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已无需弯道超车

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已无需弯道超车

最令欧美西方人不解的是,在任何方面,只要让中国人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便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实现碾压式的发展模式。中国会快速填补空白并将之实现低成本产业化,席卷全球。有人把这称为中国经济发展合力。分析起来,之所以中国能够形成如此合力,原因就在于民族上进心、勤劳刻苦的品质和勇于担当付出的良好心态。

纵观世界经济格局,是由几个颇为任劳任怨的经济体来引领的,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孜孜不倦,德国在精工制造方面的精益求精,日本和以色列在基础研究和创新方面绵延不断,中国则在全产业链制造上勤勤恳恳。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40年,世界经济格局大概就是这四股力量引导下前行,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全球经济格局之下,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而放缓,科技领域的微小进步,并不足以改变世界主要经济国家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矛盾重重。

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已无需弯道超车

此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车轮需要加入新的经济动力进行驱动,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担当此重任的非中国莫属。为什么?

1、美国及众多欧美小弟们,早已习惯于躺在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吃老本,产业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已经低迷多年,高企的债务规模,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做出任何改变。美国严谨的经济学将欧美经济死死地固定在如瑞士手表一样的机器上,不得动弹,任何的改变,都可能使西方经济迅速由昂贵的“名表”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2、再看德国实体经济,若不是百年来德国人坚毅的性格和勤奋的努力,恐怕这个欧洲最不具价值优势的国家,连当下的经济地位都很难达到。百年拼搏,已经使德意志耗费掉最后的“内功”,维持当下的国际经济地位,是德国经济的最终追求。大家都懂的,这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不能在国际地位上有过多的追求,否则问题很严重。

3、当然,日本和以色列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在基础研究领域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个国家的科学家更是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然而,毕竟小国难堪大任,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只有在全新技术变革的初期,可能由小国来担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当中,大国地位不可动摇。

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已无需弯道超车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历史性担当,只有中国经济的马达,才可以带动世界经济进入到全新的经济格局中来。有人讲,中国何德何能,可堪此大任?

1、中国实体制造业产业链最完整、最高效、综合品质全球第一。这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媲美的硬实力,不要说拿一个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比,即便欧美整体上与中国对比,仍然差距较大。对于制造业的综合品质全球第一,可能很多人并不赞同,除了极少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我们仍然处于追赶之中,绝大多数生产生活用品,我们都处于完全领先的地位。切不可小看了日用消费品的服装鞋帽锅碗瓢盆,即便没有技术障碍,在欧美国家实现这些产品的生产,甚至比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还要难上加难。

2、碾压式地技术追赶和技术进步,全球无人能敌。确实在很多领域,中国仍然处于技术追赶者的地位,但中国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里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进步有目共睹。以强大的基础教育为支撑,并且在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变革,即便多增加千分之一的高科技人才,中国就足以在技术上碾压欧美。如今,我们在芯片技术、高端船舶制造、飞机制造、航空航天制造、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机床制造等领域,都以集团碾压的模式在前进,堪称日新月异。

3、高素质且勤劳的工程师及产业工人队伍,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如此,中国企业员工和产业工人也是世界上加班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教育、勤劳、奉献的认知,使得中国人产生了14亿人口规模里面的竞争力。举例来说,一个班级有5名学生,另一班级有50名学生,从概率上来讲,在50名学生的班级里竞争出来的学生的优秀程度一定要高于只有5名学生的班级。因此,即便中国过去以农民工为基础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

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已无需弯道超车

从上述三个主要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到碾压式发展的快车道,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肯干,未来一定属于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