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道教文化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道士、女冠也出了些著名茶人,如寫《大雲寺茶詩》的呂岩、與顏真卿有過交往的張志和、與陸羽結為摯友的李冶等人。

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茶經》中道士飲茶的記載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愷來取馬,並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壺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世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旁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摯之獄中,至夜,老嫗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陶弘景《雜錄》:“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以上幾收茶事說明道教與茶的關係,在道人們看來:飲茶可羽化成仙,連賣茶老嫗也可從“獄牖”中飛出:不僅生者要飲茶,死者也需茶,故以茶祭祀頗為必要。

道士為何選擇了茶

一是道教儀規要求,以“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祭天祀祖,早在西漢時代就已有此習俗,長沙馬王堆(前160)的西漢墓出土的有隨葬品茶箱,產生於東漢年間的道教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負面部分。他們認為茶非凡品,是山中“靈芝”,用此祭天祀祖,定得好報,為神鬼所佑。這一點與佛教的“茶供三寶”沒有區別。

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其二是道家獨具的,認為常飲茶可羽化成仙,連道教思想家、大醫學家,時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也這樣認為。

修真養性的修道法門

道教講“修真養性”,修煉方法除用符禁咒以禳災求福、役使鬼神外,最重要的便是通過清修歸本還原,與道合一,成為神仙。修身先修心,修心在於主靜,靜則生慧。故司馬承楨在《坐忘論·收心》中主張:“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而茶性儉淡、平和、空靈,自然是道人修煉首選飲品。

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佛家也講“靜”,也以茶助坐禪,但其目的是“悟”,以破“三關”——本參、重關、牢關之後,走出生死之流的邊沿,以證得菩提,成為覺者。他們認為飲茶可助其“見性成佛”。

飲茶比吃丹藥更靠譜

大約由於急於成仙的緣故,道人們覺得沒完沒了地“入靜”進度太慢,簡直遙遙無期,於是又有“丹鼎派”煉吃了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金丹。晉代葛洪《抱朴子·金丹》雲: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

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唐代皇帝服丹成風,縱死無悔。幾個服丹的皇帝壽命極短,太宗52歲,憲宗43歲,穆宗30歲,武宗33歲,宣宗50歲。大多數道人對此犯怵,也無錢買紅鉛、紫貢之類昂貴原料煉丹,丹鼎何處尋?於是退而求其次,不煉“大藥”煉“小藥”,小藥者草木刀,如菖蒲、桂、五味子、地黃等,吃了縱無益也不至於死人。而茶最好,稱之為“麒麟草”、“靈芝草”、“仙藥”,又好喝又可延壽成仙。道家茶人呂岩、張志和行蹤不定,如發現首不見尾,傳言已羽化成心。道人們即使不信喝茶可做神仙,講點現實主義,至少可健體延壽、悅心志、飽口腹,做個人間自在仙。

唐詩中的道士飲茶

道家飲茶的追求在唐詩中有反映,如溫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仙翁白扇霜烏翎,拂壇夜誦黃庭經。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皎然《飲茶歌送鄭容》:“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盧仝的《走筆》極寫道人飲茶的快感:“……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道士修仙,飲茶比吃藥靠譜多了

一句話:修仙別嗑藥,飲茶是捷徑。


(完)

本文為丁文先生授權發佈,原文名《在飲茶中修真養性》,本文略作修改,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