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家里可以放刀,但是不能私藏甲胄呢?

流浪在海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小伙伴们瞅古装电视剧,一脸胡子拉碴那些个所谓的侠客,腰上插把大刀片子,满华夏大地四处溜达,更有甚者城门口那窜进来窜进去,他也不见那些个把门的兵丁,把那破刀片子给没收了。

在咱的眼里,那大刀片子可是打劫杀人的利器,那些个兵丁咋就不管管呢?估计小伙伴们都有这个疑问,为毛呀?

为啥不禁大刀片子

这是因为,咱大华夏打有人开始,到民国老蒋卷铺盖卷窜到台湾为止,就这时间段里那土匪他就跟那海里的千年的乌龟一样,就没断过。

当然现在咱这社会不得不夸赞一下,从山头到海底只要属于咱大华夏的地,土匪这玩意他就跟那恐龙似的已经绝迹了。谁要是不信,脑壳上贴上这俩字晃荡晃荡,那牢饭管饱,指不定就管你一辈子,小班房就成了最后的归宿。这弄不好就是一颗花生米,连口酒都不让你喝,捎带着大家伙还送你俩字——活该!

所以像老梁这体格,大晚上十二点街上溜达溜达他也没个害怕的,咱这治安好。

可之前不是这样,土匪就不说了,那卧山头上的大虫冷不丁窜出来冲你呲牙,那野狼从草丛里探出个大脑壳一对蓝汪汪的大眼睛瞅着你。您要是手里没个称手的家伙,这一准的完蛋。

所以这每个朝代为了打击这土匪,加上让那些个走山道的平头老百姓有个基本的保障,这就允许你民间藏有兵器。

大刀长矛大铁锤搁家里放着,这不碍事,那衙门口他也不会因为这,拿那大铁链子跑你家门口找你玩。

当然您要是家里藏了弩,这不行。藏弩?为啥不行呢?

这是因为弩这东西,不需要训练,一个光屁股小屁孩上了弦他就能用,而且攻击距离超长,所以衙门口是不允许有这东西的。

哎!这一聊就把不住嘴,又聊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继续聊。

所以大家伙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那些个破烂一样的打铁铺里,只要您掏的起毛毛钱,按高,中,低档那大刀片子甩开了买,他也没人管你,这还不算,您还可以玩订制。

为毛甲胄就不一样呢

但这甲胄可就不一样了,家里要是收藏了这么一副,轻者流放,重者可就掉脑袋了。

这不民间一直就有流传说“一甲顶三弩,三甲您这就得进地府”。

说的轻点,这甲胄您可以看成军队的制服,这军服是个人就能穿的吗?显然不是!

这说的重一点,这甲胄的防御力可是惊人的,相同的武力值,这穿了甲胄的单挑五个同行这没啥问题。而且这要是聚集起十个富有经验的甲士,攻击个小镇只要突击进去,一般人还真奈何不了。

所以这朝廷对这甲胄看管的及其严格,而且就算是在军队中,拥有甲胄的士兵那都是军队中的精锐才会配备,一般的士兵他是没有的。

这么说吧,装备了甲胄的士兵,那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这要是搁战场上,运用得当那基本上就是平推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就算是现在的美国佬,他们的枪支随便卖,据说那枪.店里的枪能装备一个团的武器,但这地您是找不到一件防弹衣的。

这事和咱今天讲古代的事,其实是一个理。

当年周亚夫的儿子就想是弄五百服甲胄,就等周亚夫走了以后,把这五百副甲胄塞他坟头上,当陪葬品。结果这事发了,汉景帝拽着这事不放,要给他扣一顶谋反的罪名,最后周亚夫弄了个气不过,这就封了嘴巴玩绝食抗议,撑了五天,愣是吐血而亡,你说这事整的。

所以甲胄绝对是封建社会衙门口里的禁忌,不管是谁触犯了,这可都是大罪,除了皇上发话,这等您的就两条路,一条瞅着那两千里外的大野地——流放,另一条全家老小这就把脑袋搁了法场上,等着刽子手往下剁。

所以甲胄这物件,搁古代他的数量和质量那都是和政府的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关系,说的夸张一点他比大多数带有进攻性的武器都重要。

说实在的,就因为古代那衙门口对甲胄的特殊关注度,整到现在,存世的甲胄那是少之又少。

小伙伴们听过山纹甲没,这是所有甲胄中顶尖的甲胄,流行与宋朝和大明朝,防御力不仅牛掰,而且美观,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您要家里有这么一副,得,北京城地界一套二环以内的大房子准有您一套。

当然甲胄这物件,您千万别和那电视剧里的甲胄比,那侠客拿大刀片子一划拉,就躺下一大片的甲士,这根本就没有的事,千万别当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古代,私藏甲胄是谋逆的大罪,但是政府并不怎么管控刀具

在古代战争中,甲胄非常重要,一个穿甲的士兵,想要杀死他,难度是杀仅穿单衣士兵的好几倍。而且甲胄的生产难度,也非常高,可以说是刀剑的几十倍。

▲ 大唐黑漆玄武鱼鳞甲复原

在古代,一个村子的打铁铺子,就可以锤出一把刀来。但是这个铁匠,靠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也造不出一副完整的甲胄的。

古代甲胄,一般都是官方的兵器坊生产,需要多人协同工作,从浇筑甲片,到织甲成衣,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在古代,甲胄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军事物资,就像现在的炮弹装甲车一样。

所以古代政府对甲胄,管控非常严格,一经发现私藏甲胄,不是流放就是杀头。比如汉朝周亚夫,他儿子见其日渐老迈,就买了500副甲胄放家里,准备等他死了给他陪葬。被人发现后,全家因谋反的罪名锒铛入狱。

▲ 宋朝步人甲复原

但是刀剑就不一样了,首先古代打仗,其实很少用刀剑,古代士兵主要是用枪、戟、弩这样的大型高杀伤力武器,刀剑一般都是带在身上做个备用。

其次刀剑的生产难度也比较低,而且古人防身也需要武器,一般政府就没怎么管了。古代人家中,一般都会放把刀用来自卫。

家里放刀,一是抵抗盗贼土匪。在古代,如果碰上流年不利,粮食歉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就会落草为寇,也就是变成强盗土匪干抢劫的营生了。所以古代人家里,都会放把刀,就是为了抵抗盗贼土匪。

▲ 古代大刀

第二,则是为了抵抗猛兽袭击。古代生态环境比较好,森林茂密,野兽也多,经常出现豺狼虎豹出来吃人的事情,家里有武器,也是为了抵御这些猛兽。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佩剑带刀的豪侠。比如韩信就是因为佩剑,被人羞辱;再比如杨志,还可以把刀拿到街市上去卖。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家里能有刀有剑但是不能有甲胄的原因。在近代,冷兵器渐渐变成了热兵器,甲胄的防护能力越来越差,就退出军事战争舞台了。


海佑讲史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在《水浒传》中,各路好汉敢带着朴刀四处溜达;杨志敢在街头卖刀;甚至,花和尚鲁智深随便找个铁匠铺,都能打造兵刃。但是,这些好汉都不敢佩戴甲胄,携带弩箭

古代,朝廷觉得民间持有刀剑等兵刃有利于打击流寇和盗贼。而且,以前野兽出没较多,民间也有持有兵刃的需求。


所以,历朝历代对于刀剑等兵刃管控不严格,朝廷是允许百姓私藏一些刀剑防身的。打打野兽,赶赶土匪。但是,弩箭和甲胄是绝对不允许民间持有和打造的。尤其是甲胄,有甲胄就等于有暗自募兵嫌疑!没有朝廷允许,谁持有甲胄就是谋逆!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甲胄的防护力相当可观。只有朝廷的军队才能装备甲胄,穿甲胄的都是朝廷精锐部队。朝廷通过控制甲胄来保证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装备甲胄的士兵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就算是允许持枪的美国也不允许民间持有装甲战车。)



无论是那个朝代,只有被查出有“甲胄”轻则就放三千里,重则杀头抄家!所以,有了“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俗语。

甚至,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朝廷允许民间持有鸟枪,却不允许私藏甲胄。

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实录》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禁甲不禁兵,现在禁兵不禁甲。

有传言说某宝的防弹衣成为某国大兵的私人标配,当然这只是调侃,但也说明现在中国是可以很容易买到护甲类装备的。

但是在古代,家中可以保存有刀,却不可以私藏甲胄,这条规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律平等。汉朝的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不世之功,很得汉景帝的宠信,但是在周亚夫为其子私造甲胄时,一样被抓捕下狱,最后绝食而死。



唐朝律法中明确规定:私藏甲胄三具以上直接处以极刑,而刀枪类兵器则要相对宽松一些。这些规定在后面的朝代中基本上沿用了下来,甲胄依然属于违禁品。

历朝历代对甲胄管控极严不是没有道理,古代的护甲并不全是影视剧中那样,拿刀砍、拿刀捅都可以破甲,其实甲胄分几种:重甲和轻甲,轻甲防护力较弱,重甲防护力强,古代的重甲骑兵战绩傲人。李世民曾经组建过玄甲骑兵,人马全身披甲,能够多次正面冲阵,并且取得胜利,自身损失也比较小。



至于为什么不禁刀,毕竟刀是攻击性武器,危害性更大,那是因为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比如菜刀、剪刀、水果刀等等,再加上古代自然保存的比较好,野兽相对较多,也需要一定的防护手段。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禁甲不禁兵的原因。


历史伶俜者


在古代,刀和甲胄都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所比不缺少的兵器配置,其中,刀是进攻和防御工具,而甲胄单纯就是防护工具,是为保护将士们的身体而存在的。这两种工具在战场上密切配合,但战场之外,刀也是一种生活工具,而甲胄脱离了战场之后并没有其他的作用,这种属性本身就决定了甲胄只可能是朝廷的配备,有甲胄的地方就一定有战争或者即将有战争。这就不难理解刀为什么可以随便什么人都能拥有,而甲胄则是被严格控制的。

刀既有战争属性也有生活属性,不同形制的刀用途自然是不同的,战场上的刀自然是不允许百姓私藏的,但是百姓生活中又离不开刀,比如切菜有用菜刀,割草割麦子等用镰刀宰杀牛羊鸡鸭等六畜也要用到刀,即便是到外乡去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可以带着大刀,就现在而言,还有水果刀削笔刀等各种各样的刀具,这些都是典型的生活用品,几乎是家家必备的。

古代不如我们当代社会,社会保障还没有十分健全,遇到险急情况也无法拨打110,然而山林野兽却不少,盗贼流寇也很多。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以防侵扰,刀具便成为人们的防身用具。如若一场猝不及防的战争突然爆发,刀具也可用作征战沙场的武器,所以说家中不让藏刀这是不现实的。

但刀和刀也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菜刀、柴刀、猎刀等,百姓使用是不受限制的。除此之外,古代的人们也喜欢在刀具上挂些装饰物,例如金银珠宝之类的,细细把玩,陶醉其中。但是,倘若用来防身的或者战场上的那种刀具,在家中大量私藏的话,也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被发现也基本会被判定为谋反。

再来说甲胄,一听到甲胄这个词,可能还会有人感觉陌生,用另一个词或许更简单明了一下,即盔甲:头盔和铠甲,战场上专门保护将士的一种兵器。

甲胄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周礼·考工记·函人》中详细记载了周朝时期甲胄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那是相当复杂的。当时甲胄的材料还基本没有金属的成分,而是用的动物的皮。比如当时有三种甲胄的材料,分别是犀甲、雌犀甲以及两者混合,其寿命都是很不相同的。再说到制作流程,就更加复杂了,要测量人的身高,要裁剪甲片,要称重量、要将甲片刮干净等等,一道道流程下来,相当麻烦,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流水线作业。

后来甲胄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面积也越来越大,头盔也被加了进去,这样工艺就更加的繁琐,哪怕制作一套简单的甲胄,也至少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的时间来完成,况且无论是制作铠甲还是制作武器,都是需要大量金属的,其成本是很高的。其次是矿石,也是制作甲胄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铁资源贫乏,所有的资源都要先供给朝廷使用。

而且甲胄本身就是朝廷指派人专门制作,非技术娴熟的工人不能胜任,周朝负责制造甲胄的是函人。再加上所用的材料等,普通人几乎是没有财力和能力来制作一副甲胄,而且甲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对于甲胄,从先秦开始,统治者就不允许私藏,并且还有专门这方面的律法规定,甲胄乃朝廷军队之装备,平民百姓无权拥有。就看《水浒传》中的各位英雄好汉,大多都背一副朴刀即劣质拼装刀在街上随意走动,杨志在街头卖刀,花和尚鲁智深在铁匠铺打造兵刃,却没有一个人敢携带甲胄的。倘若在百姓中查出有甲胄的存储,轻则流放三千里,重则杀头抄家!也就有了“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俗语。

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验证这一点。西汉名将周亚夫为汉景帝讨伐七国叛军,凯旋归来后,被封为丞相,晚年的时候,身体不佳,儿子为了尽自己最后的孝心,便买来500副甲盾,打算在周亚夫死后烧给他,不料有人告密,污蔑周亚夫有不臣之心,便被人捉拿而且还判了罪,当时的汉景帝也默认了他的罪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实际上甲胄这个东西是很危险的,它能在战场上护人性命,也能在某些时候要人性命,端看人和甲胄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了,倘若只是服从军队的安排,出战的时候从部队领一副甲胄,那么它就是人的保护神,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倘若有人想在自己家中藏点甲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既然是私藏,那么一定是背着朝廷的,不是正常的服从安排上战场,而甲胄又是战争的标配,那就很明显了,此人有不臣之心,朝廷自然留不得。

为何私藏甲胄的人留不得?其一,甲胄的制作很繁琐,需要的材料很多,能找到工匠并有材料制作甲胄的人,非富即贵;其二,甲胄就是战场上的兵器,一定要有战争才能发挥作用,说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私藏它就等于谋反。


尚宫女史


古人禁甲不禁兵,今人禁兵不禁甲。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古代官府禁止民间私藏铠甲,而不禁止百姓手持兵器;如今则恰恰相反,官府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却不禁止百姓收藏铠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究其根本,还是冷兵器与热兵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在古代,士兵即便是拿着最锋利的武器,对阵一个身穿铠甲的普通人,想要将其杀死,也要耗费一番功夫;现在则不一样,不管你穿着多厚的铠甲,也就是一枪的事儿,如果一枪不行,就多来几枪。

虽然铠甲对付不了热兵器,拿来抵挡冷兵器的刺杀,作用相当大。

而且,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想要做出一副合身的铠甲,几乎不可能。铠甲的制造,也被垄断在官府或少数人手里,这就限制了铠甲的流出。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民歌《木兰辞》中,有一段关于木兰临替父从军之前,在各个市场购买装备的画面: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花木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之后,便开始为自己准备装备。

她跑遍了整个市场,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等,唯独没有刀剑和铠甲。因为木兰的父亲是府兵,家中藏有兵器可以理解,为何连铠甲都没有买呢?

原因很简单,铠甲不允许买卖。

《唐律》也有这样的记载:

“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

翻译过来就是:普天之下,若有私藏甲胄一领或强弩三张者,流放三千里;私藏甲胄三领或弓弩五张者,处以绞刑。

私藏一领甲胄,就流放三千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因涉嫌谋反,被皇帝流放三千里。那会儿,李白已经垂垂暮年风华不再,可皇帝并未对他心慈手软,而是将他流放到夜郎,也就是如今的云南地区。

换言之,私藏一领甲胄,几乎等同于涉嫌谋反!这罪过,着实不小!

西汉文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开国元勋周勃之子,老爹帮刘邦打天下,自己则帮助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有着“再造大汉”之不世功勋。这么一位大功臣,他的儿子就是因为私藏甲胄,被活活逼死在监狱。

直到清朝,西方的火器都大规模用于战场了,甲胄依旧是官方明令禁止私藏之物。

铠甲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待遇”,离不开它对冷兵器的防御力,因为,士兵一旦穿上铠甲,几乎多了一条命,统治者能不害怕?


祗树



古代,皇家的神圣不可侵犯地位,和至尊威严,是有一整套律法、规矩和礼仪来维持的,是不可逾越的雷池。

玉玺,冠冕,龙袍,车马仪仗,称呼,避讳,尚方宝剑,官印,旗帜,调动军队的虎符,甲胄,,等等,都是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犯上忤逆,当然是逆了龙鳞,不可饶恕了!

所以,别说老百姓私自制作和拥有甲胄,即使一些达官贵人,拥有甲胄(除非铁卷丹书等,皇家特许例外),也是犯了滔天大罪!

因为甲胄,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古代军事力量的象征,是皇家政权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是官方的标配,是国器,是公器,不可以私有,私人拥有了,就是与当权者分庭抗礼的挑衅,是大逆不道之罪!

许多人觉得不对啊,连进攻型的刀枪剑戟,甚至弓箭,许多人私人都可以拥有。演义小说和私人笔记里,因为防身或劳作,古代民间都经常地可以拥有一些武器。

看看《水浒传》,那些好汉,谁还没有个朴刀,赤发鬼刘唐,九纹龙史进,连宋江都可以,黑旋风李逵两把板斧,杨志赶个大集都可以卖刀,大和尚鲁智深还可以拿条禅杖招摇过市,行者武松带着双戒刀也无妨,大唐的文人墨客,如李白,战国时期的游侠,如荆轲,都可以明目张胆滴佩剑,为什么防御性的甲胄,百姓或就不可以拥有呢?



这是因为,一些武器,比如刀,既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工具,也可以防身,没法彻底禁止;剑,其实是古代男子士大夫的身份象征之一,孔子是儒家开山鼻祖,他的儒家思想成了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他提倡的君子六艺,就包括射箭、驾车、音乐等,所以,这个也没什么。猎人打猎,用个弓箭啥的,养个车马,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关键是这甲胄,是正规军队的士兵才可以配备,是正式对敌作战用的,是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你一个老百姓,用点武器防身、劳作、鱼猎,都可以,或者普通官员,如战国四公子,养点家丁看家护院,这都可以。



可是,你制作和拥有甲胄是啥意思?!这战场上的装备,就如现代的正规军服,你私人拥有了,是想和国家分庭抗礼,还是私藏野心,对金銮宝殿有非分之想?!就是造反的意思!这个,象征性的意义过于重大,这样,放到哪个统治者眼里,都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不是像有的作者说的,甲胄怎么贵重,不好制作,怎么的有多大的防御能力,等等。这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甲胄是正规军的标志,是国家政权或者统治集团的重要象征,是不可侵犯的尊严和秩序礼法,不可逾越!


春风十八子


美国警察对付示威游行的群众,有这么一个规定:但凡戴口罩的,他们会视为威胁,同手拿莫洛托夫燃烧瓶一样,视为暴徒!

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既然你戴口罩,说明你有意对抗警察的烟雾弹,这时防御即抵抗。

在古代社会,家中有刀,不稀奇。比如屠户家里不止好几把刀;普通人家里,最少备有三把刀:一把菜刀,一把柴刀,一把镰刀。每把刀,都足以致命。都不能说政府有禁刀令,就不允许百姓家里放刀。

在秦还是一个诸侯国时,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得到空前发展,国家法令虽进一步加强,但允许百姓家中藏刀,甚至默认平民藏有象征贵族身份的剑。

当然到了秦一统六国,始皇帝才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

至于后面朝代,屡有禁令。百姓家里备刀,也是允许的。但绝对不允许家里藏有甲胄,原因跟我在第一部分阐述的理由是一样的:你藏甲胄,无非说明你有意对抗朝廷武装,防御即反抗!


本草百晓生


在古代很多朝代其实对刀具管理的也是很严的,一旦家里被发现私藏了大量刀具,是有可能被判为反贼的!但是即使这样家里还是可以放刀的,能起到自我保护,然而不能真正去伤人的甲胄为何却不让私藏呢?

古代环境

在古代不但经常有野兽出没,还会有流寇和盗贼。在古代可没有110让你拨打求救,所以这时候如果每个人家里都不允许有刀具的话,那百姓岂不是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了!所以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都会在家里隐蔽的地方藏一把刀!

刀是生活必须品

刀除了可以当武器以外,还是生活必须品。他可以是菜刀、镰刀、砍柴刀等等,离开了他人们根本没法生存,所以即使在古代也不可能去禁止家里使用刀的。

刀的作用

刀在平时生活里可以做为我们的生活工具,战争一旦爆发它又可以成为我们的战争武器,即使有些东西不方便,我们也可以立马拿到铁匠铺里去改造。如果我们刀具全部禁毁了,这时候是不是只能干看着了?

另外古代人们还喜欢把刀作为装饰物,常常在刀上面镶上金银珠宝,作为人们的一种爱好,皇帝也不可能一下把他剥夺掉!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家里可以当刀的原因,而不准私藏甲胄的原因如下!

朝廷已明文规定

只有朝廷的军队才能装备甲胄,穿甲胄的都是朝廷精锐部队。朝廷通过控制甲胄来保证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就好比我们现代是不允许百姓私自携带枪支的。

甲胄的作用

甲胄它是军队们作战时最重要的防御武器,他能在战士们作战时保证身体不被敌方得武器所伤害。

甲胄制作成本高

甲胄这个东西制作起来十分困难,它不像大刀打造起来十分容易。而且他的成本也很高,因为在古代他没有现在车间流水线的概念,要想制作出一套精良的甲胄,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时间手工完成,就算不做精良的一套普通的也比它成本少不了多少,所以普通市民再有钱,也不会没事去制作甲胄,除非你有其他想法

甲胄的象征意义

周亚夫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看他快要不行了,就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等周亚夫去世后烧给他。谁知道被人告发,说他是要造反。周亚夫不但被抓,还真判他有罪了,连当时的皇帝汉景帝也默认他有罪。想想五百副家盾,只能起防御作用。为何就判他造反呢?很明显,在古代人看来,甲胄就是造反的象征意义,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的故事了!


猫眼观史


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朋友脑袋中就会浮现:贫弱的秦国兵,自带武器,一把斧头或刀剑,衣衫单薄的冲击魏国魏武卒方阵。

而魏武卒是当时最强的军队,训练精湛,技术高超,最主要的是装备齐全,一身甲胄横着走。


结果可想而知,秦国兵以卵击石,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相差巨大的装备面前,勇气往往是可笑的。

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华,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率清兵愤烈反击。八里桥战场上,这位蒙古老将悍勇无匹,骑着祖先踏遍五湖四海所骑的蒙古马,握着祖先荣耀过的蒙古弯刀,一次次指挥士兵冲击英法联军方阵。

2.5万名清军配合5000名蒙古马队,主动进攻8000名英法联军。双方激斗5小时,竟然是清军以卵击石为结果,清军阵亡3000多,英法联军才死亡5人。

因为当时的英法联军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英军装备有阿姆斯特朗炮,法军则装备拿破仑炮,士兵们都装备线膛枪。

而清军们呢?带着祖传的火绳枪和红衣大炮去作战的。怪不得完全是去送人头的

所以说战争胜败的最大原因就是装备差。 而冷兵器的古代战争,最明显的装备差就是武器和防具、马匹。

武器来源方式可以很多,造价也低廉,甚至大泽乡起义时,陈胜削竹竿作为武器。

而且作为农具的锄头、耙、菜刀等。也可以充当武器。所以古时候刚开始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必定有这些简陋武器。

菜刀:

马匹作用也很多,可耕作,运输,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要禁止马匹也不现实。

但是说到防具,那就是象征性的了,古代人的观念中,早已形成,只要穿上防具甲胄,就是要准备上战场了。

这种观念在《诗经》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假如古时天下太平年代,穿上甲胄在街上溜达,那就是造反无疑了。

王莽篡位后,天下烽火四起,刘秀也想造反,他为了向大家表明自己的决心,就穿着一身盔甲在街上到处走,街上人都说刘秀这样的老实人也要造反了,所以很多人跟随刘秀一同起义。

穿着盔甲街上溜达的刘秀:


那时候穿着盔甲到处走大家就认为是造反,可见盔甲在百姓眼中也是战争的代表。

私藏盔甲被认为是造反的,就必须要说平定七国之乱的汉丞相周亚夫了,他老年的时候,儿子周阳想给他弄500副甲盾,作为陪葬品。

谁知道他儿子跟铸甲工匠起了冲突,被告发。然后悲催的周亚夫被审讯的廷尉给活活气得吐血而死了。这是典型得坑爹案列。

汉名将周亚夫: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为何私藏甲胄就被认为是造反呢?因为甲胄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财力。而且能造甲胄的工匠基本都是为朝廷服务的。

古代技术低,打造甲胄全靠手工完成。以明光铠为例,大概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费半年才能完成。

士兵的盔甲简陋,相对不用这么久,但一样会耗费大量钱财。

如果有人在家里藏了好几副甲胄,那么说明他家财力可观,有造反的实力,而且跟人说收藏着来玩的,别人会信吗?

那为什么又不禁止刀剑等武器呢?因为古代猎户农民需要弓箭猎刀,商行运货需要请保镖护卫,防止强盗山贼,还可以防止野兽等。

出土刀:

而且都禁了也不太现实,索性允许民间持有武器。

最有名的年代就是汉代,人人尚武,汉剑随身带,读书人一般都是文武双全。

汉剑:

民间可以持有刀剑,却禁止私藏甲胄,这个传统维持了近2000年,清代时直接白纸黑字列入法令。

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实录》


目前美国也是这样,科技和技术需要领先,把落后的装备卖给其他国家,至于先进的新出的装备,就被列入禁令,有钱也买不到。

技术压制,就是这个原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