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在战场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续?

柳双龙


论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除了威慑力太强的狙击手,莫过于主攻输出的机枪手了,当然,倒霉的机枪手们也是头一个被敌方迫击炮、狙击手干掉的,所以战时机枪手的存活率都很低,所以机枪射手的存活率是机枪保持持续火力的第一要务,通常情况下,步兵连长会亲自选择机枪阵地,机枪阵地既要便于发扬火力,也就是良好的射界,又要具有隐蔽性,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因为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二战时让盟军苏军都闻风丧胆的MG42通用机枪,因其极具特色的枪声而被美国大兵称为“希特勒电锯”,这种机枪理论最高射速达到1500发/分,实战中也能达到1000发/分,不过在战场上哪里会这么用,要是每个机枪手都这么突突,那德军后勤啥都不用干了,只送子弹就得累到死,合格的机枪射手都是培养出来的,只有经过训练才能把射速控制在500发/分,才能操作一挺MG42机枪。有经验的射手都是三五发点射,能用100或200发子弹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保证了火力持续,步兵班排才能发挥出战斗力,抗战时期,国军轻机枪大都是20发弹夹,就更经不起持续不断的啪啪啪了,于是国军将领这样教育士兵,日本鬼子的机枪手开战之初,通常都是三发点射打过来,名曰:怕不怕?我们要采取两发点射回击,名曰:不怕!这样对面的鬼子就知道碰上硬茬了……



王者荣耀WJG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要一直“哒哒哒哒哒”个不停,而是要“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过去的影视剧(尤其是抗战神剧)对很多人有误导,那就是机枪就是一直开枪个不停,这个问题哪怕是过去细节做的非常好的老电影,也是经常开个不停,事实上那是最没有威胁的。

过去有句老话: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新兵听到轰隆的炮响就会很怕很慌乱,事实上只要注意听炮弹落下的声音,就能确定炮弹距离的远近,注意卧倒隐蔽,另外通常一个弹坑不会落下炮弹。但是机枪不同,因为子弹速度超过音速几倍,加上射速快,弹着点分布广,没有预兆的已经被打成筛子了。

但是只要一听对方哒哒哒个不停,就知道是新手——没有瞄准是不能打中人的,而哒哒,哒哒,也就是常说的短点射,或者短长点射交错,这种有瞄准,有宽阔射界的,就是冒头就会被打死打伤。

机枪一般会每隔5发子弹或者几发子弹就会有曳光弹,目的就是给射手进行射击时,能够随时调整弹着点(当然也有指示目标作用),所以射手只要概率瞄准,凭借喷洒弹雨,就能把人打成筛子。

所以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机枪。这种方法不但火力压制能力最好,同时因为射击较为少,所以枪管能够维持较低温度。

其他的办法就是技术方法了,比如水冷,风冷,换枪管,其实现代战争中,火力响应速度快,狙击手远距离精确射击等,各个方面都比过去强很多,所以快速转移机枪阵地成为一种必然——机动等于防御。我军严格限制机枪的重量,就是考虑到机枪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站桩输出,重量轻方便步兵快速转移。

所以像西方步兵班普遍采用通用机枪,往往空重10几公斤,在我眼里就是邪教。

88通机下班,更是邪教中的邪教。


木荣雨北


自人类使用火器以来,如何在战场上保持持续而强大的火力优势,就成为各国军事家们思索的问题。从线列步枪时代开始,人们就发明了三段击、六段击、九段击的战术队形,已保证火力的持续输出,从而压制对手,造成战线上的优势,从而迅速赢得局部战争的胜利。

现代战场上自动武器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弹药消耗量,为了避免在关键时刻打光子弹的尴尬,特种部队采用了一种现代的“三段击”战术,既保持强大而持续的火力输出,又不会出现大量浪费弹药致使关键时刻弹尽粮绝。



现代“三段击”战术是指在进攻或撤退的过程中,第一名队员保持全自动射击,第二名队员保持点射,而之后的队员准备或换弹夹。当第一名队员弹匣打空时,则迅速撤至队伍后方,后面的队员替补他的位置,这样依次循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使弹药的利用率最大化。

以上所述是指在特种部队在行进中射击的方法,另一种属于在阵地战上构建持续且强大的火力输出。即在阵地或掩体上构建交叉火力网,当构建完合适的防御或阻击阵线后,出现阵地上单双数火力交叉射击的情况。即1、3、5、7等奇数防御阵线上的队员全自动射击时,2、4、6、8等偶数防御阵线上的队员进行点射。当奇数阵线上的队员换弹药时,偶数阵线上的队员进行全自动射击,同样依次循环,从而构成强大的火力网来阻击敌人。
现代自动武器的大量装备,带来了几十倍于前人的火力,但强大的火力也带来了更大的弹药消耗量,如何保持有效的火力输出,一直是各国军事专家思索的问题,现代特种作战也会根据任务的不同,选择在不同阶段输出不同火力。


思货时间


机枪在战场上是随行火力,无论是进攻的战斗还是防守的战斗,机枪都是重要火力配置,所以,如何使用机枪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得根据机枪的特点给予配置。总的来说,机枪分为三种射击方式:一是非瞄准射击,是近距离射击,射击距离为0——50米,不用瞄准,机枪对准人形目标射击,这种非瞄准射击准确率高于瞄准射击,因为近距离射击讲究的是枪口移动的速度快于人移动的速度,才可击中目标。二是瞄准射击,距离50——400米,该距离内的敌人目标是进攻状态,以点射打击目标,每次点射两发。其三是拦阻性射击,对敌400——1500米的集团目标进行拦阻射击,隔断某一时空区域。如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美军封锁我阵地与后方联系的值班机枪,我军后来到了极其艰难的境地,送上一个苹果可立二等功。


指缝阳光63326531


这个情况有必要分成两部分来讲解,一部分是现代战争,另一部分就是一战二战期间。一战期间除了马克沁,其他机枪的火力持续性本身就不怎么好,所以我们以马克沁为例讲解一下。机枪如何能发挥最大的杀伤力在一战也算是种学问,水冷式马克沁机枪在战前就被德国看上了,这种机枪采用帆布弹链供弹,一般250发刚好装满一弹药箱,除较大机械故障外,只要有水它几乎可以不停的开火。除了购买,德国还在它的基础上自行仿制了MG08式机枪(德国版马克沁),到一战前夕德国部队已经大量装备这种重机枪,该枪一直持续使用到二战结束。

刚被挖土党出炉的德国原产MG08机枪,制造商为德意志武器弹药公司。

MG08的散热管内可以装3公斤水,每分钟理论射速达到450发,也就是说一分钟刚好可以打光两轮供弹。不管哪种机枪,一般射手们都不会按着扳机不松手持续射击,除了对方大规模冲锋实行火力压制外,通常情况都是以点射为主,相信这在机枪使用教程中都会写到。那么接下来就要解决机枪阵地设立的问题了,一战前美国就已经做了实验,他们发现将两挺机枪放在阵地两侧,让这两题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弹幕,其杀伤覆盖率大大高于安装在阵地正面,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绞肉操作“火力交叉”。

不明白的亲们看看下面示意图就明白何为火力交叉了。

所以从理论上讲,要保持火力持续性就不能单打独斗,如果是一个机枪阵地,那只能求自己了,人少的时候用点射,人多就开启火力压制,两挺机枪交替射击最佳,能保持持续的火力输出,一直控制战场。到了二战实际机枪手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尤其是野战,突突不了多久人家的迫击炮、榴弹炮、掷弹筒、枪榴弹就招呼过来了。如果工事坚固还好说,要不然连人带枪都得飞天上去报销,而且机枪手还是二战新生“兵器”狙击手重点照顾客户,长点心吧,还不等着爽脑袋都对穿了。不过好歹二战也算是阵地战、运动战各一半,机枪阵地有存在的必要。

二战机枪不得不讲一下撕布机MG42,射速极快经常打的盟军抬不起头,虽然是风冷机枪,但是换枪管的速度一点不比上子弹慢,这也就是MG42持续射击的秘密。

MG42的诞生完全是被《凡尔赛条约》逼出来的,英法自己作的也不怪别人。那么刚才说了二战期间真正生存率较高的机枪阵地也就类似在“大西洋壁垒”的防线内,那里的工事甚至可以防大部分舰炮直射。到了现代战争首先要考虑陆军的“出场率”,像类似“外科手术刀式”打击几乎没有陆军什么事,拒敌门外的是靠海空力量,如果失去海空优势,陆战继续打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以现在美军的标准步兵班来看,每个班配两挺M249机枪,这些机枪都极为轻便灵活,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移动,而现在几乎没有了机枪阵地,任何一个人在同一地点待的时间长了都有可能送命。所以两挺机枪在一定环境下可以为其他队友提供火力掩护,至于火力是不是持续射击根本就不太重要了,需要的几率已经很小。当然干机枪手的一定是力气活,不过有那空枪榴弹也打了好几轮了。

听说前面有火力点?来让我看看。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观点与交流,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大家知道,枪械连续射击,枪管很容易发热,枪管一发热,轻则影响射击精度,重则枪管烧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战斗中如何保持火力的持续,又不让枪管过度发热影响战斗,一直是各车军队研究的问题。


(美军的M249轻机枪机连续射击后枪管发热情形)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外乎就三种方法。一是强化枪管,延缓枪管发热保证寿命。二是用外部冷却方法阻止枪管发热。三是不断更换枪管,轮换射击。因为第一方法对枪管的材质要求很高,制造成本也很高,虽然有现代许多枪管是高强度的,但始终是没有永远不发热的材料的。所以,第二第三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枪管套一个装水的冷却筒,就可以冷却枪管,保持连续射击了)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重机马克沁重机枪,就是一种用外部冷却方法,用水冷的方式阻止枪管发热保持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水冷式机枪。据说,有时候战斗正酣,一时找不到水源注入枪管冷却筒冷却枪管,士兵们就用尿液代替,呵呵,不知是真是假。一二战时,很多重机枪都是用这种方式冷却枪管以保持持续射击的。但这种方法让枪械变得过于笨重,影响作战机动性。

(中国抗日期战场上的经典名枪--捷克式轻机枪,就是一种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机枪)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机枪,现代枪械,特别是轻机枪基本都是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比较著名的就是在我国抗日战场上显赫一时的捷克式轻机枪了,这种机枪备有两套枪管,战斗中可以快速更换轮流使用,这样可以避免一枝枪管连续射击发热的情况了。

(美军士兵在训练更换机枪枪管)

当然,还有一种降低枪管发热的方法,就是采用长短点射结合的射击方法。这是机枪手必练的射击方法,即短连发与长连发射击轮换使用、打打停停,尽量延长枪管发热时间。


50后男人


关于机枪保持火力的持续性是一个很有技巧性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机枪的种类,在这里我简单的根据作战情况把它们分成班用机枪,通用机枪和固定防御机枪,载具上的机枪我就不算在内了。一般班用机枪是随班组运动的班组支柱火力,用于对付轻步兵等软目标,重量较轻。固定防御机枪一般是大口径机枪,用于对付轻型装甲车辆,防止装甲车辆冲击营地哨卡等固定区域,有时也承担对低空目标的防御任务,重量较大。而通用机枪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可以随班组前行,也可以装上三脚架当做固定防御机枪使用,不过口径较小,只能打击软目标。

下边就进入正题了,班组机枪什么时候开火,怎么组织班组火力呢,首先要明白班用机枪在班组种承担的作战任务。班用机枪在步兵班组中属于支柱火力,承担中近距离压制和杀伤敌方地面软目标,利用短点,长点等射击技巧对敌军进行压制和杀伤,必要时也可以用扫射。保持火力持续性的关键就是保持对敌军压制的同时注意保持弹药量,尽量多使用短点射,进行精准射击,保持迟滞敌军,进而掩护我方士兵进行攻击或者防御。在换弹药的时候呼叫友军机枪或者步枪进行火力掩护射击,这样可以保证火力不间断,从而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

通用机枪则一般配属到连或排,作战任务和班用机枪一样,不过由于它使用的是全威力弹所以也可以对一般非永备工事内的目标进行压制和杀伤,射击方式和班用机枪一致,不过由于弹药口径相比班用机枪大,所以单人携弹量会相应减少一些,不过通用机枪一般是三人一组,由组长指示火力方向,射手射击,副射手准备弹药,射手阵亡则由副射手接替,组长准备弹药。

固定防御机枪相对通用机枪来说口径更大,多是12.7mm口径和苏制14.5mm口径的,这类机枪因为弹药口径大,枪管长所以弹道平直,射程一般都在1.2公里以上,配合光学瞄具可以远距离打击敌方轻型装甲目标承担低空的防控任务,当然因为自重大,枪管长弹道平直等原因,配合光学瞄具也可以做精准射击中远距离的人形目标。这种机枪的火力持续性基本上不用做太多考虑,因为这玩意大多都是架设在掩体内的,只要保证装甲车辆不冲过你的防线,基本上你就不需要操心,因为其他目标有班用机枪和通用机枪呢。


胡说冷兵器


不会的,这样根部不划算,而且还会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

前面的几个答主都提到了马克沁机枪,这种重机枪在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确利用水冷机枪的优势长时间的泼洒子弹。但是人是一种有脑子的生物。当机枪对密集的士兵造成伤害的情况产生后,就渐渐的采取了散兵线的战术了。

机枪的持续射击,如果要按照价格来算可以说是战场上最贵的武器,之前在一个回答里给大家计算了一下,一枚子弹的价格2美元,一挺M2机枪射速是1200发。如果打一分钟的话,就是2400美元。打一小时的话就是144000美元。对比一架F-22的飞行小时成本3.6万美元,够F-22飞四个小时的。

再说一个引申的数据,美国2018年军费是7000亿美元,这笔军费其实只够550挺M2机枪不停的打一年子弹的费用(不计算物流成本)。

真正的烧钱打杀器其实就是机枪。

机枪的发明者加特林的想法是利用自动速射武器可以减少战场上士兵的数量,这本来就是一个无脑的想法,从加特林机枪出现至今,战场上士兵的数量其实也没有实质性的降低。

而一战中末期出现的散兵线战术也使机枪对密集敌方有生力量的杀伤降低到了最低点。


那么为什么机枪还会存在呢?关键在于“自动化”技术。


相对于手动、半自动步枪来说,机枪在扣动一次板机的时候可以射出5-15发子弹,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其实是提高了中远距离目标的命中率。这一点是普通步枪难以达到的,它也是机枪的魅力所在。


而一个长点射之后机枪如果不评估战果继续开火就是脑残了。几秒钟的连续射击往往并不会比一个长点射所达到的杀伤效果好——基本上就是浪费子弹的节奏了。


对比机枪来说,还有一类枪英文名字其实也特别表现其存在形式,这种枪就是“冲锋枪”,英文叫做Submachine gun,如果直译过来就是“小机枪”。同样这种武器也不是扫射的。

依旧是用连发来取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命中率。


所以说,在战场上机枪保持火力持续性这个说法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人会这样做的。


军武数据库


平时维护好,战时少故障。平时多训练,战时不忙乱。


边缘慢漫游


一个是短点射,二是几个机枪组轮流射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