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中的“于敏构型”是什么意思?有别的构型?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于敏结构成功解决了中国氢弹武器的研制,我国仅用两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氢弹,而这个过程与著名科学家于敏有很大的关系。世界上的氢弹的构型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国人发明的T-U结构,另一种就是中国发明的于敏结构。


氢弹与原子弹的不同在于氢弹需要原子弹来引爆,氢弹的结构是由两部分组成,在一个园柱体中一端是一颗小型原子弹,另一端是用来存储核聚变材料。美国的T-U结构是通过圆柱体内表面的反射来聚集X射线。


我国的于敏结构则使用一个透镜来聚焦X射线,这个结构的特点是体积小。通过于敏的努力,使得我国的氢弹在2年之内就被研制了出来。美国使用了7年时间才研制出氢弹,而且花了很时间才解决小型化的难题。

美国的T-U结构尺寸比较大,而我国的于敏结构体积很小,解决了氢弹核武器的小型化。


航空视界


世界上公认拥有氢弹的国家就五个,氢弹的模型只有两种:于敏模型即“中国氢弹模型”和泰勒—乌拉姆模型(T-U模型)也即其他四个国家所采用的模型。

先看于敏模型

1952年11月1日凌晨,美国的氢弹装置爆炸成功,1954年美国可以用于实战的氢弹爆炸成功,目前解密资料来看我国于1960开始氢弹的研究工作。金银滩是个地图上没有直接标出来的地方,位于我国青海省,此后,在那里,于敏先生和一群年轻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氢弹属于热核聚变,核聚变的条件就是高温高压,因为在常温下,原子核是带有正电的,两个带有正电的原子核是同性相斥的,不可能靠的太近。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让核裂变的原子弹提供这个环境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从理论到工程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原子弹爆炸瞬间提供聚变高温高压的环境,聚变材料能否发生自持聚变反应是关键,这关系到聚变材料的应用。于敏团队尝试多种模型后,选择了现在的于敏模型,其特点在于先将裂变发出的射线聚焦到一定强度再去激发聚变,将氢弹聚变“引燃”后,聚变反应自持,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具体的模型是绝对的机密,知道的人很少,至少也不会说的,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泰勒—乌拉姆模型(T-U模型)

泰勒和乌拉姆在美国人眼里,他们都是“老外”,并不是原装美国人,1951年正式向美国政府提出制造氢弹的想法。

泰勒和乌拉姆提出的模型又称为压缩—反射冲击法,原理就是让原子弹爆炸瞬间将聚变材料压缩在一起形成一个瞬间高温高压的聚变环境,并通过装置外围的U238构成的反射层将泄露的中子反射回中心。这种模型特点在于:先慢慢聚焦,累积到一定强度后引发聚变,从而增强爆炸效果,同时U238参与快中子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

然而1952年爆炸的T-U模型氢弹根本无法应用在实战中,因为炸弹使用的是液态氘,氘液高达10米多高,整个爆炸装置80多吨,根本无法应用于实战,直到用固态的氘化锂代替了液态氘才实现了氢弹的小型化、实战化。

综述

其实这两种模型本质上绝大部分原理是相同的,不管是哪种模型解决的都不不只是核物理的问题,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以上的引爆后的能量激发问题。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了,更多科普欢迎关注本号!


核先生科普


首先,我国官方从未承认中国氢弹构型名为“于敏构型”,只能确认我国的氢弹是独立于国外同类产品,完全自主研发。

(图为我国第一颗氢弹)


1960年于老接手氢弹研发工作时,国内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研发资源匮乏,研发条件恶劣。而在国际上,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被彻底孤立。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于老带领团队完成了氢弹的研发,研发出我国独有的构型。


“于敏构型”这个名词来源于外媒的报道,1988年于老的身份解密后,因领导了氢弹研发工作,而被冠以该称呼,实际上在官方承认该称呼前,更科学的方法应当是“中国氢弹构型”。

(图为于老)


除去中国氢弹构型以外,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氢弹构型有两种说,也有三种说,但绝对可以确认为氢弹构型的只有中国氢弹构型与“T-U”构型,所谓的三种说说将早期助爆原子弹与俄罗斯夹饼式助爆原子弹单独列为一种构型。

(图为典型的T-U构型氢弹)


所谓的“泰勒-乌拉姆”(T-U)构型是美国所采用,并被五常中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获得的一种构型,大致结构是以原子弹扳机引发核聚变,但具体细节仍旧是各国的最高机密。


不论是“于敏构型”还是“T-U构型”,当今令世界所知的都是皮毛,其具体细节都是持有国的根本机密,我们无从得知,但于老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仰望。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提供更多军武知识科普。


兵器次元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氢弹,像世界只有中国有30枚氢弹这种谣言大家切不可相信,那些都是自媒体为了博人眼球,毫无底线而弄出来的垃圾内容。目前世界上还保存有一万多枚核弹头,五大国的所有核弹头几乎都是氢弹。氢弹的原理是核聚变,比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大上许多,体积也更为小巧,便于投送,五大国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而造出来的护国重器怎么可能轻易销毁?氢弹其实是世界上的主力核武器。



什么是氢弹?人类的第一代核武器是原子弹,在原子弹的威力遇到瓶颈以后,第二代核武器氢弹出现了。氢弹是目前人类在役的主要核武器,氢弹又称为热核武器可以分为普通两相弹,三相弹,中子弹等几个类型。其原理是氘加氚聚变成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大量中子和能量,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人类氢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50年代初,美国对原子弹破坏力不满,开始寻求破坏力更大的核武器。1951年,美国在恩尼维克托岛试验场爆炸了世界上第一个氢弹装置,美国成为了氢弹的发明者。1953年,前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当量40万吨的实用氢弹,1954年美国紧随其后,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氢弹武器的国家。当时美苏一致认为中国虽然搞出了原子弹,但是绝对搞不出氢弹。幸好,上天给种花家送来了于敏院士,从此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开启了开挂模式,不仅突破了氢弹的研制,更研制出了和美国泰勒·乌拉姆构型(T-U构型)不同的于敏构型,更是成功突破了弹头小型化,造出了可以用飞机导弹投送的实战氢弹,让西方世界为之震惊。

什么是于敏构型呢?当然,具体的结构,原理数据都是我国最高机密,知道的人不超过一个手掌,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只是其大概原理。于敏构型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于敏先生对氢弹的贡献,如果按照原理命名的话,我国的氢弹构型应该叫做X射线透镜构型。在氢弹中设置一个可以聚焦X射线的透镜,当然,这个透镜绝对不是普通透镜,是一个可以聚焦X射线的复杂装置。经过这个装置聚焦之后,照射聚变原料发生爆炸。

除了于敏构型之外,还有美国的T-U构型。美国的T-U构型是设计一个球形保护罩,保护罩中心产生X射线,照射到球形保护罩之后发生反射聚焦到核聚变原料球,从而引发爆发。T-U其实实话说,我们的氢弹比不比美俄的厉害我不知道,但是于敏构型的起爆效率会优于T-U构型,体型也比T-U结构更加小巧。但是美国现在的氢弹早已经不是当初单纯的T-U结构了,比如美国的W-88核弹头就是典型氢弹,非常小巧,据说是X聚焦透镜和保护罩联合使用的新型氢弹,不过具体结构没人知道。

其实起爆效率的一点差距,对氢弹的威力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当核弹头小型化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弹头单位体积的破坏力差距对氢弹威力的影响都并不大,只要导弹能装得下就够。前不久,于敏先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国士无双,一路走好,您当年为种花家种的苹果树,如今已经可以让后人乘凉啦,我们会永远记得您的。


赤焰哒哒哒


答这个问题当作是缅怀一下老先生吧。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新疆天空上出现两个“太阳”,这是我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的爆炸,当量达到了330万吨。

而这次氢弹爆炸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竟然搞出了一个和美国不同的氢弹结构,成为地球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个结构就是于敏构型。在了解于敏构型之前,必须要普及一下核聚变的知识,要不然很难理解于敏结构的优势。


实际上核聚变是宇宙中最古老的能源生产方式,天上的大量恒星都是核聚变的产物。原理很简单,当两个较轻的原子相互结合就可以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同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再深入一些就是如果两个较轻的原子结合后释放出的能量大于使之结合的能量,那么核聚变反应就会持续的进行下去。

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在宇宙中随处可见。只不过,宇宙中的聚变反应得益于宇宙几乎巨大的空间尺度。相互靠重力吸引的原子们不断汇集不断加大压力最终原子和原子之间就被压缩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聚变反应。


而人类在地球的尺度上如果要将两个轻原子结合成一个重原子那么就要制造出一个恒星的环境,由于没有空间尺度的优势那么我们就只好提高能量了。


在研究原子核的结合能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质子数越小的原子越容易结合。因此就将目光集中在了氘和氚上面。当氘和氚等离子化后电子剥离形成了裸露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只带有一个质子的正电,两个原子之间的动能只要能克服库仑力(电磁力)就有机会碰撞在一起形成新的原子核。这个尺度大约是在10fm的尺度上发生(1cm=10,000,000,000,000fm),为了使原子核能够顺利结合,就要给原子核施以足够大的压力(维持空间尺度),和足够高的温度(提高原子核动能)。因此在氢核聚变的过程中需要维持的压力为上百万个大气压,需要维持的温度为上千万度。


为了实现这个等级的原子核聚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粒子加速器进行合成。

最早的人工合成元素是在1936年,这个年份其实远远的早于各个国家制造原子弹的年份。但是加速器合成的过程中合成出来的元素数量少,所需要输入的能量大于产出的能量,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进行武器化的。


如果武器化就要大量的进行核聚变反应,并且装置规模还要进一步的缩小。

这时,原子弹研究成功了,利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可以为聚变装置提供足够大的能量和压力。通过原子弹释放出的能量足以引发大规模的聚变从而进一步的释放能量。


原理很简单,但从原理到实物走了几十年的路程。其主要问题点在于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会早早的在聚变反应发生前将聚变反应装置直接撕毁。那么装置的结构造型就成了氢弹的核心技术问题。这个造型的结构要保证在聚变反应开始前足够结实并且使得内部的聚变燃料可以获取足够大的能量引发聚变反应。


于敏提出的结构实际上是利用了X射线透镜对原子弹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收集和聚焦,并使聚变材料稍微的远离原子弹,这样既保证了次级结构会过早损毁又使得聚变材料能够获得足够大的能量。

这个构型的关键字在于两个:X射线透镜和双球结构。是个利用X射线光压引燃聚变反应的内爆式结构。由于是内爆式结构,因此在聚变反应产生的时候可以更高效的利用聚变材料达到一个极高的反应率。因此于敏构型在中大当量氢弹中是有一定优势的。


当然了,除了于敏构型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氢弹构型方式。这里得说下泰勒·乌拉尔的模型了

泰勒·乌拉尔构型

从原理图上我可以看到,作为核扳机的原子弹基本上没有太多变化,变化的是聚变药柱。这是一种外部烧蚀的氢聚变装置结构。

当装置中的原子弹爆炸后,能量在装置中传递,加热了其中的聚变燃料引发聚变反应。这种装置的聚变反应和于敏结构相反,是聚变燃料外向内的一个反应过程。在反应中由于反应截面会被氢弹和原子弹的能量打破因此聚变材料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那么,泰勒·乌拉尔构型的关键字则是:烧蚀和延序反应。这种构型相对于于敏构型更容易生产,但当量偏低。


当然了看到这里,大家看到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设计,任何设计都是在不断的变更和迭代的。

这是一枚美国的W88核弹,从W88核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于敏构型的特征。W88核弹也是一款采用了X射线透镜内爆式聚变设计的核弹。这里就得说了,很多人说于敏构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设计,其实并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于敏构型是我国首先提出来的氢弹构型设计。


当然了泰勒乌拉尔次级的设计还有变更。

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过双次级的设计,利用原子弹引发聚变反应后,继续利用聚变反应引发另外一个聚变反应燃料芯的反应。这是一个泰勒乌拉尔设计的延展。


如果说说氢弹而避开沙皇炸弹的话那么就是耍流氓了。苏联的沙皇炸弹是目前最大威力的氢弹,当量达到了5000万吨。

沙皇炸弹的设计来自于苏联的Joe4氢弹,采用的设计方式和美国中国都不一样,叫做sloika构型,直接翻译过来叫做千层饼构型。

是将聚变材料和裂变材料一层层铺开的一种构型,核心的原子弹爆炸后引发聚变反应,聚变反应继续引发裂变反应,一级级向后往复进行。

虽然这样做的话核燃料的利用率极低,但是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加大核弹当量。


另外之前W君在问答里提到的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利用激光引发聚变的设计也是以后的氢弹结构之一。这个设计不仅仅美国在研究,我们自己也在研究。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神光计划。



刚刚说了几种主要的氢弹结构,而实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材料学的不断更新和支持下,氢弹的结构已经有十几种了。所以再说氢弹只认识于敏结构和泰勒乌拉尔结构的话那么就是老黄历了。


军武数据库


于敏院士创新性的完成了氢弹最关键的基本构型设计,外媒称之为"于敏构型",认为它是与美国提出的"泰勒·乌拉姆"构型各自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 不过“于敏构型”可能还远超后者。这种构型至今仍是世界上保密程度最高的机密之一。目前已知能够控制核聚变并可以武器化的,只有美国的t-u构型和于敏构型两种,后者在小型化上甚至还要超出前者。,正是这种氢弹构型使我们在氢弹研制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在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而且正是由于此项技术的独特性,使得我国的氢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氢弹的维修和保养成本较低,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氢弹拥有国。这项技术目前处于严格保密状态,外人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和骄傲!

于敏院士一路走好!


莫子军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一部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总想着有一天也能像先辈们那样做出一些真正的事来,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昨天于敏老前辈过世了,他为国奋斗的一生守仁君虽然是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的,但是依旧感到震撼,动容,没有那一辈人的努力,哪里有我们这辈人的幸福。老英雄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名垂青史。

关于“于敏构型”守仁君知道的不多,实际上这种东西是国家绝对保密的,“于敏构型”也只是网传,官方并未承认,但是这件事是于敏前辈做的无疑。构型是控制核聚变并将其武器化的关键。当今氢弹有两种构型,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一种就是中国的“于敏构型”。世界上有氢弹的国家不在少数,但是苏联的氢弹技术是偷师美国,英法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所以氢弹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只有两种模式,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于敏构型”有其特有的优点,比如容易保存,维护费用低,使我国到现在成为世界上唯一保有氢弹的国家,但是这都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老前辈们毅然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待遇,纷纷回国。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玩命造出了原子弹,造出了氢弹,造出了导弹,造出了卫星。不图名,不为利,只有一腔报国热血。

美国从第一课原子弹到氢弹用了七年零三个月,我国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美国第一次氢弹引爆的是一座塔,我国直接上飞机空投。老前辈们用生命换来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我辈心中永远的楷模。


再次致哀,于敏老前辈走好。现在两弹一星元勋还活着的只有三个人了,他们的功绩应该被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守仁读仁


核武器是当今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装备,目前公开出来的核武器主要有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三种,当这些核武器和远程轰炸机、核潜艇、弹道弹道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三位一体”完整的核威慑和核打击力量,这种打击能力是当今蓝星上世界大国/强国的身份标志,如果没有,那最多最多就是二流国家。

说到核武器的工作原理,目前公开性报道中见到的就有三种方式:

1、原子弹

原子弹属于一种核裂变武器,依靠高爆炸药来驱动铀235或者钚等高纯度放射性物质发生一系列的核裂变反应,释放巨大能力来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物体等进行摧毁。这种武器在核武器领域中属于门槛级技术,只有攻破了这一技术,才能向更高级的氢弹进行发展。

2、氢弹

氢弹是一种核聚变高爆热核武器,用原子弹当引信,通过引爆原子弹瞬间提高弹体内部温度,并释放足够数量的高速原子来撞击氘、氚等原子核,从而引发其进行一系列的核聚变反应,释放出超级巨大的能量,对周围的大面积范围内人员、建筑等进行杀伤。

在氢弹具体的弹体结构构造方面,目前有两类已知的构型,这就是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型和我国的于敏构型。这两种构型都算是代表着氢弹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于敏构型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独创性,能够有效运用在小型弹体上,从而能够适装于更小的导弹、核潜艇、飞机上。可见于敏老先生对于我国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有多大!六十多年的默默无名,倾心为国奉献,真是居功至伟!

至于泰勒·乌拉姆构型和我国的于敏构型到底如何,这都是属于国家最高级的机密,从未见过任何公开报道。

作为普通人,大致知道这些就可以了。

最后,老鹰航空以个人名义向于敏先生致最崇高的敬意!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人类核武器的巅峰之作之一就是氢弹的发明。而我国氢弹的发展就离不开我们的关键人物——于敏。而在今天,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作为我们氢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于敏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而在氢弹的研制中提出了开创性的“氢弹构型”,而这也被外界称为“于敏构型”。氢弹技术成熟于60年代,目前仅有两种氢弹的构型,一种是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型”(简称“T-U构型”),而另一种就是“于敏构型”。虽然两者构型不同,但是本质上还是没有改变,都是利用初级带动次级的氢弹结构。初级一般是利用原子的裂变能量暴发出X射线,从而引爆次级和聚变氘氚材料,从而引爆氢弹。

而“泰勒-乌拉姆构型”就是需要研制一个保护套才行,通过圆柱体内表面的反射来聚集X射线,从而达到引爆氢弹的目的。而这里的难点就是很难对氢弹进行小型化发展。整体的弹体体积很大。



而“于敏构型”则不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聚集X射线,而是才用了透镜聚焦的方式来聚集X射线。而这样的好处就是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结构设计,可以方便制造和易于保存。


也正是我们国家采用的是于敏老先生设计的氢弹构型,我们才在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我国取得了氢弹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我们用了2年8个月,而这也要归功于于敏老先生的独特设计。

至于过多的细节我们并不清楚,毕竟这都是国家的机密,我们只是知道了一些公开的报道信息,汇总一下,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也吊念一下我们的氢弹先驱——于敏老先生,一路走好!


淡然小司


答:“于敏构型”是我国氢弹研制的重要构型,这一构型的提出,大大加快了我国氢弹研制的步法,相对于美国的“T-U构型”更具实战优势;有关于敏构型的详细资料,都是国家最高级机密。


氢弹原理

原子弹和氢弹,是人类拥有的两种威力极大的核武器,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了一颗原子弹,直接造成8.8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上万间房屋被毁,可见威力之大。

而氢弹的爆炸威力,比原子弹更甚百倍,原子爆炸的原理是核裂变,氢弹爆炸的原理是核聚变;比如太阳能在数十亿年中持续放出热量,因为太阳内部进行的就是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反应又叫做热核反应,热核反应所需的压力和温度极高,太阳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高达3000亿个大气压,人类无法制造这么高压力,所以需要把温度提高到上亿度才能点燃热核反应。


于敏结构

我国氢弹研制过程中,在氢弹构型设计上遇到很大困难,氢弹的热核反应,需要用原子弹来引爆,相当于用一颗原子弹包围着热核材料,原子弹爆炸产生极高压力和温度,再点燃氢弹引发爆炸。

理论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有重重困难;比如外围原子弹的爆炸,必须非常均匀地向内挤压,稍有偏差都无法使热核反应被点燃;而且直接用原子弹引爆还不行,必须加强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条件。

氢弹研制的关键瓶颈,就是氢弹构型的设计,如何才能使热核材料的利用更充分,然后发挥出巨大威力,我国氢弹研制就在这里卡住了。

据2014年科教频道纪录片《影响》记载:当时我国仅有的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上海,计算速度大约每秒几万次,一次于敏和蔡少辉晚饭后在计算机旁的小路散步,于敏提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设想,这一设想成为我国氢弹研制的关键,解决了氢弹中一个有关能量的突破难点,成为后来被外媒称作的“于敏构型”。

纪录片中于敏亲自说到(原话):

“我把它分成三段,一个创造条件,促使热核反应起来,如果起来的话,不是外界条件能够让它;外部条件还得要靠它自己本身能起来,本身能起来,再点火,就是点火,他自己放的能量,已经温度逐渐升高,是热核反应起来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他起来以后,就跟普通的燃烧一样……。”


T-U构型

“泰勒·乌拉姆构型”的简称,是美国氢弹的设计构型,和于敏构型相比:

(1)T-U构型的设计当量可以非常大,但是氢弹本身的质量也非常大,一颗10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重达60多吨;;

(2)于敏构型设计当量一般在数百万吨,但是氢弹可以做得非常小巧,有利于实战化,氢弹整体不到1吨的重量,可以达到300万吨TNT当量;

(3)于敏构型的氢弹更方便储存,甚至长时间保存,需要使用时直接就可以用;

关于氢弹构型的更详细信息,是有核国家的最高级机密,所以大家了解到以上信息就行了,更多关于氢弹构型的说法,都是其他人猜想出来的。


氢弹研制时间

关于氢弹研制,有一个被误传的说法,说中国研制氢弹只用了2年零8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以上时间指的是各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时间间隔;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于敏最初也是在原子弹研究小组中工作,由于表现出色,再被转移到氢弹研究小组作为负责人。

于敏、邓稼先、钱学森等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我国核弹研制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让我国彻底摆脱了西方各国的核威慑。于敏于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