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割据混战”,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军阀混战主要指1916-1928这十二年,以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

混战是这时期主要的特征,为什么?


虽然北洋军阀看似维持一个统一的国度,实际则是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比如袁世凯死后,由段祺瑞执掌的北洋政府,内部又大体分为直系与皖系。而北洋政府的实际边界,只有整个北方,外加东南各省,以及中部几个省份。


至于西南省份、以及两广则属于西南军阀、南方革命政府手中。

由于各个不同势力,代表不同的利益。当不同的诉求相冲突,就产生战争。

比如:在1917年,对程壁光在广州创建的“护国军政府”,就哪种方式解决,北洋内部意见不一,如以渴求用武力解决南方革命政府,代表人物便是段祺瑞,及他所代表的皖系;而直系冯国璋希望和谈。

最后冯国璋拧不过段祺瑞,最终导致“护国战争”的爆发,纵观北洋军阀短短十六年统治史,大大小小冲突少说也有上百起,不过总体而言,他们规模小,对百姓伤害也较小。


本草百晓生


“军阀割据混战”的确是民国的主要社会特征。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军权的割据分裂”。这一点,国父孙中山和毛主席都曾总结过。

孙中山先生在最初搞革命时,很天真,以为只要推翻清王朝统治,革命就算成功了。他初期的革命,根本不考虑“军权”问题,谁能用就用谁。什么黑社会、袍哥、青红帮,只要肯出人闹起义,他都用。

等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开始在名义上统治中国。各地手握军权的军阀不仅不尿北洋政府,也不把孙中山放在眼里。此时,孙中山才明白,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也就是说,要“武统”中国,夺取全国的军权。

孙中山先生病逝后,接班的蒋介石也明白这个道理,死死地抓住“黄埔军校”不放手。他这一辈子,最喜欢重用的就是老乡和黄埔学生。只有这两种人靠得住,能帮他把住军权!

而势力比蒋介石强很多的汪精卫之所以败给蒋介石,也是因为没有注意抓军权。在黄埔系满天飞的国民党中,他汪精卫手下就没几个像样的将军。没有军权,就等于没有政治前途!蒋介石用嫡系军队,打败了其他军阀,这才成了中国的“元首”。对了,在抗战时,蒋介石也是以“军事委员长”的名义,统治中国的。

毛主席闹革命的时候,也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至理名言。手里有枪,你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发言权。蒋介石为何怕毛主席,为何不顾抗战大业也要搞摩擦,就是不想让毛主席手里有枪杆子。

最终,毛主席用手里的枪杆子打败了蒋介石为首的所有军阀。解放军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支军队,军权归新中国。军阀割据混战,也到此结束。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说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包不包含“军阀割据混战”这一特点的话,蘑菇我认为应该是包含的,但这不是唯一的特点,而且到了民国后期,这一特点也发生了不同于前的一丝变化。

军阀混战的时期来临了

1912年4月~1916年6月。北洋军阀代表袁世凯执政,北洋军阀专制制度确立的时期。

1916年 6月~1924年11月。这是北洋政府保留责任内阁制之名,行封建军阀专制之实阶段,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

1924年12月~1928年 6月。这是北洋政府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实行军事独裁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南方北伐战争的兴起与发展,北洋军阀实力备受打击,开始走向溃散和小军阀形态。

1928年 6月,奉系军阀被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击败,后又发生一系列事件,如张作霖身亡,

东北易帜等,北洋政府统治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天下一统”

在国民政府方面,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终于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其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925年7月~1928年10月,早期国民政府阶段。中国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军政时期。


1928年10月~1948年5月。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依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试行的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实施五院制。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训政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统治。

事实上,虽然在名义上国民政府是民国时期的“正统”,但地方军阀同样并存,他们选择顺从国民政府的统治,但是在其原有地区上却仍然保持着极大的影响力,且地方派系矛盾在地方,在中央也屡有发生。如国民党的李宗仁、白崇禧便是桂系。


起初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确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建立之初确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各项制度与法令都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法制,自由等。 随之而来的是袁世凯复辟,封建制度重新占据主导。袁世凯只在位81天,但其复辟所带来的影响却对未来几十年的民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华大地群雄比起,军阀割据,中华民国虽有名,实已亡。


蘑菇雅说


民国军阀割据混战原因有三,这三点凑成了民国的军阀割据混战的特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根本原因

当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壮大,不断向外寻求其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资源,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争夺和瓜分利益的表现。

2、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力量转变是导致民国时期军阀战争的外在动力

上个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各国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一巨大转变也在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社会。

这是因为,一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变化,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政府统治被推翻之后在中央统治层面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代言人。

3、民国时期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变革是导致军阀混战的内在原因

在政治形势上,1916年旧军阀的代表性人物袁世凯死后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北洋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导致一时间没有人能够掌控整个政治形势。在这一国内形势下上,各地方拥有一定军事实力的人物纷纷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求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




历史太傅


是也不是,首先在袁世凯登基闹剧之后各路军阀轮番登台,政府更迭严重,谁有兵权谁的兵强马壮谁就可以组建政府毫无民主可言!其次,在北伐后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后,全国总体来说是完成了统一,有过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抬头微笑812


′军阀割据混战’,是民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社会情况。因为在当时只认为(优其是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帝王制世袭特权就完成任务了,没考虑内奸会阻挡人们意志形势发展的阻力,为此,就把主要兵权交给了当时孙中山先生最信任的袁世凯,袁世凯失信,背叛辛亥革命,复辟自称皇帝大总统,就这样没得到孙中山以及辛玄革命老先区们的支持拥护,完全是叛徒。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引起全国军阀混战。东北三省的张作霖大军阀,河南的吴佩夫大军阀,山西的闫锡山大军阀还有南方的白崇喜、李宗仁等军阀在全国混战,由于内部争斗,导致外来二战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欲血奋战八年彻底把日本赶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又经过十年战争,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用户平等


军阀割据只是民国上半期的主要特征,民国下半期的主要特征是国民党党国统治+中共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