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古生物學界將陸地上出現生命以來的地質史,劃分為四個階段,有時也稱為“四大王朝”。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就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期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階段的生物由行動遲緩、體形笨重的原始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組成。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動物是異齒龍,它是一種背部長著帆一樣結構的生物,但其實並屬於恐龍。不過,人們常常搞錯,有一些插圖就經常會把異齒龍當做是恐龍。異齒龍實際上屬於下孔亞綱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曾經也是。早期的爬行動物主要分為四大類:下孔亞綱、調孔亞綱、缺孔亞綱和雙孔亞綱。這些名稱是根據它們顱骨側邊上小孔的數目和位置來取的。下孔亞綱表示在它們的顳顬(nie4 ru2)處有一個孔;雙孔亞綱就是2個;調孔亞綱也是一個,但位置高一點。

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這四個主要的類別下面又分為更多的子類,有些子類繁榮起來,有些則衰落下去。缺孔亞綱產生了鱉,它們曾經一度快要處於主宰地位,成為地球上最高級、最厲害的物種。雖然聽上去有點兒搞笑,但卻是真的。只是由於它們進化得太慢了,所以生存了很久,但沒有成為統治者。下孔亞綱又分為四支,只有其中的一支活過了二疊紀。我們很幸運地屬於這一分支,後來進化為了一個原始的哺乳動物家族,叫獸孔目爬行動物。這類動物形成了“第二大王朝”。

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但是,獸孔目爬行動物卻不太走運,因為它們的表親雙孔亞綱繁殖力也很強,其中一些進化成了恐龍。漸漸地,獸孔目爬行動物不再是恐龍的對手了。在面對面的競爭中,恐龍這種新型的兇猛動物佔據了絕對的上風。獸孔目爬行動物,大多數都從化石記錄中消失了,只有很少的一些進化成了一種小小的、毛茸茸的穴居小動物。作為倖存下來的小型哺乳動物,它們在長久地等待時機。它們之中最大的也不比現在的貓大,大多數比老鼠還小。但是,最後這竟成了它們倖存的原因。但是它們還得耐心地等待1.5億年,直到第三大王朝的恐龍突然迎來末日。這就為第四大王朝,也就是屬於我們的哺乳動物時代讓開了一條道。

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每一次大王朝的更替,以及期間眾多的小更替,都依賴於一種重要但又聽上去矛盾的動力,那就是:物種滅絕。這是一件相當有意思的事實。我是想告訴你,在地球上,物種滅絕是生命的必由之路。沒人知道自生命誕生以來,一共產生過多少物種,50億種是最常見的一個數字,但也有人認為高達一萬億種。不管這個數字是多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其中的 99% 已經不再陪伴我們了。芝加哥大學的勞普(David Raup)喜歡這麼說,“近似地來說,所有的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對於複雜生命而言,一種哺乳動物的平均生存期只有 100萬年,這差不多是人類已存在時間的1/3 - 1/4

當然,滅絕對於受害者來說是壞消息。但對於一顆有活力的行星來說,卻是好消息。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塔特薩爾(Ian Tattersall)的話來說,“與滅絕相對的是停滯。在任何領域,停滯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句話千萬不能被歪解,這裡所指的滅絕是自然的長期過程,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突然滅絕是另外一回事兒。

在地球的歷史上,大災難之後總是伴隨著戲劇性的生物大躍進。緊接著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沒落,就是寒武紀創造性的爆發期。4.4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清光了海洋中大量不會移動、而靠過濾進食的生物。這就為遊動快速的魚類和大型水生爬行動物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些動物隨之佔據了統治地位。但是到了泥盆紀,災難再次降臨,水裡的生物們又一次遭受重創,於是它們派出了殖民者登上了乾燥的陸地。在生命史上,這樣的事情不時地發生。如果大多數類似的事件沒有剛好在那時那地發生,那幾乎可以肯定,現在不會有你我出現。

在地質史上,曾經發生過5次大的滅絕事件。它們依次是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和白堊紀大滅絕。此外,還有不少小的滅絕事件。其中4.4億年前的奧陶紀毀滅了當時海洋中60%的物種,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則毀滅了當時海洋中70%的物種。而2.1億年前的三疊紀滅絕了當時 76% 的海洋和陸地物種,五分之一的生物科徹底消失。6500萬年前白堊紀則毀滅了當時地球上 80% 的物種。但這些與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了。在那次事件中,至少有 96% 的海洋物種和 70% 的陸地物種在化石記錄中消失了,再也沒有回來。但二疊紀大滅絕卻為漫長的恐龍時代拉開了序幕。在那次大滅絕中,連昆蟲都沒能倖免,57% 的科、83% 的屬消失了,這是它們唯一損失慘重的一次。這也是我們人類的祖先非常接近徹底毀滅的一次。

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二疊紀大滅絕規模空前,地球之前從未遭受過如此程度的大屠殺。尤其是海洋生物慘遭蹂躪,三葉蟲完全消失。蛤蜊和海膽也幾乎滅光。實際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受到了衝擊。據認為,總的來說,陸地和海洋中的生物全加起來,地球大約損失了將近 57%的海洋生物“科”和近 70%的陸地生物“科”。這在生命的大分級表中,高於“屬”,低於“目”。物種的總量要恢復需要一個極為漫長的時間,有人估計大約需要 1000萬年才行。

當然,所有這些比例都是一種推測,古生物學能夠尋找到的證據往往比較少,因此古生物學的結論與其他自然科學相比,可靠性會差一些。雖然,生命慘遭屠殺,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說,生物還是不少。根據最新的數據,地球上現在共有 870 萬個動物種類,其中陸地上有 650 萬種,海洋裡有 220 萬種。這 870 萬種動物幾乎全部來自二疊紀倖存下來的物種。你可以想象一下二疊紀滅絕前地球上呈現的是多麼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注意,剛才我所說的這些數字都是指物種的數量,而不是指具體的個體數量。如果要算具體個體的死亡率,那可能還要更高。能倖存並進入下一個階段物種就跟中了彩票差不多,它們的延續多虧了那麼幾個受到驚嚇、奄奄一息的倖存者。

地球上四次更替,每回都是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在每次大的滅絕事件之間,還有一些不是那麼著名的小型滅絕事件。它們是亨菲利世事件、弗拉尼世事件、法門尼世事件、蘭喬拉布裡世事件,和許多別的事件。它們對物種總量的破壞雖然不大,但是對某一個具體物種的種群數量卻是沉重打擊。5億年之前的亨菲利世事件,幾乎滅光了所有的食草動物,包括馬。馬就剩下了一個單一的種類,零星出現在化石記錄中,表明它們一度處於滅絕的邊緣。想象一下,如果人類的歷史沒有了馬,沒有了食草動物,會是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