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海,苏州还是“大树底下的碧螺春”吗?

一滴泪丶忘却一切


这个问题答案非常简单,当然不是。将近2万亿的经济体量,人均GDP超过上海,绝大部分经济指标位列全国前10,这样的经济水准,就意味着苏州已经不再是大树底下的小茶树了。

其实最关键的恐怕是进一步的追问,苏州和上海的关系,既然已经在实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在今后从苏州和上海两个方面来看,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两个城市的一体化进程,实际上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力,或者讲的更彻底一点,是最核心的内容。这个问题当然可以很宽泛的谈,也有很多的,大学科研机构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很多时候,是流于空泛的陈词滥调,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现在最主要的核心,也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始终不愿意明说出来。

地方本位主义,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推进道路上最难过的一关。上海有政治优势,也一直在利用这种政治优势集聚长三角的各类经济资源。在高端产业的发展上面,上海还是有私心的。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高端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依然在上海经济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周边城市,尤其是以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新兴工业城市,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时候,势必也要向高端制造业进军。在这种情况下,两地之间协作性就很弱,竞争性则非常明显。除了经济资源之外,上海也是科教文卫资源高地。此类资源,由于受行政高度控制,所以向周边地区释放的可能性更小。而这是相对于经济资源来说落差更大的一块领域。实际上这一领域每年也为上海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

行政体制造成的市场分割,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当中另外一个难以攻克的碉堡。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不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很难真正实行区域一体化。虽然现在有一些顶层的鼓励文件出来,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没有直接的行政体制创新出现之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始终是很缓慢的。现在有一些打通断头路,开通跨境公交的样板性工程,但总体来看对无障碍市场的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属于较低水准。

最后一个是关于上海自身特殊因素。那就是上海的心结和中央政府对上海地位的再定位。上海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和工商业城市以来,一直稳居中国城市头把交易,不光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亚太第一大都会。而且这种领先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代际的。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光芒逐步被广东的深圳所遮盖。上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让上海和周边城市的落差迅速缩小。时至今日在经济领域,上海和邻近周边城市的落差已经非常小了。不过上海始终是以中国第一城市自居的这种心结,就意味着在和周边城市打交道的时候,很难做到真正平等。中央政府对上海地位的再定位,实际上现在也没有完成。解放以后,上海定位为经济中心,尤其是综合性的工业中心。承担着向全国各地提供工业产品的责任。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定位逐步模糊。上世纪末,提出要建设两大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但实际上,建设的情况不好。上海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当中,落后于深圳和杭州,没有形成新一代领军性企业。换句话说,上海现在正处于发展的迷茫性。而上海又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这对于整个长三角未来的持续发展显然是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在中央政府也没有办法给上海一个明确的定位,换句话说,我们都知道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主要干什么活?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


用户4325101516


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761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43.8亿元,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0.7亿元,增长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75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2万美元。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9.3%;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6.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7%。


山里娃勇哥


从文化角度上看,苏州的婉约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上海的华丽圆融已然成为大都市典范。这些年正在往一线迈进的苏州,文化上受到上海乃至国内外的输入影响,更加开放的机遇,让苏州更加懂得珍惜一座城市的内核价值,才会在文化激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特色,成为自身的永久的优势和竞争力。婉约融入苏州这座城市的精神状态,在苏州随处去走一走,为了保存遗迹舍弃了高楼大厦,曾经被拆除的村庄与遗迹,已经被修旧如旧,很好的保存起来。小桥流水,水乡古镇,婉约的气质,就像这座城市的气质。。。


大美苏州


为何一项政策草案发布之前就已经被使用了?不要依法行政了?

2018年5月31号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在其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浦东新区征收集体土地房屋补偿可申请建房人口和面积认定操作办法(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其中第十七条(施行日期)本操作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2018年6月30号是征求意见稿的截止日期。

《浦东新区房屋征收政策“1+17”》附件8《浦东新区征收集体土地房屋补偿可申请建房人口和面积认定操作办法》未注明“(试行)草案”字样。时间是2018年4月。

在截止草案发布之前,浦东新区房屋征收中心以及受委托方浦东新区第二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依照附件8作为浦东新区房屋征收政策用于所有浦东新区被征收对象。

大团镇人民政府2018年6月29号在其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关于印发《大团镇征收房屋补偿可申请建房人口和面积认定办法》的通知。文件编号“团府【2018】93号”。索取号为XI1100000-2018-007。大团镇人民政府将《浦东新区征收集体土地房屋补偿可申请建房人口和面积认定操作办法》作为制定的上位法依据。

在截止草案意见稿前1天即2018年6月29日。











相信依法治国的公民


苏州似乎曾经是碧螺春,园林成片,美女成群,游人如云,歌舞升平。但自从建了一座占地900亩的鬼城,出了名人姜人杰之后,苏州已不再是大树底下的碧螺春,而是园林掩饰下的大陷阱。"苏州国际服装城开发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的注册资金吸资数十亿元人民币建起来的鬼城,成了阎王不管、市长不问、法院不理的业主伤心地。


小李阿中


苏州太湖西山岛主产洞庭碧螺春


太湖西山岛民


就一个地级市,为什么要它和全中国的大城市比啊,我们苏州人没这么大的心。


光阴的故事86055


近20年来,苏州一直是上海经济联系的首选城市,且经济联系强度持续提升。同期,苏州也从上海消费的“后花园”成为经济发展的产业腹地,两市经济发展的协同能力、模式与机制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实现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城镇体系建设的主趋势。长三角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人口总量第一、第二的城市,上海和苏州“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具有协同发展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基础。苏州高质量接轨上海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新时代应有的历史担当和使命,也是苏州内生动力持续提升的机遇。

“星期日工程师”和“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苏州拥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地处长三角腹地,近江面海,交通便利,以其经济富庶、历史悠久和宜居宜业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之称。长久以来,苏州在国内都具有重要经济地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生产关系的形成,叠加运河漕运的枢纽优势,苏州成为明末清中时期全国的工商业中心城市。上海历史相对较短,在海运兴盛和开埠贸易之前,经济、人口规模相比苏州都不算大。近代以来,随着海运对漕运的替代和开埠贸易的兴盛,上海逐渐成为国内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城市。而苏州却因漕运衰落和战乱破坏,中心地位渐成历史,但凭借历史文化、小桥园林、自然风光和精饌美食,成为“富起来”上海人消费的“后花园”。1958年初,国务院曾撤销松江专区,下辖6县并入苏州专区,持续时间很短。有人藉此争论两市行政与经济定位高下,其实这仅是特定背景下的行政区划调整而已。事实上,此次行政区划变迁倒应该是两地联系紧密、分舍艰难的例证,也说明两市的发展需从国家战略高度谋篇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实力全面提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3.27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约119倍,国际经济、科创、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加速建设。与此同时,苏州经济也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发展阶段。2018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值和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86万亿元、3.31万亿元和3.54亿美元,常住人口也达1072.17万人,均列全国前列。在苏州发展的过程中,上海“虹吸效应”无法避免,但苏州每一阶段发展也离不开上海溢出效应的带动。“星期日工程师”现象和“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经验都形象地表明上海对苏州的辐射作用。国内理论研究也表明,近20年来,苏州一直是上海经济联系的首选城市,且经济联系强度持续提升。同期,苏州也从上海消费的“后花园”成为经济发展的产业腹地,两市经济发展的协同能力、模式与机制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事实和理论表明两市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

在“消费后花园”和“产业腹地”经典关系之外,近年来,沪苏融合还出现了新的特点。有机构对长三角城市群2016年出行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沪苏两市出行总量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绝对优势。2016年,每434个上海工作人口中有一人会去苏州,每151个苏州工作人口中有一人会去上海,沪苏工作日城际出行量呈现钟摆型潮汐特点。2016年滴滴平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显示,苏州、杭州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关于长三角地区跨城通勤的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更是表明,苏州花桥前往上海中心城区工作的人数甚至高于奉贤、南汇和青浦三地。

区域一体化能实现拓展市场边界,能够促进资源要素内生集聚和自由流动,也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益,深化产业分工。而深化产业分工是实现创新发展和报酬递增的重要路径,是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以区域一体化深化对内开放,是产业分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趋势。近年来,沪苏在制定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时都高度重视两地一体化发展,在交通、民生、科创和产业等领域多富有成效。沪苏地域相邻,人缘相亲,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在一体化推动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日益多元化、内在化。

当前,沪苏两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发生新的演化,国家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的使命、机遇和挑战,苏州需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突破“后花园”和“产业腹地”这样的“被定位”,也需突破“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的简单“竞合关系”。还需进一步提升战略意识,从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新布局的高度,以全球视野、全局站位的思维,大格局谋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和市场体系重点接轨项目,并以“久久为功”之力深化一体化发展机制,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服务全国的实力。此外,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苏州也需聚焦聚力宜居城市、开发区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等特色优势,赋予新内涵、新价值,打造苏州特色标识和特色品牌,在“一体化”中“更苏州”。

在新的历史时期,融入上海、服务上海、更好接受上海幅射带动依旧是沪苏关系的主题,但苏州需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把握上海新优势与一体化新趋势,对“碧螺春”赋予新的内涵,努力在机制融入、高效互动上率先探索,借势上海城市发展新定位,提升苏州城市品质与经济能级,并增强苏州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


无聊的胖虎


苏州已经是大树(上海)旁边的碧螺树了。


用户2093326444287


上海对于苏州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

而上海周围的江浙也比较给力。

比津冀给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