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洪俊毅


看看结果吧:

1、苏军伤亡了30多万。

2、柏林也没有划给苏联,西方还是兵不血刃地占了一半(苏联400,英美500平方公里)。

3、这场胜利被宣传为盟国的胜利,而不是苏联的胜利。

4、西方想掠夺的科学家一个没少,都运英美去了。而苏联要搬的工厂设备是炸没炸坏了一大堆。

这个节骨眼上真是谁打谁亏。


瞎搞学教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艾森豪威尔老辣的地方。

原因如下:

第一,美军距离柏林稍远。

当时苏军在进攻之前,超过200万大军快速推进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

但美军相对有些远。

在进攻之前,美军先头部队也赶到易北河西岸,距离柏林也只有几十公里。

但美军的主力尚且没有集结完毕,也没有完成全面进攻的准备工作。

所以,如果美军强行进攻,就等于较为仓促的去强占柏林,这是一种儿戏的行为,可能造成官兵巨大的伤亡。

第二,艾森豪威尔认为柏林并不好打。

虽然当时德国已经濒于灭亡,燃料奇缺,坦克奇缺,飞机基本没了,柏林存储的弹药甚至粮食也严重不足。

但是,德军整体防御体系并没有垮台。

柏林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修筑了完整的防御工事。

二战德军又反复加固,修建了不少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有数不清的大小工事。

同时,德国虽然是七拼八凑,仍然搞出了100万部队。

这些部队中诚然很多都是乌合之众的垃圾,但也有狂热而精锐的部队。

况且,所谓穷寇莫追,困兽犹斗,一个军队尤其是德国人的军队在灭亡前,往往会有最后的疯狂。

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军如果进攻柏林,至少战死10万人,负伤可能有二三十万。

这么大的损失,是美国民众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苏军最终伤亡35万人。

第三,艾森豪威尔认为攻打柏林并没有意义。

艾森豪威尔认为,柏林战后必然会被划分为若干地区,不可能是苏联单独管辖。

事实上,战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个占领区。

既然要把柏林分给别人,何必还要花费巨大代价去占领柏林呢?

除了可以自称是苏联击败了德国,苏军实现了复仇,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萨沙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残酷,古今皆如此。战场上面对唾手可得的军功,恐怕没有几个将军能够心如镜湖,波澜不惊。然而二战时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西线战事中,面对柏林这个军功明珠,却毅然放弃,而他的搭档麦克阿瑟,此时却在远东攻城略地,强横无匹。

二战时,美军参战后,闪耀美军甚至盟军军界的双子星无疑是远东的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好大喜功,嘴巴奇大,桀骜不驯,是美军强横实力的标志和符号。而与之形成鲜明之比的是艾森豪威尔,他冷静、沉着,镇定自若,作为军人,他似乎更具有道义和情怀。最终,麦克阿瑟在发出了”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的无力呻吟之后,带着悔恨离开了人世,而艾森豪威尔则再上一层楼,成功竞选总统,达到人生顶峰。

话说回来,作为欧战最高军事长官的艾森豪威尔,在率领盟军抵达距离柏林仅仅几十公里的易北河岸后,却按兵不动,不仅如此,他还分兵四路出击,完美的实行了西方版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横扫了德国其他地区的残余纳粹军队,对于面前的柏林,他却视而不见。

此时苏联大军也已潮水般涌来,战神朱可夫率领百万红军浩浩荡到开到了同样距离柏林几十公里外的奥德河,尼斯河一带。柏林插翅难飞,朱可夫可不是艾森豪威尔,他没有给德军太多的喘息时间。随着朱可夫一声令下,柏林德军荡然无存,顷刻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这次军功中,苏联拔得头筹,夺取了标志着二战胜利的王冠。苏联举国同庆,世界祝贺,一时间苏联名声响彻天地。对此,英国政坛震荡不已,丘吉尔愤怒的斥责艾森豪威尔的”软弱“,是他让盟军失去了这最重要的功劳。面对苛责,艾森豪威尔却任他清风拂山岗,我自岿然不动。

那么艾森豪威尔究竟中了什么邪,作为军人,却不贪功?事实表明,艾森豪威尔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虽然出身军人,却更像军政一体的枭雄。他不仅在军事上天赋异禀,在政治上,他的眼光也如雄鹰一样犀利。

作为军人,艾森豪威尔知道,要攻克柏林,盟军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将会有数十万将士伤亡。况且柏林纳粹已经是瓮中之鳖,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所以,早打不如晚打。可以说,这是降低伤亡的最好的方式。况且,对面的苏军表现的蠢蠢欲动,看样子,是要和德军决一死战了。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猜对了,苏军这一仗打下来,伤亡了30万人,可谓是损失惨重。

通过对德国地图的分析,艾森豪威尔发现了问题,苏占区和盟军占领区基本是以南北走向的易北河为界,双方此后也必然会以此为基础来划分德国,所以,打下处于苏战区的柏林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与其如此,不如分兵去攻打其他地区,多占一些土地才更加实在。不得不说,艾森豪威尔的政治嗅觉真的太敏锐了。果不其然。二战结束不久,苏联就和西方闹崩,双方在德国划江而治,并且矛盾越来越深。

艾森豪威尔曾经在读拿破仑时说”当拿破仑为拿破仑而战时,他就已经输了。“事实证明,不贪功、珍惜士兵性命的艾森豪威尔没有为他自己而战,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在杜鲁门下台后,艾森豪威尔以巨大的人望、领先的优势获得选举成功。

如果当初艾森豪威尔在英国、法国等政界高层的压力下,强行驱使士兵进攻柏林,那么,将会有众多的大男孩牺牲在胜利的黎明之前。艾森豪威尔这种想法,麦克阿瑟是不具备的。

在最近的调查中,美国公布了其历届44位伟大总统排名,结果表明,林肯第一、华盛顿第二、罗斯福第三、而艾森豪威尔则高居第七,可见,艾森豪威尔是多么的受美国民众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排名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样荣膺第一名,只不过是倒数的,在100分中只获得了12分,不及格。







千骑营卍首席司号员


1945年初,美国将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率领英美盟军胜利抵达了西距柏林城几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率领的苏联红军百万之众也快速推进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两军已经形成了对纳粹德国首都两面夹击之势,攻克柏林已经指日可待。然而,艾豪森威尔却在这时候主动放弃了这个即将到嘴的鸭子,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

艾豪森威尔当时兵临城下却放弃攻下柏林,多数人不解,甚至丘吉尔等英国军政要人还不停冒火责难他,但是艾森豪威尔顶着压力不为所动,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决策是对的。

当时的艾豪森威尔是如何想的?

笔者先来个事后分析一下当时的境况。二战当时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认为:“犹豫不决,对于任何军官来说,都是致命伤,对于司令官来说,不啻是犯罪。”艾森豪威尔在兵临柏林城下时也能够清醒地看到,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在争夺柏林的比赛中并不占优势,如果大举进攻,未必一定能够捞到好处,反而弄得自己军队和盟军们伤亡无数,如此一来,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艾森豪威尔认为,与其在毫无胜算的时候,就仓促上阵与友军争夺杀戮一只垂死挣扎的困兽,倒不如另辟战场去杀伤其他残敌,尽可能占领更多德国领土,夺取更多实际利益。这样的计谋才算是在尽量不耗损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实际性地给大家谋取利益。

最关键性的因素在于艾森豪威尔深入研究了德军在柏林城的防御部署后,认为希特勒还在柏林困兽犹斗,盟军要想强攻柏林城,至少要付出10万人的重大伤亡代价。他的猜测是合理的,因为后来苏军在柏林之战中共伤亡了30万人。

不得不说,艾豪森威尔是一个关爱生命、珍惜下属的将领,他的原意是想以最小的伤亡和最低的代价彻底消灭其余德军,干净利落地结束这场战争。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他发现伤亡必不能少,代价需要付出比较大,而且收获不一定那么的诱人和利于自家军队,因此清醒且果断地放弃了这一次的柏林大战。

虽然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艾豪森威尔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会为了所谓的虚名假利和面子上的豪气干云而白白牺牲掉他的诸多下属,而是顶着压力,不顾他人的看法,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一块“看上去很好吃的蛋糕”。如果他坚持按照原计划打仗的话,那么他的名利和权势可能就来了。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悲悯那些部属,煞费苦心地挡住了外界的层层压迫。

此外,得道者多助,古人所言不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10年的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因战功卓著、德高望重、深得民心而被选举为美国第43届总统,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很多他的部属和部属的家人朋友都心甘情愿地把宝贵的一票都投给了他。事实证明,关爱他人者,往往也能够收获得他人的爱心和敬意。因此,笔者选择一辈子向善,选择乐于助人,选择友善待人。


梓蕤


美英联军和苏军都有能力攻陷柏林,但美国为何把攻陷柏林的机会让给了苏联?第一,担心伤亡太大,第二,雅尔塔协议已经制定了分区占领柏林的决议,第三,苏联强烈要求,第四,美国政府高层希望柏林战役大量消耗苏军实力

1,担心伤亡巨大,

二战后期,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录开辟第二战战场,德军面临东西两线作战,很快便把战火燃烧到德国本土,希特勒此时也明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战争狂人的他不甘心失败,决定在柏林给予盟军大量杀伤,为此,柏林周围修建了完备坚固的防御工事,集中了近100余万残余德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同时还有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剩余德军长期受法西斯主义的毒害,虽然都是溃兵,但是作战顽强,因此德军作战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再加上柏林已经坚壁清野,因此,艾森豪威尔估计盟军会付出至少10万人的代价,战后事实也证明,苏军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第二,雅尔塔协议已经制定了分区占领柏林的决议,根据雅尔塔协议,英美法三国盟军从西往东进攻德国,苏联从东往西进攻德国,而首都柏林则由英美苏法分区占领,事实证明,美英也没有吃亏,1945年6月5日,美、英、法、苏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将德国划为4个部分,东区归苏联、西北区归英国、西南区归美国、西区归法国、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

第三,苏联强烈要求由自己进攻柏林,

其实这点大家都可以理解,二战期间,德军闪击苏联,一度兵临莫斯科,四年多的卫国战争,给苏联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量人员损失 工厂破坏,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计,因此,苏联上下都有一种强烈的复仇之心,因此,攻陷德国首都柏林在苏联看来是复仇的标志,也是征服德国,结束战争的标志



第四,想消耗苏军实力.英美法苏并不是铁板一块,美英等国已经预见到德国战败之后,强大的苏联会是其最大的敌人,因此,也有隔岸观火 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希望苏联遭受到尽可能大的损失,以便战后能更好的争取利益



冬雨AK


原因不少,但是确实就是艾森豪威尔给苏联的。当时为了这个谁来进攻柏林的这个问题,丘吉尔曾经大骂艾森豪威尔,说其不懂政治。也确实,攻陷柏林,也只有一些政治意义,军事意义的话,并不大。

我们先看战后的柏林,柏林被瓜分了,东西分别被盟军占领,英美法苏分区占领柏林,这些都是早就商量好的,早在雅尔塔会议上就已经确定了的,能拿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德国憋屈不,仗还没打完呢,自己已经被瓜分好了,就等着被占领了。

而另一方面,就是这个最主要的原因,柏林不好打,艾森豪威尔估计的是,柏林攻克,至少损失10万人,而实际上,苏联伤亡超过了30万人。这就很明显了,艾森豪威尔就是避免太大伤亡。

我们看当时柏林战役的情况,苏军230万人对德军80万,80万德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诺曼底登陆之后,英美从来没有过这么大阵仗,上一次这么大阵势打仗,还是在法国败退的时候,英法主力被德军消灭。而这一次进攻柏林,难度非常大。

我们再看一下苏联这边的情况,苏联军队其实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苏军大量部队被消灭;第二阶段是,苏德战争几年的时间消耗大量的部队;第三阶段就是柏林战役时期,这些部队,是苏军最后的底牌,苏联要是失去这个部队,恐怕就没兵了。那么,能给苏军削弱多少就削弱多少吧。

而进攻柏林,苏联方面也是非常重视,他们也坚持要打柏林,希望占领更多的土地,划分更多的势力范围。艾森豪威尔也算是给了斯大林一个顺水人情,柏林你去打吧,我们随时支援你。

其实,柏林战役时,英美盟军可能会有一种思考,就是是否要消灭现在这些苏军部队,这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一旦,现在苏军所有部队被消灭,苏军就彻底废了,再也缓不过来了。


军武文斋


与其说艾森豪威尔是个军事家,不如说他是个政治家(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凭借二战时美国的综合国力,战胜德国那是必然的。即使不是艾森豪威尔,换其他人一样能打败希特勒德国。

罗师傅之所以选择艾森豪威尔,是因为他有出色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懂外交,还懂政治。

为什么不攻击柏林?

对德作战的主力军和最大牺牲者是苏联,柏林是希特勒的老巢,攻占柏林对苏联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意义。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是盟国,在东方战场,美国要借助苏联的地方还多,所以艾森豪威尔把攻占柏林的荣誉给苏联。


故纸汇


柏林可不是肥肉,而是颗骨头,搞不好崩了牙


玉少临风


攻克柏林死了十几万人!总伤亡超过三十万!那么容易的!?

你问问美军有多少人可以进攻柏林?

英国人、法国人有资格去干掉50万纳粹么?

不是苏军雷霆万钧的话,艾森豪威尔也配装逼?


eagles华夏


美军兵临柏林城下,是德军没作顽强抵抗,知道美军好交谈,有利德军行为。网开美军一面,这本来就是德军捞利避大祸的想法。它知道让苏军功下柏林城,后果严重且会无法有利德国的行为,因此,拼命坚决拒阻苏军的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