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兵团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不才讲史


近现代历史上,能得心应手地指挥指挥大兵团作战,不是太多。解放战争时期的林总,和抗美援朝战中的彭德怀。他们都是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军。

林彪指挥的四野兵马过百万(最多时110万),彭德怀元帅指挥的志愿军也超过百万(最多时134万)。只不过林彪元帅的战术是稳扎稳打,我要么不打,要打就要你的命。彭德怀元帅是亮剑精神,我敢打,是因为我的斗志比你强,我打着打着就能把优势争取到我这边来。

解放战争后期,东野已经发展到103万人,其中包括野战军73万人和地方部队30万人,统归东野总司令林总指挥。林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大战役”林彪指挥了两个,指挥人数都过百万,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局。到1950年底,由四野兼中南军区司令部指挥的部队,壮大到150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在高峰时期,志愿军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防空部队总数一度达到过120万人,都归彭帅指挥。惨烈的朝鲜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300万,联合国军120万,中朝方面188万,朝鲜45,志愿军130多万,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非战斗伤亡41万。朝鲜人民军作战伤亡26万人,中朝方面共损失100万。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志愿军仍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袁卫宇


既然能指挥大兵团作战,当然不是一般的将军,只有达到战区统帅的级别,才能有资格指挥大兵团作战,如解放战争时期,我解放军弟一野战军彭德怀,第二野战军刘伯承,第三野战军粟裕,第四野战军林彪,他们都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手。但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巨人,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泰斗,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的军事统帅一定都是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如白起、韩信、岳飞,左宗棠、蒋介石等。也别不服蒋介石,北伐战争的胜利不能说没有蒋介石的功劳,红军时期如果不是毛泽东力挽狂澜,红军已被蒋介石彻底消灭,历史也将被改写了。这几天中央一套刚刚播出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就是说这时候的事情。

在红军时期,蒋介石几次“围剿”,使走投无路的红军,被迫长征转移,国民党军队继续围追堵截,湘江一战,8万红军打得只剩下3万,如果不是毛泽东力主改变计划,另寻出路,中央红军可能要全军覆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获得了指挥权,这才带领红军,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摆脱敌人到达陕北,恢复了红军的活力。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大的日军,毛泽东提倡打游击战,所以八路军基本不与日军正面抗衡。即使是“百团大战”也是各部各自为战,没有大兵团大规模的战斗。但八路军的规模却在不断壮大,到日本投降时,八路军的兵力己由抗日初期的5万余人发展到百万余人。新四军也同样在发展壮大。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超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演绎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艺术,虽然解放军的4个野战军各自为战。但部队的作战部署。都是在毛泽东的指导之下,每一个大战役的实施,也都是有毛泽东亲自参与。

他和各个战场通过电报直接对话,直接指挥,亲自起草作战电报。毛泽东的军事电文约6000余件,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大的战役,他都通过电报参与指挥。解放战争后期,国共之间基本上也是大兵团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阵地战,如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每次战役都有毛泽东的部署与指挥

在朝鲜战争如同解放战争一样,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基本上就是在攻守中相互转换。每场大战役毛泽东也都参与指导。

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指挥大兵团作战,很少有失误,战争结局也只是战果大小的问题,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作为毛泽东的对手,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都很难有人可以与之匹敌。

我是历史的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大兵团作战,首推还是粟裕。他最擅长,而且以小胜多,连战连捷, 到了出生入化的地步。特别是淮海战役,中央和毛泽东开始还没想到,他主动提出。毛专门请他去西柏坡面见。淮海战役,是个大手笔,两大集团军作战,军事上粟裕指挥,政治上是邓小平坐阵。林彪也很厉害,也是善于大兵团的。但风格不一样,装备也好些。其他将军受条件所限,没有机会。彭德怀是到朝鲜战场才有机会大兵团作战的,辅佐的是邓华、韩先楚等人,面对强敌,非常了不起。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大兵团作战,顾名思义,指规模比较大,歼灭敌人比较多的大型战役。中国历史上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军不少,例如:

粟裕/奇,粟裕用兵特在"奇",善于出奇兵、用奇谋,敌人根本摸不准套路,林彪评价他打"神仙仗"。

彭德怀/稳。勇彭老总的作战风格是沉稳,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可谓是越苦越勇。

林彪/猛,林彪的作战风格讲究"猛",其"三猛战法"还是比较有名。

而今天我们讲的却是大家少知的薛岳将军。

薛岳将军虽然隶属于国民党势力,但他同样是我国著名的对日作战将领。在我国多年艰难抗日期间,薛岳将军曾指挥多次著名战役,战功累累,因此,他常被人称为“抗日期间歼敌最多的将领”。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授予薛岳将军一枚自由勋章,以此来表彰他的战绩,同时他也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授予自由勋章的中国将军。

万家岭战役

万家岭战役是武汉会战中最精彩,战果最为突出的战役,亦是抗战以来的第三次大捷。在此战中,薛岳将军所部,巧设“口袋阵”、一字剪刀阵,以逸待劳,静待日寇来临。

万家岭战役中,最终陷入剪刀阵的是日军第106师团,当时国军居高临下,呈四面合围之势,以此痛击日军。据记载,日军第106师团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是日军基层军官伤亡殆尽,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见此情形,曾亲自组织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欲借此加强指挥力量,这在以前还不曾见过。

据粗略统计,薛岳将军所部在此战中,共击毙击伤日军第一零六师团8000多人,占该师团作战总人数一半以上。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四次长沙会战

在我国抗日期间,起初因作战双方,军事素质、装备等级差距太大,局势呈一边倒的趋势,日军内部欲以闪击战,快速占领大部分土地,“以战迫降”,长沙恰好是当时重要的交通线,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蒋介石起初本打算放弃长沙,以避日军锋芒,制造文夕大火,举世震惊,但薛岳将军一直坚持坚守长沙的作战方针。

薛岳将军隶属第九战区,他所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对阻挡日军攻势,抹杀国内投降风气,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将军借长沙地形,发明了著名的“天炉战法”。

“天炉战法”中“天炉”所指的是,指挥官先将兵力在作战地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分级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以重兵强势围歼之,正是“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因为长沙作战地形特殊,薛岳便巧用地形,着棋布阵,他命令大部队时而分散,时而合军,从头至尾,贯之以纵深穿插、潜入敌后却又倏而敌前、倏而敌侧,伏击作战,使作战日军不得不疲于奔命,一路之上,防不胜防,总之穷尽任何手段,以最小伤亡,逐渐削弱日军实力。

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被多军合围,损失惨重,据粗略统计,四次长沙会战,薛岳所率第九战区共歼灭日军11万余人。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从1927年的南昌第一声枪响起,小米加步枪起家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漫天硝烟中锤炼成了百战雄师,也涌现出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帅。

在众多开国将领中,有三个人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而出名,他们就是彭德怀、林彪、粟裕。那么,他们的作战方法有哪些特色呢?

彭德怀--勇彭老总的作战风格是沉稳,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可谓是越苦越勇。

彭老总指挥的两次经典战都是这样的。第一是百团大战。虽然,当时八路军进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但是南京政府基本没拨付一枪一炮,都是八路军战士从日本人那里缴获的,所以说武器装备极其简陋。

而且,当时八路军在敌占区,兵力分散。在这样的背景下,彭老总指挥发动百团大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的优势,延缓了日本人的南进计划,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也破除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第二是抗美援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部队后勤保障能力不足,装备也是很落后。面对装备精良的多国部队,彭老总指挥志愿军英勇作战,打出了中国军人威势,为新中国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林彪--猛

林彪的作战风格讲究"猛",其"三猛战法"还是比较有名。

林彪提倡猛打、猛冲、猛追,讲究一鼓作气,穷追猛打。第一轮打不下来,第二轮接着猛打,第二轮打不下来,第三轮接着打。一旦敌人溃败,就穷追猛打,扩大战果。

当然,"猛"并不代表着盲干,其中还有一些巧劲。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法就代表着巧,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两面进行包围,一旦在一个点上打开了口子,其他方位早晚溃败。

林彪在东野时候这些战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东野部队的战斗力至强悍,让国民党部队胆战心惊,在东北与林彪交过手的杜聿明对傅作义说:"东北共军部队南下作战,共产党一年内统一全国。"

粟裕--奇

粟裕用兵特在"奇",善于出奇兵、用奇谋,敌人根本摸不准套路,林彪评价他打"神仙仗"。

粟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能够把握住其重点,奇招层次不穷,对形式判断之准确,行动之大胆让人拍案惊奇。什么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猛虎掏心、诱蛇出洞等计谋层叠而出,什么攻坚战、游击战、运动战运用自如。

在苏中,粟裕指挥部队不拘成法,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消灭敌军力量,七战七胜歼敌53000余人。还有在孟良崮吃下美式74师等都表明了粟裕的指挥之高超。


向阳愿景


指挥大兵团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首先来看下对兵团的定义,古代的兵团建制不是很完整,或者时代太久远了,无法考察了,我们就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的兵团建制来说明一下:

国民党:主力兵团4~6个军,约10~12万人;
解放军:标准是12万人,开始是下辖5,6个纵队;后来纵队改成军后,通常下辖3、4个军,还有兵团司令部直属守备师7、8千人、独立警备团2、3千人;

所以,至少需要指挥两个以上的兵团联合作战,才能符合大兵团作战的基本指标,也就是怎么也得25万人左右吧,那么历史上都有哪些将领指挥过这么多军队呢?

白起

据史料记载、以及按照秦国的实力推测、白起大概指挥过约45万人左右、相当于4个兵团。而且白起歼灭的敌军人数达到了好几百万,占整个战国时期的总歼灭数的1/3以上,是第一代大兵团作战、歼灭战大师。历史评价为武庙十哲之一。毛主席曾经评价白起:

毛泽东:“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敕修武安君白公庙记:“窃以武安君威灵振古,术略超时,播千载之英风,当六雄之敌。”

王翦

史料记载,灭楚国的时候,开始秦王是想让他带20万,但王翦认为20万太冒险了,没把握,说没有60万,我就不去,这点跟林彪的特点非常像,都是不打没把握的仗。后来实在没办法,秦始皇把全国的家底都掏出来了,凑成60万,王翦经过1年多的时间,终于灭亡了楚国,之后横扫六合,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简直是功高盖主。所以,王翦最多指挥过60万人,相当于5个大兵团。历史评价为历史72将之一。

司马迁曾经评价白起和王翦: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司马迁评价具体的翻译是啥,谁能给讲明白下?

韩信

韩信在最后一战垓下之围时,直接指挥的军队大概有30万人左右,也相当2个大兵团了,也可算的上是大兵团作战,而且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就说明韩信指挥30万兵力相当游刃有余,只是刘邦不会给他更多的兵而已;

徐达

大明建国第一将,在北伐蒙元时,带领25万大军,所带军队相当于两个军团,并1年之内就灭掉了元朝,简直是势如破竹。

薛岳

第一次长沙会战,薛岳将军率领40万精锐中国军队,在火力战力全面落后的情况下,自创天炉战法,打败日本鬼子。整个4次长沙会战,一共率领100万中国军队,与66万日军作战,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胜利。大兵团作战必须有抗日英雄一席之地。

杜聿明

1946年,率领8个军进军东北,加上地方部队,约有30万人左右,当时林彪的部队28万人左右。杜聿明手下有新1军、新6军这样的王牌军队;而林彪手下则有从全军抽掉的红军精锐干部骨干13万人,可以说两边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开始杜也压着林打,林一度都想着再上山打游击了。而之后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四处救火,也说明杜聿明在大兵团作战上是有一套的,只是太听蒋的话了。

林彪

林彪打仗,如果要在历史上找一个模板,我认为,最佳模板就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功高盖世的王翦,打仗同样都是谨慎、稳妥,不打无把握之战。如王翦非60万不攻楚,林彪长春之围,非有4倍兵力不攻城(当时有3倍)。但林帅,打稳健之战的能力确实是非常出众,最后,率领百万大军从北山黑水达到天涯海角,也是可以与王翦媲美了。


粟裕

1944年,粟裕发起车桥战役,日军大佐以下460余人(内俘24人)、伪军480余人(内俘168人)。新四军伤亡200余人。战役后毛主席点评: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60年代,毛主席曾对蒙哥马利说:

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中央军委对粟大将的评价:

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足可与历史对白起的评价相提并论。

彭德怀

在抗美援朝之前,彭帅的大兵团作战比较少,因为西北野战军苦寒之地,没有那么多兵啊。但抗美援朝给了他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本来是到不了他头上的。但在毛主席心目中排在前面的病的病,惧的惧,最后只能:“山高路远,为我彭大将军”。


虽然中国历史5000年,真正能够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并且有建树的其实很少了。差不多就上面这些了。

最后要重点说明,有两位虽然没有列出来,但他们才是百万大军的统帅,帅中之帅,他们统领大兵团作战更是不在话下。他们是:

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

红军之父解放军总司令朱老总,朱老总,从红军开始就是军队的灵魂人物,精通游击战、在四渡赤水中率先运用运动战,解放战争,一到华北,华北局势立马扭转,足见朱老总的军事指挥才能,不然也不会让彭总像学生对老师一样尊敬。


欢迎点评!


比禾观史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即使占据天时地利,好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捷。因此,大家就认为,相较于将星如云的中共,国军内部没有出色的军事将领,更别说有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了。


但总览国军上下,能大兵团会战的人还是有的,例如桂系首领李宗仁。


提到李宗仁,大家一般都会把他归纳到政治人物当中,把桂系的另一号人物白崇禧当做会打仗的人。其实在桂系组建之初,李宗仁可是立了头功的,所以也当上桂系的一把手,统一了广西全境。


在北伐开始时,由桂系指挥的第七军势如破竹,表现优异,打湖南,攻湖北,所向霹雳,因此第七军更是赢得了“钢军”的称号。而第七军所取得成就自然是离不开李宗仁等人的指挥。


抗战时期,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官,直接指挥了徐州会战和随枣会战,并协同第九战区南北呼应,有力的牵制了部分试图歼灭第九战区的日本第11军。在徐州会战期间,李宗仁麾下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超过百万,但没有因为军队成分问题而影响作战,也说明了李宗仁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大兵团作战能力。


徐州会战期间的台儿庄大捷,毙敌20000余人,正是在李宗仁直接指挥下完成的。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有力提升了全国抗战的信心。在战后更是从容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日后坚持抗战保留了火种。


这也是李宗仁在处理各种复杂局面中表现出来的成熟,他没有从派系利益出发,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是平等相待,实事求是,也给予友军足够的支持。这一点和蒋介石完全相反,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


李宗仁不仅擅长大兵团作战,也对政治充满兴趣,所以抗战胜利后,李宗仁总是以一副政治家的面孔出现,和蒋介石争锋相对,甚至做到了国民政府的“代总统”。而白崇禧更侧重于战术性指挥,虽然他是国民党内部难得有见识、有眼光的将领,但是由于他思维的局限性,只重视桂系小团体的利益,放任中央军被歼灭的下场,导致白崇禧集团也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所以我们感觉李宗仁不会打仗,只适合从政。对此,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天地良心,谓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完全是冒赏贪功,现如今徐州会战的抗战军史九成九是受了李宗仁回忆录的影响。实际上,在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取得“台儿庄大捷”之后,从蒋介石到李宗仁都有些飘飘然,不仅大举增兵苏鲁战场,还很有一副分分钟把日军赶出华东的架式。



而日军在台儿庄吃了大亏以后,随即调集重兵进行报复,从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夹击的日军精锐达到七个师团20万人,战役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聚歼中国抗日军队的主力于徐州地区。而此时的李宗仁还在请求增加部队大打,陆续赶到第五战区的国军部队已达50万之众,几乎是1938年中国尚可作战的野战部队之半数。

在许多所谓的“官方战史”上,言之凿凿是蒋介石为了扩大战果,盲目地向徐蚌地区增兵,以求李宗仁有更大战果,而后者“睿智”地认为战机已经丧失,这是有违真实军史的。要知道,第五战区的部队可以有桂军、川军、西北军、东北军,也可以有后来开到的滇军(卢汉第60军),完全是个“杂牌军集中营”,但中央军却只有汤恩伯的第20军团,并且还不大听招呼。



显然,蒋介石对桂系老大是有戒备心理的,不会将太多的嫡系部队交给李宗仁指挥,至于杂牌军那倒是无所谓的。而在台儿庄战役后,赶来战场的已经包括李延年第2军、李仙洲第92军、甚至是胡宗南第1军的董钊第28师等部,如此之多的黄埔系中央军加入战团,不可能是老蒋主动拨来的,完全可以肯定,是李宗仁挟大捷之威,要求军事委员会增调而来。

有一个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桂系老二、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其实台儿庄战役期间他就一直呆在五战区长官部“参赞军事”,李宗仁不过是发号施令者,战役谋划多出自白崇禧、徐祖贻(战区参谋长)和刘斐(军令部次长)之手。白崇禧深知,台儿庄战后日军必然反攻,因为打通津浦线使华中和华北占领区连接起来,是日寇必须完成的战略企图。



从北伐时期就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白崇禧通盘研究了日军动向,当他发现华中日军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攻占宿县后,并没有沿津浦线北上直扑徐州,而是向安徽的永城、萧县方向迂回,这是进行战术合围的惯用手段。与此同时,华北日军土肥原第14师团则南渡黄河杀入豫东,封闭徐州战场国军西撤退路的征候已经非常明显,白崇禧知道情况不太妙了。

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关系,白崇禧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委托返回武汉的刘斐直接上陈蒋介石,再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下达保持部队机动态势、随时准备撤离的作战命令。实事求是地说,蒋的战略眼光是过得去的,白崇禧和刘斐这“民国一个半军事家”的建议让他也承认:徐州大军处于危险之中。



1938年4月21日,军委会军令部命令第五战区在运河以北只留少数兵力,主力部队应转移至运河以南和徐州以西。刘斐犹不放心,每日用电话联系参谋长徐祖贻以督促实施。

然而5月11日他发现李宗仁完全轻视了这道命令,所有到达部队都被顶上一线跟日军大打阵地战,连汤恩伯军团都被缠住难以脱身,一旦日军完成合围则后果不堪设想,轻易不发火的刘斐勃然大怒:“李长官糊涂!燕谋(徐祖贻字),你应该晓得当前战局的凶险,50万大军都顶到一线,正面宽达300多里,一旦日军迂回包围徐州战场,我们几十万大军如何转移”?



蒋介石也急眼了,不仅嘱咐林蔚和刘斐紧急飞往徐州,还特地专电白崇禧:“你们要跟德邻说,敌人已经开始大包围了,不赶快撤出来,几十万人都得丢掉,你们还要跟各级将领讲,一定要贯彻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1938年5月13日,在白崇禧、林蔚(侍从室主任)和刘斐三巨头的劝说下,李宗仁终于意识到敌情的严重,兀自嘴里不甘示弱:“你们不必惊慌,对于撤退我自有安排,南京的场面断不会在徐州出现,我李某人不是唐生智”!



白崇禧眼见李宗仁已经松口,立即部置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当面命令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第20军团长汤恩伯、第27军团长张自忠、第3军团长庞炳勋,以及卢汉、李延年、李仙洲、刘汝明等军长,立即向徐州以西和苏北突围,而就在此时长官部得到报告,日军的便衣队已经出现在徐州以西的黄口车站,真的是千钧一发。

所以说,就大兵团作战指挥的能力而言,放下多次介绍的我军各大野战军司令员不提(比如林总、粟总和刘帅等名将),国军方面大兵团指挥能力较强者,白崇禧确实是数一数二的,这从他后来围剿大别山和与四野对决的作战中都可以观察出来,是很难对付的敌手。而李宗仁后来逐渐失去对桂系军队的控制权,很难说与带兵和指挥能力的中庸没有关系。


度度狼gg


粟裕大将是十大将军之首,他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1946年7月,他指挥的苏中战役,用19个团3万人的兵力,同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了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万3千余人,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林彪元帅得知苏中战役后,特地让人把此战的资料找来,关在屋里研究,最后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朱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粟裕用兵出奇制胜,智深勇沉,百战百胜。1947年1月,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孟良崮战役中,他采取“猛虎掏心”战术,分围包抄,全歼蒋介石“王牌军”第74 师,击毙敌师长张灵甫,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此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都是大获全胜。淮海战役中,他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是从一名战士成长起来的军事家,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实践,在战斗中积累,他确实是一位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奇才。





zj史海拾贝


刘邦曾经与韩信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

刘邦问韩信:韩信,你说以我的能力,最多能统领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到:十万。

刘邦又问韩信:那你自己呢,最多能统领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到:多多益善。

刘邦瞬间拉下脸“不高兴”三个字挂在脸上,韩信见状立马又说了一句:“我是将兵,大王是将将,大王带兵虽然只有十万,但是大王带将军。”刘邦听完哈哈大笑。

刘邦起兵之后也是军旅生涯半生,统帅军队也不在少数,为什么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兵十万呢?主要原因就是大兵团作战对统帅的考验很大,一般的军事将领很难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中国历史上善于大兵团指挥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

白起是一位典型的善于大军团作战的 人员,长平之率领的秦军接近60万,并且围困赵军45万大军,并一举打败当时秦国东方最大 敌人。白起也因为多次指挥大军团作战,被称为古代歼灭战第一人。

王翦如白起同为秦朝人员 ,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国灭楚之战中,率领秦国的60万军队,一举灭了秦国,可见其指挥大军团也是游刃有余。

韩信是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其带兵打仗最厉害之处在于军队能很开发展,背水一战用两万人,打败赵军20万人,到最后与项羽决战的时候,指挥4方兵力达到40万,最终将项羽围困垓下,逼迫项羽自杀。韩信是谋战派代表,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李靖作为唐朝初期唯二的军事天才,相比李世民的奇兵,他更喜欢用正兵,也因为次,他只会大兵团的能力比李世民高超。唐朝对突厥一战,李靖率领30万大军与突厥决战,最终偷渡阴山,一举将吉利可汗父子斩杀,取的决定性胜利。

林彪元帅作为四野的扛把子,带领四野从11万,发展到150万,林彪也完成了对军队统治的锐变,三大决战,他指挥了两个,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用质疑。

粟裕大将作为三野军事指挥的世界指挥者,指挥三野在山东苏北战场上大放异彩,孟良崮战役,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淮海战役以60万对阵80万,并且取得了全胜。中央最终给粟裕的评价是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

彭德怀元帅,彭德怀元帅指挥大兵团作战主要还是在朝鲜战争上,当时面对美国的 侵略,中国毅然出兵,防止战争烧到国土之上。彭德怀元帅作为抗美援朝总司令,统帅兵力达到了150万,在朝鲜战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出了中国的威风,打出来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历史上还有很多出色的将军,在指挥作战中同样精彩,不过一到指挥人数朝10万人以上,就会比较棘手,但是以上的 这些将军的确做到了统帅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