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 “ 壁画中《水月》堪称为观音像之最,特别是观音的薄纱披肩,“远看轻薄、欲隐欲现,近看会发现这些都是极为细密的线条勾画成的网,而在披纱上面还有六棱形的花瓣。”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郭沫若意外发现壁画

1956年,法海寺走进了另外一位名人郭沫若,当时,北京修建永定河引水渠工程,这个工程就在法海寺山脚下,就在引水工程即将完工之际,位于模式口的隧道洞口发生了塌方。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事故发生后,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和全国人大代表郭沫若来到工地视察、慰问,塌方的洞口在翠微山脚下,距离法海寺一步之遥。郭沫若看到山上有一处寺院,便欣然前往。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此时的法海寺,正用作北京九中的男生宿舍,北京九中是1952年迁到承恩寺的,法海寺则成为男生宿舍。

学校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不准学生随意进入大殿。为了保护壁画,特意用荆条编制成护板放在壁画前面,避免壁画受损。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当时九中看管寺院的宿舍管理员吴效鲁为郭沫若打开了大雄宝殿的殿门,请他参观殿内的壁画。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尽管殿内的光线暗淡,墙内布满尘土,但这位著名的文物专家一眼就看出了壁画的价值,他认为,法海寺壁画是与敦煌石窟、芮城永乐宫壁画一样宝贵的艺术珍品,应该妥善保护。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临走的时候,郭沫若握住吴效鲁的手,认真叮嘱说:“这里的壁画很好,希望你能好好看管。”郭沫若的一番话,让吴效鲁觉得自己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并下决心一定要保护好壁画。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郭沫若回到单位后,很快就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保护法海寺壁画的意见,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明 · 法海寺壁画《水月》解读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法海寺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一支古建队进驻法海寺,对法海寺壁画的大殿进行修缮,并安装了避雷设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