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唐楷的认识,大多数停留在唐碑上。你知道真正的唐楷是什么样的吗?

子衿书法


唐楷,简单的说就是楷书发展至唐代的艺术成果,也是楷书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颠覆。

对于我们现在的历史爱好者而言,唐楷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只是在当今的书法潮流之中,唐楷并没有太多优势,其书法理念与现代人的书法审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唐楷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唐楷并非完全“死板”,其内涵十分丰富,对书法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唐楷从总体来看,有着鲜明的特点——方正统一。

流传至今的唐楷作品,其实也是风格迥异的。

对于每位唐代书法大神来说,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例如:欧体峻拔刚劲、虞书温蕴雅致、诸书清劲舒宕、颜体丰厚郁勃、柳体硬朗劲健等。

单看某位大师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其表达出的思想情绪都是有所不同的。

其中最特别、也是最具情感特色的,当属颜真卿的“屋漏痕”。



老颜也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书法大家,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受过战火的洗礼。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在方正之中,感受到从容淡定、大气洒脱之感。

颜真卿将篆籀笔法和充满张力的“屋漏痕”意想与楷书完美结合。



其作品郁勃大气、雄浑刚健、端庄平正,这也体现了儒学对其个人风格的影响。

这也让楷书走向了对称、平衡、端庄、大气的颠峰。

当然,还有另外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大人物——柳公权。

他在颜体的基础上,更是以“心正则笔正”的思想将其书法技艺更加精细化、标准化,也让唐楷有了另一种味道。



唐代书法理论十分完善,对其笔法、结字法都存在严格的要求。

这也让唐楷一直都在保持平衡、对称等理想审美特点。

这种理性审美观点,其实是对秦小篆和汉隶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可以说几乎达到了理想审美的极致。

因此,后人很难在唐楷基础上加以突破和发展。

笔者的话

对于历史而言,我们很难公正地评价某个时期审美标准。

对待唐楷也是如此,尽管它极少出现在现代书法展览之中,相比于其他历史阶段的楷书也略显“呆板”。

但它依然拥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以及自身的艺术价值。



我们今天去学习楷书,完全没必要拘泥于一家,或者指定要推崇某一家。

更多地应该是从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的角度去鉴赏和学习。


读书不孬


当前书法界有一种压倒多数的论调认为,作为“铭石书”的楷书大致分为魏碑和唐楷,而魏碑要胜于唐楷。这种认识直接影响着当前楷书的创作以及国展中楷书的风格取向。书法界津津乐道于魏碑体的非凡魅力;同时,他们对唐楷在当下的遭遇又表示出极大同情,信誓旦旦地表态,要激活唐楷。他们采取的妙法是,用魏碑来激活唐楷,让唐楷魏碑化。

其实,楷书固然有魏碑体与隋唐楷体的区分,但是这区分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并不是说以杨隋取代宇文周为分界线,在这之前都叫魏碑体,在这之后都叫隋唐楷体。在魏碑时代,有一些墓志的书法与隋唐楷书并无二致;在唐代,有一些碑志的书法与魏碑体几乎一样。大家知道,书法风格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

可以这样说,楷书兴起于汉魏六朝之际,它经历了由汉末到三国、西晋,由拓跋魏到隋初,然后又进入隋唐这一段历程,一步一步,经历了一个由萌芽、产生、发展,一直到唐代楷书高潮的历程。

魏碑是唐楷的源头。魏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魏碑体不断雅化的进程。它的雅化实际上是与南朝以“二王”为代表的书风的不断靠拢、融合的过程。那么,魏碑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它的源头实际上是钟繇的“铭石书”。钟书三体之一的“铭石书”,实际上是“八分隶书”,因为这种字体庄重典雅,专门用作刻碑字体。北朝书法就是沿着钟繇“铭石书”的方向演进的。那么,作为“八分隶书”的铭石书怎么会转变为楷书体呢?这个转变的关键所在,就是“铭石书”在不断地吸收南朝“二王”新体书风的特点而发生渐变。隋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南北两地的书法精英们一同汇聚在长安城里,从而,魏碑完成了“二王”化的历史任务。于是,我们发现,当代书法家所追求的碑帖融合,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做过了,并由此形成了唐楷。魏碑的身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唐楷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唐代书法分期也像唐诗一样,有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一般的唐代书法分期是将盛唐与中唐并列起来一起讲述的,因而,对唐代的书法就分为初唐,盛、中唐,晚唐三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书法家,初唐是欧阳询,盛、中唐是颜真卿,晚唐是柳公权。

初唐的楷书是“书贵瘦硬方通神”。初唐的书法家大多数是由隋入唐,继承了隋代书法风格,又接受唐太宗崇尚王羲之的倡导,融合了北周杨隋魏碑体铭石书的风格与南朝“二王”遒媚书风,最终形成了初唐“瘦硬遒媚”的书法风格。“初唐四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在隋朝度过的,入唐时已成垂垂老者,他们学习书法并形成风格的时候都是在隋朝。

欧阳询写过的碑文很多,据记载有数十件,流传至今的有《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碑》、《虞恭公碑》,还有昭陵出土的《文德皇后残碑》。关于欧阳询的书法来历,《旧唐书·欧阳询传》记载:“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的,而唐代人窦眾在唐代撰写的《述书赋》中则认为,欧阳询的书法出自北朝书法家刘珉。刘珉是北齐人,刘珉的书法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既然是北齐人,就应该属于魏碑系统。抛开这些记载不说,看欧阳询的书法,也不难看出,欧阳询书法与魏碑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皇甫诞碑》、墨迹本《卜商帖》都接近魏碑。而他的儿子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也是接近魏碑。如今看到许多出土的隋代墓志,发现这些墓志的字体都特别像欧阳询所书。综合出土的隋代碑石墓志书法,我们不难看出,隋代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在写这种字体,而写得最好的就是欧阳询,所以欧体字很可能不是欧阳询独创。

至于号称唐代书法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他的书法应该是受到过欧阳询的影响。据记载,隋代时,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就和欧阳询在一个单位上班,并一同参加了《魏书》的修撰,而且都同李渊关系不错。文献记载褚遂良的书法来自于虞世南与王羲之,俨然是江左风流。但这其实是靠不住的。

褚遂良的书法,也是从魏碑一脉而来的。这是有证据的,褚遂良的两件早期碑刻《伊阙佛龛碑》与《孟法师碑》,都是北周与北齐书风,正接近于欧体。而且,褚遂良后期所书的《同州圣教序》,也是接近北齐、北周和杨隋书风的。

至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初唐楷书,是在隋代楷书的基础上,不断精细化,并与“二王”书风相融合产生的,它和魏碑体是一脉相承的“铭石书”体。而同为褚遂良后期所书的《慈恩圣教序》,瘦硬之外,委婉灵动,透露出丰腴之致,却是开启盛唐颜体书风之先河。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对初唐楷书的最著名的评论。说这话时,已是中唐的大历年,初唐楷书的遒媚风范已成昨日黄花,正是颜真卿们肥硕的盛唐书风横行无忌的时代。

盛、中唐书法以颜真卿为代表。颜真卿楷书,一般认为是褚遂良书法的继承与发展,论者凿凿,此不再述。其实,颜真卿体的出现也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因为初唐瘦硬的书法刻在石头上经不起风化,很快就漫漶不清了。颜真卿于是就大书深刻,据他说是“臣据擘窠大书”。擘窠就是刻划在石碑上的方格,每格写一个字,颜真卿是占满格子写大字,然后深刻,这样就经得起风化,这样就形成了字距行距很小的一个格局。

我们知道,唐代人写字普遍用小笔,小笔写很粗大的字,自然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不得不增加了装饰性的用笔,比如蚕头,燕尾,篆籀式浑圆的线条。短而硬的笔毫在出锋和踢挑时,自然会形成一个小缺口,同时也具有装饰意味,这就产生了颜体特有的钩法和捺脚,于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更富于装饰意味的、气魄雄伟壮美的、不易被风化破坏的铭石书体诞生了,这正是颜真卿诸碑的伟大所在。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也直接影响了中晚唐的书风走向,催生了一代大家柳公权。在书史上,颜柳并称,犹如一体。明代王世贞说,书法上颜真卿是柳公权鼻祖。

柳公权,是彻彻底底的陕西耀县人。他长期在大明宫上班,经历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宣宗、唐武宗、唐懿宗六朝,据《旧唐书·柳公绰传》记载,当时王公大臣家的碑石,如果不是柳公权写的,人们就认为是不孝。柳公权写过的碑很多,有《符璘碑》、《回元观钟楼铭》、《李晟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刘沔碑》、《魏先庙碑》、《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贾岛碑》等,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楷书受欧阳询和颜真卿的影响。

可以看出,柳公权早期楷书如《金刚经刻石》、《符璘碑》、《李晟碑》受欧阳询影响,字距行距也稍宽,钩法捺脚同初唐一致;到《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时就如同颜真卿了,字距行距缩小,钩法,捺脚都有了缺口,笔画更粗了,刻痕也更深了;但是,后期的《复东林寺碑》字形却复归痩硬,字距行距也复归宽绰。同时代类似柳体的碑刻也很多,如僧无可的《寂照和尚碑》,裴休的《圭峰定慧禅师碑》,至于出土的墓志、经幢,这类字体层次不穷。

和初唐书风不同的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作为一种新样式的“铭石书”已经彻底摆脱了南北朝书风的束缚。唐代楷书,其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风格演变是十分巨大的,由瘦硬变肥硕,然后再回归瘦硬,但已经决然不同于初唐式的瘦硬。“二王”的体系与魏碑的余脉,至盛中晚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后世将颜真卿,柳公权并称颜柳,体现了他们在风格取向上的一致性。然而,柳公权最初的碑刻如《符璘碑》、《李晟碑》字距行距较大,字体瘦硬,类似于初唐。中期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字距行距变小,字划粗壮,类似于颜真卿,晚年书的碑《复东林寺碑》、《魏先庙碑》、《高元裕碑》,字距行距变大了,字体又回归瘦硬,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它表明了柳公权在经历了与颜真卿的融合之后,又向晋韵、初唐风格回归。唐楷到柳公权这里,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用笔和结构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柳公权之后,真正能开宗立派的楷书大家已经没有了。

唐代是诗歌艺术的巅峰,同样也是唐楷艺术的巅峰。认为唐楷不及魏碑,都是有意或无意的一家之言。不管是在书家的数量和影响力上,还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抑或是整个时代的文化发达程度上、时代的书论研究成果上,魏碑都不能尚焉。

除去魏碑在趣味上能让清季以来的书家有所借鉴外,它带给书法的只有破坏。纵观历史,书风之粗陋,莫甚于当代。至于说魏碑较唐楷有力,唐楷岂无力乎?









易经天星风水古晓华


钢劲而又灵秀的唐楷才是唐代楷书的颠峰

请隆重推荐,唐高祖,之万贵妃侄儿、万宣道,墓志铭,志拓,书法,钢劲中,透着灵秀。

文中一金句更美,不以居高易其志,不以荣辱累其神,行在言前,物在身后。

堪比,五百年后,范仲淹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拓片可交流欣赏








义信斋汉画像艺术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南Pino山0715


书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发展到唐代的时候,随着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国力空前的强盛,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又加上唐朝的几位皇帝,尤其是唐太宗,非常爱好书法,大力提倡书法艺术。延续了历代的以书为教、以书取士、立书学博士的传统,专立书学,开宏文馆、崇文馆培养大批高级书法人才。于是整个社会学习书法蔚然成风,书法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进入了群星璀璨的的鼎盛时期。其中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楷书大家。唐楷唐代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标志性的成就之一便是“唐楷”的形成。自唐楷形成以后,书法学习者一直视之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在当代书坛,大约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或多或少地经过一个学习唐楷的阶段。
唐诗与唐楷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对耀眼的奇葩。唐诗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辉煌,它与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标志。《全唐诗》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余人,大家辈出,风神万种。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孔雀寨子


个人感觉,唐楷是隋唐以来的楷书统称,由于距今年代疏远,墨迹较少,但有大量碑刻传世,尤其以颜柳为主,而二人书法也多以碑刻传世为主,所以可以说唐楷是停留在碑上的,依照碑刻问世的。

我们可以说唐楷是从魏碑中北碑转换过来的,是衍生的产物,有的隋朝前的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和唐楷也很像的

唐楷代表作还是要说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南海一舟


楷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随着科举在唐代的制度化,善楷书成为“身、言、书、判”的四条选士标准之一,楷书也随着社会需要的背景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地法备体严.楷书是唐朝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之一,因而文人士子必须掌握楷书的书写技艺。隋唐时期出现的知名楷书家有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留给后人的丰碑巨制,堪为后代楷书的典范之作,也正是他们的实践铸就了中国楷书发展的巅峰。

魏碑是唐楷的源头。魏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魏碑体不断雅化的进程。它的雅化实际上是与南朝以“二王”为代表的书风的不断靠拢、融合的过程。那么,魏碑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它的源头实际上是钟繇的“铭石书”。钟书三体之一的“铭石书”,实际上是“八分隶书”,因为这种字体庄重典雅,专门用作刻碑字体。北朝书法就是沿着钟繇“铭石书”的方向演进的。那么,作为“八分隶书”的铭石书怎么会转变为楷书体呢?这个转变的关键所在,就是“铭石书”在不断地吸收南朝“二王”新体书风的特点而发生渐变。隋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南北两地的书法精英们一同汇聚在长安城里,从而,魏碑完成了“二王”化的历史任务。于是,我们发现,当代书法家所追求的碑帖融合,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做过了,并由此形成了唐楷。魏碑的身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唐楷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漫谈欧洲EuropeTalk


自书告身


武松醉打酱油


唐楷发展的成熟期是唐代,唐代四大家是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在楷书上的成就相当高


浸墨堂


心正则笔正,本心良知为心,本心本正,正心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