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该如何正确翻译?

花生英


如何理解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一、此句的渊源在《易经》之“损”、“益”二卦

二、正解:既要学,又要损

三、反解:知识越多,智慧越少

一、此句的渊源在《易经》之“损”、“益”二卦

老子这句话,很多人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如何才是接近老子本意?这就不能不提到《易经》

这句话里的关键字:损益,就来源于《易经》,损和益是减法和加法。

损:就是给自己做减法,减去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杂念。所以损卦象词说:“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益: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虚心学习自己不知道的学问。所以益卦象词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孔子读《易》至损益二卦,愤然长叹,认为损益二卦是王者兴衰之道,其中孕育着利害祸福,不可不差。并告诫子夏持满戒盈之道。

二、正解:既要学,又要损

试观道家历代祖师,哪个在未得明师之前不是下苦功参学的?

如许真君,吕洞宾,如白玉蟾,如陆西星,如刘一明,未访得明师之前,都是遍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儒生。读书不能解答疑问,于是放下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遍访明师。

所以“为学日益”,即是未得明师之前,须借圣贤经典引路,借假修真,以有为而入无为之门。

而访到明师之后,得了口诀之后,就要向内做功夫,专注损人心,复道心,不再以多闻为目标,而以点亮内在智慧为志向。

上面是分开说,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为学为道同时,损之益之同时的。只不过以得师为分水岭,有前后侧重的不同罢了。

儒家也如此,儒家说“格物致知”,一是格心物而致良知,二是格万物而穷天理。以及“先博后约”,从博学多闻到惟精惟一。也是这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

三、反解:知识越多,智慧越少

反着解读则是另一种合理的理解。

世上的聪明人很多,专门在心外求法。不修心炼性,不知格除内在的欲望杂念,而专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章词藻为志向。这样的人,学的越多,迷失的越远,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早知道,上面说的祖师们虽然也多闻也为学,但学的内容却是“损”,所以先益而后损,以至于无为。

聪明人们则不是,学的越多,填的越满,以至于自视甚高,没法虚心,没法听的进良言,最后满的溢出来,如同装不住水的杯子倾倒摔碎在地上。

黄元吉祖师形容这种聪明和机巧非常精辟:“今人智谋日多,在人谓智慧,而道家目为邪火。何也?有思虑灵巧,即有营逐私心,得之喜,失之怒,怒为邪火,为身心大害”

再如六祖慧能,不识字,但来者读任何佛经,六祖都对答如流,指点迷津。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是知识与智慧的不同之处。

再如儒家《论语》中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是同样道理。真正的学,并非知识,也无关文字,而是心学和身行。有心有行,知行合一,即使不识字,不会讲话,也是大有学问的有道之士。



儒释道小火锅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段话,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个人认为,对经典古籍的译解,谈不上谁比谁更准确,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老子的形象,一百个人的头脑,存有对《道德经》的一百种理解。因为即便站在文字般若的最高层级,都难免会将老子的思想智慧的本义,在信息传递的层面或多或少发生丢失,所以对老子原文的解读,怎么理解都对,但怎么理解都仍有不足,这就需要多交流,多学习,多体悟,多求证。

以下是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一书中对老子第四十八章的理解,谨供参考。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意译解

做学问得依靠知识的不断积累,探究道(时空世界)则要不断剔除常识性认知,当剔除到无可再剔除,并且认识"无为"及其功用之后,就能明白"无为而无不为"的运作机制及其重要性。

取得天下领袖的地位要靠不主动(无事)的方式去获得,如果通过主动(有事)的方式谋取,说明其管理天下的能力仍不俱足。


刘怯之


楼主好!读《道德经》是有方法的,乱读易迷。推荐给您三法,将自问自答,不必问外人,因为该经的真义不能问外人,唯有问自己,才能明白。(1)该经的逻辑框架是“总分结构”,第一章为“总论”,其余各章都是第一章的注解,故看不懂别章时,要在第一章找最根本的答案,这是读该经的入门方法。(2)如果还没看懂,则只在“道、无、有”三个字上领悟,因为这是该经的“文眼”,功夫到了,一定能灵犀一点,豁然开朗,通悟全经。(3)该经自始至终的每句话都有“隐显”的两个含义,只要没看清这个特点,说啥都错。前面朋友们的解释虽好,却都是字面的显义,没讲清背后的隐义,故有缺漏。下面做个补充,供参考。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该段文字的机关在“有和无”的逻辑对比结构,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有无对比”关系;“无为而无不为”是“有无对比”关系;“常以无事,及其有事”是“有无对比”关系。所以,释义时必须将“有与无”的对比性讲出来,才能体现“道”的真义。

2、“学”不仅是“学习、治学、做学问”的显义,暗指“悟道”。“为道”不仅是“顺道而行”的显义,暗指“证道”。“无为”不仅是“无求、无行”的显义,暗指“无心”。“无不为”不仅是“皆行、遍行”的显义,暗指“有心”。“无事”不仅是“无为”的同义词,暗指“无念”。“有事”不仅是“有为”的同义词,暗指“有念”。

3、全文在讲无形的“道”怎样含藏和制衡万物的运行机制,即以“有”显“无”,以“事”显“理”,以“假”显“真”,以“虚”显“实”,以“矛盾两极态”显“中庸态”。

看懂这三层玄机,就明白此段真实义了。当然,若说到极处,这段文字是没有意思的,非要说其义,暂且大致为:

“道”虽无形,但能含藏一切,生发一切,故人悟“道”时,需先懂自己很久以来“迷惑于道”的先天不足,越悟越明,多多益善,以补缺失,是从“无”生“有”的道智。人证“道”时,需先懂自己与“道”本为一体,天然圆满,密不可分,既无“道”可知,也无“道”可修,一念都是多余,故时刻“放下心念”就叫“去愚和减损”,是在“无”知“有”的道智。人若把这种“少心、断念”的功夫用到极点,到达“无心”之态,则做一切事都“无欲、无思、无想”,因这样的“无我”之心合乎“道”,必被“道”暗助,而能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做什么都圆满,就叫“无所不为”------这是自育入“道”的方法。若论以“道”治理国家大事的方法,则是育人“入道”的方法,同理,还是国君(领导者)以“无私、无利、无求”的道智,做一切事。常这样居于“无”之地,驾驭“有”之事,,纯粹为公,永不为己,也必被“道”暗助,一定能使天下人心都统一到“道”上,人人知“道”、证“道”、在“道”、行“道”,自觉去遵守“道”而生存,天下自然就能太平,则君民一体,相安无事,“人、家、国”都常在“无为”的中庸态,最终都趋向永恒,这是最大的道智之用!


本然堂讲席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至于取天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的读解:益,增加。损,减少。引申为少而精。道,规律。这里指治国治天下的学问。无为,无事之先作为的简写,有为则是有事之后作为的简写。本章省略了"以至于取天下"六个字。加上这六个字,就与上下文联系紧密了。我的译文:为学知识而读书要日益增多,为研究治国治天下的学问而读书要少而精。精益求精,以至于发现规律能做到无事之先作为。无事之先作为,以至于能够取天下。取天下要做到万无一失,及其有意外事故发生,则不能取天下。


朱清国1


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奇怪。

老子离我们太远,又早就得道远去了,也不能把他叫来问一下,到底是想说什么。

但道家的思想我们总还是能知道的。那就是清静无为。

以此为宗旨,我想那我们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了。

求学求知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追求大道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样的解释很明显是不正确的。把“求学日益求道日损”想当然的按因果关系来理解,那就离老子的想法可就太远了。

道家不是讲的追求道么?怎么求道就一天比一天减少呢?这里减少的又是什么呢?难道是越追求道,道就越减少?

这不是矛盾的么?

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是讲如何求学,如何求道。也就是告诉了我们求学与求道所不同的办法。“求学日益求道日损”其实更应该是“条件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就是说想表达的意思是“要想怎么样,就必须要怎么样”,要想“求学”,就必须要做到“日益”,要想“求道”,就必须做到“日损”。

求学求知要靠每天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学一点,明天再学一点,后天又学一点这是求学的方法,日积月累,自然知识就越来越多了。

那追求大道呢?当然不能像求学一样,因为那样就成了有为,而不是无为了。

求道和求学正好是相反的,不是去积累,而是学会舍弃,懂得丢掉。今天丢弃一点私心,明天丢弃一点杂念,万事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就会越来越接近道。

大家觉得呢?


山东花和尚


做学问、学术、知识就要越学越多,但求道者就要把所学的知识、学问清空,倒空,越来越空、空空如也……然后就来到了无为的境地,无为,不是不做的意思,无为是指以无的境界做一切,以空的境界对待万事万物,就是不执着地无为。

我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我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怎么做到日损的呢?如何做到损之又损的呢?请来听我分享!


吴振伟美丽生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把握学识之妙运用察知隐藏着的未知智机致有卓越的成长进步,放弃对事物的认知和求真无疑不进即退,不自省即一退再退,固步自封即一无是处。

——日后的泰然安逸而需今日的不懈努力。

——纵有赋才而挟情绪辩思,终致学而懵知,自省不足认识缺陷才显卓见真知。

(益与损之间的同时存在与切换)

深索一下老子思想的话机会发现意料不到的惊人收获。

说说:《察人之不察》

网上文化交流倡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不再按章取义于字面、不取死记硬套,不靠顺手拈来垫用?该自省更新和破除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意识硬伤和形态弊端?

现在人们所接受的知识教化和话语技巧运用水评显然赶不上时代发展速度。这方面最大的硬伤可能与人们一直沿用的“仿古式思维”习惯有关,第二硬伤与日常文化传播有关。

(谨作文化交流)


55e4680


为学与为道不能分开看的。人生应该是为学中为道为道中为学人之道,补有余而损不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专注某个领域(专业),全力以赴,每日都积极进取、能力增长【补有余,为阳】;日常生活(为道,道是整全的)中,减少缺点、欲望【损不足,为阴】。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是全才,在某一方面做出贡献就是成功。为学功成则有成就感,为道功成则有幸福感!


汉语的呼唤


这是一个学习到学会的过程。

为学日益:学习就是知识,技能的增加,此时是大脑知道了。

为道日损:大脑知道了并不等于学会,要把大脑知道的东西让身体学会,这个过程叫损,而教会身体学会的过程是“为道”,因此才说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这样的“为道”不能只做一次,要天天做。就如同学车要天天练习。

以至于无为:这样的“损之又损”到什么时候算成功了吗?要到自己的身体可以自动做那些学到的动作而不在需要大脑介入指挥。这叫做“无为”。当这个学习过程做到了“无为”状态时,可以说学会了。


李航解说老子


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要每天都有新的累积,才能有进步,有所成就!道德经主要是讲修道的至宝!修道需要一天天减损(准确讲是要排除其干扰)自己的情感与欲望!情绪,感情与欲望是修行者最大的障碍!但减损欲望不是要作一个无情无义之人,只是要尽量不受其干扰!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外表和光同尘,内心如如不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