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有機會殺掉曹操為何不動手?是劉備太謹慎還是曹操太狡詐?

三文愚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如喪家之犬,什麼阿貓阿狗的都可以上來打曹操一下。劉備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劉備此時真有殺曹的決心,那麼曹操在這險峻的華容道里必死。


那最後為什麼還是放了曹操離開呢?不是劉備太謹慎,也不是劉備太仁慈,更不是曹操太狡詐。原因只有兩個字——利益。這其中有劉備的利益,有關羽的利益,有諸葛亮的利益。下面本校試著一一分析:

1.利益驅動讓劉備肯定不殺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二十幾萬青州軍,再加上收編的二十幾萬荊州軍被周瑜的一場大火,燒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不但丟失了大批的糧草器械,更丟掉了所佔據的州郡地盤

東吳勢力隨著戰勝曹操而愈加膨脹,收集的戰利品,再加上收編的降兵降將。使東吳的實力短時間內已經超過了曹操在北方的勢力。

而此時的劉備沒有根據地,缺兵少將,手下兵馬不足5萬,戰將不足五員。劉備實力太弱小了。隆中對時諸葛亮與劉備商量好的計策是: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一旦戰死,北方肯定會群龍無首馬上大亂,而東吳的勢力就會首屈一指,變成實力最強的割據軍閥。三分天下的戰略設想馬上就回落空。所以利益驅動劉備絕對不會讓曹操死。


劉備為什麼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曹操對關羽可是有大恩情的,從關羽的投降不殺優待,到成就了關羽千里走單騎的美名,再到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最後到關羽的赤兔馬,這一切都是曹操給的。應該說曹操給關羽除了物質上的財富之外,還有精神上的獎勵,可以不客氣的說,曹操對關羽的好已經遠遠超過劉備對關羽的好。

關二爺是講忠義守信義的人,劉備是他的大哥,一日是大哥,終身是大哥,忠心不二。但曹操畢竟對關羽有重用,提攜,不殺之恩。以二爺的重情重義,這個恩情是一定要報的。所以劉備借諸葛亮之口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就是料定了關羽必不會殺曹操,讓關羽還了曹操這個人情,以便關羽以後對自己更加忠心。

3.諸葛亮為什麼在派關羽去華容道之前讓關羽立下軍令狀?

軍令狀的內容是如果不能斬殺曹操,關羽回來就要奉上項上人頭。我們有理由相信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必定料定關羽不會殺曹操。那他讓關羽立這個軍令狀的目的何在?

原因就在於諸葛亮自三顧茅廬出山後,手無尺寸之功,但劉備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食則同席,寢則同床。關羽張飛對諸葛亮極其不滿。諸葛亮要借這個機會殺一殺關羽的傲氣。

最終的結果是:關羽放了曹操回營後諸葛亮要殺關羽。所有人求情都沒用,最後劉備只好親自出面,諸葛亮才放了關羽。關羽至此對劉備的救命之恩更加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更加拜服。

劉備與諸葛亮這個一石二鳥之策取得了成功

老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三國如果細品的話,我們能從中得出很多計策的作用以及人心的把握。


少校柳下惠


大家都知道,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建立人。劉備雖然是皇室後代,但是自幼家中貧苦,出身卑微,可他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馭人之術,得到了許多能人志士的幫助,從一介布衣一步步登上君主之位,並與曹操、孫權一同三分天下。我們在《三國演義》中所瞭解到的劉備,也是一個愛民愛才、寬厚仁義、知人善用並且待人公平真誠的人,與其中曹操的殘忍、陰險、狡詐和善用權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知道,在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之前,有一個著名的戰役名叫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劉備聯合孫權一同抗擊曹操,曹操最終慘敗,這次失敗也成了曹操一生征戰途中最大的敗筆。最後曹操不得不選擇從華容道逃脫,而此時的劉備其實有機會可以殺掉曹操可他並未這樣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真實原因並非劉備太謹慎也不是因為曹操太狡詐,而是另有玄機,那麼下面就聽筆者娓娓道來。

一、當時的劉備實力太弱,無法與孫權抗衡

赤壁之戰之時,劉備還尚未建立根據地,手中的兵力也不足。在隆中對時劉備與諸葛亮商量好的對策便是聯吳抗曹,三分天下格局。曹操兵敗,其實最大的獲益者應該是孫權,本來之前東吳的勢力也算是比較強大的了,加之曹操兵敗,孫權的軍隊所繳獲的戰利品和收編的降兵降將,這使得東吳的勢力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而此時的劉備正處於劣勢階段,若孫權翻臉,那這局勢便不是劉備所能掌控的了。

所以劉備不能讓曹操死,曹操死了,北方的勢力必定混亂,若此時孫權出兵拿下北方,那屆時東吳的勢力便會壯大到無法預測的地步,說不定下一個孫權要出兵攻打的就成了劉備了。而此時實力還未壯大的劉備必然不能讓曹操死,他需要曹操來幫他抗衡孫權,從而實現他三分天下的願景。

二、諸葛亮協助劉備使出“一石二鳥”之計

當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派遣關羽去鎮守華容道。曹操是關羽的恩人,他也知道關羽是個十分重義氣的人,所以料定關羽不會殺曹操。卻還是讓關羽去鎮守華容道並且讓關羽立下如果不殺了曹操,就讓關羽回來奉上自己的人頭。

關羽自然不會殺了曹操,劉備也不會殺關羽。讓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就在於,讓關羽成功放跑曹操回來之後陷入困境,此時劉備站出來為關羽說好話,才讓諸葛亮放了關羽。而此時的關羽便更是對劉備感激涕零忠心耿耿了。這樣一來,劉備借關羽之手放跑曹操,不僅擁有了能夠爭取建立三分天下的時間,也讓結拜兄弟關羽因內心對其深感愧疚從而更好的忠於自己,如此一石二鳥之行徑,劉備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曹操此人疑心甚重,做夢都能起來揮劍殺人,所以對於大部分人的可疑行為他都會提防著。再者他的身邊武藝超群的將領很多,旁邊的護衛自然不在少數,憑藉劉備的“手段”自然還是很難動得了曹操的。

對於這個話題劉備的謹慎與曹操的狡詐筆者覺得是並存的。後來,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此形成。不得不說,劉備確實是一個擁有大智慧大謀略的人,他雖然出身卑微,論經濟實力與背景都無法與曹操和孫權相提並論,只能一直在夾縫中艱難的求生存,不斷採用依附的處世策略。但劉備身上有著十分堅韌的品格,雖然

他匡扶漢室恢復大漢榮光的理想,一次次被現實的冷水所澆滅,劉備卻又總是如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一次次站起來。劉備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這些品格註定了他能夠建立一方霸業。


鄧海春


什麼時候?

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嗎?

三國演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主題就是擁劉反曹,因此不足為信。

據三國志記載,一心想平定江南的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計,致使大敗,就率軍由華容道向江陵一路後退.孫劉聯軍則乘勝追擊,緊追不捨,但曹操最終得以逃脫。

當時曹操雖然戰敗,但沒有傷其筋骨,曹操勢力強大,僅官渡一戰,不可能把曹操一鍋端,孫劉勢力弱小,肯定是把所有的兵力,投放在一線戰場上,沒有更多的實力,抽出一部分兵力,去埋伏在曹操可能敗退的路上,能抵擋住曹操的強大攻勢,使曹操不得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範圍,就不錯了,

就說是如三國演義中所言,如諸葛亮所料,曹操兵敗走華容道,當時劉備也不可能殺掉曹操,劉備無立足之地,沒有曹操牽制孫權,孫權必定趁機做大,到時劉備自身難保,不可能出現後面趁機佔領荊州,攻佔益州的事情了,隆中對所制定的三國鼎立,不可能實現。



洞悉歷史


劉備最有機會殺曹操時,也只能是劉備投靠曹操的那段時間了。因為那時他倆是上下級關係,既然是同事當然每天都會有所接觸,在一起嘮嘮嗑了、談談心了、有空還可以喝喝酒什麼的。

那時曹操是老闆,劉備的身份是給曹操幹活的,也就是說劉備的工作是曹操給的、工資獎金是曹操發的、幹部身份也是曹操聘的,而且劉備是落難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登門跑到曹氏有限公司應聘的,曹操立即高薪錄用了劉備,劉備當時可能會點頭哈腰地說:“多謝丞相栽培,劉某日後定當鞍前馬後為丞相效勞,以答謝知遇之恩。”

劉備當時肯定感激危難時拉自己一把的曹操,他那時不可能有殺曹操的心,就算他有鴻鵠之志不甘心久居曹操之下時,他也不可能去謀害曹操,這個原因有三:

一、他要是殺了曹操,那他忘恩負義的名聲就會滿天下傳播,因為人家不但收留了落魄的自己,還給了很高的待遇。這樣幫自己,自己不報答反而把人家也謀害了,那以後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在那個靠人品和口碑吃飯的時代,那樣做無疑是最愚蠢的。

二、他不是神仙不會掐指神算,就算劉備才智過人,在那時他也估摸不出自己未來的政治前景是什麼樣的?他肯定想不到自己日後會成立雄霸一方的諸侯,更推演不出曹操將來會成為自己的強硬對手。所以當時劉備不可能想殺曹操這種事,他還得靠曹操的勢力為自己謀出路。

如果他真有讓曹操死的念頭,也沒必要用自己生命的代價去刺殺曹操。當“衣帶詔”事件發生前,劉備便及時逃離許都,可以看出劉備此人做事甚為謹慎,他不會冒這個險參與其中的,頂多在外圍聲援一下。

三、劉備不想看到北方因為曹操的死而打破本來的對峙,如果曹操死了,那袁紹肯定會獨霸北方,那自己想趁亂圖謀大業的夙願也會越來越難。

無論劉備想沒想過刺殺曹操,他都會用審時度勢的冷靜思維去分析該不該那樣做。現在看來當初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他用自己的能力和隱忍的態度來證明自己是未來的潛力股,在東漢末年的下半場角逐中,自己必將成為主角並流傳千古。





老李講故事


劉備不是不想殺,而是完全沒有機會好不。

劉備在和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可以隨時隨地的置劉備死地。

再說劉備何時有機會殺死曹操。

在三國志中,劉備在袁紹處背叛曹操之後,一直都被曹操追殺,好不。

在歷史中,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和孫權勉強不被曹操吊打。如果不是曹操軍隊中多為北方人。劉備靠蜀的山險,孫權靠長江之險。中國早就統一了。

曹操可是靠自己基本上完全統一了長江以北。而劉備基本上領地都是靠白送好不。

曹操和劉備不在一個量級好不。




GY古月JIN


華容道不殺曹操是因為那個時候不合適殺了曹操,對劉備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會便宜了東吳乘勢北上。劉備就沒有機會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了。


倪廌傑


缺少膽識,難成大器。英雄不但有謀,還要膽識過人,若無膽識談何英雄?


逐波而上


有機會殺並不代表一定能夠殺成功,同樣的殺人之後所面臨的風險也是劉備不願意去面對的。要知道彼時的劉備軍事實力,政治影響都遠遠不如曹操。而且那時東漢王朝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劉備也在擔心自己一旦幹掉了曹操,接下來倒黴的就會是自己。這也就是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為了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不殺反而會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觀察局勢。玩政治的人,就是這樣舉棋不定,謹慎行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活的久一些


娛樂好事君


咋不說,當初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就可以殺了劉備,曹軍的將領謀士也勸曹操殺了劉備,可是曹操就是不殺


24k純鈦小貓


不知道到底是誰有機會殺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