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中,法军为何在战场中惨败?

仁勇校尉


法国战败是有原因的,我以前写了一篇关于普法战争的小文,供参考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对这篇课文印象比较深刻。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一位小男孩在读书时没有好好读,在这堂课上老师告诉他这是最后一堂法语教学课了,老师上完这节课后,也会离开这里,这所学校所在地以后就划归普鲁士了,以后学校教学用的不再是法语,而是德语。小男孩这时候才意识到以前上学的时光是多么的宝贵,而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现在感到十分懊悔。这个小故事生动感人,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看到了国家被打败带来的影响。这样的结局当时的小男孩可能理解不了,他可能不知道普鲁士在几年或十几年前就开始计划了,只是在这个时候计划变成了现实,普鲁士通过战争取得了阿尔萨斯-洛林这块土地(普鲁士取得是洛林的东部,洛林有大煤矿)。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是很好的搭档,威廉一世的上台和俾斯麦的上台都有一些偶然性(威廉一世的哥哥没有子嗣,资产阶级需要国王来稳定国内局势;俾斯麦是当时国王和议会吵得不可开交,平衡考虑后找出来的)。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当国王需要十分小心,干得不好惹怒了民众,国王就可能被送上断头台。威廉一世知道这种危险,要减少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需要把国家治理强大起来,或者通过对外战争来团结民众。威廉一世上台后就表明了要加强军队建设,要扩大军队规模,要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但军费是个问题,议会拒绝拨这笔巨款。没有办法,威廉一世威胁说自己不干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找来了俾斯麦当首相,用来平衡国王和议会分歧。首相俾斯麦的出现让威廉一世感到满意,两者一些想法相同,个性类似,在加强军队建设,扩大军队规模上,国王和首相都赞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两位想着办法和议会纠缠。

法国是当时欧洲的强国,要和法国开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威廉一世对法国还是有所忌惮的。当时西班牙国内发生了革命,国王被赶跑了,需要新的继承者,西班牙内阁在俾斯麦的运作下已同意让威廉一世的远亲当西班牙国王。法国知道这个消息后,对威廉一世说,这个不行,现在不行,将来也不行,还要求威廉一世写下一份保证书。威廉一世将这些情况发电报给俾斯麦(威廉一世在度假),俾斯麦接到电报后,和参谋长老毛齐商量,在得到了有把握战胜法国的信息后,俾斯麦重新拟定了电文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驳回了法国的要求,并用不客气的语言刺激法国。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知道这个信息后,勃然大怒,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一触即发。

在和法国开战之前,普鲁士在1864年已先和丹麦打了一仗,战胜了丹麦,并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获得的土地。过了两年,1866年普鲁士又和奥地利开战,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再次获得了大量土地,并成立了以普鲁士为主的北德意志联邦。通过两次大胜仗,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在国内人气大增,施展自己想法遭到的阻力大大减小。在和法国开战前,参谋长老毛齐就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根据他向首相俾斯麦作出的能战胜法国的信息,我想他一定对法国军队可能的进攻路线、兵力配置、军事装备等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否则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把握。

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御驾亲征,带兵上前线,决定给普鲁士一些教训。战争开始后,法军和普军一接触,发现普军训练有素,很难顶住了,法军一下子需要从进攻阵型转化为防守阵型,而防守阵型需要找到有利于防守的阵地,战术撤退调整后再进攻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在巴黎的王后给前线的国王发出的信息是不能后撤,如果要后撤会引起巴黎老百姓造反。没有办法,后撤不能,就只能顶住普军的进攻了。普军在法国梅斯对法军一大部进行了包围,形势危急,拿破仑三世率军去解围,结果在法国色当被普军包围,普军用了近700门大炮向被包围的法军炮击,经过激战后,法国国王投降当了俘虏。

在这场战争中普军的大炮发挥了威力,经过克虏伯公司的研发,普军大炮的射程可以达到3.4公里,而法国的大炮射程只有1.5公里,也就是在1.5公里外,只有普军炸法军的份。当时法国一军团司令在回忆录这样写道:“没有一颗炮弹能够达到目标,所发的炮弹或者落入田中,或者距离尚远就爆炸于空中,还须穿过两三倍射程才能达到目标,发生作用,因为这些炮的不中用,我感到失望”。在同样的兵力下,因为铁路网的发达,普军的后勤补给和军队调动都较法军强,通过部队的快速机动,普军实现了各个击破,对法军包围消灭。

法国这一仗战败后,损失惨重,《最后一课》中小男孩家乡所在的地方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法国赔偿普鲁士50亿法郎,当时法国国家一年的预算是20亿法郎(相当于7.2亿两白银,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日本从中国掠走了2亿两白银)。通过这次战争,德国实现了统一,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当时德国有军队占领法国北方6个省,条约规定法国付完战争赔款后普军才走)。

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用速战速决的战法实现了国家统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避免了国家因为长期战争而陷入泥潭,这种效果的取得与俾斯麦深愔战争之道有关,战争需为政治服务,如过度使用战争解决问题,最终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普奥战争中,普军当时在萨多瓦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当时很多人建议应该继续进军维也纳,包括国王威廉一世,彻底击败奥地利,但俾斯麦力排众议,不建议继续进攻维也纳,甚至拿辞职威胁,最终国王采纳了俾斯麦的建议,和奥地利签订了和约。俾斯麦当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拿下奥地利可能要费很大劲,维也纳重兵防守,等到普鲁士和奥地利打得筋疲力尽时,如果那时候法国或俄国干预,到时候就被动了,这时候议和可以换来将来对法作战时奥地利的中立,这样十分有利于德国的统一大业。另外俾斯麦在担任首相前是驻俄国和法国的外交官,对外交很熟悉,对一国开战之前,需要在外交上孤立对手,多找几个盟友,取胜后不需要非要把对手彻底消灭,而是达到目的即可,并保持和邻国的交往。俾斯麦对战争进程的把控很到位!

威廉一世去世后,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制定的德国外交方针,表现得更加咄咄逼人,最终和意大利、奥匈帝国联合在一起,和其它国家大打出手,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法国付出了巨大牺牲,士兵阵亡124万,最终夺回了阿尔萨斯—洛林。

《最后一课》是一短篇小说,男主角如果当时一直生活在阿尔萨斯的话(阿尔萨斯旁边有莱茵河,航运发达,比较富庶),那么在48年后,小男孩的家乡又回归到了法国。初中时第一次在课堂上学习《最后一课》,对故事的背景了解甚少,不知道后面还有这么的多的故事,今天详细了解一下,豁然开朗!


裴伟看世界


普法战争法军惨败原因主要有这三点。

实力不足

法国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实力一度仅次于英国,可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法国由于受到小农经济和工业惯性的束缚发展缓慢。

而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北德意志联邦由于是后发国家喜欢采用新技术加上格外重视科技教育等原因则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普法战争前德国的实力已经隐隐凌驾于法国之上了。


铁血宰相俾斯麦

国家的差距体现在军力上就是德意志联邦有超过百万的兵力而法国才有五六十万兵力,而铁路系统更加发达的德国军事动员能力也远强于于法国。

准备不足

法国自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战胜当时的欧洲宪兵沙俄之后,就再度以为自己的陆军是天下无敌的欧洲大陆霸主,因此对普鲁士这个强大的敌人并没有太放在眼里,对于和普鲁士开战一直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普法战争形势

而德国则一直知道法国就是德国完成统一的最大障碍,要不是因为担忧法国干涉德国早就灭掉奥地利帝国建立大德意志而不是小德意志帝国了,所以德国一直在磨刀霍霍做好对法战争的准备。

这样实力更强的一方准备反而更充足只要没有意外战争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在普法战争爆发前动员能力更强的德国在前线已经部署了超过40万兵力而法国才20万。

普法战争战场

指挥不当

实际上在国力和军力都不如德国的情况下法军要想彻底战胜德军是不可能的,但是先行进攻后来陷入本土作战的法军依托这一优势只要指挥得当把德军逐出法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如果当初法军在初次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主力节节抵御诱敌深入并号召法国人民同仇敌忾起来抵御德军入侵,在后方留下小股部队发动法国民众袭击德军和破坏其补给线,那么等到退到巴黎的时候法军已经有时间组织动员全国力量去和德军决战了。

可是法军在拿破仑三世等前线统帅和后方的巴黎政府错误指导下在战争失利后在撤退和坚守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错失了良机被的德军分割包围以致遭受色当战役的惨败,而德意志帝国则踏着法国人的尸体建立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