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的士氣支柱、第6集團軍的安慰劑——詳談德軍戰時郵政系統

一個軍隊的戰鬥效能仰仗於很多方面,而士氣則是維繫軍隊持續高強度作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讓部隊擁有較高士氣,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無一例外其實都有自己的道理,比如後勤、裝備、滿員率、訓練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保持士氣,今天我們要說的則是在很多場合並不怎麼被提及,但在戰時卻受到德軍極大重視的戰時郵政系統。

德軍認為前線與大後方的書信交流能保持士氣,並且極為重視這一點。據統計:“德軍用郵政系統在整場戰爭中運送了400億份郵件,其中大約75%被運往前線,而只有大約25%運回本土。”一份戰時報告預計陸軍平均每天要郵寄出3.5噸信件,3節車皮的包裹。

  • 第6集團軍——我們需要彈藥食物和援軍,但我們更想收到家書。

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圍後,戰時郵政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其不僅是士兵的生命線,也是士兵和外界的唯一通訊渠道,戰地郵政服務部長在43年3月的報告裡說明了其重要性:“包圍圈裡部隊的郵件運送不足,儘管我們需要通過空運獲得補給,但少量的郵件還是必須用運輸機運進包圍圈。直到42年聖誕節我們都還能提供足夠的信件,但這也僅限於運送書信,明信片和報紙。”據統計,直至42年11月共有7.3萬公斤信件運抵斯大林格勒,但只有1.5萬公斤被運出了斯大林格勒。而到了次年的1月,只有1.59萬公斤被運抵斯大林格勒,7140公斤被運出。在補給都不足的情況下還大力運輸信件,可見信件對包圍圈裡的士兵有多重要。除去書信以外,包裹一類的不會被運抵斯大林格勒,畢竟士兵還是需要槍彈和食物的,包裹只是被暫時儲存起來等待交通情況改善。滯留包裹的數量預計有200萬份,因為臨近聖誕節,數量比之前要高。當第6集團軍投降後,這些包裹被分發給了傷員避免浪費。

德軍的士氣支柱、第6集團軍的安慰劑——詳談德軍戰時郵政系統

  • 戰時郵政系統——黑白通吃、一石三鳥。

戰時郵政系統不僅可以保持軍隊的士氣,也能保持本土的士氣。對於二戰時的德國民眾來說,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郵件會被管制和檢查,他們也經常被提醒要謹慎用詞。普通郵件免費,包裹要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不僅能創收,還能通過發行特殊郵票來控制包裹數量,同時也可以讓民眾和軍隊互相補給。因為家屬經常郵寄蛋糕、香菸、衣服、鞋子和襪子等等日用品,而士兵也會把戰利品寄回家。在戰爭早期,這一舉措極大地激勵了國防軍的士氣,可這個BUFF在前線受挫和針對德國境內的戰略轟炸開始後便不復存在了。

德軍的士氣支柱、第6集團軍的安慰劑——詳談德軍戰時郵政系統

  • 信件檢查單位——我來教你們這些大頭兵如何寫信

在後期為了保證民眾士氣,檢查機構開始不斷收緊政策。士兵和家屬其實都知道他們的信件會被檢查,被檢查的信件會在信件的底部標註“已打開——戰地郵政管理單位”,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課程教導士兵和民眾對信件“負責”。舉個例子,士兵會被教導如何解讀和回覆故鄉的來信,並且要按照指示回信,向家人表現其堅定不移的決心。這些對士兵進行指導和檢查信件的單位叫做信件檢查單位,通常由1名指揮官、4名軍官和14名士官組成,而在軍官這一階層裡,每個人的信件都會被其他軍官檢查。每人每天可以處理180封信件,在42年,郵政系統每日運送2500萬封信件,要處理這些信件就需要14萬人,德國人肯定沒有這麼闊氣,所以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信件會被檢查。

信件檢查單位和其課程彷彿很有效果,因為被檢查的信件只有1%違規,但在斯大林格勒情況卻有所不同。被包圍的部隊總體士氣下滑至絕望的水平,以一封士兵的信為例

:“如果我因為這封信被送上軍事法庭,說不定還有益於我的身體健康。”很多被包圍的士兵的信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不滿和抱怨,有趣的是信件檢查單位對此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一份報告為例:“考慮到斯大林格勒和包圍圈內的惡劣情況,很多信件都會是最後一封,甚至是永別信,第4裝甲集團軍的戰地信件檢查單位選擇網開一面,部分違規的信息只用顏料或者墨水塗改,而很多檢查人員甚至暗地裡擦除自己的塗改痕跡。”

德軍的士氣支柱、第6集團軍的安慰劑——詳談德軍戰時郵政系統

德軍在巴巴羅薩遭受了嚴重損失,第6集團軍的側翼由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軍隊來保護就已經說明德軍在這時已經嚴重缺乏軍隊了,德軍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往來家書對戰爭有多大的作用其實很難界定。但是在大後方,民眾對斯大林格勒的反應異常激烈,尤其是得知士兵最後一週每天只有100g麵包,隨著非洲軍團的失敗和戰略轟炸的日益加劇再加上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不僅僅只是對前線德軍的士氣造成了重大影響,對後方的德國民眾更是造成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斯大林格勒除了被作為軍事上的轉折點以外,它更像是士氣上的轉折點,前線和大後方的整體士氣環境已經不是41年開始時候的樣子了。

數據來源:Humburg Martin:Die Bedeutung der Eeldpost fur die Soldaten in Stalingr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