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他的个人意见,还是太上皇宋高宗授意的?

一德格天1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是他的个人意见,不可能是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授意,因为当初给岳飞审定罪名并处以死刑,赵构是最后拍板的人,如果又授意儿子给岳飞平反,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抽自己的耳光吗?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以“倦勤”为由退居二线,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养子赵昚,为宋孝宗。孝宗上台后,不甘苟且偏安,希望重振国势,有所作为,即位第二年,他起用张浚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江州、池州、江阴诸路军马,积极筹措北伐事宜,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准备北伐金国,恢复中原。

要北伐,当然要进行舆论宣传,要为北伐造势,而要做宣传,要为北伐造势,就得宣传北伐典型。当时,在民间对北伐英雄赞誉度最高的就是岳飞,尤其是岳家军在抗金过程中的英勇壮举和辉煌战绩,给了南渡的老百姓以巨大鼓舞,他们盼望着岳飞式的英雄再现,盼望着朝廷北伐,恢复家园故土。在这种情况下,孝宗在开启北伐之前,便很快为岳平反,此时距岳飞就义,已经20年时间了,当时岳飞就义后,尸骨不知何处,孝宗甚至还向天下悬赏求尸,得到岳飞遗骨后,依礼厚葬,给予了岳飞极高的礼遇。

为岳飞平反,实际上就是说当时判岳飞罪行,是搞反了,是不对的,这时要纠正过来。作为太上皇的赵构,此时并未去世,也未老眼昏花,因为此后他还活了20多年,清醒得很呢,对于他来说,给岳飞平反,就是说他当初搞错了,还没去世,就朝令夕改、评判是非,他心里自然是非常反感的,更不可能授意如此。

赵构的想法,其实可以从一些史料中与宋孝宗交流北伐时的态度可以看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曾记载说:“上每侍光尧,必力陈恢复大计以取旨。光尧曰:‘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自此不敢言。”上,即是孝宗,光尧是太上皇赵构的封号。意思是孝宗每次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提及“北伐”,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

开始,赵构以为他年轻气盛,说说也就算了,谁知孝宗似乎铁了心,摩拳擦掌,积极备战,这可把当年以“外求和、内偏安”为政策的赵构惹恼了。一次,孝宗又提起“北伐”,赵构发怒道:大哥呀(高宗的两个养子中,赵昚大,故称),你还是等我“百年”之后,再考虑这个问题吧!赵构对北伐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赵构既明显反对北伐,自然不可能同意孝宗为岳飞平反,更不可能授意平反。而且,孝宗后来之所以最终发动了北伐,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发动北伐,自然要通过正规的朝会、正规的官方文件形式,但太上皇赵构反对北伐,朝廷内部那些重要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赵构提拔使用的,自然更听太上皇的。

所以,孝宗准备北伐,但三省与枢官院的官员就是按照太上皇的旨意拖延着,不发文,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孝宗干脆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众将下达了诏令,开启了“隆兴北伐”。这也从侧面证明,赵构不可能授意给岳飞平反。


帝国的脸谱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赵构授意的;但是,仔细想想也知道,如果赵构不点头,孝宗是不大可能为岳飞平反的

宋孝宗这个皇帝,当的和其他皇帝都不一样。别的皇帝基本都是把老子熬死了才上位,而他是老子死了他就不干了。也就是说,宋孝宗的皇帝生涯,是和赵构的太上皇生涯相伴的。他当皇帝的时候,赵构基本都还在。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那三年——名义上嘉庆是皇帝,但是基本什么事都还是乾隆说了算,嘉庆反倒成了摆设。往前推六百年,南宋的高宗皇帝虽然没有像清朝的高宗那样还是大权独揽,却也对朝政有着重要的影响。

孝宗之所以要为岳飞平反,是因为他要发动对金的北伐。如果要北伐,就必须树立一个正面形象。而坚持北伐的岳飞,就是最合适的典型。另外,岳飞是被赵构忌惮而又痛恨的秦桧害死的,把他摆到前台,正好还可以把脏水一股脑全部泼给秦桧,洗干净赵构。

“孝宗”之所以其庙号为“孝”,就是因为他在历代皇帝里面是最尊崇孝道的一个,实打实的做到了凡事都对赵构三请示五汇报。为岳飞平反这么重大的政治事件,倘若赵构不点头,孝宗必然是不会一意孤行的。

顺便说一句,赵构同意、至少是默许为岳飞平反,是纯粹的政治行为而不是个人感情的忏悔。比如说,南宋评议“中兴十三处战功”的时候,就没有岳飞一点事情。



青言论史



岳飞在中国历史上注定是英雄人物化身,他的平反是当时形势所趋,也是当时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政治较量。

宋孝宗赵昚因是高宗养子,即位后上面还有个太上皇,并没有多大实权,也沒有什么势力,需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的威信与声望。所以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下了一道诏书,给岳飞平反。说岳飞:“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等等一堆好话。后又曰"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之,“以说明皇上还记得岳飞好的,功是大于过的,处理得有点重。因此”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当时,为岳飞平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金人战事又起,朝中老牌主和派己死的死,退的退,主战派占主导地位,再加孝宋刚即位,也需振奋民心,激励将士打一场胜仗。所以岳飞是最好的典型,为岳飞平反也理所当然,众望所归。高宗事前知不知道?肯定知道,装糊涂呗。


车工00


本问题虽仅问岳飞被谁平反之事,不涉及岳飞忠奸之讨论,谁曾想却又引来黑岳党一片犬吠之声。不知道到底是我中华民族的正统价值观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特立独行的时代出了问题? 在此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岳飞平反的过程,分析一下到底是高宗还是孝宗为其平反?顺便也拨斥一下黑岳党断章取义的言论。



一、岳飞之死是主和派战胜主战派的必然结果,但形势变化,主战呼声高涨之时,平反也是必然结果。

当年岳飞被杀的原因其实很明白。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国家无法得到是休养生息。皇帝逃往江南,文臣武将也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仗打的时间太长,打疲惫了。朝廷想求个安稳,先稳住这半壁江山。但在宋朝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有无战事也直接决定着武官的地位。而此时岳飞正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身为一个武将,生性特点本身和文官就不太合群,再加上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很容易让对手抓住一个问题而无限放大,再加上皇帝都是主和派,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飞之死几乎无法避免。



那我们都知道宋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合约根本撑不了多少年。先是金国撕毁合约,南下入侵。后是宋朝兴兵多次北伐。这主战派和主和派势力对比也忽上忽下,此消彼长。当年杀岳飞的时候是对主战派的一次严重打压,但金国毁约,战事又起的时候,激发武将为国尽忠的精神,岳飞实则是最佳的教材。所以对岳飞的平反,不是某个皇帝来定,而是这个时局决定的,无论谁在位,谁说了算,岳飞都终将平反。

二、岳飞的漫漫平反路

第一阶段发生在秦桧死后的第六年(公元1161年)。这一年,金国撕毁协议,大举南侵,这秦桧真是死得早啊,否则在这种主战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之下,他会不会也像岳飞一样被治罪呢?这一年,宋高宗赵构根据群臣的建议做了一个决定

“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

也就是说允许岳飞和张宪的后人回到自己的老家,或者说随便你去哪儿,我不再监管里了。就这个决定连赦罪都谈不上,充其量是个“减刑”。



第二阶段发生在宋孝宗登基的第一年(公元1162年),也就是金军大举南侵,南宋正在内外交困的时候,赵构正式退位为太上皇。我们可想而知,现在在前线作战的那些将士们,心里是什么状况。出生入死,杀敌报国,最终落个莫须有的谋反。有多少人还会跟你这么玩儿命啊!这个时候给岳飞平反就要提上日程了。于是接下来,岳飞被恢复官位,以礼改葬,发还家产。后来还赐了岳飞谥号“武穆”,对其后人也开始赐宫任用。不过宋孝宗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水火不容的岳飞和秦桧之间,采取了互不否认的方式。如果当年秦桧的所作所为是错的,理应现在被追究责任,否则就认为她当年做的没有错嘛?所以说我们不能看出,这个时候,南宋朝廷所做到的也只是赦罪,离平反的距离还比较远。



第三阶段发生在宋宁宗筹备开禧北伐的时候,岳飞被追封为鄂王,这无疑是南宋王朝最高受封的最高荣誉。同时,秦桧的申王爵位被剥夺,“忠献”的谥号也被取消。这也是朝廷表态给到前线杀敌的将士一个清晰的交代。这是岳飞一案得到彻底平反。

三、南宋和金国之间的时局决定了岳飞平反是早晚的事,不管谁在位都会为岳飞平反。这个过程我是宋高宗授意宋孝宗实施的。



我们都知道宋孝宗之所以"孝"为谥号,是因为他出了名的孝顺。他这个孝顺可不比其他人的孝顺。因为宋高宗赵构无后,自己一脉的宋氏后人又皆为金国虏去,只好从民间寻找,太祖皇帝赵匡胤一脉的后人,然后过继给了赵构,之后继承了皇位,所以宋孝宗的孝顺,容不得半点马虎。要知道宋高宗赵构退位作为太上皇多达25年。可以说这20多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里,宋孝宗赵昚说了都不算。为岳飞翻案,实际上是打太上皇的脸。由于政治的需要,必须翻的话,这打脸的事儿必须赵构自己来干。所以说,如果没有得到太上皇的授意,这孝宗皇帝是万万不能这么干的。孝宗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二个月,下达了诏书:

"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当时的态度很明确,岳飞事出了事死的,但太上皇一直念念不忘。虽然这几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岳飞当初有功,对国家贡献很大,太上皇都非常思念他,离给他平凡还有距离,但未岳飞的平反之路就是这么被开启的,在之后近百年的时间里才逐步实现沉冤昭雪。



当前社会上跳出了一批黑岳党,到底有什么目的我也想不通。所列举出的理由,也根本经不起推敲。但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很清楚,妖言惑众,吸引眼球,毒害青少年的基本认知,伤的是中华文明的自信,毁的是华夏民族的抗争精神。

为岳飞平反到底是谁决定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种时局之下,无论是谁在位,都会还岳飞一个清白。当年杀岳飞,如果说是政治需要,那么之后为岳飞平反,更是政治需要,更是民心所向。因为岳飞代表的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不会因小人得志而改变,更不会因鸡鸣狗盗之徒的无耻言论而凭空消失。

说你的看法。


牧渔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受宋高宗赵构禅让,登基为帝,是为宋孝宗。

他在位期间,发动了隆兴北伐,改订和议,又创造了乾淳之治。

可以说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了。

然而,庙号孝宗的赵昚却做了一件“不孝”的事,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登基之初,矫诏为岳飞平反。

诏曰:“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那么宋孝宗为何要为岳飞平反呢?

第一,赵构改主意了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间为绍兴三十二年,此时宋孝宗刚刚继位,太上皇宋高宗可还在呢!在这种时刻,如此明目张胆的反对前任,如果没有赵构的首肯,估计宋孝宗也不会那么干。不然如何对得起这个“孝”字?

其实当年赵构杀岳飞,无非两个原因,第一搞个功高震主的典型,树立以下自己的权威。第二岳飞违背了自己的议和政策。但从个人角度来讲,他和岳飞矛盾不是很大。

电视剧《精忠岳飞》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朕的天下也在这。”

其实很好的概括了宋高宗与岳飞的恩恩怨怨。

而现在赵构他已经退居二线,所谓的皇权压力没那么重了;同时当时与金国,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和平愿望。

再加上宋孝宗乃是养子,而且出自宋太祖一脉,初登大位,根基不稳。

利用岳飞的名声来为新皇造势,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第二,因为岳飞是个忠臣,深孚民心。

众所周知,岳飞是个抗金的大功臣,在老百姓的心中更是神圣而又崇高的。而当时正值金兵压境,南宋百姓人心涣散。

所以,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宋孝宗,即位之初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民心,所以他要为岳飞平反,这样一来可以稳定人心,二来可以得到百姓更高的认可。

第三,宋孝宗想要北伐。

宋孝宗是南宋的中兴之主,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建立万世功勋,所以他一心要北伐,因此他才会为抗金名将岳飞平反,从而表示自己抗金北伐的决心。而皇帝通过对主张抗金或者和金的大臣的褒贬从而表示自己的政治倾向的例子古来就有,就拿秦桧来说,当年宋宁宗决定北伐的时候,就马上把秦桧的谥号改成了“谬丑”。

而等到北伐失败,想要跟金人议和的时候,又把他改回了“忠献”。

所以从南宋皇帝对一些大臣的态度也就不难看出皇帝对金的态度,而反之,皇帝也通过对大臣的态度来表示自己对金的态度。

而事实也证明了,宋孝宗就是要北伐,隆兴元年(1163年),也就是为岳飞平反的第二年,赵昚便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了隆兴北伐。所以,他会为抗金名将岳飞平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岳飞曾经表示支持立宋孝宗为太子,于宋孝宗有从龙之功。

其实原来岳飞跟宋高宗关系是不错的,可是就是因为表示支持立宋孝宗为太子,管了最不该管的事儿,所以才会和宋高宗心生嫌隙。

当时为了分化南宋,金国便把宋钦宗的太子赵谌放了回去,从而南宋皇帝之位就有了争辩的舆论,动摇了国本。

所以值此内忧外患之际,岳飞便劝谏宋高宗立宗室之子赵瑗(宋孝宗以前的名字)为太子,从而安定国本,绝了金人的念想。而岳飞此举虽然是为了安定国家,可是却彻底得罪了宋高宗。

别忘了,虽然宋高宗生理有所缺陷,可是毕竟那是才30岁出头。

宋高宗一直坚信自己还能生一个,赵瑗自始至终都是个备胎,而岳飞此举无异于是在高宗的心口上撒盐(男人不能说不行啊),所以于宋高宗而言,岳飞便不再可信。

然而对宋孝宗而言,岳飞却是支持过自己的有功之臣。

而如今自己当上了皇帝,自然要投桃报李,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一来以示自己的隆恩,二来好让他人也尽死报效。

总而言之,为岳飞平反既是孝宗之所需,也是高宗之所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平反并不彻底,只是撤销了岳飞的罪责(因为本就是“莫须有”),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这很正常;但并没有追授他的功绩。由此可见,他还是给赵构留了相当大的余地的。


白话历史君


宋孝宗为何叫做“孝宗”,就是因为他一生至孝。那他是孝顺谁?自然是孝顺太上皇宋高宗。

虽然不能说,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事事都有宋高宗的影子,但是,在一些大政方针上,宋孝宗必然会与宋高宗商议,甚至许多政略本就是宋高宗授意。

在宋人笔记《西湖志余》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很能说明宋高宗与宋孝宗之间的关系。

高宗居德寿,到灵隐冷泉亭闲坐。有一行者奉汤茗甚谨,德寿语之曰:“朕观汝意,度非行者也。”其人拜且泣曰:“臣本某郡守,得罪监司,诬劾为庶人。无以糊口,来从师舅觅粥延残喘。”德寿恻然,曰:“当为皇帝言之。”

话说宋高宗已经退居德寿宫,做了太上皇,有一天他去西湖灵隐寺冷泉亭游玩。他见到一位侍从端茶递水十分恭敬,宋高宗一时兴起,就道:“朕看你的意思,你应该并非寺庙中僧人?”那人闻言立刻下跪磕头说:“我本是某地知州,因为得罪了有关部门,被人诬告于是被贬为庶民。没有办法养家糊口,之后来到寺庙中帮忙,混口饭吃。”

宋高宗听了心中有些同情,随口答应道:“来日我抽空会和皇帝说说此事。”

回宫之后宋高宗就把这件事情闲聊一般,告诉了宋孝宗。

几天后,宋高宗再去灵隐寺却发现那个人还在,询问他官府有没有人找他,那人说没有。

宋高宗勃然大怒,认为自己面子丢大了。回宫之后,宋孝宗来请安时,宋高宗不笑,也不说话。宋孝宗再三询问什么原因。宋高宗也不吭声。一旁吴太后做和事佬,劝说道:“孩儿好意来请安,你怎么生气呢?”

德寿曰:“朕老矣,人不听我言。”孝宗益骇,复从太后请其事,德寿乃曰:“如某人者,朕已言之而不效,使朕愧见其人。”

宋高宗这才说,我老了,我的话已经没人听了。宋孝宗闻言吓得半死,不敢直接问宋高宗,只能再请吴太后帮忙询问。宋高宗才说,如某某,我都已经给你打过招呼了,可是,我说话没用啊。

宋孝宗这才明白,他急忙解释道,自己昨天已经把太上皇的意思告诉宰相了。宰相调查后禀告说,那人确实是贪赃枉法,罪证确凿,能够免于一死已经算是万幸,是绝不可能再次录用的。

不过宋孝宗表示,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他一定会给办妥。宋高宗这才开始有说有笑。

第二天,宋孝宗立刻找到宰相。宰相还是与昨天一般说辞。

宋孝宗直言相告道:昨日太上盛怒,朕几无地缝可入。纵大逆谋反,也要放他。

太上皇大怒,就算是那人是犯下谋逆大罪,也要给放了。于是,那人明明是个大贪官,可因为宋高宗一句话,不但罪责免去,还官复原职。

几天之后宋高宗又去灵隐寺,那人非常欢喜,恭敬道:臣已得恩命,专待陛下来。谢恩而去。

其实,宋高宗一点不在乎这个贪官,甚至以后宋孝宗杀了这个贪官,他也不会在意。但是,当他开口向宋孝宗说情时,那人是否是贪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宋高宗的面子。

宋孝宗不听,就是不给宋高宗面子,宋高宗就要发脾气。

我们都知道宋孝宗并非宋高宗的亲儿子,因此,他必须比亲儿子还要孝顺一万倍,才能讨得宋高宗欢心。宋高宗欢喜了,宋孝宗这个皇帝才能当得硬气。一旦宋高宗宣布宋孝宗不孝,孝宗立马就有被下台的危险!

要知道,宋高宗就等于是南宋的开国皇帝,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马!

更何况,宋高宗实在长寿,自己当了三十来年的皇帝,又当了二十来年的太上皇,差一点把宋孝宗给熬死了。

在如此折磨煎熬之下的宋孝宗,敢不听从宋高宗旨意?

至于给岳飞平反一事,发生在宋孝宗继位第一年。那时候宋孝宗的皇位都还没有坐稳呢!因此,给岳飞平反,妥妥的是宋高宗的意思。

那宋高宗为何要给岳飞平反呢?当初不是他坚持要杀岳飞的吗?

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宋高宗在意的从来都是皇权。当初他力主和议,岳飞一意北伐已经成了最大阻碍,于是,杀岳飞,收兵权,完成和议,是他当时的主要意图。

一晃二十年过去,金国新任皇帝完颜亮悍然撕破合约,发兵南征。与金国大战势在必行。为缓和国内矛盾,提升将士士气,宋高宗授意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同时还大力提拔主战派官员,积极进行备战。

其实,宋高宗此人并非 一味求和的投降派,他的一贯主张就是以战求和,打出筹码,然后谈判。因此,为岳飞平反,也附和宋高宗的一贯利益。


叶之秋


孝宗为岳飞平反是他个人意见,并非高宗授意。世人只看到孝宗对高宗十分孝敬,却勿视了另一面,即高宗经长期考察,认为这个接班人完全合格,因此放心交权,不管朝政,安享清福了。他若恋权,干脆占着帝位不走好了,谁能勉强他?

秦桧死后,赵构平反了好多秦造成的冤案,但就是不替岳飞平反,可见其厌恶之深,否则在平反好多冤案时把岳飞也昭雪好了,何必留给孝宗干?还有,他对北伐也是不同意的,认为战争对金而言,无非是关系到胜败,但对南宋却关系到存亡,不能冒险,当孝宗还是太子时曾向他提议北伐,他说:"大哥,待老者百年后却再议之。"此外,他对张浚的印像也很不好,对孝宗说:不要相信他,他专把国家官职作人情。

但是,孝宗登位后,马上宣布为岳飞恢复官职,赦回其家属,又重用了张浚,开始准备北伐,这都与高宗的心意不符,但他并不反对。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既然退了,就该彻底放权,让孝宗去干,也相信他会管好这座江山,否则自己依旧做皇帝好了,退什么?好比一般家庭里,父亲对儿子的婚事有看法,不大欢喜未来的儿媳,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儿子坚决要娶这个姑娘,父亲怕儿子伤心,也就不管了一样:只要你中意就行,老爸相信你的眼光!

所以,这对父子的关系是互尊互爱的:孝宗固然十分孝顺,但高宗也很信任、尊重孝宗,放手让他去干,即使违背自己的意思,也尽量不干预,让年轻人去干,在实践中成熟起来!


阿斌270202161


给岳飞平反,应该不是高宗授意为之,但孝宗一定征求过高宗的意见并得到默许方可为之。由此可见那些黑岳的喷子可以住嘴了,岳飞是否蒙冤高宗应该是最清楚的。当时朝中及民间挺岳者大有人在,否则凭岳珂一本当诛灭的罪臣之后是不可能让高宗宁愿接受自己政治生涯的这一污点而为之翻案的。当然孝宗在这件事上也给高宗留足了面子,把陷害岳飞的罪则全部推到秦桧等人头上,宁宗时更是剥去秦桧的王爵、改谥谬丑。当然从封建君为臣纲的角度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便是冤杀了岳飞,高宗也不可能被追责。


播玉斋


从史实来看,平反岳飞是宋孝宗和宋高宗的合意 目的是营造隆兴北伐形象,激励士气

1、1161年11月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四路攻打南宋,遭遇背叛而死;同时虞允文的采石之战、李显忠收复淮西失地、蜀地宋军收复大散关以北失地,南宋北伐气氛重新活跃;

2、1162年6月,赵构禅位给宋孝宗。这显然是赵构本身也有意北伐,但赵构自己当年签署绍兴和约,出于形象和政治考虑,不好给人出尔反尔的口实,于是禅位给宋孝宗,一则继续营造北伐气氛,扩大南宋对金国的优势,激励士气;二则给宋孝宗通过北伐收拢人心稳固统治,三则实现当年签署绍兴和约的心愿——休养生息后再战,现在机会和人心都有了,是进行北伐的时间。

3、1162年7月,宋孝宗即给岳飞平反。

4、1163年宋孝宗派遣张浚、李显忠进行隆兴北伐。

完颜亮攻南宋、南宋反击成功——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宋孝宗平反岳飞——宋孝宗进行隆兴北伐。

很显然,宋孝宗给岳父平方,根本目的在于营造北伐形象,为隆兴北伐进行准备。

宋高宗6月禅位,7月宋孝宗即平反岳飞,你说宋高宗没有参与,可能吗?尤其是以宋孝宗和宋高宗如此融洽的关系。

也许,这根本就是宋高宗自己的主意,不过是让宋孝宗出面行动。

《宋史 孝宗一》:

”丙子,遣中使召帝入禁中,面谕之,帝又推逊不受,即趋侧殿门,欲还东宫,高宗勉谕再三,乃止。“

宋高宗在禅位前亲自和宋孝宗有过谈话,或许就是关于隆兴北伐策略和岳飞平反问题。至于所谓宋孝宗”推逊不受,即趋侧殿门,欲还东宫“,宋高宗”勉谕再三“,不过是禅位传统形式——不能一说禅位给你就立马接受,必须推辞三次,否则就是程序不合法。

杀岳飞,是为压制主战派,让绍兴和议得到保障,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平反岳飞,是为了营造北伐气氛,为隆兴北伐准备。

杀岳飞是为了南宋国家利益,为岳飞平反也是为了南宋国家利益,毫无冲突。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民意和他自己良心释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