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關係?

大不列顛的帝王


李宗仁和白崇禧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很要好的。畢竟他們都是廣西老鄉,在一起統一廣西之後,開始走向統一全國之路的。

在北伐的過程當中,他們帶領的桂系軍隊,加入到了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當中,然後開始了統一中國的霸業。

尤其是在整個北伐的過程中,他們帶領的桂系軍隊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就在他們即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蔣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就顯現出來的。蔣介石想要發展壯大的,一直都是自己比較親信的黃埔系和浙江系。

他對李宗仁和白崇禧所帶領的桂系,一直都是不怎麼信任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對蔣介石的那點花花腸子,當然瞭如指掌了。所以他們兩個只能抱團取暖,想盡了辦法和蔣介石鬥智鬥勇。

本來在北伐的時候,蔣介石和李宗仁還是拜過兄弟的。

但是,蔣介石一般和誰結拜為兄弟,都是處於政治方面的考慮。

這一點李宗仁也知道,他本來不想和蔣介石走的太近,但是,蔣介石的面子他又不能不給,所以,他就答應了和蔣介石義結金蘭。

儘管兩個人開始稱兄道弟了。但是,最終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他們又開始鬧矛盾了 ,最後在和談不容的條件下,他們只好兵戈相向了。

中原大戰就是蔣介石和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三個人開打的。

那時候蔣介石靠著自己的力量和他們三個軍閥打的是不分上下。可以說這時候若是再來一支部隊,無論加入到哪一個陣營,都會幫助另一方輕而易舉的取得勝利。

蔣介石最後之所以能勝出,正是因為東北軍張學良的加入,然後蔣介石又給張學良拜了兄弟,你看蔣介石真是見誰強大就和誰結拜呀,然後結拜之後,說翻臉就翻臉。所以,一般蔣介石找說拜把子,你一定要小心了,這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總之,中原大戰蔣介石是勝出了,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打輸了一方的將領,就要把自己的隊伍解散,然後主要領導人出國。

但是,沒過多久中國又發生了抗日戰爭,這時候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又開始捲土重來,回到各自的地盤,開始徵兵了。

不過這一次他們都是聽從蔣介石的統一調遣,眾志成城一致對抗日本人。

儘管蔣介石是名義上的最高長官,但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對蔣介石並不服氣。尤其是蔣介石在戰爭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

白崇禧聯合李宗仁也給蔣介石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正是他們兩個人的合作,導致了蔣介石三次被迫下野的經歷。

可以說蔣介石被迫下野事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取得的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軍事方面他們兩個人的聯合,取得了的勝利的戰役,那就更多了。

從統一廣西開始,到北伐戰爭的過程中他們聯合消滅孫傳芳的軍隊,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臺兒莊大捷,崑崙關大捷,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是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的結果。

正是因為他們合作的天衣無縫,所以,他們二人才會被稱為“李白”。

可以說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要想有一番作為,是誰都離不開誰的。李宗仁相對比白崇禧來說,他的威望更高一些,他的政治水平也比白崇禧略勝一籌。

白崇禧最大的優點,就是軍事才能十分的突出,國民黨眾多將領之中,只有白崇禧有“小諸葛”的稱號。能得到這樣的一個稱號,說明白崇禧是極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的。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強項不一樣,所以,才讓他們之間形成了謙讓,才讓他們兩個能夠長久的在一起共事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只有他們兩個人一起聯合起來,才能對付厚黑學比較深厚的蔣介石。

當然了最後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李宗仁,白崇禧他們都成為了輸家。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李宗仁去了美國,白崇禧到了臺灣投靠蔣介石。恰恰也正是因為白崇禧和李宗仁分開了,所以,才造成了白崇禧在臺灣不明不白死去的下場。

我覺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更像是秤不離鉈,鉈不離稱的關係。他們要想活下去,必須要在一起,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更加的強大。


史學達人



日本最傑出的的搞笑藝人組合“downtown”(日本的郭德綱于謙)的松本人志曾經說過他和拍檔濱田雅功不是朋友,不會私下一塊喝酒吃飯;但是他們是有深深羈絆的家人。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關係就類似這種,他們興趣愛好不相同,私下裡不是那種能一塊打麻將、喝酒的朋友,但是幾十年互相扶持,一路走過來,他們兩人的關係很像是結婚幾十年,目前已經分居好幾年的夫妻。


新桂系三傑本來是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


李宗仁其實不是軍事領袖,他更多是一個政治領袖,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寬厚,尤其是對待廣西自己人上面,黃紹竑就曾經多次說過“李宗仁寬厚大度有非人所能及者,真使我感佩萬分。”


白崇禧則是一個完全的軍事領袖,他在軍事上確實很有才華,但是在性格上怎麼說,說得好聽是恩怨分明,說得難聽是氣量狹小、睚眥必報,還愛委過於人,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領袖。李品仙因為曾經附和老長官唐生智通電討伐李宗仁、白崇禧,結果在抗戰前按著坐了三年冷板凳,抗戰中白崇禧又堅決反對李品仙擔任安徽省主席,白崇禧力勸李宗仁把安徽省主席的位置給了曾經因為幫助李、白而被撤職的廖磊。


黃紹竑在軍事上比李宗仁強,但是遜色於白崇禧;在政治上比白崇禧強,但又不如李宗仁;正因為黃紹竑軍政全能/全不能的特點,使得他特別不服氣李宗仁、白崇禧,而在白崇禧地位超過他之後,他更感到心灰意冷,最後脫離新桂系。


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抗戰之前完全可以用“患難夫妻”來形容,蔣桂大戰後李宗仁、白崇禧甚至被逼著下野,後來雖然重新掌握了軍隊,但是廣西富裕之地又都被粵軍掌握,如果不是接連發生中原大戰、蔣介石扣押胡漢民以及九一八事變,李宗仁和白崇禧以及桂系是否還存在都要打一個問號。


也就是1929—1931這短短兩年多時間裡,桂系軍隊幾乎無日不戰,粵軍多次深入廣西腹地,李宗仁和白崇禧只能困守廣西最窮的地區,黃紹竑也是在此時離開廣西的。可以說在這種險惡情況下,李宗仁和白崇禧不團結的話,連生存都不能保證,談什麼其他呢?



而1931年以後,李宗仁和白崇禧雖然穩定了廣西局勢,但是也時刻面臨著蔣介石的威脅,現在談桂系,似乎覺得蔣介石不堪一擊,但事實上正好相反,為了鞏固兩廣同盟,李宗仁在1931年後長期住在廣州,這客觀上也減少了李宗仁和白崇禧鬧矛盾的幾率。


而抗戰爆發,客觀上說是給了桂系擴充實力的機會,李宗仁、李品仙、廖磊等人盤踞安徽,徹底把廣西交給了白崇禧,這樣一來,桂系李、白之間更沒有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梳理史料就能發現,隨著抗戰的進行,白崇禧反而越來越像是桂系實際領導人,至少桂系軍隊在抗戰後期幾乎都聽從白崇禧指揮,而李宗仁則更像是桂系的一個吉祥物。



如果李宗仁在抗戰後依然具有對軍隊的控制力,那麼越絕不至於他做北平行轅主任,批20支步槍的條子都被打回票了。


也就是說抗戰後李宗仁對桂系軍隊的控制力只剩下名義上的,這有點像英國著名電視劇《是,大臣》,李宗仁就像是行政部名義上的領導,但該部門實際權力掌握在次長白崇禧手中。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李宗仁和白崇禧最後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李宗仁到抗戰後對桂系軍隊已無實際影響力,真正桂系當家人是白崇禧。


蘭臺


李宗仁,白祟禧兩人從小一起上廣西陸軍小學堂,二人關係比較好,親於兄弟,後來兩人一起考上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軍校他們認識了同為廣西人的黃紹竑,因為老鄉關係,三個人經常在一起玩,吃吃喝喝。

軍校畢業後,三個都參加了廣東國民革命軍,後帶兵回廣西,打敗了沈鴻英,陸榮廷為首的舊桂軍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成了新的桂系軍閥首領,後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軍長,黃紹竑付軍長,白祟禧參謀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後來桂系與蔣介石產生矛盾,一九三零年李宗仁等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發動了一起反蔣戰爭失利。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帶著部分殘兵逃回廣西,由於反蔣軍事失利,白祟禧與黃紹竑互相指責,兩人失和,黃紹竑離開了,桂系進入李白時代。

黃紹竑走後,兩人精承團結,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雖然未義結金蘭,但情同手足,戮力齊心,共進共退,是民國時期軍隊中最好一對搭襠,蔣介石多次派人以高官,金錢收買白崇禧離開李宗仁,白崇禧不為的動,一意追隨李宗仁。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為代理大總統,白崇禧為國防部長,由於兩人對時局看法不同,再加上桂系被解放軍殲滅,李宗仁和白祟禧產生矛盾,李宗仁去了美國,白祟禧去了臺灣,兩個人徹底分開,後李宗仁從美國回了大陸。


蔡哥談


李宗仁、白崇禧的關係總體來說是相輔相成,外界看來,所謂“李白”就是一個整體,代表廣西地方實力派,代表“新桂系”。當然,時間久了,兩個人在一起或多或少總會產生矛盾,無論朋友、同事、夫妻,現實生活中吵架難免。何況李、白性格差異很大,白崇禧這個人很傲,有時候軟硬不吃,李宗仁也是忍讓為國吧。不!確切地說,忍讓為“桂”。

李、白矛盾主要集中在1949年。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原本計劃居正組閣,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結果居正以一票之差未通過。李宗仁不得己轉而尋求蔣介石諒解、妥協,商定由閻錫山組閣併兼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十分不爽,在廣州寓所的一次家宴中批評李宗仁:“德公這個人沒有氣魄,不知延攬人才,抓不起,放不下,爛泥巴糊不上牆!”



1949年盛夏,蔣介石打算把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重慶,特地晤會白崇禧尋求支持。“有沒有搞錯!不是白崇禧逼蔣下野的嗎?畫面太違和了吧!”稍安勿躁,什麼叫政治曉得嗎?蔣介石開口就說:“德鄰是不行的,不能讓他再搞下去了。過去我們兩人合作,完成了北伐事業,現在我們再度合作,一定可以完成戡亂救國的任務。”白崇禧想想也有一定道理,心有所動。

不久,廣州解放,華中、華南國軍殘餘部隊紛紛撤往大西南。吳忠信、張群先後規勸李宗仁“共體時艱”,主動請蔣介石復職。白崇禧也勸,“兵權財權都在蔣手裡,既然代總統徒有虛名,不如讓蔣復職,自己還有個退步的地方”。李宗仁當然很不開心,我反正不讓,我乾脆走吧。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宗仁遠赴美國“就醫”,白崇禧在西南終究抵擋不住解放軍,最後還是選擇了臺灣。

我是馮傑,專注民國政治軍事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說不完的“李白”,我們下次接著說。


馮傑


民國時期桂系軍閥三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李宗仁居長,為三巨頭之首。後黃紹竑脫離桂系,桂系進入李白時代。


在桂系軍閥中,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善於打仗,且為人精明。李宗仁較為忠厚,有長者之風。兩人長期合作期間,白崇禧自侍聰明常常架空李宗仁而越俎代庖,不把李宗仁放在眼裡。只是李宗仁性格敦厚,不與計較,才保持了近二十年的合作關係。


其實在桂系中,白崇禧較為忌憚黃紹竑,黃紹竑性格耿直,且是個政軍皆通的人物,在北伐中黃白常因戰法不同而發生爭執,

每到此時,黃就以我是總指揮,你必須聽從我的命令,而白崇禧也無奈,只得遵命從事。而李白之間發生矛盾,往往是以李宗仁妥協而結束。黃紹竑離開桂系以後,白崇禧更加囂張,常常凌駕於李宗仁之上。儘管如此,白崇禧始終都遵從李宗仁這個老大的位置,也從未徹底背叛過桂系和李宗仁。

從抗戰開始到解放戰爭,白崇禧一直在李宗仁和蔣之間搖擺不定。白崇禧多次出任蔣政的高官,曾任防部長,參謀總長,以及華中剿匪總司令等職。其人格上遜李宗仁一籌,被罵為再嫁的寡婦。這也說明李白之間存在矛盾,尤其在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期間,白崇禧不能視李宗仁馬首是瞻,常常與李宗仁的主張相悖,極力反對李宗仁的和談主張。後又被蔣承諾國防部長一職所誘惑,徹底與李宗仁分道揚鑣。李宗仁被迫扔掉代總統帽子,隻身去了美國,而白崇禧懷著對蔣的一線希望,去了臺灣,最後不明不白的死於自己的寓所。

總的來說,李白之間的合作關係較為穩定密切,成就了桂系的壯大和發展,曾幾次成功逼迫蔣下野。而李宗仁終於登上了總統的寶座。但好景不長,終歸還是敗在了蔣的手下。


無奈且向上


對於白崇禧來說,李宗仁更像是一位明主,需要他的輔佐,而對於李宗仁來說,白崇禧的軍事才華是他所需要的助臂,因而在這種情況下,白崇禧得以和李宗仁深交,並且他們在一起創業奮鬥,打拼下了桂系江山,在事業巔峰的時候,擁有著二十萬嫡系部隊,並且李宗仁官居國民政府代總統。



所以說,他們二人的關係有著很多的方面,即是生死與共的戰友,也是知己知彼的好友,他們能共進退,也會榮辱與共,對於李宗仁和白崇禧來說,有時間他們在其他人的眼裡或許就是一個人,因而他們更是有“李白”之合稱。當然了,他們關係的中間也夾雜了一個人物,他便是蔣介石。



蔣介石對於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認為李宗仁這個人時刻得提防著,因為李宗仁對他總想取而代之,而且這種想法一直都有,直到付諸行動。而白崇禧不同,他是一名非常適合帶兵打仗的軍事將領,蔣介石也非常喜歡他的軍事才華,一直想讓他為自己服務,但白崇禧卻忠誠於李宗仁,因而這讓蔣介石很是費腦筋。



而在解放戰爭後期,李宗仁上臺後,白崇禧更是有著極大的功勞,但在軍事上的失利使得李宗仁不得不合談,而白崇禧又拒絕妥協,在這一點上來說,其實李白二人還是有過矛盾的。當然了,也因為他們二人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在國民黨潰退後,一個追隨了老蔣,而另一個寧可流落他鄉也不願前去。

而此二人的結局,也因為他們的選擇產生了重大變化,而在分別之後,這二人在此後的十幾年中在未相見,結果確實令人唏噓!


西北老張看世界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曾經被認為是新桂系的三巨頭,黃後來逐漸轉入政界,不再參與軍事,所以李白二人的合作更多一些,在世人的眼中,李白二人後來就是桂系的代表人物,也是國民黨內蔣介石集團最大的反對派,李白二人的關係在數十年當中都被認為是親密無間的,但是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垮臺後,二人卻選擇了不一樣的出路,這是不是表面二人的關係實際上也並沒有世人所想象的那樣鐵?

李白二人1924年第一次見面,二人在合作驅逐陸榮廷、與蔣介石對峙、參加抗戰的過程中,都展現了親密無間的合作,以至於世人有一種李白實系一人的感覺。二人的最為絕妙的合作是在1949年聯合迫使蔣介石下臺,其後李宗仁出任代理總統,白崇禧出任國防部長,不過歷史的大潮很快就宣佈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瓦解。

二人在離開中國大陸後,李宗仁去了美國,白崇禧去了臺灣,二人的人生軌跡也因此發生巨大改變。李宗仁在去了美國之後依然表示要維護憲法的權威,批判蔣介石的專斷,在蔣介石1950年初宣佈復行視事的時候,李宗仁公開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

但是白崇禧去了臺灣之後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因為行動受到約束,白崇禧頻頻向蔣介石表示忠心,不過白崇禧的忠心卻沒有換來蔣介石的寬恕。一直到白崇禧去世都處於蔣介石的嚴密監控之中。

不同的出路也代表了二人在危難之際的不同心態,或許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但是在危難關頭二人卻沒有各自的打算,也宣告著二人的親密關係在1949年實際上已經終結了。


青年史學家


新桂系“三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個人因為事業而由到一起,最後又因為事業而分道揚鑣。

軍閥混戰年代,李宗仁的軍隊和黃紹竑,白崇禧的軍隊合作,擊敗了廣西內舊有的勢力,並打敗了要染指廣西的軍閥。這兩支軍隊合併後,也成就日後北伐時期的桂系的“鋼七軍”。

三人各有所長,緊密合作。李宗仁寬和的性格和大度,白崇禧的軍事能力,黃紹竑的政務運作都是一時之選,這在當時的軍閥林立的時代,算是很突出的。

中間,三人也因為蔣桂戰爭的失敗而爭吵,致使黃紹竑出走。不過,後來三人又在南京通力合作,李宗仁當上了“代總統”,讓新桂繫到達了巔峰。

最後,三個還是因為時局的看法,桂軍的覆滅,產生了裂痕,特別是李和白。最終,三人還是分道揚鑣了。


(新桂系三巨頭)


大飛熊騎士


李、白二人在現代史上是難得的一對搭檔。黃紹竑中途明確表示不再一力反蔣,接受蔣介石的官做。黃在李白之間的調和作用不可低估。

李白黃三人分工明確,白主軍事,黃主政務,李牽頭,也負責對外。曾長期派駐廣州協調粵桂關係。

李出於大局為重,對白有時候會做出妥協讓步。也曾抱怨自己任命一個營長也要經過白。臺兒莊之後,曾對身邊人說過,都說沒有白副總指揮不行,臺兒莊我也打贏了。

總體上倆人互為依靠,能同甘共苦。因為都知道是命運共同體。白的政治頭腦確實不如李。估計他也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專注自己擅長的軍事方面。

李有政治地位要依賴白的軍事成績,白要依賴李的政治手段提高桂系和自己的地位。二人相輔相成。但是二人都不如黃。黃看明白了地方勢力是無法和蔣的中央抗衡的。蔣的中央不是粵系、桂系這種地域集團,也不是西邊軍的軍事集團,而是政治集團,可以集合不同地方,不同派系的人。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而他與李宗仁的關係也更像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劉備武不如關羽、張飛,文和謀略不如諸葛亮,但劉備才是這支隊伍的無可爭議的領袖。而白崇禧和李宗仁也是如此。


雖然白崇禧軍事才華橫溢,但政治低能,他更像李宗仁軍事方面的諸葛亮,白崇禧並沒有作為一方領袖總攬全局的才能。而李宗仁更像劉備,是一名帥才,雖然沒有如白崇禧般極出眾的軍事才華,但卻沒有明顯短板,更善於統籌全局。因此新桂系始終以李宗仁為首。

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一直是國民黨極重要的一支力量,也始終是蔣介石最大的國民黨內部敵人。蔣介石一生曾有三次下野,其中兩次是被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逼迫下臺,可見桂系的實力。李宗仁和白崇禧自1922年合作以來,一直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27年間,兩個人始終親密無間,配合默契,幾乎從無兩個人鬧矛盾的傳聞。



周恩來曾評價白崇禧說,“白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白崇禧的政治低能,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當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時,李宗仁拒絕去臺灣,他深知去臺灣必死無疑,也勸白崇禧不去,但白崇禧這次並未聽從李宗仁的意見,執意去了臺灣,李白二人正式分道揚鑣。而果真如李宗仁所料,到達臺灣的白崇禧,始終沒有任何有實權,並最終死得不明不白。而李宗仁則去美國後,在60年代返回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