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咸豐臨死之前,其實已經動了要除掉慈禧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

龍喬珍


咸豐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成為繼嘉慶以來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豐是在此處縱慾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過得也並不輕鬆,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兒子載淳謀劃,如果說想要殺掉慈禧,恐怕是沒這個精力了。



生後之事的安排

載淳是咸豐皇帝僅有的一個兒子,他死後必將由這個兒子來繼承皇位,但是載淳此時畢竟才6歲,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要他單獨扛起這個千斤重擔是不可能了,必須給他設立一個輔政大臣協助他處理政務。久思之下咸豐覺得單獨讓肅順、慈禧、慈安、奕訢他們誰來幫助小皇帝攝政都不妥。




首先,肅順、慈禧權力慾太重,由他們來輔政必定會導致大權旁落,兒子將來萬一到了年齡想要親政都會是個難題;其次,慈安又是個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個擺設;最後,奕訢和自己關係並不好,如果把兒子和江山一併交給他,萬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個多爾袞之類的角色。

幾經苦思冥想,咸豐皇帝終於思得一記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處理國政,再給慈禧、慈安她們一人一個圖章(同道堂、御賞)用以牽制八大臣。咸豐規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擬旨辦事,必須經過慈禧、慈安的同意,因為只有她們倆同時把手中的圖章在上面蓋上,旨意才能生效並下發執行,做完這一系列的安排之後,咸豐放心地閉上了眼睛。

結果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乎他的意料,他哪裡想的到自己死後僅僅十多天,兩宮皇太后就聯合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擊敗八大臣,奪回了皇權,將咸豐臨終前確立的權力運行體制擊得粉碎,慈禧也由此開始了她對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由上述可知,咸豐想過要殺掉慈禧的說法是不值一駁的,如果他真的有這個心思,哪裡還會給他這個同道堂的圖章,賦予她制衡顧命八大臣的重任呢?這種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後人看不慣慈禧的所作所為而憑空捏造出來的。這在野史中雖然有相關描述,但是依據難尋,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際,甚至還有乾隆皇帝是漢人的流言,都只不過是大家對滿清統治不滿的一種發洩罷了。

弒殺慈禧一說

  • 肅順進言

這個版本講的是咸豐在承德行宮快不行了的時候,肅順見皇帝病情日篤,且他唯一的兒子載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豐一旦撒手人寰,慈禧會越俎代庖染指朝政,於是他建議咸豐帝快刀斬亂麻,仿照漢武帝賜死太子之母鉤弋夫人的辦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貴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後患無窮。


但是咸豐可憐她畢竟服侍了自己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又為自己產下獨子,實在狠不下這個心來下手,於是拒絕了肅順。但是好像這件事的保密工作沒做好,後來意外被慈禧聽到了蛛絲馬跡,她也由此記恨肅順,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這個版本則講的是咸豐在彌留之際就已經發現懿貴妃(慈禧)對朝政的過分熱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卻又生性懦弱壓制不住她,咸豐生怕自己死後慈禧母憑子貴當上太后,身份尊貴無人可制。再加上她對權利的過分追求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呂后一樣的人物,壞了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於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給慈安,如果慈禧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則罷,如若不然就拿出這道旨意直接處死她!


“吾受先皇帝遺詔,本應翦除,顧念爾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爾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終不能以私情廢公義。”——《十葉野聞》

到了光緒年間,慈安有一次不經意地看到慈禧與一個戲子的不檢點行為,有逾禮制,讓本來性格溫柔沉穩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話音剛過,這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寡婦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場,然後慈安就下令賜死了那個戲子。此事過後,慈安見慈禧行為收斂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縱,於是就毀掉了密旨,以示對慈禧這個妹妹的信任。萬不料此舉卻讓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對慈安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的慈禧再無顧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飲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觀想法如何,歷史都已經發生了,成了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如若可以重來,我想咸豐也不敢再寵幸慈禧,相反會直接賜她三尺白綾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結了這個毒婦的性命。


棍哥觀史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死於熱河行宮!

據說,咸豐皇帝臨死前,已經動了除去慈禧這個後患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真相就是,咸豐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機會早就喪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漸豐,黨羽眾多,臨死前再動殺機,為時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殺心,只是未付諸於實質,成功不成功另說,我們單看咸豐皇帝為什麼沒有具體實施的原因吧!

一,咸豐和慈禧這對夫妻還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因此雖然早有殺意,但是遲遲未動

咸豐二年,17歲的慈禧少女初長成,亭亭玉立,美貌絕倫,而正是這一年,皇太后為咸豐帝全國海選秀女,正巧又被選中,憑藉著美貌和家族優勢,被封為蘭貴人。顯然,僅僅是貴人的頭銜遠遠滿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權利的慾望加上後宮的紛爭使年輕的慈禧心裡明白,要想再後宮站穩腳跟,必須手上有權,必須籠絡住皇帝這個靠山,就這樣,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運氣,一步步的套住了咸豐,並且得到了咸豐的寵信寵愛,短短五年之內,提升為懿貴妃。

有兩段描述可以說明咸豐對慈禧的寵愛:

《十葉野聞》記載了咸豐帝迷戀那拉氏的情景:“當文宗(咸豐帝)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

《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彷彿似之”。

二,慈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善於揣摩,而且,幫咸豐分擔了很多政務上的事。

年輕的慈禧能這麼快得到咸豐皇帝的寵信信任,單單靠著美貌,靠著些許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慈禧更多的依靠著自身的能力,聰明才智加上運氣,以及咸豐皇帝的信任,才漸漸走上政治舞臺,從起初的枕邊建議開始,再到咸豐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機而斷,權利越來越大。

再看看兩篇描述說明慈禧的權利政治慾望:

《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懿貴妃)過去曾為先帝整理過奏摺。”

《慈福傳信錄》說:“迨武漢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後(慈禧)窺狀漸思盜柄,時於上前道政事。”

三,咸豐臨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帝

咸豐在臨死前,為了讓自己兒子順利登位,也為了挾制慈禧的權限,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新帝,同時挾制慈禧的權限,正因為太相信八位顧命大臣的能力,因此,雖然臨死前有殺念,但是還是顧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殺手。

要說咸豐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預政事這個事祖訓,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預政事已經習以為常,況且夫妻一場十幾年,咸豐怎麼會不知道慈禧的為人,或許各種原因吧,咸豐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賴於慈禧,夫妻兩人卻確實有感情基礎,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權利熏天時,未掌握最佳時機誅殺,而是拖到了臨死前,即便臨死前有了殺念,或許已經不是最佳時機。終於,咸豐皇帝的擔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後,慈禧便聯合了恭親王奕訢,成功發動了政變,一舉誅殺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奪去了清朝的政權,垂簾聽政!


唯戀無名


咸豐作為滿清帝國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其一生命運多舛。

未滿十歲母親病逝,長大之後,歷盡艱辛萬苦終於問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傳給他的天下,並非太平盛世,而是內憂外患,隨時有傾覆之險的帝國。

本就資質平庸的咸豐皇帝,根本無力應對日趨艱難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為中興之主,正因為能力與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豐內心極度的痛苦,為了麻痺自己,貴為天子的咸豐,染上了毒癮,又夜夜縱慾無度。

毫無節制的鴉片和美色,令本就身體羸弱的咸豐皇帝,年僅三十歲便病入膏肓,受咸豐體質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經年過三十歲的咸豐皇帝,僅生育了一兒一女。

被英法聯軍給攆到熱河的咸豐,在彌留之際,把皇位傳給了他唯一的兒子載淳,但載淳只有六歲,根本無法佐理朝政,所以咸豐皇帝開始了他臨終之際的最大一場權利佈局。



咸豐為了將來兒子載淳能夠順利的親政,不至於出現類似於呂后或者鰲拜專權欺君的現象,其將皇權一分為三,首先是軍國大事交於肅順等八人來共同處置,是為顧命八大臣,為此咸豐親書了“顧命大臣”四個字賜予他們。

其次是賜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賞”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載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於載淳年幼,該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載淳親政之前,但凡軍國大事的頒行,必須由這三枚印章同時刊上,方為有效。咸豐做此安排,可謂是煞費苦心,若他們真的能按照咸豐的遺願行事,則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為咸豐的心腹之臣,肅順深知慈禧絕非等閒之輩,非常擔心咸豐龍馭賓天之後,慈禧憑藉皇帝生母的身份,成為第二個呂后,所以再三的向咸豐進言,希望他能像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一樣處置了慈禧。

咸豐不是漢武帝,他沒有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偉略,當然不可能像漢武帝一樣殺伐果斷,所以他沒有聽從肅順之言處死慈禧亦屬正常,這也使得咸豐駕崩沒幾天,其若精心佈置的權利格局,便被慈禧與恭親王奕忻給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豐歲不是漢武帝,但慈禧卻是第二個呂后,甚至比呂后還要厲害,自咸豐龍馭賓天之後,其執掌大清帝國的最高權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是窮盡大清之所有,來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說起慈禧太后可謂是人人都咬牙切齒,清朝後期若不是慈禧獨攬大權,貪權享樂,又怎麼會讓我們中國的歷史一直停滯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子掌權,而慈禧乃是咸豐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豐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經是風雨飄搖,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謀反作亂,這就讓咸豐帝極為頭疼,整日沉迷於酒色,尋歡作樂,咸豐帝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權力便漸漸的偏向於慈禧一方。自此之後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漸漸的享受到了權力的誘惑,自然是無法放手的,所以咸豐皇帝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廢皇帝”。



那咸豐皇帝為何要拉慈禧殉葬?

當時雖然說咸豐皇帝已經沒有了實權,可是名義之上還依然是一個皇帝,所以當時還是有大臣避開了慈禧秘密的覲見了咸豐,向他訴說慈禧的野心,並闡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會成為歷史上的第二個武則天,咸豐皇帝深知這種危害極大,每天大煙為伴的咸豐皇帝也相當的苦惱。甚至曾經想過將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豐皇帝雖然有想法卻不能付諸於行動,慈禧當時的權力早已遠遠的超過了咸豐,更何況慈禧對權力的嚮往也是遠遠的大於了親情,後來慈禧畏於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一個傀儡皇帝,最終掌握了清朝的大權。



雖然慈禧對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得承認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貪圖享樂,貪戀權力,慈禧也許還是一個治國的好手。


司徒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肅順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腸毒辣且無知無見識。

他認為如果同治皇帝繼位,因為年齡很小,一定會讓慈禧實際操縱權力。

而肅順他們雖然是顧命大臣,畢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對抗。

所以肅順建議咸豐將慈禧殺掉,以絕後患,防止國家大權被這種女人控制。

但咸豐猶豫後,拒絕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豐對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豐一生只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其中女兒生下來就夭折,只剩下一個兒子同治。

而這個兒子,就是慈禧生的。

這說明,咸豐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較多的,客觀說明了當年慈禧是很受寵的。

人家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咸豐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當年又沒有什麼大的過錯,咸豐難以隨便將她殺掉。

第二,咸豐認為慈禧的威脅不大。

大家注意,咸豐採用了一個權力分散的制度。

具體議事由顧命大臣負責,但最終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豐看來,顧命大臣實際上在處理政務,掌握大權。而如果他們要對付慈禧、慈安,後者又可以通過最終決定權制約他們。

這樣一來,他們互相牽制,還必須互相依賴。

顧命大臣必須一定程度考慮太后們的意見,不然決策無法生效。

而太后們沒有什麼政治、軍事能力,具體的事情要靠顧命大臣處理。

咸豐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豐剛剛死,慈禧就趁著顧命大臣尚且沒有掌握朝政、扶持黨羽的時候,聯合鬼子六奕訢等人,發動政變。

幹掉顧命大臣以後,由奕訢等盟友代替他們做具體政務,稍後又把奕訢幹掉,把權力徹底掌握在手中。

在這種政治佈局下,顧命大臣就沒有實際的意義,被殺了也就殺了。


薩沙


咸豐號稱歷史上“四無”皇帝,即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無遠見。

“四無”高度概括了咸豐的一生,可謂實至名歸。這在他臨終前欲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一事體現的淋漓盡致。



“立子殺母”是漢武帝劉徹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劉徹晚年立小兒子劉弗陵為接班人,當時劉徹已經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兒子才6歲。劉弗陵的生母鉤戈夫人才26歲,正值壯年。漢武帝害怕自己死後鉤戈夫人亂政,在去世前把她殺了。

咸豐在臨時前也想把壯年(27歲)的慈禧殺死,咸豐治國本領沒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歲就被“刮骨鋼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時他和慈禧唯一的兒子同治才5歲。

臨死前咸豐想到“秦皇漢武”——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莊襄王34歲就掛了,留下年幼的兒子嬴政和年輕漂亮的老婆趙太后。





老爸死後,8歲的嬴政繼位,母親趙太后專權。她和假太監嫪毐通姦生下了兩個兒子,之後預謀篡奪嬴政的皇位,想讓私生子繼位。

秦始皇親政後,用雷霆手段處死了趙太后和嫪毐的兩個兒子,誅殺嫪毐,隨後把母親關進了冷宮。

前車之鑑,莊襄王沒有殺趙太后,引出了許多麻煩,而漢武帝就高明多了,臨死前殺了鉤戈夫人,為兒子劉弗陵掃清了障礙。

咸豐心想:“自己的兒子同治沒有秦始皇和劉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漢武帝殺死慈禧,也為兒子掃清障礙。

歷史告訴我們咸豐沒有殺死慈禧,否則也就沒有慈禧當權47年的歷史了。咸豐當初為何改變主意沒殺慈禧呢?

一、咸豐大道理都懂,但在關鍵時候下不了手。慈禧是個冷靜而有謀略的女人,可以說把咸豐玩弄於股掌之上。

在咸豐病重期間,慈禧衣不解帶,頭不枕蓆伺候在他的身邊,目的就是感動咸豐。

只要熬死了咸豐,剩下的就是自己說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寬厚,沒有主見也沒有野心,對自己構不成威脅。



咸豐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樣子,想起過往甜蜜生活,慈禧為他疊紙飛機,疊小老鼠,頤和園“天地一春”的情景歷歷在目……

咸豐不禁心生愛憐,始終下不了殺慈禧的決心。假如皇宮評選最佳表演獎,慈禧當仁不讓。

二、咸豐在10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沒人疼,沒人關愛。

想到自己的身世,聯想自己5歲的兒子同治,如果殺了慈禧,我兒子的命運重蹈我的覆轍,我受了苦,難道還要我的兒子受苦嗎?

咸豐心軟了,於是放過了慈禧。

三、咸豐沒有殺慈禧,但在隨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為兒子保駕護航。他偷偷寫了一封詔書交給慈安皇后,內容是:“假如慈禧專權,皇后持詔書誅殺慈禧”。

可以說這份詔書,是懸在慈禧頭上的一把利劍。

接下來咸豐選擇了八位股肱之臣來輔佐兒子,這就是歷史上的“顧命八大臣”。為了以示莊重和正統,“顧命大臣”四個字是咸豐的御筆硃批。


為了平衡權臣和帝后之間的關係,咸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載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當顧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後,必須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則等同一張廢紙。

我感嘆咸豐考慮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約,誰也不能專權。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咸豐溘然長逝,終年31歲。

歷史告訴我們,咸豐看似完美的佈局,當慈禧把咸豐屍體從避暑山莊運回北京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擊破和顛覆了這一切:顧命八大臣或被誅殺或被下獄,慈安手中的詔書被慈禧騙皇后燒了,慈禧掃清了一切障礙,從此開始了她成為大清無冕女皇的歷史。


秉燭讀春秋


庚申之變後,咸豐帝逃往承德。皇帝離京,不比平常人出門,牽一髮而動全身,於天下影響巨大,既然到了承德,也就既來之則安之,必定要風風光光回京,才不至於失了皇家面子,加上咸豐身體素來不佳,這時更是惡化,承受不了連續顛簸,所以就在承德暫且安頓了下來。

在咸豐皇帝在世時,慈禧還不是慈禧,只是個懿貴妃,也並不算得寵,咸豐最敬愛的是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日後的慈安太后,其次是麗貴人他他拉氏,只是她們肚子不爭氣,皇后沒有子嗣,麗貴人僅生一女,只有懿嬪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載淳,母以子貴,連升幾級晉封懿貴妃。

咸豐皇帝雖然只有三十出頭,卻因為縱情聲色,早早就掏空了身子,以至於處理政務,於他而言成了一件苦差事,這時候天下又是烽煙四起,太平天國之外,捻軍又起,半壁江山糜爛,處理每天的軍報對他而言就是件頭疼的事。

於是,他就把一些不那麼重要的,無需經過軍機大臣擬議的摺子挑出來,給懿貴妃批覆。而他自己,則多半到東暖閣由麗妃伺候休息。

為什麼是懿貴妃呢,因為這些奏摺,即使皇帝本人批覆,也不過是拿硃筆寫幾句重複的話,比如“知道了”“依議”“該部議奏”等等,這樣簡單的話,精力不濟的咸豐實在懶得重複書寫,只要做個記號,敬事房的太監一樣可以完成。不過懿貴妃常伺候咸豐處理政務,又喜歡攬權,就逐漸把這個工作,攬到了自己手裡,作為學習處理政務的機會。

對皇帝來說,這些無關緊要的奏摺給誰批都是一樣,反正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寫上幾個字就行了,給太監和給懿貴妃沒有多大區別,所以也樂得省心。

對懿貴妃而言,這裡面當然還有其他意思。對於大清的皇位,她看得很清楚,以皇帝的身體情況,也許一年半載,最多不出三年,她今年才六歲的兒子——皇長子載淳,將會繼承大統,她必須幫助兒子治理天下。

對於這些,現在最得寵的大臣肅順更加清楚。

肅順瞭解懿貴妃對權力的渴求,她恃子而驕,居心叵測。皇后鈕祜祿氏忠厚老實,不大懂得搬弄權術,另一個得寵的麗妃則更是隻知道侍奉皇帝,其他事情一概不知,這兩人加起來都不是懿貴妃的對手,以自己如今的權勢,皇帝一旦賓天,皇子幼小,自己必定成為顧命大臣之首。懿貴妃和恭親王奕關係不錯,早就對自己大權獨攬深有意見,到時候這個懿貴妃,說不定會成為自己心上的一根刺,最好是要早日拔除。

自己的得寵,早就成了懿貴妃的眼中釘,兩人如今是死對頭,於是,他在與咸豐獨處時,常有意無意露出點由頭,務必使皇帝心生警惕。

對於懿貴妃,咸豐當然也明白,想到這一層,也常常悚然驚心,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一旦倒了下來,母以子貴,那就盡是懿貴妃的天下了。歷史上那些母后擅權的典故,在咸豐心裡清清楚楚,這大清的天下,是愛新覺羅的天下,不能平白送給葉赫那拉,如果有那麼一天,自己何以對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但對於咸豐來講,雖然對懿貴妃心懷警惕,有心效仿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典故,卻又終究無法行動,大致原因有:

一、懿貴妃畢竟對宗社有功。咸豐帝后宮人數眾多,卻只有她一人誕下皇子,這確實是件大功。

二、懿貴妃和肅順是死對頭。如果賜死了懿貴妃,自己一旦賓天,就無人可以制約得了肅順。要說造反,肅順當然不敢,但他也是個貪戀權力的人,如果像鰲拜那樣專權,恐怕對於今後的載淳也不是件好事,留著懿貴妃,後宮會有些話語權,能對大臣們有些制約。

三、從個人感情上考慮。懿貴妃眼前雖不算得寵,但也畢竟跟自己好過,伺候自己也算盡心盡力,加上兒子年紀幼小,如果生母被自己賜死,長大後難免留下陰影,恐怕不利於他。

四、從事後影響上考慮。懿貴妃雖然有愛權的苗頭,畢竟沒有什麼劣跡,僅憑揣測就將她賜死,實在有些殘忍。如果此事真的發生,那麼無論是王公宗室、朝中清流乃至天下百姓,都會有題目可以發揮,對自己如今只有害處沒有好處,從長遠看,也對自己聲譽有損。

從這些因素上考慮,咸豐雖然有過將懿貴妃賜死的念頭,卻只是一閃而過,終究沒有付諸行動。

為了制約懿貴妃,咸豐也做了預防,他交待肅順:

一、他預感到懿貴妃日後必定要與皇后爭權,要求肅順保護皇后,不能讓懿貴妃爬到皇后頭上去。

二、要防止懿貴妃弄權。自己死後,皇帝年幼,萬一有人大膽提出垂簾之制,要以本朝從來無此制度將其駁回。

三、安排顧命大臣。臨終前,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為帝。這八人其實就是肅順一人,惟其馬首是瞻,咸豐這樣做,當然也有他的考慮。如果顧命大臣彼此間再分派別,很可能為了爭權而發生內鬥,最終導致的結果還是強者勝出,其餘的,要麼歸附,要麼出局。而當今最強者,只有肅順,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依了肅順的心意,反正八人也就相當於他一人,對於政局穩定,反而更有利。

除了這些,咸豐臨終前,在病榻前召見皇后和懿貴妃,交待她們要和睦相處,特別交待懿貴妃要尊敬皇后,並且賜給她們一人一枚印章,皇后的印章是“御賞”,懿貴妃的印章是“同道堂”,這是兩枚私人印章,賜給懿貴妃的同道堂印更有深意,同道堂是鹹福宮的後殿,是咸豐給自己書齋取的名字,給她這枚印,正是要她與皇后志同道合、同心協力、撫養幼主。

咸豐沒想到的是,懿貴妃的能量如此之大,自己死後不過兩個月,辛酉政變就發生,八大臣或死或罪。開清朝祖制之先的垂簾聽政,由此開始。

至於慈禧日後的獨裁,那也是因為同治皇帝過早去世意外導致,當時兩宮太后確實已經歸政同治。慈禧的統治,有功有過,這就不是小院本文說的清楚了。


大案第一現場


在晚清時期,整個中國近代史都繞不開一個名字——慈禧。從咸豐帝熱河駕崩之後,這個女人就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正是她領著一幫漢族官員,維持了近五十年的清廷統治。


那她是如何走向權利巔峰的呢?

在清代,所有的八旗女子都有入宮侍奉皇帝的義務,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八旗女子都有資格入宮。這要經過“選秀女”這一制度的篩選。

選秀女分為兩種:一種是為皇帝選嬪妃或者給皇室子孫選正室,這要求在京現任一定官級以上的八旗家庭參加。參選秀女要求身家清白,品行端正。

另一種是給皇宮以及各王府挑選宮女,這種挑選規格要低級一些,由內務府在三旗的包衣人家中選擇,由於出身低微,只能做為皇室子孫的側室。

在1852年的一次選秀中,安徽寧池太廣道道臺惠徵的女兒“杏貞”被選進宮中,因其姿容豔麗、皮膚白皙、聲音婉轉引起了咸豐帝的注意,被封為“蘭貴人”。

在清代,後宮的嬪妃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分為皇貴妃、貴妃、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七個等級。

慈禧剛入宮的時候,被封為“貴人”,屬於第五個等級,品級地下,她當然不滿足自己的地位。

慈禧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咸豐帝的寵幸,她被安排在了“桐蔭深處”居住,很少能夠見到咸豐帝。

蘭貴人為了接近咸豐帝,花費重金買通了咸豐身邊的太監,摸清了咸豐帝的愛好。

有一天,當咸豐帝經過“桐蔭深處”時,蘭貴人早早在此等候,等到咸豐帝的身影遠遠出現的時候,蘭貴人緩緩唱起了小時候學會的江南小曲。


蘭貴人聲音特別好聽,加上小曲的旋律本身就婉轉動聽,居然有了“繞樑三日”的意境。咸豐帝立馬駐足凝聽,頓時興趣大起,決定留在此處,於是他見到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蘭貴人。

蘭貴人頻繁被召幸,在咸豐五年懷孕,六年生下咸豐帝的長子,也是唯一一個兒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咸豐帝非常高興,不僅賜蘭貴人孃家房屋田宅,還立馬晉升蘭貴人為懿貴妃。

懿貴妃深得咸豐寵幸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她比別的嬪妃稍稍有才華一些。

當別的嬪妃在刻意打扮的時候,還是蘭貴人的懿貴妃在用功讀書,此外,還學習了繪畫、書法等技藝,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顏柳歐趙,她都能略通一二。

懿貴妃的這一專長引起了咸豐的注意。咸豐才學平平,加上鴉片戰爭的內憂外患,政務繁忙,自然格外辛苦。這樣一來,咸豐吃不消了,這時她想到了懿貴妃。

最初的時候,咸豐只是讓懿貴妃處理一些請安、事務報告的摺子。嚐到甜頭的咸豐逐漸讓懿貴妃處理一些政務摺子,為避免後宮干政的嫌疑,咸豐口述,由懿貴妃謄寫。懿貴妃由此寫到了不少官場之道和帝王權術。

懿貴妃受到咸豐帝的重視,還因為她處事冷靜。

在太平天國步步逼近之時,懿貴妃建議咸豐帝拋棄滿漢之別,重用漢臣,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從此,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批漢臣受到重用,在抗擊太平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際,英法聯軍逼近天津大沽炮臺,咸豐帝和一幫嬪妃亂做一團,只有懿貴妃冷靜異常,她建議咸豐:事以至此,應速想對策才是應對之道,恭親王奕訢聰明決斷,又熟悉外情,陛下可宣他進殿商議對策。

當咸豐帝在肅順的慫恿下,逃亡熱河時,懿貴妃又提出反對意見:如果皇帝在北京,眾大臣就有主心骨,洋人也不敢恣意妄為。如果落荒而逃,對士氣是重大打擊,會讓百姓對朝廷產生輕視之心,後患無窮。

現在看來,這些舉動都是正確之舉。但是,在當時,懿貴妃的舉動已經引起了朝中大臣,尤其是肅順的不滿。以肅順、端華、載垣為首的守舊大臣絕不容忍朝堂之上出現一個女人的聲音。

咸豐帝似乎也感受到了這種危險:假如自己駕崩之後,憑藉登上皇位的兒子,懿貴妃更是無人可以壓制,於是他把壓制懿貴妃的重任交給了皇后。

在咸豐病危之時,咸豐帝把一封密詔給了皇后,告訴她如果懿貴妃恣意妄為,橫行不法,可以出示此詔書,以家法處置。

然而,自幼富貴之中長大的皇后怎麼能是懿貴妃的對手,咸豐帝一駕崩,皇后就把遺詔拿出來讓懿貴妃過目,懿貴妃看過之後,確實安分了一段時間,但是,由此產生的恨意讓皇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咸豐帝逃到熱河之後,終日飲酒作樂,終於一病不起。臨死之前的咸豐深知自己不在北京,留下遺孀弱子,必然引起政局動盪。為此他一方面任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八大顧命大臣;另一方面又賜予皇后鈕鈷祿氏一棵“御賞”圖章、懿貴妃一顆“同道堂”圖章。要求新君所有詔書要由八大臣擬定,兩宮太后蓋章之後才能生效。

咸豐這樣做,看似內外製約,達到了平衡,但是有一個致命漏洞。

咸豐帝當上皇帝之後,沒有給其他的阿哥們職務,咸豐帝逃走之後,留下了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九阿哥他們和恭親王奕訢在北京和洋人周旋,他們自然是不滿意。還有一批朝廷重臣,如軍機大臣文祥、直隸總督桂良,他們主張和洋人議和,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自然和眾阿哥們結成聯盟,勢力不遜於八大顧命大臣。

當這股勢力和懿貴妃結合之後,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1860年的八月初一,聽到咸豐帝駕崩的消息之後,恭親王奕訢來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以奔喪的理由見到了兩宮太后……

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得的柩運回北京,兩宮太后聲稱孤兒寡母,路上恐生事端,決定改走小道回京。肅順不放心,派人跟隨,誰知懿貴妃她們快馬加鞭,提前兩天趕回北京。而咸豐的靈柩由於大雨所致,道路泥濘,還在路上。

這就給了懿貴妃絕好的機會。

回到北京的懿貴妃,迅速和恭親王奕訢匯合,以新皇帝的名義擬旨將八位顧命大臣全部革職議罪,史稱“辛酉政變”。

這場政變之後,懿貴妃已經牢牢掌握住了這個帝國的統治權。


品讀春秋001


清末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歷經三朝,在同治、光緒兩朝把持朝堂數十年,將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清朝江山弄得更加千瘡百孔。相傳當年咸豐帝奕詝生前就覺得葉赫那拉氏不是省油的燈,將來必定生事,也曾動過殺心,但最終卻並沒有動手,留下了慈禧。

其實奕詝沒有動手也是出於無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奕詝逃往熱河,駕崩得倉促,當時清朝內憂外患不斷,而奕詝唯一的皇子載淳尚且年幼,若無輔佐實在難穩皇位。留下葉赫那拉氏一因情分,二因朝政平衡


歷朝歷代對於后妃干政,一直都非常忌憚,畢竟在古人看來這不是什麼好事。漢武帝時期與北魏時實行立子去母,明朝更嚴格約束后妃的出身與其母家的地位。不過,古代仍舊還是有許多后妃干政為禍的事發生,比如東漢外戚亂政、晉朝賈南風亂政等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本出身不高,咸豐朝入宮侍奉深受恩寵,更因生育了咸豐皇帝膝下唯一男嗣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載淳,而晉封懿貴妃,成為當時後宮地位僅次於正宮皇后鈕鈷祿氏的眾妃之首。奕詝流連春色,所以也向來身體不好,咸豐朝懿貴妃就打破規制,私下代皇帝批閱奏摺染指朝政,如當年唐高宗時,其皇后武則天一般


后妃染指朝政,歷朝都是個不小的問題,葉赫那拉氏有心思也有手段,剛開始咸豐帝奕詝只不過為了躲懶,也的確因為自己身子不行。而後雖也覺得不妥,但咸豐皇帝並沒有加以遏制,懿貴妃仍舊硃批在手。雖說奕詝的能力在清朝掌握實權的皇帝裡算不上傑出,但自恃卻不低,並不覺得懿貴妃能翻了天去

何況,兩人之間的確有真情分在。咸豐朝,懿貴妃得寵是人盡皆知的事,尤其懿貴妃生育了載淳以後,恩寵更是越過了比其更早晉封嬪位的他他拉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麗妃。奕詝是個心軟之人,肅順曾勸說其除掉懿貴妃他卻不忍下手,懿貴妃始終是枕邊之人侍奉多年,又是載淳的生身之母


英法聯軍攻來之際,咸豐帝奕詝倉惶出逃熱河行宮最終突然駕崩,他的唯一繼承人載淳只有6歲。對奕詝來說,留下懿貴妃也是不得已。當時的清朝憂患不絕,內有各地烽火四起,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就算自己也是無力迴天,更何況載淳年幼尚未成人,如何執掌江山

咸豐帝也知道,自己死後比懿貴妃更棘手的是帝胤勢力與滿殿朝臣。肅順等手持權柄實力不小,而親兄弟奕訢能力很強還被自己彈壓多年,未必就沒有野心。中宮皇后鈕鈷祿氏一向心慈手軟,也沒有母家儀仗,孤兒寡母家很難維持朝綱。若是不安排妥當,皇位恐怕就要落入旁人手中,懿貴妃終究是載淳生母也有手段能力,比之旁人相對可靠

除了傳位載淳,咸豐還安排了八位輔政大臣,留下御賞、同道堂印璽分別給鈕鈷祿氏與載淳,同道堂璽由葉赫那拉氏保管。奕詝以為自己的安排還算周祥平衡,卻沒相當自己身後慈禧太后能迅速剷除八大臣,成為清王朝主宰


澹奕


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天津,咸豐帝讓恭親王奕訢跟洋人談判,自已帶著兩宮太后和朝中大臣逃到熱河。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咸豐帝只有一子,是與慈禧所生,年僅6歲。咸豐帝對大臣肅順言聽計從,肅順趁機給咸豐帝說武帝殺鉤弋之事。咸豐臨死之際,也惟恐慈禧謀權篡位,於是萌生了除掉慈禧的念頭。

無奈慈禧早有驚覺,整天帶著6歲的兒子在咸豐帝的床邊哭哭啼啼,畢竟咸豐專寵慈禧十幾年,而且慈禧還幫助他分憂國政,顧念慈禧對他的種種好處,咸豐遲遲不願對其下手。咸豐幼年喪母,對孤苦無依的痛苦感覺有切身體會,載淳年紀尚小,咸豐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孤兒,因此他狠不下心來對慈禧下殺手。

當時的政治形勢,也令咸豐顧慮重重,他對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信任。他的弟弟奕訢曾跟他爭奪過皇位,朝廷大臣肅順權重,這些都是威脅載淳即位的不安定因素。迫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咸豐思前想後,最終決定留下慈禧制衡朝臣,以便載淳順利即位。於是,咸豐將輔政大臣確定為8位: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讓他們互相箝制,來達到平衡權力的目的。又將兩塊行使權力的御印,一塊給慈安,一塊給幼主,幼主的御印由慈禧保管。

然而,咸豐帝的一片苦心終究落空。慈禧按耐不住對權力的狂熱追求,咸豐帝病死之後,其子載淳年幼,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隨後,慈禧太后殺死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 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后竊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