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尔丹是叛乱吗?原来就是属于大清吗?

寒武纪1988


噶尔丹所在的准噶尔蒙古,在这个时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臣服于大清王朝,并不是归属于大清王朝。

元朝灭亡以后,元顺帝北逃建立北元王朝,但是北元政权很快瓦解,蒙古各部之间重现陷入了分裂与斗争,最终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逐步划分为了三支,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噶尔丹所在准噶尔属于漠西蒙古,也称厄鲁特蒙古或者卫拉特蒙古。漠西蒙古分为四大部落,分别是: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其中和硕特部的首领即为漠西蒙古的联盟首领,也称卫拉特盟主。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此时的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以盟主的名义宣布漠西蒙古归属于当时的后金政权,并且在顺治三年(1646年)的时候,漠西蒙古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每两年进京进行一次进贡朝拜。

这个时候的漠西蒙古不同于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在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死后,已经全部归降了清朝,领土和人口也都全部归清朝统治,就连部落首领的称谓都不再是“大汗”和“台吉”,改成了“亲王”和“贝勒”。可以说相较于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依旧与大清王朝是主仆关系,首领的更迭也是要得到大清王朝的册封,也还是要大清王朝称臣纳贡的。

同一时期,与漠西蒙古一样,保持同大清王朝这样关系的还有漠北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以及青藏地区。


之所以称噶尔丹为叛乱,是因为噶尔丹不再向清朝进行朝贡,并建立准噶尔汗国与清朝为敌。

早年的噶尔丹实际上一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活佛,四世温萨活佛。在西藏学习了十年之后,噶尔丹回到了准噶尔部。

但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的时候,准噶尔部首领、也就是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人暗杀,准噶尔部就此四分五裂。而噶尔丹也就是在这个开始,重新召集僧格的旧部,将分裂的准噶尔部归于一统,噶尔丹也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正是辞去活佛的神职,正式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首领。

康熙十五年(1676年)噶尔丹在达赖喇嘛的支持下,打败了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蒙古四部的领导地位,就此建立准噶尔汗国。之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挥师南疆,横扫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至此,噶尔丹统一了整个新疆地区。

在此期间,噶尔丹曾请求康熙皇帝将其册封为准噶尔大汗,但是康熙皇帝以噶尔丹擅自发动战争兼并其他部落,以及本身出身不属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为由,拒绝了噶尔丹,噶尔丹也就此开始了与清朝的分庭抗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直接攻打土谢图汗,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不愿臣服于噶尔丹的漠北蒙古部众也都南逃到了长城以南的地区。

此时的噶尔丹已经也将准噶尔汗国势力范围拓展到了最高峰。


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终于消灭了噶尔丹。

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及其统领的准噶尔汗国,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征讨噶尔丹。

第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战胜了噶尔丹,阻止了噶尔丹的的前进步伐。

第二次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主动出击,在昭莫多大战中大败噶尔丹,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脱,就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

第三次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再度御驾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中选择了自杀。

就此,康熙皇帝彻底除掉了他的心腹大患噶尔丹。

而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的侄子,也就是前任准噶尔部首领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就与噶尔丹反目,协助康熙清剿了噶尔丹的老巢,并且在康熙御驾亲征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支持康熙,因而在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被康熙册封为准噶尔大汗。



直到乾隆年间,清朝才彻底平定收服准噶尔,将其并入版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叛乱,率兵攻入西藏,再次对大清王朝构成威胁。康熙册封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率兵平定了青海、西藏地区的叛乱,策妄阿拉布坦逃回了新疆地区,直至雍正五年(1727年)去世。

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趁着准噶尔的内乱,最终派兵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彻底征服了漠西蒙古。

此前,在康熙消灭噶尔丹时,将漠北蒙古并入大清王朝领地,在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将其赶出青海和西藏的时候,又将青藏高原地区收归所有,而乾隆朝时期彻底平定准噶尔部进而将新疆地区悉数归属与大清,此时大清王朝的版图也到达了顶峰。


雍亲王府


噶尔丹作为准噶尔部的首领,有自己的宏伟抱负,企图一统蒙古高原,从与大清帝国的渊源看,他想搞独立,对大清帝国来说是明目张胆张的谋反、叛乱。


蒙古高原原本属游牧部落天下,逐水草而居,准噶尔部先人原与满金先人有争端,自英明神武的

皇太极降服了察哈尔后,整个蒙古族从版图隶属与理论上来说都属于大清。

而科尔沁草原部,早在后金时期便归附大清,“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 ,清朝便把蒙古部落按照远近关系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后来归附者便称为外札萨克蒙古。 准噶尔部是外札萨克蒙古。


顺治三年即公园1646年,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22人曾经联名奉表敬贡,清廷赐以武器装备,命其统辖诸部落,更明确了主从关系,


希望星晨58298869


葛尔丹是人名,准噶尔部的首领,一般译作“噶尔丹”。

西蒙古诸部一直不太愿意臣服于大清,但自从皇太极降服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后,蒙古族的所有部族在理论上都属于大清。

蒙古一般可以分为草原部族林中百姓两部分。草原部族就是蒙古本部,是黄金家族统治的牧民部族,林中百姓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的森林中渔猎的部落。

草原部族内部又能分为左翼三部+右翼三部+科尔沁部。左翼和右翼始终控制在黄金家族手中,科尔沁部始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成吉思汗兄弟的后裔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黄金家族,他们没有称汗的资格,所以科尔沁部队蒙古大汗只是表面上臣服,有很高的自主权,也最先投靠清军。

蒙古本部中左翼的察哈尔部为蒙古大汗驻地,由成吉思汗的一万怯薛军发展而来。在蒙古人心中,察哈尔部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威,很多时候“察哈尔”三字就代表了蒙古国家。

林中百姓又叫做“卫拉特蒙古”,由蒙古太师建立的国家,他们与黄金家族是姻亲关系,同样没有称汗的资格。在林中百姓有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其中准噶尔部是太师驻地。

元朝灭亡后,黄金家族陷入内讧,也先带领卫拉特诸部崛起,也就是《明史》中的“瓦剌”,清朝时,又被译作“厄鲁特”,此后准噶尔部各代首领都以统一蒙古,重现祖先荣光为己任。

噶尔丹作为准噶尔部的首领,他要统一蒙古,从黄金家族的角度来看,他这算是谋反、叛乱。清朝皇帝作为蒙古的大哥,他有责任平定叛乱。准噶尔之乱平定后,乾隆只在准噶尔部的土地上行使主权,却拒绝了哈萨克等民族内附的请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史料不辑


严格说来,葛尔丹的汗国真的不属于大清国。因为中原史书,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就分两类,一是敌国,如历史上的北方匈奴以来的各国,经常与中原处于敌对状态。另一种来往就记载是藩属,来的就是进贡。当然这些都是中原自己记载。现在对比周边国家,就是朝鲜表现事大,甘心愿意当藩属,其余如日本越南等记载,给中国的国书明显与中原记载不同,人家记载的就是平等来往。甚至近代英国来了,也被记载为进贡。

说这些目的,就是说大清朝也一样,把葛尔丹与清朝来往也写是进贡,于是就把和葛尔丹的战争说成叛乱。

有人称17世纪沙俄彼得大帝,大清国的康熙大帝,以及葛尔丹大汗是亚洲东部乃至世界的三大帝王。

现在的蒙古国也非常推崇葛尔丹大汗,当今的蒙国历史学家,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的历史学者认为,噶尔丹是维护全蒙古利益最坚定的战士。葛尔丹大汗有句名言: 蒙古的土地,即使佛祖要也不给。这句话镌刻在蒙古国噶尔丹纪念碑上。

而且因为葛尔丹曾被藏传佛教认定是转世灵童的活佛,所以被认为是半人半神的历史人物。

这张图,可以看清,当时的东亚地区,大清帝国和准格尔汗国是两大政治历史力量。

准格尔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葛尔丹和大清国的著名康熙大帝是同一时期,蒙古人最为欣赏葛尔丹说过一句很霸气的话:我蒙古大地的土地,佛祖来求也不能给。

当时他代表西部蒙古利益,他对外蒙和内蒙征伐,而外蒙与内蒙则视大清皇帝为自己利益的保护者,故大清国为保护外蒙和内蒙的利益而进行战争,这战争持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才最后彻底将准格尔汗国灭掉。

葛尔丹的汗国当时土地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也就是比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小不了多少。

葛尔丹应该说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当生不逢时,他恰恰遇到了千古一帝的康熙,而他做出的最大错误决定就是与大清国抗衡,有人推测,如果他不去与大清国抗衡,而是把势力向西部发展,不要进攻已经是大清国势力范围的外蒙和内蒙,那哈萨克汗国等基本就不存在了。如果葛尔丹去往西部发展,或许可以极大地压缩俄罗斯的发展空间。

在当时,沙俄的彼得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准噶尔的葛尔丹被称为当时的三大帝,可见当时葛尔丹的势力有多强。

葛尔丹生于清军入关那年,开始到西藏学佛。并被达赖认定为温萨活佛。葛尔丹哥哥当时为准格尔的首领,但内部叛乱被杀。葛尔丹返回准格尔,击败这些叛乱者,而那些叛乱者西逃。现在俄罗斯联邦内的鞑靼斯坦和车臣就是被葛尔丹击败的叛乱者后裔,现在的车臣问题给俄罗斯搅的很头疼,反证,可以看出处葛尔丹的势力有多强。

葛尔丹在历史上虽然是进攻外蒙的一方,而如今,外蒙则把葛尔丹视为民族大英雄。外蒙还拍了很多反映葛尔丹影视剧大片。

中国拍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大帝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但历史记载葛尔丹的妻子阿努可敦,阿努可敦是固始汗的女儿,也有的说是固始汗的孙女,阿努可敦多次率领军队打仗,是一位女英雄。前几年外蒙还专门拍了关于阿努可敦的大片。

在外蒙拍的阿努可敦这部电影,大清国的形象则是反面人物出现的。这部片子在外蒙和哈萨克拍的,请当地演员演的满洲远征军,看看他们拍的什么样?

葛尔丹征服哈萨克,灭亡叶尔羌汗国,称雄中亚,在中亚无敌手。如果他不与康熙大帝对抗,可能会相对时间称雄中亚地区,也就没有哈萨克什么事情了。另外哈萨克现在也把清朝说成是侵略者。把清朝占据的哈萨克人居住区,也说是侵略的结果。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对民族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我满族文化网。


满族文化网


要知道葛尔丹(一般写作:噶尔丹)是不是算叛乱,首先就得摸清楚大清国和蒙古部落是个什么情况呢?这里又分两种,第一种是很早投奔的,譬如科尔沁部,早在后金时期便已经成为附属。“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于是。。。设理藩院以统之。”

所以后来,大清便把蒙古部落按照远近关系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是较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后来归附的各部,便称为外札萨克蒙古。

准噶尔部,不是内札萨克蒙古,只能说是外札萨克蒙古。顺治三年(1646),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二十二人曾经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从清朝的角度来说,这便确定了主从关系,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纳入清王朝的主权版图。

当然,不管是内外,都是大清的子民。所以准噶尔部是卫拉特的一支,抗拒清朝的指令,就是改变了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改变了准噶尔部与清朝的关系,确实是叛乱。

噶尔丹上台执掌准噶尔部,发生在康熙九年,八年之后,他进军青海,此时实际上已经与大清为敌,也正因这个缘故,他害怕清军甘肃关外兵断其后,中途回师——但从正式手续上讲,他还是大清的臣子,不算叛国,只能说是内部矛盾。

这个时候,噶尔丹得到了达赖喇嘛的支持,他出兵占领哈密和吐鲁番之后,曾被达赖喇嘛封为“博硕克图汗”。康熙十九年,更应达赖喇嘛之请,派兵帮助天山南路“白山派”与“黑山派”争斗,夺占南疆地区。

到康熙二十六年,噶尔丹起兵分南北两路征讨喀尔喀蒙古,请注意,此时他扬言借俄军为援。喀尔喀蒙古正是在俄军与噶尔丹两路包抄之下,被击败——这个时候,内部矛盾已经有外力的介入。

但到这个时候,噶尔丹其实还没有与康熙完全翻脸。康熙二十七年,北京便派了一等侍卫携敕到达他那里,命其罢兵;同时征调部队,尤其是得知噶尔丹兵已至呼伦贝尔后,康熙帝从盛京调兵,会合科尔沁部,而这一次,噶尔丹主动由呼伦贝尔撤走。

当然,到此时不翻脸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调大军云集,并收拢被噶尔丹打败的土谢图汗等蒙古势力。到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噶尔丹真的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持怂恿下,打败大清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带领的前线部队之后,他的叛乱就完全是事实了。

于是,康熙帝决议亲征,一场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不邀自答。

总体来说,清初的重心放在内地,也就是消化其接收的明朝地盘,关注的重点并不在西北。对于清朝来说,内地的安稳远比西北要重要。

准噶尔的基本盘,在新疆一带,主要集中在天山北路,至于南路的叶尔羌汗国,则分裂成多个小政权,被准噶尔轻易控制。但是西北甘肃以下一带,长期不属于中原王朝的地盘,所以清朝和前朝一样,都没把西域作为关注重点。在清朝完全控制西域之前,清朝内部就有主张放弃巴里坤、乌鲁木齐的意见;即便是后来消灭了准噶尔汗国,也有人主张撤至哈密防守;同治年间阿古柏侵略新疆,主张海防的李鸿章等人也主张放弃新疆。因为经略新疆要消耗大量的财政,因此才有人主张放弃新疆。

而且,清初对于蒙古来说,除了内蒙古由中央直接控制以外,漠北的喀尔喀和漠西的卫拉特都不属于清朝直接控制,其关系类似于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而且清初有时还和蒙古在边境线上发生小规模战争。但是让清朝把关注重点放在西北,还是准噶尔自己作死。

葛尔丹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目标是控制整个蒙古,因此喀尔喀和内蒙古都在他的攻略范围内。但是也是喀尔喀太垃圾,被准噶尔打的大败,跑到北京求干爹主持公道。康熙作为蒙古王公们的干爹,自然不会允许儿子被人欺负,毕竟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何况是我老康的儿子。但是,康熙除了要给不争气的儿子们撑腰之外,其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如果葛尔丹一旦吞并喀尔喀,势必会威胁到内地的安全,所以康熙一定要把准噶尔打趴下。所以,乌兰布通之战以及后来的昭莫多之战就爆发了,凭借着国力优势以及清军凶猛的炮火,葛尔丹在众叛亲离当中服毒自杀,其尸体也被部下交给清军作为投降的投名状。但是此时清朝国力并非强盛,也就是后劲不足,无法扩大战果。尤其是雍正年间经历了和通泊之败后清军一度采取守势。

因为清朝虽然是一个充满侵略气息的扩张性帝国,但是也非盲目扩张,开疆拓土都是以国库存银为基础,而非对民间横征暴敛。康熙、雍正年间正是因为家底不富裕,所以才当了忍者神龟,到了乾隆年间大清达到极盛,国库存银常年在六千万两白银以上,所以乾隆有实力把准噶尔彻底从地图上抹去,以消除西北方面的威胁。

所以,曾经的西域就逐渐变成了新疆,毕竟把边境推到新疆可以给内地留下足够的缓冲,降低内地的军事威胁,毕竟大清的开疆拓土都是建立在维护国土安全的基础上。至于有些傻B说大清平定准噶尔是争夺蒙古地区的霸权,你家争夺霸权会对手完全消灭?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噶尔丹就是叛乱,但是漠西蒙古并不属于大清。

噶尔丹叛乱的主体不是大清,而是哥哥。噶尔丹是杀害哥哥的凶手,而且宣布独立。他让漠西蒙古无数勇士战死沙场不说,还还得土尔扈特部人不得不东归,让中国失去伏尔加河畔土地。

噶尔丹的父亲巴图尔珲台吉,是漠西蒙古领袖。漠西蒙古是瓦剌蒙古,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呢瓦剌,就是这一支。

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蒙古人北上之后,元朝分为三部,号称北元。蒙古三部都希望统一蒙古,重塑成吉思汗的伟业。需要注意,大明是古代中国不具备草原领袖的时代。

但是在如何建立这个伟业的时候,蒙古三部有分歧。

比如东北的科尔沁蒙古就认为,大元疆域下的子民,只要能成就成吉思汗的伟业,科尔沁蒙古都愿意支持。科尔沁蒙古选择了持类似观点的满族,因为满族认为,无论蒙古人,还是满族祖先女真人,都曾经入主中原。眼下天下大乱,入主中原是天下必有之势,满族认为它可以领导蒙古族进入中原。最重要的是满族领导皇太极提出,满蒙一家。这是满族关键政策。

蒙古三部之一的喀尔喀蒙古不是这么认为的。喀尔喀蒙古有大元玉玺,自认为蒙古族天生应该以喀尔喀蒙古为核心。而且当时因为全球小冰期,蒙古人物资紧缺,喀尔喀蒙古主张和明朝交易,被其他蒙古人鄙视。因为大元帝国天下最强,竟然和大明交易,是喀尔喀蒙古胆怯了。因为大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没有大汗封号的皇帝,自从汉朝之后,从北魏开始,大皇帝一般都具备皇帝和大汗两个封号,比如北魏,隋唐,辽金,大元,以及后来的大清。在明朝,北元蒙古是瞧不上大明的,认为大明是南朝。

蒙古三部之一的厄鲁特蒙古,就是瓦剌蒙古,因为曾经发生过土木堡事件,所以自信心膨胀。他们认为应该自力更生,而且他们才是大元正统。他们的法统依据最差,可是他们控制丝绸之路,势力最强。噶尔丹就是厄鲁特蒙古的人,当时是厄鲁特蒙古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

蒙古三部,喀尔喀蒙古最务实,科尔沁蒙古最投机,而厄鲁特蒙古势力最大。蒙古人特点之一是民众信仰藏传佛教。

有一个关键问题:影响蒙古三部的是不是只有中国?答案是错误的。对蒙古影响很大的还有两大势力,一个俄罗斯,一个是穆斯林。厄鲁特蒙古之所以要自力更生,就是清楚看到穆斯林势力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强大。奥斯曼土耳其是突厥人后裔,和蒙古一样,少数人统治大量疆域。土耳其能重建那么大帝国,蒙古人也一样。

俄罗斯帝国当时也在扩张。有一些蒙古人愿意依附俄罗斯,比如,和瓦剌齐名的鞑靼。到今天鞑靼共和国都在俄罗斯境内。他们和科尔沁蒙古类似,认真强大的就应该依附。只是科尔沁蒙古依附的人是大清,而他们依附的是俄罗斯。噶尔丹就是这一派。俄罗斯最大特点是东正教。

明末势力其实就是藏传佛教、穆斯林、东正教和天信仰在整顿天下。大明是天信仰。清朝是哪个势力呢?清朝信赖萨满教,信赖长生天,长生天和天信仰源出一脉。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清和大明在争夺正统。

明白了这些,就知道清朝两大皇帝做的贡献。皇太极的满蒙一家,让很多蒙古人有些动心。而顺治皇帝提出藏传佛教为国教,则让蒙古人彻底归心。这件事上,就是藏传佛教和天信仰形成联盟。他们上一次联手,就是大元帝国时期。一直到今天。

多尔衮进入山海关,驱逐李自成,占领南京后不久,就让阿济格进入西疆,整和蒙古的藏传佛教势力。当时西疆主要势力还有穆斯林和俄罗斯势力。大清在打压这些势力,援军除了藏民,既有厄鲁特蒙古,也有喀尔喀蒙古,可见清朝的满蒙一家的政策很得人心。

因为皇太极去世,顺治即位,科尔沁女儿大玉儿是大清皇太后,势力巨大。且不说五入中原时期科尔沁蒙古跟着大清捞了一把,单说大清平定天下,大玉儿就发挥巨大作用。科尔沁蒙古跟着大玉儿真是获益不少,蒙古人都看在眼里,馋在心里。什么时候,科尔沁蒙古都是大清国舅!

这个时候,喀尔喀蒙古是最吃亏的。喀尔喀蒙古领袖林丹汗虽然务实,但是没打好牌。在清朝入关之前,被多尔衮杀死在今天鄂尔多斯,喀尔喀蒙古一盘散沙。但是多尔衮是偷袭,喀尔喀蒙古势力依然在。

皇太极深知喀尔喀蒙古是他的大敌,所以派多尔衮杀死林丹汗。问题是,此时厄鲁特蒙古的领袖巴图尔珲台吉也是人中龙凤啊。在林丹汗去世一年后,巴图尔珲台吉率领厄鲁特蒙古主要势力,来到今天乌兰察布,与喀尔喀蒙古举行乌兰察布会盟,签订,暂时让喀尔喀蒙古群龙有首。乌兰察布在哪里?今天乌兰察布市,大同以北。而大同,此时住有后来让多尔衮胆寒的大将姜瓖。姜瓖和巴图尔珲台吉的秘密约定就是此时。

巴图尔珲台吉带来的厄鲁特蒙古势力有多大?蒙古的活佛台吉就不说了,当时已经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部也派人参加了。所以说土尔扈特部是被噶尔丹欺负的观点不对,在乌兰察布会盟时候,土尔扈特部就已经到了伏尔加河畔,而且是抵抗俄罗斯前线。

厄鲁特蒙古的野心就是要定鼎中原,而且也有灭掉大清的野心。此时战争已经变成了科尔沁蒙古+大清对抗厄鲁特蒙古+大明+喀尔喀蒙古。而此时,影响他们的势力有藏传佛教,穆斯林和东正教俄罗斯。

公元1647年和1648年,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几乎同时,东方大陆也爆发了最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主人公是喀尔喀蒙古+以大明大同姜瓖率领的雁北边军对抗大清,以上势力都涉及到了。而其中起关键因素的,就是顺治。

1647年,喀尔喀蒙古的一支,原本投降大清的腾吉思部回归喀尔喀蒙古,但是被多铎率领的大清八旗军不到两万紧追不舍。可是喀尔喀十五万大军突然出现,多铎显示出他一代名将特征,以两万力克喀尔喀蒙古十五万大军。此战同时,科尔沁蒙古在观战,同样也有厄鲁特蒙古。此战结束,多铎战死,科尔沁更加团结大清,大清八旗军第一雄兵名扬草原。喀尔喀蒙古派使臣议和,顺治摆出满汉全席大宴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蒙古,并提出九白之盟,希望厄鲁特蒙古也能参加。

1648年,因为圈地全中国在抗清。在李成栋,金声桓两次反正同时,姜瓖举起反正大旗,多尔衮率领八旗主力对抗姜瓖,但是被姜瓖和王辅臣打的抬不起头来,不得已,多尔衮杀阿济格,急调阿济格的四川八旗军和鳌拜北上对抗王辅臣。鳌拜是清军唯一能对抗王辅臣大将,毕竟多铎战死。

此战,姜瓖的援军有三支,一支是郑彩在福建,姜瓖的支援人员是刘泽清,他的人在天津。一但郑彩北上天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会提早二百年发生。姜瓖第二支援军是厄鲁特蒙古的巴图尔珲台吉,毕竟乌兰察布会盟就在大同以北,姜瓖结识巴图尔珲台吉并不稀奇。第三支援军是穆斯林援军,在宁夏支援。

此时形式对明军有利对清军不利。而此时,永历皇帝没给姜瓖一点支援,可见永历和顺治差距。李定国孙可望吵的不可开交。吴三桂按兵不动,并没有攻击姜瓖。可见吴三桂不是一直坏的。

此时顺治展现他的政治智慧。修复运河这等对汉人政策不提。我们在这里就说他的外交智慧。

首先:顺治向巴图尔珲台吉提亲,对象是大清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这个人是谁?在此解释一下,他是皇太极儿子,但是也是董鄂妃原来的丈夫。顺治以和亲为名,对外招服巴图尔珲台吉,对内打压董鄂妃的丈夫。可见顺治智慧。

巴图尔珲台吉接到姜瓖的求援信和顺治的和亲诏书,选择了顺治。为什么?因为俄罗斯来攻击厄鲁特蒙古了。别忘了土尔扈特部就在伏尔加河畔,巴图尔珲台吉需要考虑风险大小。再说科尔沁蒙古的满蒙一家收获太好了,而刚刚过去的九白之盟在草原上传唱,巴图尔珲台吉不介意做个皇帝姥爷。

俄罗斯人在三十年战争中,向西无法击破波兰立陶宛联邦,所以向东,结果被巴图尔珲台吉和多尔衮迎头痛击。其中巴图尔珲台吉是主力,这两场仗比后来的雅克萨之战漂亮多了。但是却影响了明清战争。

顺治深知喀尔喀蒙古群龙无首,所以邀请藏传佛教派人解决,并且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于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从拉萨来到草原,喀尔喀蒙古不再帮助大明,而且跟着藏传佛教的步伐。顺治一个政策不但安抚了喀尔喀蒙古,斩断了姜瓖一支援军,而且让藏民蒙古人一起对付穆斯林回回人。一箭三雕。

姜瓖三支援军只有回回人用心抗清,被清军、蒙军和藏军三只军队联合灭绝。他们势力大减,退出舞台。需要注意,他们不是大小和卓。回回人是回民,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和维吾尔族人不一样。

因为郑彩被郑成功偷袭,全军归降郑成功,姜瓖少了一支海上援军。台湾军队,面对山西军队,永远抬不起头来!

顺治建立大清伟业,但是并没有完全平定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更像是加盟国家,自然有能力南征。后来吴三桂叛乱,王辅臣脱离中央北上,就是对付厄鲁特蒙古。这个王辅臣和姜瓖反正的王辅臣是同一个人。可见大同军队对于厄鲁特蒙古背盟的浓浓恨意。

可是顺治麾下,吴三桂诚心归顺,包括王辅臣。厄鲁特蒙古是清朝一部分,疆域抵达伏尔加河畔。俄罗斯对于大清的两次战争,先后被巴图尔珲台吉和多尔衮击败,让俄罗斯对于大清没有染指之心。而且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是大清最美的爱情故事。如果硬说顺治有什么决策失误,就是没有重用郑芝龙,自此中国失去了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南洋。清朝一直不重视海洋,源头在顺治。

我们看看所谓的圣祖康熙干了什么。圈地之后,吴三桂叛乱,和姜瓖一模一样。俄罗斯攻击,雅克萨之战怎么样不说了,自此俄罗斯有了入侵中国的野心。最惨的就是噶尔丹上位,开启清朝百年战争。要知道巴图尔珲台吉时代,巴图尔珲台吉是想做皇帝姥爷的。

噶尔丹叛乱有康熙的问题。但是,也和俄罗斯入侵有关,噶尔丹是有俄罗斯支持的。他的危害有:

1不仁。杀兄即位。

2不义。背弃信仰从父亲巴图尔珲台吉的天信仰转变成东正教信仰的走狗。蒙古人国运自此走向衰落。

3不忠。噶尔丹的哥哥是君,以臣弑君,不忠。

4不孝。背弃了蒙古一统天下的信仰,不孝。

5不信。背弃了大清和厄鲁特蒙古的信义。这一点是和他爹学的,他爹就背叛了与大同雁北军的信义。

因为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再无援军,至此孤悬海外。中国丢了广大领土不说,还让一支人残存海外,他们就是卡尔梅克人。

噶尔丹叛乱若不是独立,而是进攻大清争夺天下,也是英雄。但是他独立了,他就是叛徒。

所以噶尔丹是一个背弃民族发展历史精神的人,他不是背叛大清,他是背叛自己民族的罪人,而且影响深远!


梦香寒冰


噶尔丹确实是叛乱。

噶尔丹不是地名,而是那个部族的首领名,确切来说,势力名应该叫准噶尔。

准噶尔势力,源于东察合台汗国,原本是归附于清朝的。噶尔丹的汗位不是朝廷封的,而是造反,杀了原来的首领僧格抢来的,那自然就是叛乱了。

噶尔丹叛乱的最大问题,不是他在西部闹事,而是他勾结沙俄和后藏。他想利用沙俄对付清廷,而沙俄却想利用他牵制清廷,都想渔翁得利。

可是噶尔丹这个脑子有点没进化好,他并没有因为勾结沙俄而占到什么便宜,只是被沙俄利用给清廷添乱而已,后期的噶尔丹几乎就是个疯子,净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非常讨厌。

跟后藏勾结,是因为后藏有一群不知道哪来的“上师”,不服前藏活佛班禅,偏向达赖,但当时达赖也不打算造反,噶尔丹就勾结后藏的反叛分子四处作乱。

当时清廷刚安抚好达赖,怕噶尔丹一通胡来,再把稳定的局面给搅乱,所以对他痛恨至极。

另外,当地少数民族也痛恨噶尔丹。由于噶尔丹跟后藏那些不靠谱的喇嘛勾结,杀害了不少当地的藏传佛教信徒,只因为他们不是一派的,所以这种杀戮就是所谓“清剿异教徒”式的残忍暴虐。据记载,本来准噶尔地区原藏有不空金刚的法典,也被他毁了,所以当时藏佛信徒有很多人是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的。

还有,有个电影叫《东归英雄传》,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后来跟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一起,被逼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直到1771年东归,噶尔丹这个卖国贼为了讨好沙俄,竟不惜追杀昔日同族。——他们之前都属于厄鲁特蒙古,本是一家人。

不过噶尔丹后来到底遇到了命里克星,另一个比他还杀人不眨眼的魔头——阿桂。阿桂是好官吗?他有功于朝廷,却有罪于人民,阿桂的战功基本上都是靠镇压起义得来的。

而阿桂的作战风格,那就算是噶尔丹的报应,后期追杀准噶尔部残兵的时候,不是能用“残忍”两个字就形容得了的。噶尔丹过去有多狠毒,阿桂比他狠十倍。

至今有传说,噶尔丹是自杀死的,据说就是被阿桂大魔王逼的。


纯钧LHGR


首先,噶尔丹是人名,他是准噶尔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僧格的异母弟。幼年的噶尔丹被认定为三世尹咱呼图克图的转世,1656年噶尔丹赴西藏拉萨大昭寺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灌顶。

准噶尔的部落首领本来是僧格,1670年时,准噶尔发生内乱,僧格被杀。噶尔丹归国平定叛乱,继任首领。噶尔丹在位期间不断对外扩张,准噶尔的势力达到顶峰,成为中亚地区的霸主。

你所说的噶尔丹叛乱指的是在1686年时,噶尔丹趁喀尔喀(喀尔喀是清朝的“北藩”属国。)发生内乱之机插手喀尔喀事务,占据蒙古草原,并联合俄罗斯对抗东方的清朝。1690年的时候,他的驻地科布多发生大旱,噶尔丹被迫东征清朝。清朝康熙帝派兵攻打准噶尔,在乌兰布通、昭莫多两次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兵败逃亡,此时策妄阿拉布坦(僧格的长子)已趁机占据准噶尔故地,噶尔丹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而噶尔丹部原来是清朝的属国,噶尔丹的汗位并不是清朝封的,而是僧格被杀后,回国平定叛乱后上位的。

本人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和H一起看世界


准噶尔蒙古和清朝的关系,基本算是平等的吧。

虽然曾经表面上,准噶尔对大清表示过臣服,但是没有什么卵用。瓦剌还向大明称臣呢,不还是把明英宗请到草原北狩了吗?

康熙可不傻,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从没放在过他的心里。

准噶尔的绰罗斯.噶尔丹想统一蒙古,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他先征服了哈萨克,叶尔羌,然后兵峰直指喀尔喀,在基本完成了统一喀尔喀的路上,他遇见了怒火冲天的康熙大帝。

这成了他倒霉的开始。先是两次被击败,退出了喀尔喀,眼见着喀尔喀并入了大清,家里策旺阿拉布坦又发动了政变,急火攻心,病死在了科布多。

后续的准噶尔君主,也都是有些作为的,噶尔丹策凌甚至在和通泊战胜了清军。

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卵用。狮子和大象之间的战争,上帝把砝码压在了力量型的大象一边。大清国的乾隆皇帝在消灭了大小和卓,阿睦尔撒纳之后,吞并了准噶尔。

这场绵延近百年的战争,正义谁属?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以我大天朝的逻辑,那就是我们干涉了人家的内政,侵略了准噶尔。

但是中国人不承认这个,承认了那我们岂不成傻子了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