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甲午戰爭清朝有無勝算,如果能贏要怎麼打?

糯米丸子糯米


幾乎沒有。

滿清幾個昏臣對內鎮壓李鴻章,慈禧太后雖然表面重視李鴻章但清政府擔心漢人奪權,所以幾個昏臣揹著慈禧太后恐嚇李鴻章,軍事方面北洋水師實力其實強大一直扣掉軍費導致火藥過期甲午戰爭的時候來不及補充,然而打敗還不出面讓李鴻章做代表求和,裡面昏臣鎮壓李鴻章,李鴻章引進西方國家的軍事發展方式還有教育,讓滿清昏臣感到不滿,他們認為李鴻章徹底不把閉關鎖國政策放在眼裡,而面對侵略者他們從來只會指手畫腳只會責怪李鴻章,甲午戰爭中國戰勝的話國際上站穩得住腳。

相反!失敗讓西方和、俄、美看來遠在東方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強盛大國現在連一個小國都打不贏,朝代腐敗被起義軍推翻腐敗的朝代改朝換代還好,讓外國人戰勝那就在國際上站不住腳經濟倒退百姓們生活不得安寧啊,你懂的得寸進尺的意思不?那時候日本沒能力佔領全中國他們雖然一時得不到最大的野心,勝利得到銀兩回國發展軍事能力,你說的那麼簡單,失敗面臨什麼?讓西方認為清政府軟弱可以趁機侵略撈到好處,要滅亡就內戰而改朝換代,要是讓外國戰敗在國際上就站不住腳跟懂不懂,我去還說戰勝又如何!當時打敗法國,英國以為清政府會讓法國賠款戰爭損失,作為戰勝國卻給法國好處籤條約,當時法國已經經濟短缺資源短缺才投降,這樣對待戰敗國讓對方看透弱點再次入侵,其他國家也希望撈到好處,不強大就要捱打,腐敗就會內戰讓新一代推翻改朝換代還好,都是炎黃子孫,面對外國侵略者而失敗在國際上就讓列強看不起,那麼大的國家竟然會被小國打敗,對方才得寸進尺,清政府卻只會忍忍到無能為力的反抗,你說甲午戰爭勝利又怎麼樣!那麼告訴你,要是甲午戰爭勝利也不會出現八國聯軍,臺灣也不會鬧獨立釣魚島和琉球也是中國的

人和人之間也是一樣,讓別人看不透看不到你的弱點本身就得到安全感

本來就愛對方弱可以忍一時但是不能軟弱到欺負過分也一直忍,清政府面對侵略者都是沒有一次發動全國抗戰到底因為幾次開戰兵力損失嚴重就求和,以為忍就可能避免戰爭,但是當你投降完全被對方統治之後繳納武器、手無寸鐵的完全變為平民你拿什麼反抗?有什麼籌碼?這不等於放棄希望啦嗎?二戰的時候有人也說汪精衛捨生救國!但是你想到一點那就是二戰時候中國多一個想汪精衛的選擇那就面臨更大的挑戰,國家就失去勝利的希望,50%和他一樣的選擇那麼國家就滅亡啦,看到別人的強大就求和還說先保存實力,等到對方完全控制,殘忍的手段要剷草除根的,你還指望給你個大官身份享受?面對侵略者害怕求和,自己有權有勢不抵抗侵略者卻求和苟且偷生,侵略者到處屠殺同胞自己面對侵略者不敢抵抗反而以和平共處的說法掩飾賣國賊漢奸的身份!面對侵略者要是隻看到對方強大就不戰而和,共產黨國名黨也和他同樣的想法那麼今天中國已經不再是中國,為什麼有一些人還認為不贊同他就是漢奸?

因為那些人不現實面對,有過功勞想方設法在救國這就是贊同汪精衛的那幫,你不要忘記他們當時鎮壓共產黨以共產黨抵抗日本就是阻礙和平的匪,必須剷除共產黨,可笑吧!面對侵略者不抵抗殘害同胞這些做法還不夠可惡?足以證明叛徒的千古罪人的,救國不是看到對方強大就妥協求和,說保存實力在反擊其實就是軟弱無能為啦苟且偷生的藉口,當你完全被統治已經手無寸鐵根本就是在放棄希望!有人拿吳三桂來比較還有的拿孫中山來比較,還說汪精衛淪為漢奸吳三桂也照樣!這等人怎麼那麼低智商呢?吳三桂和清都是炎黃子孫他們的鬥爭就是改朝換代,而對於日本就是外國侵略者,每一個朝代滅亡都會領土四分五裂,清末還是一樣,所以孫中山要想統一中國,孫中山逝世蔣介石征戰要統一中國,對於汪精衛和蔣介石和共產黨都是國內鬥爭,汪精衛要是有遠見的愛國精神就會選擇抵抗日本,馮玉祥說過奮戰到底,汪精衛認為馮玉祥狂妄自大的白痴,資料都有記載的,面對那些作為軍人想保家衛國的愛國將領面對侵略者選擇奮戰對他而言反而成白痴,雞蛋碰石頭認為中國那麼短時間被佔領完全沒希望戰勝,正是像他這種人不抵抗而求和讓日本人以華制華的讓炎黃子孫互相殘殺而看不起中國人!





青衫白褂


大家好!我是歷史小張,專注與您洞察歷史真相,感悟社會百態。

1894年,豐島海戰的爆發,拉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成立不久的北洋水師雖奮勇抵抗,但最終因雙方實力太過懸殊,最終導致全軍覆沒。今天網友問到,那時清朝到底有沒有勝算?我想給出我的答案,清朝贏得這場戰爭的勝算微乎其微。為什麼這樣講呢?

一、社會發展對比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內的工業迅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工業基礎。而反觀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閉關鎖國,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但實際上,連一艘像樣的戰艦都造不出。

二、水師力量對比

  1. 火炮: 北洋水師195門 日本聯合艦隊:268門
  2. 總排水量: 北洋水師:32100噸 日本聯合艦隊:40840噸
  3. 航速: 北洋水師:10節 日本聯合艦隊:14節

比較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實力有一定差距,對艦船來說,火力、排水量和航速都很重要。試想,一發炮彈打過去,別人1秒就躲開了,而你則需要2秒,那你當然更容易被集中了。所以,武器差距也很明顯。加之,當時北洋艦隊艦船年久失修,更加削弱了戰鬥力。

取勝之道

我覺得,這場戰爭要想打贏,除了要在之前對艦船進行檢修升級外,還要對作戰人員進行紀律整頓、系統的現代海軍作戰培訓。當時北洋水師採用的是“人”字型隊列向前,將日軍艦隊分列為二。後由於被日軍艦反包圍,腹背受敵才受到了重創。我覺得,要是在將日軍艦隊分割之後,能夠利用航速較快的幾艘艦船繞至敵方左右兩翼攻擊的話,或許能提升一下勝利的可能性。

以上為我的個人觀點,那麼,你覺得這場海戰有勝算可能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讓其他讀者看到你與眾不同的觀點。


歷史小張


甲午戰爭前,清朝軍事實力表面確實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但打起來不是那麼回事。歷史不能假設,覆盤的話,又不僅僅是軍事問題。

1、整體上說是一箇中世紀國家對抗一個近代國家。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快速崛起。它的崛起是全方位的,是革新,從器物到制度到文化,都進行全方位變革,脫亞入歐,進行近代化的轉變。當時中國人對日本的變化了解不深不透,儘管有少數人清醒,如黃遵憲寫了《日本國誌》,其他人也寫了相應的文章和著作,但當政者也不一定能讀到,即使讀到,也不一定當回事。日本吞併琉球,侵擾中國沿海,統治者雖然無奈,但也對日本沒有足夠的重視。

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明人士辦洋務,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僅停留於此,雖然玩弄些洋玩意,但根子還是老的那一套,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因朝鮮王室問題,日本早有佔領半島的計劃,不宣而戰,中國被拖進戰爭,準備也不充分。整個決策體系也有問題,是戰是和爭論不休,以前我們對翁同龢評價很高,但當時李鴻章就指責他多發空議之舉。光緒有心無力,慈禧表面還政後,他年輕氣盛,想做點事情,沒想到冒然去做,越做越糟,甲午危機,吹響了打倒清王朝的號角。

3、洋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清王朝的實力。特別是向英國和德國購買艦艇和鐵甲艦,被西方人吹噓世界第九,亞洲第一。北洋水師確實也風光一時。但再好的裝備,再好的人才,如沒有好的制度,整個體系運轉也沒有效率和保障。紀律也不嚴明,吸鴉片大有人在,先進武器需要先進的指揮系統,可當時北洋水師在軟件很多方面都不具備。日本海軍戰術得當,以小制大,以快制慢,戰術靈活,非常有效。我們現在有很多惋惜,是因為我們有很多一廂情願的假設。如果穿越歷史,再戰一場,也未必能贏。鐵甲艦大,但不靈活,日本人當時很有針對性,研究很準,而我們沒有近代軍事組織和制度,也沒有參謀部這樣的機構,每個人、每個環節的優勢無法網聚成力量,被一一擊破。三十多年後的抗戰,我們也還不是近代國家。毛澤東之所以偉大,就是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通過組織、制度、動員、教育幹部等等方面創新,彌補了硬件的不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4、北洋水師失敗,我們還有不甘之心,畢竟有點實力優勢。但陸軍失敗是恥辱的。我們過去書上評論,不客觀,說綠營兵怎麼腐敗了,怎麼無能了,淮軍怎麼不堪一擊了。其實還是舊有的軍事組織問題。沒有信息,沒有協同,甚至沒有司令部和參謀部。大軍集結,怎麼配合,怎麼作戰,都是各自為戰。本來戰鬥力就有限,再無序作戰,自然潰敗下來。以前我們帶著淺薄讀歷史,情緒化很重,沒有理性分析。整個甲午戰爭,陸軍沒有組織過有效抵抗,被訓練有序的日軍擊潰。戰後痛定思痛,編練新軍,仿製德國,但袁世凱抓住時機,培養自己的力量。不過,儘管袁世凱灌輸奴才教育,但北洋軍閥這些人,還是受新知識新觀念影響,不支持袁世凱稱帝,終身保持民族氣節,不與日本人為伍,還是讓我們感慨萬千的。

5、甲午戰爭時,我們還是王朝統治。只有君主,沒有國家,只有皇帝,沒有中華民族的概念。甲午戰爭後,中國敗給我們曾經看不起的小國,整個刺激很大。中國的覺醒開始了,國家的意識覺醒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紮根了。苦難推動了中國人的覺醒。抗戰又增強了國家概念和中華民族概念,被孫中山詛咒的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凝聚起來了!

6、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的進步與發展,難以想象。但我們放眼回到一百年前,甲午戰爭我們能贏嗎?怎麼打能贏?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無論我們怎麼覆盤,怎麼幻想,都無法贏得比賽的。已經完成近代化的優等生,打一個正在近代化的嬰兒,整個能級是不一樣的。戰後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孫中山都意識到舊有的東西不變革,要亡國滅種了。大批有志青年湧向日本,尋找救國之道,日後大都成為推動中國進步的精英和人才。

7、甲午戰爭和抗戰,使中國人通過苦難浴火重生。那個被日本人蔑視稱為支那的中國,萬萬沒有想到中國能發展這個樣子。黃仁宇說這得益於社會改造的成功。毛澤東和鄧小平通過組織和制度改造,中國面貌煥然一新。著名經濟學家科斯生前對中國也讚不絕口。從這個角度剖析,甲午戰爭,大清王朝有贏的勝算嗎?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其實勝算是很大的,因為,日本雖然制度先進,軍民團結,但畢竟在國力上還是比大清朝要差很多。

甲午戰爭的歷史,我們如今是人人知曉,朝鮮戰場全軍覆滅,北洋海軍也全軍覆滅,大清朝相當於是完敗,但是如果細細研究中日甲午在陸戰和海戰上的過程,你會發現實際上中日在戰爭初期是不分伯仲的,最終拼的就是誰能堅持。

先看陸戰,平壤保衛戰中,日本戰線長,士氣差,加上天氣惡劣,對於平壤城也是久攻不下的,據日本軍官回憶稱:“幾度都有撤軍的打算。”,而清軍在平壤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加上左寶貴聶士成都是清朝名將,結果就是因為主帥葉志超沒有鬥志,有嫡系後臺,貪生怕死,突然撤退,導致全軍大亂,日軍趁機追殺,一夜之間清軍全軍覆滅,名將左寶貴孤軍奮戰,戰死沙場。

再看海戰,先不說雙方艦隊的裝備實力,就看李鴻章嚴令丁汝昌不得遠航尋敵的命令來看,北洋艦隊是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的,而黃海海戰實際上是遭遇戰,北洋麵對的是準備充分的日本軍隊,但是日本在黃海中並消滅北洋艦隊的主力,最終雖然北洋雖然沉沒四艦,但日本也重傷四艦,最終還主動撤退,實際上反而是北洋擊退了日艦,北洋沉沒四艦中只有致遠經遠是先進一點的,北洋主力依然健在,比如定遠鎮遠濟遠靖遠來遠平遠等等,都是戰鬥力不錯的主力艦。但是後來李鴻章依然幻想歐美調停,繼續避戰保船,結果北洋被圍在港口,全軍覆滅,這打了太憋屈了。

所以說,你會發現陸戰和海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領導階級沒有鬥志,如果能堅定對敵,同心協力,清軍打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再退一萬步說,甲午戰爭就是敗了,日本經濟是拖不起的,國內隨時都有爆發混亂的危險,清廷如果能遷都持續作戰,日本自己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汪洋大海之中,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朝再敗再差,國家基礎還是有的,而日本就不一樣的,它要不速勝,那就是完蛋的事。歸根結底,清朝敗是敗的統治階級,或者說是制度之下。


曹老師xixi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要說清朝沒有勝算的把握,這是站不住腳的。從有關歷史資料來看,如果清朝重視這場戰爭,清朝完全有可能戰勝日本。

1、慎重、深入瞭解日本。日本的強大,是從明治維新時開始的。在19世紀初,日本其實也比較弱。但是,由於當時世界形勢的錯綜複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對東亞的侵略,驚醒了日本當時一部分統治階級。日本覺得,必須在軍事、經濟、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加強改革,才能不被欺侮,才能使國家不斷強大。所以,日本便迅速發展起來。當日本發展起來之後,他又認識到自己國土少、資源少,所以要走對外擴張的道路。為此,日本作了充分的準備。例如:派出大量間諜來中國刺探軍情,加快練兵,積極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積極購買先進武器,積極向國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而我們的大清國一直認為日本是彈丸小國、不足為懼,甚至還輕視日本。假使大清朝當時冷靜看待日本,積極防備日本。那麼,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2、大清朝上下一致共同抗敵。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朝要艦船有艦船、要武器有武器、要人才有人才。但大清朝最後還是失敗了。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當時的中國,主和派佔據了上風。嚴格來說,慈善、李鴻章等核心人物都是主和派。這些主和派派出的軍隊作戰,不是英勇與敵人血戰到底,而是貪生怕死;不是團結一致去抗敵,而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軍紀相當渙散;不是互相協調去戰鬥,而是小心翼翼地去保存實力、被動迎敵。假使沒有主和派,舉國上下團結一致去迎敵、去戰鬥,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算十個日本都不是大清朝的對手。

3、大清朝下定決心懲治腐敗、整頓吏治。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之所以戰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當時中國太腐敗了。在部隊裡,不少的軍官、指戰員不是靠真才實學和真本領取得的,而是依靠關係、背景、錢財得來的,這樣的領軍人物去帶兵打仗,豈有不敗之理?所以,如果大清朝一開始就整頓吏治、懲治腐敗,那麼甲午中日戰爭大清朝就會獲得勝利。

4、大清朝讓李鴻章任中國方面的總指揮,這是人事安排的錯誤。李鴻章在指揮打仗方面,還是有他的侷限性。一是李鴻章在指揮作戰方面遠見精神不夠,二是李鴻章在指揮作戰時不善於抓住戰機,三是李鴻章在指揮作戰時沒有掌握戰鬥的主動權,三是李鴻章在戰爭全局沒有很好地要求作戰部隊協調、配合積極作戰。如果換作是曾國藩、左宗棠、馮子材等這樣的將領任總指揮,也許大清朝就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獲勝。


夢開先生


甲午戰爭,如果丁汝昌能直接登陸日本,那就能打贏日本!

1895年的甲午海戰,中國慘敗於日本;戰爭的結局尤其是過程,這是事先中國人,西方列強甚至日本人都沒有預料到的,為什麼呢?在戰爭爆發之前,面對清朝這個龐然大物,西方列強都有所忌憚,這是從中國的兵源,裝備,尤其是經濟實力,被西方評價為海軍排名為世界第7,陸軍排名為世界第三;這個排名並不是沒有依據隨意亂排的。在此之前,國外對中國的軍事力量都是不敢小看的!

國內現在還有很多人YY說甲午海戰中國怎麼打會贏,怎麼朝廷不支持,其實這些都是對戰局沒有影響。真正對戰局有影響的是,工業實力,中國沒有造艦,甚至連保養戰艦的能力都沒有。艦炮維護都能跑到日本去,日本對北洋瞭如指掌。甲午海戰中國輸的很慘,戰鬥過程就不必多說了,這裡只是討論,這場戰爭中國有沒有打贏的希望?如果有,如何才能打贏這場戰爭?我認為不可能!

第一,指揮人員,因為之前一波留學英國的人,回來後經歷朝廷的各種厚黑學後,不能說是不思進取,但是都在討論人際關係了,很少關注世界海軍發展了,所以他們的指揮才能已經落後日本很多了。甚至連總指揮丁汝昌,他雖然是悍將,但是他是陸軍將領,根本不會指揮海軍,如果琅威理在的話,還有一定幾率會打個平手。

第二,艦艇方面,北洋都是老艦了,而且中國當時的無煙煤不好,達不到標準,還有鍋爐保養方面做的也不夠,這樣情況就是先敵被發現,速度沒有人家快,人家想怎麼打你都行。再就是火炮方面,日本已經採取速射炮了,因為那個時期海戰命中率非常低,主炮雖然夠勁,但是想打中對方很困難,還有火藥方面,日本採用的火藥叫下瀨火藥,威力強勁,中國那時候普遍還是黑火藥,不但開火後煙霧遮擋視線,而且威力不大,還嗆人。\r\r綜合這些方面,甲午戰爭,中國基本沒有贏的幾率。中國如果想贏,只能破釜沉舟,比如琅威理在的話,他指揮一部分北洋海軍牽制日本,丁汝昌指揮剩餘海軍直接登陸日本,哪怕打不過日本海防炮臺,也能嚇得日本撤軍。如果和當時的日軍硬拼,估計是沒戲,差距太大了。





斜眼觀世界


甲午戰爭清朝可以說是王炸在手,一手順牌輸在一個三上。總說清軍裝備不行,訓練不行,指揮不行,後勤不行。但是可曾看到諾大一個帝國,維新變法幾十年,編練新軍十幾年,打了太平天國,打了法國,收回了新疆,佔據著朝鮮,是怎麼一步一步入坑?被小日本強懟呢?關鍵還是在內部,堡壘都是被內部攻破的,統治階層意見不一,謀小利而誤國事,打與不打舉棋不定,貽誤戰機而又互相推諉,舉兵來援卻又明哲保身,怎能不敗。

要打就要堅定的打,統治階層只看到了打的害,沒有看到打的利,只要把日本打服,至少還可以威壓東亞,維新變法尚可徐徐圖之,之後所有問題就有解決之道了。


神遊紳士


最近翻聽過期的《曉說》,聽到中日那期,忽然想到很多歷史愛好者,包括高曉松這樣的名人都把甲午戰爭看作是中國與日本的對賭國運。然而,我卻認為這只是個不存在的偽命題。因為兩國雖然同樣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屈辱的打開了國門,但心態卻天差地別。日本人徹底臣服於現代文明,除了生活習俗的細節,從思維習慣到社會結構,甚至精神信仰都完全西方化,並且從那時起到現在都矢志不變。而大清朝雖然也經歷了同治中興、洋務運動,但卻一直以特殊國情為藉口拒絕接受世界主流的普世價值,只是以經濟與軍事上的增強來給自己羸弱的底氣打氣,並且總叫囂著要用幾千年前的孔孟老莊去向西方列強輸出東方價值觀,然後躲在北洋水師世界第六(也有說第七或者第九的)的紙面實力之後做著富國強兵的天朝上國夢。我甚至相信,幾年後在向十幾個國家同時宣戰的時候,恐怕老佛爺自己也根本搞不清葡萄牙和比利時有什麼區別。

當然,戰敗後還有不少人認為甲午戰爭大清輸於陸地而非海上。可是事實真的如此麼?下面這組數據或許可以讓你瞭解當時雙方真正的實力對比。

從大東溝海戰參戰的艦艇數量看來,日本只有12艘軍艦,北洋卻有16艘軍艦先後投入戰鬥。而在1894年8月9日,日本聯合艦隊攻擊北洋海軍基地威海時,日軍先後出動了22艘軍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是傾巢而出,日軍則是精銳出擊。

在參戰雙方戰力對比方面,日本排水量共計39491噸,150以上火炮34門,中口徑速射炮74門,中口徑炮14門,小口徑速射炮151門,魚雷管35具。大部分軍艦服役都在1890年以後。第一遊擊編隊航速18.5節。而北洋排水量共計35139噸,150以上火炮55門,中口徑速射炮3門,中口徑炮20門,小口徑速射炮141門,魚雷管44具。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北洋艦隊1890年以後新建的只一艘“廣丙”,艦型混亂,速率不一,老艦“超揚”服役近15年,鍋爐老化速率只有不到7節。

根據北洋艦首對敵陣形,北洋一次可發射120以上炮彈33發,而日軍一遊縱隊一次可向一側發射120以上炮彈23發。本隊縱隊單側有26門速射炮,一次可向一側發射120以上炮彈37發。由於北洋橫隊跨度大,航速關係也沒有最後完成編隊,無法全隊集火射擊一個目標。而日軍兩個編隊緊湊靈活,單一編隊就可對抗北洋。北洋大量裝備的克虜伯1880式210mm後膛鋼套箍炮,德國克虜伯公司製造,北洋水師的“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艦均裝備了此種口徑的火炮,理論射速是1發/分。而北洋最具威力的是1880年305mm克虜伯鋼套箍炮,理論射速只有1發/3分鐘。

再來說炮彈,北洋多年沒有購入國外的炮彈,定遠、鎮遠的305mm克虜伯鋼套箍炮甚至一共只有3發炮彈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至於中國自制炮彈多不合格,也是人所共知,據說戰後查出的北洋庫房存儲彈藥完全不符合口徑,是準備退貨的報廢品,所以實際上北洋艦隊是“餓著肚子去打仗的。”而日軍使用的是自主研製的裝填下瀨火藥的新式炮彈。1891年,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以苦味酸作為主要成分試製出了著名的下瀨火藥,並於1893年正式開始在日本軍隊中推廣使用。這種炮彈的靈敏度極高,即使命中細小的繩索都一樣會發生爆炸,而且爆炸後不僅會產生破片和衝擊波,還會伴隨有“能夠點燃鋼鐵”的大火,這種火藥燃起的火龍會像汽油一樣流動肆虐,即使在海水中也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是當時威力最巨大的彈藥之一。正是這種新式炮彈開戰始役就摧毀了北洋的旗語通訊手段,並使幾乎所有參戰北洋軍艦起火而中斷戰鬥。

上面這些都不過是紙面實力的簡單對比。我們完全可以暫時拋棄,來假設一下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樣?最有可能的發生是:依照我們自古的傳統,只要日本服輸認罪表示臣服年年來朝歲歲進貢,我們就會大手一揮大度的免除日本所有戰爭賠償。然後,然後歷史繼續進入下一個循環。這甚至不是假想,根本就是事實。




丁大叔家常菜


很多人都說能贏,但是我認為甲午戰爭必敗。想要贏,也有方法。

一、先談談為何必敗:

1.戰前準備上:

清政府壓根就沒想過小小一個島國敢來攻擊偌大的中國,清朝官員和統治者的眼裡只關心國內的矛盾,畢竟官員主要都是一群通過封建科舉考試考出來的,絕大多數是隻知道苦讀聖賢書的文人,很多人壓根不知道世界發生的變化多大,一直到1905年,科舉制才被廢除。所以由此不難想象清政府應戰有多倉促。

相比之下,日本卻早早就開始準備了,早在1887年(7年後爆發甲午戰爭)就已經制定了"清國征討策略。1890年後(4年後爆發甲午戰爭),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這就好比,兩個人決鬥,一個人已經全身盔甲,手持已經磨了多年的利劍,而另一個人卻連盔甲都還沒穿,劍都沒拿起,決鬥卻已經開始了。

2.戰爭的心態

清統治者:戰敗是不可能的,最多打一仗言和,但是即便戰敗了又何妨,無非賠點錢和一些地而已,一個島國想要統治偌大的清朝是不可能的,中國人講究家國情懷,幾百年下來大清的統治早就固若金湯。

日本統治者:此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一旦戰敗,日本將不復存在!

這麼一對比自然可知戰鬥時的心態差距之大,而清統治者的這種心態就導致了一系列的愚蠢措施,例如,甲午戰爭當年,清廷恭親王還挪海軍經費給慈禧準備60歲大壽,之後,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時,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由此可見清朝統治者打仗的心態完全是跟過家家無異,可以想象還有多少更加荒唐的事。

這麼打個比方:兩個人決鬥,一個人居然還捨不得受傷,而另一個人已經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在戰鬥,以傷換傷,毫不在乎,可以預見,誰會贏得這場決鬥。

只以上兩點,我想已經可以總結出為何清政府必敗了!本身就沒做好準備了,卻還沒有死的決心跟一個預謀已久且抱著必死決心的人決鬥,這可能贏嗎?

二、那麼如何贏?

簡單也不簡單,想贏的前提就是要有一顆必死的決心,很可惜清政府沒有。這一點不光只體現在甲午戰爭上,試問,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有哪次是打到清朝最後一寸國土的,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沒有,甚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只是打到南京,清政府就簽下了屈辱的條約。

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不讓日本攻佔首都,國民黨甚至在淞滬會戰後立馬將當時的首都從南京遷到了深在內陸的重慶,其目的就是為了決一死戰,畢竟日本想打到重慶去,基本上得打到中國沒有兵力的地步了,從這一表現來看,這個就是必死的決心!(當然,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之前,蔣介石還沒有這麼大的決心。)​

其次,在沒有做好戰前準備的情況下,就應該學會在戰爭中,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而在這一方面,中國的長處實在不少!例如,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以上(具體清末數據不詳,但是隻會比這個數字更大),而清末時中國人口數4億,是日本的十倍之多!

當然,光有這些還不夠,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也就是遵循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這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最後,借毛主席《論持久戰》中的幾句話來反駁一下片面強調武器差距的觀點:

1.“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2.“戰爭的勝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具體內容詳見《論持久戰》,這裡就不加上全部內容了)


喵愛歷史


我先回答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清朝要贏必須進行全面改革,不在侷限於中體西用。

第一:制度改革。中國是一個兩千多年的封建大國,皇權至上必須改變,廢除中國人喜歡造神的毛病,進行對外開放。

第二:政治改革。清朝皇權統治必須廢除,進行權力下方,建立一套成體系的現代制度。

第三:社會改革。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能停留在三綱五常,放寬人們所接受的知識範圍,改變原有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已經不能滿足世界生產力的需要。

第四:思想改革。打破人們的思想禁錮,廢除幾千年的宗法制。

第五:軍事改革:改變原有的作戰編制,作戰制度,進行西方現代軍事化改革。(現代軍事化起源於西方)

第六:清查腐敗,清政府的腐敗在歷朝歷代都是數一數二的,可以這樣說腐敗是清王朝一敗再敗的重要原因。

總結:清王朝第二次鴉片戰爭過後就開始革,幾乎都嘗試過唯獨沒有清查腐敗,所以清王朝戰敗是必然,也是歷史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