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袁聪


骈文: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魏晋的一种特殊文体。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后,“古文”取代了骈文的正宗地位,但仍有人写作骈文。骈文具有三个特点。(一),骈偶和“四六”。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即对仗,这就是骈文得名的由来。所谓“四六,,是指骈文的主要句式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在骈文中,要求四六字句各各相对。(二),平仄相对。从齐梁开始,骈文要求对仗时以平对庂,以仄对平。(三),用典(用事)。魏晋以后,骈文逐渐以数典为工,而且不指明出处,讲究选取适用的古语古事,并把它们融化改易,使其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合。骈文形式整齐,声音谐美,文字典雅,但也容易流于单调板滞、繁冗晦涩,初读者尤其感到困难。就一般情况而论,骈文形式优美,而内容则比较贫弱。


文藻巧翁


此提问是两个,故应分别作答。

△什么是骈文?

骈文,亦称为: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

每句四字或六字,所以说又叫作:四六文。(过去农村有句老话:指某人太过迂腐,谓之:四六不分,即是)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因其全篇多由双句,即俪句、偶句组成,所以得名。骈文又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骈文是受到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体,自魏晋时期开始形成,至南北朝时期成为了文章的正宗。

(汉代辞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体裁之一。辞,产生于战国楚地所以称为:楚辞。赋,则是铺陈之意,以"铺采摛文"、"直书其事"为特点。辞和赋均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

自唐代始,一般把骈文叫作:时文,(主要是和古文相对而言)。因为骈文通篇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所以从晚唐开始又叫作:四六或四六文。在明代以前一直都是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作:骈文(即骈体文)。

中唐以后,骈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主要原因是韩国、柳宗元所领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即文学革新运动所致),但是仍有诸多官府行文、科举考试等使用骈文的,同时骈文对唐宋时期及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也起着较大的影响(比如:对仗等)。

△骈文的特点:

①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古代的两马并驾叫作:骈,两人在一起叫作:偶。

骈偶就是指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如此。出演古代戏时会看到的,官员出行时的仪仗,旁后均是两两相对的,所以说骈偶又叫作:对仗。(简单的讲,这个仗,即是仪仗的仗)

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对仗,自篇首直到篇末。虽然古代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词类概念,但是懂得分辨词语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的是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这个也是骈文的基本要求。

骈文不但讲究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即把相同的事物、事类用相同的词语来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等。

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即是典型的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解释略去)

②四六。

骈文的骈偶是指句式相对而言的,四六则是指对句的字数而说的。

四六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

A: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B: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四六。

C: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D: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

E: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简单的举例,仍然拿王勃的《滕王阁序》来说,其中的"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即为四四四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为四六四六。

(注:除四六句,也有一些五字句或七字句的)

△骈文的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唐代以后的骈文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也是比较讲究平仄相对的。在此之前的骈文,一般的不讲究平仄,自唐代以后,因为受到诗律的平仄影响,在对仗时,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以平时仄,以仄对平。平是平声,仄是非平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注: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完全相同)。这些,仍然可以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为代表来说明的,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等等。

相对于律诗而言,骈文的平仄相对,没有律诗那么严格,运用起来也是比较自由的(律诗的平仄是格律的一种要求,必须遵守的)

△骈文的用典。

古代写文章,一般都爱使用历史典故,先秦时期即是如此,至汉代的文章用典则更多。但是一般均为修辞的手段,至骈文时则是成为了文体的特征之一。

骈文的用典,并不是在于援引古人或古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及含蓄。所以说,一句极为普通的话或者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意思,也要大量引用典故来表达,这个也是构成骈文的一大特点。

仍然是用王勃的《滕王阁序》来说明:“冯唐易老,李广难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句中,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抒发其“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实际是对王勃本人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来是牢骚很深的一些话,由于用了这些典故,就显得委婉一些。总之,骈文的用典,多是意在言外,作者的真实意思往往是掩饰在其文之中的。而且,由于骈文的用典往往是压缩、融化在一个词语之中,所以往往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在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意思去理解,只有弄清楚典故的出处和含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基于此,唐代韩愈、柳宗元才开展了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即唐代古文运动。因不在此话题,故暂不作解释。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骈文俗称骈体文,是我国很有特色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色是讲究对仗和对偶,句子以四字或者六字为主,又称“四六骈文”,

相信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吧,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代表作之一,至于骈体文的具体来源,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我还是分段回答吧。

1、骈体文的来源

根据现在的文字记载,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之后开始慢慢的流传,到六朝的时候已经是一种很时髦的文体了。

不过当时这种时髦的文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毕竟这是一种新文体,还没有人给它命名。

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论文》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昔贤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梁简文帝所说的“今文”和“今体”,就是用以前(昔贤)的文章和当今流行的文章做了一个对比,看的出来,梁简文帝很纠结,新兴事物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有这种纠结症,就像当年刚出来全面屏手机的时候,我还在纠结,究竟是按键的手机好,还是这种全面屏手机好,当时我是倾向按键手机的。

后来梁代刘勰专门讲过这个问题,大家知道,他写的《文心雕龙》,是当时著名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讲述文章中的对偶问题,但他只从修辞的角度来解释骈体文,还给这种文体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丽辞”,简单理解就是华丽的辞藻,骈体文在辞藻使用上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家参考《滕王阁序》就知道骈体文的辞藻有多丰富艳丽。

但是很遗憾的是,刘勰起的这个“丽辞”的名字并没有被推广起来,不知道是文人相轻,还是后辈们对刘先生的这个命名不满。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骈体文的第一个名字—“丽辞”,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下面接下往下走,看下骈体文的第二个名字如何。

2、四六文阶段

“四六文”是骈体文的第二个名字,看到这个名字,我是觉得“一脸的伤心”,古人可以写出那么优美的骈体文,为啥命名的时候,这么寒酸,没错,在有初唐四杰的时代,诞生了《滕王阁序》这种千古文章的时代,骈体文,依然没有官方名字,大家都叫它“四六文”,这个是有实据的。

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看见了吧,柳宗元、李商隐这样的文学大家,大家并不陌生,他们的确称呼骈体文为“四六”,而且这个称呼居然在后代流传了起来,不信你看,到了宋代的时候,四六文基本上形成了固定格式,一些文学家写的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为名,如王铚的《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这种命名的方法,似乎受到了“李商隐”的影响,不知道古人为啥这样钟情于数字。

但是不管怎么说,骈体文总算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从此“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时髦称谓。

3、骈体文的没落阶段

在唐朝的文学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就是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韩愈是当时的文学领袖,他发起这场古文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抵制“骈体文”

因为骈体文在以后的发展中,过分的追求形式、对仗、和华丽辞藻的堆砌,反而让文章失去了内核,简答来说,就是中看不中用,所以韩愈发起了这场古文运动,另外文坛大家柳宗元也是支持他的,总之来说,这场古文运动是声势浩大的,也基本抵制了“骈体文”的发展。

不过这场运动还是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韩愈、柳宗元他们这一批的人,文章写的的确好,但是后面的学生,就远远不如他们,所以等韩愈、柳宗元这些文学大师相继离世之后,“骈体文”又开始复兴了。

首先是李商隐、温庭筠这些在官场不怎么得益的人,开始了骈文创作。而杜牧的《阿旁宫赋》就是晚唐骈文的代表,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还学过这篇文章。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优秀的骈体文和文学大家毕竟是少数,韩愈、柳宗元倒下了不要紧,到了北宋,又出来一大批文学大家,其中有欧阳修、苏轼家族、以及王安石这些人,这些又开始搞“古文运动”,看来势必要把“骈体文”给搞下去。

结果也的确把“骈体文”给搞了下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古文运动”,经历两个朝代,经过这么多文学大家的不懈努力,基本上让“骈体文”消失了。

不过“骈体文”消失其实是一件好事,古文运动,讲究“文以载道”,而骈体文却过分的注重形式,而影响的内容,所以它被历史淘汰也是必然的。

骈体文虽然消失了,但是骈体文这个名字,是清朝的时候才出现的。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所以说骈体文这个名词被文学界认可,其实也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总结:骈体文刚诞生的时候,红极一时,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衰落期,巅峰之后,就是谢幕之时,时代永远是进步的,文化也会不断的更新换代,你们说,不是么?


太行山下小小强


答:自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被称为骈体文、骈丽文或骈偶文,因常用四字、六字句相对成章的文体,所以也称"四六文"。因全篇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并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有力。

骈文起源于汉末,发展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来源于古代汉民族以字句相对的"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济翁长庚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因为常用四字、六字句,所以也称“四六文”一式“骈四俪六”。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句的形式两两相对,就好像两匹马并驾齐驱,所以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同时在修辞上,十分注重形式,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和用典。但也正是因为骈文的这种形式,也常常束缚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只有很好的掌握运用,才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文的全盛时期是在南北朝,也出现了不少内容深刻印优秀骈文。如鲍照的《芜城赋》,该文通过广陵昔盛今衰的对比,揭露和遣责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抒发了世间万物和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

到了唐朝以后,骈文的形式更加完善,又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直到请未,骈文仍旧十分流行。




半个南山人


什么是骈文?

来源是什么?

回答

先回答题主第一个问题

骈文,拼音Pianwen

四体文,六体文,

最先出现在汉末,

代表作品《哀江南赋》

名书法家徐凌,庾信,

定型,盛行时期是南朝梁,南北朝后期。

别名,骈体文,骈俪文,偶文。

是古代形成的一种文体

近文体是韵文,

反义文体是散文。

中国文化中骈文

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统称的“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通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突出特点是声律兼事,对仗工整严谨。

我在浅谈一下骈文的来源;

骈体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形式以四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词歌赋取士,其赋作即是源出于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较大程度影响内容表达。

韩愈柳宗元低唱古文运动之后,此种文体形式首度受挫,后期影响又源于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这三位领军人物的出色发挥,这三人在盛唐时期,诗人座次里都是第16位,当时并称“三十六体”。

到宋代,在欧阳修等人的引领,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复古热,同时出现了散文一波热,骈文,自此江河日下,衰象明显。

收起——🌹🌹🌹🌾🎄🌲🐫





野骆驼9005184025938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于汉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滕王阁序》。王勃年轻,即席而作,没有时间打草稿,也没有修改,一气呵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端溪行水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名。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

骈文名称源于《说文》:“骈,驾儿马也,从马并声”。 近人骆鸿凯《文选学》中说:“骈文之成,先之以调整句度,是曰裁对;继之以铺张典故,是曰隶事;进之以渲染色泽,是曰敷藻;终之以协谐音律,是曰调声”。

骈文史之源,四:一为六经,二为诸子,三为离骚,四为汉赋。例如偶词:《尚书·皋陶赞》:“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左传·成公九年》:“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中也;尊君敏也”。《礼记·檀弓》下引古歌谣:“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这时还没有成型,还没有“骈文”这一说。

到了秦代,骈文开始叫“骈丽”文。由秦李斯、汉邹阳,书牍逐渐形成骈俪;汉代王褒、终军已发展为骈偶;汉末蔡邕开拓骈俪化之碑文——骈文体制基本成型。

通过以上分析,骈文应该是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言者青青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开始于汉、魏,六朝最为盛行。后来有的骈文多用四字、六字成句,也叫四六文。这种体裁的文章通篇用骈偶句,即讲究上下句对仗,偏重形式,多堆砌辞藻典故。中唐以后古文运动兴起,骈文渐趋衰落。与“散文”


润石2005


骈文是上联有天,下联对地,上山,下水,上联用数字,下联也用数字对,以次环环相扣为是,恕浅识,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