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導讀:

在十七世紀中到十八世紀初的這段時間裡,在歐洲人眼裡的東方世界誕生了兩位被後世稱為“大帝”的帝王。一位是中國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另一位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彼得一世。

兩位帝王的一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康熙皇帝七歲即位,當時權臣鰲拜把持朝政。彼得一世十歲即位,當時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公主把持朝政。康熙和彼得一世都通過巧妙的手段扳倒了把持朝政的權臣從而親政。

在親政後的日子裡康熙和彼得一世都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對內整頓吏治,對外武力擴張,建立了強盛的帝國,開啟了王朝的“盛世”。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打敗噶爾丹,並且收復了寶島臺灣為奠定近代中國版圖打下了基礎。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清朝版圖


彼得一世則是擊敗瑞典,讓俄國領土擴張到波羅的海沿岸,並且使得俄國的版圖向東方延伸,基本確立了俄羅斯今天的版圖。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羅曼諾夫王朝版圖

康熙和彼得在政務和軍事上都有著輝煌的成就,但是在文化和科技領域中,這兩位帝王卻持有著完全相反的態度。本文將從康熙和彼得一世對文化和科技的不同態度出發,探討他們的態度對清朝時期兩國發展趨勢的影響。



在科技領域,康熙的“棄”和彼得的“求”。

康熙皇帝在治理民生和開疆拓土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對科技創新卻非常不重視。

南懷仁是來自歐洲的傳教士,他是康熙皇帝在科學方面的啟蒙老師。南懷仁是個精通近代科學的人,他懂得機械製造、測量和數學,同時擅長曆法,也懂得火炮製作。

《歐洲天文學》這本書記錄了南懷仁所發明的“世上第一輛汽車”:“當蒸汽在較高壓力之下,由汽鍋一小管急劇噴射時,衝擊於軸葉之上,使輪及軸迅速旋轉,車遂前進。此機之試驗,表明一種動力的原理,使餘得隨意應用於任何形式之轉動機械。”

可是這小巧精緻的蒸汽機車並沒有引起康熙的重視,也沒有深入研究,不然中國的工業革命也不會落後西方多少。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南懷仁版蒸汽機車

早在明朝時期,中國就能打造巨大的帆船出海遠航,鄭和下西洋的事蹟彰顯著明朝海軍的強大。可是到了清朝,船隻卻越造越小。

清朝有律法:“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

康熙實行海禁政策,不允許官方和個人製造大船,導致長期以來中國的造船業得不到發展。在西方世界拼命擴大造船業,大規模開展海上殖民貿易的時候,中國的造船業卻原地踏步了上百年,直到洋務運動去買別人生產的軍艦。

古代的中國人民從來都不缺乏發明創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華夏文明的科技是領先於世界的。康熙既沒有有效地開發利用中國傳統科技,也沒有把先進的西方科學投入應用,導致中國的科技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機。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早在明朝時期,中國就能造出巨大的帆船


在康熙在科技領域不作為的同時,彼得大帝喬裝打扮,前往西方世界遊學,並且將他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了國家建設當中。

彼得年輕的時候曾經隱姓埋名遊歷歐洲,在荷蘭的時候,他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船長,系統地學習了航海的知識和技術。

在瑞典,他爬上制高點去繪製軍事要塞的地圖,實地考察瑞典的軍事情況,想要從中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軍事理論。

到了英國,彼得化身為知識淵博的學者。他不但去拜訪當時科學界的大拿-牛頓並且還和數學家弗哈森成為好朋友,和這些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在一起探討學術問題,這使得彼得認識到了科學知識對國家發展重要性。

回國以後,他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都投入到了實踐當中,大刀闊斧地清除反對派,推動國家進行變革。使得俄國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為之後俄國擊敗強國瑞典奪取出海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之後俄國成為歐洲五強國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彼得一世畫像

清王朝有“科技”基礎,也有來自中外的“科技”人才,但是康熙卻沒有重視科技發展。諾夫王朝沒有“科學”,彼得就去其他國家“求科學”,沒有人才,彼得就把自己變成人才,然後親自去引領變革。

康熙對科技的“棄”使得清朝的科技發展一直原地踏步,而彼得對科技的“求”使得羅曼諾夫王朝的科技突飛猛進。



康熙大興文字獄和彼得鼓勵文學創作

康熙在文化上奉行愚民政策,他似乎覺得無知的人民更好控制,而通過愚民政策可以讓清朝江山永固。文字獄就是康熙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之一。

戴名世是康熙年間的翰林院編修,早年的時候他曾經蒐集明朝史蹟,編寫了一部《南山集》藏在好友家中。後來這件事情被人發現舉報,清廷認為他具有濃厚的反清意識,判處戴名世凌遲處死,家族眾人全都斬首棄市。但凡和這件事情沾邊的官員也全都受到牽連,僅僅判死刑的就有三百餘人。

所謂的文字獄就是這樣一些套路,對文人的作品上綱上線,然後量罪處刑,動輒滿門抄斬,並且牽連甚廣。

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康熙對這些冤假錯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用這些血腥暴力的手段,限制了清王朝讀書人的思想,讓他們只敢歌功頌德,不敢進行新的創作。久而久之,清朝讀書人的思維都僵化了,而普通民眾則更為不堪,以至於在清朝末期義和團還在宣傳刀槍不入的護體神功。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牽連甚廣的文字獄



在康熙大興文字獄,清朝文人處在黑暗時期的同時,俄羅斯卻湧現出一批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整個科學文化領域一片欣欣向榮。

康捷米爾就是彼得時期的學者,他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諷刺作家,他的作品《告理智,或致誹謗學術者》、《費拉列特和葉甫蓋尼,或論墮落貴族的妒嫉與傲慢》等詩詞都是抨擊時政的,可是彼得不但沒有以擾亂政治的罪名將他逮捕,反而把他收為己用。讓康捷米爾的作品幫助自己推進文化改革,轉變俄國人民的思想。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改革中的羅曼諾夫王朝


康熙對文化思想的封禁和彼得對文化改革的推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清朝百姓在黑暗的“盛世”過著麻木的生活,他們的世界裡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同一時期的俄國人民卻逐漸迎來了自由、民主和文明的昇華。



康熙對西學的壟斷和彼得對西學的推廣

康熙是清朝歷代皇帝中最懂得科學的,當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西方世界有多麼鼎盛的時候,康熙就已經在向比利時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康熙通曉天文學和數學,並且學習過幾何、代數和人體解剖學。

我想康熙是認同西方文化的,不然他也不會去深入學習瞭解。但是他學習了之後卻沒有推廣開來,或許他是在享受這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吧。

在瞭解科學的妙用之後,康熙不但不鼓勵翻譯國外的科學著作,反而禁止科學向民間傳播。或許在康熙的眼中,皇家壟斷權利、壟斷知識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

和禁止科學在民間傳播不同,康熙在皇家推廣了西方科學。甚至親自給阿哥們上算數課。

康熙曾經對皇子們說“爾等惟知朕算術之精,卻不知我學算之故。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至大辟。楊光先、湯若望於午門外九卿前,當面賭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人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輯成書,條分縷析。後之學此者,視此甚易,誰知朕當日苦心研究之難也!”

他言傳身教地讓他的孩子們重視算數,這也體現出了他對西學的看重。

事實上他組織編譯了《數理精蘊》、《測量高遠儀器用法》、《算法篡要總綱》、《借根方算法節要》、《勾股相求之法》等科學著作。這些書籍幾乎包括了西方所有主要的學術成果,甚至包括了牛頓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惜這些書籍被清朝皇家雪藏,民間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怎叫人不扼腕嘆息。


康熙封禁和壟斷西學的同時,彼得卻在打破文學壟斷,鼓勵文化和科學創新。

彼得大帝之前,俄國的教育是由教會壟斷的,想要獲取知識,就得去教會學習。但是彼得不但改組了教會,削弱了教會的勢力,並且挑選優秀的貴族子弟去西歐留學。他在仿造西歐國家的模式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學校,徹底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

除此之外,彼得還創辦了俄國的第一份報紙——《新聞報》。這份報紙是彼得推廣西歐文化的利器。伴隨著這份報紙的發行,新的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漸漸地在俄國普及開來,使得俄國的文化水平,乃至整個文明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彼得一世開辦學校和報紙,圖為其畫像

羅蒙諾索夫是俄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學者,《論物體的固態和液態》是他的代表作。從德國深造回國之後,他一直在俄國的科學院工作。在俄國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和他一樣的俄國學者可以心無旁騖的進行研究,因此在十八世紀,俄國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從康熙和彼得對“文化科技”的態度,對比清代中俄兩國的發展趨勢

羅蒙諾索夫是當時俄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康熙對“西學”的壟斷限制了中國清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發展,與之相反的是彼得大帝通過推廣“西學”使得俄國的文明水平上升了一個臺階。


結語:

康熙大帝統治的清朝和彼得大帝統治的羅曼諾夫王朝都是各自王朝的“盛世”,可是兩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康熙把所有封建帝王應該做的事情都基本做好了,所以清朝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鼎盛,但是國家的文明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提高。這個鼎盛其實就是瓶頸,而這個瓶頸就是因為科技和文化得不到發展而產生的。

但是彼得大帝則不同,他不但做好了封建帝王的本職工作,並且還向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看齊,通過向西方國家學習富強了俄國。雖然他並沒有廢除農奴制度,但是俄國卻進入了近代化,這是一個質的變化。因此羅曼諾夫王朝的“盛世”比清王朝的“盛世”要高一個等級。

康熙在清朝皇室對於“西學”的問題上開了個先例,於是後世清朝帝王紛紛效仿。眾多科學書籍被束之高閣,先進的文化思想也紛紛被封禁。在康熙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幾乎停滯。直到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才慌慌張張地開啟了洋務運動。

彼得一世的目的從始至終都是非常明確的,他的行動也是始終如一的。他帶領無知愚昧的俄國人民把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建設成為了一個“歐洲憲兵”級別的國家,從此躋身世界強國。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因為康熙和彼得對“文化和科技”的不同態度,造成了清朝時期中國和俄國的發展勢頭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這也難怪現在很多學者要把近代清朝的落後歸罪於康熙的身上了。



(全文完)

參考文獻:《清史稿》,趙爾巽

《俄國曆史概要》,波克羅夫斯

更多精彩,請關注三維策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