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密探零零發


張魯是東漢末年的地方諸侯之一,據傳是“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的十世孫,五斗米道(天師道)教主張陵之孫。張魯割據漢中近三十年,最後投降曹操,受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張魯並非厭惡劉備,但他是真的討厭劉璋。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出自《華陽國志.卷二十》,全文如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張魯是東漢末年創立“五斗米道”的張陵之孫,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在劉備入主西川后,張魯深知漢中地小勢弱,難與之抗衡,且劉備有奪取漢中之心,因此一直對降曹或降劉猶豫不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統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退避巴中時,劉備欲遣黃權往迎之。張魯心腹閻圃勸他北降曹操:“要想成大事,應該附託曹操;如果不這樣做,就西結劉備來歸附。”張魯憤怒的說道:“我寧願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備的座上客!”張魯與劉備沒有見過面,為什麼會拒絕投降劉備而率全家往投曹操?其實張魯是因恨劉璋而及劉備。

原來張魯的母親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與益州牧劉焉往來密切,張魯因之這層關係所以深得劉焉重用,被封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攻打漢中太守蘇義,蘇義被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取他的部眾,又在劉焉的授意下截殺朝廷使者,漢中從此便不受朝廷控制。



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任益州牧,張魯此時卻不再聽從劉璋調遣,劉璋大怒,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併發兵攻打張魯,兩人至此結下血海深仇。張魯割據漢中後,經常帶兵襲擾益州。《三國演義》裡說張魯久為益州之患,劉璋不能制之,才派人請同宗劉備入蜀討滅張魯,劉備得此良機乘勢奪了益州。



張魯如果投降劉備,必然會與劉璋產生衝突。畢竟兩個仇人身處一個陣營,終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結果不是劉璋殺了張魯就是張魯報了殺母之仇。而且,張魯根本就不相信劉備。

為什麼這麼說?劉備為西川之主,斷然不會放棄爭奪漢中,而張魯在漢中根基深厚,以五斗米道收攏人心,信眾很多,張魯要屈身劉備之下,他的位置是極為尷尬的,該怎麼安置張魯也是個大問題,更何況劉備初入西蜀,根基不穩,而蜀地五斗米道的信眾很多,難保張魯入川會先聲奪人,張魯屈身於劉備,是“羊入虎口”,有性命之憂。

另外,劉備還曾派李恢去“策反”依附於張魯的馬超,結果馬超果然棄張魯而投劉備,這件事也讓張魯覺得劉備為人不厚道,會耍心機,人品有問題。



相反的,投降曹操則要安全的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是北方最大的割據集團。朝廷失去對漢中的控制後,張魯仍然得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張魯對曹操的寬容大度很是感激。

張魯比較看好曹操,論實力,劉備遠非曹操可比,曹操奪取漢中,其意在希圖兩川。同樣是投降,投強者而非弱者,乃是明智之舉。事實也證明張魯投對了主,曹操對他很客氣,不僅自己被封為閬中侯,食邑萬戶,他的五個兒子也都被封侯,張魯也得到了善終。


大國布衣


張泱,王宏偉你們就是無賴,純粹的無賴,你們會很後悔的,我沒有錢,我會永遠記住你們兩個,你們狗都不如,會遭報應的,真的,我看不起你們,為了點錢狗都不如,我也不想發說說了,記得把你們的事辦圓,這世界沒那麼簡單,連劉漢都會死,大哥不大麼,錢不多嗎,保護傘不厲害麼,還有天意,我已經廢了,也不想在連累任何人,願你們自己小心,喇叭稍微少打一點,人都很煩,自求多福吧,奎屯就你們兩是人才,我想聽你們說一句謝謝我,我就滿足了


無話可說105768576


三國時期,張魯在逃亡巴中,面臨降曹操和降劉備的抉擇時,張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降了曹操,並且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那麼,張魯為何如此地厭惡劉備呢,難道他們之間有什麼血海深仇嗎?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歷史上張魯的來頭可不小,他是張良的十世孫,五斗米道的第三位掌門人。在東漢末年,五斗米道也搞過起義,但是很快就被鎮壓。為了活命,張魯就帶著五斗米道的眾人投靠了益州牧劉焉。由於張魯母親與劉焉的親密關係,張魯得到了劉焉的重用。在劉焉的支持下,張魯取得了漢中,成為了漢中的土皇帝。

後來,在劉焉死後,張魯就不再聽益州牧的繼任者劉璋的話。於是乎,劉璋和張魯大打出手,劉璋是個庸才,收拾不了張魯,張魯這次徹底獨立,成為了漢中王,全心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由於中原地區戰亂不斷,張魯憑藉著漢中便利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大量的流民,並且他大力發展五斗米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的政權。張魯在漢中一干就是近30年,成為漢末一支力量不容小覷的割據勢力。

公元215年,曹操率領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大敗張魯,張魯退守巴中。在此時,張魯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投降曹操,另一條是投降益州的劉備。然而,在面對這個抉擇時,他果斷地選擇了投降曹操,並且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之所以如此厭惡劉備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良禽擇木而棲。劉備和曹操相比,自然是曹操的地盤大,實力強,張魯要投降,自然要找一個大腿來抱,肯定要選擇實力強的曹操了。

二是曹操雖是真小人,但劉備卻是偽君子。張魯是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亂世之梟雄,真小人,投降於曹操,曹操尚可給予他厚待。反而劉備是個偽君子,地盤小,又緊挨漢中,是萬萬不能容下他的,結局必然悲慘。因此,張魯才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當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有諂媚曹操之意。

三是事業發展的需要。張魯除了是地方軍閥的身份之外,他更是五斗米道的教主,雖然他失去了漢中,但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廣大的中原地區,這是劉備萬萬不能給他的發展自己教派事業的機會。於是乎,在張魯投降曹操後,攜帶大量的信眾來到長安、洛陽和鄴城等地,張魯趁機利用曹操對自己的厚待,大力傳播五斗米道,並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到了西晉的時候,大量的名人義士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這也就有了後來龍虎山正一道的輝煌,更是成就了張天師一族千年的輝煌。

總之,事實證明張魯選擇投降曹操是明智之舉,他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更是其高智商、高情商的體現。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漢中張魯的確說過這話,不僅僅是張魯厭惡劉備,確切地說張魯的選擇更理性、更聰明。

張魯(?—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後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在殺張修後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

01

前有車,後有轍。

張魯雄踞漢中近三十年,依靠政教合一的方式,維持了漢末相對獨立的王國存在。

由於益州牧劉璋與張魯存在矛盾,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就是為了對付張魯。儘管劉備並沒有與張魯直接交戰,這並非劉備多麼仗義,而是劉備不願意替劉璋打工。劉備吞併了益州,充分暴露了劉備中山狼的本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劉璋作為主人邀請劉備入蜀,落得了一個流落荊州的下場。如果張魯作為客人投奔劉備能好到哪裡去呢?

西涼馬超的下場就是張魯的結局,甚至還不如馬超呢。

02

寧為曹公為奴,不做劉備上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大軍征討漢中,張魯逃亡巴中。

劉備接受黃權的建議,派遣黃權為護軍率部準備迎接張魯。功曹閻圃勸諫張魯說:“要成就大事,就應該北降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

張魯憤怒地說:“我寧願為曹公做附屬,也不做劉備的座上賓!”於是,投降曹操。

張魯帶領全家謁見曹操,被任命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及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並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的女兒為妻。

史實說明張魯的選擇是正確的,曹操待張魯不薄,張魯也沒受多少委屈。

如果劉備有他兒子劉禪一樣的境界,可能結果要好的更多。

這就是選擇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有人喜歡折騰那也沒有辦法。

就像馬超,他的父親已經歸順了朝廷,他還在作亂,招致了被夷滅三族,最後還乞求劉備照看馬氏宗族唯一的血脈馬岱,何苦來著?

03

歷史評價

陳壽:燕、繡、魯舍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裴松之: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

張燕是黑山軍的首領,張繡是董卓西涼軍的餘孽,都是在官渡之戰前後,曹操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歸附了曹操,都算是很好的出路。

也正如裴松之所言,張魯歸順曹操,寵以萬戶,五子封侯,的確有些過,但看出曹操有千里買馬骨的意圖。一個張魯尚且得到這樣的待遇,對劉備、孫權來說,就更不會差了。

由此看出,曹操是為天下計,不可謂沒有胸懷。

劉備、孫權折騰來、折騰去,又能如何呢?不都是為司馬氏打工嗎?

張魯的歸宿,給世人以啟示,是值得品味的。


豹眼看歷史


東漢建安二十年(西曆215年)左右,漢中軍閥張魯在面對曹操、劉備兩股勢力的夾擊之下,被迫流亡。張魯和身邊的人都知道,張魯集團大勢已去,只剩下投降一條路可走了。只是,該投降什麼人才好?

張魯集團的人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歸順曹操,一種是向劉備求和,成為劉備的附庸。最終,張魯選擇投降曹操,並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話: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座上客。

不過,之前的張魯和劉備很少產生交集,為什麼張魯對劉備如此痛恨?

個人認為:

政權屬性問題

漢朝從漢靈帝時代開始,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就因為黃巾起義的因素有所鬆動。地方勢力趁機興起一系列割據政權。而這些割據政權中,張魯的政權較為特殊。

張魯是天師道第一代掌教張道陵(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後人。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其後人依仗張道陵的宗教勢力,趁機割據一方。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權(按:一般認為,東晉時期的成漢和後世的太平天國也屬於政教合一政權)。

天師道雖然和黃巾起義不同,但黃巾起義的是利用太平道所發起的,因此本質上,黃巾軍和張魯集團有相似之處。而對待這種具備宗教屬性的軍隊,曹操集團表現很大度:曹操招降黃巾軍後,並無禁止黃巾軍信仰的情況,也沒有惡意打壓黃巾軍。

而劉備對於宗教屬性軍隊、勢力的態度,則十分不明朗。因此相對來說,張魯投靠劉備,是將前途放到不確定性的結果上,因此,張魯最為明治的做法,是選擇投靠曹操。

翻盤希望

張魯作為天師道的掌教,更清楚這樣的現實:那就是天師道如果能夠傳承下去,其存續壽命,將超過王朝的壽命。但是,如何讓天師道傳承下去?

如果自己投靠劉備,在曹操的地盤上,天師道必然沒有容身之所,而劉備的勢力能打敗曹操。到頭來,天師道的前途將會十分渺茫。

反之,投靠曹操,可以在中原大範圍傳播天師道,為自己迎來翻盤可能。

之後的歷史我們知道。隨著張魯投降,天師道傳遍華夏大地,歷經之後的歷代王朝。雖然張魯的後人不再真正有效領導天師道的勢力,但是,時至今日,天師道的嫡系教派正一教依舊存在,而三國鼎立則成為遙遠的記憶,這就是一種成就。

此外,劉備的虛偽,也讓張魯擔心自己會被劉備莫名其妙的加害,於是,張魯決定投靠曹操。


藤樹先生


劉皇叔仁義之名天下皆知,因而不少文士名流都對他倍加推崇。孔融在北海任國相時,管轄區被黃巾軍圍攻,情勢危急之下,他竟派人千里迢迢向劉備求助,可見劉備仁名遠揚。劉備不僅被名士推崇,也被百姓愛戴,否則也不會在撤出荊州時,境內百姓拖家帶口千里追隨。劉備為人如此仁義,張魯卻對他恨之入骨,揚言“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是何故呢?

劉備輕視張魯,若是他做劉備部下,恐難被重用。劉備昔日曾評價他,“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雖然此言未必為張魯所聞,但是劉備的言談舉止中都有輕視之意。曹操大軍南下之時,張魯逃往巴中,黃權就向劉備進言,漢中一失,三巴之地就會陷入險境,對蜀來說,這無異於斷其臂膀。劉備這才進入巴中,準備接受張魯投降。首先,劉備所為者,乃是漢中土地,而非張魯此人。另外,劉備認定張魯會投降,迎接他時也毫無誠意。

張魯雖然不是能建立豐功偉業之人,但能固守漢中多年,也決非愚笨之人。劉備用心何在,張魯也是心知肚明,不願投降於他,實在是情有可原。

曹操權勢如日中天,可成大事。張魯部下謀士閻圃曾向張魯進言,若想成大事就依附曹操,否則就西結劉備。張魯一心成就大事,又被曹操南下聲威所震,早就有歸降之意。他雖然佯裝抵抗,所圖者也不過是得到重用,並非真的要與曹操為敵。張魯逃出漢中時,屬下曾向他請示,是否要將倉庫中寶物全部銷燬,張魯卻表示只需藏起來即可。由此可見,張魯此行逃走,不過是暫避曹操鋒芒,日後投降曹操,這些寶物也是其邀功請賞的資本。

張魯反劉向曹,還有一點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張魯所奉行的五斗米道。張魯乃是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他實為一方首領,卻自稱“師君”,可見他對此教信奉不移。張魯原來乃是劉焉的部下,他死後,其子劉璋取而代之,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劉璋與張魯關係不和,還將其母其弟殺死,兩人至此結下恩怨,張魯也去到了漢中之地。劉璋後來為了對抗曹操,將劉備迎入益州,不想引狼入室,父輩基業都被劉備佔為己有。此地原來有張魯所留下的教眾,劉備掌權後,卻並不能容忍他們,對他們多加壓制,這也讓張魯對他頗有怨言

相較之下,曹操沒有打壓張魯宗教之意,他一旦投靠曹操,甚至還可能借此將五斗米道發揚光大。事實確實如此,張魯投降曹操之後,與其教眾一起遷到三輔,被曹魏政權寬待。張魯藉此機會,或明或暗傳播五斗米道,到東晉時,五斗米道在中原和北方已經流傳甚廣。

張魯投降曹操,所為者也不過是利益而已。能夠加官進爵,蔭庇後代,又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輔佐成就大業,傳播宗教,這對於張魯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鄧海春


張魯並沒有非常厭惡劉備,也沒有特別喜歡曹操。事實上,對於張魯而言,曹操和劉備都可以是他喜歡併合作的對象,也可以是他厭惡的敵人。只不過在當時的背景下,相比于歸降劉備,張魯選擇投降曹操,明顯要划得來許多。

一切是顯而易見的,張魯在歸降曹操之後,史書上記載,魏公曹操親迎,授予張魯鎮南將軍的官職,按照賓客的禮節接待他,封他為閬中侯,食邑萬戶。同時,張魯的五個兒子以及下屬閻圃等人都被封為列侯。

可以好不誇張的說,曹操給張魯開出的條件,那是超級豪華和優厚,當然這也是因為曹操家大業大,所以開得起這種優厚條件。反之,如果張魯投降了劉備,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給張魯開出這種優厚的條件。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自己連個王都不是,他能夠給張魯封萬戶侯嗎?更不用說張魯的五個兒子和下屬。事實上,即便是劉備後來在漢中稱王后,他也給不了張魯如此優厚的條件。對此,我們只要看看馬超,還有劉備生前,他的下屬有幾個人封侯了?

所以說,站在張魯的角度來看,既然漢中橫豎守不住,還不如趁機賣個好價錢,既然曹老闆家大業大,又出的起價錢,那張魯幹嘛不把自己的漢中公司賣給曹老闆呢?反正跟著誰混不是混,只要不委屈自己就行。


我是趙帥鍋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出自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的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華陽國志.巴中志》。首先這句話的真實性是值得肯定的。《華陽國志》自成書以來一直都受到了歷朝歷代史學家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徐廣的《晉記》,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昭的《續漢志注》,李膺的《益州記》,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初修的《晉書》以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都大量取材於《華陽國志》。這足以證明《華陽國志》但真實可靠性。

那麼張魯為啥這麼抗拒劉備呢?張魯說出這句話又想表達什麼呢?

首先我們很肯定的一點,那就是張魯對於劉備人品的不恥。從劉備的發家史上就可以看出,劉備絕對算不上什麼正人君子。劉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投靠,在背叛。這種性格讓張魯沒有安全感,也非常的不恥。就從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打他張魯來說,原本的盟友,但劉備拿了劉璋的錢糧補給之後,又翻臉不認人奪了劉璋的益州。劉備的這種行事風格讓張魯不敢苟同。張魯很擔心自己和劉備聯合的話,那麼劉備到時候翻臉不認人吞併了自己怎麼辦?畢竟劉璋前車之鑑不遠。所以張魯極其厭惡劉備。

其次,張魯和益州劉璋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半天了。張魯勢力和劉璋勢力之間的仇恨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劉備方面雖然吞併了劉璋的益州,也殺了不少人。但是益州的大多數文臣武將還是保留來下來,他們也在繼續效忠劉備。而張魯和劉璋以及原劉璋的這些部下可是敵對的。雖然張魯如果和劉備聯盟的話,大家就算是一家人了,以前的前塵舊怨也就一筆勾銷了。但張魯多少也擔心會不會被排斥。要知道劉備言而無信是出了名的。要是自己和劉備聯盟,原劉璋的手下在劉備面前說自己壞話詆譭自己。那麼自己最終的結果還是悲劇。所以這也是張魯不願意聯盟劉備的重要因素。

最後一點,那就是張魯早就有意投靠曹操了。曹操雄踞北方勢力上要遠超於劉備。既然要投靠,為什麼不投靠強者呢?而且張魯不僅是一方諸侯,他還是五斗米教的老大。曹操龐大廣袤的勢力範圍對於張魯傳道十分有利而且曹操也不排斥張魯的五斗米道。事實也證明張魯投靠曹操後,五斗米道更加的發揚光大了。所以在張魯打定主意投靠曹操後,張魯不介意做個順水人情羞辱一下劉備。這也是示好於曹操的事情。畢竟劉備不管對他張魯還是對曹操都是有仇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張魯通過黃巾之前車之鑑,厭惡劉備的為人,背信之舉奪取益州,天下大勢,已經相對明顯,北方曹操佔優勢無窮。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是投降魏國的張魯說的,他之所以認為更適宜投降魏國,是因為他信奉五斗米道,劉備曾鎮壓曾經反叛漢室的黃巾軍,讓張魯忌憚;並且劉備在攻城略地過程中,並非都是義舉,有的是鳩佔鵲巢,比如當年接納呂布,奪取劉璋益州,這給張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及北方曹魏勢大的綜合結果。

東漢末年,漢王室逐鹿中原,先後崛起的諸侯有曹操、袁紹、袁術、呂布、張魯、劉備等。

隨著諸侯國的兼併,有的逐漸消失了,有的併入了其他國家,這是不可避免的,是時代的潮流,任何人無法阻擋這樣的趨勢。

公元215年,曹操討伐張魯,張魯敗退,當走到巴中時,有人曾勸導張魯入蜀,投降劉備對抗曹操。這時,張魯氣憤的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他為何這樣說呢,我認為包括三點:

第一,黃巾之前車之鑑。

張魯割據一方之時,憑藉的是信奉的是五斗米道,而自己任天師,這是利用宗教來割據勢力的,和當年漢末代黃巾軍如出一轍。而在黃巾軍敗落的過程中,劉備大肆屠殺,而到了曹操那受到了禮遇。這讓張魯思想認識裡認為投降曹操更為妥當。

第二,厭惡劉備的為人,背信之舉奪取益州。

張魯也認識到劉備並非真的是正人君子。當年劉備起事時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真正做起家業以後,就並非那麼回事了。還有就是當年收留呂布,本來就是借刀殺人之舉。而這種做人方式在入蜀地,奪劉璋地盤中更顯現的淋漓盡致。張魯正是認識到劉備的為人,才讓他發表上述言論。

第三,天下大勢,已經相對明顯,北方曹操佔優勢無窮。


說古明今


先一句話回答,張魯與曹操擁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張魯,字公祺,為張良十世孫,五斗米道(道教前身)祖師張道陵之第三代傳人。說起這位道教祖師張道陵,他原名張陵,字輔漢,原本是東漢朝的一名太學學生,專門研究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河洛圖諱》這些神神道道地東西,弄著弄著就越來越神道,最後乾脆離開學術領域,自己創立出一個宗教來,自封教主,稱天師。而這個時候正好巴蜀地區流行疫癧,張道陵便率領教眾入蜀消災除鬼,漸漸在西方打響了名氣,信徒越來越多,張天師乃在巴蜀地區建立了二十四個分壇,信徒定期都要去分壇學習道術。因成為信徒入教需收五斗米會費,故稱五斗米教。

張道陵之後,他的教就被兒子張衡繼承了,張衡死了,就輪到了孫子張魯。張道陵稱天師,張衡稱系師,張魯是嗣師。

因張魯的母親與益州牧劉焉關係曖昧,張魯得以踏入政壇,得劉焉扶持領教眾進入漢中,大肆傳教,得教眾百萬,遂割據漢中,開創性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政教合一政權。這裡沒有官府,最高領導人張魯自稱為“師君”,學道者(公務員)稱“鬼卒”,經過考驗信仰堅定者為“祭酒”,各領教眾,部眾多者稱“治頭大祭酒”;這裡也沒有苛捐雜稅,大家只要交納會費,就可平均消費集體財產;也沒有醫生,人若生病,便處於靜室閉門思過,然後向祭酒供認自己的罪過,使其心情平靜而自然病癒;也沒有警察監獄,信徒犯法,第一次批評教育,第二次罰社區勞動,第三次直接槍斃。張魯還設立了很多社會福利機構,即在路邊建免費客棧,米食肉菜一應俱全,過往行人吃多少取多少,但多取者會受“天誅”詛咒。這些簡化政府職能,推崇人民自治等奇妙的理想主義政治實驗,可謂超越時代。

漢中地處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谷地,是關中和益州之間的緩衝帶,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漢中自古以來往往自成一體,受外界影響小,所以東漢末年,當關中屢遭兵燹,軍閥遍地,百姓家破人亡,乃有數十萬人投往相對安定的漢中,於是張魯實力日漸強盛,更招得馬超、程銀、侯選、龐德等關中流亡軍閥(馬超後轉投劉備),一時威震西方。益州牧劉璋感到嚴重威脅,又怕曹操收服張魯進攻益州,所以才引狼入室招來劉備,結果被鳩佔鵲巢了。

總之,在大浪淘盡、天下三分基本確定的情況下,漢中就成了天下最後一塊肥肉,曹操與劉備都垂涎欲滴要下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於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大軍西征漢中,一舉攻陷漢中門戶咽喉要地陽平關。

張魯聽說陽平關失陷,知道漢中已不可守,便從米倉道捷徑退入巴中群山之間,手下建議他把倉庫給放火燒了,但張魯沒有同意,他原本就想投降,逃入大巴山只是想堅持一下,表示自己不是敗降,這樣投降時也比較有籌碼。所以他說:“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鋒銳,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於是讓人在府庫原樣封存,貼上封條,然後才撤走。

曹操很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張大教主懂得保護國有資產,覺悟很高嘛!於是率軍挺進南鄭,盡取其府庫珍寶,然後派遣文工團進山慰問張魯,曉以大義,勸其速速出山投降。劉備在荊州聞訊大驚,漢中地處秦嶺巴山之間,易守難攻,此地若失,則四川門戶洞開,蜀漢幾不可以立國,於是趕緊派蜀中名將黃權為護軍,率成都諸將挺進巴中,欲與張魯同盟,據巴中而共抗曹操。張魯卻召集教眾議道:“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乃率巴郡、漢中全體徒眾降曹。曹操大喜,遂拜張魯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封地為天下列侯之最;其五子也被封侯,其女則嫁於曹操之子曹宇為妻,兩家聯姻。原來,曹氏家族百年來一直信奉黃老道(所以,後來曹丕即位便以“黃初”為年號,將黃老道定為曹魏的主要意識形態。)曹操亦深受家族影響,一生都尊奉此道,在他晚年所居的洛陽宮殿裡,也還有專祠黃老的‘濯龍祠’。而張魯的五斗米道,也並非要打了天下建立一個農民政權,他們只是認為“漢行氣盡”,末世即將來臨,為避此終末之災,故而想改變朝代及宇宙的循環,找出新的“受命者”去輔佐他,併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正如他們所想象的老子曾經在過去許多時代為皇帝們做天師一樣。

如此,同樣信奉黃老道並對道教人士非常優容的曹操,就逐漸成為了道教教眾最終認定並想要輔佐的“黃家”真命天子,從晉代道經《真誥》所保存的資料“魏武帝為北君太傅”,也可以看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曹操都被道教奉為真神,且神位崇高。

所以說,張魯身為道教領袖,他和曹操才是同路人啊,劉備跟他哪有共同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