刻露出其猙獰面孔:載灃甚至在朝會討論時掏出手槍,欲直接擊斃當時力倡內閣制的袁世凱

這樣的一個王朝,我想光緒即便活到慈禧病死的那一天,也是沒有前途的。


Mer86


慈禧和光緒的矛盾不是政見之爭,而是權力之爭。

慈禧不放權,光緒要奪權。這兩母子的關係早晚會崩,變法只是一個導火索。

光緒年輕,長在深宮之中,完全沒有政治手腕。偏偏不幸的是,光緒找了康有為這個大忽悠做自己的智囊。康有為居然天真的提出刺殺慈禧的計劃,圖窮匕見,慈禧只能出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