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捂爱的人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泗水县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游历时的“保镖”。在卫国蒯聩、姬辄父子争夺王位之时,子路为救主子孔悝而被剁成肉酱,并留下了“君子死,冠不免”的名言。

孔子贴身“保镖”

《史记·子路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子路崇尚儒家,但其形象却并不儒雅,体魄强壮、性格刚正,如同赳赳武夫。同时,他又疾恶如仇,忠诚侠义,坚守信仰,又如同一个虔诚的信教徒。在他陪伴孔子游历期间,没有一个人敢对孔子出言、举止不敬。实如学生,却更像保镖。

孔子游历到陈地时,途经匡城,由于他身材高大,被匡人误认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遇兵士围捕。这时子路大怒,一步上前将冲来的一名士兵手中大戟夺下,正要进行战斗,却被孔子及时阻止,原来孔子看到了城墙上的学生颜回。由此可见,子路的性格确实很像后世的程咬金、李逵、牛皋等人,关键他无惧无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惜命。

直言老师逾越“礼制”

孔子55岁、子路46岁那年,师生二人来到卫国,卫灵公非常尊重孔子,并参照他在鲁国时的最高俸粟6万,发给他俸禄,而子路也做了朝中大夫孔悝的家臣。

一日,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说孔子颇有才名,想要面对孔子,卫灵公便令二人隔帐相见叙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见南子”的典故。

当二人交谈将要结束之时,南子躬身行礼,由于头上玉佩安放不牢,而掉落于地。门外的子路听见后,以为老师和南子夫子行那不轨之事。因此,当孔子出门后,子路很是不满,指责老师逾越“礼制”。孔子再三进行解释,子路依旧不信。无奈之下,孔子对天发誓:“当日,如果我做下逾越‘礼制’的事来,让上天都来厌弃我!”如此,子路方才作罢。可见,子路是多么单纯而又坚守原则的一个人。

君子死,冠不免

据《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由于卫灵公沉迷爱妃南子的美色,从而导致朝政荒废。为此,卫太子蒯聩心中暗含愤恨,便与家臣戏阳速计议,欲图刺杀南子。施计途中,戏阳速却心生悔意,不愿执行刺杀任务,而南子也有所察觉。蒯聩见所谋之事已泄,为了自身安全,果断逃到了宋国。卫灵公闻报后大怒,随将蒯聩党羽全部赶出了卫国。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按照卫灵公的遗言,欲立其次子公子郢为国君,而公子郢非常淡泊功名,不愿即位,但是他却将君王之位让给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也就是后来的卫出公。

一直对君王宝座怀有志向的蒯聩,闻知此事后,悄悄潜回了卫国,并积极与姐姐伯姬结盟,想要图谋杀死自己的儿子卫出公。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为此,伯姬将这件事件告诉了儿子孔悝,希望他去完成刺杀任务,而孔悝听后却非常反感。

见此,蒯聩与姐姐伯姬密议一番,随将外甥孔悝拘押,并以他的名义,调动其所统领的蒲城兵马,发动兵变。这时,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羔,是卫国朝廷中一位大臣的家客,见事不妙,立即逃离卫国,打算前往陈国。路途正好遇见从陈国赶回卫国的同学子路,并告诉他现在卫国情况非常危险,最好不要去救孔悝,赶紧一起逃命去吧。但是,子路却不为的动,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孔悝的家臣,就应当为主子分忧,岂有见死不救之理。

很快,子路赶回卫国,并见到了蒯聩,要求他放了主人孔悝,如若不然将会拥立孔悝的儿子继位,并发动全城军民来与他对抗。当时,蒯聩心下大惊,表面假意应允,实则暗派军中猛士石乞、盂黡等人前去杀死子路。

卒不及防之下,子路身中数戈,奄奄一息,帽缨(系扎帽盔的带子)断、头盔斜。此时一身伤痕的子路却平静道:“君子死,冠不免”,片刻“结缨而死”。接着,恨意未消的蒯聩又下令将其尸体剁成肉酱。孔子听说后,失声痛哭,从此再不吃酱肉。

后来,卫出公姬辄出逃,南子也被蒯聩处死,蒯聩继位,是为卫庄公,并对孔悝的相助之情大加褒奖,“铭鼎以志”。

对于子路之死,说他傻者有之,讲他呆萌者有之,议他无知者有之……但他却将 “忠义不惧死,宁死不失节”的儒家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不失为儒家的楷模代表。


祥子谈历史


公元前478年,孔子遇到了一件让他悲痛万分的事情,他的弟子子路死了,而且死得很惨,被人剁成了肉酱。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算是很厉害的一个,他之所以被剁成肉酱,是因为在战斗前做了一个孔子教的动作。 公元前481年,子路前往卫国做了大夫孔悝的邑宰(县令)。那时候卫出公已经做了12年的国军了,但是在外逃亡十几年的蒯聩却回到了卫国争抢国军的位置。蒯聩是卫出公的父亲,他是卫灵公的嫡子,也被立为了太子。但是他与卫灵公夫人南子有仇,便逃到了晋国。卫灵公去世后,蒯聩想要在晋军的护送下前往卫国继承国均值为,但是卫国百姓不同意,反而自发组建军队反击蒯聩,不得已之下他只能返回晋国。 蒯聩当然不死心,他暗中勾结了姐姐与姐姐情妇浑良夫,表示如果帮助他得到国君的位置,自己就承认他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在浑良夫的帮助下,他潜到了孔悝的府中,逼迫他罢免卫出公,拥立他为国君。子路得知后,赶紧前往城中想要阻止这一切。蒯聩得知后排了两个武士除掉他,结果在作战的时候子路束帽冠的带子被砍断了,子路认为君子不可无冠,于是停手准备系好,这种礼制还是孔子教他的。但是对方可不管,趁机杀死了子路,将他剁成了肉酱。蒯聩成功夺位,即为庄公。子路死后,孔子忧愤难耐,半年后便病死在榻上。


李老师解答


向死而生折骨为刀的侠客子路!

子路的悲壮的死,是侠客精神与儒家的礼义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子路本来与孔子年龄相差不大,在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忠心耿耿地跟着孔子,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朋友的关系,胜过弟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子路是孔子最为倚重的人。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更是孔子的保镖,因为他长得孔武有力,适合干这个。子路还是孔子的司机,孔子周游列国乘坐的牛车,基本上由子路来驾驶,子路还是孔子的大管家,在外流浪期间,什么打尖住店、外出找吃的,基本上由子路包办。

子路还是孔子的出气筒,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孔子总是要骂几句,一方面是告诫子路,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解气。

总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地位最为特殊的一个,也是孔子最宠爱的人。

子路身上有一种侠客的气质,但是子路在没有遇到孔子之前,还不能叫侠客,他只是一个野人,就是在城郊外混日子没有正经职业的人,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小混混。

子路没有正经职业,勇猛而有蛮力,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样。《史记》说,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强。头戴公鸡羽毛做的帽子,腰间挎着用猪皮装饰的长剑。一天,年轻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轻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气扬,二人相见,感觉连大街都变窄了。

二人相遇的后果,在《史记》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尽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结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顿。但孔子不生气,而是“设礼稍诱子路”,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才动手又动口。孔子给子路讲了一大箩筐道理,用礼仪去引导他。子路最后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说情,正式拜在孔子门下。从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为孔子最为依赖的弟子。

子路的死,非常悲壮,但是孔子早就看出了子路的最终结局,孔子老是担心子路不得好死,因为子路的性格刚猛,做事总是那么冲动,孔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诫子路,有时候勇并不是什么好事,做事情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做二愣子。

但子路,从一个小混混小流氓,在孔子的教育之下,成为一个忠诚的战士,他用生命诠释了儒家的礼和义。

儒家强调礼,所谓礼,其实就是上下尊卑的制度,你要是做别人的助手,做别人的门客,你就要为别人服务,为别人献身。

儒家强调的义,所谓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孔子强调,在正义面前,每个人都要见义勇为,而不是见义不为,要勇敢地承担起君子的责任和道义。所谓君子的道义,就是为君之事,死君之义!

子路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选择了捍卫道义,孤身和敌人对抗,最终死于敌手,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卫国还是不安定,卫出公的老爸蒯聩一直想把儿子的国君之位抢回来。蒯聩是孔悝母亲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对于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亲立场相反。母亲支持弟弟蒯聩,孔悝支持表弟卫出公。但孔悝是卫国的执政官,蒯聩要想做国君,必须获得孔悝的协助。

蒯聩潜入卫国,躲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老妈亲自出手,把儿子抓了起来,强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国君,把表弟赶下台。因为要“歃(shà)血为盟”,菜园里找不到牛,只好临时杀了一头猪,以猪血冒充牛血。他们胁迫孔悝登上立盟约的土台,让孔悝宣布蒯聩做国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里,听到政变的消息,急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了从城里逃出来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大势已去,赶紧逃吧。子路说,我吃人家的饭,却在人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为。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

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他用尽全身力气,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静地等待死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临终时应该保持心灵的平和”,而子路比苏格拉底还平静,他以一种君子的优雅姿态,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庄严而悲壮地死去。

纵然子路被敌人剁成肉酱,但子路“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永存!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个追求道义、从容赴死的君子,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知识分子“求仁得仁”无悔的坚强。


好玩的国学


子路结缨而死完全是因为他陷入了卫国的一场内乱之中,在战斗中子路帽子掉了,他停止战斗戴帽子,敌人趁机将他乱忍砍死。卫庄公当了国君后,将子路的尸体制成肉酱送给孔子,不久孔子忧愤而死。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他的死对孔子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孔子之后再没有吃过肉酱!

卫国是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册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公室是周王室康叔封的后裔,平民则是殷商遗民。卫国有着监视殷商遗民的重任,因此卫国在立国之初是十分强大的;周平王东迁时卫国还出兵勤王,实力强劲。春秋以来,卫国国势日衰,最终被狄人灭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再次复国,但是实力大损。

卫灵公时卫国的国势已经很衰败了,但这并不影响卫国诸公子争权夺利,卫灵公的太子蒯聩跟南子不和,双方内斗不断。

南子原本是宋国公主,后来嫁给卫灵公做夫人,卫灵公政治水平有限,国家大事皆决于南子。太子蒯聩刺杀南子失败后,被南子驱逐出境,寄居在宋国。

卫灵公薨后,南子将国君之位传给卫公子郢,但是公子郢坚决不当国君,于是国君之位传给了前太子蒯聩的儿子卫辄,也就是卫出公。前太子蒯聩在宋国呆不下去了,因为南子是宋国公主,所以他就带着手下投靠了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赵鞅承诺帮助蒯聩夺回卫国国君之位。

孔子周游天下时,南子曾召见过孔子,两人隔帐见面,南子叩头还礼时,身上佩饰发出清脆响声,孔子的学生子路对此颇为不满。南子敬佩孔子的为人,就按排子路去卫国大夫孔悝门下当差,治理蒲邑。据说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政绩效著,他兴修水利获,实施仁政,得到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前太子蒯聩在赵鞅的支持下回国继位,被卫军击退。数年后不甘心失败的蒯聩挟持卫国大夫孔悝作乱,子路听说后前去解救主公孔悝。

蒯聩命武士石乞击杀子路,在战斗中石乞一戈将子路的帽子打落,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子路停下战斗系帽子,石乞趁机杀死子路。蒯聩取得君位后,将南子处死,又将子路砍为肉酱送给孔子。

唐开元二十七年,唐朝追封子路为卫侯;宋大中符二年,宋朝加封子路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追封子路为卫公。子路生得光明磊落,死后受到各朝皇帝追封,明嘉靖九年改称子路为先贤仲子。


大秦铁鹰剑士


子路,在孔子弟子中是有名的孔门二愣子,缺心眼。子贡给子路绰号二路汽车,孔子之所以宠爱子路,物以类聚,孔子虽然学富五车,只是个学痴,除了之乎者也,什么也不懂。因此就有了孔老二的称谓。

二路陪孔老二周游列国,混到要饭吃的份上,一天,孔子实在想吃肉,在大街卖字卖诗,因为胡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被三个妇女群挠,子路孔武有力,正在街头表演胸口碎大石,看到师傅被几个妇女摁在地上,挠的面目全非,冲了过来。

卖猪肉的镇关西看着子路和妇女在地上翻滚,认为有辱斯文,这是什么读书人?指着孔子大骂,披着文人的羊皮。子路三拳打死镇关西。

师徒二人不管死活,把猪肉收拾了走人。在路边卖刀的杨智实在看不下去,一把扭住孔老二,子路见师父被捉,放下猪肉,与杨智开打,孔老二抱住杨智双腿,情急之下,杨智一刀砍向子路。

此时几个妇女从地上站起,在肉铺拿来猪刀,把子路剁了饺子馅。孔老二大哭,我未杀子路,子路因肉而死。从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白这个颜色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应该是颜回。颜回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曾被孔子视为其衣钵传人。可不幸的是,颜回在四十岁时英年早逝。时年七十一岁的孔子痛心不已,直呼“天丧予!”颜回的逝去,孔子甚至比失去亲生儿子孔鲤更加痛心。但祸不单行,在颜回死去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一得意门生子路也在卫国内乱中丧生,先于恩师孔子离世。孔子在得知子路的死讯后,悲痛地说:“这是老天要断绝我呀!”


相比于德行贤良、谦逊恭让的颜回,子路在孔子众弟子中个性鲜明,耿直忠义。 子路出身贫寒,但他行侠仗义,特立独行。在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他对孔子非常敬重,陪伴恩师周游列国,是孔子弟子中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

子路生性率直,他尊重孔子,但有时也对孔子的言行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 当孔子首提“正名”时,子路就批评老师太过迂腐。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被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召见。南子本是宋国公主,她颇有姿色,但性情淫荡,嫁与卫灵公后仍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子路对老师答应拜见南子一事耿耿于怀,认为像孔子这样一位圣人、贤者,应该是不屑于与南子这样一位声名狼藉的女人会面的,除非孔子也仰慕南子的美貌。面对子路的指责,孔子急得指天发誓,表白自己的清白。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子路曾对老师提出过批评意见。


子路性格率直,为人耿忠信义。性格决定命运。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时任卫国大夫孔悝的家邑的长官。孔子深知子路忠义的性格,当他得知卫国内乱时,他就担心子路的安危,恐怕子路会回不到他的身边了。

卫国的这次内乱也是源于南子。南子嫁与卫灵公后,仍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之子、太子蒯聩为此感到羞耻,与家臣戏阳速谋划除掉南子。谁知戏阳速反悔,此行动被南子察觉。南子向卫灵公告了太子蒯聩一状,吓得蒯聩逃到宋国去了。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欲立卫灵公的儿子郢为国君。可是郢比较胆小。他觉得太子蒯聩出逃,他的儿子辄还在卫国。有这爷俩,他即便当上了国君,也是干不安稳。于是他识趣地辞让。南子无奈,只得立蒯聩的儿子辄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卫出公。 就在卫出公即位这年,这时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早已投奔到晋国。晋国的领袖赵简子派阳虎等人送蒯聩回卫,意图让蒯聩即位,被卫兵拒之境外,卫出公这才在国君之位上安稳地呆了十二年。


卫国大夫孔悝是蒯聩的外甥,孔悝的母亲伯姬是卫灵公的女儿,蒯聩的姐姐。伯姬在丈夫孔文子死后,便和孔府的仆人浑良夫相好。蒯聩以取得王位后,答应姐姐嫁与浑良夫为诱饵,换取了伯姬和浑良夫支持他回国夺位。

为取得卫国大夫孔悝的支持,蒯聩与姐姐伯姬、浑良夫策划劫持了孔悝,胁迫孔悝支持蒯聩夺位。 孔悝被劫持后,孔悝的管家栾宁马上给子路报信,又马不蹄地护送卫出公逃亡到鲁国。 子路得知了孔悝的危急情况后,马上前去营救孔悝。在城门外,子路遇见了逃出城的师弟子羔。子羔劝说子路赶紧逃命。但子路认为既然拿了孔悝的俸禄,就要有所担当。于是,子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只身冒死进城。


当时蒯聩劫持了孔悝,胁迫孔悝登台签署盟约。子路要求蒯聩放人未果,就直接在台下点火。这时蒯聩与其他两位武士联手与子路展开决斗。这时的子路已六十三岁,年老体衰,根本不是三人的对手,很快就身负重伤,头上的帽子也被击落在地。子路在身死之际仍言“君子死,冠不免”,他强撑身体,用尽全力整理好冠缨,在他结系缨带的时候,被武士杀死。

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他完全可以跟师弟子羔一样,远离是非之地,保全自身性命。可他却不畏死难,以身赴死。“食人之禄,不避其祸”,子路是一位有担当的忠义侠士。


岁月是一条河流


仲由字“子路”,伴随着孔子走过了大半辈子的人生,是孔子的徒弟又是知音友人。虽然“子路”被誉为“孔门十哲”、“二十四孝”、“七十二贤人”之一,但是却也是其中下场最为凄惨的一位。在卫国内乱中,子路被乱军直接剁成了肉泥,孔子悲痛万分,长久无言,在一年之后离世。勇猛、刚强的子路为什么会在这一场卫国的内乱中被杀?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一:子路之“刚”!



子路在没有成为孔子门生之前便是街市上的市井混混,一身的痞气自不必说。当年在鲁国,膀大腰粗的子路在路上遇见了同样气势非凡的孔子,子路二话没说便将挡着道的孔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顿,丝毫没有留手的意思。孔子也因为子路太强,不敢还手。

后来师徒二人结伴而行,周游列国,子路也因为性子“直”,又刚猛,不断对孔子做出批评约束,是孔子门人中唯一一个敢指出孔子错误的人。当孔子在卫国想见南子时,被子路嘲讽地只好说:予所否者,天厌之!



所谓好钢易折,孔子对于刚强的子路说:若由者,不得其死然。没想到多年之后,孔子竟然一语成谶。

二:子路之“忠”!



子路在孔子身边求学的时候,孔子便经常和子路说,君子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要“忠”。

回望子路的一生,他用行动来证实了自己的人格,践行着君子之道。无论是伴随着孔子离开鲁国,还是数次被困入险境,子路坚守的信念不曾动摇。

当卫国内乱发生,权臣孔悝被他的母亲和蒯聩俘虏时,卫国已经被叛军控制,孔悝的门客见大势已去,纷纷逃亡。而子路那时刚刚从城外归来,见城中大乱心生疑惑,恰巧遇见了一位相识。这位相识劝子路也快点逃命,局势已经失控,留下来也只是徒劳,不如保住自己的小命为上上策。

子路义正言辞的反驳道:这天下哪有吃人俸禄,危难关头却弃人而走的事情呢?这不是君子作为。说完子路整理了自己的衣裳,毅然走上了捍卫正义的道路。



可是正义的道路是困难的,谁想真正得到它,谁就要付出他最宝贵的东西。

子路只有生命,最宝贵的生命。他为了心中那美好的君子之道,就算付出了生命也不觉得可惜。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从容殉道!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肉酱)
为什么剁成肉酱,是因为他跟人打架造成的呢!

为什么会打架呢,是因为他跑回去想主持正义!

为什么主持正义,是因为他学习了儒家的学说!

所以他就奋不顾身的回国去以卵击石主持正义了啊!

他的老师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所以虽然他被剁成肉酱这个事情比较遗憾!

但是作为儒家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死得其所啊!

所以子路自己说不定觉得自己棒棒哒!

子路同学跟孔子老师只差了几岁年纪哦!

他是一个很喜欢暴力的中年大叔!

经常看不惯孔子就会怼他几句!

所以脾气是比较火爆的呢!

他被杀死的原因呢,是因为打架时候,帽子的扎带松了

帽子就歪掉了,子路是儒家弟子啊

人必须要讲礼仪重衣冠啊

所以即使是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也要顾及帽子是否端正呢

于是子路就放下武器来扶正帽子

这个时候,敌人就把他捅死了呢

所以子路是为了坚守礼仪而死的

他死于自己的理想

即使后来被剁成肉酱

那也是儒家的楷模哦!


东郭讲古


孔子认为子路伉直好勇。这既是对子路个性的贴切总结,也像是一道催命符,死死的黏在子路身上,最终伴随子路成为一摊肉酱。

子路,即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因而后人尊称其为子路。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子路出生在鲁国卞地(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汴桥村)的一户贫苦农家。生在这样一个终日为温饱而挣扎的家庭,子路从小就不得不参与劳作,以减轻家庭负担。

在田间地头长大,子路便是注定了的为人肆意而实在,不重礼节。《史记》记载,早年的子路性格直爽,为人豪放,身上颇有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气概。他佩戴的帽子似雄鸡尾,引人瞩目;他携带用公猪的獠牙装饰的刀剑,让人畏惧。正是因为子路是这么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才会一开始瞧不起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的孔子,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冒犯,甚至欺负孔子。

好在孔子大度,不把子路的出格行为往心里去。相反,孔子还专门设计,一点点引导子路去接触、接受礼乐制度。在孔子的悉心引导之下,子路终于认清自己的不足,正式对孔子行拜师礼,成为孔子的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路虽然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侍奉孔子,求学于孔子。但他原本养成的伉直好勇的个性,却一点没变。孔子曾评价说,"(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在孔子看来,子路勇武而又直爽,有意愿也有能力帮助百姓维护正义,本来是件好事。但子路过于"一根筋",有些好斗,过于刚烈。孔子担心,万事有度,子路这样很容易招惹到别人,最终落得个"不得其死"的下场。

本性勇武是一方面,孔子还曾说,"由(即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话精简一下,就是成语"登堂入室"。在孔子看来,子路虽然长期跟在自己身边学习,但其实子路学到的都是一些礼乐的皮毛。礼乐的内核并未被子路内化。子路还只是一个穿着君子之衣的一般人。

这样一个野气未脱的大汉,做官之后极易与官场格格不入。据传,子路曾在邵地做官。当时掌握鲁国实权的季氏命令人们在五个月以内修筑一条运河。而邵地正好被这条计划中的运河穿过。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限,鲁国的财政状况也一般。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修筑一条运河,难度极大。为了激励百姓,缓解财政压力,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的俸禄和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当作补贴。这事乍一看是子路为人厚道、豪放,善待百姓。可正如孔子所说,这是一种越权。子路的行为虽然是一种仁义之举,但也是他不把上级权贵放在眼里的结果。这么一个"一根筋"式的追求仁义的人,难以避免与权贵发生矛盾。

尽管自己的仁义之举不被老师认同。子路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或者说,子路是一个非常固执己见的人。即使是在自己敬爱的老师面前,子路都是有事说事,绝不含糊。求学期间,子路甚至说出"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样的话,去否认读书成才这条路。

后来,子路在卫国谋得一份官职,成了为卫出公效力的臣子。不过此时卫国的政坛暗潮涌动。大夫孔悝的母亲伯姬和其弟弟蒯聩谋划赶走卫出公,让蒯聩称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伯姬要挟孔悝弑君,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舅舅蒯聩。但孔悝站在卫出公一方,拒绝与蒯聩合作。恼羞成怒的蒯聩囚禁了孔悝。卫出公闻讯,仓皇出逃。

当时子路并未在都城,但他在得知此事后迅速赶回去,想要制止蒯聩的谋逆。"(卫灵公)太子(蒯聩)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因为受到两人的夹击,子路堪堪躲开,被割断了帽子上的缨。结果子路的第一反应不是赶紧动手打败二人,而是说:"君子死,冠不免"。为了确保自己依旧遵守君子的礼仪,子路停下来,想重新把缨系上。结果石、盂二人毫不讲究君子之道,冲上去将子路砍成了肉酱。

就是这么一个哪怕违背师意、冒犯权贵也要坚持己见的子路,最终死在了自己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之中。他回到都城是为了阻止违背礼制的蒯聩,葬身戈下是为了践行君子的礼乐。

他的死看起来是"迂腐"和执拗所致,但对子路来说,那正是他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高会民


子路的死实际上是非常悲壮的,但同时又是一种近似迂腐的表现,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但从子路本人来看又是合乎情理的,他本身就具有侠义精神,虽然不能用“仗剑走天下的侠士”来形容他,但是他确实是勇武侠义的,又跟着孔子学习了那么久,受“礼乐”熏陶日久,自然对“忠义”有自己的见解。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两人之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子路这个人在拜孔子为师之前是非常勇武的,比较崇尚武力,心中有侠义,但并不怎么看的上孔子的学问,不过他好学,因此从最初对孔子多有不敬到后来拜孔子为老师,但是不变的是子路的直率性情,他仍旧常常和孔子争论,仍旧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

比如在跟随孔子到达卫国的时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见孔子,最终孔子推脱不过就去见了南子,这件事其他的弟子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子路非常的不高兴,这种不高兴并不是藏着的,而是直接就对孔子表现了出来,于是有了这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在成为孔子学生的同时,他也成为孔子的保镖,始终不离不弃的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孔子回到了鲁国,而子路在卫国做官,然后就遇到了卫国的那场动乱。

实际上,早在孔子带着弟子们第一次到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内乱就已经有了端倪,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和太子蒯聩不和,南子干政,想另立太子,而蒯聩怕被废掉,想除掉南子,两人之间的矛盾大爆发是在公元前496年,蒯聩决定在拜见南子的时候将其除掉,只是他找了个猪队友,最终刺杀不成不得不逃亡到了宋国,而卫灵公在公元前493年去世。

卫灵公去世后,南子遵从他的意愿想让公子郢来做国君,但是公子郢偏偏并不喜欢国君之位,然后建议南子让蒯聩的儿子辄做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父子结仇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一年的六月,晋国的赵鞅派人护送蒯聩想悄悄地回到卫国,结果遭到了卫军的阻拦,双方开战,最终蒯聩退到了宿地,卫国也收兵。但是蒯聩一刻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卫国的国君之位,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做国君,他也要将国君之位抢过来。

蒯聩的机会在卫大夫孔文子去世后来临,孔文子的妻子正是蒯聩的姐姐、卫灵公的女儿,他们的儿子就是孔悝,即子路服侍的主子。孔文子去世后,孔悝成为卫国的大夫,而孔悝的母亲不甘寂寞,同孔家的一个叫做浑良夫的仆人好上了,然后她让浑良夫去见自己的弟弟蒯聩,蒯聩许诺浑良夫:你如果帮助我回到卫国继位,那么好处是大大的,我的姐姐也会成为你的妻子。

于是蒯聩就和浑良夫以及他的姐姐谋划着回国继位,蒯聩能继位的关键就是争取大夫孔悝的支持,但是用正常手段是不太可能说服孔悝支持他的,于是他们合谋先把蒯聩弄到了孔家,然后逼迫孔悝同意支持蒯聩回国继位,将其劫持着到了高台,而栾宁一面派人将这件事通知在外的子路,一面护卫着卫出公逃往鲁国。

子路知道后,赶紧往孔家赶,在路上遇到了正要出逃的大夫羔柴,羔柴告诉子路孔门已经关闭,劝说子路不必去趟这浑水,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子路拒绝了,理由是“食焉,不辟其难。”换句话说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等子路赶到孔家的时候,孔门确实是关闭的,并且有人把守,子路再次将自己的观点说了出来:“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意思是你们求利但我选择尽忠,一定要去救孔悝。

正好有使者出来,子路就被放了进去,进去后,子路就和蒯聩说:“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意思自然是让蒯聩放了孔悝,但是蒯聩哪里肯放?子路又说:“太子没有勇气,我要是一把火烧到了台子的一半,孔叔肯定会被放出来。”

蒯聩一听那还了得,赶紧让身边的两个护卫下台去攻击子路,两人用戈重伤了子路,连子路的帽缨也被斩断,这个时候的子路依旧是一副大无畏的样子,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自己的生死,倒是很注重死时的仪态,因此,他说

“君子死,冠不免。”等他终于用尽浑身力气将帽子戴好,帽缨结好后,就去世了,这也就是“结缨而死”的经过。《东周列国志》中说子路最终被弄成了肉醢,这是一种酷刑,即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极为残忍,无论如何,子路有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过残忍,倘若后来继位的卫庄公蒯聩是一个仁义之君的话,断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很可惜他不是仁君。

不过对于“结缨而死”的这段记载,《左传》和《史记》中的记载是不太相同的,即便是《史记》中也出现了两种说法。 其一就是《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记载,它和《左传》中的记载是大体相同的,即上文叙述的那样,而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则记载的有些出入,出入点之一就在于子路对蒯聩说的话,《仲尼弟子列传》中说的是:

“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四姑娘在准备写这篇文的时候,在想为何记载会出现不同呢?是不是太史公写错了?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单从字面理解就是:“您为什么还要用孔悝呢?请让我得到并杀了他”。这完全和子路之前说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符合。虽然这一段记载中说蒯聩和孔悝一起作乱,但是子路忠于卫出公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人人忠的只是自己的上一级,比如卿大夫忠于自己的诸侯,而不可能忠于周天子;家臣忠于大夫,而不可能越过大夫去忠于诸侯。

子路真的会因为自己的主子孔悝背叛了卫出公,就想将孔悝杀死吗?子路的俸禄都是孔悝给的,他只是孔悝采邑上的宰,是孔悝的家臣,有何理由心向着卫出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