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外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74524559233


免戰牌如果能免戰,那麼這個世界就和平了

“免戰牌”純屬小說杜撰出來的東西,在央視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時就遭遇司馬懿堅守不出的情況。由於蜀漢軍隊自漢中北伐需要越過秦嶺,糧草補給非常困難,因此諸葛亮希望能夠速戰速決。

但司馬懿也是老謀深算,深知蜀軍後勤補給困難,急於求戰,於是越發堅壁不出,高掛免戰牌。即便是諸葛亮送去女裝羞辱司馬懿,仲達仍舊不為所動。

由於求戰無果,蜀軍難以突破魏軍防線,沒能再前進一步,最後諸葛亮含恨逝世,星落五丈原。

不過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並沒有出現“免戰牌”這個東西,原著中的描述是:“孔明自引一軍屯於五丈原,累令人搦戰,魏兵只不出”。

至於電視劇的免戰牌,這是導演藝術加工的產物。“免戰牌”這個東西最早出現在清代錢彩的小數《說岳全傳》中,在小說的第十五回首次出現了免戰牌:“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從此以後,晚清小說中開始多次出現免戰牌,似乎掛上這個東西就能休戰一樣,但這一看就是見得。

戰爭是一種你死我活的大規模群架,你想要戰爭就給你戰爭,你想要和平就給你和平,怎麼可能?免戰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進攻方如果不進攻敵方的營寨,原因只是由於敵方營寨太堅固了,打不進去,跟免戰牌沒有任何關係。

在古代戰爭中,為了抵禦敵人,雙方都會在野外安營紮寨,修築防禦工事。由於這些防禦工事都是臨時修建的,材料也多為木頭和少量土石,因此堅固程度肯定不如城牆。

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在冷兵器時代,這種臨時修建的防禦工事也是很難被突破的。尤其是隨著幾何學和武器裝備的進步,特別是一些遠程武器,如火槍、火炮、投石車的出現,使得營寨的堅固程度飆升,想正面攻克一個建築的營寨是非常困難的。

在修建營寨時,通常要再外面挖上一圈深壕溝並設置路障,防止敵方騎兵直衝過來。緊接著,營寨周圍都要建有木製箭樓,箭樓一般都有十幾米高,居高臨下,士兵戰在上面可以用弓弩和火槍攻擊敵人,對進攻方威脅很大。

而營寨裡面也會假設火炮或投石機,反制敵方的火炮或投石機,保護自己的箭樓和柵欄,同時也可以對付敵人的大規模衝鋒。

當然,如果進攻方配備的火力強大,或者兵力佔絕對優勢,那麼一個小小的營寨是守不了很久的。但只要部署得當,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敵方也是很難正面衝擊營寨的。

例如在明末松錦大戰時,明軍就曾經組織敢死隊,在夜間襲擊清軍營寨,但都沒有成功。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的大順軍也曾嘗試過在夜間偷襲清軍營寨,結果也是無一例外的遭遇失敗。

此後在雅克薩之戰中,面對俄軍用木頭和土石修建的營寨,清軍以絕對的優勢兵力,竟然也是難以攻破俄軍陣地。最後同樣是依靠圍困,迫使俄軍因傷病和糧食匱乏而投降。
而在清軍和準噶爾的烏蘭布通之戰中,準噶爾人用駱駝組建一座駝城,準軍在駝城裡面架炮轟擊清軍,清軍對此無可奈何,雙方在陣前用火炮和火槍互射,最後因為彈藥消耗殆盡,準軍才被迫撤退。

要知道在此戰中,準噶爾的兵力最多隻有3萬人,遠少於清軍,但最終仍是依靠駝城與清軍打了個平手,可見準軍的陣地是非常堅固的。

因此,對於一些堅固的營寨,進攻方大多采取圍困的手法,儘量消耗守軍的糧草,迫使敵人主動出擊或者投降。

總的來看,營寨是一個臨時性的移動堡壘,它的規模不會很大,僅僅是為軍隊駐紮提供臨時性的保護作用。而營內的糧食儲備和防禦工事的堅固程度也都不能和城鎮以及城牆相提並論,因此攻打地方營寨的難度要比攻打一座城市小很多。

但是若想在短時間內拿下一座佈置周密的營寨也是不容易的,營寨內士兵手中的火槍和弓箭可不是鬧著玩的。

至於免戰牌這種東西,完全就是杜撰的。兩軍若是在前線出現對峙情況,原因只有一種,大家修建的營寨和防禦工事都很堅固,誰也吃不掉誰,這才選擇“休戰”,絕不是因為什麼免戰牌。


千佛山車神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免戰牌在野史中確實佔了一席之地,而且人氣極高,不管雙方打的如何焦灼,只要一掛上免戰牌,另一方就如同見到了皇帝聖旨一般,直接撤兵不再交戰,《說岳傳》中,岳飛在牛頭山上把免戰牌一掛,兇猛的金兵立刻就不打了。

那麼我們的歷史中,免戰牌真的存在嗎?

我們要知道,歷代的戰爭啊,並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雙方將軍在沙盤上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兵法戰術,只要是發生戰爭,那都是拼上自己身後數萬甚至數十萬士兵的性命的活動,不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甚至還關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誰能說對方掛上了個免戰牌就不打了?而且掛上免戰牌的一方掛上之後就高枕無憂,不用擔心了?

正是因為戰爭的殘酷性,所以免戰牌並不存在於真正的歷史中,俗話說,萬事萬物存在就有他的道理,那麼這個免戰牌存在的原因道理是什麼呢?小太陽認為,更多的是滿足戲曲故事的戲劇性,讓人能夠更加神往。

那麼類似免戰牌的東西或者約定有沒有?

其實,還真的存在過一段時間,那就是春秋時期,在春秋年間,講究禮數,不論是做什麼,也包括行軍打仗,體現在軍隊裡呢,就是開戰之前,雙方要約好時間(是在你學校後面的小樹林,還是我學校後面的操場,都需要打好招呼)。

敵人沒有擺好陣型,沒告訴你可以開始的時候,你不能先開始,要等雙方都列好隊形確定可以開始了再打,當年秦國和晉國在韓原打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先列好隊形的秦國,一直等到晉國也擺好陣型,才開始軍隊衝鋒。

當然了,這種免戰或者戰鬥之前的規矩並不適用於歷史潮流,所以在戰國時期,就自然的取消了,否則就好像過家家一樣。

不過如題目中所說,一旦一方在城池上掛好免戰牌,是不是對方就無可奈何了呢?小太陽認為,在守城的一方掛上免戰牌的時候,並不是攻城方無可奈何。具體解釋就是這樣的。

在古代,因為沒有機槍大炮,雙方打仗完全靠的就是冷兵器,刀來槍往,完全是靠人堆起來的,所以兵力十分重要。但是,古代的城池都是圍著厚厚的城牆,攻城的話只有攻城車,雲梯等一些基礎設備,而防守的話,滾石,火油等等方式就比較多了。

一方攻城,如果成功登上城樓並且打贏的話,往往戰損比是非常高的,而且古代行軍,一般並不是只攻下一座城池就大功告成了,往往需要攻城拔寨,所以兵力十分重要,如果在一座城池就損耗過多的兵員的話,是無法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的。

所以一旦對方高掛免戰牌,除非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須幾天之內拿下這座城,大多數的將領都會選擇四面圍城,等城內的糧食用光,自然就會出來對打了。

不過,就算是一方不出城,一般也不會掛起免戰牌的,這不是告訴說,我打不過對方,丟人嗎,所以如果不想打仗,最多的就是關閉城門,拒不應戰,無論對方在城下罵戰還是侮辱,都不出去就完事了。

因此,免戰牌這個東西,小太陽認為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後人杜撰出來增加戲劇性神話性的故事而已,題目中所說的,也並不是無可奈何,不能強攻。而是要計算成本的,看看強行攻城的結果,如果收穫大於損失,那不管你掛不掛所謂的免戰牌,打你肯定是要打的,而且還不會輕輕地打。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免戰牌?就這三字要是擱一般人眼裡,拉倒吧,這純粹就是來逗樂的。

打仗那是啥玩意?白刀進去,紅刀子出來,你不弄死俺,俺就要弄死你,就這地界是最不講究道義的,還免戰牌,這世界壓根就不會有這物件。

這東西就跟皇帝給大傢伙發的那免死金牌一樣,混弄鬼的,你要真當真了,相信世界上有這物件,瞧見沒那刀下的亡魂一準有你一份,外帶老天爺都不同情你,捎帶給你一批語:“這孩子沒啥大毛病,就是傻!”

嗯,這話說的似乎是沒毛病。可俺要告訴大傢伙,這世界上還真有這東西,他的功能和您想的一樣,這玩意一掛出來就表示:“俺今天累了,不打算出來和你掰腕子,想找樂子自己玩去。”

懵圈了吧!那麼這是咋回事呢?

這事,咱得往遠了說,有多遠呢?春秋之前吧!

春秋之前的免戰牌

春秋時期,其實就是東周時期的前半段,那麼他的前半段是西周。這時間點上人們有講究,講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整個社會體系從上到下講究的就是一個禮字,用禮字來一統天下,那麼為嘛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當時西周統治的地域他也大,而那個時候消息不暢通,交通不發達。

離都城遠的地界,假如發生了啥重大事件,您這十天半個月把消息送過來,這都算快的,三五個月那都是常有的事,一年半載他也不稀奇。

這就要命了,假如地方上發生了叛亂,等你接到消息,這叛亂指不定成啥德性呢?

那麼如何防止這種惡性事件的發生呢?最直接的辦法是派大兵,直接搞死對方。可一提到軍事,這玩意打贏了就不說了,這要是來個遠途奔襲還打輸了,勞民傷財不說,威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那麼是不是有啥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事呢?

要不說咱大華夏的人聰明,上位者這就想到了一個字——禮,用禮來束縛地方上各位諸侯。

把禮字貫穿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王應該穿啥衣服啦?諸侯應該用啥器具喝酒啦?大夫出門應該蹲在啥樣的車子上出行啦等等。

你如果沒有遵守這些禮法,那麼你也就被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們所排擠,不用上位者出生,一幫子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們,也會出手收拾你。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大華夏的人做啥事之前,都喜歡和你掰扯掰扯道理,哪怕你是那種聽不懂音律的牛,他也和你掰扯掰扯,讓自己站在禮法的高度上,然後一悶棍敲你頭上,在弄死你。

那麼這個禮字貫穿到了戰爭中,也形成了一套禮法。

你比方說,戰爭雙方,這就開打了。首先出場的是戰爭雙方的領頭人,倆人跑到當中間,這就一堆胡扯。

這倆人要是能把事情掰開了,這矛盾點解決了,這也就不用下邊的人拼命了。

這要是還沒整好,接著是大將出場,雙方劃出道道里,比劃兩場,先撐撐場子,給自己一方提升一下士氣。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方感覺自己個真不行,這撤了他也成。

這還是不行,那沒得說,雙方這就正式的開打了。

那麼在這種氛圍之下,有免戰牌的說法,還真有!

那麼啥時候消失的呢?

這事到了春秋時期,這套制度就被廢棄了。不然咱咋老是聽那個時候,叫啥禮樂崩壞,禮樂崩壞的,說的就是這套禮法沒人聽了,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少了。

打這裡起,打仗只尋求結果,不尋求過程了,這免戰牌也就屬於搞笑級別的物件了。你掛個免戰牌,俺就不揍你了,想多了吧!你掛個免戰牌,俺就相信你不悄摸兮的跑出來偷襲俺?俺瞅起來有那麼愚蠢嗎?

這事打這裡起就算是廢了,那麼具體的時間呢?沒有具體時間,倒有具體的事。

宋襄公,這就是一個堅持禮法的人,打這人之後,戰場上就沒啥禮儀了。那麼接下來咱就說道說道他這是咋回事?

話說,當年他想做諸侯的霸主,這就弄會盟諸侯的事。話說這種事,比較兇險,一個弄不好這就要身死道消。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結局,這宋襄公就提議不帶部隊去,下邊的人一聽直禿嚕舌頭:“為防有變,你最好帶上部隊。畢竟這裡邊最不服你的就是楚國,這玩意是個最不講信譽的傢伙。”

可宋襄公那腦袋瓜搖的像個撥浪鼓似的:“這主意是俺出的,俺不能不遵守約定啊,說不帶就不帶!”

結果他這人去了就和這楚成王因為這霸主的事嚷嚷起來了,人家楚成王一揮手埋伏的軍隊一傢伙就把這宋襄公給掐住了,丟到了人楚國的大房子裡囚禁了起來。

後來這事請魯僖公說和,這宋襄公才被放回來。

按說發生了這樣的事,這宋襄公應該知道,這個時代已經是禮樂崩壞了,就不應該用禮法那一套來看待事物了。

結果後來楚國和宋國又因為這霸主的事,刀兵相向了。

到地之後,這楚國正好開始渡河。下邊的人就給宋襄公出主意:“咱來個半渡而擊咋樣?”

話說這主意好,畢竟人家楚國人多勢眾,您就得取巧不是。

結果這宋襄公腦袋搖的像個撥浪鼓:“不行!俺是仁義之師咋能幹這種缺德帶冒煙的事呢?咋得等他們擺好了軍陣,一刀一槍的打,這才行,方顯俺這仁義二字!”

好吧,宋襄公這腦殼裡壓根就沒有勝負的概念。

結果等到楚軍把陣型擺好了,休息夠了,一傢伙就衝了上來。

咱開頭不就說了,這楚軍人家的人數就比他多,這一衝擊,宋襄公可就敗了,大腿上還給人射了一箭。

這損失可沒地補去,國力可就衰退了不老少。

這是一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把自己賣了不說,捎帶了那麼多老百姓,還自以為很高尚,不可理解。

那麼打這起,禮法似乎在消失。但當大華夏再次形成大統一的時候,禮法二字又被重新拿了起來。

但這禮法二字所形成的傳統在戰爭當中,這就有點行不通了。因為從春秋戰國時期走過來,咱都知道了,戰爭的殘酷性,他的終極目的是用刀子從肉體上徹徹底底的消滅對手,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兵者詭道也,免戰牌?拉倒吧,這東西您也只能在戲劇裡瞅瞅,當個娛樂就得了,千萬別當真,這可是要命的東西,不然你就是下一個宋襄公。

後來大明時期,朱棣造朱允炆的反,而朱允炆就是為了愛惜自己的名聲,下了一道蠢豬似的命令,不得傷害朱棣的一根汗毛。

得嘞,朱棣有了這防彈衣,打了四年多,身陷包圍多次,在火槍箭頭的包圍下,一點傷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啊!當年常山趙子龍也不過如此。

這不後來眼瞅著朱棣打到了皇宮裡邊,朱允炆落得個燒燬皇宮了事的結局。

戰爭?禮儀講不得。我們可以在開戰之前,把所有的條條框框擺在明面上,最好不要開戰,陳述開戰後帶來的危害。

但戰爭一旦開啟,禮儀?扔了吧!這東西壓根就不合適在戰場上生存,這注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只有一方重傷退場或者死去,才是最終的結局。

這也就是為嘛,咱大華夏的人瞅起來人蓄無害似的,一旦戰爭真的來臨,這能笑到最後的一定是咱們。

規則俺們懂,兵者軌道比你懂的更多。咱就用美國一位將軍的話來結束今天的嘮叨:“和大華夏的人開戰,瘋了吧!”

好了,今天就寫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免戰牌”是個好東西,我們看古裝劇,經常有打不過了就掛個“免戰牌”,任憑你再厲害,也不能攻打了。這聽起來有點不正常,打仗是要命的事,哪有因為一塊牌子就不打的呢?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過免戰牌嗎?它的實際作用是什麼呢?

目前能找到了,關於免戰牌的最早記錄,是在清朝的書《說岳全傳》中,書中記載:“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古人打仗,免戰牌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掛的,只有這幾種情況下,才可以高掛免戰牌。

免戰牌的爭議,大多來自於它的作用,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有免戰牌,那麼為什麼歷史上還有攻城掠地,王朝更替呢?打不過了,掛一塊免戰牌不就好了嗎?這樣別人沒法攻打你,自己就肯定不會失敗了。

首先,免戰牌大多不是在明顯打不過的情況下掛的,這個時候免戰牌哪有用。一般免戰牌用在雙方實力相當,僵持不下的時候。

再者,免戰牌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免戰,而是為了談判。現在很多戰爭,打著打著雙方都會簽訂一個臨時停戰協議,免戰牌有時就起這樣的作用。臨時停戰的目的是和解,雙方進行談判。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又覺得奇怪了,古代不是講究“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嗎?那談判直接派使者去,何必用免戰牌告訴對方自己的意思呢?其實並非如此,敵人每天在城下攻勢洶洶,就算想派使者,恐怕使者也沒法出城,所以這時候就要用免戰牌,營造暫時和平的氣氛,為談判做準備。

為什麼掛了免戰牌,就不再打了呢?為什麼不趁機偷襲呢?

再雙方差距不是很大的時候,如果一方掛出了免戰牌,為什麼另外一方就選擇暫時退兵,而不是趁機偷襲呢?

第一,兵法講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實力本來就差不多的情況下,人和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既然人家掛了免戰牌,那麼就是想用和平解決,如果一方強行攻打,那麼畢竟失去民心,這時候很難取勝的。

第二,掛免戰牌的大多是守城者,《孫子兵法》中就說到,要想攻城,那麼至少要有敵人三倍的軍力。由此可見,想要強行攻城並不容易。所以當別人掛免戰牌時,攻城者,一般也會趁機派人去談條件,爭取和平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免戰牌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不過它並非電視劇裡說的那樣。


斯幽說歷史


兵者,詭道也。在古代戰爭雙方,如果一方能有足夠的把握打敗另一方,他是不會因另一方高掛免戰牌而停止進攻的。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而另一方就停止進攻的情況,恐怕只能在演義小說中出現,在實際戰爭中,是根本不會出現掛免戰牌的事情的。如果在戰場上,一方不戰,而另一方不主動進攻,要麼另一方在弱勢,打不過對方;要麼就是另一方深溝高壘,放御堅固強大,不能強功,否則就會遭成重大損失,得不償失。秦朝時,秦國曾派大將王翦帶六十萬大軍滅楚,開始王翦不主動出擊,一下子停了幾個月才突然出戰,那麼這時楚軍為什麼不主動攻打秦軍呢?就是因為秦軍太強大了,楚軍只能被動防禦,根本無法與秦軍對敵,秦軍進攻就打,秦軍不進攻就相安無事。戰國秦趙長平之戰時,趙國先用廉頗為將,率大軍四十萬對抗秦軍。但廉頗卻不主動向秦軍發動進攻,而是深溝高壘,避免與秦軍作戰。為什麼呢?因為廉頗知道秦軍的歷害,不是一下子就能打敗秦軍的,要等待時機,秦軍勞師遠征,糧食供應困難,不利久戰。等到秦軍鬆懈怠惰時,再突然出擊,就能給秦軍致命一擊。然而秦國深知己短,急於速戰速決,就暗施反間計,讓趙國中計,臨陣換將,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改變廉頗方略,輕敵冒進,終招大敗,被秦坑殺趙軍四十萬。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第五次率蜀漢軍北伐曹魏,魏國派司馬懿帶大軍二十萬迎敵。也可能是蜀漢軍英勇善戰,也可能是蜀漢軍器械先進,殺傷力大吧?司馬懿畏蜀如虎,幾十萬大軍竟不敢對戰區區幾萬的蜀漢軍,只是深溝高壘,緊閉寨門,以拖的方法對抗蜀漢軍。蜀漢軍長途北伐,利在速戰,諸葛亮用盡辦法逼迫魏軍出戰,甚至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刺激司馬懿,都無濟於事。有的說諸葛亮為什麼不率軍強攻呢?這就有個強攻損失慘重、得不償失的問題了。本來蜀漢軍就兵微將寡,補充困難,如果強攻司馬懿大營,那絕對是最虧本的事情了,因此諸葛亮只能想法逼司馬懿出營作戰,司馬懿也正是看出了蜀漢軍這一弱項,堅守不出,最終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取得了防禦的勝利。

因此,古代打仗,根本不存在高掛免戰牌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現兩軍對壘的局面,那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否則,能取勝的一方是絕對不會給對方以喘息之機的。要知道,戰場機遇,那可是稍縱即逝的。


sunjin72976689


早在“春秋時期”,“兵聖”孫子就在其兵書中寫道:“兵者,詭道也”。其意是,對敵用兵方法要千變萬化,出其不意,取得戰爭的勝利才是最為根本的目的。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免戰牌”,不見正史記載。後人多是在《說岳全傳》這類的歷史演義小說中,知道還有這樣一件“神器”的。應為歷史演義小說虛構出來的。

從歷史演義小說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高掛“免戰牌”的一方,多有營寨和城池,憑險據守。進攻一方不能強行攻取,或是不想付出高昂代價,才會暫時休戰。


林城布衣10001


“免戰牌”出場的時候,是有前提的。

掛“免戰牌”的都是守方,而攻方之所以認可“免戰牌”,主要是守方的營壘堅固,無法攻破。攻方需要等待時機,準備攻城器械。在這個空檔期間,攻方就會對守方展開罵戰,吸引守方出城接戰。

之後的劇情,基本上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攻方準備好攻城器械後,就會發動攻堅。二是,攻方糧草用盡,又無法攻城,只能敗退。

例如,在《三國演義》中,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就選擇高掛“免戰牌”。在司馬懿看來,蜀軍遠道而來,糧道艱險,必然堅持不了太久。只要魏軍堅守一個月,蜀軍必然斷糧自退。此時,魏軍再乘機追擊,必然打敗蜀軍。

注意,司馬懿高掛“免戰牌”,只是約束軍隊不要出城迎戰。如果,蜀軍來攻城,還是要打的。而蜀軍遠道而來,(蜀道難啊),缺少攻堅器械,不敢耗費兵力攻城,只能想法誘敵出戰。

而且,《三國演義》中半夜劫寨的事,也是屢有發生。“免戰牌”真要管用的話,也就不會出現這種偷襲戰了。

“免戰牌”出自於《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是小說中編出來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

自戰國以後,各種陰謀詭計應用到了戰爭之中。為了打勝仗,無所不用其極。“免戰牌”這種東西,真是沒有存在過。

不過,在春秋時期,真有在打仗時講“仁義”的。

例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戰時,面對正在渡河的楚軍,手下人建議趁敵人陣型未整,先下手攻擊。宋襄公堅持“仁義”,等到楚軍列隊完畢以後,才發動攻擊。結果,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宋國被滅,都是因為有這樣的君主。

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是清風醉史,我來回答此題。

免戰牌是小說和演義中出現的情節,一方戰鬥不利,大多屬於守的一方,在營寨或城頭掛出“免戰牌”,雙方約定再戰時間。

小說中情節

1.《說岳全傳》牛頭山大戰中,金將金彈子勇猛無敵相繼打敗牛皋、張憲等岳飛帳下大將,宋軍士氣受挫,不得不掛上了免戰牌。

最後靠岳雲出戰,大戰數百回合,趁其不備,一錘結果了金彈子的性命。

2.《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與老對手司馬懿交戰於祁山。司馬懿知道自己正面作戰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就安營紮寨,高掛免戰牌。

諸葛亮頻頻約戰,甚至送給司馬懿女人的衣著首飾,但司馬懿不為所動,堅守不出。最終蜀軍糧草不濟,不得不撤軍。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看似很是好用,但這只是小說中言,真實的歷史上,是不存在免戰牌的,一般戰鬥中佔有優勢一方,絕對會窮追猛打,恨不得斬盡殺絕才收手。

特殊時代的個別戰例

1.明朝時期,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在打到重鎮濟南時,揮兵猛攻,眼看城池就要失守,參政鐵鉉,令人豎起了太祖朱元璋的巨幅畫像。

朱棣和手下大將立刻傻眼了,這還怎麼打?難道讓我去打我爹!無奈之下,只能放棄圍攻濟南,繞路而走。

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的畫像做了“免戰牌”,而且效果絕對好,這也成了中外戰爭史上比較傳奇的事例,被後世津津樂道。

2.春秋時期,諸侯貴族講究春秋“大義”,最出名的代表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在泓水之戰中,楚軍半渡,目夷勸襄公立即進攻,但襄公認為自己是仁義之軍,不能趁人不備,偷襲對手,要等到楚軍上岸,列好軍陣,才開始進攻。

但楚軍人多勢眾,經過一番鸞戰,宋軍敗北,宋襄公也身受重傷,倉皇而逃。

這場戰鬥,就是心中道義的影響,屬於隱形的免戰牌,不是豎在軍前,而是豎在參戰一方的心中。

類似這樣的戰例,在春秋時期還有很多,就不在一一列舉了。


清風醉史



滄海一粟德春


古代敵我雙方交戰時,假如其中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是不是隻能等?

“免戰牌”是古代打仗時,雙方約定停止進攻的一種牌子。意思是指今天太累了,改天摘了牌子咱們再戰。

問題來了,對方難道就這麼聽話遵守規則嗎?

道義上講對手是不能強攻的,古人打仗都講究信用。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宋襄公的“不擊半渡”的故事流傳千古。

事情是這樣的:宋國和楚國在弘水擺開了戰場。

泓水之戰,是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鬥,泓水之役發生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裡)。

當時宋軍在北岸擺開了陣勢,楚軍從南岸開始渡河。此時宋襄公的謀臣子魚建議迅速出擊,趁楚軍過河時打一個措手不及。宋襄公搖搖頭說:“君子不乘人之危。”宋襄公恪守道德觀念堅持不半渡而擊。

待到楚軍全部渡河後,子魚說現在打擊楚軍還不晚,但宋襄公說:“立足未穩擊敵有失公平,勝之不武”,非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

講真宋襄公的仁義之舉確實十分感人,但因此失去了戰機,結果宋襄公被楚國擊敗,自己也身受重傷。

宋襄公雖然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模範”,卻因失敗被人恥笑。考慮戰爭的重點是勝敗而非道德。如果宋襄公最後取得了勝利,我認為人們不會譏笑他,反而會歌頌他。

遵守規則和禮儀的宋襄公遭到了恥笑,隨後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即誰遵守戰爭規則誰吃虧,並且遵守規則的人被視為傻子,迂腐。有鑑於此,從宋襄公之後,禮樂崩壞,破壞戰爭規則的人越來越多。

此後為了戰爭的勝利,各方窮盡卑劣之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事實確也如此,楚漢相爭時,劉邦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鴻溝協議”,乘項羽東撤的時候,從背後突然襲擊,致使項羽被圍垓下,兵敗自刎於烏江,貴族出身的項羽被痞子劉邦擊敗。

三國鼎立時,即便魏營高掛免戰牌,諸葛亮不是經常讓張飛、關羽夜間偷營劫寨嗎?司馬懿和諸葛亮還趁對方國喪時發兵,根本不考慮道德問題。

可以這樣說,免戰牌對雙方有利就起到了停戰的作用。比如雙方都需要休整,畢竟打仗是體力活,士兵要休息,軍需要補充,雙方都會遵守規則。

如果一方精力過剩,想繼續戰鬥,免戰牌在對方眼中視同無物。正好利用對手麻痺放鬆時偷營劫寨。

當然高掛免戰牌的一方也不相信對手會遵守規則,都會十分警惕安排好防禦工作,以便保證大部分士兵得到休整。

綜上所述,“免戰牌”不過是戰爭中的一種工具,對自己有利就拿來一用,沒利就當沒看到,誰認真誰就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