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到底是在说卫青还是李广,龙城又在哪?

木剑温不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但凡上过学的都很熟悉,出自于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但是对“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却有不同的看法,教科书上解释为飞将军李广,也有人认为是单指大将军卫青,还有人认为指两个人:卫青和李广,到底哪种看法更合理一些呢?

让我们先看一下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出塞》的写作时间大概是725年前后,当时是唐玄宗时期。二十多岁的王昌龄正准备投笔从戎,在河西玉门关外体验边塞生活,有感而发而做出此脍炙人口的诗作。

当时社会什么是个情况呢?唐初征服西域,设置安西四镇,唐高宗时四镇屡次失守,至武则天时,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并加强边塞防御后,塞外对大唐的袭扰主要来自于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河陇地区是双方主要交战区,但是大唐当时还是国力强盛时期,并无大碍。王昌龄真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感而发,如果像汉朝一样拥有“龙城飞将”,就可以解决边塞问题了。那王昌龄心目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指谁呢?

一、李广说

李广说认为诗中“龙城飞将”指李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李广拥有“飞将军”的美名,这和李广的传奇经历和强悍的个人骑射能力有关,可惜生不逢时。(二)、李广在防守匈奴方面是有很大功劳的。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一战成名,之后他的一生大都在北部边疆防守匈奴,历任上谷郡、右北平郡、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地太守。而他镇守的这些地方大都位于阴山一线,因而后面那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三)、“龙城飞将”就和“九原吕布”、“常山赵子龙”等这些出生地+人名号的说法类似。李广是甘肃天水人,天水是伏羲、女娲、轩辕故里,古代就有龙城之名。

二、卫青说

卫青说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大名鼎鼎的汉代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主要原因在于:(一)、这种说法认为“龙城”指的是匈奴单于的王庭龙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卫青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战绩大家都很熟悉也不多说了,就几个字足矣:奇袭龙城、漠南无王庭。正是他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再踏足阴山之南,正好和“不教胡马度阴山”相呼应,顺理成章。

(二)、我们一般看到“飞将军”,都会第一反应想到李广。“飞将军”也可以说是李广的专属标签。实际上,卫青奇袭龙城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用飞将军一词来形容他,也是可以的。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李广虽然名气大,但是论战绩和卫青比起来就差远了。(三)、王昌龄可以说是卫青的铁杆粉丝,对卫青的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可以想象在这样一首诗中,对自己的偶像进行赞誉,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卫青李广说

正是因为卫青和李广二人名气都非常大,对“龙城飞将”持不同看法的又都有各自的理由,很难断定“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毕竟我们没法去找王昌龄问出个答案来。卫青、李广二人在汉朝对战匈奴的过程中,一攻一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有人认为,“龙城”对应奇袭龙城的卫青,“飞将”对应飞将军李广,王昌龄的诗中所说的“龙城飞将”实际上是统指像卫青、李广这些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类人。

至于上面的这三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呢?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虽然吐蕃的不断袭扰无法对大唐造成致命的威胁,但也让大唐劳民伤财、损耗国力,因此他希望能出现强有力的将帅统领唐军,让吐蕃永远无法进犯大唐,像汉朝那样“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至于“龙城飞将”到底是指谁,其实已经无所谓了。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直到上了网,我才知道居然真的会有铁憨憨认为“但使龙城飞将在”说的是卫青。

稍微有唐诗的常识,就应该知道这句诗描述的是李广的形象。

王昌龄《出塞》讲的是李广。

读唐诗,最重要的是理解唐朝诗人的用典习惯,这样才不会产生理解偏差。

对于唐代的诗人而言,“龙城+飞将+李广”的连用,是一种固定的用典。


王昌龄以“龙城飞将”描述李广,其他诗人也是如此。

  • 例如,温庭筠的《伤将军》就直接点出龙城、李广的联系: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

还有,吴均的《战城南》也指出龙城、李将军的联系:

  • 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无需赘言。

我不懂一些卫青的粉丝,为什么非要争这句话的归属。

不管李广的功劳是否比卫青更高,也不管李广是不是在龙城之战中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


你们要记住,这是唐朝人写的诗。

你要用唐朝人的思维理解诗句。在唐朝诗人的笔下,龙城飞将就是李广不是别人。

至于“龙城”在哪里,这也没有任何意义。

唐诗中的“龙城”只是个意象、虚指,并不是指实际的地方,它的意思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部族交战的地点。

总而言之,但凡有基本的唐诗常识,都不会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卫青。


HuiNanHistory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其中龙城飞将具体指谁还未有定论,这东西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的是李广,之后我又觉着只是卫青一人,但是现在仔细一琢磨也未必。




第三句的龙城一般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飞将一般指飞将军李广,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两人都可以,李广善守,景帝时期任七地边郡太守。卫青更厉害,七战七捷,逐匈奴于漠北。但是第二句的万里长征应该指的是漠北大战,人未还应该指的是李广自裁,所以这首诗应该刻画了李广和卫青两人,或者说是包含两人在内秦汉将士抗击匈奴的英勇。也可能是王昌龄借古喻今,渴望弃笔从戎,学古人建立一番不世功业,毕竟能写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其抱负。亦或者是王昌龄希望朝廷任用良将,保边境太平。至于龙城,如果真指卫青袭龙城,那么在外蒙古


龙武骁卫


当然李广。龙城就是天水,李广的出生地。匈奴龙城在阴山,卫青一辈子没去过。

李广,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各自统领1万骑兵,4路出兵,奇袭来中王庭巡视的单于。这一仗就如同李蔡,苏建奇袭右贤王一战,李息牵制左贤王主力,右贤王也是巡视,没带多少人马,因此奇袭成功。

然而,负责牵制左贤王的卫青,却跑到茏城去了,这个茏城显然不是匈奴的圣地龙城,卫青出上谷,上谷距离阴山好几千里,而茏城离上谷不过700里,卫青杀敌不过几百,显然茏城不是大城,东边的卢龙城倒是正好700里。

左贤王和卫青同在上谷,公孙敖在左贤王西侧,卫青在东侧,这样的布局,明显是左右夹击左贤王。然而,从未打过仗的卫青,选择了远离左贤王部队,使得公孙敖人单势孤,几乎被左贤王全灭。

另一侧,在左贤王西面近千里是匈奴的中王庭,李广带1万骑兵直扑中王庭,打了单于措手不及。李广10几岁时,曾经在陇西带万人,与老上单于十几万大军数次大战,消灭匈奴军十万,在匈奴军中威名赫赫。单于这次也吃到了苦头,可惜公孙贺迷路,没能赶来支援,而公孙敖被迅速击溃,使得左贤王及时赶回救援。左贤王回来后,李广腹背受敌,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李广只能选择撤退,为了掩护大部队,李广因伤病被俘。单于爱才大喜,一定要亲自接见李广,并且让人给李广治伤。李广假装昏迷,然后就是神奇的脱困,与大部队汇合,但是由于敌众我寡,又是在敌占区,还被包围,所以损失了三成多的部队。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指的是卫青,而不是误传的李广。

汉武帝在位54年,断断续续与匈奴缠斗了44年,互有胜负。前期经常有毁灭匈奴种族性的胜利,当然离不开同时出现了一波军事天才,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霍去病、卫青、李广。

从不带偏见的史书记录里看,霍去病是有让人绝望的军事才华,而李广远不如卫青。李广虽然一样让匈奴人不寒而栗,但是他有过战败被俘神奇逃脱,好多次被匈奴大败,最后也是在行军迷路差点贻误战机的情况下被迫自杀。

李广三个儿子,有点名声的是幼子李敢。李敢跟随霍去病应该有过一些战功,得到过汉武帝的一些不算小的奖赏。李广的自杀,李敢觉得是被卫青陷害(卫青是总指挥,李广是他手下将领,不受重用,其实是汉武帝对李广不大有信心,特意嘱咐卫青不让李广部做攻击主力),所以特意找卫青门上寻仇,好像打伤了卫青,而卫青是性格温和的人,他选择了默不作声。后来他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是张扬得多的年轻人,他在李敢与汉武帝一起狩猎的时候,趁李敢没有防备,一箭射死李敢。在汉武帝面前杀高级将领,看得出霍去病有多飞扬跋扈,不过,汉武帝实在爱惜这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外甥(霍去病是私生子,他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二姐),对外宣称李敢被鹿角顶死。

李广长子李当户有个遗腹子叫李陵,也是一位不世将领。不过他登台的时候,霍去病早已英年早逝,卫青也已病死数年,此后与匈奴的战事,大汉军队经常被匈奴屠杀。汉武帝此时一直错用自己最钟爱的女人李夫人的二哥李广利做统帅,在公元前99年出征匈奴时,李广利让李陵做后勤,李陵勃然大怒,上书汉武帝请战。汉武帝一片私心扶持李广利,在不给李陵配置骑兵条件下,同意了李陵率五千步兵孤军出击匈奴。

李陵率领汉军走了三十多天,突然遭遇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三万骑兵。李陵在兵力远不如匈奴的情况下,且战且退,居然一直占据上风,几乎每天都斩杀数千匈奴兵。单于数次打算收兵逃却,他手下苦苦相劝,后来匈奴又调集了八万骑兵追击李陵部。李陵还是按照每天杀掉数千匈奴的速度撤退,再一次单于打算退兵之际,有个汉军的逃兵,告诉了李陵即将箭矢告罄的消息,于是匈奴人开始满怀信心的围攻。在所有武器消耗完毕之后,满身是伤的李陵下令各自突围,而他坚守阵地战至孤身一人,被俘。后世历史学家一直找不到答案,李陵为什么不选择可以被人歌颂的自杀。

汉武帝在得知李陵投降后,当即抓捕了李陵所有亲人。司马迁试图为李陵求情,被汉武帝赐死,按汉朝律法,司马迁可以在处死、缴纳五十万罚金、割生殖器三种刑罚中选择,不富裕的史官司马迁为了手头撰写的(史记),选择了最为凌辱的宫刑。

后来有人误传李陵教授匈奴军事,汉武帝灭掉了李陵家的三族。自此,李广所有的后人被汉武帝屠杀完毕。

李广利家族后来也是被汉武帝分两次诛灭干净。

帝王将相的舞台上,经常有血淋淋的戏。




一般明月


先说一下龙城到底是什么?以及龙城在哪?

匈奴人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有三个关键性地点:单于王庭、龙(茏)城和蹛林。按《史记·匈奴列传》的说法:每到一年的开始,匈奴的各级首领们就会聚会与单于王庭,召开会议。到了每年的五月,他们将会大会龙城祭祀其祖先、天地和鬼神。到了秋天,马肥膘厚之时,匈奴人将大会蹛林,检阅人马牲畜。因此,单于王庭(分南北)、茏城和蹛林分别是匈奴的政治、礼仪和经济中心。

不过就跟单于王庭分南北一样,龙城也分南北,并且都在单于王庭附近。

漠北单于王庭根据考证,位于现在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市以北,燕然山(今杭爱山)与安侯水(鄂尔浑河)交汇处附近,而漠北龙城则应该位于哈拉和林市西北70公里的哈喇巴尔戛逊遗址,后来的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都曾将此地作为统治中心。

漠南单于王庭根据考证,位于阴山山脉之中,是匈奴人的最早政治中心,后世称其为“头曼城”或“单于台”,位于云中县西北四百二十里(宋代里),即今天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北200公里左右处。而南龙城的具体位置不可考,但应该在这附近。

至于“龙城飞将”里的龙城说的应该是南龙城,按《史记》记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击匈奴,至龙城,斩首虏数百。虽然这次作战战果不算很大,但却是汉初以来,汉军对匈奴人的第一次战略进攻胜利,是之后一系列辉煌胜利的起点。

之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龙城飞将”说的是李广,因为《史记》记载,匈奴称其位“汉之飞将军”。


不过,虽然元光五年的那次出击李广也参加了,但他是从雁门关出兵,而且被匈奴人打得大败,自己还被活捉,最后靠着神箭技艺才逃脱,根本没到达龙城。

所以,现在有观点认为,“龙城飞将”其实指的是卫青。毕竟是卫青在龙城取得了胜利,而不是李广。


对于这个问题,要结合后面那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之前考证了,匈奴的漠南单于王庭就在阴山当中,所以,这句应该指的是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动,彻底把匈奴势力赶出阴山山脉、史称“幕南无王庭”的漠北之战。也就是在此战中,李广再次迷路,没赶上会战,然后面对卫青派来的人的责问,“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杀了。

综合这两句诗来看,杀到龙城的是卫青,被称为飞将的是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是卫青与霍去病。至于“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每个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得出不同的判断。也有比较中庸的说法认为“龙城飞将”说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汉代的那些名将群体。

个人认为,古人做诗的时候追求的是意境与押韵,未必符合真正的史实。所以跟古诗较真,有时候容易得不偿失的。


冷兵器研究所


关于飞将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艰苦和残酷。

在这里,飞将军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也有人说,飞将是指卫青。其实,不管是指谁,总之,飞将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大英雄,在当时对巩固我国的边防起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龙城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卷五中、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作此改动呢?阎若球《潜邱札记》卷二中作了解释,他认为,据《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呼日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书》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元光六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唐初颜师古注曰,“笼”读音与“龙”同,“笼城”就是“龙城”。可见,这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因此,有人认为,王安石改“龙城”为“卢城”,是“疑出臆改”,而“阎氏之说,似是而非,不可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是将“卢龙县”三字挖心换尾,凑成“卢城”而已。

在多数唐诗集中,如《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选》、《万首唐人绝句七言》、《唐诗品汇》等,均作“但使龙城飞将在”。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在对此句的校记中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张际在《“龙城”考》(见《河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中却认为,据《汉书》、《史记》等多处记载,可知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并统称为“龙城”。这地名在汉代史籍中往往是音译词,分别被写成“龙城”、“笼城”、“芜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龙城”就是“卢城”。自西汉初年起,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只得采取了容忍的态度,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感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行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来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据《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和《汉书·严安传》记载,严安在汉军反击匈奴之前的上书中曾有:“深入匈奴,婚其龙城”之语,可知在汉人心中,“龙城”又是敌人大本营的代名词。李广“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汉书·李广传》)他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棵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汉军战匈奴先后有7次大捷,涉及地名20余处,王昌龄所以选取“龙城”一词,还因为出于此诗音律的需要,无论从诗中的正格和变格来看,“龙城”处的两字均应用平声,“龙城”两字正是平声,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清朝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认为,《晋书·张轨传》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城长七里,宽三里,地有龙形,故日龙城”。根据此说,“龙城”就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1979年中华书局在重印此集时收取了此说。

扑朔迷离的“龙城”,它究竟今何在?揭开此谜,无疑将使这首千古名句增辉添彩。


訚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龙城飞将单指李广,因为“龙城”是李广练兵的地方,在唐代称为卢龙城,而《出塞》一诗正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做。

因此,龙城具体在哪里,也就存在争议。

如果是按照第一种说法,那么龙城即是指《汉书˙匈奴传上》:“五月,大会龙城。”其地在今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如果按照第二种说法,李广的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尹禾


李广,飞将军


黄邪0121


龙城故址在今天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卫青直捣龙城,龙城当时是匈奴王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经被扣压在此,卫青的这次直捣龙城意义无比重大,这是汉朝首次取得辉煌战果,李广一生其实都没啥战果,他驻守地方在山西和东北一带,离阴山很远,阴山在朔方城一带,卫青当时采用迂回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占领朔方城,随之汉武帝设了朔方郡,大致是现在的内蒙古河套以及鄂尔多斯地区,朔方城是阴山一带汉族和匈奴往来重要通道,所以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你们匈奴人过阴山来作威作福,所以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

但个人更想把这个飞将理解为那个时代的各个英雄,包含霍去病,王昌龄觉得只要这些飞将英雄在,就没胡马啥事,王昌龄是边塞诗领军人物,他是无比感怀边塞多么需要多几个飞将来保家卫国,他这首出塞是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大气磅礴,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时间和空间交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后两句又有文化上深厚渊源,典型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所以此诗包罗万象时空人物交错,无愧于全唐七绝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