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北大保送,却被国外11所名校拒绝,当年的高考状元李泰伯现在如何?

缤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状元李泰伯放弃北大,又被11所外国名校拒绝,一时被公众议论纷纷,被戏称为“

失败的高考状元”,被狠狠贴上标签——应试教育失败的产物

然而他的奋斗历程并未在此结束。

李泰伯,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这位学霸的经历可谓传奇,人大附中学生会主席、班长、模拟联合国选修课创始人、志愿者队伍负责人……

作为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他被众老师称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然而自从放弃北大保送,被国外11所名校拒绝之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想尽办法,开始拯救自己。

首先解答一个疑惑,状元这么多,为何就他被热议呢?

2010年北京高考理工科状元放弃北大情有可原,因为他有能力去选择高校,高校也确实都抢着要他。但是他拒绝北大,却跑去申请外国11所名校。这本来没什么,但是很遗憾,全被拒绝。在公众心里,这就像中国的顶尖学子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大部分人认为北大不去上,却申请外国高校,很有崇洋媚外的嫌疑。申请就申请,被拒绝这就忍不了,这就像中国人被歧视一样,公众表示愤怒却不至于去跑到外国名校官网去骂,只有将矛头对向事件的原罪——状元李泰伯。



没有留学成功,还被公众嘲讽,他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折腾”起来,为了挽回败局,奋斗的反转人生开始了。

遭受挫败后,他终于争取到清华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录取,同时获得香港大学的64万港元的奖金。由清华代培一年,大二在香港大学学习。留学梦在他心里一直扎着根,一年后,他再次选择留学,漂洋万里,从港大转学到MIT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后来,他又作为交换生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满分绩点拿到本科学位后,又顺利攻读了MIT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17年秋,李泰伯在微博账号上公布自己将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的消息,一时又引起公众的关注,毕竟有辉煌历程的他当时还是很有名气。

一路走来,他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该怎么走好自己的人生。我们理应佩服他,几番折腾后,他还是读了喜欢的专业,去了想去的学校。高智商少年的求学之路也会有坎坷,但终究逆袭成功,这让曾经对他指手画脚的人们刮目相看。



成功者也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今再也没有舆论认为李泰伯是应试教育的失败产物,也不会借此来诋毁我们的教育制度。如果当初李泰伯被舆论打败,被失败经历击垮,就不会有这个中国学子被世界名校接纳的故事。

优秀的人对目标坚定,知道该如何努力去实现目标。我们作为普通人,在不容易的人生中,更应该脚踏实地去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欢迎关注“梦想视野”,获得更多干货与教育信息,感谢您的点赞、转发,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梦想视野


李泰伯,2010年北京市高考状元,保送北大,但他说,不要保送,年轻就得多锻炼。自己申请国外名校,结果很悲催,齐刷刷地拒绝!

但是,这李泰伯跟别人不一样,当时就有很多人幸灾乐祸,说李泰伯自找的。李泰伯并不理会这些。他说,现在拒绝,又不是永远拒绝,总有一天不拒绝,会热烈欢迎。学霸就是这么自信!

这一年,李泰伯去了清华,报的是港大,第一年在清华就读,属于委培。港大提供了64万港币的奖学金。但是,李泰伯不是冲着这奖学金去的,他要走曲线留学路线。果然,在港大两年后,2012年,他直接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

有意思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也是当初拒绝李泰伯的11所名校之一。在麻省理工期间,他又去剑桥大学做了一年交换生。剑桥大学是不是这11所之一呢?恐怕也是。拒绝我的,我随便再去一趟,李泰伯就这样牛皮哄哄,没办法,学霸就这样!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大展雄风,以满分绩点 (GPA)拿下本科学位,又一口气拿下硕士学位。在一般人看来,李泰伯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了,就是电子工程或者计算机方向。但是,事实又一次出乎人们意外。

2017年,人们意外地发现,李泰伯的名字出现在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博士(MD/PhD)双学位项目名单中,这真的令学界大吃一惊。这个双学位成员面向世界范围内的招生,单学位一年只招收120人。而双学位,在这120人中遴选10人!也就是说,全世界只招10人,李泰伯笑而取之,举重若轻!

这就是牛人李泰伯,在高中阶段就很牛,别以为人家是一个书呆子啊,画风完全不一样的。他在人大附中,当班长就不说了,还当年级和学校学生会主席。这还不过瘾,还搞了个模拟联合国,玩得不亦乐乎,但还是考出703分,夺得北京市高考状元。

11所名校不是拒收吗?也没什么,世界就招生那么几个人,拿下给你看看。拒收不算什么,金刚钻在手,不怕没有瓷器活干。在国内是学霸,到国外名校,一样学霸,是国际性学霸。

现在,李泰伯还在读这个双学位项目,有人问他是否会回国发展,他说,有这个想法,不过不是现在。毕竟,科研氛围,科研条件,我们跟世界名校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先在那里研究出成果,再回来报效祖国也不迟。

最后,我们祝李泰伯一如既往地牛皮哄哄,祝他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用他智慧的大脑,为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为人类造福!


当代师说


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当时他高考总分是703分。借着高考金榜题名的“东风”, 李泰伯趁机想出国深造,于是,他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11所名校提出就学申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当年的美国大学和我国国内大学录取机制格格不入,他先后被美国的这些名校先后拒绝了。

放弃北大保送,又拒绝了清华伸出的橄榄枝,李泰伯选择了去香港大学就读。

可能很多人认为李泰伯这个年轻人太过于清高孤傲,竟然连拒国内两所顶尖的名校,将来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如果你这么说,自然是对他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于李泰伯来说,他并不是这样的人,而是对自己的学业规划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并不认为自己就一定适合就读清北。于是他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后,选择了去香港大学就读。读到大二时,毅然选择转学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这次他选择是本硕边读。通过李泰伯的求学之路,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年轻人特别有主见,并没有受到之前被十一所外国名校拒绝的影响。

李泰伯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爱好广泛,琴棋书画皆精通。

了解李泰伯生活的人都清楚,他可不是一个只知道死学的书呆子,而是有着极高智商,且情商也非常了得的人。这从他的业余爱好中就能看得出来,当别的学霸都在埋头苦学时,他却能从容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结果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并且在社交方面有极为出色的能力,在女同学眼里,他是大家都非常仰慕的“帅哥”,在男同学眼里,他就是大家皆效仿的超级学霸,同时还是老师们的好助手。他参加很多比赛屡屡获奖,可以说是在全校同学公认的传奇人物。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完本科后,又转学去了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又进入美国约翰普金斯医学院读博。

在很多超级学霸的求学经历中,很难有像李泰伯这样不停转学的年轻人。他在转学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完两年本科后,并没有按着之前的预期攻读硕士,而是转学去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电子工程(生物工程)攻读硕士学位。在2018年读完硕士后,靠自己超强的学业能力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约翰普金斯医学院继续申造,在这所高逼格的医学院同时攻读医学与工程的双料博士学位。可以说,他泰伯仅在追求学业的征程上闯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真是让人惊叹!

李泰伯下一步的学术研究方向,目标非常明确,并且正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昂首阔步前进。

李泰伯现在正在约翰普金斯医学院,全身心致力于神经工程研究,据他自己讲,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都将全身心研究用计算机破解人类基因携带信息的重大课题,力求从源头上解决人类的遗传疾病问题,争取把一些当前无法治疗的人类遗传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让我们来祝福李泰伯吧,希望你能心想事成,在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早出成果,为祖国人民争光。

结束语:通过上面对李泰伯求学之路的介绍,你是不是对他不再感到神秘了?从李泰伯的个人成长之路上我们并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他走的是和千万中国学子同样的路,但是他却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在走着这条路。而在高等教育之路上,恐怕完全走的就与众不同了,他在用睿智而又理性的思考面对自己的学业之路,他有着宽阔的视野,有着极强的自信,敢于去向自己的人生新高度去冲刺,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李泰伯!


寒石冷月


你好,我是中平,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李泰伯,这位被老师称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北京市2010年理科状元,在当年填报高考志愿前,申请了哈佛、耶鲁在内的11所美国名校,全部被拒。

果断放弃北大保送,进入港大学习。由清华代培了一年,大二便赴港大学习。

在港大一年后,他再次选择远渡重洋,从港大转学到麻省理工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

之后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剑桥大学。本科毕业后,以满分绩点拿到本科学位后,读完了麻省理工该专业的硕士。

2017年秋季,李泰伯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这还没完。在去年,他以自己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排名第一的医学院——约翰普金斯医学院,在这所高逼格的医学院攻读医学与工程的双料博士学位。

那么,我给大家捋一下他的求学经历:

①清华预备一年,港大读一年转入MIT

②MIT期间在剑桥大学交换一年,后又回到MIT, 拿到本科学位又读完了该专业的硕士。

③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博士

现在的他正研究神经工程,他表明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将致力于研究用计算机破解人类基因携带信息的相关知识,希望从源头上解决人类的遗传疾病问题,希望对当前一些无法治疗的人类遗传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换做很多人,应该就放弃了出国留学的道路,但是李泰伯一直在追求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放弃,披荆斩棘,以期自己的力量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成绩。

李泰伯说:我的MD项目一共四年,我计划先读两年MD,考下美国的第一门医学执照,接下来用四年时间读博士,再回学校用两年读完MD, 整个过程一共需要八年的时间。未来期待能开一个实验室,做我神经科学。我想要挑战最难人类的大脑的研究。

李泰伯的坎坷之路告诫我们,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可能经历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只要坚持下来,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也真心希望李泰伯毕业以后可以回国,为国家的生物科学做出贡献。


有温度的好电影


关于李泰伯,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标签和评价:2010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同时也是被美国11家知名大学拒绝的中国考试状元,更因此而被媒体称为应试教育的典型失败者。

他也曾被老师评价为德,才,貌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有十分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曾被媒体描述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李泰伯的学习经历及现状

李泰伯高中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时,他主动放弃了保送北大数学系的机会。理由是:“获得保送资格时,我对未来还没有清醒的规划,况且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多经历些挑战,我也有信心接受挑战”。于是有了后来的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总分703分。他的第一志愿报的清华大学电子系,在清华读了一年,又去香港大学上了一年,大三他转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大四他又申请了剑桥大学的交换项目。大学四年,他上了四所不同的世界名校。


本科之后,他在麻省理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如今的李泰伯,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

德,才,貌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这句评价来自人大附中的副校长沈献章老师。除了高考状元的身份,上高中时,他是班长,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主席,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三次全国数学竞赛冠军,喜欢音乐和美术等等。。。在人大附中这个学霸云集的地方,李泰伯不但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发展一点没落下,是真正的全面发展。


申请美国名校失败就成了应试教育失败的产物

在2010年4月,填报高考志愿前,他申请了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11所美国名校,但无一例外,全被拒绝。一时间媒体哗然,要知道他当时是放弃了保送北大的机会,所以媒体都认为他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成王败寇”

正所谓成王败寇,如今再没有舆论认为李泰伯是应试教育的失败产物,李泰伯的发展经历也证实他并非浪得虚名。当年李泰伯没有被申请失败的经历击垮,也没有在舆论的压力下迷失自我。他留给大家思考的,是优秀的人往往更明确自己的目标,也懂得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当然对于从小就在各种光环下长大的人才,希望媒体给予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象牙塔里讲故事


如果把现在每省每直辖市的状元,放在古代科举的范畴里,其实就相当于中举第一的会员;每年从全国范围来说,文理两科状员一共六十多位,但近十年来,也许没有一个,能有2010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李泰伯出名。

那么,为什么李泰伯这么出名?现在他又在哪里呢?日子过得怎么样,找到一生的追求了吗?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关注点,又在哪里呢?


第一、状元何其多,为什么李泰伯独具盛名?

按照李泰伯本人的解释,他的名字其实出自《论语 泰伯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话是孔子赞扬吴国第一位君主吴太伯的,后者也是吴国文化的宗祖。

名字起的自然好,李泰伯也用后来的成绩和经历,证明了自己父亲的自信。但李泰伯真正广为天下知,并不只是在2010年的高考中,拿下703分,成为理科状元;而是在此之前,他在已经获得保送北大数学系的资格后,拒绝了北大,而是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的国际本科生资格。很遗憾,全被拒绝。于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李泰伯一夜走红。

第二、李泰伯为什么拒绝北大,为什么又被美国11所高校连环拒绝?

据当事人李泰伯所讲,他之所以拒绝北大,并非不尊重北大,也并非不喜欢数学,而是当时17岁的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还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

所以,在可以试错的年龄,在可以实施B计划的窗口,他在高二申请了美国11所高校的国际本科生,不过,为了给家里省钱,李泰伯申请的,都是全额奖学金;而这一点,也成了李泰伯被拒绝的关键因素:当时美国常青藤大学对于中国本科生的录取还很少,全额奖学金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我们为什么喜欢讨论“失败的状元”李泰伯?

如果不清楚李泰伯在高考那年的前前后后,很可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李泰伯是一个失败的状元,是一个拒绝了北大,然后又被美国大学拒绝的中国考试英雄。后来李泰伯成为当年的理科状元,更是将此事发酵到了极致。

只是,就像李泰伯的同学解释的那样,李泰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跳出舒适区,不断尝试的人,而申请美国大学被拒,就是一次不成功但也正常的试错。况且,即使申请失败,后面还有高考这个舞台在兜底。

第四、现在的李泰伯已经咸鱼翻身,而且已经找到了终身事业——医学

8年前,那场噩梦般的挫折,并没有让李泰伯一蹶不振,反而让他越挫越勇,其试错和冒险之旅,从未止步。比如,在本科四年,他大一在清华,大二在港大,大三去MIT,大四去了剑桥。正是在剑桥,第一次穿上医生的白大褂,让这位在顶尖大学不断流浪的天之骄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于是,他放弃了CS专业的丰厚薪水和长远前景,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 University),在这里,他攻读的是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就在前不久,他在SCN的《自然-方法学》期刊上,发表了第二篇文章。




第五、相比于曾经的批判和嘲讽,李泰伯的执着和清醒,更值得我们学习,就像陈寅恪和严子陵

当看完李泰伯28年来的人生经历时,顿觉天外有天,人和人天生确实是不一样的。就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终章提到的那样,“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自己这辈子”。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

李泰伯的经历,让人想起100年前的陈寅恪,随着大哥陈师曾去日本留学,去美国进修,去欧洲求学,不求学历,不写论文,不发著作,却依然成为清华四导师之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李泰伯,也像光武帝的同窗好友严子陵,屡拒征召,终身不仕,悠游富春江,终老林下。

于是1000年之后,范仲淹称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后来,范仲淹的一位好友指出,如果把“德”改成“风”,似乎更好,老范夫子欣然接受。于是就有了意境更好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位一字之师,就是李泰伯,与本文主角同名。

结束语:从时间线上来说,李泰伯只是被美国11所拒绝的一名中国考生;正是这次拒绝,李泰伯参加了2010年的高考,成就了逆流而上的理科状元的美名,也引发了长达8年的争议。

金麟终非池中物,不遇风云也化龙,是也。


教育练真堂


这是又一个学霸的故事。

但与其他往往在求学路上一帆风顺的学霸不同的是,这位叫李泰伯的学霸经历了很多人没有的挫折:作为高考北京理科状元,放弃国内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北大的保送,而申请了美国十多所著名大学,但全部石沉大海,没有一所学校愿意录取他。

这样的经历,是极为罕见的。

曾经,李泰伯的求学之路也很顺利。学习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考入国内著名的超级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并且担任班长。在人大附中求学期间,不但成绩拔尖,而且展示了多方面的素养,获得人大附中副校长“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是领袖级人才”的高度评价,可见其优异。

进入高三,因为三次获得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李泰伯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系,然而,他放弃了北大的保送资格,而是决定去美国上大学,并陆续申请了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在内的美国10多所著名大学。出人意料的是,他申请的美国的10多所大学,居然全部没有回音。他被这些大学集体拒绝了。

以国内顶尖中学的拔尖者,放弃北大的保送,但遭到美国名校的集体拒录,这无疑是不小的挫折。此事经过国内媒体广泛报道,在当年引起了轰动,他被媒体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但李泰伯没有气馁。

2010年,高中毕业的李泰伯参加了高考,并获得了703分,成为当年北京市理科状元,获得清华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录取,同时获得香港大学64万港元的奖学金。

大一期间,就读于清华,一年后赴港读书。在香港大学求学一年后,他选择了转学美国名校,并成功进入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并在本科毕业后留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硕士。

完成硕学业后的2017年,李泰伯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成功进入了美国排名第一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开启新一轮长达八年的学医之旅。

李泰伯的大学求学之路,无疑是很“折腾”的。先后在清华、港大各读一年,然后进入麻省理工,所学专业是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最终在麻省理工完成本硕学业,最后又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并把专业从工程类改成了医学类。

目前,李泰伯正在约翰•霍普金斯攻读博士,作为一名顶尖医学院的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学业压力、科研压力自然是很大的,但是他的心态很好,能从容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阻碍,并从容突破。这些,都得感谢于当年求学之路上的挫折和“折腾”。正是这些经历,进一步磨炼了他的心智,进一步提升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他曾说:“我发现,这些遗憾和失败,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李泰伯的求学之路启发我们,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可能经历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我们能有愈挫愈勇的气魄和坚决的行动,人生终究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

我是燕园博雅教育,敬请关注~


博雅燕园


恰好前几天看过这个学霸的介绍,所以在此一答:

李泰伯,曾是号称“宇宙第一中学”的人大附的学生“名人”,光环加身,各方面素养高、能力强,获得了学校“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是领袖级人才”的高度评价,可见其优异。

但是,这种优异,却在拒绝北大保送、申请美国10多所学校被拒后打上了问号。但学霸就是学霸,并没有被申请失利击败,参加高考,最后竟然考了703分,是当年的理科状元,被清华和香港大学录取。

此后,他大一就读清华,大二就读港大,大三申请美国麻省理工成功,终于圆了他的留学梦。

在麻省理工,他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本科毕业后继续在麻省攻读硕士。

2017年硕士毕业后,他成功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

李泰伯的求学之路,在外人看来满是“折腾”,得不偿失,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如果他的想法、做法都如平常人的吻合,那么可能,我们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李泰伯的选择,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一、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么,其他的选择再好,都不是他想要的。北大、清华、港大,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梦想,但它们都不是李泰伯的“菜”,而他又有能力去追求更好的目标时,怎么可能不去行动?相比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

二、申请美国名校失败,并不能因此断定“高分低能”。事实上,除了社会上有些异样的声音,在学校里,没有一个人认为李泰伯是“高分低能”,他爱好兴趣多,涉猎广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申请美国名校,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不会因为分数高,或单纯的某一个因素录取你,是一种综合性考量。但正因为没有固定标准,所以申请有一定“运气”成分,有人称之为“玄学”。尖子生被拒的现象很普遍。申请失败主要是由于衡量标准的不同,而不一定就是因为你差。

三、多学科学习,奠定深厚的学术基础。有的人对李泰伯转换不同的专业很不理解:电子工程、计算机都是热门专业,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何必再转学医学?如果以就业为目标,我想他真的不需要这么“折腾”,但是,就有那么一些人,就业对他来说,完全是不用考虑的,只关注自己的理想、爱好、兴趣、追求就好了,我们就跟人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怎么可能理解人家的追求?

据说,李泰伯目前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孜孜行进在攻读医学博士的路上,有压力,有困难,有挫折。但他说,曾经的遗憾和失败,让他提升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能力,那些遗憾和失败,也是他最大的收获。

美国第一医学院的博士,前途是明晃晃的、诱人的。但谁知道,他会不会再有非常人之举呢?


飞飞飞飞的鱼儿


逆商高,这是给他在智商高和情商高之外的评价。

李泰伯,男,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被其老师称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11所名校拒绝之后,坚持自己的梦想,走起了曲线救己的道路,拒绝清华,拒绝北大,选择香港大学。大二转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本硕连读,后又转学至英国的牛津大学电子工程(生物工程)攻读硕士学位。

2017年,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医学院——约翰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医学与工程的双料博士学位。遭遇到国外的多所名校拒绝,不仅没有气馁,没有退而求其次,反而越挫越勇,实现了自己初衷的梦想。




黄冈老学霸


李泰伯就是众多家长羡慕的“别人的孩子”。

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2010年北京高考区的理科状元。

在成绩出来后,媒体对他做了大量的报道。

然而,就在不久后,有消息称李泰伯被国外11所名校全部拒录。

巨大的反差,又让媒体将他说成“高分低能”的代表。

一些人也因此说,他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典型。总之,他成了当时最不风光的高考状元。

(李泰伯旧照)

那么,过去了9年之久,李泰伯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李泰伯高中在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读的。教过他的副校长沈献章一提到他,就赞不绝口。甚至说他是“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是领袖级人才”。他的班主任也感叹他“学风严谨”,身为班长,帮了老师不少。

在李泰伯成为高考状元初期,有记者采访他母亲。他的母亲说,李泰伯并不是一味地学习,他的兴趣非常广泛,比如阅读、画画、弹琴等。

他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且他的阅读面非常广,包括哲学方面的书他也看了不少。同时,他还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他还谱过曲,他父亲手机的铃声,就是他谱成的。

李泰伯不管在班上还是学校里,都是积极分子。

他是班长,协助老师管理班上的纪律等事务,同时他又是学生会主席和学校志愿者的负责人。这些社会活动,占用了他不少学习时间。但他从未因此,影响学习。

李泰伯也承认,他不愿意被动接受书本知识,他希望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因此,他和老师们一起开办了《模拟联合国》的选修课,并组建了模拟联合国,他不仅是主席,也是成员国代表之一。他对政治、环境、国家安全等都非常关注,他梦想有一天,能通过实力,改变世界的不合理。

(李泰伯旧照)

在学习经验上,李泰伯说他肯定不是刷题最多的一个,但是他肯定是“举一反三”贯彻得最彻底的一个。他往往由一个问题引申到其他问题,由此及彼让他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他说这就是他拿高分的秘笈。

在高考前夕,李泰伯凭着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保送北大数学系的资格。这可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好事。可李泰伯却觉得他应该经历高考,否则他会觉得遗憾,于是他拒绝了这个资格。

成为高考状元后,李泰伯希望能到世界顶级学府去深造。于是他向哈佛、耶鲁等11所名校递交了入学申请,并以高分数通过了“托福”和“SAT”。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以的是,没有一所学校肯收录他。

随后,在物理老师的影响下,李泰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填报了清华电子系。他认为通过科技造福人类,也是为人类做贡献的好事情。

同时,李泰伯还填报了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毫无悬念的,李泰伯同时收到了这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李泰伯旧照)

李泰伯并未放弃他到世界顶级学府深造的梦想。于是,他走了一条曲线的学习道路。他先在清华委培了一年,香港大学为了能挖走他,表示他如果到香港大学就读,在4年学习期间,会给他提供64万奖学金,因此他又去了香港大学。

不过,李泰伯并没有读完香港大学的全日制学时,而是在2012年再次向哈佛等学校递交了申请书。

这次,他收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于是他在办理了转学手续后,前往他理想的学校,去学习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双学位。随后,他又以交换生的资格,得到了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在以满分成绩得到本科学位后,他又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硕士学位。

2017年,李泰伯又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和医学双博士学位。

一年后,李泰伯接着考上美国位居医学大学榜首的约翰普金斯医学院。在这里,他准备拿到了医学与工程的双料博士学位。

李泰伯这一路走得非常精彩,让那些认为他是“高分低能”的人不得不闭嘴,同时感叹,优秀的学生从来不会被标签所累,反而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砥砺前行,最终走出一条繁花似锦的康庄大道来。

至于李泰伯本人,对于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就,他只是淡淡一笑说:“一切靠自己。”

(参考史料:《李泰伯: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