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情文雅間


還是那句話,別被電視劇騙了,那不是真正的歷史!

歷史上的真實的果郡王是一個處處謹小慎微,事事思慮周詳,時時操守清廉,刻刻誠孝君王的好王爺,好弟弟。

果郡王喜好詩詞歌賦、擅長琴蕭禮樂,腹中飽有詩書,為人恭親儉讓,深得雍正的垂青,只可惜果郡王自幼體弱多病,受不得勞累。

雍正一方面念及果郡王的身體不佳,另一方面有意防備果郡王會起二心,交給果郡王的國事都是圍繞著十三王胤祥為核心的,直到十三王謝世,果郡王才被雍正委以重任。

果郡王胤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是康熙的第二十七個子女,阿哥中行十七,故又稱十七阿哥。

四十四歲的康熙皇帝兒女眾多,因此並未給予果郡王過多的疼愛,直到果郡王九歲的時候才依照慣例跟隨康熙皇帝去遊,但未受到任何封賞,直到康熙斌天,果郡王都沒得到任何封號。

果郡王的童年是恬靜、安寧的, 他因年幼而未被捲入九王奪嫡之爭,這是他的福氣,也是他的悲哀。 雍正元年,登基之初的雍正皇帝急需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勢力,雍正將目光投在了25歲的允禮身上,遂於四月初三封允禮為郡王,四月十六賞賜封號為“多羅果”,俗稱果郡王。

雍正早年信仰佛教,多羅果是佛經中的一種果實,型似石榴,百年成熟一次,價值千金,寓意“難能可貴”,雍正希望以此封號告誡允禮:“王位得來不易,君臣之情難能可貴,且行且珍惜。”

雍正十分懂得用人之道,雍正深知果郡王孝順,遂將果郡王的生母純裕勤妃陳氏尊為皇考勤妃,吃穿用度一律給予最高標準,並將御用太醫賞賜給陳氏當值。

每個月必會差遣太監問候陳氏的身體狀況,如生母般對待,宮中上下無人敢怠慢陳氏,果郡王對此感激涕零,恨不能以自身命報答雍正。

我想,鞠躬盡瘁的十三王胤祥謝世後,雍正心中對兄弟的最後的一絲親情,怕是全給了果郡王了。

最初,雍正將前鋒營交託給果郡王,因為雍正登基之初政局不穩,新政的推行受到重重阻礙,奪嫡失敗的八位皇子依舊對皇位虎視眈眈,康熙大帝去世後,邊疆各部蠢蠢欲動。

雍正皇帝日夜勞心勞力處理政務,身邊必須有一位能鎮住軍隊的人,以防邊關出現戰事,八位王爺會趁機造反。

果郡王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十三王胤祥的幫手。 果郡王不負皇恩,將前鋒營的事物打理的井井有條;

雍正元年七月,雍正派果郡王管理蒙八旗正黃旗,出任都統,同年,雍正命果郡王管理漢八旗鑲藍旗鑲藍旗,出任都統。

自此,果郡王手握前鋒營、蒙正黃旗、漢鑲藍旗三大軍隊,正式成為雍正的心腹之臣。

雍正四年之前,雍正皇帝為避免禍起蕭牆,一直致力於將軍權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十三王積勞成疾,雍正用著心疼,果郡王便成為了雍正的重點培養對象。

雍正二年,果郡王扳倒了八王爺的手下伊爾拜,將漢八旗上三旗牢牢的握在手中,五月,雍正命果郡王管理滿八旗鑲紅旗,果郡王著手滿八旗事物,軍權在握的果郡王一躍成為繼十三王胤祥之後雍正最為信賴的兄弟。

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命果郡王代天子祭祀孔子。這對於臣王來說是天大的榮光,自此,雍正與果郡王之間的關係亦兄亦父。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的一生之敵,八王爺胤禩倒臺,有功於社稷的果郡王再次升遷。 雍正六年,果郡王被雍正賞賜為大清第一等爵和碩果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但不世襲罔替,雍正最愛的只有十三王。

雍正八年,雍正皇帝的“畢生摯愛”十三王胤祥謝世,雍正悲痛不以,淚灑皇袍,果親王接替十三王的重任總理戶部,戶部是大清國庫,雍正將大清的根基交給果親王,足見兄弟情深。

雍正去世後,果親王感念雍正的恩德,點點思緒化為筆墨,滴滴恩情聚紙成書,終著成《世宗憲皇帝上諭》獻給乾隆。

乾隆三年,42歲的果親王去世。原來果親王早已積勞成疾,雍正去世後,果親王的心氣兒,也隨著去了。

歷史中的果郡王與《甄嬛傳》中的果郡王有五大不同之處:

一、《甄嬛傳》中的果郡王為了躲避宮廷爭鬥而寄情于山水,少年時便遊歷名山大川,踏遍五湖四海。

這種設定是錯誤的,古代的阿哥們不論年長年幼,沒有皇帝的旨意都不能隨意離開京城,更何況康熙末年亂起蕭薔,九個王爺鬥得天翻地覆,康熙更加不會允許阿哥們隨意出京。

二、《甄嬛傳》中,雍正曾經說過,果郡王當阿哥時弓馬騎射樣樣精通,詩詞歌賦無一不善,深的康熙的喜愛,康熙甚至有意立果郡王為儲。

這段劇情純屬扯淡,果郡王在當阿哥時並沒有顯露什麼過人之處,雖然說不上平庸,但絕對沒有達到有資格爭奪儲位的地步,否則為什麼直到康熙去世都沒給果郡王一個封號?

三、果郡王的額娘是純裕勤妃陳氏,但《甄嬛傳》中卻是舒太妃,而且舒太妃還拖著病體,在甘露寺出家,這種設定根本不符合歷史事實,太妃即便出家也必須在皇宮中,一方面是保全皇家的顏面,另一方面是牽制住朝中的親王們。

四、果郡王一直活到了乾隆三年,但《甄嬛傳》中居然死在了雍正前面。

五、果郡王人品厚重,忠君愛國,一人身居數職卻盡忠職守,對家國大事絲毫不敢怠慢,管理戶部時曾多次草擬減稅法案,事事親力親為,以至於積勞成疾,年僅42歲便離開人世。

果郡王更是將雍正皇帝視為明君聖主,用心輔佐以報皇恩,斷然不可能做出與後宮嬪妃苟合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綠了雍正這種劇情有些故意摸黑歷史的意思,不過小女生不會在乎這些……

想了解歷史還是要多讀書,電視劇中的歷史就像“松花蛋”,明明是白的,卻非要演成黑的。

雖然果郡王的一生沒有電視劇中那般感人至深的愛情,但他忠君體國、鞠躬盡瘁的為臣之義仍然值得稱頌。


白話歷史君


有兩件事不假,一是雍正對十七弟允禮非常好;二是雍正的兒子弘瞻過繼給了允禮。這兩件和《甄嬛傳》相同。雍正皇帝兄弟很多,關於皇位爭奪有“九子奪嫡”的說法,雍正對他這些兄弟都很苛刻,唯獨十三弟和十七弟除外。可能是由於他們早就是雍正的黨羽。允禮在雍正朝極受重用,負責過理藩院,戶部,刑部。爵位也從果郡王到果親王,而且最後親王雙俸。

允禮在乾隆三年去世,並不是雍正賜死。因為允禮的兒子夭折了,所以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弟弟弘瞻過繼給他。乾隆繼位時弘瞻只有四歲,乾隆很喜歡這個弟弟。弘瞻經常在圓明園玩耍,被稱為“圓明園阿哥”。在古代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沒有兒子就不能受到祭祀,所以一般都會過繼。而乾隆把自己弟弟過繼給果親王,估計是不想讓這個親王或者郡王被別人繼承。弘瞻畢竟是乾隆的親弟弟,年齡又小,對他又沒有威脅。那麼弘瞻的母親跟允禮是不是《甄嬛傳》中的關係呢?弘瞻的母親謙妃劉氏,應該和允禮沒有任何關係。下圖為謙妃劉氏。


麥地傳奇


電視劇《甄嬛傳 》中,果郡王是一個痴情男子,愛上了自己的嫂子甄嬛,可以說在倫理道德上是讓人不能接受的。並且甄嬛還為他生下了一雙兒女。皇帝察覺到他們的私情,允禮為了愛情保護甄嬛,而被皇帝賜毒酒而死。



而歷史上的果郡王,卻比電視裡幸福的多。允禮是康熙的十七子,雍正比他大了19歲,他的母親地位不是很高,所以允禮的出身可以說是不好。康熙時期,這個十七皇子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直到雍正即位。



康熙時期,九子奪嫡大戰。而他卻安然無事。因為他對皇位之爭並不感興趣,而特別喜歡詩詞歌賦,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不參與皇權之爭,讓四阿哥特別喜歡,非常的重用他。給了他很重要的官職。讓他在理藩院擔任重要的職位,管理國土和少數民族事物。相當於外交部的權力了。除此之外,還管理過戶部,宗人府,工部等等,可以說他是幫助雍正穩固朝政的得力幫手,雍正是非常信任他的。



歷史上,允禮是病死的,才42歲。允禮有2個福晉,嫡福晉不能生育,側福晉生了2個孩子都夭折了。乾隆登基後,把弘瞻過繼給了果郡王。



允禮並不像電視裡寫的那樣被賜死。而是一生位高權重,榮華富貴。


醒醒看美好時光


前兩年曾經熱播的《甄嬛傳》裡面有這樣一個人物,說這個甄嬛呢,出宮以後,在寺廟中受盡欺凌,然後呢,得到了果親王允禮的精心照顧,後來兩人相親相愛,甄嬛還有了身孕,她假裝懷了皇帝的龍胎回到了皇宮,後來生下了兒子弘曕。


雍正帝后來發現這個甄嬛和允禮有私情,非常憤怒,可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被帶了綠帽子,也不能處置甄嬛,因此悄悄用毒酒毒死了果郡王。

甄嬛特別悲痛欲絕,為了保住允禮唯一的兒子,於是自請將弘曕納入果親王名下,成為一世的親王,永不參與朝政。

然而影視劇演繹歸演繹,那歷史上的允禮真的是這樣悲催嗎?非也,歷史上的允禮一生都得到了雍正和乾隆的優待。


真實歷史上的允禮,原來他叫胤禮,正紅旗人,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第17個兒子,雍正皇帝繼位以後呢,因為要避諱,也就是不能跟皇帝一個名諱,所以才改名為允禮。

允禮的生母是康熙的純裕勤妃,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的女兒,本來入宮是宮女,後來被封妃,允禮母親在後宮並不算寵妃,出身也不出類拔萃,但因為生了個皇子,總體過得還算順遂。

康熙在位的時候,這個允禮還是一個小毛孩兒,還沒有顯露頭角,他真正的脫穎而出是在他的四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繼位。


雍正繼位以後,把很多和他搶皇位的都清算了,這個老十七年齡還小,也沒得罪過他,因此雍正非常喜歡這位弟弟。

雍正元年,雍正把這個本來是一般皇子的允禮一下晉升為了多羅果郡王。

然後到了雍正六年,又晉封他為和碩果親王,允禮一下子就登上了這個清皇室爵位等級中最高的一級,可謂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雍正皇帝早期還是挺待見這位弟弟的,一直將他視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然後先後命他管理過理藩院、工部、戶部三庫,授命他為宗人府宗令。


雍正還曾經命他護送達賴喇嘛回西藏,並代表雍正閱視沿途各省八旗,可見這個允禮深得雍正的信任和寵愛。

一直到乾隆繼位以後,乾隆依然對他這位叔叔還是優待有加,還賜給允禮食親王雙俸祿。

不僅如此,允禮是雍正駕崩前託付的顧命大臣,也是乾隆初年的著名四位總理大臣之一,乾隆對他特別尊重,還特別恩准允禮見到乾隆的時候不用行叩拜禮,還恩准允禮不用天天舟車勞頓來上朝,可以在家裡辦公,俸祿照拿。


因此允禮不僅在雍正年間得到了雍正的優待重視,一直在乾隆時期,他一直紅得發紫,不過他的壽命不長,在乾隆三年二月初二丑時去世,才活了42歲。不過卻是康熙皇子中下場較好的一位。

對於他的去世,乾隆感到很悲傷,然後呢,當時這個允禮,雖然有一妻一妾,可是生了一男一女都過早夭折,因此一直沒有兒子,於是他死後,當時康熙的一些兒子們給這個允禮向乾隆求情,大意就是想讓皇室過繼一個兒子給允禮。

於是乾隆將自己的弟弟弘曕過繼給允禮,承襲果郡王,這個弘曕在歷史上並不是熹貴妃的兒子,他當時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他的生母是雍正帝的劉貴人,也就是後來的謙妃。


弘曕長大了以後被乾隆委以重任,乾隆讓他管理神武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等,只是後來犯了一些錯誤,乾隆解除了他的所有職務。

從此這個弘曕長期的閉門謝客,深居淺出,後來因為心情不好,導致鬱鬱寡歡,然後生病了,在乾隆30年,病情十分嚴重,後來醫治無效去世,當時年僅33歲。


小聰歷史客棧


果郡王,生母純裕勤妃陳氏,康熙三十三年入宮為宮女,康熙三十六年生下皇十七子,也就是雍正的十七弟胤禮。康熙在位時,陳氏的最高位分是勤嬪。胤禮自幼年起雖常伴康熙左右,卻在康熙在位時並未受封。


胤禮飽讀詩書,卻無心大位,而這正是雍正所欣賞的!雍正即位後,立即冊封他為果郡王。讓他管理藩園,理藩園是當時統治少數民族最高權利機構。

由於果郡王為官清廉,實實在在得為國為民,又終於雍正,三年後又被冊封為果親王。雍正曾評價胤禮"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胤禮一生勤勉忠誠,在雍正病危時,特地把乾隆託付給胤禮。

乾隆即位後他敬重果郡王,讓他總理事務,管理刑部。又賜親王雙俸祿,免去他的叩拜禮。可惜乾隆三年他就去世了。



再說,胤禮的私生活。查閱相關記載,胤禮只有兩位福晉,嫡福晉果毅公阿靈阿之女,側福晉孟氏,色達之女。只有孟氏為他生下一子一女,不幸的是兒子早么,眼看後繼無人,乾隆做主把六弟弘簷過繼給胤禮。


從雍正對胤禮的評價來看,胤禮不僅博學多才,而且修養和操守及高。而從胤禮的私生活來看,胤禮雖地位超然,卻不受舊俗所影響,儼然似一朵汙泥裡盛放的青蓮,性情高雅,品格高尚。


小枝談歷史


《甄嬛傳》裡的果郡王,就是歷史上的和碩果親王,如果稱之為多羅郡王的話,那就是雍正六年以前的事情,看來導演是安排他在雍正六年以前死的,不過既然是電視劇我們也就不必糾結時間段問題了。

就生存狀態而言,都差不多,但是胤禮(後改允禮,統一稱呼胤禮,下文同)可不敢和甄嬛和什麼交集,他是出了名的小心謹慎,且不參合爭儲,九子奪嫡期間更沒有拉幫結派看人站隊的行為,所以才能安安穩穩的度過雍正一朝。

康熙對這個兒子一般,到自己歸天也沒給過胤禮什麼好處,胤禮的多羅郡王是雍正帝在雍正元年,也就是繼位不久就封的,可以說就是隨便找個由頭就封了,什麼藉口呢?景陵(康熙帝陵寢)裝飾的非常好,老十七出力不少,冊封允禮為多羅果郡王。

胤禮書畫作品

這麼簡單?雍正可不是那麼大方的人:

①胤禮和胤祥關係莫逆,受到胤祥大力推舉。

②不亂站隊,舉止規矩,居心端正。

③效皇不效黨,只忠於皇權。

④景陵“修飾甚好”。

⑤雍正初期無人可用,或說無人可信。(這點就不展開介紹了)

雖然貴為親王,其實和雍正其他寵臣受寵的路數一樣,比如:田文鏡,李衛,鄂爾泰都沒什麼根脈,不搞黨爭,沒有小團體,就只忠於皇帝,這些和果親王也很匹配,所以委以重任就不奇怪了。

影視形象

雍正接納胤祥的建議封胤禮為多羅果郡王,管理:

武英殿

御書處

理藩院

前鋒營 統領

正黃旗 蒙古都統

鑲藍旗 漢軍都統

看這意思,雍正帝是缺人缺急眼了,胤禮身兼數職也是操勞的夠嗆。

鑲紅旗 滿洲都統(全兼)

八月初八,大社大稷,胤禮替皇帝行禮

八月初九,祭孔,胤禮替皇帝代為祭祀

哪能總使喚便宜人呢,雍正諭旨,果郡王年薪加一萬兩銀子,俸米照親王的級別給。

雍正四年

鑲藍旗 蒙古都統

稽查國子監

影視作品形象

到了雍正六年的時候,兢兢業業的胤禮,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多羅果郡王→和碩果親王

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由胤禮一人兼任。

雍正七年,管理工部

雍正八年,總理戶部三庫

雍正十一年,管理宗人府

由上可以看出,雍正對胤禮的器重程度。雍正是個愛較真的脾性,如果胤禮有什麼做的不好,或者能力不夠,雍正不會僅僅因為他是皇親等原因讓他身兼數職的。

雍正對胤禮信重到什麼程度呢?就在雍正過世的當年,他特地指派胤禮帶著寶親王弘曆(幾個月後的乾隆帝)和弘晝一起去苗疆辦事,其實就是散心遊歷,旅途過程是否愉快不得而知,但乾隆很快就讓胤禮倒了黴。

乾隆帝剛剛給生母加了徽號,轉天就想到了果親王,永賜親王雙俸,免去便殿叩拜之禮,後又經手打理刑部事務,最終於乾隆三年去世。

影視形象

以上是和碩果親王的基本資料,我們再來捋一捋:

從“出身”方面,表面上看胤禛、胤禩、胤禮差不多,都是被“抱養”的,胤禩少時比較討喜,胤禩成人後比較讓人放心,表面上哈。胤禮在史料上則相對著墨較少,但有一點,淑惠太妃肯定是非常疼愛胤禮的,每次掃墓的時候,胤禮都是嚎啕大哭,懊悔太妃去世的時候自己尚小,沒有盡責奉養太妃以盡孝道。

胤禮的生母宮女出身,雖不至平民,但父親也無非是個二等侍衛,其生母是在誕下胤禮的轉年才被封為嬪(雍正四年,為獎勵胤禮工作勤勉,封其母勤妃),也就是說生胤禮的時候僅僅是個貴人,以她的身份沒有資格撫養胤禮,所以康熙帝把胤禮交給淑惠太妃撫養,淑惠太妃膝下沒有一兒半女,對胤禮的疼愛可想而知。

相關影視作品

胤禮既避開了雍正帝所有猜忌,又承受了雙倍的母愛,童年想來過得不差,父親康熙對他一般,在他8歲的時候,曾經帶他去大草原上蹦躂,參加活佛冊封典禮。胤禮24歲才得了一箇中正殿知事做,爵位光禿禿,善意的猜測,也可能是康熙對他的保護吧。

一般來說,皇子中,才華橫溢的人一般會被追認為“不務正業”,胤禮滿漢蒙藏語言精通,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精通,篤信佛教,精通顯密二宗。

雍正很放心,身兼數職還能把書畫才藝發揮得淋漓盡致,想來,胤禮真是沒那麼大閒工夫去搞黨爭了。

雖屬不務正業,但是胤禮也知道迎合父親喜好,但此迎合非彼迎合,並沒有什麼不良目的,因為在康熙帝死後,他也是一如既往的繼續著自己的“事業”,康熙喜歡董其昌和顏真卿的字,胤禮就寫顏魯公、董香光的字,後又整理康熙“遺作”中的書法,自成一家。

胤禮愛畫,曾為雍正帝和迖賴畫像,這方面的路數,屬自成一家,他這個親王乾的很舒坦,不用發愁能不能賣出去,也不考慮皇帝喜不喜歡,因為雍正天天忙得四爪朝天沒工夫欣賞他的畫作,好歹是個親王也不用附庸他人風雅,所以他的畫作不拘一格,有一定藝術造詣。

相關影視作品

雍正一朝,胤禮過得舒舒坦坦,但是結果卻不像字面上敘述的那麼好。

乾隆繼位後:

雖然給了胤禮刑部差事,但同時解任其宗令和總理事務。

雖然賜給胤禮親王雙俸,但是四個月後又“坐事,罷雙俸”。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果親王為皇考宣力多年。向因氣體稍弱,聖懷時時體恤令在邸第辦事,以保護精神。”

果親王終在乾隆三年戊午二月初二日醜刻卒,年四十有二,諡毅。

乾隆帝命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孝,因胤禮無子,特以弘曕入繼果親王一脈為嗣:

“諭:果親王喪事。著大阿哥永璜前往穿孝。令六阿哥弘瞻,襲封果親王。”

總的來說,胤禮在乾隆朝伊始就是走下坡路的,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屬正常現象,以他的輩分在乾隆面前奉事,估計乾隆也不舒坦,也還算正常吧,做人方面夠聰明,一生安安穩穩,安享親王待遇也就不錯了。


古今通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來讀清朝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歷史上確實有果郡王此人,長相如下。

果郡王允禮,原名是愛新覺羅 胤禮(公元1697年—1738年),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異母弟弟。

因為允禮比雍正小近二十歲,因此並沒有參與康熙末年那一場“九龍奪嫡”的血雨腥風中。雍正繼位後,就封允禮為果郡王,並對這個弟弟委以重任,先後很多軍國大事,都能見到果郡王的身影。

並且歷史上真實的果郡王,到乾隆三年而薨,乾隆帝還親臨其葬禮。

《甄嬛傳》中的果郡王風流倜儻,歷史中的果郡王也是如此,寄情山水,不貪戀權位,書法詩詞皆精,一生筆耕不輟,還有詩文集傳世。

雍正皇帝雖然對參與奪嫡之爭的幾個兄弟很不客氣,但是對這個弟弟非常好,有於果郡王身子弱,雍正就讓他在家裡辦公,不必每天往紫禁城裡跑,這可以不小的恩典呢。

雍正重病彌留之際,還詔果郡王與鄂爾泰、張廷玉等人臨危受命。

可知果郡王在雍正一朝,備受皇恩。

當然真實歷史行也並沒有《甄嬛傳》中果郡王給雍正戴綠帽子的情節了,更沒有果郡王被雍正害死的情節。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也歡迎私信交流~

歷史寶藏


甄嬛傳中的果郡王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比雍正小了近20歲,當雍正中年繼位的時候,他才只有26歲,在康熙年間,已經被封為了果郡王,所以在雍正上位之後,也就讓他繼續使用這個王位。



果郡王在雍正上位之後,受命管理藩事院,還兼任著正黃旗和鑲藍旗的事務,過了幾年又升為親王。後來一直身兼要職,到了雍正死後,乾隆登基,果郡王更是因為德高望重深受乾隆信任,先後替乾隆打理宗人府和刑部等重要機構。到了1738年,也就是果郡王42歲的時候,果郡王去世,乾隆還親自去祭奠。



在電視劇中,弘曕是果郡王和甄嬛之間的愛兒子,但是在現實中其實弘曕是雍正帝的親兒子,之所以會有這麼一齣戲是因為在歷史上因為果郡王一直沒有兒子,所以乾隆將自己的弟弟弘曕過繼給了果郡王來延續香火,也算是表示對於果郡王的恩賜。



電視劇中的果郡王是被因為和甄嬛之間糾纏不清的愛情,被雍正賜下毒酒,而且在歷史上果郡王是在乾隆三年的時候病逝的,死的時間更在雍正死後,所以是不可能被雍正毒殺的。


平安讀歷史


《甄嬛傳》就像很多清宮戲一樣,除了裡面有幾個人物是歷史上的人物,比如康熙,雍正,乾隆之外,其他的人物和劇情全都是編的,那劇中的果郡王顯然與歷史上的是基本不一樣的,那我們來說說歷史上的允禮是個怎麼樣的人吧。

允禮生於康熙三十六年,是康熙的十七子,比十三爺少了十一歲,其生母是勤妃陳氏,是個漢人,康熙病逝於康熙六十一年,這個時候允禮是二十五歲,允禮並沒有參與奪嫡之爭,所以九子奪嫡中沒有允禮。

允禮在文學上面的造詣很高,也十分的精通書法、詩詞,畫畫,喜歡遊山玩水,是個很典型的大才子。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允禮被封為果郡王,負責理藩院事務,之後又兼了正黃旗蒙古都統和鑲藍旗漢軍都統兩個旗的事務,果郡王雖然是個郡王,但是雍正讓他享受親王的俸祿年一萬兩與俸米年一萬斛。

雍正四年,雍正讓康親王崇安與允禮負責國子監的事務。雍正六年,允禮被封為果親王,此時的允禮兼了四個旗的都統。

雍正七年,允禮負責工部事務,雍正八年,允禮負責戶部事務。雍正十一年,允禮負責宗人府事務。

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弘曆繼位,也就是乾隆帝,雍正臨終前,讓允禮與莊親王允祿(康熙十六子)、張廷玉、鄂爾泰等人成為顧命大臣。

乾隆元年,允禮領親王雙俸,乾隆讓莊親王與果親王免叩拜之禮,十月,允禮負責刑部事務。乾隆三年二月,公元1738年,允禮病逝,終年四十二歲,乾隆大阿哥永璜為其穿孝,允禮無子,乾隆讓六弟弘瞻襲果親王之爵位。


歷史簡單說


允禮的生母純裕勤妃陳氏是地道的漢人,康熙三十三年入宮,三年後生下她唯一的兒子、康熙的第十七子胤禮。從胤禮的一生看,雖然在康熙朝和雍正朝都受到優待,但優待的方式截然不同。

康熙很寵愛這個兒子,從胤禮九歲起就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讓他隨駕巡幸。不過在康熙作為一個帝王的考慮之下,對於胤禮這樣的漢女生下的兒子可以寵愛,而不會給予過高的地位和重任。

胤禮在康熙朝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通曉滿漢文又精於騎射。胤禮的詩文、書法都非常有造詣。但是康熙朝兩次大封皇子胤禮始終沒有得到爵位。

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胤禮並未參予。一來年紀不夠,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的時候胤禮只有十二歲,夠不上資格去爭。二來從胤禮的性格看,不能說他不在乎權力和地位,主要還是比較謹慎和安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雍正朝的到來讓改名為允禮的前朝皇子、當朝皇弟迎來了更好的前景。

新繼位的雍正皇帝對於政敵陰狠無情不留餘地,但對於未參予奪嫡的兄弟們也算說得過去。雍正元年允禮就被封為多羅郡王,他的第一個爵位是哥哥給的。雍正給了允禮一些差使,比如修整陵寢,管理旗務等。

另外雍正十分欣賞允禮的書法。現在浙江普陀山普濟寺有雍正年間立的碑,上面的碑文是雍正的御製碑文,書法就是果親王允禮手書,算是兄弟兩個人的配合。允禮是雍正六年晉為和碩果親王的。

雍正對允禮可以說是相當好了。甚至在允祥死後允禮一度有頂替他的味道。允祥在雍正心裡是什麼地位?這也可見雍正對允禮的寵愛了。李衛到果親王府請安,允禮給李衛很多賞賜。李衛覺得這事不妥,報告給了雍正,雍正幫著允禮說話,“王之優待斷非出於籠絡之術,卿之晉謁亦非懷有趨奉之心,朕皆深信無疑者。”雍正是深諳“朋黨論”的人,對於允禮竟然這麼相信,可見對這個弟弟的喜歡和信任。

雍正認為允禮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因為允禮沒有兒子,乾隆把自己的幼弟、雍正最小的兒子弘曕過繼給了叔叔允禮。這事是莊親王允祿奏請的,但肯定是乾隆的授意,允祿做不了這個主。

允禮死於乾隆三年,善始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