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聚是一坨屎,散是滿天星的團隊?

來神之腿


西北軍極盛時期有50萬,後來出了哪些英雄部隊,有什麼抗日戰績?

馮玉祥的50萬西北軍,因為派系林立,在北洋軍閥混戰中,幾乎沒有勝利的戰績。可是,當西北軍分散各地後,居然都創立了自己的輝煌。

西北軍在北洋軍閥混戰中,又怎樣的戰績呢?

西北軍,正式的名字叫國民軍,北京政變中,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直軍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衛戍副總司令孫嶽發動反對直係軍閥的鬥爭,曹錕被囚禁,吳佩孚退守河南。於是,國民軍成立了,馮玉祥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胡景翼任副總司令兼第2軍軍長,孫嶽任副總司令兼第3軍軍長。、

國民軍成立後第一戰,便是於直係軍閥吳佩孚和奉系軍閥張作霖作戰。此時的吳佩孚被馮玉祥抄了後路傷亡慘重,張作霖被郭松齡打到自閉症,沒想到僅僅一個月時間,馮玉祥的國民軍就退到西北,馮玉祥當了西北邊防督辦,又是幾個月,馮玉祥連西北督辦都辭掉了。

雖然打仗不咋樣,擴軍的本事還是需要的。退到西北後,馮玉祥又吸收了郭松齡殘部魏益三第四軍和張宗昌旁支方振武第五軍。第二軍胡景翼死後嶽維峻掌握,嶽卻被閻錫山俘虜了,第四軍的魏益三直接叛變到了吳佩孚那裡。第二軍餘部李虎臣和楊虎城在西安戰役中損失慘重。馮玉祥的第一軍也出現了韓復榘和石友三叛變的現象。到國民革命北伐前夕,馮玉祥國民軍一度萎縮到了3萬人。

不過,北京政變時馮玉祥有蘇聯支持,現在蘇聯還在南方給他找了合作伙伴蔣介石。馮玉祥把國民軍改為國民革命軍聯軍,在蘇聯支持下一直壯大到了25萬人,參加了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戰爭期間,馮玉祥一度攻佔吳佩孚老巢洛陽,總兵力擴展到了40萬!

二次北伐後,國民黨名義上統一全國,進行縮編,形成了第二集團軍12個師,總兵力22萬人,居於四個集團軍之首。

然而,自從馮玉祥在寧漢之爭中最後投了蔣介石一票,西北軍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了。

蔣馮戰爭,馮玉祥被閻錫山軟禁,韓復榘和石友三投靠蔣介石,西北軍還沒開局就被打散了。

蔣桂馮閻戰爭,西北軍在馮玉祥帶領下一起支持閻錫山為老大,沒想到閻錫山太摳門,捨不得下血本,前線戰事怎麼打都不行。最後張學良入關,馮玉祥從此就退出了軍界,成了昨日黃花。

西北軍從中原大戰後解體,分別縮編為宋哲元的29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以及韓復榘、石友三的投蔣部隊。這幾支部隊,在抗日戰爭中都有可圈可點的戰績。

1,26軍。

抗戰初期先後打出了喜峰口戰鬥、盧溝橋戰鬥等戰鬥,相對於東北軍的一潰千里,西北軍總算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29軍在抗戰中擴編為59軍、68軍和77軍三個軍,分別屬於第33集團軍和第36集團軍。到解放戰爭中,29軍發展成為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和劉汝明兵團。總兵力依然保有了十萬以上。這說明這支軍隊,在之後的長期戰鬥中雖然被老蔣縮編排擠,但規模反而擴大了。

2,26路軍。

26路軍最有名的就是寧都起義,17000多人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帶領下參加紅軍,形成了紅軍第五軍團。第五軍團在長征中擔任鐵流後衛,被稱為"紅軍的鐵屁股",戰鬥力相當強悍。

事實上,26軍沒有參加紅軍的一部,在高樹勳的帶領下,發展成為新八軍。高樹勳密謀把大漢奸石友三活埋在黃河邊,大快人心。1945年高樹勳率領新八軍戰場起義,參加瞭解放軍,幫助解放軍打贏了邯鄲戰役。"高樹勳運動"也成了大量國軍起義參加解放軍的著名運動。

3,17路軍。

相對而言,陝西楊虎城部並不是馮玉祥的嫡系部隊,而是胡景翼為代表的陝西靖國軍餘部。因為二虎守長安後馮玉祥救了他們,所以很多時候也把這支部隊當作西北軍看待。西安事變後,楊虎城的多名部下宣佈服從中央,楊虎城開始落難。楊虎城17路軍在抗戰中被改編為孫蔚如的第38軍和馮欽哉的第七軍,總共有6萬多人。其中,馮欽哉帶領多名軍官投靠蔣介石,改編為第27路軍。孫蔚如的第38軍則是擴編為31軍團,後又擴編為第四集團軍。

1945年和1946年38軍兩個師先後起義參加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編入了陳庚謝富治兵團。在解放戰爭中,38軍的編制被長期保留,一直到1949年2月全軍整編,才改為了19軍一部。

西北軍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在軍閥混戰中,因為始終沒有穩固的兵源地和財源得,經常被打散。在抗日戰爭中的洪流中,西北軍譜寫了屬於自己的壯烈戰歌,紅軍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西北軍不少人深明大義加入了人民軍隊,成為了解放全中國的功臣!


歷史知事


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在民國諸多軍閥隊伍裡,絕對是一支戰五渣的隊伍。屢戰屢敗,同時期的軍閥,幾乎都有擊敗西北軍的記錄。

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西北軍被蔣介石的部隊擊敗,馮玉祥下野,西北軍煙消雲散。


只過了兩年多時間,曾經被視為軟柿子的原西北軍將領們,開始了他們的傳奇。

喜峰口抗戰,原西北軍將領宋哲元指揮的29軍在“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旗幟下,和日本鬼子展開血戰並取得勝利,一曲《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從此名揚天下。

1936年12月12日,原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夥同張學良策劃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原西北軍將領佟麟閣,趙登禹率軍與日寇浴血奮戰,壯烈殉國。

1937年10月,原西北軍將領郝夢齡上將在忻口會戰中壯烈犧牲。

1938年臺兒莊戰鬥中,原西北軍將領孫連仲、龐炳勳、池峰城、黃樵松和日軍血戰數日,為取得臺兒莊大捷立下汗馬功勞。

1940年五月,原西北軍將領張自忠在宜棗會戰中壯烈犧牲。

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國軍一共有十位上將以身殉國,其中原西北軍將領獨佔五席。

除了上述這幾位,另外還有吉鴻昌、韓復榘、孫良成、劉汝明、鄧寶珊、吳化文、石友三以及掘了乾隆和慈禧太后墳墓的孫殿英等人,這些名將也都是原西北軍將領。

西北軍將領們聚在一起時平平無奇,但散落到各地以後,都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花近高樓1


林彪麾下的八路軍第115師,番號原來屬於東北軍第57軍所有,下轄第643、第644和第645三個團。熱河抗戰失敗後舉國譁然,張學良引咎辭職跑到歐洲遊歷了一段時間,1934年2月回國後出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和武昌行營主任等職,任務是率領東北軍圍剿鄂豫皖蘇區的紅四方面軍。

(呂正操將軍)

於是東北軍15個師又三個獨立旅(包括第115師)共70多個團的兵力,南下華中與紅軍作戰。按照蔣某人的想法,東北軍打日本人窩囊,對付裝備低劣的紅軍總可以了吧?1934年7月17日,吳煥先、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在長嶺崗戰鬥中大破東北軍第115師,該師出動的兩個團中有五個營被全殲,被俘官兵3000餘人,“送給”紅軍輕、重機槍和長短槍800多支(挺)。

張學良氣得將保定六期的師長姚東藩撤職,然而何應欽把持的軍政部做的更絕,乾脆取消了第115師的番號。紅軍長征前往陝甘之後,張學良再改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都由蔣兼),東北軍又吭哧吭哧從鄂豫皖調往千里迢迢的西北。

(于學忠)

1935年冬,東北軍第57軍率先進攻到達陝北的紅軍,當時紅一方面軍剛剛恢復番號完成合編,林彪紅1軍團和徐海東紅15軍團加一起不過11000人,但是在直羅鎮戰役中,一戰殲滅東北軍第109師和第111師一個團,斃少將師長牛元峰,光俘虜就抓了5300多。繳獲的武器裝備更是極大補充和改善了了紅軍部隊:各種槍3500百餘支(挺),其中輕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子彈22萬發,電臺兩部,戰馬300匹以及大批軍用物資,“運輸中隊長”的說。

張學良的東北軍1928年宣佈易職時有30萬人馬,至中原大戰漁翁得利後發展到40之萬眾,裝備也是當時全國一流的,並且還有生產能力很強的奉天兵工廠,甚至擁有幾十輛法制雷諾坦克(還有空軍),這是30年代之前中央軍都不曾有的重型裝備。然而就是這樣貌似強大的一支部隊,1929年“中東路事件”敗給蘇軍、1931年不戰而棄瀋陽、1932年20萬大軍再丟錦州、1933年潰於熱河,在鄂豫皖和陝北又被紅軍打的稀里嘩啦。

(東北軍時期的萬毅將軍)

除了未經激烈戰鬥便攫取華北的“中原大戰”以外,東北軍從1928年開始就沒打過一次像樣的仗,更別提勝仗了,40萬兵力卻經過不斷消耗下降到16萬人(截至西安事變前),背景離鄉從東北撤到西北,這不是“一坨屎”是什麼?由於嚴重的封建思想和“張家軍”的概念,一批平均年齡完全超過張學良的將領唯“少帥”馬首是瞻,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東北軍成為30年代前後戰鬥力最爛的一個軍事集團。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南京方面為吞併和消滅所餘東北軍,將其縮編為了六個軍13個師(不含投靠中央軍的隊伍),並且分拆到各個戰區參加抗戰,然而在抗日戰場上,被拆散的東北軍各部反而一改頹態,紛紛表現出較強的戰鬥力,遠遠超過張學良統率時期。比如第49軍線在淞滬戰場血拼,重建的第109師幾乎打光,後來被劃歸第九戰區羅卓英集團軍指揮,在“上高戰役”中屢挫強敵,為上高大捷立下汗馬功勞。

(呂正操和聶司令員一起)

第51軍在“臺兒莊戰役”中負責在南路阻擊日軍第13師團等精銳,于學忠軍長以兩個師約25000人的兵力,血戰淮河為北線圍殲日軍做出巨大犧牲。在徐州會戰的第二階段又曾經死守蚌埠,浴血臨淮關,頂住了日軍三個師團共計40000人的瘋狂進攻。在連續七天七夜的防禦作戰中,第51軍傷亡7000餘人,而日軍的傷亡達9000人以上,難以想像,這就是那支曾經在瀋陽不戰而逃的東北軍。

第53軍於1943年被編入中國遠征軍作戰序列,次年參加滇緬反攻作戰,在收復滇西國土的作戰中一馬當先。第57軍在山東堅持敵後抗戰,所屬第111師於1942年8月起義,改編為萬毅(開國中將)率領的八路軍濱海支隊,抗戰勝利後挺進東北,成為東北野戰軍最強悍的第一縱隊一部(也就是38軍),戰績輝煌。第67軍在淞滬戰役中為掩護中國軍隊主力西撤,在金山衛幾乎全軍覆滅,中將軍長吳克仁殺身成仁。

(吳克仁將軍)

騎兵第2軍在華北抗戰期間,一度劃歸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將軍指揮,始終堅持在中原抗日前線,也就是後來山東戰場王耀武指揮的第96軍。更有東北軍第691團團長呂正操率部起義,成為讓華北日寇聞風喪膽的冀中軍區司令員,所以東北軍這支團隊儘管失去了張學良的統一領導,卻反而摒棄了保存實力的軍閥作風,對日作戰中血性盡現。

拋去劉多荃、萬福麟、周福成(第八兵團司令)等另外一個陣營的高級將領不計,根據統計,僅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原東北軍出身的將領多達25名,其中上將1人(呂正操);中將1人(萬毅)萬毅。



另有少將23人:解方、陳銳霆、賈陶、沙克、封永順、趙東寰、於權伸、趙承金、高存信、李覺、徐明、宋學飛、金振鍾、張志毅、楊有山、張加洛、羅文、紀亭榭、管松濤、郭維城、王振乾、江潮、張學思。

這些將領都是在抗日戰場浴血奮戰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們肩扛的將星,可不就是“滿天星”嗎?

(周福成在滇西戰場)


度度狼gg


在中國現代電競體育歷史的確有著這麼一支奇葩隊伍。。

隨著LOL賽事的蓬勃發展,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上LOL的職業道路,雖然這兩年LOL官方一直在提高LPL賽區隊伍的名額,但每年兩個的新名額(一個晉升一個招標),對於現在的LOL來說還是有點太少了,特別是次級聯賽這邊每年為了這一個晉升名額可以說是爭破了頭。

  而說起現在的次級聯賽LDL,那就不得不提傳奇戰隊YM,作為LOL主播PDD所組建的戰隊,嫖老師為了這支戰隊可以說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雖然YM八次晉升LPL失敗,但YM的名氣也非常的大,一些老的LOL玩家甚至把YM稱作電競的黃埔軍校。

  那麼一支八次晉級LPL都失敗的隊伍,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名氣呢,這不近日就有網友在論壇中聊起了這個話題,有網友表示“LDL裡面的YM戰隊到底為什麼被稱為電競黃埔軍校啊,好像有是有一些選手從裡面出來,但說破天了YM也只是一個次級聯賽的戰隊啊,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名氣呢。”

談起YM對以及pdd相信大家都不陌生,YM戰隊是pdd一手組建的戰隊,當初是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電競夢想而組建的。YM在組建之初可以說是人員配置豪華,更有幾名常年在韓服前三。在組建之初就是為了衝擊lpl,然後這次又失敗了,這已經是第8次了。

pdd從s2開始就是國內最早一批職業選手,玩家作為ig的上單,當初被譽為世界第一上單為眾人所尊敬,最終在退役之後成為一名主播,並且直播的風格為大家所喜愛,先後成為了各大平臺的一哥。八次衝擊而不入的情況下,想必大家已經對YM失去了希望,這次估計也不會PDD哭暈在廁所,恐怕現在已經是艾默大於心死了。很奇怪的是五個人在一起完成不了衝擊lpl的壯舉,但是,在分散在各個戰隊之後每個隊員卻又成為了各個戰隊的中流砥柱。可以說,正應了網友一句話:聚是一坨屎,散作滿天星。

首先是輔助選手小明,小明在RNG開始組建全華班的時候,PDD有情有義將小明送到了RNG幫助其組建全華班。小明在與UZI搭檔的過程中,一路成長,最終成為了世界第一級別的輔助。與uzi組成的下路組合,也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優秀的下路組合,是所有頂尖選手都為之畏懼的組合。而這一切跟小明的成長也是密切相關。而切小明更可以說是勞模,並沒有休息,各種採訪訓練都沒有耽誤,可以說是電競鐵人了。

現在IG的打野選手ning,之前也是YM的adc,後來轉型打野。與knight的中野組合可謂打遍無敵手,幫助lm取得全勝,但是遺憾的是,在最終衝擊lpl的比賽中還是失敗了。最後,由於IG缺乏一名打野,然後NING進入ig成為首發打野,在ig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一路成長更是在春季賽和夏季賽幫助ig都取得了常規賽第一的位置,甚至是在夏季賽取得了18連勝。而在這個過程中,ning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肉雞的組合也是聯盟數一數二。他的打法侵略如火,與香鍋是同一風格,但是在團戰中發揮更加的出色。

另外一個就是前蘇寧的中單knight選手,作為常年韓服第一的中單。更是實力不容小覷,他的表現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夏季賽的時候多次單殺對面成為了聯盟第一單殺王。而這一成績比號稱世界第一上單的theshy都要高。他最擅長的是刺客英雄可以說玩得爐火純青。記憶猶新的是在對戰RW的時候,一手艾克在五人群中直接在後排切死了司馬老賊的女警,然後大招滿血瀟灑離場,可謂說秀的人頭皮發麻。然而,由於春季賽因為合同的一些問題沒法上場,只能坐在飲水機旁,真是讓人嘆息!據說WE將已經將knight買入,下個賽季knight的表現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後是RW的輔助選手奇犽,rw在組建之初,號稱是復仇者聯盟各個位置的選手都很出名,大家也很期待,但是唯獨輔助位置是一個新人。雖然說是新人,但是其實也不新,因為他在YM已經效力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名出色的輔助。最終再搭配老賊的下路組合,也是唯一能與uzi抗衡的組合,也讓老賊煥發第二春。

雖然說YM八次不入LPL,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給予鼓勵,對於有夢想的PDD,對於感於堅持的pdd,我們還是要給予更多的理解。至於之後YM是繼續存在,還是解散,都希望現在的選手們都有一個好的歸宿,畢竟這些選手們都是千挑萬選選出來的,而pdd的眼光也是有目共睹的。






紙喬的小姨媽



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期間,企圖憑藉優勢兵力和裝備精良的武器統一全國,可萬萬沒有想到,短短三年多時間,國軍在整個戰場上就呈現一邊倒的頹勢,幾乎沒有取得過令人稱讚的戰績。


而就是這樣的三流部隊,卻在國外打出了一片天空,曾經臭名昭著的毒窟“金三角”就是這支敗軍打出來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支三流部隊的長官叫李彌,黃埔四期生,尤其輩分和級別太低,不瞭解歷史的人壓根沒有聽過他。此人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才升任到師長級別,不過李彌在國軍系統裡也算是一位會打仗的人才,在抗戰時期的“松山戰役”中,表現搶眼,由於一舉打通了國際交通線,憑戰功升為了軍長。



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李彌碰到解放軍,似乎好運氣已經用光。丟盔棄甲,連戰連敗,更是在淮海戰役中把本錢徹底輸光,僥倖隻身逃脫後又得到老蔣重用,被安排帶家鄉雲南重新籌建第13兵團,最終擔任第八軍軍長。


可是在解放軍秋風掃落葉的攻勢下,這些殘兵敗將大部被殲,餘部被迫退到了緬甸邊境,在清點人馬後,發現只有不到2000人。在異國他鄉,除了生存困難外,還受到當地政府的仇視,緬甸政府見李彌這支殘兵在當地沒有走的跡象,而且還與當地的反對派眉來眼去,甚至種植鴉片,讓緬甸政府軍看不下去,最終與李彌部發生了摩擦。


政府軍集結數萬人馬,分三路進攻這支只有幾千人的殘兵敗將,自信滿滿之下,居然在李彌的指揮下被打敗了。儘管之後緬甸政府又發起過多次圍剿,可還是被李彌輕鬆擊敗,李彌部隊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至此在這裡深耕了下來。



緬甸政府絕望的同時就到聯合國去哭訴,後來還是在聯合國和美國的干預下,臺灣方面派來專機,帶走了一大部分人,但還是留下了一部分人。留下的人為了能夠生活下去,就在當地正大光明的種起了罌粟,使得金三角的毒品生意走向了全世界。


不得不提的是,後來的世界大毒梟坤沙當年也是跟著李彌後面混的,如果沒有李彌,估計也沒有後來的坤沙。


看到這裡,你覺得為什麼在解放戰爭中連打敗仗的國軍,會將緬甸軍打得大敗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作為一名曾經的資深英雄聯盟愛好者,對於“聚是一坨屎,散是滿天星”這句話,鹹魚感慨頗多,這句話是對一支名為YM的遊戲戰隊的最獨到的總結,瞭解的人自然瞭解,不瞭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瞭解,這裡表過不提。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哪些組合或者集團也是如此的呢?答案很顯然是有的,在鹹魚看來,最出名的莫過於隋朝末年的瓦崗寨了吧。

俗話說得好“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拋開正史不談,小說裡劉關張三兄弟情深義重,關羽為東吳所害,劉備不惜捨棄多年來積攢下的家業,拼盡國力為其報仇,雖然兵敗夷陵,葬送了蜀漢大好前程,但他對兄弟真摯的感情卻為後人所稱讚。

而反觀瓦崗寨,當年瓦崗四十六位好漢效仿劉關張在賈柳店義結金蘭,他們乞拜天地,歃血為盟,許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諾言,如此的激情豪邁堪比劉關張,然而他們的結果卻又如此讓人始料不及。


雖然正史裡沒有賈柳店結義,但真實的瓦崗寨曾經卻是人才濟濟。瓦崗當年也曾發展的頗為壯大,盛極一時,但由於後期李密結黨營私,且為人氣度狹窄,他謀殺了瓦崗初期領軍人物翟讓,導致瓦能內部離心離德,最終瓦崗寨還是免不了分崩離析,眾好漢紛紛出走,日後還在戰場上相見,昔日的兄弟反目成仇,這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但是,雖然曾經的弟兄們出走瓦崗,但很多人後來投入到李淵帳下,他們征戰沙場,為大唐建功立業,日後更是成為大唐的開國功勳併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位極人臣,身份顯赫。

我們可以看看出身瓦崗寨的大唐開國功勳都有誰,他們是程知節(程咬金),秦瓊,徐世勣(李勣),魏徵,張亮,這五人都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其餘還有如羅士信,王君廓等人

而事實上,除了投奔李唐的,還有很多瓦崗好漢投奔了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例如單雄信,裴仁基,裴行儼父子,劉黑闥

等人。

程知節,徐世勣,魏徵,秦瓊,羅士信,單雄信,劉黑闥等等,這些人哪一個不是當時名震天下的風雲人物?他們當中有勇猛無敵的武將,也有謀略出眾的文臣,更有如徐世勣這般能文能武的天縱奇才,很難想象當年擁有這麼多人才的瓦崗寨是如何走向覆滅的,他們為什麼就沒能夠走的更遠一些,取得更大的成就呢?要知道,瓦崗寨是有實力逐鹿中原與當時的其他割據政權一較高下甚至一統天下的。

所以說,瓦崗寨是真正的詮釋了什麼是“聚是一坨屎,散是滿天星”,不接受任何反駁。


鹹魚閒聊


在二十年以前,在北京門頭溝區有一個日本的印花廠,叫港山,就是服裝印花,可以印貼片,也可以印成衣,最後經營不善倒閉了,它倒閉以後,就是原來在它車間幹活的刮板工,都有能力自己開印花廠,北京一下出來幾十家印花廠,幾乎所有的印花廠,都是港山出來的人,每個廠都乾的風聲水起。後來北京越來越重視環保,服裝行業也越來越不景氣,這些印花廠也慢慢凋謝了。


老楊旅行


聚是一坨屎,散是滿天星的典型代表就是小說《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

原本每個人在各自崗位上都混的挺好的,但是一個個被迫上了梁山,落草為寇。照理說這麼多英雄好漢,聚在一起不幹一番大事業都對不起那一個個響噹噹的名號嘛!結果哩,湊齊了一百零八個以後直接就投降朝廷了。

為朝廷賣命也挺好啊,至少是個官方授權的職業啊!但是打個方臘就把兄弟折損了一大批,想當初每每收服一個梁山好漢都是費勁了心機,可現在加入團隊以後,絲毫髮揮不了作用啊!你們中要是多幾個像武松那樣的人,發揮出你們被收服之前一丁點能力,至於死那麼兄弟嘛!真的是太讓人失望了,簡直是屎都不如!

後來打完方臘,朝廷看你們也沒有利用價值了,又怕他們再次造反,於是就搞死了幾個好漢們的老大。好了,老大不在了,又都被封了官職,就各奔東西

,於是剩下這些人高光時刻就來了:

  • 出洞蛟童威和翻江蜃童猛兩兄弟隨混江龍 李俊出海,據說當了暹羅國之主;
  • 燕青結局太美好,因為最後抱得李師師這個大美人,一起隱姓埋名生活了;
  • 朱仝是為數不多的倖存武將,後來抗擊金軍有功,官至太平軍節度使,位高權重的代表;
  • 玉臂匠金大和紫髯伯皇甫端直接在御前聽用,分別任職於內府御寶監和御馬監大使,官職還行。
  • 神醫安道全最後居然混進了皇宮太醫院,替皇上看病,也算是熬到了自己這個職業中最高峰了。

其餘不一一贅述了,總之只要沒死的都比以前過的好就完事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跟一個好的領路人,跟錯了人一群龍卻只能打出一群蟲的成績,自己這輩子也就跟著玩完了!


痴語呢喃1988


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差不的多就是這樣一個團隊。

這支部隊誕生於1926 年北伐戰爭時期,從珠江流域一路打到長江流域,然後參加中原大戰。在軍閥混戰時期,蔣介石之所以能打敗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這些地方實力派軍閥,並不是說中央軍有多能打,關鍵是蔣介石手裡的袁大頭用的好,對缺糧少餉的軍閥簡直比核武器還好用。比如打西北軍,完全就是糖衣炮彈的作用。

到了與紅軍作戰的時候,隨著陳誠、薛嶽、關麟徵等一大批名將的出現以及德式裝備的輸入,中央軍的戰鬥力打到峰值,可即便如此,與武器裝備差到極點、人數也少的可憐的紅軍對戰,失去了袁大頭的作用,和紅軍便很難討到便宜。

到了抗戰戰場上,中央軍開始分散作戰,逐漸打出了一點名堂。

1932年初,中央軍第五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奉命加入淞滬戰場,與十九路軍共同抗擊日軍,一度挫敗日軍的進攻。只是由於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第五軍和十九路軍得不到增援,只好撤出戰場。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央軍大部分集中在淞滬戰場,起初張治中指揮的第九集團軍打得很順利,但是隨著主力的加入和蔣介石干預指揮,中央軍將士雖然表現英勇頑強,戰果卻越來越不盡人意。與此同時,中央軍的另一部——湯恩伯部第13軍、衛立煌第14集團軍先後在華北的南口、忻口一帶與日軍作戰,起初很順利,但是由於地方軍閥配合不利,最後相繼落敗。

在以後的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和入緬甸作戰中,中央軍各部基本上是獨當一面,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

昔日那些聚在一起的中央軍名將如陳誠、薛嶽、關麟徵、湯恩伯、衛立煌、王耀武、杜聿明、歐震、張發奎這些人互相傾軋,散出去以後個個都是讓日本鬼子膽寒的殺星。


寰宇長劍


遠的不說,就說近代北洋新軍吧,它的建立本身就是打打義和團的水平,根本談不上保家衛國。但是也奇怪,自袁世凱稱帝死後,北洋新軍分裂出來的勢力一個比一個厲害,整個民國期間都貫穿著北洋勢力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的慘敗讓慈禧太后看到軍隊的改革勢在必行,於是按照西方軍制和訓練,聘請外國軍事人員做指導,組建了北洋新軍、南洋自強軍和武毅軍。

1895年,袁世凱移到天津小站開始練兵,規模擴張至7000人。1901年,袁世凱接任北洋大臣,天津小站新軍正式改名為北洋新軍。1905年,北洋新軍擴建為北洋六鎮,實力逐漸雄厚。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後,北洋派系分成了以直系、皖系、奉系為主的數個派系。

其中影響力較大的首屬直係軍閥,馮國璋、曹錕、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等人掌握著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直隸地區,成為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勢力,而直系中也是將星雲集,這個派系還出了馮國璋和曹錕兩位名義上的總統,可謂是對中國政治格局影響至深。

段祺瑞控制的皖系也是實力雄厚,直接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等地,旗下有著名將領徐樹錚、靳雲鵬等人。段祺瑞一生四次當選總理、一次當選總統,可謂北洋軍分裂後最強勢的人物。而手下的智囊式將領徐樹錚更是獨自阻止過外蒙古獨立,是北洋系中最具有戰略眼光的將領,稱其為名將一點也不為過。



張作霖控制的奉系,以東北四省為基礎,曾在1924年到1928年間北京政府的實際控制人,旗下有張宗昌及愛國將領張學良等。後期抗日戰爭中,張學良和東北軍對抗日影響較大,曾發動了西安事變。

雖然後期這些勢力衰落下去,但不可否認的是北洋系的確人才濟濟,在混亂年代,他們的影響力貫穿了整個民國。包括蔣介石多虧奉系張學良的幫助才打贏了中原大戰,而閻錫山自始自終都是以北洋系自居,桂系軍閥更是在民國政府裡獨樹一幟,深受北系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北洋新軍共出了24位上將軍,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基石,這支源於晚清的部隊,他們為了權利和利益而互相爭鬥,但在外敵入侵時卻是鐵骨錚錚,在民族大義面前保持中華民族的志氣,這也是“北洋無漢奸”的由來,從這點上,不得不佩服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