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古代家裡可以放刀,但是不能私藏甲冑呢?

流浪在海角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問的好,小夥伴們瞅古裝電視劇,一臉鬍子拉碴那些個所謂的俠客,腰上插把大刀片子,滿華夏大地四處溜達,更有甚者城門口那竄進來竄進去,他也不見那些個把門的兵丁,把那破刀片子給沒收了。

在咱的眼裡,那大刀片子可是打劫殺人的利器,那些個兵丁咋就不管管呢?估計小夥伴們都有這個疑問,為毛呀?

為啥不禁大刀片子

這是因為,咱大華夏打有人開始,到民國老蔣捲鋪蓋卷竄到臺灣為止,就這時間段裡那土匪他就跟那海里的千年的烏龜一樣,就沒斷過。

當然現在咱這社會不得不誇讚一下,從山頭到海底只要屬於咱大華夏的地,土匪這玩意他就跟那恐龍似的已經絕跡了。誰要是不信,腦殼上貼上這倆字晃盪晃盪,那牢飯管飽,指不定就管你一輩子,小班房就成了最後的歸宿。這弄不好就是一顆花生米,連口酒都不讓你喝,捎帶著大傢伙還送你倆字——活該!

所以像老梁這體格,大晚上十二點街上溜達溜達他也沒個害怕的,咱這治安好。

可之前不是這樣,土匪就不說了,那臥山頭上的大蟲冷不丁竄出來衝你呲牙,那野狼從草叢裡探出個大腦殼一對藍汪汪的大眼睛瞅著你。您要是手裡沒個稱手的傢伙,這一準的完蛋。

所以這每個朝代為了打擊這土匪,加上讓那些個走山道的平頭老百姓有個基本的保障,這就允許你民間藏有兵器。

大刀長矛大鐵錘擱家裡放著,這不礙事,那衙門口他也不會因為這,拿那大鐵鏈子跑你家門口找你玩。

當然您要是家裡藏了弩,這不行。藏弩?為啥不行呢?

這是因為弩這東西,不需要訓練,一個光屁股小屁孩上了弦他就能用,而且攻擊距離超長,所以衙門口是不允許有這東西的。

哎!這一聊就把不住嘴,又聊遠了,咱把話頭拉回來繼續聊。

所以大傢伙可以在電視劇裡看到,那些個破爛一樣的打鐵鋪裡,只要您掏的起毛毛錢,按高,中,低檔那大刀片子甩開了買,他也沒人管你,這還不算,您還可以玩訂製。

為毛甲冑就不一樣呢

但這甲冑可就不一樣了,家裡要是收藏了這麼一副,輕者流放,重者可就掉腦袋了。

這不民間一直就有流傳說“一甲頂三弩,三甲您這就得進地府”。

說的輕點,這甲冑您可以看成軍隊的制服,這軍服是個人就能穿的嗎?顯然不是!

這說的重一點,這甲冑的防禦力可是驚人的,相同的武力值,這穿了甲冑的單挑五個同行這沒啥問題。而且這要是聚集起十個富有經驗的甲士,攻擊個小鎮只要突擊進去,一般人還真奈何不了。

所以這朝廷對這甲冑看管的及其嚴格,而且就算是在軍隊中,擁有甲冑的士兵那都是軍隊中的精銳才會配備,一般的士兵他是沒有的。

這麼說吧,裝備了甲冑的士兵,那就相當於現在的裝甲部隊,這要是擱戰場上,運用得當那基本上就是平推了。

在這裡老梁插一句,就算是現在的美國佬,他們的槍支隨便賣,據說那槍.店裡的槍能裝備一個團的武器,但這地您是找不到一件防彈衣的。

這事和咱今天講古代的事,其實是一個理。

當年周亞夫的兒子就想是弄五百服甲冑,就等周亞夫走了以後,把這五百副甲冑塞他墳頭上,當陪葬品。結果這事發了,漢景帝拽著這事不放,要給他扣一頂謀反的罪名,最後周亞夫弄了個氣不過,這就封了嘴巴玩絕食抗議,撐了五天,愣是吐血而亡,你說這事整的。

所以甲冑絕對是封建社會衙門口裡的禁忌,不管是誰觸犯了,這可都是大罪,除了皇上發話,這等您的就兩條路,一條瞅著那兩千裡外的大野地——流放,另一條全家老小這就把腦袋擱了法場上,等著劊子手往下剁。

所以甲冑這物件,擱古代他的數量和質量那都是和政府的綜合實力有著莫大的關係,說的誇張一點他比大多數帶有進攻性的武器都重要。

說實在的,就因為古代那衙門口對甲冑的特殊關注度,整到現在,存世的甲冑那是少之又少。

小夥伴們聽過山紋甲沒,這是所有甲冑中頂尖的甲冑,流行與宋朝和大明朝,防禦力不僅牛掰,而且美觀,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失傳了,您要家裡有這麼一副,得,北京城地界一套二環以內的大房子準有您一套。

當然甲冑這物件,您千萬別和那電視劇裡的甲冑比,那俠客拿大刀片子一劃拉,就躺下一大片的甲士,這根本就沒有的事,千萬別當真。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古代,私藏甲冑是謀逆的大罪,但是政府並不怎麼管控刀具

在古代戰爭中,甲冑非常重要,一個穿甲的士兵,想要殺死他,難度是殺僅穿單衣士兵的好幾倍。而且甲冑的生產難度,也非常高,可以說是刀劍的幾十倍。

▲ 大唐黑漆玄武魚鱗甲復原

在古代,一個村子的打鐵鋪子,就可以錘出一把刀來。但是這個鐵匠,靠他自己一個人,是怎麼也造不出一副完整的甲冑的。

古代甲冑,一般都是官方的兵器坊生產,需要多人協同工作,從澆築甲片,到織甲成衣,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在古代,甲冑都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軍事物資,就像現在的炮彈裝甲車一樣。

所以古代政府對甲冑,管控非常嚴格,一經發現私藏甲冑,不是流放就是殺頭。比如漢朝周亞夫,他兒子見其日漸老邁,就買了500副甲冑放家裡,準備等他死了給他陪葬。被人發現後,全家因謀反的罪名鋃鐺入獄。

▲ 宋朝步人甲復原

但是刀劍就不一樣了,首先古代打仗,其實很少用刀劍,古代士兵主要是用槍、戟、弩這樣的大型高殺傷力武器,刀劍一般都是帶在身上做個備用。

其次刀劍的生產難度也比較低,而且古人防身也需要武器,一般政府就沒怎麼管了。古代人家中,一般都會放把刀用來自衛。

家裡放刀,一是抵抗盜賊土匪。在古代,如果碰上流年不利,糧食歉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就會落草為寇,也就是變成強盜土匪幹搶劫的營生了。所以古代人家裡,都會放把刀,就是為了抵抗盜賊土匪。

▲ 古代大刀

第二,則是為了抵抗猛獸襲擊。古代生態環境比較好,森林茂密,野獸也多,經常出現豺狼虎豹出來吃人的事情,家裡有武器,也是為了抵禦這些猛獸。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佩劍帶刀的豪俠。比如韓信就是因為佩劍,被人羞辱;再比如楊志,還可以把刀拿到街市上去賣。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家裡能有刀有劍但是不能有甲冑的原因。在近代,冷兵器漸漸變成了熱兵器,甲冑的防護能力越來越差,就退出軍事戰爭舞臺了。


海佑講史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

在《水滸傳》中,各路好漢敢帶著朴刀四處溜達;楊志敢在街頭賣刀;甚至,花和尚魯智深隨便找個鐵匠鋪,都能打造兵刃。但是,這些好漢都不敢佩戴甲冑,攜帶弩箭

古代,朝廷覺得民間持有刀劍等兵刃有利於打擊流寇和盜賊。而且,以前野獸出沒較多,民間也有持有兵刃的需求。


所以,歷朝歷代對於刀劍等兵刃管控不嚴格,朝廷是允許百姓私藏一些刀劍防身的。打打野獸,趕趕土匪。但是,弩箭和甲冑是絕對不允許民間持有和打造的。尤其是甲冑,有甲冑就等於有暗自募兵嫌疑!沒有朝廷允許,誰持有甲冑就是謀逆!

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甲冑的防護力相當可觀。只有朝廷的軍隊才能裝備甲冑,穿甲冑的都是朝廷精銳部隊。朝廷通過控制甲冑來保證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是最強的。(裝備甲冑的士兵就相當於現在的裝甲部隊,就算是允許持槍的美國也不允許民間持有裝甲戰車。)



無論是那個朝代,只有被查出有“甲冑”輕則就放三千里,重則殺頭抄家!所以,有了“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俗語。

甚至,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朝廷允許民間持有鳥槍,卻不允許私藏甲冑。

近聞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與甲冑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鳥槍、弓箭刀、槍馬匹等項,悉聽民間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實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禁甲不禁兵,現在禁兵不禁甲。

有傳言說某寶的防彈衣成為某國大兵的私人標配,當然這只是調侃,但也說明現在中國是可以很容易買到護甲類裝備的。

但是在古代,家中可以保存有刀,卻不可以私藏甲冑,這條規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律平等。漢朝的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立有不世之功,很得漢景帝的寵信,但是在周亞夫為其子私造甲冑時,一樣被抓捕下獄,最後絕食而死。



唐朝律法中明確規定:私藏甲冑三具以上直接處以極刑,而刀槍類兵器則要相對寬鬆一些。這些規定在後面的朝代中基本上沿用了下來,甲冑依然屬於違禁品。

歷朝歷代對甲冑管控極嚴不是沒有道理,古代的護甲並不全是影視劇中那樣,拿刀砍、拿刀捅都可以破甲,其實甲冑分幾種:重甲和輕甲,輕甲防護力較弱,重甲防護力強,古代的重甲騎兵戰績傲人。李世民曾經組建過玄甲騎兵,人馬全身披甲,能夠多次正面衝陣,並且取得勝利,自身損失也比較小。



至於為什麼不禁刀,畢竟刀是攻擊性武器,危害性更大,那是因為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比如菜刀、剪刀、水果刀等等,再加上古代自然保存的比較好,野獸相對較多,也需要一定的防護手段。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禁甲不禁兵的原因。


歷史伶俜者


在古代,刀和甲冑都是一支強大的軍隊所比不缺少的兵器配置,其中,刀是進攻和防禦工具,而甲冑單純就是防護工具,是為保護將士們的身體而存在的。這兩種工具在戰場上密切配合,但戰場之外,刀也是一種生活工具,而甲冑脫離了戰場之後並沒有其他的作用,這種屬性本身就決定了甲冑只可能是朝廷的配備,有甲冑的地方就一定有戰爭或者即將有戰爭。這就不難理解刀為什麼可以隨便什麼人都能擁有,而甲冑則是被嚴格控制的。

刀既有戰爭屬性也有生活屬性,不同形制的刀用途自然是不同的,戰場上的刀自然是不允許百姓私藏的,但是百姓生活中又離不開刀,比如切菜有用菜刀,割草割麥子等用鐮刀宰殺牛羊雞鴨等六畜也要用到刀,即便是到外鄉去出於安全的考慮也可以帶著大刀,就現在而言,還有水果刀削筆刀等各種各樣的刀具,這些都是典型的生活用品,幾乎是家家必備的。

古代不如我們當代社會,社會保障還沒有十分健全,遇到險急情況也無法撥打110,然而山林野獸卻不少,盜賊流寇也很多。為了保護自身安全,以防侵擾,刀具便成為人們的防身用具。如若一場猝不及防的戰爭突然爆發,刀具也可用作征戰沙場的武器,所以說家中不讓藏刀這是不現實的。

但刀和刀也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菜刀、柴刀、獵刀等,百姓使用是不受限制的。除此之外,古代的人們也喜歡在刀具上掛些裝飾物,例如金銀珠寶之類的,細細把玩,陶醉其中。但是,倘若用來防身的或者戰場上的那種刀具,在家中大量私藏的話,也是極其危險的,一旦被發現也基本會被判定為謀反。

再來說甲冑,一聽到甲冑這個詞,可能還會有人感覺陌生,用另一個詞或許更簡單明瞭一下,即盔甲:頭盔和鎧甲,戰場上專門保護將士的一種兵器。

甲冑的製作工序十分繁雜,《周禮·考工記·函人》中詳細記載了周朝時期甲冑的製作工藝和流程,那是相當複雜的。當時甲冑的材料還基本沒有金屬的成分,而是用的動物的皮。比如當時有三種甲冑的材料,分別是犀甲、雌犀甲以及兩者混合,其壽命都是很不相同的。再說到製作流程,就更加複雜了,要測量人的身高,要裁剪甲片,要稱重量、要將甲片刮乾淨等等,一道道流程下來,相當麻煩,這就相當於現在的流水線作業。

後來甲冑開始使用金屬材料,而製作工藝也越來越複雜,面積也越來越大,頭盔也被加了進去,這樣工藝就更加的繁瑣,哪怕製作一套簡單的甲冑,也至少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的時間來完成,況且無論是製作鎧甲還是製作武器,都是需要大量金屬的,其成本是很高的。其次是礦石,也是製作甲冑不可缺少的東西,然而鐵資源貧乏,所有的資源都要先供給朝廷使用。

而且甲冑本身就是朝廷指派人專門製作,非技術嫻熟的工人不能勝任,周朝負責製造甲冑的是函人。再加上所用的材料等,普通人幾乎是沒有財力和能力來製作一副甲冑,而且甲冑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沒有用的。

對於甲冑,從先秦開始,統治者就不允許私藏,並且還有專門這方面的律法規定,甲冑乃朝廷軍隊之裝備,平民百姓無權擁有。就看《水滸傳》中的各位英雄好漢,大多都背一副朴刀即劣質拼裝刀在街上隨意走動,楊志在街頭賣刀,花和尚魯智深在鐵匠鋪打造兵刃,卻沒有一個人敢攜帶甲冑的。倘若在百姓中查出有甲冑的存儲,輕則流放三千里,重則殺頭抄家!也就有了“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俗語。

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驗證這一點。西漢名將周亞夫為漢景帝討伐七國叛軍,凱旋歸來後,被封為丞相,晚年的時候,身體不佳,兒子為了儘自己最後的孝心,便買來500副甲盾,打算在周亞夫死後燒給他,不料有人告密,汙衊周亞夫有不臣之心,便被人捉拿而且還判了罪,當時的漢景帝也默認了他的罪行。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實際上甲冑這個東西是很危險的,它能在戰場上護人性命,也能在某些時候要人性命,端看人和甲冑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了,倘若只是服從軍隊的安排,出戰的時候從部隊領一副甲冑,那麼它就是人的保護神,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倘若有人想在自己家中藏點甲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既然是私藏,那麼一定是揹著朝廷的,不是正常的服從安排上戰場,而甲冑又是戰爭的標配,那就很明顯了,此人有不臣之心,朝廷自然留不得。

為何私藏甲冑的人留不得?其一,甲冑的製作很繁瑣,需要的材料很多,能找到工匠並有材料製作甲冑的人,非富即貴;其二,甲冑就是戰場上的兵器,一定要有戰爭才能發揮作用,說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私藏它就等於謀反。


尚宮女史


古人禁甲不禁兵,今人禁兵不禁甲。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古代官府禁止民間私藏鎧甲,而不禁止百姓手持兵器;如今則恰恰相反,官府禁止民間私藏武器,卻不禁止百姓收藏鎧甲。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究其根本,還是冷兵器與熱兵器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在古代,士兵即便是拿著最鋒利的武器,對陣一個身穿鎧甲的普通人,想要將其殺死,也要耗費一番功夫;現在則不一樣,不管你穿著多厚的鎧甲,也就是一槍的事兒,如果一槍不行,就多來幾槍。

雖然鎧甲對付不了熱兵器,拿來抵擋冷兵器的刺殺,作用相當大。

而且,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普通老百姓想要做出一副合身的鎧甲,幾乎不可能。鎧甲的製造,也被壟斷在官府或少數人手裡,這就限制了鎧甲的流出。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民歌《木蘭辭》中,有一段關於木蘭臨替父從軍之前,在各個市場購買裝備的畫面: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花木蘭下定決心替父從軍之後,便開始為自己準備裝備。

她跑遍了整個市場,買了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等,唯獨沒有刀劍和鎧甲。因為木蘭的父親是府兵,家中藏有兵器可以理解,為何連鎧甲都沒有買呢?

原因很簡單,鎧甲不允許買賣。

《唐律》也有這樣的記載:

“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

翻譯過來就是:普天之下,若有私藏甲冑一領或強弩三張者,流放三千里;私藏甲冑三領或弓弩五張者,處以絞刑。

私藏一領甲冑,就流放三千里!

這是什麼概念呢?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因涉嫌謀反,被皇帝流放三千里。那會兒,李白已經垂垂暮年風華不再,可皇帝並未對他心慈手軟,而是將他流放到夜郎,也就是如今的雲南地區。

換言之,私藏一領甲冑,幾乎等同於涉嫌謀反!這罪過,著實不小!

西漢文帝時期的丞相周亞夫,開國元勳周勃之子,老爹幫劉邦打天下,自己則幫助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有著“再造大漢”之不世功勳。這麼一位大功臣,他的兒子就是因為私藏甲冑,被活活逼死在監獄。

直到清朝,西方的火器都大規模用於戰場了,甲冑依舊是官方明令禁止私藏之物。

鎧甲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待遇”,離不開它對冷兵器的防禦力,因為,士兵一旦穿上鎧甲,幾乎多了一條命,統治者能不害怕?


祗樹



古代,皇家的神聖不可侵犯地位,和至尊威嚴,是有一整套律法、規矩和禮儀來維持的,是不可逾越的雷池。

玉璽,冠冕,龍袍,車馬儀仗,稱呼,避諱,尚方寶劍,官印,旗幟,調動軍隊的虎符,甲冑,,等等,都是有十分嚴格的規定。犯上忤逆,當然是逆了龍鱗,不可饒恕了!

所以,別說老百姓私自制作和擁有甲冑,即使一些達官貴人,擁有甲冑(除非鐵卷丹書等,皇家特許例外),也是犯了滔天大罪!

因為甲冑,在冷兵器時代,就是古代軍事力量的象徵,是皇家政權的標誌性符號之一,是官方的標配,是國器,是公器,不可以私有,私人擁有了,就是與當權者分庭抗禮的挑釁,是大逆不道之罪!

許多人覺得不對啊,連進攻型的刀槍劍戟,甚至弓箭,許多人私人都可以擁有。演義小說和私人筆記裡,因為防身或勞作,古代民間都經常地可以擁有一些武器。

看看《水滸傳》,那些好漢,誰還沒有個朴刀,赤發鬼劉唐,九紋龍史進,連宋江都可以,黑旋風李逵兩把板斧,楊志趕個大集都可以賣刀,大和尚魯智深還可以拿條禪杖招搖過市,行者武松帶著雙戒刀也無妨,大唐的文人墨客,如李白,戰國時期的遊俠,如荊軻,都可以明目張膽滴佩劍,為什麼防禦性的甲冑,百姓或就不可以擁有呢?



這是因為,一些武器,比如刀,既可以用於日常生活的工具,也可以防身,沒法徹底禁止;劍,其實是古代男子士大夫的身份象徵之一,孔子是儒家開山鼻祖,他的儒家思想成了千百年來的封建社會統治地位的思想,他提倡的君子六藝,就包括射箭、駕車、音樂等,所以,這個也沒什麼。獵人打獵,用個弓箭啥的,養個車馬,也沒必要上綱上線。

關鍵是這甲冑,是正規軍隊的士兵才可以配備,是正式對敵作戰用的,是國家軍事力量的象徵,你一個老百姓,用點武器防身、勞作、魚獵,都可以,或者普通官員,如戰國四公子,養點家丁看家護院,這都可以。



可是,你製作和擁有甲冑是啥意思?!這戰場上的裝備,就如現代的正規軍服,你私人擁有了,是想和國家分庭抗禮,還是私藏野心,對金鑾寶殿有非分之想?!就是造反的意思!這個,象徵性的意義過於重大,這樣,放到哪個統治者眼裡,都是不允許的!

所以說,不是像有的作者說的,甲冑怎麼貴重,不好製作,怎麼的有多大的防禦能力,等等。這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甲冑是正規軍的標誌,是國家政權或者統治集團的重要象徵,是不可侵犯的尊嚴和秩序禮法,不可逾越!


春風十八子


美國警察對付示威遊行的群眾,有這麼一個規定:但凡戴口罩的,他們會視為威脅,同手拿莫洛托夫燃燒瓶一樣,視為暴徒!

這是為何?

原因很簡單:既然你戴口罩,說明你有意對抗警察的煙霧彈,這時防禦即抵抗。

在古代社會,家中有刀,不稀奇。比如屠戶家裡不止好幾把刀;普通人家裡,最少備有三把刀:一把菜刀,一把柴刀,一把鐮刀。每把刀,都足以致命。都不能說政府有禁刀令,就不允許百姓家裡放刀。

在秦還是一個諸侯國時,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得到空前發展,國家法令雖進一步加強,但允許百姓家中藏刀,甚至默認平民藏有象徵貴族身份的劍。

當然到了秦一統六國,始皇帝才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

至於後面朝代,屢有禁令。百姓家裡備刀,也是允許的。但絕對不允許家裡藏有甲冑,原因跟我在第一部分闡述的理由是一樣的:你藏甲冑,無非說明你有意對抗朝廷武裝,防禦即反抗!


本草百曉生


在古代很多朝代其實對刀具管理的也是很嚴的,一旦家裡被發現私藏了大量刀具,是有可能被判為反賊的!但是即使這樣家裡還是可以放刀的,能起到自我保護,然而不能真正去傷人的甲冑為何卻不讓私藏呢?

古代環境

在古代不但經常有野獸出沒,還會有流寇和盜賊。在古代可沒有110讓你撥打求救,所以這時候如果每個人家裡都不允許有刀具的話,那百姓豈不是砧板上的魚,任人宰割了!所以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侵犯,都會在家裡隱蔽的地方藏一把刀!

刀是生活必須品

刀除了可以當武器以外,還是生活必須品。他可以是菜刀、鐮刀、砍柴刀等等,離開了他人們根本沒法生存,所以即使在古代也不可能去禁止家裡使用刀的。

刀的作用

刀在平時生活裡可以做為我們的生活工具,戰爭一旦爆發它又可以成為我們的戰爭武器,即使有些東西不方便,我們也可以立馬拿到鐵匠鋪裡去改造。如果我們刀具全部禁燬了,這時候是不是隻能幹看著了?

另外古代人們還喜歡把刀作為裝飾物,常常在刀上面鑲上金銀珠寶,作為人們的一種愛好,皇帝也不可能一下把他剝奪掉!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家裡可以當刀的原因,而不準私藏甲冑的原因如下!

朝廷已明文規定

只有朝廷的軍隊才能裝備甲冑,穿甲冑的都是朝廷精銳部隊。朝廷通過控制甲冑來保證自己軍隊的戰鬥力是最強的,這就好比我們現代是不允許百姓私自攜帶槍支的。

甲冑的作用

甲冑它是軍隊們作戰時最重要的防禦武器,他能在戰士們作戰時保證身體不被敵方得武器所傷害。

甲冑製作成本高

甲冑這個東西製作起來十分困難,它不像大刀打造起來十分容易。而且他的成本也很高,因為在古代他沒有現在車間流水線的概念,要想製作出一套精良的甲冑,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時間手工完成,就算不做精良的一套普通的也比它成本少不了多少,所以普通市民再有錢,也不會沒事去製作甲冑,除非你有其他想法

甲冑的象徵意義

周亞夫晚年的時候,他的兒子看他快要不行了,就買了五百副甲盾,準備等周亞夫去世後燒給他。誰知道被人告發,說他是要造反。周亞夫不但被抓,還真判他有罪了,連當時的皇帝漢景帝也默認他有罪。想想五百副家盾,只能起防禦作用。為何就判他造反呢?很明顯,在古代人看來,甲冑就是造反的象徵意義,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的故事了!


貓眼觀史


看過《大秦帝國之裂變》的朋友腦袋中就會浮現:貧弱的秦國兵,自帶武器,一把斧頭或刀劍,衣衫單薄的衝擊魏國魏武卒方陣。

而魏武卒是當時最強的軍隊,訓練精湛,技術高超,最主要的是裝備齊全,一身甲冑橫著走。


結果可想而知,秦國兵以卵擊石,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相差巨大的裝備面前,勇氣往往是可笑的。

當年英法聯軍入侵中華,晚清名將僧格林沁率清兵憤烈反擊。八里橋戰場上,這位蒙古老將悍勇無匹,騎著祖先踏遍五湖四海所騎的蒙古馬,握著祖先榮耀過的蒙古彎刀,一次次指揮士兵衝擊英法聯軍方陣。

2.5萬名清軍配合5000名蒙古馬隊,主動進攻8000名英法聯軍。雙方激鬥5小時,竟然是清軍以卵擊石為結果,清軍陣亡3000多,英法聯軍才死亡5人。

因為當時的英法聯軍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英軍裝備有阿姆斯特朗炮,法軍則裝備拿破崙炮,士兵們都裝備線膛槍。

而清軍們呢?帶著祖傳的火繩槍和紅衣大炮去作戰的。怪不得完全是去送人頭的

所以說戰爭勝敗的最大原因就是裝備差。 而冷兵器的古代戰爭,最明顯的裝備差就是武器和防具、馬匹。

武器來源方式可以很多,造價也低廉,甚至大澤鄉起義時,陳勝削竹竿作為武器。

而且作為農具的鋤頭、耙、菜刀等。也可以充當武器。所以古時候剛開始造反的農民起義軍,必定有這些簡陋武器。

菜刀:

馬匹作用也很多,可耕作,運輸,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要禁止馬匹也不現實。

但是說到防具,那就是象徵性的了,古代人的觀念中,早已形成,只要穿上防具甲冑,就是要準備上戰場了。

這種觀念在《詩經》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假如古時天下太平年代,穿上甲冑在街上溜達,那就是造反無疑了。

王莽篡位後,天下烽火四起,劉秀也想造反,他為了向大家表明自己的決心,就穿著一身盔甲在街上到處走,街上人都說劉秀這樣的老實人也要造反了,所以很多人跟隨劉秀一同起義。

穿著盔甲街上溜達的劉秀:


那時候穿著盔甲到處走大家就認為是造反,可見盔甲在百姓眼中也是戰爭的代表。

私藏盔甲被認為是造反的,就必須要說平定七國之亂的漢丞相周亞夫了,他老年的時候,兒子周陽想給他弄500副甲盾,作為陪葬品。

誰知道他兒子跟鑄甲工匠起了衝突,被告發。然後悲催的周亞夫被審訊的廷尉給活活氣得吐血而死了。這是典型得坑爹案列。

漢名將周亞夫:


《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居無何,條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為何私藏甲冑就被認為是造反呢?因為甲冑代表著先進的技術和財力。而且能造甲冑的工匠基本都是為朝廷服務的。

古代技術低,打造甲冑全靠手工完成。以明光鎧為例,大概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費半年才能完成。

士兵的盔甲簡陋,相對不用這麼久,但一樣會耗費大量錢財。

如果有人在家裡藏了好幾副甲冑,那麼說明他家財力可觀,有造反的實力,而且跟人說收藏著來玩的,別人會信嗎?

那為什麼又不禁止刀劍等武器呢?因為古代獵戶農民需要弓箭獵刀,商行運貨需要請保鏢護衛,防止強盜山賊,還可以防止野獸等。

出土刀:

而且都禁了也不太現實,索性允許民間持有武器。

最有名的年代就是漢代,人人尚武,漢劍隨身帶,讀書人一般都是文武雙全。

漢劍:

民間可以持有刀劍,卻禁止私藏甲冑,這個傳統維持了近2000年,清代時直接白紙黑字列入法令。

近聞民無兵器,不能禦侮,賊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與甲冑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鳥槍、弓箭刀、槍馬匹等項,悉聽民間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實錄》


目前美國也是這樣,科技和技術需要領先,把落後的裝備賣給其他國家,至於先進的新出的裝備,就被列入禁令,有錢也買不到。

技術壓制,就是這個原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