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龙乔珍


咸丰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成为继嘉庆以来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丰是在此处纵欲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儿子载淳谋划,如果说想要杀掉慈禧,恐怕是没这个精力了。



生后之事的安排

载淳是咸丰皇帝仅有的一个儿子,他死后必将由这个儿子来继承皇位,但是载淳此时毕竟才6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要他单独扛起这个千斤重担是不可能了,必须给他设立一个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政务。久思之下咸丰觉得单独让肃顺、慈禧、慈安、奕訢他们谁来帮助小皇帝摄政都不妥。




首先,肃顺、慈禧权力欲太重,由他们来辅政必定会导致大权旁落,儿子将来万一到了年龄想要亲政都会是个难题;其次,慈安又是个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个摆设;最后,奕訢和自己关系并不好,如果把儿子和江山一并交给他,万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个多尔衮之类的角色。

几经苦思冥想,咸丰皇帝终于思得一记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处理国政,再给慈禧、慈安她们一人一个图章(同道堂、御赏)用以牵制八大臣。咸丰规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拟旨办事,必须经过慈禧、慈安的同意,因为只有她们俩同时把手中的图章在上面盖上,旨意才能生效并下发执行,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咸丰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结果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哪里想的到自己死后仅仅十多天,两宫皇太后就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击败八大臣,夺回了皇权,将咸丰临终前确立的权力运行体制击得粉碎,慈禧也由此开始了她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由上述可知,咸丰想过要杀掉慈禧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如果他真的有这个心思,哪里还会给他这个同道堂的图章,赋予她制衡顾命八大臣的重任呢?这种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后人看不惯慈禧的所作所为而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在野史中虽然有相关描述,但是依据难寻,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际,甚至还有乾隆皇帝是汉人的流言,都只不过是大家对满清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罢了。

弑杀慈禧一说

  • 肃顺进言

这个版本讲的是咸丰在承德行宫快不行了的时候,肃顺见皇帝病情日笃,且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丰一旦撒手人寰,慈禧会越俎代庖染指朝政,于是他建议咸丰帝快刀斩乱麻,仿照汉武帝赐死太子之母钩弋夫人的办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贵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后患无穷。


但是咸丰可怜她毕竟服侍了自己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又为自己产下独子,实在狠不下这个心来下手,于是拒绝了肃顺。但是好像这件事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后来意外被慈禧听到了蛛丝马迹,她也由此记恨肃顺,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这个版本则讲的是咸丰在弥留之际就已经发现懿贵妃(慈禧)对朝政的过分热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却又生性懦弱压制不住她,咸丰生怕自己死后慈禧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身份尊贵无人可制。再加上她对权利的过分追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坏了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于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给慈安,如果慈禧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则罢,如若不然就拿出这道旨意直接处死她!


“吾受先皇帝遗诏,本应翦除,顾念尔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尔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终不能以私情废公义。”——《十叶野闻》

到了光绪年间,慈安有一次不经意地看到慈禧与一个戏子的不检点行为,有逾礼制,让本来性格温柔沉稳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话音刚过,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寡妇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慈安就下令赐死了那个戏子。此事过后,慈安见慈禧行为收敛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纵,于是就毁掉了密旨,以示对慈禧这个妹妹的信任。万不料此举却让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对慈安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的慈禧再无顾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饮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观想法如何,历史都已经发生了,成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若可以重来,我想咸丰也不敢再宠幸慈禧,相反会直接赐她三尺白绫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结了这个毒妇的性命。


棍哥观史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已经动了除去慈禧这个后患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真相就是,咸丰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

一,咸丰和慈禧这对夫妻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虽然早有杀意,但是迟迟未动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美貌绝伦,而正是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全国海选秀女,正巧又被选中,凭借着美貌和家族优势,被封为兰贵人。显然,仅仅是贵人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权利的欲望加上后宫的纷争使年轻的慈禧心里明白,要想再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必须笼络住皇帝这个靠山,就这样,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运气,一步步的套住了咸丰,并且得到了咸丰的宠信宠爱,短短五年之内,提升为懿贵妃。

有两段描述可以说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

《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仿佛似之”。

二,慈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善于揣摩,而且,帮咸丰分担了很多政务上的事。

年轻的慈禧能这么快得到咸丰皇帝的宠信信任,单单靠着美貌,靠着些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慈禧更多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聪明才智加上运气,以及咸丰皇帝的信任,才渐渐走上政治舞台,从起初的枕边建议开始,再到咸丰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机而断,权利越来越大。

再看看两篇描述说明慈禧的权利政治欲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三,咸丰临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帝

咸丰在临死前,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登位,也为了挟制慈禧的权限,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新帝,同时挟制慈禧的权限,正因为太相信八位顾命大臣的能力,因此,虽然临死前有杀念,但是还是顾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杀手。

要说咸丰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预政事这个事祖训,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或许各种原因吧,咸丰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赖于慈禧,夫妻两人却确实有感情基础,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权利熏天时,未掌握最佳时机诛杀,而是拖到了临死前,即便临死前有了杀念,或许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终于,咸丰皇帝的担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后,慈禧便联合了恭亲王奕訢,成功发动了政变,一举诛杀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夺去了清朝的政权,垂帘听政!


唯恋无名


咸丰作为满清帝国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其一生命运多舛。

未满十岁母亲病逝,长大之后,历尽艰辛万苦终于问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传给他的天下,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随时有倾覆之险的帝国。

本就资质平庸的咸丰皇帝,根本无力应对日趋艰难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为中兴之主,正因为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丰内心极度的痛苦,为了麻痹自己,贵为天子的咸丰,染上了毒瘾,又夜夜纵欲无度。

毫无节制的鸦片和美色,令本就身体羸弱的咸丰皇帝,年仅三十岁便病入膏肓,受咸丰体质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经年过三十岁的咸丰皇帝,仅生育了一儿一女。

被英法联军给撵到热河的咸丰,在弥留之际,把皇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但载淳只有六岁,根本无法佐理朝政,所以咸丰皇帝开始了他临终之际的最大一场权利布局。



咸丰为了将来儿子载淳能够顺利的亲政,不至于出现类似于吕后或者鳌拜专权欺君的现象,其将皇权一分为三,首先是军国大事交于肃顺等八人来共同处置,是为顾命八大臣,为此咸丰亲书了“顾命大臣”四个字赐予他们。

其次是赐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赏”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载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于载淳年幼,该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载淳亲政之前,但凡军国大事的颁行,必须由这三枚印章同时刊上,方为有效。咸丰做此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若他们真的能按照咸丰的遗愿行事,则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为咸丰的心腹之臣,肃顺深知慈禧绝非等闲之辈,非常担心咸丰龙驭宾天之后,慈禧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第二个吕后,所以再三的向咸丰进言,希望他能像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一样处置了慈禧。

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伟略,当然不可能像汉武帝一样杀伐果断,所以他没有听从肃顺之言处死慈禧亦属正常,这也使得咸丰驾崩没几天,其若精心布置的权利格局,便被慈禧与恭亲王奕忻给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丰岁不是汉武帝,但慈禧却是第二个吕后,甚至比吕后还要厉害,自咸丰龙驭宾天之后,其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穷尽大清之所有,来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说起慈禧太后可谓是人人都咬牙切齿,清朝后期若不是慈禧独揽大权,贪权享乐,又怎么会让我们中国的历史一直停滞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子掌权,而慈禧乃是咸丰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丰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谋反作乱,这就让咸丰帝极为头疼,整日沉迷于酒色,寻欢作乐,咸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权力便渐渐的偏向于慈禧一方。自此之后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渐渐的享受到了权力的诱惑,自然是无法放手的,所以咸丰皇帝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废皇帝”。



那咸丰皇帝为何要拉慈禧殉葬?

当时虽然说咸丰皇帝已经没有了实权,可是名义之上还依然是一个皇帝,所以当时还是有大臣避开了慈禧秘密的觐见了咸丰,向他诉说慈禧的野心,并阐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武则天,咸丰皇帝深知这种危害极大,每天大烟为伴的咸丰皇帝也相当的苦恼。甚至曾经想过将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丰皇帝虽然有想法却不能付诸于行动,慈禧当时的权力早已远远的超过了咸丰,更何况慈禧对权力的向往也是远远的大于了亲情,后来慈禧畏于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最终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虽然慈禧对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承认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贪图享乐,贪恋权力,慈禧也许还是一个治国的好手。


司徒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肃顺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肠毒辣且无知无见识。

他认为如果同治皇帝继位,因为年龄很小,一定会让慈禧实际操纵权力。

而肃顺他们虽然是顾命大臣,毕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对抗。

所以肃顺建议咸丰将慈禧杀掉,以绝后患,防止国家大权被这种女人控制。

但咸丰犹豫后,拒绝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丰对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丰一生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其中女儿生下来就夭折,只剩下一个儿子同治。

而这个儿子,就是慈禧生的。

这说明,咸丰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较多的,客观说明了当年慈禧是很受宠的。

人家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咸丰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当年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咸丰难以随便将她杀掉。

第二,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不大。

大家注意,咸丰采用了一个权力分散的制度。

具体议事由顾命大臣负责,但最终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丰看来,顾命大臣实际上在处理政务,掌握大权。而如果他们要对付慈禧、慈安,后者又可以通过最终决定权制约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互相牵制,还必须互相依赖。

顾命大臣必须一定程度考虑太后们的意见,不然决策无法生效。

而太后们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具体的事情要靠顾命大臣处理。

咸丰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丰刚刚死,慈禧就趁着顾命大臣尚且没有掌握朝政、扶持党羽的时候,联合鬼子六奕䜣等人,发动政变。

干掉顾命大臣以后,由奕䜣等盟友代替他们做具体政务,稍后又把奕䜣干掉,把权力彻底掌握在手中。

在这种政治布局下,顾命大臣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被杀了也就杀了。


萨沙


咸丰号称历史上“四无”皇帝,即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

“四无”高度概括了咸丰的一生,可谓实至名归。这在他临终前欲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立子杀母”是汉武帝刘彻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刘彻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当时刘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儿子才6岁。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才26岁,正值壮年。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钩戈夫人乱政,在去世前把她杀了。

咸丰在临时前也想把壮年(27岁)的慈禧杀死,咸丰治国本领没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岁就被“刮骨钢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时他和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

临死前咸丰想到“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34岁就挂了,留下年幼的儿子嬴政和年轻漂亮的老婆赵太后。





老爸死后,8岁的嬴政继位,母亲赵太后专权。她和假太监嫪毐通奸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预谋篡夺嬴政的皇位,想让私生子继位。

秦始皇亲政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了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诛杀嫪毐,随后把母亲关进了冷宫。

前车之鉴,庄襄王没有杀赵太后,引出了许多麻烦,而汉武帝就高明多了,临死前杀了钩戈夫人,为儿子刘弗陵扫清了障碍。

咸丰心想:“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秦始皇和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没有杀死慈禧,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咸丰当初为何改变主意没杀慈禧呢?

一、咸丰大道理都懂,但在关键时候下不了手。慈禧是个冷静而有谋略的女人,可以说把咸丰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咸丰病重期间,慈禧衣不解带,头不枕席伺候在他的身边,目的就是感动咸丰。

只要熬死了咸丰,剩下的就是自己说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宽厚,没有主见也没有野心,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咸丰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样子,想起过往甜蜜生活,慈禧为他叠纸飞机,叠小老鼠,颐和园“天地一春”的情景历历在目……

咸丰不禁心生爱怜,始终下不了杀慈禧的决心。假如皇宫评选最佳表演奖,慈禧当仁不让。

二、咸丰在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没人疼,没人关爱。

想到自己的身世,联想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如果杀了慈禧,我儿子的命运重蹈我的覆辙,我受了苦,难道还要我的儿子受苦吗?

咸丰心软了,于是放过了慈禧。

三、咸丰没有杀慈禧,但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儿子保驾护航。他偷偷写了一封诏书交给慈安皇后,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

可以说这份诏书,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咸丰选择了八位股肱之臣来辅佐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顾命大臣”四个字是咸丰的御笔朱批。


为了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载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

我感叹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咸丰溘然长逝,终年31岁。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看似完美的布局,当慈禧把咸丰尸体从避暑山庄运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击破和颠覆了这一切:顾命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下狱,慈安手中的诏书被慈禧骗皇后烧了,慈禧扫清了一切障碍,从此开始了她成为大清无冕女皇的历史。


秉烛读春秋


庚申之变后,咸丰帝逃往承德。皇帝离京,不比平常人出门,牵一发而动全身,于天下影响巨大,既然到了承德,也就既来之则安之,必定要风风光光回京,才不至于失了皇家面子,加上咸丰身体素来不佳,这时更是恶化,承受不了连续颠簸,所以就在承德暂且安顿了下来。

在咸丰皇帝在世时,慈禧还不是慈禧,只是个懿贵妃,也并不算得宠,咸丰最敬爱的是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日后的慈安太后,其次是丽贵人他他拉氏,只是她们肚子不争气,皇后没有子嗣,丽贵人仅生一女,只有懿嫔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母以子贵,连升几级晋封懿贵妃。

咸丰皇帝虽然只有三十出头,却因为纵情声色,早早就掏空了身子,以至于处理政务,于他而言成了一件苦差事,这时候天下又是烽烟四起,太平天国之外,捻军又起,半壁江山糜烂,处理每天的军报对他而言就是件头疼的事。

于是,他就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无需经过军机大臣拟议的折子挑出来,给懿贵妃批复。而他自己,则多半到东暖阁由丽妃伺候休息。

为什么是懿贵妃呢,因为这些奏折,即使皇帝本人批复,也不过是拿朱笔写几句重复的话,比如“知道了”“依议”“该部议奏”等等,这样简单的话,精力不济的咸丰实在懒得重复书写,只要做个记号,敬事房的太监一样可以完成。不过懿贵妃常伺候咸丰处理政务,又喜欢揽权,就逐渐把这个工作,揽到了自己手里,作为学习处理政务的机会。

对皇帝来说,这些无关紧要的奏折给谁批都是一样,反正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写上几个字就行了,给太监和给懿贵妃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也乐得省心。

对懿贵妃而言,这里面当然还有其他意思。对于大清的皇位,她看得很清楚,以皇帝的身体情况,也许一年半载,最多不出三年,她今年才六岁的儿子——皇长子载淳,将会继承大统,她必须帮助儿子治理天下。

对于这些,现在最得宠的大臣肃顺更加清楚。

肃顺了解懿贵妃对权力的渴求,她恃子而骄,居心叵测。皇后钮祜禄氏忠厚老实,不大懂得搬弄权术,另一个得宠的丽妃则更是只知道侍奉皇帝,其他事情一概不知,这两人加起来都不是懿贵妃的对手,以自己如今的权势,皇帝一旦宾天,皇子幼小,自己必定成为顾命大臣之首。懿贵妃和恭亲王奕关系不错,早就对自己大权独揽深有意见,到时候这个懿贵妃,说不定会成为自己心上的一根刺,最好是要早日拔除。

自己的得宠,早就成了懿贵妃的眼中钉,两人如今是死对头,于是,他在与咸丰独处时,常有意无意露出点由头,务必使皇帝心生警惕。

对于懿贵妃,咸丰当然也明白,想到这一层,也常常悚然惊心,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一旦倒了下来,母以子贵,那就尽是懿贵妃的天下了。历史上那些母后擅权的典故,在咸丰心里清清楚楚,这大清的天下,是爱新觉罗的天下,不能平白送给叶赫那拉,如果有那么一天,自己何以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但对于咸丰来讲,虽然对懿贵妃心怀警惕,有心效仿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典故,却又终究无法行动,大致原因有:

一、懿贵妃毕竟对宗社有功。咸丰帝后宫人数众多,却只有她一人诞下皇子,这确实是件大功。

二、懿贵妃和肃顺是死对头。如果赐死了懿贵妃,自己一旦宾天,就无人可以制约得了肃顺。要说造反,肃顺当然不敢,但他也是个贪恋权力的人,如果像鳌拜那样专权,恐怕对于今后的载淳也不是件好事,留着懿贵妃,后宫会有些话语权,能对大臣们有些制约。

三、从个人感情上考虑。懿贵妃眼前虽不算得宠,但也毕竟跟自己好过,伺候自己也算尽心尽力,加上儿子年纪幼小,如果生母被自己赐死,长大后难免留下阴影,恐怕不利于他。

四、从事后影响上考虑。懿贵妃虽然有爱权的苗头,毕竟没有什么劣迹,仅凭揣测就将她赐死,实在有些残忍。如果此事真的发生,那么无论是王公宗室、朝中清流乃至天下百姓,都会有题目可以发挥,对自己如今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从长远看,也对自己声誉有损。

从这些因素上考虑,咸丰虽然有过将懿贵妃赐死的念头,却只是一闪而过,终究没有付诸行动。

为了制约懿贵妃,咸丰也做了预防,他交待肃顺:

一、他预感到懿贵妃日后必定要与皇后争权,要求肃顺保护皇后,不能让懿贵妃爬到皇后头上去。

二、要防止懿贵妃弄权。自己死后,皇帝年幼,万一有人大胆提出垂帘之制,要以本朝从来无此制度将其驳回。

三、安排顾命大臣。临终前,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为帝。这八人其实就是肃顺一人,惟其马首是瞻,咸丰这样做,当然也有他的考虑。如果顾命大臣彼此间再分派别,很可能为了争权而发生内斗,最终导致的结果还是强者胜出,其余的,要么归附,要么出局。而当今最强者,只有肃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依了肃顺的心意,反正八人也就相当于他一人,对于政局稳定,反而更有利。

除了这些,咸丰临终前,在病榻前召见皇后和懿贵妃,交待她们要和睦相处,特别交待懿贵妃要尊敬皇后,并且赐给她们一人一枚印章,皇后的印章是“御赏”,懿贵妃的印章是“同道堂”,这是两枚私人印章,赐给懿贵妃的同道堂印更有深意,同道堂是咸福宫的后殿,是咸丰给自己书斋取的名字,给她这枚印,正是要她与皇后志同道合、同心协力、抚养幼主。

咸丰没想到的是,懿贵妃的能量如此之大,自己死后不过两个月,辛酉政变就发生,八大臣或死或罪。开清朝祖制之先的垂帘听政,由此开始。

至于慈禧日后的独裁,那也是因为同治皇帝过早去世意外导致,当时两宫太后确实已经归政同治。慈禧的统治,有功有过,这就不是小院本文说的清楚了。


大案第一现场


在晚清时期,整个中国近代史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慈禧。从咸丰帝热河驾崩之后,这个女人就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正是她领着一帮汉族官员,维持了近五十年的清廷统治。


那她是如何走向权利巅峰的呢?

在清代,所有的八旗女子都有入宫侍奉皇帝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八旗女子都有资格入宫。这要经过“选秀女”这一制度的筛选。

选秀女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皇帝选嫔妃或者给皇室子孙选正室,这要求在京现任一定官级以上的八旗家庭参加。参选秀女要求身家清白,品行端正。

另一种是给皇宫以及各王府挑选宫女,这种挑选规格要低级一些,由内务府在三旗的包衣人家中选择,由于出身低微,只能做为皇室子孙的侧室。

在1852年的一次选秀中,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台惠征的女儿“杏贞”被选进宫中,因其姿容艳丽、皮肤白皙、声音婉转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被封为“兰贵人”。

在清代,后宫的嫔妃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分为皇贵妃、贵妃、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七个等级。

慈禧刚入宫的时候,被封为“贵人”,属于第五个等级,品级地下,她当然不满足自己的地位。

慈禧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咸丰帝的宠幸,她被安排在了“桐荫深处”居住,很少能够见到咸丰帝。

兰贵人为了接近咸丰帝,花费重金买通了咸丰身边的太监,摸清了咸丰帝的爱好。

有一天,当咸丰帝经过“桐荫深处”时,兰贵人早早在此等候,等到咸丰帝的身影远远出现的时候,兰贵人缓缓唱起了小时候学会的江南小曲。


兰贵人声音特别好听,加上小曲的旋律本身就婉转动听,居然有了“绕梁三日”的意境。咸丰帝立马驻足凝听,顿时兴趣大起,决定留在此处,于是他见到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兰贵人。

兰贵人频繁被召幸,在咸丰五年怀孕,六年生下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一个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帝非常高兴,不仅赐兰贵人娘家房屋田宅,还立马晋升兰贵人为懿贵妃。

懿贵妃深得咸丰宠幸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她比别的嫔妃稍稍有才华一些。

当别的嫔妃在刻意打扮的时候,还是兰贵人的懿贵妃在用功读书,此外,还学习了绘画、书法等技艺,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颜柳欧赵,她都能略通一二。

懿贵妃的这一专长引起了咸丰的注意。咸丰才学平平,加上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政务繁忙,自然格外辛苦。这样一来,咸丰吃不消了,这时她想到了懿贵妃。

最初的时候,咸丰只是让懿贵妃处理一些请安、事务报告的折子。尝到甜头的咸丰逐渐让懿贵妃处理一些政务折子,为避免后宫干政的嫌疑,咸丰口述,由懿贵妃誊写。懿贵妃由此写到了不少官场之道和帝王权术。

懿贵妃受到咸丰帝的重视,还因为她处事冷静。

在太平天国步步逼近之时,懿贵妃建议咸丰帝抛弃满汉之别,重用汉臣,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从此,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批汉臣受到重用,在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英法联军逼近天津大沽炮台,咸丰帝和一帮嫔妃乱做一团,只有懿贵妃冷静异常,她建议咸丰:事以至此,应速想对策才是应对之道,恭亲王奕訢聪明决断,又熟悉外情,陛下可宣他进殿商议对策。

当咸丰帝在肃顺的怂恿下,逃亡热河时,懿贵妃又提出反对意见:如果皇帝在北京,众大臣就有主心骨,洋人也不敢恣意妄为。如果落荒而逃,对士气是重大打击,会让百姓对朝廷产生轻视之心,后患无穷。

现在看来,这些举动都是正确之举。但是,在当时,懿贵妃的举动已经引起了朝中大臣,尤其是肃顺的不满。以肃顺、端华、载垣为首的守旧大臣绝不容忍朝堂之上出现一个女人的声音。

咸丰帝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危险:假如自己驾崩之后,凭借登上皇位的儿子,懿贵妃更是无人可以压制,于是他把压制懿贵妃的重任交给了皇后。

在咸丰病危之时,咸丰帝把一封密诏给了皇后,告诉她如果懿贵妃恣意妄为,横行不法,可以出示此诏书,以家法处置。

然而,自幼富贵之中长大的皇后怎么能是懿贵妃的对手,咸丰帝一驾崩,皇后就把遗诏拿出来让懿贵妃过目,懿贵妃看过之后,确实安分了一段时间,但是,由此产生的恨意让皇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咸丰帝逃到热河之后,终日饮酒作乐,终于一病不起。临死之前的咸丰深知自己不在北京,留下遗孀弱子,必然引起政局动荡。为此他一方面任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八大顾命大臣;另一方面又赐予皇后钮钴禄氏一棵“御赏”图章、懿贵妃一颗“同道堂”图章。要求新君所有诏书要由八大臣拟定,两宫太后盖章之后才能生效。

咸丰这样做,看似内外制约,达到了平衡,但是有一个致命漏洞。

咸丰帝当上皇帝之后,没有给其他的阿哥们职务,咸丰帝逃走之后,留下了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九阿哥他们和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和洋人周旋,他们自然是不满意。还有一批朝廷重臣,如军机大臣文祥、直隶总督桂良,他们主张和洋人议和,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自然和众阿哥们结成联盟,势力不逊于八大顾命大臣。

当这股势力和懿贵妃结合之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1860年的八月初一,听到咸丰帝驾崩的消息之后,恭亲王奕訢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以奔丧的理由见到了两宫太后……

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得的柩运回北京,两宫太后声称孤儿寡母,路上恐生事端,决定改走小道回京。肃顺不放心,派人跟随,谁知懿贵妃她们快马加鞭,提前两天赶回北京。而咸丰的灵柩由于大雨所致,道路泥泞,还在路上。

这就给了懿贵妃绝好的机会。

回到北京的懿贵妃,迅速和恭亲王奕訢汇合,以新皇帝的名义拟旨将八位顾命大臣全部革职议罪,史称“辛酉政变”。

这场政变之后,懿贵妃已经牢牢掌握住了这个帝国的统治权。


品读春秋001


清末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历经三朝,在同治、光绪两朝把持朝堂数十年,将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朝江山弄得更加千疮百孔。相传当年咸丰帝奕詝生前就觉得叶赫那拉氏不是省油的灯,将来必定生事,也曾动过杀心,但最终却并没有动手,留下了慈禧。

其实奕詝没有动手也是出于无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奕詝逃往热河,驾崩得仓促,当时清朝内忧外患不断,而奕詝唯一的皇子载淳尚且年幼,若无辅佐实在难稳皇位。留下叶赫那拉氏一因情分,二因朝政平衡


历朝历代对于后妃干政,一直都非常忌惮,毕竟在古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好事。汉武帝时期与北魏时实行立子去母,明朝更严格约束后妃的出身与其母家的地位。不过,古代仍旧还是有许多后妃干政为祸的事发生,比如东汉外戚乱政、晋朝贾南风乱政等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本出身不高,咸丰朝入宫侍奉深受恩宠,更因生育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男嗣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而晋封懿贵妃,成为当时后宫地位仅次于正宫皇后钮钴禄氏的众妃之首。奕詝流连春色,所以也向来身体不好,咸丰朝懿贵妃就打破规制,私下代皇帝批阅奏折染指朝政,如当年唐高宗时,其皇后武则天一般


后妃染指朝政,历朝都是个不小的问题,叶赫那拉氏有心思也有手段,刚开始咸丰帝奕詝只不过为了躲懒,也的确因为自己身子不行。而后虽也觉得不妥,但咸丰皇帝并没有加以遏制,懿贵妃仍旧朱批在手。虽说奕詝的能力在清朝掌握实权的皇帝里算不上杰出,但自恃却不低,并不觉得懿贵妃能翻了天去

何况,两人之间的确有真情分在。咸丰朝,懿贵妃得宠是人尽皆知的事,尤其懿贵妃生育了载淳以后,恩宠更是越过了比其更早晋封嫔位的他他拉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丽妃。奕詝是个心软之人,肃顺曾劝说其除掉懿贵妃他却不忍下手,懿贵妃始终是枕边之人侍奉多年,又是载淳的生身之母


英法联军攻来之际,咸丰帝奕詝仓惶出逃热河行宫最终突然驾崩,他的唯一继承人载淳只有6岁。对奕詝来说,留下懿贵妃也是不得已。当时的清朝忧患不绝,内有各地烽火四起,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就算自己也是无力回天,更何况载淳年幼尚未成人,如何执掌江山

咸丰帝也知道,自己死后比懿贵妃更棘手的是帝胤势力与满殿朝臣。肃顺等手持权柄实力不小,而亲兄弟奕訢能力很强还被自己弹压多年,未必就没有野心。中宫皇后钮钴禄氏一向心慈手软,也没有母家仪仗,孤儿寡母家很难维持朝纲。若是不安排妥当,皇位恐怕就要落入旁人手中,懿贵妃终究是载淳生母也有手段能力,比之旁人相对可靠

除了传位载淳,咸丰还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留下御赏、同道堂印玺分别给钮钴禄氏与载淳,同道堂玺由叶赫那拉氏保管。奕詝以为自己的安排还算周祥平衡,却没相当自己身后慈禧太后能迅速铲除八大臣,成为清王朝主宰


澹奕


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天津,咸丰帝让恭亲王奕訢跟洋人谈判,自已带着两宫太后和朝中大臣逃到热河。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咸丰帝只有一子,是与慈禧所生,年仅6岁。咸丰帝对大臣肃顺言听计从,肃顺趁机给咸丰帝说武帝杀钩弋之事。咸丰临死之际,也惟恐慈禧谋权篡位,于是萌生了除掉慈禧的念头。

无奈慈禧早有惊觉,整天带着6岁的儿子在咸丰帝的床边哭哭啼啼,毕竟咸丰专宠慈禧十几年,而且慈禧还帮助他分忧国政,顾念慈禧对他的种种好处,咸丰迟迟不愿对其下手。咸丰幼年丧母,对孤苦无依的痛苦感觉有切身体会,载淳年纪尚小,咸丰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孤儿,因此他狠不下心来对慈禧下杀手。

当时的政治形势,也令咸丰顾虑重重,他对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信任。他的弟弟奕訢曾跟他争夺过皇位,朝廷大臣肃顺权重,这些都是威胁载淳即位的不安定因素。迫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咸丰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留下慈禧制衡朝臣,以便载淳顺利即位。于是,咸丰将辅政大臣确定为8位: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让他们互相箝制,来达到平衡权力的目的。又将两块行使权力的御印,一块给慈安,一块给幼主,幼主的御印由慈禧保管。

然而,咸丰帝的一片苦心终究落空。慈禧按耐不住对权力的狂热追求,咸丰帝病死之后,其子载淳年幼,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随后,慈禧太后杀死载垣、端华、肃顺,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 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慈禧太后窃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