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河苦


“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主要来自于《千字文》中“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其中的“起翦颇牧”说的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没有乐毅。

(乐毅)

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近的时代。而乐毅的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弱国小国,刚经历了被齐国灭了的悲剧,只不过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重新复国。也就是说,当时的燕国是相当弱小的,而齐国是相当强大的。

其二,差点灭掉齐国。战国末期,除非到最后关头,战国七雄中,要一鼓作气差点灭掉别的国家的,几乎没有。白起百战百胜,但他只打了长平一战后,就没有再往前推进了。后来秦王让他继续进攻赵国,而他认为,赵国是不可战胜的,因而拒绝再打,如果他很听话,说不定他就打败了。廉颇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则主要功绩在打匈奴,当然也没有把匈奴给灭了。王翦虽然灭了多个国家,但那是在最后关头,没有可比性。乐毅以弱打强,却还把强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的,这种战功,“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具备的。

(王翦)

既然乐毅的功劳毫无亚于这四位,为什么他却没有进入“四大名将”的行列呢?

一、乐毅有善始无善终。

乐毅带着燕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个成就固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在攻打最后两座城池的时候,乐毅却停顿不前。

乐毅停顿不前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为了收复齐国人心,让他们归顺燕国,不能采用暴力,只能“德化”。用“友好”“德行”这些东西来感化齐国人,从而让齐国人自愿放弃剩下的两座城池,投降齐国。

乐毅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异想天开的。最终的结果是,乐毅给了齐国很大的喘息机会。同时,燕昭王没能挺下去,中途去世。燕惠王上台,齐国有效地离间了燕惠王和乐毅君臣的关系,让燕惠王怀疑乐毅,从而撤换他。

乐毅被撤换后,燕军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一座一座地失去了,相当于是燕军白打了一场。燕军之所以会劳而无功,表面是上替换乐毅的骑劫能力太差,但实际上也是乐毅脑袋断电,自掘坟墓,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

(田单)

二、乐毅明忠诚暗不忠。

说乐毅明忠诚,是指他躲到赵国去以后,赵王让他率军攻打燕国,但他拒绝这样做。虽然燕惠王试图杀他,但是燕昭王对他有恩,他要是率军前往攻打,就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乐毅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就曾表扬过他的做法,并且表示,自己将以乐毅为榜样。

但是,且不说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而乐毅的做法受到的争议更大。因为他最后阶段,留下两座城池不进攻这一点,虽然他说是从人心上考虑,但是他的做法,让人感觉他所要收买人心的目的,是为他自己。是让他在齐国扩大影响力,从而使他能够顺利在齐国称王。

事实上,表面上是田单用了反间计,离间了乐毅和燕惠王的关系。但是,乐毅要是没有私心,不来这么一招,也没人离间得了。

再说了,燕惠王用骑劫代替乐毅的时候,他立刻就往赵国逃跑。心中无冷病,不怕吃西瓜。乐毅这种行为,正是他有私心的表现。

(李牧)

三、乐毅不影响历史进程。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行动,都对历史进程有深远的影响。白起让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国家可以与秦国争锋。廉颇指挥邯郸之战胜利,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往后延续了30年。李牧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王翦更不用说了,统一了六国。

不过,乐毅因为打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战争,战争前后的态势,没有任何改变。国家强弱的形势,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乐毅虽然让人惊艳一时,却只是像个流星,一闪烁就消失了。没有持续性,没有影响力。没有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也是正常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乐毅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不是因为他资格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比四大名将还要高一等,位列武庙十哲之一,战国四大名将水平太低,无法和他同列。

而什么人才能位列武庙十哲呢?首先就是要军政双全,文韬武略都要够水准,其次就是没有大的道德缺点。所以,武庙十哲分别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没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的份儿!


千古名将英雄梦


尽管已流名百世,但乐毅依然是战国时期最被低估的一个人物。

乐毅伐齐,军事上的表现只能算“良好”。但乐毅的实际功勋,远比“下齐七十二城”要大!

由于史料对乐毅的作为记载较为分散,许多不在《史记.乐毅列传》中。

神来之笔的外交术,燕国的救命恩人

乐毅入燕前,他就已经救了燕国一命。

前314年,齐宣王灭燕,有独霸天下之姿。

受到威胁最大的,自然就是成为邻居的赵了。


当时,赵武灵王虽已即位,但还没有变法,赵国实力还很弱。因此,赵武灵王虽然很不爽,却有些无可奈何。

此时,正在赵武灵王身边的乐毅提出了史诗级的外交谋略:

1、敌强我弱,我们肯定搞不过;

2、结好齐国。我们用河东之地交换原属燕的河北之地。我们少了土地纷争,和齐国亲密!

3、赵和齐交好,会直接威胁中原腹地。诸侯们一定会争相拉拢我们,一起对付齐国!

果然,楚、魏等国纷纷主动结赵,共谋存燕。

齐国在巨大的外交压力下,被迫退出了燕国,燕国复活!


此事中,乐毅的表现,不让苏秦、张仪。

被忽略的变法家

沙丘之变后,乐毅离开了赵国,辗转回国后,终于来到了让他功成名就的燕国。

入燕,乐毅被拜亚卿,开始主持燕国变法。

遗憾的是,史料对乐毅变法的具体举措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乐毅变法的成果却是显著的:遭到齐国严重破坏的燕国成为“殷富之地”,士卒“乐秩轻战”。(《史记.燕昭公世家》)


有了实力基础,燕国有了伐齐的基础!

被忽略的外交妙招

尽管燕国变法后实力得到增强,但比之齐国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要伐齐,还是要纵横之术,寻找盟友!

对于燕国联合各国伐齐,历来人们都把功劳算在苏秦兄弟身上。不过,乐毅的作用依然不可忽略。


苏秦兄弟的做法,主要是忽悠齐王犯傻,离间齐国与各国的关系。

但这还不够,还是需要有人能牵头组织大伙!

燕国自己不能跳出来组织:他就在齐国边上,一旦被察觉,分分钟直接挨打。

由秦、楚出面也不合适。秦、楚已经足够强大,中原诸侯十分忌惮。而且,如由秦楚发起,齐国警觉,不会继续犯傻!

乐毅找到了赵国。


乐毅出使赵国,和赵国达成了一致,由赵国出面牵头,联络各国。

就这样,在乐毅、苏秦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五国伐齐的外交基础已经达成!

盟军主帅,高明的利益分配法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多少联盟在将胜之时,因利益分配问题,一哄而散,甚至反目成仇。

五国联军,济西一战,齐军主力被歼,到了利益分配之时。


盟军主帅乐毅作出了令各方满意的分配方案:

1、重金酬谢秦、韩;秦得到陶邑。

2、魏得到宋国大部分宋地。

3、赵得到济水以西之地。

各军“各取所需”,燕军继续深入伐齐。

这种分配,使联盟合作圆满完成,剩下的,就是灭齐之战了。

治齐之术


乐毅伐齐,在齐军主力被歼的情况下,下齐七十二城,却无法打下最后的莒、即墨。坦率地说,这样的表现只能算是“良好”。

但乐毅却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杰出才干。

由于当年齐国灭燕时,在燕烧杀

掳掠,燕人恨之入骨,因此,在燕攻入齐地后,报复心极强,出现了大面积的烧杀、掠夺。

乐毅深知,伐齐的目的是为了在齐建立有效通知,让齐成为燕国的一部分。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安民政策,拉拢、争取齐国人心。

1、禁止侵掠,对齐人以礼相待;废除齐闵王时期的暴政,轻徭薄赋。拉拢人心,齐民喜悦。


2、祭祀齐桓公和管仲,以示对齐文明、历史的尊敬;减少齐人的“殖民心理”。

3、分封二十多个燕邑给齐人,让齐国贵族也参与到“燕齐合并”的红利中。

经过这一段治理,燕国在齐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

后来,齐地出生的诸葛亮,一直把管仲、乐毅放在一起崇拜,可见:在齐人心目中,齐敌乐毅,与齐相管仲拥有同等崇高的地位!

遗憾的是,乐毅这种高度灵活的治理方法,需要国君的绝对信任!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猜忌,误中离间计,撤掉了乐毅!


几十年精心策划的灭齐大业,功亏一篑。

读史时,我们总是会对每个历史人物贴上鲜明的标签。轰轰烈烈的征伐之功,常常就成了鲜明的“人物标签”。

可是,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标签,并不是历史人物的全部!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他原本是赵国人,后来受燕昭王邀请入燕,被燕王拜为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燕国原本就是个弱小的国家,偏偏它旁边的邻居是个战国时期强大的齐国,所以弱小的燕国没少受齐国欺负。公元前320年,燕国爆发之子之乱,这场动乱给燕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邻国齐国、中山国趁机进攻燕国,屠杀燕国军民,燕国几近亡国。但是,赵国因为想吞并中山国,不想中山国做大,同时也为了平衡齐国,因此不想燕国就此灭国,于是,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燕昭王 。

燕昭王继位后,对齐国当年的行径耿耿于怀,一心想要攻打齐国,报仇雪耻。于是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乐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燕国的。乐毅来到齐国后,尽心尽力辅助燕王治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对国家有利的政策,弱小的齐国逐渐恢复元气,国力大为增强。

当时齐国国君是齐愍王,正是国力强大的时候,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两帝。但是,齐愍王骄横自大,欺负弱小,引起了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认为伐齐时机到了,就向乐毅询计,乐毅认为,仅以燕国一国之力不足以伐齐,当联合赵、楚、韩、魏四国共同伐齐,并自己亲自去赵国游说。赵惠文王把相印授给了乐毅,其他各国也纷纷同意出兵。于是,燕王动员起全国的军力,交给乐毅指挥。同时乐毅还兼任联军统帅,带领大军向齐国发起进攻。

双方主力在济水相遇,乐毅帅联军向齐军发起猛烈进攻,齐军大败。这时候,乐毅否认了谋士剧辛暂停追击的建议,判断齐国已经再无战心,于是果断遣还盟国军队,带领燕军独自追击。果然,形式如乐毅判断的一样,燕军再也没有受到有力阻击。此后,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将这些土地都划归为燕国的郡县。最后还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攻破。

乐毅认为,齐国虽然大部分被占领,但齐国人民还多心有不服。于是,乐毅在齐国境内废除齐国法令,施行仁政,达到收服人心的作用。对最后两座城池,也是围而不攻,他希望这两座城能主动投降,这样,就彻底攻破了齐人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破灭了他们复国的幻想。

乐毅以弱攻强,几乎将齐国灭国,这么大的功绩,为什么却落选了战国四大名将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与其说名将,不如说是名帅

我们们都知道,三国时,诸葛亮“尝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何人也?春秋时齐国相国,辅助公子小白上位,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诸葛亮将这两人并列,说明,诸葛亮认为这两人的治国才能非凡。事实上也是如此,乐毅的治国才能要大于他的军事才能,这点上后世的诸葛亮就和他很像。乐毅的军事亮点很少,只有一仗,就是率五国联军攻齐,拔齐国七十座城,而且这一仗打的也是顺风仗,并没有体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此后,再无有关他打仗的记录。而反观四大名将,几乎是半辈子都在打仗,例如白起,一生大大小小的仗无数,杀人无数,而像廉颇,李牧、王翦他们也是一路从基层靠打仗得军功升迁起来的。所以,乐毅更像出将入相的人物,运筹帷幄,统筹全局,可能他也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是并没有怎么体现出来。

二 相比于其他四人,乐毅的知名度较低,不利于民间传播

战国四大名将最早的出处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千字文》,其中就有: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千字文是面向民间,给来百姓看的通俗读本,自然会选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这四个名将,秦赵各半,都活动在战国晚期,六国与秦抗衡的时代,老百姓知道的比较多。而乐毅,活动时间比较早,况且他并没有参加对秦国的军事行动,打的是齐国,在那个信息获取极为贫乏的古代,他可能在民间的知名度比较低,所以就落选了。

三 乐毅在春秋战国时期到底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呢?

既然《千字文》是一本通俗读本,里面的排名可能有失偏颇,那么如果实事求是的给乐毅排名,他到底处于什地位呢?

我个人比较比较认同以下一份“春秋十五人”的排名,即“一圣二全三贤四谋五将”

一圣:兵圣孙武子

二全:指两位全才伍子胥、吴起

三贤:齐相管仲、秦五羊大夫百里奚、魏相李俚。

四谋:越国文种、范蠡、齐国孙膑、秦国尉缭

五将:燕将乐毅、秦将武安君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

这份排名给了乐毅较高的评价,甚至位列四大名将之前。

那么,你心目中的排名是什么样的呢?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前段时间刚看完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对这几个人都有详尽的述说。

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确实都是战国时期军功显赫的人。战国四大名将最早来源于《千字文》,其中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骋丹青”,受《千字文》的影响,四大名将也就逐渐深入人心。而乐毅攻克齐国七十余城,《千字文》为什么没有选取乐毅呢?

首先,《千字文》为南朝梁时期的周兴嗣编纂,“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受个人主观影响,周兴嗣可能对“起翦颇牧”四个人更加赞许。

其次,“起翦颇牧”都属于战国后期,他们身处同一时代,确实是那一时期最出色的四位将领,《千字文》手押韵影响,必须是四字一句,而乐毅所处时代稍早,可比性方面差些,于是就选取了同一时代的四位强者。

第三,“起翦颇牧”四人中,两个属于赵国,两个属于秦国,我们都知道在战国后期,就属秦国和赵国最为强大,乐毅功成于燕国,而燕国可以说是极弱多年,俗话说“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乐毅虽然取得了极大的个人成就,但是燕国还是没能趁机强大起来,相比与带领国家走上强盛的“起翦颇牧”,难免让人唏嘘。

第四,乐毅伐齐确实战功显著,而这也算是乐毅一生最大的成就,可是乐毅不是率领燕国独自完成这一功绩,二是率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这就难免造人口舌,说乐毅是借五国之功。

第五,《千字文》中说的很明确,四大名将“用军最精”,这四个人都是比较纯粹的军事人才,而说起乐毅呢,给人一种儒将之风,政治色彩更浓烈些,而五国合纵也是在乐毅的促成下完成的,这凭借军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从这一点来说,乐毅伐齐在某种意义上更归功于他的政治能力,而非军事能力。

名将太多,而入选的也只能有四位,我想我们并不能因为乐毅没有入选,就觉得乐毅相比这四位来说要差,我想这些人都算得上居功至伟,确实没必要非要分个高下强弱。


大耳朵金丝猴


据我国古代《千字文》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里也就是战国四大名将的由来,包括战国后期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秦国的白起、王翦成为四大名将毋庸多言,一个斩首百万,一个帮助灭掉六国。再说说廉颇、李牧。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成为唯一能够挑战秦国霸强的大国,同时涌现了像廉颇、李牧等名将。赵惠文王时期,廉颇破齐军、取安阳,尤其是在长平大战时坚守了长达三年。赵孝成王时期,廉颇在“壮丁尽死长平”的局面下,以20万兵大破燕军60万。

李牧早期在北方边境就能大破匈奴,收服林胡。赵悼襄王时期,李牧破燕,取武遂、方城,赵王迁时期,李牧大破秦军,并多次阻止了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李牧冤死后,赵国很快被灭。

廉颇、李牧的功绩虽然无法和白起、王翦相比,但在整个战国,仍然是非常耀眼的。相比之下,乐毅的功绩就少的可怜。

《资治通鉴》载: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

乐毅以五国之兵(还包括秦国),打败齐国,仍然有齐国的莒城、即墨两城未投降。在秦国夺取河西、河东等地时,都是立即在当地实施改革、归化,和近代拿破仑夺取意大利时将法国大革命理念迅速在意大利传播一样;而乐毅进攻齐国时,攻城略地,取宝祭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归化齐地人民,导致最后齐国田单复国,功败垂成

仅此一战,再无其他记载。因此可以说,乐毅实在很难和四大名将相提并论,甚至比不上庞涓、田单、魏无忌等人,因此不可能成为“四大名将”。


安若凡


在战国时代,除了我们广为熟知的起、翦、颇、牧这“四大名将”外,其实还有其他杰出的名将,比如赵奢、乐毅、吴起等,他们的军事水平也同样出众。不过综合来看,四大名将确实是战国芸芸将星中,最为出众的存在。因此,乐毅还真的比不上他们!

“战国四大名将”就是按军事成就来评的;

一直以来,我们所流传的“战国四大名将”说法,其实源自于《千字文》,其中对四者的描述是这样的: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下面,我们不妨简单了解下“四大名将”各自都取得了哪些辉煌军事成就:

1、白起;

白起应该可以说是“四大名将”之首的存在,人称“人屠”的他,征战三十余年,陷城七十余。

伊阕之战,白起大破魏韩24万联军;伐楚之战,大破数十万楚军,并一举攻陷楚都郢城。

而毕生的成名之作,就莫过于著名的长平之战。最为人类古代历史上战况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歼灭战,此战秦赵两军共计投入达百万之众(秦军60万,赵军45万),耗时两年之久。最终,白起一战全歼赵军45万主力,重创赵国,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

据统计,白起一生共歼灭百万敌军,而整个战国期间,所记载的战死数量不过两百万人。也就是说,白起一人就独占了一半。所以,“人屠”这个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2、王翦;

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的统一战争中,除最弱鸡的韩国外,其余五国,都是由王翦和其子王贲率军荡平的。因此,王翦乃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的头号功臣。

就凭“攻灭五雄”这显赫的军事成就,王翦在战国中的地位,就不逊色于白起。

3、廉颇;

廉颇早在五国伐齐之战中,就因一举攻破齐国重镇阳晋,而扬名天下,威震诸侯。之后,在为赵国征战四方的过程中,廉颇更是接连取胜,打得往日的中原霸主魏国几乎无招架之力。

最后,在长平之战中,廉颇在野战中不敌秦军。当他通过以守代攻之策,还是成功的拖住了六十万秦军长达两年之久,也不失为一代名将。

4、李牧;

李牧长年坐镇赵国北境,抵御匈奴。在赵破匈奴之战中,他率军一举歼灭10万匈奴大军,致使匈奴数年不敢南下。之后,李牧接连攻灭褴国(今河北蔚县北)、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逼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威震塞北。所以,《千字文》中那句“宣威沙漠”,指的就是李牧!

相比之下,乐毅的成就就明显不如前四者了;

实际上,乐毅除了在伐齐之战中,一举攻破齐国七十余城外,就再无其他杰出的军事成就了。

再说,乐毅“破齐七十余城”,咋看之下很厉害,实际在只是借力打力的结果。因为,五国伐齐,乐毅当时所率领的是五国联军,而他只是名义上的联军主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它四国军队的支持,光靠乐毅和手底下的燕军,压根就不是齐国对手。



这些历史要读


战国四大名将的提法,来自南朝梁周兴嗣所写的长韵文《千字文》。

用今天的话来说:

《千字文》就是我们的小学和初中综合性教科书

战国四大名将在《千字文》中的词语是: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周兴嗣为什么只写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而不提及吴起、乐毅等人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篇教育小孩子读书识字的教材——押韵就非常重要,小孩子就非常容易朗读和记忆。

宋徽宗所写的草书千字文


这里顺便说下中国历史上的小学教科书:

最早的是李斯和赵高所撰写的《倉颉篇》、《爰历篇》;汉代就有较多了: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期有《埤苍》、《广苍》、《始学篇》。

《千字文》最早创造的人是三国时期的钟繇,只是在西晋的战乱中被毁。于是王羲之自己重新写一篇,只是王羲之字虽然写得好,但文章做得不好,文理和押韵都不好。

南朝梁武帝时,为了教育后代,梁武帝下令殷铁石从王羲之的碑石字迹,拓印出1000个不重复的字出来,然后让周兴嗣用这1000个王羲之拓印字迹去编造成为有意义的句子。周兴嗣用了一夜的功夫,就编成了,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四字一句,合计250句,合计千字,内容却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完全是一部综合性教科书。

因此,乐毅不能成为进入《千字文》成为四大名将,只能怪他爹妈没有给他娶个好名字,或者怪王羲之干吗不多写几个毅字!


战国四大名将不如武庙十哲正式和隆重

唐玄宗开元19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供奉11位历代武将:太公望为主祀,张良为副祀,还有其余9人。在每年的中春和中秋进行祭祀,规格和孔庙祭祀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进行了一些改动:尊太公望为武成王,和孔子,成为一文一武的代表,因此被简称为武庙;太公望作为主祀在中间,张良等10大武将分列两旁:

左列:秦国白起、西汉韩信、三国诸葛亮、唐朝李靖、唐朝李勣

右列:西汉张良、春秋齐国田穰苴、春秋吴国孙武、战国魏国吴起、战国燕国乐毅


乐毅虽然不在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却在武庙十哲之中。武庙十哲是国家正式的祭祀,每年都要祭祀,评定考虑更为全面。比起为了押韵而拼凑的战国四大名将,更让人有严肃感和尊重感。

白起、韩信、乐毅,都因为长平之战、垓下之战、五国伐齐而改变整体局势,三人都是实战大家;

田穰苴、孙吴、吴起 ,实战成绩固然斐然,但更重要的是三人都是兵法大家:《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赫赫有名。

张良、诸葛亮,一代军事谋士,几乎无人不识!

李靖、李勣,除了战功赫赫之外,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不参与内部派斗(玄武门之变),就是纯粹的保家卫国、开拓疆土的武将,简单说就是忠诚而让人信任的职业武将。

这就是唐朝时对胡人、汉族庶族之人在武将方面的引导:要做这样的将军:

一战而天下安;

一法而天下扬;

一计而天下定;

以忠以战而无他。


最后,乐毅是否在《千字文》的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无所谓,进入武庙十哲才更有含金量。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如果当时没有秦军在河东死死咬住头号强国齐军的主力,乐毅破齐无从谈起。一直以来,在这场战争中,人们忽视秦军的作用了。在当时齐国与秦国并强于世,没有秦国的参与单凭燕赵这些二流的诸候国是根本不敢惹齐国这只铁老虎的。

秦将蒙骜率秦军首先向齐国河东进改,夺齐国河东九城,齐军主力在河东迎战秦军,被秦军牢牢围困在河东战场上。

在齐军主力被秦军纠缠脱不开身的情形下,由乐毅统帅的另一支联军从赵国出发改向齐国的济西之地。齐湣王在齐军主力无法回援的情况下,急忙从民间征兵组成一支抵抗乐毅联军的军队。由于这是一支临时由平民组建起来的军队在与乐毅联军正面接触时,统兵大将触子首先逃跑,很快,因为没人指挥,齐军全军溃败,战线彻底崩溃,乐毅联军在秦军纠住齐军正规军于河东的情形下,横扫齐国,连克齐国七十二城。

乐毅能率领燕赵联军攻克齐国七十余城是在秦军在河东咬住齐军主力军的前提下做到的。乐毅联军是五国攻齐联军中的一支奇兵,只是整个攻齐战役中的一部分,如果将破齐功劳全归于乐毅所率的燕赵联军,明显不公允了。



要知道,齐湣王时期的战国格局是秦、赵、齐三强并立于世,其它诸候国称不上强国,“东齐西秦”更是两大超强,当时只有秦国与齐国的国力相当,也只有秦国敢跟齐国硬碰硬,也可以说,秦军与齐军硬碰硬的情况下,乐毅所率的燕赵联军只是替强国秦国对付齐国打打下手而已。

五国攻齐之后,燕昭王一死,乐毅就遭新王猜忌离燕而去,再无其它能与战国四将所能并肩的战绩。没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并不足为奇。


海马论史析理


将帅之才不仅在军事谋略上能克敌制胜还要在安邦定国策略中有过人之处。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号称四大名将只是在于他们当时处于一个时代即将结束的转变时期,同时也有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可谓风头正盛,历史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想不出名都难。因此四大名将这个词只是表明战国时期接近尾声的一个总结罢了,要说名将可不止这四位,放眼整个战国名将如云,哪位不是赫赫有名,战功卓著。

这里说的四大名将在军事上确实是杰出而不可多得,但是他们在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提出并能纠正君主得失方面可谓欠缺,所以廉颇、李牧均被郭开所害;白起受范睢谗言而黯然收场;王翦为保自己家族平安只会费尽心思的获取秦王信任。


乐毅两次受到田单的反间计,最后不得不返回赵国致使功败垂成。他曾受燕昭王礼贤下士推心置腹的重用,但被燕惠王不信任的感觉实在辛酸。乐毅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便是六个月下齐国七十余城,司马迁专门为其列传;唐肃宗的武庙十哲有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诸葛亮也常自比管仲乐毅;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更是不余遗力的言道: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刘邦还特意封分给其后代土地。这些都能表明后人对这位战国时期名将历史地位的肯定和颂扬,对他高尚人格的推崇。乐毅不仅军事能力强悍,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治国能臣,在征伐齐国期间他治军严格,放宽政令,结交名士,采取怀柔政策,采取齐人治齐的原则,受到人们爱戴,这都是他在齐地五年时间做出的成绩。


当初燕国由于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所趁,以致差点灭国,遭受耻辱的燕昭王卧薪尝胆,招揽人才,是燕昭王给了乐毅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乐毅也还了燕昭王一个报仇雪恨的愿望。君臣融融,国力强盛,到了燕惠王即位乐毅反被怀疑,扣上了一个拥兵自重狭威忘义的帽子,这让乐毅心灰意冷奔走赵国。但是燕惠王很快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就是乐毅的心声,文中言辞切切,诚恳无私,他用伍子胥来比喻自己,同时勉励惠王要以礼治国……,用意极深。


回顾整个战国,除了秦国可以放开胸怀接纳人才之外,还有哪个国家可以毫无介怀放心大胆的重用外来宾客,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正是秦能够迅速崛起的重用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