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歐洲嗎?

用戶68738747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西征?您確定沒開玩樂?俺了個大天啊!這說的哪跟哪啊!您真以為滿人不過百過百不可敵,這是真的?這也忒自信了。

為了說的明白點,咱從橫向,再從縱向的比劃比劃。

咱先說一下滿清咋入駐中原的,拿這打個底,讓大傢伙明白一下滿清的實力。

實力

想當年滿清之所以能入關,還不是大臉蛋子都長了反骨的吳三桂之流放水,這水不放他壓根就進不來。

李自成這充其量就是個先鋒營的將軍,瞅著大明朝空虛一傢伙幹到了北京城下。在要不是那連腳後跟都長反骨有著神童美譽的兵部尚書張縉彥,跪地上撅著屁股開城門,這小老頭牽著李自成的馬頭那一路小跑給引路,大明朝那那麼容易被幹趴下。

就說這張縉彥小老頭,還以為迎了李自成,能撈個更大的官,結果李自成壓根來了通吃,最後被嚇跑了,啥官不官的壓根就沒撈到。

咱這插一句,大明的崇禎壓根就是眼睛有毛病的主,瞧他選的那些個人,挖他牆角的就是他選的人,哎!這事鬧騰的。

好了咱接著說。

滿清那就是撿便宜撿了個天下,這偶然性太大,沒地複製去。後來滿人入關,滿人就給吳三桂之流丟了一條大金鍊子,讓他套自己個大脖子上,這頓領路,這頓咬,大半個天下是藉著吳三桂之流的手拿下的。

您以為,滿清為嘛要給吳三桂一頂平西王的帽子,劃拉出大半個地盤給他,讓他吃讓他喝的,這還不算年年拿天下收上了碎銀子送一半給人家花著。

人家吳三桂選出來的官那叫西選,為嘛西選的官就比滿清正兒八經選出來的官多,還牛。

吳三桂自己開礦鑄錢,壟斷鹽鐵的買賣,為嘛有這麼大的權利,您自己個能琢磨出個味來嗎?

滿清那八旗大兵真要能來事,還允許他這個,這不開玩樂呢嗎?他還平西王呢?洗洗睡吧,滿清沒給他來條大鐵鏈子丟大牢裡就不錯了。

啥事都不能看別人咋說,咱得通過事實,自己個琢磨琢磨這事後邊的事。

所以您覺得滿人不過百,過百不可敵,這是真的?頭疼外加肝疼,咱吹牛也得看天上有沒有那牛形的雲朵不是。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又要說了:“吳三桂後頭還不是被滅的嘎嘎的,成了飛灰了。”

那叫此一時彼一時,吳三桂之流的名聲都臭大街了。您沒聽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嗎?老百姓信吳三桂?一個殺自己個人都能來屠城的傢伙,那個會真心實意的幫他,這得缺多大的心眼才能幹?再加上他為滿清打天下的人,老的老,退休的退休,兵是精兵,打一個少一個。

而且吳三桂他這人就是腦瓜頂上長反骨的,您以為他的手下有幾個是忠心耿耿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咱走一個。

所以康熙就衝這兩條,都等不到吳三桂老死就下手了,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啊,這啥事都怕比,一比就比出高下了。

再說,十七世紀康熙手裡邊的八旗大兵,早就廢了,天天的您讓他架個鳥籠子遛彎,這太會來事了,啥籠子,啥水,吃啥食,就倆字——講究。

但您讓他們上馬溜溜,拉到吧,別難為人家了,搭弓射箭都能給你整腳面子上,天天的纏著你整工傷,這也沒誰了。

所以康熙把滿清的天下又重新打了一遍,手裡用的兵全都是綠營兵,也就是大明王朝投降過來的兵,您就說吧,打吳三桂之流都那麼費勁,而且用的還是綠營兵。

您這就要用已經廢掉的八旗大兵去西征?這是周公安排的吧,就這路子除了做夢,就沒地實現去。

這是內部比較,估計有人還不服,那咱就外部比較一下。

外部比較

準格爾這大傢伙知道不?就那噶爾丹領導的準格爾!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噶爾丹那是造反是內部矛盾,啥外部不外部的?歪了!”

對不起,俺道歉,俺沒那意思,俺的意思是要和外部比較,咱就得先說說這外部的武器,噶爾丹的事確實是咱內部的事,這沒得說,但他用的武器卻是外部的,拿他說,這比較合理,畢竟啥事都的一步一步的說不是。

就這準格爾打康熙開始一直打到了乾隆的手上,這就耗了一百多年,要不是人家準噶爾起內訌了,這事都不知道要整到多久。

為嘛這麼費勁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人家武器好,老毛子供給的先進武器。

那會咱滿清的綠營兵用的是啥,大明王朝遺留下來的武器,而且還是改進型的。

這要是按照一般人來說這改進型的,應該是越改越先進,可這滿清是越改越垃圾,這書上都有記載,開頭咱的武器一槍能幹一百步,這要是技術好整個二百布他也蠻可以的,可到了乾隆的手上一傢伙能幹到三十步,這都是先進武器,乾隆都樂的屁顛屁顛的。

這還不算,您扒拉扒拉滿清的火器,有一大半到了乾隆手上都是使用了一百多年的老傢伙,這都是進博物館的古董,還在用。

您就拿這些個物件西征?哎!

那麼咱和老外幹過嗎?幹過咋沒有幹過!不僅是大鼻子老外沙皇,還有小鼻子緬甸咱都幹過。

先說沙皇,那會還是康熙,人家沙皇那是彼得大帝,擱國際歷史上都是有一號的人物,就派了幾百人到雅克薩和你滿清掰呼。

一共兩次,第一次滿清對沙皇,兩千五對四百五,第二次兩千一對八百二十六。

沙皇把這些人派出去就完事了,啥也不管。咱這呢?康熙親征,而且還是在自家地頭上,地理上那叫個熟,後勤補給的人都沒有給你算上有多少人。就這都打了好幾年。

第二次的時候,人家就八百多人,弄了土堡,沒幹幾天那老毛子領軍的頭被整死了,就這還和你耗了十個月,後來是人家餓了,沒得吃了,這才舉手投降。

最後簽署那條約《尼布楚條約》,咱不說咱自己個佔不佔便宜,但咱把外興安嶺以北的土地和蒙古東北地區整給了沙皇。您自己個算算這得多少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凡咱真的贏了,會是這個結果?話說滿清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俺覺的就是這《尼布楚條約》,丟人!

還有乾隆和人家緬甸幹,咱就說了,這就是比鼻屎大不了多少的國家,可結果呢?人家一開頭用的三流的地方部隊和你幹,您沒有幹贏人家,最後人家從泰國撤回了主力部隊和你硬槓。

得咧,這槓的天昏地暗,您就說說滿清死了多少將領在裡邊,最後雙方是在自己家裡的皇帝不知道的情況下,前線將領簽了破協議,這才鳴金收兵。最後把這事擱談判桌子上整了好多年扯皮。

您要是八旗大兵真會來事,用的著這麼費勁嗎?

還西征呢?拉倒吧!該吃吃,該喝喝,就這麼得了,別一天天的塗脂抹粉的,這摸多了,大半夜出來嚇唬人這不好!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可能了。

從雅克薩之戰就能很好地看出來。

兩次雅克薩之戰,沙俄參戰的屬於半軍半民的武裝力量,很多是土匪性質的哥薩克。

然而,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826名俄軍依靠一個土木混合結構的城寨和一些火槍,竟然堅守了10個月。

而進攻第4天,城內的沙俄總指揮托爾布津就被打死。正常來說,沙俄軍隊群龍無首,只要遭遇重創就無法作戰。

然而,他們依靠火繩槍100支,先進的燧發槍850支,竟然擋住2000多清軍接近1年時間。

最後也是因為糧食耗盡,又沒有援軍,俄軍才投降。

實戰中,滿清的火炮對付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沙俄城寨,逐步失去作用。

而沒有了火炮優勢,沙俄依靠冷兵器和拙劣的火繩槍,想要攻堅獲勝幾乎沒有可能。

資料中這麼寫:沙俄的燧發槍與過去的火繩槍相比,重量輕,後坐力小。俄軍裝備的燧發槍是一種前裝滑膛槍,射速約為每分鐘2發,射程300米。相比之下,清代的燧發槍卻始終停留在宮廷御用獵槍的地位上,直到150年後的鴉片戰爭也沒有裝備部隊。

清軍也有少量火繩槍。清軍使用的火繩槍名為“兵丁鳥槍”,系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每分鐘1 發。由於火繩槍的後坐力很大,故在木託下安有叉腳。火槍龍頭上夾有一根火繩,使用時先點燃火繩,然後扣動扳機,使火繩下落,接觸火門烘藥,引爆膛內火藥,以發生巨大動力,推動彈丸飛出槍口。

由於雙方火器存在射程、射速上的差異,所以清軍攻堅不可能成功。

如果單純依靠弓箭去攻打雅克薩,幾乎等於去送死。

攻堅實戰中射程往往不超過100米,沙俄燧發槍居高臨下可以射出二三百米。

滿清弓箭手根本不可能靠近城市,就被擊斃了。

連區區幾百哥薩克都打不過,何談去歐洲囂張。要知道,歐洲17世紀的大戰也都有十萬以上規模的。比如三十年戰爭,雙方出兵都在20萬左右,總兵力40萬以上。

而八旗兵才有多少人?就算空降到歐洲,怕是還不夠被火槍兵殺的。

其實,就算是明軍也未必不是八旗兵的對手。

只是當時大明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各方面都崩潰,尤其是內部已經崩潰了。

明朝的崩潰是源於內部,而不是滿清入侵。

實際上崇禎自殺,大明覆滅時,滿清八旗兵還在山海關以外。


薩沙


滿清"八旗西征"能贏,前提是滿清得有1000前以上的國祚。

這個不是我瞎說的,是經過邏輯推理的。

誰說滿清“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了?滿清在17到18世紀的外戰中,基本保持了全勝的記錄,是不是很牛叉?於是乎,有人就想讓滿清西征,一直打到歐洲——額~這個不是不可以。關鍵是滿清對外戰爭的效率不是那麼高,雖然能打勝吧,廢的時間會長點。

看看滿清對外戰爭的幾個例子:

滿清對戰準格爾

準格爾夠牛吧,有10萬騎兵,也有先進的火槍,都翻山越嶺打到內蒙了,差點過了長城掏滿清的老窩——沒事,滿清照樣滅他。不過呢,廢了不少時間,從康熙就開始打了。打打停停,到雍正還打,到了乾隆才完全滅掉。康熙、乾隆爺孫倆實在長壽,前後100多年,熬死了準格爾幾代帶頭大哥,終於把準格爾滅的渣渣也不剩。

滿清對戰沙俄

沙俄夠牛吧,在17世紀,號稱“歐洲憲兵”,在歐洲橫著走。誰知道哪天走錯方向了,跑到咱們滿清的地盤上來撒野。雅克薩那塊冰天雪地的,聽說沙俄他們派來的人挺多的,大幾百號人呢。咱康熙爺也不屑於以多取勝,就派3000多人邊防部隊吧。

咱們八旗大軍威風凜凜,又是火炮,又是挖壕溝圍困,用了小一年時間,才將沙俄軍隊殲滅,不過戰果相當輝煌——敵人826人,有的病死,有的被滿清八旗打死,最後只剩下66人。我滿清八旗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沒有將雅克薩城攻破,痛罵他們主動撤離。

看到了吧,我大清滿清八旗,對外戰爭還是可以的,就是有點耗時間。

10萬準格爾用100年,打到歐洲起碼要遇到100萬以上軍隊,這不就需要1000年麼?

不到1000沙俄軍用1年,要消滅100萬沙俄軍隊,粗略算下來也是1000年。

兩場對外戰爭的計算結果都一樣,厲害不?


爾朱少帥


清朝的盛世本來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盛世,17世紀的八旗兵西征又怎麼可能征服歐洲呢?倘若大明不遇上小冰河氣候,沒有那麼多的動亂,或許這一切還有可能,至於清朝的八旗兵鐵定是不能的。


確切的說,只需一戰便可將西征的八旗兵全部擊潰。

我們不妨來看看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土耳其的25萬大軍(其中有4萬的蒙古/韃靼騎兵,與八旗兵戰力相等)與維也納1.5萬德國與奧地利僱傭兵之間的戰鬥,看完後就知道17世紀時清朝的八旗兵能否征服歐洲了

當時土耳其大軍包含有,150門重型大炮、裝備英國燧發槍的近衛軍步兵、使用重戟肉搏戰步兵、配備輕型火繩槍的火槍兵、號稱中東無敵的馬穆魯克騎兵、以及韃靼弓騎兵、亞美尼亞的重甲騎兵、西帕希火槍騎兵等,

整體軍力已經超過同時期的清朝的八旗鐵騎。

但在面對維也納為代表的1.5萬名歐洲兵時,土耳其25萬人,戰死超過15萬人,大敗而歸。試問一下,同時期的清朝八旗兵又如何能對抗歐洲這些裝備近現代火器的士兵?依靠什麼?


因為無論是弓箭、騎兵、還是火器、紅衣大炮等,都與同時期的歐洲有著明顯的差距。


像素說


17世紀的八旗兵,征服歐洲沒有可能,但是往西邊開疆拓土,把版圖進一步擴大,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17世紀中後期的八旗兵,處於順治——康熙時期,還是能夠打打仗的。

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平定準噶爾

事實上,17世紀晚期,清軍確實發動了西征,擊敗了入侵喀爾喀蒙古的準噶爾汗國,兩次擊敗大汗噶爾丹,迫使其自殺,這是1690年發生的事情。

到18世紀中葉的乾隆時期,清朝徹底滅亡了曾經稱霸中亞的準噶爾汗國,把版圖往西擴張到歷代極致。

這算是西征嗎?這實際上就是西征,開疆拓土達兩萬餘里,我們通過兩幅地圖來看一下就能明白。

(準噶爾之役前)

(準噶爾之役後)

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戰役有兩次,時間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這兩次戰爭,由於清軍人多,俄軍人少,並且第二次清軍圍困了雅克薩長達10個月才迫使俄軍投降,所以通常認為與俄軍相比,清軍的戰鬥力不強。

事實上,雅克薩戰役稱得上是清軍一場切切實實的勝利。

第一次戰役,清軍3000人對雅克薩城內450名俄軍,清軍速勝,俄軍很快投降,這次沒什麼好說的。

重點說說第二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清軍兵力是2100人,俄軍是826人,人數差距並不是太懸殊,同時俄軍有城池可以據守。

我們在談這次戰役的時候,先要看看時間節點,戰爭爆發之時,是康熙二十六年(1686年),在同一年,西北方向的噶爾汗國往東擴張,侵入清朝的藩屬喀爾喀蒙古,聯合沙俄對抗清朝。

在5年前,給大清國國力帶來巨大損耗的三藩之亂剛剛被平息,有些地方甚至還餘波未平。

在3年前,海島上的明鄭剛剛滅亡。

也就是說,清朝剛剛在3年前完成統一,還在休養生息當中,就又要面臨兩個方向的威脅。

所以清軍並沒有多少可用的兵力派到雅克薩,康熙只是下令寧古塔副都統帶領當地有限的兵力,以最小的代價實現驅逐俄軍的目的,事實上,清軍也做到了,他們切斷了雅克薩外圍的增援路線,以長期圍困的辦法,使城內826名俄軍不是戰死就是病死,最後只剩下150人活著投降,並逼迫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對俄國來說,這是個失敗的條約,條約的具體內容與題目關係不大,這裡就不多講了。


而清軍的主力,這時正在準備應對噶爾丹的威脅,1690年,清軍出兵,兩次大敗噶爾丹,迫使其在同年自殺。

那麼如果再往西,還有沒有可能進一步開疆拓土呢,從軍事上看,我覺得是有奔頭的。

準噶爾汗國控制的版圖,已經遠及阿富汗,滅亡了這個汗國的清朝,如果用武力強行接手這些地方,並沒有什麼難度。比如哈薩克汗國的右、左、西三部,也就是大、中、小三個玉茲,在準噶爾汗國被攻滅後,就歸附了清朝。

當時的中亞各國依然相當落後,人口既不多,也沒有多大的戰鬥力,連準噶爾軍都打不過,面對清初的八旗軍更加難以取勝,如果再往西,至少今天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等地區都無法抵擋清軍。

但是,能打贏是一回事,徹底征服又是另一回事。八旗畢竟體量有限,即使能一路打贏,也無力實現對這些地區的實際統治,只要一撤兵,這些地方立即就會失去控制,要徹底消化這些地區,需要保證一支相當規模的常備軍,同時長時間加以各種政治經濟手段,才有可能奏效,這對清朝的國力來說,難以做到。

並且,這些地區並非是孤立的存在,它們背後都有虎視眈眈的其他國家,比如沙俄和英國,往這些方向的擴張,肯定會與它們的利益產生衝突,如果與英俄直接開戰,遠征的清軍很難取勝,就算取勝,也必然損失巨大,影響到它的統治,顯得得不償失。

以清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長期戰爭,更加支撐不起這種體量的軍事擴張。如果強行擴張,可以參考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歷史,最終使得自己內部四分五裂,同時統治也不會長久。所以,清朝很聰明地選擇了見好就收,致力於維護既得利益和對內統治,這種政策保證了它能繼續延續200多年。


小院之觀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會這也說,是因為17世紀的清軍和同時期的歐洲人相比,在戰術方面有著不小的差距。

雖說在同時期,歐洲人很難在野戰中擊敗來自亞洲的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的部隊,但是歐洲人還是有一個陸地王牌,那就是稜堡戰術

這不是胡說,因為不管是清軍也好,還是明軍也罷,都曾吃過歐洲稜堡的虧。

當年國姓爺收復臺灣的時候,陸戰野戰打得一帆風順,荷蘭人縱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是鐵軍的對手。但是退守赤坎城了之後,情形卻逆轉了。

因為不管國姓爺調來多少門火炮,都無法對城體造成什麼實質性傷害,反倒是荷蘭人在城牆上安置的火炮點可以輕易的擊毀鄭軍的炮位。

無獨有偶,在康熙皇帝調軍第二次攻打雅克薩時,俄國人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只不過這次換成了低配版的夯土和木牆的混合體,就擋住了清軍的洶湧火力。

清軍當時面面臨的問題同鄭軍一樣,即剛剛安置好火力點,就會被城上俄軍的火炮擊毀。無奈之下,清軍只能採取圍城戰術,活活將俄軍餓死。

稜堡戰術有兩個優勢,一個是採用混合材料,以夯土填充在木牆或者石牆中間,以增強城體的抗性。

不過這沒什麼稀奇的,因為在歐洲人剛剛開始搞這項技術的時候,中國人早就熟練的能造出又大又高的混合材料城牆了。可以說,中世紀的中國大城市和重要軍事據點的城牆,是中世紀世界最堅固的城牆,即使是配重投石機那樣的城牆毀滅者,在襄陽城面前也只能是通過超遠的射程去攻擊城內來擊垮守軍的信心。所以說真正讓清軍和鄭軍頭疼的是第二點——交叉無隙的火力網

在中國大陸,至少我知道的,有一座稜堡風格的城牆建築,就是屹立在蓬萊的登州水城。它是由明末技術宅孫元化督造的。

之所以能搞出這個東西,是因為孫元化接受了葡萄牙人的軍事教育,瞭解到了稜堡的厲害。而稜堡在中國的第一次實踐就是寧遠大捷。如果只是普通的城牆,就算用40門紅夷大炮,也抵不住後金的迅猛攻勢。而寧遠城的多角度稜堡牆,卻很好的發揮了寧遠城的火力配置,能夠打擊到後金進攻的任意角落。

也是這種設計,使得縱然清軍在贏下松錦大戰後勢不可擋,卻也無法突破寧遠城的防禦。

不過稜堡的設計依靠的是精密的數學計算,自從孫元化被殺後,明朝便喪失了這一人才,稜堡技術在明朝也隨之消失。

隨著稜堡技術的消失,中國人不但不會修築這種近代軍事建築,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拿下這樣的頑固建築。無獨有偶,在西亞和南亞的世界,奧斯曼人和印度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難以拿下歐洲人的稜堡,從而只能忍著歐洲人在自己的沿海殖民。

除了稜堡技術,歐洲人還有剛剛興起的線列戰術和十分成熟的方陣戰術,尤其是莫里斯方陣和古斯塔夫方陣,雖然清初八旗軍的小隊作戰模式非常強悍,但是面對軍紀嚴明訓練刻苦的方陣士兵,以及日漸成熟的炮團戰術,勢必是會敗下陣來。可以說,清軍對於歐洲人唯一的優勢就是單兵作戰強悍和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後勤補給能力了。


火器工坊


對付俄羅斯一個幾百人的遠東開拓團都費那麼大勁,還好意思西征?

17世紀,清朝與西方國家有且只有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手。當時正值戰力巔峰的清軍與沙俄的一個遠東開拓團,圍繞雅克薩城,先後兩次大打出手,爆發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雅克薩之戰。

從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清朝與沙俄先後兩次圍繞雅克薩城爆發戰爭。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共計投入兵力約3000,並且還事先做好充足的戰前準備。比如康熙在戰前就命人在璦琿和呼瑪爾兩地屯田貯兵備、糧食,修理船隻,以及開闢驛站等等,以便為進攻部隊提供必要的後勤支持。

而清軍此戰的對手,嚴格來講還算不上是正規軍隊,充其量不過是一支由俄國農民、商人和獵戶等臨時拼湊而來的守城隊伍。而且這支“俄軍”的人數還不過450人,大約相當於清軍的七分之一左右。所以,第一次交戰,準備充分,人數佔絕對優勢的清軍,很快就取得了勝利,僅用了三天就擊敗了俄軍。


然而到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情況就不一樣了。捲土重來的俄軍,不僅增加了兵力和火力配備,人數增加到了826人;而且,當中還有一支強悍的哥薩克騎兵。此外,俄軍為了更好的防禦,還專門重築了更為堅固的雅克薩城堡。於是,清軍此戰打得異常艱鉅。

實際上,當時清軍投入兵力約為2000人,雖然兵力上仍舊是俄軍的兩倍多,但由於火器和城防工事上的差距,清軍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根本無法突破俄軍的城防。所以,清軍最終只好選擇艱苦而漫長的圍城戰略,耗時長達十個月之久的漫長圍城,才最終勉強迫使城內俄軍出城投降。

試想想,正值戰力峰值時期的清軍,面對不足千人、懸孤遠東的沙俄開拓團,都打得如此吃力。而且最後簽署中俄《尼布楚條約》時,還自動放棄了尼布楚這塊領土。這樣的結果,清朝實在難以稱之為獲勝。就清軍這水平,要是正面和大規模的沙俄正規軍爆發戰爭,其結果雖說不會像鴉片戰爭時敗得那麼慘,但至少也是贏不了的。

再說了,當時的沙俄,在列強林立的歐洲,還排不上號。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農奴制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要遠落後於同期的西歐。沙俄如果不是自身的體量龐大,估計早就被趕出歐洲了。

而實際上,那時沙俄也正是因為知道自己幹不過西歐那幾個傳統強國,所以才選擇東擴,跑去佔領人跡罕見的西伯利亞地區的。所以,連這樣的沙俄都未必幹得過的清朝,還想要跑去征服歐洲?怕是去找虐還差不多......



這些歷史要讀


17世紀,雖然滿清處於最為強大的時期,但是要想發動西征,征服歐洲那是不現實的。今古現在就滿清內部發展及歐洲當時的形勢來分析,滿清西征的可行性。

首先,滿清的生產模式不允許發動如此遠距離的征戰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能夠發動西征的只有成吉思汗所領導的蒙古帝國。而蒙古帝國能夠做到這點,其實更主要得益於他們幾乎不需要後勤補給的全遊牧征戰模式。

而這正是半農耕、半遊牧狀態的滿清所不具備的。

正如滿清在每次與明朝作戰都是以掠奪人口及物資為例,他們無法做到像蒙古人那樣灑脫,出戰靠蒙古馬,停戰時靠馬奶提供給養,這個時期的戰爭已經是在打國家實力的消耗戰了。

其次,滿清在軍事裝備上對歐洲不具有優勢

在滿清與明朝的作戰過程中,我們會有這麼一個錯覺,那就是明朝的軍隊明明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極高的火器裝備水平,但是卻總是打不過滿洲八旗,所以就想當然的認為滿清的騎兵可以輕鬆碾壓熱武器部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眾所周知,明朝的火器裝備理論在當時可以說是領先世界,正如明朝的《武備志》即使放到數百年後,仍舊在某些方面具有領先的意識。

但是,理論領先並不一定就能裝備領先。以當時明朝父子相承的匠戶制度,這種不以技能而以血統選擇工匠的制度,以及腐敗的採買制度,需要為明朝軍隊的裝備水平負主要責任。

我們單看清朝最為強盛時期的康熙時期,對俄羅斯遠東屯墾殖民者所建立的雅克薩城堡進行的圍城戰就可看到雙方在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

作為當時歐洲三流國家的俄羅斯,派出的三流屯墾部隊所建立的雅克薩城堡,僅有100只火繩槍和850只燧發槍的裝備,可是2000滿清軍隊仍是沒能攻破這座簡陋的歐式堡壘,最後依靠圍困一年的時間,雅克薩彈盡糧絕才投降的所謂勝利戰果。

第三,滿清西征還需要面對準格爾等蒙古部落

看過清朝歷史的朋友們,肯定知道,蒙古雖然在滿清入關之前大多臣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是這主要侷限於漠南蒙古諸部,在西部還有著喀爾喀蒙古、準葛爾蒙古和葉爾羌蒙古等強大部族,更不要說還有哈薩克等靠近歐洲的遊牧部族了。

這些遊牧部落在當時就具有著很強的戰鬥力,不然滿清也不會在康熙年間花了那麼大的精力來解決準葛爾部的問題。

最後,歐洲的軍隊不是明朝那般好欺負

此時的歐洲,已是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的時代,各種先進的戰術及戰備不斷推陳出新,火槍與火炮的威力不斷加強。對於強國林立的歐洲而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像明朝那樣腐朽而衰敗,畢竟在這個時候的歐洲,一旦國家失去競爭力,那麼就極容易被其他國家或家族所吞併。

更何況,經歷過蒙古西征慘痛教訓的歐洲人,一旦再次面對異族的入侵往往都會選擇聯合對抗,我們看奧斯曼土耳其與哈布斯堡家族在巴爾幹半島麓戰幾個世紀,就可以看到哈布斯堡家族並不是僅僅依靠自己在戰鬥,更多的是獲得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支持。

而如果滿清軍隊在此時進入歐洲,所獲得的待遇,想必不會比奧斯曼土耳其差。

結語

所以,綜合以上的幾點分析。滿清即使在最為強盛的16世紀時期發動西征,攻入歐洲,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有去無回的悽慘結局,畢竟他們當年能入主中原大多也是靠著明朝內部出現了極大的變化,深處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才獲得了進入中原的機會,而一旦面對一個建制完整,戰爭體系更加完善的歐洲,他們則毫無獲勝的可能。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17世紀,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歐洲嗎? 當然不能,即使彪悍如12世紀的蒙古鐵騎也沒有能夠征服歐洲,何況地緣,彪悍程度不如他的清八旗。二者都是遊牧狩獵民族,甚至可以以此猜測八旗西征結果。


17世紀的八旗騎兵

先來看一下17世紀的中國: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戰後,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再來看一下17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歐洲分成7大國,或者說是各地諸侯分庭抗禮,割據的狀態。通常情況下,只要他們之間不鬧什麼亂子的話,都是共同繁榮,齊心協力收割百姓。所以如果清的八旗真的要西征過去,想要各個擊破是不大可能的,對抗的將不是散兵遊勇而是幾乎整個歐洲。

考慮戰損情況:人力方面,歐洲國家雖然分散,但是面對外敵一定會聯合起來,那麼兵員數量一定是多於清八旗兵員的。基本具備和清八旗兵員一換一仍然有富餘兵員的能力。努爾哈赤鼎盛時約有10萬軍隊(1619年),入關之時約有滿八旗兵丁5萬,蒙八旗兵丁2萬,漢八旗兵丁4萬。此外據說滿洲全族大約20萬人,所以後金軍不具備太大的補充能力,可以說是打掉一點少一點,這也是為什麼入關時的滿八旗兵丁人數下降到了5萬,有可能主要就是戰損的緣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軍隊後勤跟不上的一方必敗。



所以現實意義上清八旗跨越亞洲西征歐洲,想要征服歐洲是不可能的。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不是為了想知道是否能夠統一歐洲,而是想知道清野戰部隊和歐洲同時期的軍隊戰力如何,熟優熟劣罷了。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薩爾滸戰役來對比簡單瞭解一下清八旗的戰力。

“薩爾滸戰役”,通過了解薩爾滸戰役我們可以較為清晰的認識清八旗的戰力以及猜測如果這樣的軍隊西征是否可以擊潰歐洲聯軍。

此戰發生在1619年,努爾哈赤用“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逐一各個擊破,在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

歐洲方面,17世紀的翼騎兵

此時歐洲也有一場“宗教戰爭”,可以說各個國家也是身經百戰,騎兵,步兵戰力不容小覷。 那麼如果兩軍相遇,硬打的情況下,清八旗兵佔不了多少便宜。如果消滅不了敵方野戰部隊,那麼就不能長驅直入,談徵服也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大概率是兩敗俱傷,清八旗由於沒有後勤最終選擇回退。


秦皇唐宗


明末的時候,當時如果不是天災人禍不斷,使得國內流民大量增加,從而導致各處起義不斷,明朝國內大亂,而東林黨等人又只顧著黨掙,尸位素餐,政令不通,使得滿清有了可乘之機,吳三桂這個賣國賊又打開了山海關使得滿清入關,多爾袞他們連山海關都過不來,更別說征服歐洲了,都是扯淡!

所以,滿清當時能夠入主華夏都是他們祖墳上冒青煙,僥天之倖了,征服歐洲更是完全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