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怎么发射鱼雷?

成龙之神话


鱼雷对水面舰艇的杀伤力远大于导弹,而且潜艇隐藏在大洋深处,足够隐蔽,往往一个冷不防的偷袭就能让一艘大型战舰甚至航母沉没。而且鱼雷也是潜艇在水下唯一防御手段,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发射,而潜艇发射鱼雷也经过了几代变迁,从最初的自航式发展到现在水压平衡式,也是越来越先进!

第一代 自航式鱼雷

第一次是世界大战潜艇加入战场,鱼雷就成为了潜艇的最主要的武器之一。初代潜艇发射方式都是采用自航式鱼雷,顾名思义就是靠着鱼雷的螺旋桨自己游出去。发射时打开鱼雷管密封舱,海水注入,然后鱼雷启东螺旋桨自己游出去。

他的优点就是技术最简单,缺点是初速低,航程近,潜艇必须抵近发射,非常危险,因此一战后很快就被淘汰了。

第二代 干式高压发射

有点类似与现代的导弹弹射,就是利用高压气体将鱼雷射出去。发射前高压气体储存在气瓶中,鱼雷发射时注入部分气体使鱼雷管内外水压相等,发射时前密封盖打开,同时高压气阀打开,将鱼雷强行推出鱼雷管,能够给予鱼雷一个较大的初速度。

这种方式优点就是鱼雷初速度高,发射管不进水,维护简单。缺点就是产生大量的气泡,潜艇攻击别人是自己也暴露无遗,因此后来设计师专门设计了空气回收装置,在鱼类发射到3/4时,开始回收高压空气,排放到潜艇内部,产生的气泡减少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的另一个缺点就是随着潜艇的发展,潜艇越潜越深,所以不能在深水区使用,最大只能在100米范围内使用。二战后随着潜艇潜深迅速发展,这样的发射方式也就不适合了!

第三代 水压平衡式鱼雷发射

二战后潜艇深度越来越深,已经远远超过了100米,干式发射已经不足以满足要求,美国在干式发射基础上发展了水压平衡式鱼雷发射系统

其实他的原理和干式发射差不多,只是先灌入海水,然后用高压气体带动活塞,在推动水缸里的海水将鱼雷发射出去。这样鱼雷管在发射前后的水压内外保持一致,因此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水下发射鱼雷,只要鱼雷能够承受得住海水的压力!故成为6、70年代深水潜艇的主流发射方式。美国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都采用了这种液压发射方式。

第三代分支 冲压发射

这是法国人自己搞出来的,法国没有采用美国水压平衡式发射。而是使用了体积更小的冲压发射,其实就是在鱼雷管尾部安装一个冲压器,利用高压气体推动活塞,直接将鱼雷从发射管顶出去。

他的优点就是体积小、重量轻,但对鱼雷尾部冲击非常大,因此鱼雷尾部结构要足够坚固才行。这样的方式其他国家也都不感冒,也就只有法国的“阿戈斯塔”潜艇和“红宝石”核潜艇使用。

第四代 空气涡轮泵发射

与水压平衡式发射类似,利用高压气体带动空气涡轮将海水泵入发射管,将鱼雷推出去。因为采用的旋转的空气涡轮泵,而非大体积的活塞,体积减小很多,特别在中小型潜艇上得到了推广,而且他也是水压平衡式的,在任何深度只要不影响到鱼雷管或者鱼雷的结构性能,都能发射鱼雷

第五代 电磁发射

目前各国还在研制,这种发射的速度当然会更快,更完美了,耗电量当然也是非常惊人的,估计除了大型核潜艇,其他的就别做梦了!


狼烟火燎


战争史上潜艇攻击最辉煌战例:用1小时击沉3艘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战力发展到了极致,共击沉5000多艘舰船,但自己也损失了178艘潜艇。照片是德国海军上尉奥托·魏迪赓(1882-1915),他指挥的一艘潜艇用1个小时击沉了英国3艘巡洋舰。

奥托·魏迪赓从1910年开始担任“U-9”潜艇长。1914年9月22日早晨6点左右,在北海巡弋的“U-9”发现了执行对德国海上封锁任务的英国舰队,该舰队由相距大约两海里的3艘巡洋舰组成,分别是“克雷西”号、“阿布吉尔”号和“霍格”号。由于连日来天气恶劣,麻痹大意的英国人认为德国潜艇不会出海,便让负责护卫的驱逐舰都返回了英国母港。

“U-9”悄无声息地接近英国舰队,6点20分,向在中间航行的“阿布吉尔”号右舷发射了一枚鱼雷,命中后剧烈爆炸。“阿布吉尔”号舰长德拉蒙德上校误认为是触发了水雷,便向另外两艘巡洋舰发信号向他靠拢施救。

眼看“阿布吉尔”号就要倾覆,德拉蒙德上校下令弃舰,此时赶来的“霍格”号急忙放下救生艇施救,也未意识到德国潜艇的存在。7点5分,“U-9”又向忙于施救的“霍格”号左舷发射了两枚鱼雷,双双命中。此时,“霍格”号发现了“U-9”潜望镜,当即向潜艇方向猛烈开炮,但没放几炮自己就沉没了。

此时,海面上只有孤单的“克雷西”号在慌乱中救助被击沉的两艘巡洋舰落水人员。7点17分,“克雷西”号发现右舷275米处的“U-9”潜望镜,舰长约翰逊上校立即下令全速前进摆脱“U-9”的攻击,同时向友邻舰队呼救。但为时已晚,7点20分,“U-9”向“克雷西”号右舷发射了两枚鱼雷,一枚命中,另一枚脱靶;7点30分,“U-9”再向“克雷西”号左舷发射鱼雷,命中目标,7点55分,“克雷西”号沉没。

就这样,奥托·魏迪赓指挥的排水量仅有600吨的“U-9”潜艇,孤身作战,仅用一个小时就把英国3艘万吨级巡洋舰送入海底,“U-9”发射完装备的所有6枚鱼雷,自己毫发未损;而英国62名海军军官和1397名水兵阵亡,获救的只有837人。

这次海战成为战争史上潜艇攻击最辉煌的战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授予奥托·魏迪赓一级铁十字勋章,“U-9”的其他乘员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勋章。

1914年10月15日,“U-9”又击沉了英国“霍克”号巡洋舰,“U-9”在27天内击沉了4艘英国巡洋舰,它在一战中还击沉了14艘商船,它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授予铁十字勋章。一战中德国海军只有两艘军舰获得铁十字勋章,另一艘是“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1916年4月,老旧的“U-9”从前线退役,用于训练潜艇乘员。

“U-9”潜艇1910年2月22日下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属于老旧潜艇。

“U-9”潜艇的水面排水量485吨,潜水排水量601吨,长57.4米,宽6米,高7.1米,最大潜水深度50米,柴油发动机总功率740千瓦,电动机总功率850千瓦,水面航速每小时26.3公里,潜水航速每小时15公里,续航3300公里,乘员29人。

“U-9”潜艇装备4具45厘米鱼雷发射管(舰艏和舰尾各2具),共配备6枚鱼雷;还装备有用于水面作战的一门3.7厘米机炮,一门5厘米机炮,1挺机枪。

1915年3月18日,奥托·魏迪赓指挥的“U-29”潜艇与英国舰队遭遇,他想再创辉煌一举吃掉这个舰队。“U-29”向英国的“尼普敦”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鱼雷,未能命中。这时,英国旗舰“无畏”号战列舰发现了“U-29”潜望镜,舰队司令斯特迪中将下令让“无畏”号全速前进朝“U-29”撞去,“U-29”被撞碎后沉没,奥托·魏迪赓上尉与潜艇上所有其他乘员全部葬身海底。

为纪念奥托·魏迪赓取得的赫赫战功,德国后来将排水量2444吨的潜艇“U-140”命名为“奥托·魏迪赓上尉”号。


铁塔-刘植荣


看了一圈,所有的答案都仅限于回答鱼雷是怎么从发射管里被打出去的,至于打出去之前怎样,没人提。

笔者就来说说战雷攻击的标准程序好了,同导弹需要火控雷达或光电雷达解算射击诸元一样,战雷攻击同样也需要预先解算射击诸元,为装进鱼雷发射管里的鱼雷装订射表。解算射击诸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声呐火控,二是光学火控。其中,声呐火控又分为主动声呐与被动声呐两种,主动声呐测距测向很好理解,就是由艇艏的攻击声呐发出中频声呐波,打到目标舰体上之后反射回来,用三角测量法测算出目标航距航向,为本艇的战雷攻击提供基本的火控数据;而被动声呐测距相对复杂一些,由于被动声呐只能监听攻击目标的水声动力学特征,因此需要使用调幅法测算目标舷角结合自身船位变化,解算出目标的运动要素。总的来说,主动声呐攻击精度较高,但是隐蔽性较差,被动声呐攻击对雷弹部门长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但隐蔽性相对较好,在直航雷大行其道的时代,战雷攻击多使用主动声呐攻击模式,而在目前尾流自导、线导鱼雷成为主流的时代,被动声呐制导已经成为相对较为普及的攻击方式。

除了声呐攻击,潜艇在攻击水面舰艇目标时,战雷攻击还有潜望镜攻击模式。相对于声呐制导,潜望镜的光学制导就相对简单一些了,只需要使用航向上的攻击潜望镜发现目标并判断目标性质,手动测绘目标的距离、航向、角速度,用函数解算出火控诸元,即可为战雷装表发射。至于发射鱼雷的方式有压缩气发射与自航式发射,前面很多答主都已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军武次位面


现在的鱼雷是靠自航式和压力发射。


潜水艇的鱼雷发射管有前后两个盖子,为防止前后两个盖子同时打开,这两个盖子有一套联通装置来控制,只能同时关闭而不能同时打开。平时,前后盖都是关着的。

当要发射鱼雷时,先将后盖打开进行鱼雷装填,装填完毕后将后盖关闭,打开前盖然后在进行鱼雷发射,就这样如此重复即可。



自航式就是说靠螺旋桨自己推动发射。简单说就是把鱼雷装进去, 连接导线, 密封后盖; 打开前盖, 发射管灌水;起动鱼雷, 鱼雷靠自身动力游出去. 然后关闭前盖, 把发射管的水抽进补重水舱, 以补偿鱼雷的重量, 保持潜艇平衡。此种发射特点是噪声低但是速度慢。

压力发射又分为气压式和水压式发射。气压式发射
就是利用高压气体将鱼雷从发射管中发射出去。 比起自航式, 气压式反应速度更快, 但是会产生大量噪音,且发射后高压气体容易进入艇外水体,形成大量气泡暴露潜艇位置,为此还要设计一个装置在潜艇射出鱼雷后及时的将高压气体回收至艇内,对潜艇人员造成一定影响或伤害。

水压式发射类似于气压式,,利用发射管内外压力差, 将鱼雷推出去。简单说就是先通过一个单向的阀门把海水吸入一个弹性容器,再通过另一个单向阀门将容器内的海水压入鱼雷管,利用水的压力将鱼雷发射出去。


温疫青年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来回答一下吧:

第一呢,鱼雷发射管内外有两个舱门,内部舱门主要的作用是在潜航过程中随时打开以装填鱼雷;外舱门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发射时开启,确保鱼雷发射,之后关闭;另一个就是靠岸时用来向艇内补给鱼雷。

第二,鱼雷发射方式有三类:

1、发射前,鱼雷管装填鱼雷后,关闭内部舱门,同时向鱼雷管注水(海水),注满之后,打开外舱门,鱼雷依靠自身的动力(燃料电池驱动自身螺旋桨)射出鱼雷管,奔向目标;

2、装填鱼雷之后,外舱门不开而是向管内注入高压空气,达到预定压强之后,打开外舱门,鱼雷射出艇外后启动自身发动机,射向目标,这是比较主流的方式。

3、装填鱼雷之后,和第一种方式类似,向管内注水,依靠管内活塞推动鱼雷射出艇外,之后鱼雷启动自身动力奔向目标。

第三,鱼雷射击出去之后,外部舱门会自动关闭,这样整个鱼雷管中充满海水,为了装填下一枚鱼雷,会向管内冲入高压空气,这些海水会通过内部管道排出艇外,之后,整个鱼雷发射管可以打开内部舱门,装入新的鱼雷,为下一次发射做好准备。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需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科技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问题,不做如何复制粘贴。


老鹰航空


我是军林纵横!看看下述几种潜艇发射鱼雷的方式,大致就可以说明你提出的问题了。其实防止海水进入潜艇,对现代潜艇来说,早已经克服,不在话下。

潜艇怎么发射鱼雷?大致可以区分为自航发射和压力发射。自航发射即鱼雷在鱼雷管启动,靠自身动力“开”出潜艇,优点是噪音低,缺点是速度慢。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压力发射又分水压发射和气压发射两种。气压发射较水压发射简单,只要高压气瓶里有足够的压力,发射速度快,噪声较大,且发射后高压气体容易进入艇外水体,形成大量气泡暴露潜艇位置,为此还要设计一个装置在潜艇射出鱼雷后及时的将高压气体回收至艇内,对潜艇人员造成一定影响或伤害。

水压发射,除去结构较复杂外,其它上述缺点一概没有。水压发射原理是先通过一个单向的阀门把海水吸入一个弹性容器,再通过另一个单向阀门将容器内的海水压入鱼雷管,利用水的压力将鱼雷发射出去。

俄台风潜艇

接下来,我们说说潜艇。潜艇定位不同,所搭载武器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核潜艇按照任务与武器装备的不同,可分以下几类:1.攻击型核潜艇,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用于攻击敌方的水面舰船和水下潜艇;2.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也装备自卫用鱼雷,用于攻击战略目标;3.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实施战役、战术攻击;4.实验用途核潜艇,作为特殊作战和仪器、装备实验的平台而使用。


上述多款潜艇都涉及到鱼雷。鱼雷是听起来是一种水中兵器。现代鱼雷也可从飞机上发射,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既可以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船和潜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鱼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直径为533毫米以上的为大型鱼雷;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为中型鱼雷;直径为324毫米以下的为小型鱼雷。鱼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并不快,大约为70~90千米/时,这也是其重要弱点。

恐怖的是,还有“人操鱼雷”——人坐在鱼雷中直接操纵控制鱼雷,操作人员通过操纵杆、潜望镜来判断、修正鱼雷的航向,以确保命中目标,提高命中率。二战期间,德国鱼雷在发射半程后,操作人员跳水逃生,母舰派小艇救回;日本回天鱼雷则是让鱼雷上的操作人员与鱼雷一起爆炸,进行所谓的“神风特攻”,当然效果极差。


军林纵横


潜艇通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不仅潜艇是这样,水面舰艇也是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只不过潜艇与水面舰艇的发射管结构形式不同。


潜艇发射鱼雷效果图
水面舰艇利用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

潜艇利用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主要可分为“不平衡式”和“平衡式”两种方式:

不平衡式:基本原理是利用压缩空气作为发射能源,将压缩空气送到发射管的后部,压缩气体在管内直接作用在雷尾上,将鱼雷推出发射管,发射气体在鱼雷出管前收回,将气排到潜艇舱内,以免形成气泡暴露发射艇位置。当鱼雷发射出去后,鱼雷发射管内外的压力不等,潜艇下潜得越深,内外压差越大,要求发射装置提供的发射能量(即压缩空气)越多,所以一般在小深度上发射,核潜艇一般不采用此种发射装置。
早期的老式潜艇多采用不平衡式发射方式


鱼雷管配“美女”,有没有点不和谐?😂

平衡式:原理与不平衡式相反,平衡式发射装置又分为3种构造,1)液压平衡式,即用高压空气推动活塞,活塞推动水,水推动鱼雷;2)气动助推式,即用高压气推动一根直杆,直杆直接把鱼雷顶出去;3)自助式,即鱼雷依靠自己的动力从发射管自航出去。目前主流的鱼雷多采用自助式发射。
鱼雷管在潜艇艇艏的安装结构形式(老式常规潜艇)


上浮后通过水线以上的鱼雷发射管补充鱼雷

俄罗斯“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通过艇艏开口装填鱼雷

不伦是采用哪种发射方式,鱼雷发射管总是一端开启一端锁闭,以防止海水泄漏至艇舱内。而且,在潜艇被击中或者事故时,必要的话还可以通过鱼雷发射管逃生,鱼雷管“发射人”也不是不可能哦!


威呐解析


潜艇作为深海隐蔽杀手,其依仗的主要武器就是鱼雷,而鱼雷是通过鱼雷管发射的。鱼雷管实际上是船的压力壳的延伸。每根管子两端都有水密门。它们是独立控制的,既有机械的,也有电气的锁,可以防止同一管道上的内门和外门同时打开。 有效避免了海水倒灌进潜艇内部。

图为潜艇内部鱼雷发射管

发射鱼雷的前提是把它装填到鱼雷管中,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鱼类管装入,另一种是从升降口装入

升降口装入的方法简单,就是将发射鱼雷的过程逆过来。如果装艇艏鱼雷,就要先往尾舱注水,艇艏用专门的浮筏托起,将艇艏上部的鱼雷管露出水面。将鱼雷倒退着放入鱼雷管。鱼雷兵在倒雷,将鱼雷放上艇内鱼雷架。这种方法对潜艇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但需要在专门的码头才能进行。对于讲求远洋作战的潜艇不适用。主要用在老式潜艇上。

图为基洛级潜艇正在岸上装雷

从升降口装雷比较复杂,就是在潜艇上开个升降口直通鱼雷舱。装雷时直接将鱼雷放入升降口就行了。这种方法要在潜艇上开口,技术较复杂。

鱼雷装填完后下一步就是发射鱼雷,目前鱼雷的发射方式主要分为动力式和自航式两种。

动力式发射又分成“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发射是通过压缩鱼雷发射管中空气,将鱼雷发射出去。而湿式发射则是先强制向鱼雷管灌入海水,然后用活塞把将鱼雷和海水一起喷出去。

自航式发射则是依靠自身的驱逐系统发射出去。


美国潜艇部队发射鱼雷通常采用自航式发射,其直径小于管道的内径。这种鱼雷的推进设计有一个安全优势,因为这些武器被阻止在鱼雷完全清除管道后,开始他们的推进系统(引擎)。这种设计方法减少了鱼雷在管道内或鱼雷室中处于休眠状态时“热跑”的可能性。(在巴伦支海中,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最终原因是在航行中被热的鱼雷击沉)。与管道内径相比,游泳鱼雷的外径通常要小得多。它们不能被驱逐系统排出。他们在发射时被自己的力量驱逐。所以,当鱼雷在管道中静止时,引擎就开始了。

因为鱼雷管中的鱼雷爆炸导致了库尔斯克号潜艇沉没

大致就是这样,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施胡侃


潜艇作为水下的无声杀手,以隐蔽为最大特点,而鱼雷作为潜艇的主要武器之一,和许多水上武器不同其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射方式。今天我就简单科普一下潜艇鱼雷发射及装填为什么不会进水和其主要发射方式和发射流程。


鱼雷发射和装填为什么不会进水

在鱼雷发射管前后各有一个盖子,前盖为鱼雷发射出口,后盖与潜艇舱相连接,大家别以为这个有多危险,害怕会进水,其实两个盖子之间是有保险装置的,确保两个盖子不能同时打开,前盖开启时,后盖无论如何也不能开启。在鱼雷发射后,海水虽然会涌入发射管,但是由于后盖封闭,水不会进入舱室,在发射结束后,通过手动或者自动液压装置可以关闭发射管前盖,然后通过特定的阀门将海水排入潜艇的补重水仓中以维持鱼雷发射后丧失的重量。这样海水排空后,你就可以装填下一发鱼雷,也不用担心海水会进入到舱室内了。现在有些先进的潜艇则单独设置了鱼雷无泡发射水舱,在发射完毕后,海水会被单独吸入水舱避免海水进入潜艇其他地方,这更加提高了鱼雷发射的安全性。(鱼雷发射管后盖)

鱼雷发射方式主要分为自航式和动力式两种

自航式发射

自航式发射顾名思义,就是鱼雷通过自身的螺旋桨动力航行离开鱼雷发射管然后发射出去。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噪音低、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第一、一般只能用来发射电动鱼雷,不能发射热燃料动力鱼雷,因为燃料燃烧产生的尾气会影响鱼雷螺旋桨的运作导致无法发射出鱼雷管。第二、 不能发射无动力的其他武器,比如水雷等。第三、由于鱼雷安全靠自身动力发射,导致初速过低,很容易对母艇造成危险以及错失目标。这种发射装置一般在一千吨级以下潜艇和老式潜艇中比较多见。
(自航式发射)

动力式发射

动力发射主要依靠外力将鱼雷从发射管喷射出去,能有效避免自航式初速过低的弱点。动力式发射在目前一共发展了三种:第一种是液压活塞式鱼雷发射装置,主要原理就是利用一个大水缸和发射管相连,先向大水缸注入高压气体,然后推动水缸内一个活塞运动,活塞推动海水将鱼雷发射出去。第二种是气动涡轮泵式,是活塞式的升级版,主要原理就是直接利用高压气体将鱼雷喷射出去,然后在鱼雷发射出去的瞬间再将空气抽回去。


(动力式发射基本原理图)

鱼雷的发射流程

潜艇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攻击目标基本上属于打完就跑的游击战类型,整个发射程序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通过潜望镜和声呐系统搜索和锁定攻击目标。

第二步、下潜或者上浮到合适的攻击深度,过深的话水压太大,发射口打不开发射不了,太浅的话容易被敌方发现。

第四步、确认四周安全后将反射口的耐压盖板打开。

第五步、再次确认攻击目标并锁定(这一步主要是双保险,确认目标无误)

第六步、外力发射的一般开始灌水和充气准备实施发射,自航式可以忽略这一步。

第七步、发射!(游戏中的潜望镜镜头画面)

第八步、立即下潜至安全深度避免被敌方发现和攻击。

第九步、通过爆炸声音和我方其他侦查手段评估攻击效果然后撤出战斗区域,准备执行下一次任务。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点赞关注,我将为大家提供更多很好玩的军事历史内容,谢谢!


军武吐槽君


这个问题刀君只能说海水未必能进入发射管,还有一种是肯定进得了发射管。

早期的潜艇,大概是一战以前吧,采用的发射方式就是害怕鱼雷管进的水流到潜艇里面来(那时还没有双壳设计)在鱼雷发射时候先在鱼雷管内注水,等管内外压力相等以后再打开高压空气阀,鱼雷在高压空气推动下克服海水静压出管,这样鱼雷管里就一直是空气了。这个学名叫气动不平衡式发射,缺点多多,发射容易使高压空气连同鱼雷一起出管,产生较大噪音(想象放响屁),形成气泡(想象放水里屁),容易暴露艇位(想象放屁后大家的目光)。

于是大家就开始改进这个令人尴尬的发射方法,首先是改进鱼雷,让雷子自己动起来。这个叫自航式,是在发射时将鱼雷管内注满水,然后打开前盖,然后启动鱼雷发动机,使鱼雷自航出管。等发射完毕后向鱼雷管注入加压空气排水,关闭前盖。这个办法的缺点是鱼雷初速偏低,撞不动装甲舰的底部,起爆效果不好。代表就是二战日本的电动鱼雷和德国的泵式鱼雷。潜艇内部

接下来是现代流行的发射方式了,敲黑板,划重点。题主问题来了。

这种方法叫水压平衡式发射是在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中增加了一个水压平衡系统,其功用就是让待发射的鱼雷后部也与舷外海水相同通,使得在发射过程中当鱼雷向前运动时原来作用在雷头上的海水背压被作用在雷尾的背压抵消,这样一来,在发射过程中所需要的发射能量——鱼雷管里压缩空气的压力和容积保持定值,不再随发射深度的增大而增多,在外盖前形成一个水膜,鱼雷出艇后关闭前盖即可。双艇壳的好处就是均衡舱压,从外部看鱼雷管

综上,随着潜艇吨位的加大,气缸体积也不断增大。鱼雷管内的冲压调节越来越精准,注入海水从鱼雷管进入潜艇内部的事件发生概率是属于极低的事件。反而是弹道导弹的发射危险系数极高,其发射瞬间的后坐力,往往使潜艇略微下沉。例如“乔治·华盛顿”号潜艇在发射第一枚“北极星”A1导弹时,就下沉了4米,整个潜艇的排水系统亮起了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