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对“晋商在明末通敌卖国,甚至明亡都有晋商的责任”这种说法有几分真实性?

卧家人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是山西人,但不护短。明末确实有大量的晋商向后金走私盐铁、布料、火药等战略物资,这一点无可厚非,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干的确实是卖国的勾当,错就是错了。但是你要是把明朝的灭亡归罪于晋商,那你可是给晋商脑袋上扣了一顶天大的黑锅。


晋商对女真贸易那是得到老朱家许可的,而且最先表示支持的不是别人,就是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对蒙古女真等游牧部落采用“以不战为上兵,羁糜为奇计的政策。”通过互市贸易向游牧部落提供生活必须品,从经济上牵制他们。而晋商因为地理位置的便利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晋商对女真贸易那是历史悠久,有传统的。

但是明朝后期,后金成了明朝最大的敌人,明朝也禁止了一切和后金的贸易。可是你越禁止,说明越有利可图啊,商人一天起早贪黑不就是为了利吗?所以晋商还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向后金走私货物,不过当时不光是晋商,明朝各地商人都在这么干,甚至明朝官场里也有一边打后金,一边给他们卖粮食的人。


还是那句话,古代只有家族观念,没有国家意识,天下是你老朱家的,又不是我范家的,我有货,又有人愿意出高价买,我能不干吗?

但是明朝的灭亡要说是晋商的责任那就太牵强了,首先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李自成为什么要干明朝,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老百姓活不下去难道是晋商的锅?

看看那时候的明朝官场,官员毫无忠义廉耻,一心只顾自家家族和自己党派的利益,地方上地主豪绅个个肥头大耳,老百姓骨瘦如柴,明朝国库穷的叮当响,地主们连募个捐都不愿意,去看看电影《大明劫》你们就知道明朝为什么亡了。


守仁读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算不上明史清史的专家,说说自己的观点。

客观上说,晋商为了钱和政治利益,同敌人满清勾结是存在的历史事实。

不过,这也不算稀奇,这是晋商特点决定的。

在明代,大明在边塞驻扎大量军队以防卫北方的敌人。

当时除了国家的军粮和物资以外,还存在巨大的物资缺口。

尤其是围绕着边塞,形成了很多小的市镇,居住了一些老百姓,这些人也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资。

然而,依靠国家的补给制度,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古代又没有火车,大量的物资运输主要靠水运船只。但边塞和内地又不通水路,只能依靠马车之内运输,运输成本非常高。尤其是运输一些生活必需品,根本就不赚钱,商品价值还不及运费。

没有商人会去做这种赔钱的买卖。

大明是比较开通的朝代,就转而利用商人。

于是,大明出台一项制度,鼓励商人将大量物资运到边塞去。当然,这不是白运,国家会给商人食盐的特许政策。

也就是,你如果将大量物资运到边塞出售,无论你赚钱还是赔钱,国家就给你一定数额的食盐贩卖的指标。

大家都知道,古代食盐都是国家垄断的,是暴利行业。很多朝代食盐收入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比例甚至一半。

由此,一些商人就动心了,尤其是晋商。

晋商那时候规模还不大,主要是通过国家特许政策,将一些比如茶叶、瓷器之内的东西运到边境,同蒙古人交易,换取毛皮、牲畜之内。

但这种贸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太大,一旦蒙古部落和大明关系搞僵,商业销售就中断。

即便如此,晋商相比其他商人,对于边塞贸易还是很熟悉的,具有优势。

此次大明政策出台后,晋商立即响应。他们将大量物资卖到边塞,换取特许政策去食盐价格低廉的地方购买,然后运到全国缺少食盐的地方以比较高的价格销售。

自然,这是极为辛苦的经商手段,不过利润丰厚,由此晋商迅速壮大,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商业集团。

但大家注意,晋商的崛起和发展,有明显的国家背景。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晋商是做不了生意的。

所以晋商始终和国家以及官员保持良好关系,说通俗点就是官商勾结。

然而,明末国家一片混乱,财政崩溃,晋商的生意做不了啦,勾结什么官员也没用。

眼见坐吃山空,晋商突然发现一个门道可以赚到暴利。

这就是:将物资销售给敌国满清。

满清虽武力强大,国内经济极为落后,对于大明的贸易有着极高的要求。

但开战以后,大明就中断了和满清的贸易,满清国内立即陷入严重的物资短缺。

不要说满清后方,前线士兵(满清战士必须自备衣物)严重缺乏衣物,很多士兵衣不蔽体。一旦有满清士兵战死,立即就会有人上去扒衣服,明军对此颇有讥讽。

于是,努尔哈赤等人悬赏巨资要求晋商和他们做生意。

根据当时法律,私通敌人是重罪,可以处决。

但晋商一是因为暴利,二是判断大明就要垮台,试图勾结满清以获得政治资本,还是走私给满清大量积蓄的物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登库等八大晋商财阀。

自然,晋商也没有这么蠢,敢于直接和满清交易,搞到自己满门抄斩。

在清朝入关前,晋商同满清的物资贸易,都是借助蒙古土默特的作为中间人。晋商只在大同和张家口卖物资,利用的是当年隆庆和议后开边塞马市的有利条件。

当然,这一切前提是晋商必须收买当地的明军官员和军人,不然分秒也是要穿帮的。

当时已经是大明末年,官府军队都很腐败,收买是没有问题的。

《万全县志》写的很清楚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后,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

果然,满清入关称霸中原以后,对于晋商的合作非常满意,继续将边塞的贸易特权交给他们。满清皇帝还亲自召见八大晋商,封他们为皇商。

由此,晋商在满清时代也是迅速发展,实力更为雄厚。

其实,晋商在满清时代还有很多表现,甚至勾结洋人。

其实,晋商说通俗点相比其他商人,并没有太多的才能,只是很懂政治会勾结官府而已。

一旦官府勾结不上了,国家不给他优惠政策了,晋商立即就完了。大家看看满清垮台以后,晋商就一蹶不振,灰飞烟灭了。所谓晋商搞得钱庄票号,被洋人银行用一个小拇指就推翻了。

其实真正的商人应该不断将资本投入市场,以求壮大实力。

然而晋商却把大量资本用来在老家买地,这是违背商人基本原则的短视行为。

大家别怪萨沙说话不好听,但三个字点评足以:土包子!


萨沙


看了几个回答,感觉都说得不准确,我来简单说说吧…

首先,晋商卖国,或者说委婉一点叫:发国难财,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明亡于满清,或者说满清的崛起,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在里面,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这从清朝建立后,晋商得到的待遇就可见一斑,也不需要引用什么史料(况且这种PY交易,能找到正规史料才有鬼叻…)

但这只是个小问题,相对来说肯定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清朝崛起是它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好;明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机制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这里顺便简单说一说晋商。

其崛起和明代北方的九边防御体系有一定的渊源。

九边的体系框架是朱元璋时代构建的,大体是从现在的甘肃到辽宁一线,设立九个大型军镇,配合长城构成明王朝的北方防御体系。这个最大的战略方向,自然驻扎了大量军队,而且是以战兵为主。(区别于内地大多数卫所,屯垦比例较高,自给率高,当然战斗力就比较废了,尤其是永乐之后…)

而为了满足大量的边军补给需求,朱元璋时代(洪武、永乐名臣,郁新)制定了一种军事补给制度:开中法。

简单来说就是:商人把军队补给运到边军手上,边军发给商人盐引(引是明朝一种官方凭证,类似路引),商人凭盐引去山东、江苏的盐场提盐,贩卖获利。

这个方案相当于是把部分盐税直接变成了边军补给,极大的方便和简化了政府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后来,这个制度逐渐发展,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专门给边军提供补给的商人,他们得到盐引之后,再卖给盐商,进一步细化了分工。

而晋商所处的山西,从地图上看一下就明白,相当于是在九边的中间位置,而且是最密集的地方(榆林、太原、大同、宣府,这四镇都是在这一带)。再加上和边军关系好,因此也就垄断了和草原的贸易往来,晋商也就逐渐发家,成为北方商业领头羊。

而自古以来,官商那啥,对吧?

晋商有钱了,自然就大力支持本身的家族子弟读书,打造了一个关系网。至少在嘉靖时期,朝堂上的晋系势力就很大了。(嘉靖时期著名的大臣杨博,连严嵩父子当权的时候都要给六分面子,他背后的支持者就主要是晋商)

而晋商的主要目的,也是唯一的追求就是挣钱。正如马克思说的:资本家为了利益可以出卖绞死自己的绞索…其实更准确的来说,自古以来的商人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的…

晋商本来就一直跟蒙古人不清不楚,后来女真崛起,继续跟女真人做生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都说明朝末年是小冰河时期,这个天气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也不只是中原北方才受灾,女真所在的东北地区一样天气很糟糕。在女真崛起之后,一样严重缺乏粮食等各种物资。晋商可以说是北方最大的商业集团,为了挣钱,卖点粮食给女真人也就很正常了…

人家朝中势力很大,中央政府也自然管不了…

这种行为自然就是资敌,而且还在客观上进一步催化了中原北方地区的灾情(一定区域内的粮食本来就短缺,再被卖走了一些,自然导致了粮食短缺加剧,粮价进一步上升,加重了灾情,中央政府的赈灾成本也升高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晋商,商人逐利嘛!现在美帝的军火商还不是一样卖军火给反美武装?只要他们挣钱了,前线的大兵死不死管他们鸟事?

而且这本质上还是明王朝自己的问题。明朝的商业政策,从一开始就是完全错误的,连方向都是错的。但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大多数人理解的,重农抑商,而且完全的放任自流…

明朝虽然表面上抑商,但实际上这个抑,只流于表面,比如说不准商人穿丝绸,某些时间内实行海禁等…

但明朝的商税几乎是历史上最低的!终明一朝,一直是三十税一,也就是3.3%的税率!!

不仅是重商的大宋商人知道了会泪流满面,现代的生意人相比之下也会哭晕在厕所…

相关的管理也非常松,尤其是中后期,商人财力不断变强,并且和文官集团沆瀣一气之后,更是肆无忌惮到了一定的程度。海禁沦为一纸空谈,除了让政府收不到那一点点税之外,啥作用都没有,“走私”成了明目张胆的活动。所以官员们才会那么积极地反对“开海”…

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忠贤之所以被“吹捧”,也确实是有原因的…人全国派矿监、税监,收上去的钱,总还是有一部分到了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手上。而受到这个“剥削”的,其实就是和文官集团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大商人,毕竟现在他的立场,从大商人身上吸血肯定比搜刮穷光蛋来得快呀!

而崇祯上台,文官彻底放飞自我,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一切向大商人、大地主收税的行为,导致沉重的国防开支不得不压在小老百姓的身上,也直接导致了民变加剧…所以崇祯临死说:满朝文官都该杀,一点儿都没错…不止满朝文官,天下商人也都该杀!失去了合理控制和引导的资本主义萌芽中的商人,因为自身的贪婪,毁灭了自己的未来…


不知道叫啥子3


网上说明亡源于晋商的,是典型找替罪羊的心态。就好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没有哪个朝代是因为女人亡国,是男人陷入温柔乡难以自拔。

明末清初,影响中国发展最关键一战,是大同姜瓖和大清多尔衮决战。姜瓖麾下雁北军是南明仅存战力,除了士兵骁勇善战,还有大将王辅臣,清军非常棘手。姜瓖的部队不是只在大同,实际上山西境内全面支持,而且实力过了河南。配合姜瓖的金声桓在江西,李成栋在广州,郑彩在福建,势力庞大。史称第一次抗清高潮。此外,大西军在云南,大顺军在四川,都配合明军。吴三桂也按兵不动。因为此时天津有明军配合,若是郑彩北上,和姜瓖会师北京,天下是另一番境界。

当时破坏这个大好形势的,首先是俄罗斯,俄罗斯攻击漠西蒙古,原本姜瓖的援军,卫拉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被迫按兵不动。其次郑成功偷袭郑彩,北京会师计划无疾而终。还有一个重要计划,曾经平定南方的大清名将博洛,在太原大破姜瓖部下姜建勋,此时太原局势逆转,晋商必须面对选择。

所以晋商选择了大清,坑了姜瓖军,保了大清二百年江山。

但是晋商若是抵抗清军,不但自身难保,而且会丧失自身发展机会。毕竟晋商投降的是顺治,不是多尔衮。晋商开启了大清辉煌时期。

此战之后,吴三桂平定中国,洪承畴一统天下。顺治不是多尔衮,没有圈地,算不得暴政。

在晋商之前,有陕西孟乔芳大杀汉人,许定国暗杀高杰,郑成功偷袭郑彩,这些都不算坏人,单单算晋商,这话说出来都让人笑话。

但是晋商与晋军合流确实威力巨大。这个这里就不展开了。


梦香寒冰


首先自己不是什么专家,只是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说晋商亡国,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提到晋商,还应该提到一个商人群体,那就是徽商。

我们经常听说官商勾结,其实明朝的徽商和晋商对政治的影响很大,这些商人通过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甚至可以左右政策的制定。我们就看商人是如何通达天听的。


明太祖制定的开中法,其实就要商人去运粮到边境部队那里,把粮食给军队,然后获得 盐引,也就是领取食盐的凭证, 拿着盐引去国营盐场换取相应份额的食盐,再售卖获利,那时候食盐是国家专营的。当时的边境主要是指的北部边境;而晋商距离边境近,运粮成本低,而徽商远离北部边境,虽然距离食盐产区很近,但运粮成本高,导致多数盐引落入晋商手中。

徽商守着金山,好处都被晋商捞去,肯定不甘心。然后徽商就通过叶淇的关系,游说朝廷,废除“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没想到徽商还真把政策改成有利于自己的了。而这个叶淇出身江苏淮安,徽商就在附近,还跟徽商有姻亲关系;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这十分有利于徽商而不利于晋商,但纳银开中危害很大,把银子交到户部就可以获得盐引,谁还会费时费力去运粮食到边境,这导致边境粮食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使得问题更加严重,边境粮价飞涨,经济萧条;这个叶琪变法怎么看都都不是解决边境粮食问题,反而是极为有利于徽商。

很快徽商发展速度超过晋商,成为盐商主力;叶淇家族通过与徽商广泛联姻、利益输送,变得愈加强大。《明史》中记载叶淇是个清官,就算是叶淇本人没受贿,但是徽商通过叶淇改变了朝廷的政策是事实。

徽商、和晋商都是通过政治代言人来影响朝廷决策的,只管有利于自己,哪管国家亡不亡。


过去即历史


说晋商是明朝的掘墓人,纯粹是在黑晋商。

朝廷就是一个大公司,公司倒闭了当然是公司领导的责任,但人们习惯了找背锅侠,推卸责任。有些人治国无方,找替罪羊的本事一套一套的。

比如说唐朝衰败了,不是李家皇帝的错,而是武才人、杨玉环的错,因为他们睡了公爹,乱了朝纲,红颜祸水。

再比如宋朝灭亡了,不是赵氏集团的错,而是童贯、蔡京的错,因为他们巧言令色,蒙蔽圣聪,宦官专权。

更有人把元朝的灭亡归咎于一个剧本《窦娥冤》,说如果不是关汉卿喜欢写作,元朝还好好的。

一个参天大树倒下了,肯定是跟蛀虫有关,但园丁的责任最大,他们的责任就是施药治虫的。女人、宦官、外戚、商人和作家,不是哪一朝的专利,历朝历代都有,怎么能把亡国的责任归咎于他们呢?

客观地讲,商人的本性是追逐利润的,但商人也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是国家建设的骨干,社会进步的动力,哪个国家不是靠商人来繁荣、富强的?这就像一把刀,可以卫国保家,也可以杀人越货,就看掌握在谁的手里。

而商人如果到了法制健全的国家,就会成为国家前进的助力者。如果到了一个人治社会,他就会腐蚀国家官员,败坏社会风气,严重的就会像晋商那样见利忘义、认贼作父、引狼入室。

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错,制度的错。

如果晋商真的见利忘义、发国难财,那也是制度的缺失,钻了国家制度的漏洞,朝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只要认真去求证,晋商通敌的事根本不合逻辑。

网上晋商被指责的主要罪名,就是不顾明朝的贸易禁令向后金走私铁器等违禁品,而事实上,晋商确实没有向东北走私战略物资。

首先后金的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兵器制造水平很先进。

因为在契丹辽国的全盛时期,他们的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被金人称为“镔铁”之国。具体地说,那就是冶金技术中的坩埚法,当时世界上很著名的产品波斯钢,是制造武器的上乘材料,而制造波斯钢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大草原,被游牧民族逐渐掌握。

中原地区的政权并不太重视军工技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制造传统武器上,并没有在提高铁的精度和武器性能上下功夫。

金人则不同,他们立国之初就注重武器研发,不惜投入精力打造器械犀利的精兵部队。

金人的这个指导思想贯穿始终,有大量的考古文物可以佐证。后金人从契丹人那里手里学到冶炼技术,毫不犹豫惜制造先进兵器武装军队。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金源地区,发现了不止一处金代冶铁遗址,在黑龙江阿城地区也发现了多处冶铁遗址。现场还发掘出大量的辽金时期的铁器和兵器(刀剑、箭镞)。由此可见,在女真人崛起的地方,大规模的铁器制造工业已经非常发达,铁器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也已经十分广泛。

此外,走私货物需要车辆,单枪匹马肯定不行,而运输货物肯定只能走大道,羊肠小道无法前进,比军队穿插的难度要大得多。如果晋商的运输车队,可以从容地从明朝边防军眼皮底下往复走私,那么明朝的边防岂不是形同虚设?

如果晋商可以躲过边防军或者说绕道能走私货物,那么后金的军队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越过边境到达中原腹地偷袭任何战略要地,何必费事去走私呢?直接突袭多省事?

说晋商向东北走私铁器和军火不靠谱,说他们向东北走私食盐更是捕风捉影。

早在17世纪初,1619年萨尔浒之战前,后金已经开始东海煮盐,食盐实现自给自足,女真瓦尔喀部负责食盐供应,具体位置在罕奇。

所以说,晋商通敌卖国、引狼入室是不靠谱的,说晋商向东北走私军火和食盐更是没有根据。

相反,晋商为朱元璋打天下,为边境经济繁荣做出了绝大贡献。即使存在钻政策空子,或者搞权钱交易也不是普通的违法违纪行为,跟“卖国”无关。


小约翰


一伙山西商人都能把大明朝给折腾亡国了,那大明朝还是早点下台得了。如果明朝的山西商人可以折腾亡大明,那宋朝被折腾亡了,是不是也得找一伙商人当替罪羊。唐朝是不是也得如此。把军事战争和政治博弈转化成商业问题,甚至走私问题,还是一伙商人在大明封关禁令下的走私,这不是结果论的问题,而简直就是跌到了智商谷底。

01.大明灭亡是一个系统性的大问题

直接因素是跟满清的军事战争,明朝几乎就没打赢过,而且每战必败、败必惨败。大明朝那怕胜一次,把满清打疼一次,辽东的形势也不会如此惨淡。

一次打不赢,可以说是运气问题,两次、三次打不赢,还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自萨尔浒之战以来,连续六次主要作战,大明皆是逢战必败。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原因不在战场、也不在辽东,而是在大明朝堂和整个大明帝国。

除了对辽东的军事战争,明朝主要面临三个死活也买不过去的槛,最后生生把自己给困死了。

一个是经济危机。

1567年,大明隆庆皇帝开放海禁,国外白银疯狂涌入中国,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在17世纪的前30年,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银总量,约计25万到26.5万公斤。然后,大明的经济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立马繁荣起来。但是,却埋下了隐忧。这个隐忧就是:白银成为通行货币,但这个通行货币却受制于国际大市场。

1618年欧洲开始了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德川幕府施行锁国令,所以大明朝的主要货币来源,美洲和日本,就全被封死了。于是,国内立即出现通货紧缩,这是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事情,大明朝的经济也就玩不转了,经济危机爆发。但是,以当时人的认知水平,真得无法理解、更无法解决这个经济危机。

再一个就是小冰河期。

自1615年到1675年之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3度。这个影响就是大明朝水旱灾害频发、瘟疫横行。就看《大明劫》孙传芳的潼关之战吧,剧情了安排了瘟疫这个情节,真假不论,但却是当时实际,气候变化导致瘟疫横行。至于李自成进北京、吴三桂开关迎满清,都是亡明终曲。孙传芳潼关之战,葬送了大明全部精锐,才是明亡的终极决战。

第三个就是朝堂党争。

崇祯朝总共17年,而入阁的大臣就多达50人,其中有4个还被直接干死了。内阁都是高官,你这么每年换一拨的玩,国家行政还怎么开展。而崇祯之所以不断换内阁,就是因为大明党争不断。皇帝根本就信不过大臣,大臣也没空理会皇帝,大家都在搞斗争。两个大决策,一个是跟满清议和不议和;一个是国家迁都不迁都。结果全是有始无终,明朝政治,彻底被党争绑架,啥决策也做不出来,大家只能一起等死。

经济危机加小冰河期,再加上党争腐败,这是大明对满清作战屡战屡败的系统性原因。系统性问题不解决,大明不被李自成和满清弄死,也得被自己玩死。

02.山西商人能给满清提供多少支持

网传上的说法,主要有这样两个所谓的史料根据:

一个是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厚赏了当地晋商16人。同时,为了筹集军费,努尔哈赤还向晋商借款,并开出高额利息。好像抚顺晋商,就算加上跟辽东联系的山西商人,就能解决努尔哈赤的军费一样。这还是在努尔哈赤时期。

另一个是满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亲自接见八大晋商。

而且,在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还有指名点姓的史料记载:

八大家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八家主之。

小编可能广闻不够,但查了半天也就查了这两段看似铁证的史料根据。论证晋商卖国的文章很多,但史料出处基本就这两个,还有就是对八大晋商的首脑人物范永斗进行过度解读。

史料真假不论,专门分析一下他们能给满清入关提供多少支持:

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基本上就对北方实施封关锁国了,就是经济制裁。而且,经济制裁很管用,不仅满清难受,蒙古也难受。所以,皇太极,满清的皇帝,都要御驾亲征、翻过古北口进来抢劫。这绝不是大举侵略,就是过来抢劫,以解决大明经济封锁造成的经济问题。如果晋商真有这本是,皇太极真是脑袋被挤了,翻山越岭来抢劫,万一被封死,满清直接就亡国了。

还有就是与蒙古一些小部落也有通商,但大明的管制极严,局限在山西和张家口一带。就算满清跟蒙古的小部落们达成了默契,经由他们通商,又能收益多少,能装备一支军队吗?

再有就是通过关防走私,这个真可能有,但是得问一下从哪个关防走私。主要通道就是山海关,晋商买通了山海关的明朝守军,然后从那里走私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是晋商的问题,而是山海关守军的问题。

要直接从大明王朝这部国家机器的眼皮底下实施大规模走私,这晋商得有多大的后台,而大明又得腐败到何种程度。甚至,不止走私铁器,还要走私火药、传递情报。晋商哪来的通天本事,能大量拿到火药这种高级货,还要偷到大明关防这种高级情报。

满清的火器和火药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孔有德登莱叛变,不仅带走了大量火器,而且还带走了大量的工匠。

至于大明的军事情报,有祖大寿和洪承畴这些投降满清的大明高级官吏就够了,用不着山西商人冒死去画地图。

03.满清为什么要重用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之所以能发家致富,主要是大明王朝在北方广建军镇。明朝初年,大明九镇光战马就有36万匹,陈兵八九十万,目的是防御蒙古。

而为了养活这伙人,就得想办法,不仅要全国征集物资,还要考虑转运物资的问题。于是,转运物资,甚至买办物资,就交到了山西商人手中,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商人得赚钱,但大明朝给不了那么多钱,于是就变相的给政策。

洪武三年就推行了“开中法”,规定:凡提供军粮的商人,都发给仓钞。所谓仓钞就是为施行食盐专营而印制的一种钞票,凭仓钞可以换“盐引”(购买食盐的凭证)。这就是以国家专营为酬劳,让商人给国家干活,说白了就是不给钱但给政策。有好多事情是国家机器干不好的,因为效率低,而商人却可以。

所以,山西商人能发家,主要是因为大明的“不给钱但给政策”。于是,大明朝就可以把这个物资后勤的工作统统交给了山西商人。

既然明朝能这么玩,清朝为什么不能这么玩?清朝不仅学着玩,而且玩得特别好。不仅清朝初年这么玩,终清一朝,大清一直这么玩。但凡举国大战,必须带一批商人,要么出钱、要么出力,国家以信用和税收进行担保,有时候给钱,但没钱的时候就给政策,实在拿不出钱,也好办,就给给红顶子,所以清朝的红顶商人特别多。

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应付连年战争,就得找一批商人帮忙,解决钱粮物资和辎重转运的问题。大明是为了效率,而满清既因为效率也因为确实没人能干得了这事。把东北的人参马匹和中原的财富税收结合在一起玩,就只能是商人。而山西商人搞这种事情简直就是驾轻就熟,因为个个家学渊源。所以,满清初年重视山西商人,是有这方面考虑的。

崇祯吊死煤山的时候,满清还没入关,大明实际就已经亡了。满清入关之初,中国北方就是李自成的地盘。所以,即便这个时候山西商人跟满清合作,也不能说是卖国。他们就是想报效大明,也找不到大明了。

还是因为党争不断,大明朝连一个南明割据政权都建立不起来。所以,崇祯之后大明官员们要么继续内斗、要么投降满清。所以,乱世之中的山西商人,就算情怀满满、要忠君报国,也是忠君无路、报国无门。

所以,真得没必要抹黑山西商人。

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为满清入关开国做贡献。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把大明给折腾亡国。大明灭亡的直接刽子手是李自成,也不是满清。如果可以跟满清合作,他们为什么不跟李自成合作,还不算当汉奸。


减水书生


那些骂晋商投敌卖国的,你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剃过头留过辫子吗?为什么会那样?当时难道不会去投河自尽吗?山西无非是离边关更近,所以直接感受外来压力比内地更早而已,贸易也是为了生存,何况贸易是互利双边的。卖盐铁买回马匹骆驼是可以直接用于明朝军队作战的呢。

明亡最大的根源是因为🐷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家天下,到明末还有六万多皇家子孙屁事不干食国家俸禄,生生把个大中华吃穷了!大明一个晋王生了两百多儿女(112个儿子)就吃光了全山西省的财政,这才是国家最大的蛀虫!一个汉族名头就让那么多脑残为朱家捧臭脚,知道自己真正的祖先是谁吗?无论是尧舜禹,还是举国大移民,那都是大槐树周边的人民。

无论是明朝还是满清,当权者都是奴役百姓的统治阶级!没有血统民族之分。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把奴隶的封建的统治阶级视为敌人,去反对和推翻他们,才是人民的英雄。


团座-0606


我可以在这里负责任的说,没有任何真实性。


所谓道光《万全县志》里的张家口“八大家”,说的是在皇太极时期,清朝以武力为后盾,“来口贸易”,逼迫明朝在张家口与其进行合法的贸易。当然,为了朝廷的面子,名义上是明朝和察哈尔、土默特等蒙古部族进行贸易。这八大家就是为明朝方面供货的商人,进行的都是合法贸易,主要交易的是丝绸,为了满足清朝贵族的欲望。


以下是崇祯皇帝的批示:


据报既系东奴, 则开市何名? 如插部旧夷能与奴携贰, 或杀奴自效, 准照旧例市赏。著该督设法密行,仍一面集兵严备,不许蒙徇,致伤国体。尔部即行驰饬。(《兵部奏为密奏夷情事》,崇祯十一年三月十一日,《明朝档案总汇》第 29 册,第二一九二件。转引自达力扎布《17 世纪上半叶喀尔喀与明朝的短暂贸易》)


实际上,这个时候末代林丹汗已死,整个察哈尔部(明朝所谓插部)都被清廷控制了。明廷虽谓不许“致伤国体”,实际也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取宣大地区的和平而已。


此后清廷每年派人到张家口与明方贸易,直到多尔衮入关。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两个国家一边在蓟镇(河北东北部)、辽西交战,一边却在宣府进行着大宗贸易。不过面对历史的真实,还是想想如何理解它为好,而不是毫无史料根据,一味按照自己的臆想去“质疑”,那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以外,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有些人拿出一些谈辽东地方和女真人走私的史料做“证据”,问题是那是成化年间明朝和女真关系紧张那一段的史料,和金国(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后金)崛起差了一个半世纪了,根本不能拿来说17世纪的事,再说跟晋商也没关系。


至于有人说什么金国的盐铁都不能自给,要晋商来进口的……建州女真本身是从事旱地农业的族群,二百年来又不断与辽东、朝鲜等农业社会进行人员和技术的交流,其生产力虽然相对落后,但并无代差,不是什么彻头彻尾的野蛮人。即使在努尔哈赤未起兵时期,已经开始自行挖掘铁矿、熔炼矿石了。而起兵之后,为了解决食盐问题,他又派人去朝鲜东北面的东海(日本海)海岸熬盐。不过明朝的封锁只从1618年维持到1621年,之后努尔哈赤就攻占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地区,而众所周知,辽东地区海岸漫长,铁矿众多,产盐产铁都不成问题。而在1618-1621年间,清朝根本没有搞定从建州旧地到张家口之间众多的漠南蒙古部族,怎么输送大宗商品呢?那不是要白送给蒙古人吗?


温长卿


晋商作为商人。唯利是图。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把中原内地的粮食。大量出口到关外。在游牧民族中。首先能吃到粮食的是贵族。普通人只能吃肉。但是。满蒙骑兵。马不是牛。是不能光吃草的。马长不上膘。怎么可能有体力长途奔袭?满足最大的缺陷是人少,因此,多次越过长城,侵入中原。这些战马,不吃粮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满蒙骑兵,强于明朝骑兵的关键之处。满蒙打进中原。烧杀抢掠。带着抢来的东西,牛马和人口,一起回到关外。用抢来的东西继续换粮食,再次实行同样的战略。一次一次的,这样进行下去。打肥了,满蒙的经济。打垮了大明朝的经济。使大明朝亡了国的。也因此。清建国后。御封八大晋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不能称为汉奸。不是笑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