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在春秋时期是怎样的存在?

源稚生


很多人都知道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却鲜有人知晓这个“五霸之一”其实名存实亡。

其它四国军事实力均远超于宋国。宋国的总人口都不足五千,甚至连今天一个小县城的人数都赶不上,又何以去培养强大的军事实力呢?

其次历史上对宋襄公的评价争议不断,有人说他的仁义不过是在惺惺作态,甚至连开国领袖毛主席也评价其为“蠢猪式的仁义”;也有人为此鸣不平,说他遵守仁义之道,可谓仁人。《春秋公羊传》就曾如此评价宋襄公在泓水之战的表现:“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泓水之战发生于周襄王十二年(638),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援郑国的楚国在泓水进行决战。楚国的实力众所周知,远在郑国之上。有部下提议乘楚国将士渡河之际袭击敌人,但宋襄公讲究“仁义”,坚持要等到楚国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宋国大败,宋襄公也身受重伤。《吴越春秋》里这样评论宋襄公的品德“宋襄济河而战,春秋以其多义:功立而名称,军败而德存。”宋襄公即使战败,但他的优良品德得以流传。

在当代,我们都知道战场上无仁义可言,只有胜负之分。况且战争不分年代,宋襄公的做法究竟是愚昧还是大智若愚?

让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着沉重创伤的宋襄公在养病时依旧开展着精神上的自娱自乐:“我们虽是亡国商人的后代,但我们是仁义的君子。君子是不乘人之危的,在战场上是不伤害受伤的对手的,也不擒拿头上长着白发的老人的。这些我都做到了,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襄公的仁确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而宋国又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呢?君主宋襄公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得不说宋国的崛起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宋襄公即位后的七年,盛极一时的霸主齐桓公逝去,宋周围的一些夷族小国力量都相对薄弱,无法与宋国抗衡。一个可以称霸的机会就这样摆在宋襄公面前。他在齐国内乱时,打败齐国,并扶持齐国公子昭复国。在齐国士兵都无心恋战的状态下,宋国击败了齐国。但这一时的胜利使得宋襄公想要称霸的心更加蠢蠢欲动了。宋国士兵们也士气高涨,整个宋国都趋于膨胀。

但宋襄公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弹丸小国,想要称霸谈何容易。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南)邀请齐、楚会盟,向楚国请求尊他为所谓的“霸主”。楚王就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宋襄公的轻视。楚王先是假意答应宋襄公,却在会盟时将宋襄公拘捕,直到另一次会盟才将其释放。

司马迁在《宋微子世家》中写出了两条真理:其一,“小国争盟,祸也。”也就是说,国家应当摆正自身位置,认清自身实力;其二,“兵以胜为功,”战争要凭借国家实力,一味的讲仁义只会让对手得寸进尺。春秋时代三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实力,没有战略战术,单靠仁义是无法取胜的。


煮酒君


春秋时期的宋国,不算大国,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国家。

周公在平定纣王之子武庚之乱后,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开于宋地,所以宋国是殷商遗民。

国土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它的四周全是姬姓诸侯。



历史曾把宋襄公划为春秋五霸之一,这点有待商榷。

这个宋襄公,简直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

他因为护送公子昭回到齐国继位,公子昭也就是齐孝公,非常感激他。

当时齐国一度是诸侯国的老大。

“连老大都对我感激涕零,你们怕不怕?”宋襄公立刻飘飘然。



他想学死去的齐桓公,称霸诸侯,做武林盟主,一统天下。

大臣公子目夷劝他:宋国是个小国,想当盟主,没什么好处。

宋襄公不理他:哼哼,你是羡慕嫉妒恨吧。

于是公元前639年七月,宋襄公约各诸侯在宋国的孟会盟。

公子目夷说:楚成王恐怕不怀好意,大王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自信心满满:我的地盘我做主,他外来的蛮子,怕他做甚!再说我们为了不打仗而会盟,自己带兵马算什么。

果然,会盟时,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吵起来。

楚国势力大,小弟众多,宋襄公刚一急眼,楚国一班随从立马亮出铠甲,活捉了宋襄公。

经鲁国调解,楚成王做了老大,放回宋襄公。



宋襄公越想越气,邻近的郑国居然也巴结楚国,得教训教训它。

宋襄公攻打郑国,楚成王立刻出兵支援小弟郑国,直接攻打宋国。

两军隔岸对阵。

楚军开始渡河,公子目夷道:咱们趁他们渡河之际,迎头痛打,一招制敌。

迂腐的宋襄公道:咱仁义之师,怎么可以趁他们渡河之时进攻呢?

不久,楚军全部渡河上岸,正乱哄哄地列队。

公子目夷说:不能再等了!趁他们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进攻吧!

糟老头子宋襄公不屑道:你太不仁义了!人家队都没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待楚国兵马排好,擂响战鼓,顿如潮水般直冲过来,宋军大败。

宋襄公仓惶逃窜,大腿上中了一只流箭。

可他还嘴硬道:仁义之师就该这样打仗。比如见到受伤的,就别再伤害他;头发花白的人,不要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很生气:如果怕伤害敌人,就不要打仗。不抓别人当俘虏,干脆被人家抓走好了。

宋襄公身受重伤,过了一年死了。

看来,老天并没有眷顾他的仁义之举。

现在有些史书,已将宋襄公名字,从春秋五霸中划去。


夏途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小国大梦

西周时期,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击败纣王之后,成功取代商朝问鼎天下。当时的新兴王朝周朝遵循“兴灭国,继绝世”的原则,保留了殷商贵族和遗民,并将其分封为宋国。

宋国位于房、心分野之地,国都为商丘,面积有十万平方公里。虽然实力不容小觑,但与秦、晋、齐、楚等一流大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然而老宋作为“家道中落”的“官二代”,似乎天生傲骨,偏要以梦为马,不断放飞自我!

1.君子打不过流氓。

宋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当时素以“仁义”闻名于诸侯,可以说宋襄公是个彻头彻尾的君子,但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宋桓公重病时,作为太子的襄公便向桓公建议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庶兄公子目夷,目夷听说此事后坚辞不受,甚至还逃到了卫国,后来襄公顺利继承了国君之位,并拜目夷为相。这让襄公获得了让国的美名,并饱受各诸侯国的赞誉。

宋襄公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此时的宋国作为齐国的小弟,跟随桓公南征北战,并参加了桓公组织的葵丘会盟。盟会的主要内容有:不准把祸水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由于当时的宋国是桓公征讨四方的得力助手,并且襄公又素有君子之名,于是桓公还特意将太子昭委托给宋襄公,并叮嘱襄公日后要对公子昭多加照顾。

后来桓公死后,齐国内乱,襄公也谨守盟约平定了齐国内乱,并拥立了公子昭。然而乱世中,君子多半要败给流氓。

楚国作为南方强国,一向我行我素,不尊王室。楚武王时期,楚国攻打随国。随国表示:“我无罪”!楚国却说:“我蛮夷也”!老楚表示:我管你有罪没罪,老子就是要打你!

桓公时期的楚国,忌惮齐国的强势,这一时期表现的十分乖巧!然而桓公死后,得以伸展拳脚的楚国对宋国想要称霸的举动十分不满,于是爆发了泓水之战。两军对战,襄公偏执的推行仁义,不听从公子目夷半渡而击的建议,被楚军击溃,自己也身负重伤,成了天下笑柄。

2.泗上小流氓。

襄公称霸失败后的宋国实力大减,自己又处于四战之地,可谓是苦不堪言。吸取了襄公君子之败的宋国痛定思痛,摇身一变也走起了流氓路线。

当时的宋国自知无力与各大国抗衡,于是游走于各大国之间,拉关系、拜兄弟。齐桓公死后,晋、楚相继崛起。晋文公流亡之时,宋国就曾“赠之以马二十乘”以示友好,文公继位后,两国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并且持续发展。晋国的权臣赵鞅就曾对晋侯说:“诸侯唯宋事晋”,可见两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另外,宋国对楚国也采取了积极讨好的策略,多次随楚伐吴。后来吴国强大了,宋国又主动聘贡于吴,来讨好吴国。宋景公时期还将自己的妹妹远嫁给吴王,史称“句吴夫人”。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得宋国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各大国对宋国欺侮泗上诸侯的举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泗上十二诸侯是春秋时期对泗河流域各诸侯国的统称,十二也并非实指,其中包括:宋国、鲁国、邾国、薛国、藤国、莒国、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等国。到了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就剩下泗上十二诸侯这些小国了。

宋国依仗与各大国的关系,经常欺凌泗上其他小国,简直就是泗上“小流氓”!宋文公时就经常殴打藤国,使得藤国附属于宋国;宋景公时,诸侯“会城成周”,宋“不受功”,而以“藤、薛、,吾役也”为理由,让三国代役。更为过分的是,景公时期竟然还发兵吞并了曹国,然而,其他大国却集体“失声”,假装“看不见”!

3.“给你们看看我新练的拳法”

战国时期的宋国由于经常内乱,实力不断的缩减,但也不是“软柿子”。宋后昭公时期,楚国多此攻打宋国,并围困宋都,但都未能攻克。魏惠王时期,魏国夺取了宋国的黄池地区,后来又被宋国抢了回来。而到了宋康王时期,宋国竟然又火了一把。

宋康王的国君之位虽然是从他哥哥剔成手中夺来的,但其前期重用戴不胜推行仁政,进行政治改良,使得宋国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后来,宋国内部发生了内斗,戴不胜被唐鞅驱逐,康王在唐鞅的蛊惑下也放弃了仁政,推行暴政。自认为练就“绝世武功”的康王竟然还偷袭了魏国、齐国和楚国,取得了:“东败齐、西败魏、南败楚,灭藤、伐薛、取淮北之地”的优良战绩。魏国、齐国和楚国看到在自己面前张牙舞爪的宋国,着实有点懵逼,还以为老宋吃错药了!但宋国毫不收敛,还自诩武功天下第一,于是,怒不可遏的齐国联合魏国和楚国瓜分了宋国,宋国的大国梦也烟消云散,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跪射俑


宋国人的精神

(本文是我家那上四年级的十岁小儿写的,有指导和改动,当时是为了参加小学的一个征文比赛,我觉得可以用作这道题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十分有特色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周天子分封了三千个诸侯国,协助他管理天下,自己的权力变的很小。

所以就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情况,大家都很敢说,思想自由,也很开放。

在这么多诸侯国里,有一个诸侯国叫做宋国,宋国人民很有性格,跟其他诸侯国的人们很不一样,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今天我讲几个关于宋国人民性格特征的小故事。

一、守株待兔

这个故事是课本里大家都学过的,说从前宋国有位农夫,天天外出种田,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有一天他在耕田的时候,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忽然一只没头没脑的兔子跳出来,撞在田边的一个大木桩上,死了。

农夫把这只兔子带回家饱餐了一顿,第二天,农夫决定就在木桩旁边守着,他觉得既然昨天有兔子来送死,那么今天也可能是会有第二只,这样下去以后岂不是不用干农活了?每天都可以吃兔子。

他天天等啊等啊,结果再也没有兔子来给他惊喜,自己却饿死了。

二、真仁义的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国的国君,有一次宋国与楚国打仗,两军之间隔了一条河,楚军渡河来攻打宋军的时候,部下劝他,趁对方渡河乱哄哄地,赶紧攻打他们,宋襄公不听,拒绝了他的建议。

宋襄公认为那样做太不仁义了。

楚军渡过河后,正在忙着摆阵,宋襄公部下又劝他,赶紧趁乱攻击对方,可能还有胜利机会,宋襄公又一次拒绝了他的建议,理由还是这样太不仁义了。

结果呢,等到对方渡完河摆好阵,宋军就被打败了。

三、讲义气的大夫

这一次是宋国与郑国交战,宋国打赢了,打完仗之后,宋国的一位大夫驾驶战车巡视战场,发现远处有个郑国的小兵正在逃跑,宋国大夫赶紧驾车追了过去。

郑国小兵吓得没命的跑,不小心掉到了一口井里,大夫追上去一看这个景象,赶忙用手持的长戟伸进井里,把小兵搭救了上来。

小兵上来后,持戟看了看四周围,战斗已经结束了,空无一人,看着落单的大夫,一个侍卫也没有,笑着对大夫说,这算你俘虏我?还是我俘虏你呢?

就这样,宋国大夫被郑国小兵俘虏了,带回了郑国。

四、宋国的手艺人

宋国有个手艺人,手艺非常精湛,他花了一年时间做出的一片假叶子,跟真叶子一模一样,把它放到一堆真叶子中,没有人能找出那片叶子是假的。

大家都嘲笑他:你花了一年时间,只是做出了一片无用的假叶子,中看不中用,根本就不值得啊!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各国人民都爱编宋国人的段子呢?

因为宋国的来历跟其它国家不一样,其它的国家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周天子的皇亲国戚,分封到离首都近的地方;另一类是武王伐纣时的将领大臣,比如姜子牙就被封到了齐国。

宋国是个例外,它既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将领大臣,其实他们都是原先商朝的遗民,周天子为了笼络他们的人心,就给他们成立了一个宋国。所以,宋国人与其他诸侯国的人有些格格不入,被其他国家的人嘲笑。

但是,我个人认为,宋国农夫那坚持的态度、宋襄公那仁义的做法、宋国大夫那善良的举动、宋国手艺人那执着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赞赏的。假如每个诸侯国的人们都是像宋国人这样,天下也就太平啦!未来的中国人也不会缺少工匠精神吧!


历来现实


一、殷商后裔。

宋国本是殷商后裔。开国君主宋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微子以治国之道劝谏商纣王,纣王不以为然,周边大臣劝其离开。武王伐纣之时,微子并没有随纣王抵抗,而是将象征国运的祭器奉上,表明顺从武王的统治。到周成王时期,三监叛乱,周公奉命讨伐,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因为微子贤能,随后命令微子侍奉殷商祭祀,继承殷商事业,在宋地建国。当时宋国的地位是公爵。



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春秋初期,宋国的君位继承还保持着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也有父死子及的方式。《史记》记载: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
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宋穆公病危之时,为了效仿宋宣公的做法,把太子安排到郑国去,立他的弟弟与夷做了王位。

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

宋殇公即位后,大司马孔父嘉和太宰华督因为争夺一个女人发生内乱,宋殇公被杀。于是迎立原宋穆公的公子冯继承王位,即宋庄公。到了宋襄公时期又出现了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



三、仁义霸主宋襄公

宋襄公是在春秋首霸齐桓公倒下之后的另一个称霸的诸侯王。《史记》记载: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

历史上的宋襄公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主。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立。宋襄公互送公子雍返齐即位,协助平定内乱。而后他先和南方的楚国商会盟,请求尊他为霸主。为了体现霸主地位,后来又组织诸侯会盟,想让其他诸侯都尊他为霸主。就在此时,早就想称霸的楚国出手了,在会盟期间就把宋襄公抓住了。即使如此,襄公称霸之心不死。为了求得霸主之位,宋襄公决定孤注一掷,教训一下楚国,一来可以报毁盟之仇,二来如果拿下楚国,自己也能继续霸主事业。《史记》记载: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这样的战争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再回到那个时代,也许能理解宋襄公的做法。春秋时代的战并不像现在这么惨烈,战争打仗双方要约好地点和时间,时间一到,双方开战,与其说是战争,更像是一场比武和决斗。宋襄公是殷商之后,对礼仪仁爱看得特别重,即使在作战,也得要怀仁义之心。《左传》记载: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泓之战失败,宋国已经没有了称霸的资本和实力,国人皆怨恨他因为在战场上秉持仁义而败给楚国,最后,他因箭伤复发不治而亡,带着他称霸的梦想离开人世,因仁治国,因仁误国。自此之后,宋国一度衰落,在战国时期被齐国所灭。


文史刘砖家


作为二王三恪之一的殷商后裔,位列公爵,没事就东边抽打一下泗上十二诸侯,西边和小霸郑国干干架,北面干涉一下卫国的内政,南面和陈国蔡国搅搅基,堪称春秋挑事小霸王。

终春秋之世宋国一直在向东扩张势力范围,最强时扩张到彭城一带,占据了淮泗的膏腴之地,要知道几百年后西楚霸王项羽就是打算以彭城为中心的淮泗天下膏腴之地来争夺天下的。

就连春秋首霸齐桓公在临终前也将公子昭托付给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这本身就是对宋国实力的一种认可。而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桓公五子争夺君位。公子昭逃往宋国,正义感爆棚的宋襄公带着卫、曹、邾等国组成四国联军就去讨伐齐国,迫使齐国众大夫诱杀竖刁和公子无亏,迎立了公子昭。然而其他四个公子不服了,又联手起兵把公子昭赶回了宋国,这回宋襄公表示非常不开心,重整旗鼓伐齐,和四公子联军大战于甗,大败之,亲自带兵把公子昭送进了临淄城即位,是为齐孝公,经此内乱齐国国力大损,霸业中衰。

扶立齐孝公之后的宋国耀武扬威,又是扣押滕宣公又是拿甑国国君祭天什么的,颇有接替齐桓公霸业的意思,而宋襄公也打算效仿齐桓公称霸,遍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先拿南蛮子楚国开刀,然后就被楚国在弘水之战摩擦了……宋国的霸业也就此终结,之后的宋国作为一个中型诸侯国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实力来影响时局的发展。

比如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日后的晋文公路过宋国的时候,宋襄公就命人加以款待并送给他八十匹马以远行,为日后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夹缝求生进行了前期准备。

之后在晋楚争霸的百年间,宋国始终做为晋国的铁杆小弟跟着晋国到处开片,不定期就跟郑国菜鸡互啄一把,春秋中期宋国大臣华元和向戎都召开过弭兵会盟,使得因争霸鏖战疲惫不堪的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因此终春秋之世,宋国也一直位列春秋十二诸侯之一,是当时排得上号的国家。

宋人善于经商,国家经济发达,国内的商丘、陶丘、彭城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商业大都会,并且宋国文教发达,被誉为礼仪之邦,墨子、庄子、惠子都是宋国人,孔子祖籍也是宋国,是百家争鸣的起源之处。

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宋景公囚禁曹悼公,并趁着曹伯阳和晋国断交的契机,亲自率兵一口气攻下陶丘,灭了同为十二诸侯之一的曹国,随后又在雍丘全歼救援曹国的郑军,并在同年和次年两次出兵伐郑,也算是雄起了一把。

但是宋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只能是个中型诸侯国,参考齐楚秦晋等大国的发家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他们的地理位置都很好,位于边疆地区,即可以对周围的蛮夷国家用兵扩张人口和土地,又避免了被其他同等体量的国家干涉,如秦霸西戎占据关中、晋逐北狄据有表里山河三千里、齐灭莱夷,占据山海渔盐之利、楚国本身就是南蛮出身,汉水诸姬是天然的扩张对象,连结荆汉北上问鼎中原,是整个春秋时期的大boss。

这几大板块可以在保持自身优势扩张的同时又干预中原局势,正所谓金边银角草肚皮,而宋国的位置就是这草肚皮的所在,它不管往哪边扩张都会踢到铁板,西有郑卫东有吴楚北有齐鲁南有陈蔡,活脱脱的四战之地,事实上宋国在扩张到彭城之后就已经到了扩张的极限了,再往东走就会一头撞上正处于上升期的齐国和吴国。

就算到了战国时期,宋国内乱,公室小宗戴氏篡位取宋,随后国君戴偃称王,史称宋康王,按正常套路来说彼时的宋国经历内乱和周围大国的倾轧,应该是衰弱到极点的。

但是宋康王却通过在宋国行王政,进行政治军事改革使宋国国势大振,并且抓住各国混战的间隙对周边大国开战扩土,史书记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颇有点崛起为战国第八雄的意思,然而此时的扩张已经太晚了,战国七雄已经成型,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万乘大国,战国时代的国际秩序不是一个小小宋国能撬动的了。

在得罪完所有的强邻之后,宋国四战之地的劣势就出来了,由齐挑头,楚魏加盟三国联手要把这个战国第八雄给扼杀在摇篮中,而宋康王却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也不可能像秦国那样面对群殴闭函谷关自守,虽然和宋国交好的秦武王有出兵救宋的动作,可毕竟鞭长莫及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宋康王败亡,三国瓜分其土,享国828年,自殷商成汤以来的社稷宗庙彻底覆灭。

同时因为齐国在瓜分宋国中占了大头,占尽了宋国的膏腴之地而实力过于强大,齐闵王当时和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一时风光无二,实力迅速膨胀的齐国引起了各国的恐慌,最终由燕昭王牵头,秦韩赵魏燕五国组成联军讨伐齐国直接把齐国打得亡了国。田单复国后的齐国就像被去了势的太监,一直到秦王扫六合的时候都没什么大动作,毫无抵抗就亡了国,也算是宋国灭亡这只蝴蝶翅膀扇动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吧…


小白霸王龙


在春秋时期,宋国是大国,但并不是强国。春秋时期的主题是争霸,有了《子鱼论战》这篇文章,我们就对宋国有了一个刻板认识,认为宋襄公妄自尊大,他的宋国也是小国弱民,而战国的形势又加深了这种认识。

春秋争霸,以德服人

春秋争霸,争的是地位,要别人承认他的盟主地位,所以早期是“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的手段。

春秋时期,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齐桓公,观察齐桓公的作为,我们发现齐桓公并没有打过多少硬仗。

齐桓公继位后对鲁国打了两场硬仗。第一场由鲍叔牙领导,可惜遇到曹刿,结果打的灰头土脸,这便是

长勺之战。之后齐国又拉上了宋国,再加上宋国猛士南宫长万,结果依然惨败,这就是乘丘之战

军事上打不过人家,齐桓公只好乖乖改变策略,从外交层面突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尊王攘夷”策略。

在取得周王的授权后,齐桓公就开始召集诸侯开会。在第一次北杏会盟中来的国家只有宋国、蔡国、陈国、邾国四个国家,期间,宋桓公连招呼都不打擅自开溜了,可见这霸主当的并不容易。

好在管仲脑子灵活,柿子先捡软的捏,灭亡了鲁国的属国--遂国,然后派出使者一通忽悠,这才与鲁国结盟。

搞定了鲁国,齐桓公请了王命,带领一帮小弟朝着宋国而来,凭着宁戚的一番恫吓,宋国也承认了齐国的领导。

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弱到强的原则,齐桓公才逐步坐稳了霸主的宝座。齐桓公的称霸轨迹有着鲜明的特点:不打硬仗、以德服人、拿弱者开刀。

屈完以德绥诸侯三人成众 送地50里 问罪楚国外交讹诈

宋国的资本

周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而宋国作为“亡国之余”被封为公爵,朝见周王不以臣礼,显然起点是非常高的。宋国显然有这份骄傲,宋襄公肯定有称霸的资本。

宋国的称霸企图发轫于宋庄公,在一代强人郑庄公死后,他干预郑国内政,企图控制郑国,导致郑国内乱不止,郑庄公开创的小霸局面也就此停止。


到了他的儿子宋襄公时期继续开拓,齐桓公死后他率领军队拥立齐孝公继位,在诸侯中赢得了好名声,取得了好的开头。

至于后来在泓水之战中败于楚国,让宋襄公成为了千古笑柄则是宋国的传统观念导致,并不仅仅是宋襄公的原因。

商朝立国以来,王位继承一直在“兄终及”和“父死子继”两种方案中间摇摆,并没有一个可靠的传承制度,而周人惩前朝之弊确立了嫡长子制度。

到了宋国,宋人一直固执地传承商人的礼仪制度,观察宋人的历代国君,兄弟相残的事迹屡屡发生,这也是宋国不能图强的原因之一。

到了后来更是出现了“七穆”把持宋国政权,这样的宋国怎么能强大起来。

随着战国的到来,深处中原的宋国更加衰落,和郑国一样,过上了朝晋暮楚的日子。《吕氏春秋》中编了一个穿井得人的段子,更是把宋国人因循守旧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宋人不能与时俱进而墨守成规,最终因为仁义而被世人嘲笑,宋国的衰落正是周王室礼乐制度衰落的绝好注脚。


金锣山读史


春秋时期,宋襄公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国是交通水运中心,素有“八水过宋”之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蕴,使宋国成为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家辈出的中枢之国。宋国商业文化的繁荣昌盛,表现在一批富商大贾的出现及其精明的经营之道,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自备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大商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产业,实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并且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商业理论家计然。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



知道部


宋国其实是个不大不小的国家,比小国大,比大国小。宋国是商朝的后代,当初周朝灭了商朝,周公优待他们,封他们为公爵,而且不用进贡。所以,宋国人一向自称“我们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觉超好,自尊心超强。所以,宋国人绝对不干“擦掉一切陪你睡”这类事。

宋国人的口号是:独立自主,永不结盟。

宋国人在春秋时期是打仗最多的国家,跟左邻的郑国和右舍的鲁国之间战争不断,可是几乎没打赢过。

宋国的南面就是楚国,宋国人瞧不起楚国人,说他们是南蛮子。楚国人很生气,所以经常来打宋国。可是宋国人会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时期几次著名的围城战争,都是楚国包围宋国首都睢阳。

楚成王曾经率领军队包围宋国数月,宋国顶不住了,于是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就有了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揭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后来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比晋国还要强大,连晋国都不敢与楚国正面交锋,可宋国敢。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楚庄王派两个大夫出使晋国和齐国,分别要路过郑国和宋国。按当时的规矩,应该开具“单位介绍信”向这两个国家借路,可是楚庄王嫌麻烦,就省了这道程序。结果,路过郑国的大夫顺利通过,可是路过宋国的大夫就被宋国人杀了,理由是“楚国不开单位介绍信,就是不把我们当一个国家”。

后面的故事可以想象,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不敢对抗楚国,只是派人忽悠宋国“顶住,我们就来了”。这一回,宋国被围了8个月,悲惨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易子而食”这个成语就是这次发明的。最终,宋国人还是投降了,“城下之盟”这个成语也是这次发明的。

宋国的策略下,死要面子,结果面子基本上也没有,城下之盟签了,其他国家还笑话他们。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当时宋国百姓是各国中最穷的。


小滔在农村


宋国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殷商故地交给原商朝贵族微子启管理,国号宋,都城商丘。之所以取国号“宋”,是因为古音“宋”“商”相近,两字通假,因而直到春秋战国,人们还常把宋国称为“商”。那么春秋时期的宋国是怎么的存在呢,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讨论。

1、对外策略

春秋时期,天下秩序崩坏,当初周公在宋国周围安排的监视宋国的小诸侯(如杞、葛、邬、许、陈、厉、焦、茅、蔡、沈)不断被兼并或臣服,然而封锁线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宋国自此崛起,数百年间宋一直在为生存苦苦奋斗。

春秋早期,宋国主要联合陈、蔡、卫抵抗小霸郑国;齐桓公称霸后,宋又依附于齐;晋文公称霸后又依附于晋;之后又倒向楚国。此外,宋国还是各国会盟的主办国,是各大国协调关系的第三国,可以说宋国的春秋史就是一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



宋国非常清楚自己的尴尬地位,身处四战之地的宋国积极建造高墙强化防御,当时诸侯城墙高度普遍只有2~6米,宋国都城的城墙达到了12米。楚惠王为了攻打宋国还专门请来鲁班制造云梯,也因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墨守成规。

2、国内政治

宋国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保守型国家,既坚守西周的宗法传统,同时还保留了殷商“兄终弟及”的君位继承制度。因此,宋国国内公族力量异常强大,与晋、齐、秦、楚这些异姓世族势力强大的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宋国也出现了戴桓干政,华督之乱等内政不稳的情况,但国柄始终没有落入异姓之手,避免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失国悲剧。然而也正是政治保守,导致贵族垄断权力,异姓人才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宋国始终没能发展成为齐、晋那样的大国。



3、思想和文化

宋人很好地继承了他们殷商先祖的迷信传统,尚鬼神,好祭祀。大大小小的祭祀场所非常多,比如宋城南门外有亳社、西门有桑林之社、睢水旁有睢之社。宋人还将祭祀用于处理国家大事,鲁禧公十六年,天降陨石,经过占卜宋襄公认为可取代齐国成为霸主,之后便发生了我们熟悉的仁义宋襄公的故事。此外,宋国还保留了人祭和人殉,这也是与时代背离的行为。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国力孱弱的小国,但是宋国的君臣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殷商后裔的身份。宋乐甚至敢向晋国说:“我不输粟,我于周为客,若之何使客?”拒绝向天子进贡王粟。对身份的执著也使得春秋时期的人们把宋国当做异类,给宋人编排了各种滑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