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坦克尾穩穿甲彈只有美國人用強大的貧鈾彈芯,其他國家怎麼不發展?

軍武吐槽君


對於美國來說,研製貧鈾穿甲彈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缺鎢,而且美國的主要預期的戰場都是在海外,沒有本土不用考慮貧鈾的汙染環境問題。


貧鈾穿甲彈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伊拉克軍隊的大量坦克被美軍發射的貧鈾穿甲彈擊毀。

對於穿甲彈來說,由於主要是利用巨大的動能來穿透厚重的裝甲板,對於這種穿甲方式來說,對於彈芯的材料要求是又重又硬,這樣來看鎢是比較好的彈芯,鎢很硬,而且也又很重,在二戰時期鎢就是比較寶貴的穿甲彈彈芯材料,二戰前德國和中國之間的軍貿交易中,鎢砂就是重要出口商品,而中國最大的鎢砂是在江西,就是紅軍控制的地區。當時紅軍蘇區重要的出口物資就是鎢砂。

而到了冷戰時期,美國沒有可靠的鎢礦資源,而美國在冷戰中製造大量核彈剩下的鈾238就進入了美國人的視野。順便說一下,貧鈾合金並不是直接把鈾238作為彈芯材料,而且要加上其他的一些金屬才有又硬又重的特性,本身鈾238的機械性能不是很好,鈾238實際上很軟的,但是再加上了諸如鈦之類的金屬才有了一系列的特性,什麼自銳之類的特性都是貧鈾合金的特性,不是鈾238的特性。

美軍的貧鈾穿甲彈不只是配發給坦克,美軍A-10攻擊機的30毫米火炮配用的也是貧鈾穿甲彈,包括海軍的密集陣系統也是使用貧鈾穿甲彈。

在用貧鈾合金生產了穿甲彈的彈芯材料以後,由於鈾具備一定的放射性,但是在生產過程和儲存過程中都需要一定程序,而且彈藥的本身也有防護層,所以一般來說在貧鈾彈藥儲存發射前,鈾的放射性汙染還是可以控制的。但是,當彈藥發射以後,特別是在擊穿坦克或者裝甲車輛的裝甲以後,大量的貧鈾通過撞擊和燃燒變成了十分細小的顆粒進入了自然環境中,原來的防護塗層全部失效,這樣就造成了嚴重的汙染。


貧鈾穿甲彈在設計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輻射的問題,在表面都有防護層,所以在日常的儲存使用中,還是沒有大礙的,但是發射以後特別是在坦克裝甲碰撞以後,防護層被破壞以後就不好說了。

美國的報告否認使用貧鈾彈藥後會造成嚴重的汙染,但是無法解釋原來的海灣戰爭綜合症還有就是巴士拉附近的兒童白血病發生率為什麼比其他地方高3倍,而且美軍自身也規定在國內的靶場不允許使用貧鈾彈藥進行打靶訓練。但是現在美軍給出的報告也沒有理由否定,所以現在對於貧鈾合金的放射性汙染問題還是一個沒有明確結論的問題。


美軍的貧鈾穿甲彈現在已經發展到了4代。

對於美國來說,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本土不會有戰爭的發生對於有可能的放射性汙染是不用考慮的,但是對於其他國家,以後的地面作戰很有可能是會在本土作戰,貧鈾合金的放射性汙染就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了,對於有可能發生的放射性汙染在戰後就是必須要處理了,但是目前對於這種土壤汙染,還沒有什麼好辦法,所以乾脆還是不要找這個麻煩,而且象中國俄國這樣的國家,本身有鎢礦,鎢合金彈芯的穿甲能力,經過先進工藝的處理並不比貧鈾合金差,有的指標還要好,而且沒有放射性汙染的問題,所以在大規模裝備儲存的穿甲彈中,還是用鎢合金作為彈芯材料。


有痰



首先說一下,其他國家不是不發展“貧鈾合金穿甲彈”。中、俄兩國都有貧鈾穿甲彈;只不過中、俄兩國在研發完成之後就把貧鈾穿甲彈給扔“技術儲備”裡面了,基本處於放棄使用狀態。


而鷹醬堅持發展貧鈾穿甲彈的原因很簡單——造不出炮來!
美國現役的坦克都是M1系列,最先進的型號是M1A2SEP/V1/V2/V3;但是,M1系列主戰坦克從M1A1起到現在,用的主炮都沒變過——仿製於萊茵金屬RH120L44的M256型這杆炮的性能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初可以用“天下無敵”來形容,到了現在嘛.............根據德國人自己的測試——RH120L44使用DM33穿甲彈在2000米的距離上只能穿透540至560毫米的RAH。
用來打打T-64和T-72的早期型號還可以,如果要對抗現今的99A2、T-90M、T-14、豹IIA6/7等等最新銳的主戰坦克的話...........這杆炮“早就應該扔進垃圾堆在跺跺平了”。我清楚,美國人也清楚!但是,在蘇聯解體之後“三等人”的坦克發展計劃就一直陷入“外行指揮內行——瞎指揮”的狀態!白白浪費了金錢和時間不說,這二十多年的“瞎折騰”還把美國坦克的基礎設計能力給磨掉了!造成直到今天美國人都無法自行研發一款坦克炮!

(快40年了,美國坦克還特麼一個德性)

既然“炮”指望不上了,那想要對抗他國的新銳坦克就只能“另闢蹊徑”了!一是靠“彈”!二是靠“吹”!先說“彈”——貧鈾穿甲彈和普通的碳化鎢穿甲彈相比,有一個獨特的特性:自銳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甲能力!那麼什麼是“自銳性”呢?

普通的碳化鎢穿甲彈開始穿入裝甲體開始,其彈體就在不斷的“自鈍”——穿甲彈彈體的頭部會在巨大的壓力下被壓平,形成一個像“蘑菇頭”一樣的東西,這個“蘑菇頭”會分散穿甲彈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彈體的穿甲能力。

而貧鈾穿甲彈不同,貧鈾穿甲彈從接觸裝甲體開始其彈體的頭部接觸面就會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液化”(這個“液化”不是變成像水一樣的液體,而是變成像瀝青一樣極度粘稠的“膠體”),這時貧鈾穿甲彈產生的“蘑菇頭”就是液體,會被彈孔四周的裝甲體給“刮掉”!所以貧鈾穿甲彈的“蘑菇頭”很小,穿甲彈的能量釋放就更集中,而且,被掛掉的那些“液體”還可以產生一定的“潤滑”的作用;所以在這兩個buff的加持下,穿甲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來說“吹”——利用美國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優勢,把美國的貧鈾穿甲彈吹上天,最好能吹到“和太陽肩並肩”的程度!忽悠一大堆像題主這樣的“小白粉絲”覺得美國的貧鈾穿甲彈就是”高大上“的東西!

按美國人的說法——M829A3是貧鈾穿甲彈在2000米上可以輕易的擊穿740毫米的RAH!我一直在納悶:美國人吹的這個數據居然還有人相信!?其實M256發射M829A3在2000米的距離上能打穿600毫米左右的RAH就相當不錯了!

為什麼?因為M256的出膛壓和RH120L44一樣都是5400巴(5400個大氣壓)!而火炮的出膛壓就決定了炮彈能獲得的最大動能!而決定穿甲彈穿甲能力的就是動能——動能就是速度×質量!M829A3的彈丸質量是確定的,RPD-380發射藥的火藥力1232千焦/千克也是確定的!這玩意只要是個初中生都能算出來M829A3在2000米距離上的穿甲極限最多也就是540毫米左右!說能打穿740毫米!?乍地?美國人的穿甲彈不歸牛頓管啊?再退一步,就算是貧鈾金屬有所謂“自銳”的特性可以增強穿甲能力;也就是說美國人單單憑藉一個M829A3穿甲彈就實現了德國人花了五年時間在RH120L44上把身管長度從44倍延長到55倍口徑、把藥室容積從9.8升提高到11.25升、把出膛壓從5400巴提高到6000巴的RH120L55的水平!!??是美國人太聰明?還是德國人太沙雕啊?

其實說道這裡,大家就應該清楚了,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坦克大國(德、中、俄)不發展貧鈾穿甲彈的原因很簡單——我能造出好的炮,為什麼還要費力氣去造那種傷人由傷己的鈾穿甲彈呢?


純野生的坦克


地殼中探明的鎢儲量為620萬噸,可開採儲量為290萬噸,其它30個產鎢國總儲量是130萬噸……


好了,言歸正傳:美國的貧鈾彈歷史應該開始於“曼哈頓計劃”,1943年8月,該計劃小組在給五角大樓的一個報告中提到了“使用貧鈾彈及鈾238廢料製成的彈藥,能沾染敵方土地,削弱敵方的戰爭潛力”。

真正將貧鈾彈提上日程,並付諸實際使用始於40多年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為A—10“雷電||”攻擊機研製的30毫米GAU—8“復仇者”機炮。

“復仇者”有7根獨立的炮管,採用加特林轉管原理,由兩臺液壓馬達驅動,理論射速4200發/分鐘。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空軍要求研製一種可負擔專用的對地攻擊機,主要任務執行近距離支援,摧毀敵方裝甲車輛和地面固定目標。其假想敵就是敵方的大量裝甲、坦克集團。美國空軍在1966年9月啟動了實驗性攻擊機項目(A—X),軍方要求該機必須安裝一門30毫米轉管機炮,每分鐘射速不低於4000發。

通用電氣以其M61“火神”戰鬥機機炮在與飛科—福特公司的競爭中勝出,負責“雷電||”攻擊機機炮系統研製。


通用電氣在研製“GAU—8”的同時,也為該機炮研製了新型的30毫米炮彈。因為要擊穿坦克頂部裝甲,該炮彈需要用非常堅硬的材料製造,鎢理所當然就成了最佳選擇。但是,世界上大部分鎢合金都來自亞洲國家和蘇聯,美國當然也不列外,需要進口。為了尋找替代材料,通用電氣發現並使用了貧化鈾,即核反應堆運轉時生產的副產品,放射性是天然鈾的大約60%。貧鈾材料除了足夠堅硬外,彈丸擊中目標碎裂時會起火燃燒,起到穿甲燃燒彈的作用。為了避免公眾反感,通用電氣在宣傳材料上,謹慎地把貧鈾彈描述為“重金屬”。


通用電氣參考厄利孔30×173毫米304RK炮彈後,研製出了兩種30毫米彈藥,PGU14/B穿甲燃燒彈和PGU13/B高爆燃燒彈。在實際應用中A—10每發射5枚PGU14/B,發射1枚PGU13/B。PGU14/B穿甲燃燒彈在1220米距離可穿透55毫米均質裝甲,300米後穿甲能力提高到了70毫米。在測試中,A—10只需11—27發炮彈就能擊毀一輛坦克。

所謂的貧鈾彈,就是指以含鈾238的硬質合金為主要原材料製成的炮彈和槍彈,作用原理和普通穿甲彈相同。貧鈾彈就是利用貧鈾合金的高硬度、高比重、高熔點,依靠動能來穿透目標,多用來毀壞坦克裝甲或堡壘等堅固目標。

貧鈾穿甲彈與鎢合金穿甲彈的不同之處在於,貧鈾彈在穿甲的過程中彈頭不斷自銳,鎢合金穿甲彈則是自鈍。由於鈾易氧化,在擊中目標後,由撞擊產生高溫可以引發鈾燃燒,而產生更高的溫度,軟化彈著點的裝甲,降低裝甲強度,使穿甲彈破甲而入,形成較大的殺傷破壞作用。

鈾燃燒時產生的大量雲霧氧化鈾塵埃則會沾染坦克裝甲的表面,形成放射性汙染源,對敵人可造成放射性殺傷,具有放射性毒性和重金屬的化學毒性兩種毒性。

美軍首次使用貧鈾彈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及其盟軍共投放了近百萬枚貧鈾彈摧毀了伊拉克上千輛T—72坦克。同時由於美軍的坦克加裝了貧鈾合金的複合裝甲,竟無一輛被摧毀,這就更加堅定了美軍在未來戰爭中使用貧鈾彈的決心。

1994—1995年在波黑,美軍使用了10800枚貧鈾彈;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共使用31000枚貧鈾彈。這些貧鈾彈嚴重破壞了上述戰亂地區的生態環境。由於美軍自己已早做了預防,其派出的維和士兵避開了受貧鈾彈汙染嚴重的區域,並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因此受害的不僅是戰亂地區的百姓,還有美國的那些歐洲盟友。

海灣戰爭後,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地區,輻射強度驟然增大,無端患病者、特別是血液病和癌症患者急劇增多。據調查,伊拉克戰後的癌症死亡率是戰前的十倍,其中受害最嚴重的是兒童,癌症死亡率高達千分之十六;而多國部隊和美軍參戰的老兵中也出現了“海灣戰爭綜合徵”,患者的痛苦難以言表,給他們本人及其家人帶來了嚴重的身體和心裡創傷。

科索沃戰爭也在該地區造成了數量眾多的汙染區域,威脅著數十萬人的健康,給許多參戰士兵的健康同樣帶來了不良後果。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等參戰國士兵都是其國白血病和癌症的高發人群。

在一項“海灣戰爭綜合徵”的調查中發現,被貧鈾彈誤傷的21輛美軍裝甲坦克及運輸車中的113名貧鈾彈汙染者中,22人精液中鈾含量比正常高出5倍。所以世界各國都對貧鈾彈深惡痛絕,北約盟國也強烈要求美國給一個說法。

美軍面對眾怒,仍然頑固地堅持使用貧鈾彈,原因有三:一是這種彈藥殺傷威力大,二是尚有大量儲存,包括日、韓等國都儲備有大量的貧鈾彈,三是這種武器能令對手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創傷後,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元氣,上十年、上百年地承受戰爭所帶來的痛苦!

鑑於貧鈾彈給人類健康和環境所造成的潛在危害,歐洲議會曾做出過一項決議,要求北約暫停使用貧鈾武器,並制定“一切必要的措施”,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但北約卻否認貧鈾彈會危害人的健康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拒絕意大利等國提出的暫停使用貧鈾彈的建議,引起了許多歐洲國家的不滿。

據五角大樓的資料顯示,北約在南聯盟投下的數十萬貧鈾彈,有一半都沒爆炸,其核汙染程度相當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3%。因此,芬蘭在戰後拒絕向科索沃地區派遣維和士兵。聯合國環境保護項目官員也表示,對於科索沃和南聯盟的核輻射汙染不應有僥倖心理;俄軍總參謀部稱,北約轟炸所造成的實際損失要比人們想象的嚴重得多,而且其後果要到幾年以後才能顯現。


燕北林叢


貧鈾彈芯完全是廢料再利用,原本核廢料就是要進行回收處理的,U238的提純就是捎帶腳,不能說只有美國在用,只要國家內有核廢料,這個基本是沒問題。



貧鈾易燃,到了400℃,它就會開始燃燒形成氧化鈾,提純後的U238燃燒溫度接近1000攝氏度,當貧鈾彈被髮射出去接觸裝甲車後,就會立刻被點燃,和剪切應力形成的熱量製造出幾千度的高溫,甚至可以軟化裝甲,如果擊穿車體還能在裡面縱火。



貧鈾的硬度幾乎是高速鋼的三倍,這也造成了貧鈾彈的穿杆本身很硬,也就是它很脆,這樣就造成了在幾中裝甲車的同時,穿杆兒的表面就會不斷地碎掉,形成鋒利的邊緣,就像是鉛筆塞進了卷筆刀兒,貧鈾穿杆被不斷的削尖。



貧鈾彈密度大,在相同的體積下,貧鈾彈的質量更大,比如美國的貧鈾彈主體上是99%的U238,再加上一些鈦在內的其他物質,使它的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9.1克,這樣就和鎢差不多。在同等的動能之下,質量大了,動量就大,穿透力就更強,這就是貧鈾穿甲彈穿透能力更強的原因,既然是廢物利用,而且比鎢要好用,為什麼不用呢?


風雲一點通


美國發展貧鈾彈,一開始確實是因為他缺鎢,至於貧鈾穿甲彈穿甲時的自銳特效,是後來發現的。貧鈾這東西密度和硬度都比鎢高,加工難度卻比鎢簡單,但是最初貧鈾跟化工水平有關,還是屬於技術產品,我們國家技術上確實有差距,反而因為鎢芯穿甲彈,跟貧鈾穿甲彈比,性能上有差距但不算甩街差距,所以還是選擇了鎢芯穿甲彈,實際上不是五大流氓自己動手,打大集群坦克會戰,鎢芯貧鈾芯穿甲彈的差距沒必要去考慮。


後來國際上對貧鈾彈,貧鈾裝甲怨念很深,意見很大,都是那個鈾字在作怪。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貧鈾技術說有多高精尖那是吹牛,但是足以使用也不用懷疑,既然國際上有鈾恐懼情節,還都集中在美國身上,這是個挺好的事情,我們犯不著跳出來幫美國分擔壓力,貧鈾技術低調發展就好,至於平常,和平才是世界主題,鬧意見打架的,給他們提供點鎢芯穿甲彈也夠用了,還不招人嫌,嫌鎢芯彈不給力的,也會私下跟我們商量貧鈾彈的事,不影響國際觀感,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用非要冒頭到處喊我有貧鈾我最叼吧?珠海航展上,我們已經展示了一塊穿深鋼甲板了,你管它是什麼彈芯穿的?那都是外銷產品的傑作了,還怕自己沒有打坦克的傢伙什嗎?!


李三萬的三萬裡


美軍最新型“貧鈾穿甲彈”出炮口後,飛行時鋁合金彈託與穿甲彈長芯杆脫離的連續照片。

美軍目前的穿甲彈絕大多數都才用“鈾合金芯”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國內缺乏和其資本沒有控制到鎢礦儲量的原因所致!我們都知道坦克是工業化的產物,從它出現的時候就完全是採用鋼鐵和其它有色金屬製造出來的,並且隨著科技進步它的裝甲防護水平也越來越高。

從化學角度來說,鋼的密度是7.8噸/立方米,雖然加入合金成分之後也才7.85~7.9噸/立方米,但是其硬度和韌性則被大大提高,通常情況下1960年代的坦克裝甲鋼的各型指標,要比普通鋼高出至少30%~40%左右!



“海灣戰爭”期間被美軍“貧鈾彈”擊毀的伊拉克軍隊的T72坦克。

既然是坦克裝甲防護,特別是硬度提高之後,穿甲彈的製造也就必須採用密度更高和硬度更高的金屬材料才行,並且這種材料的密度要超過鋼的2.5倍以上,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好的擊沉坦克的裝甲。

從目前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來看,超過鐵密度2.5倍的金屬也不少,但是既要有密度,金屬晶體(分子)排列順序又整齊的金屬1960年代可用只有鎢,其它的幾種不是分子排列順序不好(硬度不夠),就是資源更加稀少…這些都不適宜用在穿甲彈這種戰時消耗量大的彈種製造上!

這個問題具體到了美國出現了更尷尬的局面,美國雖然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並且囊獲北美和南美兩大洲的資源,但唯獨缺乏鎢礦資源!而鎢礦資源絕大多數都掌握在東亞大陸和俄羅斯的手裡…這種局面對於美國來說是不利的,因為戰時有可能鎢材料被禁運,沒有鎢也就沒法制造穿甲彈了。
當前美軍裝備的各型貧鈾穿甲彈,甚至還有迫擊炮炮彈。

面對這樣不利的局面,美國急需找到替代鎢的金屬材料來製造穿甲彈,否則戰時有可能打敗仗…也算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最後找到鈾,而這個鈾不是製造原子彈的鈾235,而是在提煉鈾235後剩下的鈾238,也就是所說的“貧鈾”。235和238只是一個鈾分子當中的原子量不同,比如:在採用“離心法”提取鈾235時,由於鈾235的分子略輕、略小,它可以穿過打孔後的高級合金薄膜,而鈾238就會沉積到離心機的底部。

鈾238屬於核工業的副產品,低放射性不能作為原子彈和反應堆核材料使用,並且放射性的原因,需要裝在多層而堅固的不鏽鋼桶內密封保存!但鈾238的密度很高與鎢相近(鈾18.95、鎢19.35),也是鐵密度的2.5倍以上…而且從資源量來說,由於美國核工業開發比較早又大量的製造核彈和核反應堆,副產品鈾238會更多!同時美國的盟友也有一定量的鈾238儲存,所以美國並不擔心會出現“貧鈾”資源短缺,就在有資源、有技術保障的條件下,美國開始了大力研究和大量裝備“貧鈾彈”!也成為世界上儲備和使用“貧鈾彈”的最多國家。
“貧鈾彈”


對比於鎢彈說不上誰更加的適用於製造穿甲彈,各有千秋罷了,只不過“貧鈾彈”這種彈藥的使用有些不人道,它在正常的狀態時基本上沒有多少放射性,就算是有也極低,但是它打擊到目標之後會有一些微量的材料粉塵出現,這些粉塵如果被人吸入之後會形成內輻射,引發出放射性症狀!這種症狀就如同一天24小時被醫院的X光機照射一樣,嚴重者會在不長的時間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也就是常說的“白血病”!海灣戰爭之後有10多萬當年參戰是美軍幾年後都得了“海灣戰爭綜合徵”,實際上就是症狀輕重的放射病或者“白血病”罷了!

對於美國之外的核大國來說,製造“貧鈾彈”沒有技術門檻,稍加研究就能研製出與美軍水平相同的“貧鈾彈”,當今世界並不太平,雖然世界級的戰爭打不起來, 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貧鈾彈不會打到自己的領土上, 所以研製和掌握“貧鈾彈”技術都是必須的,“兵可以百年不用,器不可一日不備”!


皇家橡樹1972


無他,臉皮薄,畢竟貧鈾彈雖說是貧鈾的,但是依舊不是所有國家都像美國一樣不要臉。

第一,中俄兩國都是有貧鈾彈的技術儲備的,所以稱不上只有美國有貧鈾彈。

第二,美國本土很少被戰爭波及,所以美國也不介意使用貧鈾彈這種禍患無窮的武器,打完仗美國自己拍拍屁股走了,至於伊拉克人美國表示關我屁事。

第三,沒有美國那種把黑的洗成白的的輿論控制能力,容易被罵到懷疑人生。


當然了,貧鈾合金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有點有很多,第一,在同樣質量,同樣動能的情況下,截面積越小,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保留的動能就更多,穿甲能力也就越強。而貧鈾可是典型的高密度金屬,這質量槓槓的,穿甲你能力也是槓槓的。

第二,貧鈾有自銳能力,(這個不是太瞭解,字面理解就行了)

第三,貧鈾彈是有輻射的,就算是觸摸沒問題,但是扛不住貧鈾粉末直接被吸到肺裡啊.....字面意思的就算是沒死,吸入了核粉塵,也得早死,死了還要汙染土地.......



只有缺德到冒煙的國家才會洋洋自得自己有貧鈾彈


嘯鷹評


不能說別國不發展,只能說美國人臉皮厚,打著幌子在地球上亂使用準核化學武器,這與他們將白磷彈掛名煙霧彈然後攻擊居民區是一回事。

貧鈾彈雖說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但說到底它也就在穿甲上帶有一定優勢,主要體現在彈芯的自銳性和穿甲後連帶的燃燒屬性上。這兩種屬性讓貧鈾彈擁有不錯的穿深以及比別的APFSDS更好的毀傷能力。美國人主要是看重後者。

貧鈾本身的密度很大,所以其擁有非常好的攻甲能力。不過有些文中說貧鈾“硬度大”就有問題了,美軍使用的貧鈾不僅不是硬的,反而有點軟,這東西說白了就是U235廢料再加工後留剩的U238渣滓,因為U238還保留了0.3%的部分,所以還具備很強的放射性。從U238的角度來說,它就是鈾,還是純的。

貧鈾彈芯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鈦和鋁合金,這些芯材部分提供給貧鈾硬度,讓貧鈾彈芯不會再飛行中就被火炮撕爛。柔軟又高密度的高速彈芯在集中目標時會產生高溫和強烈的自銳性,對坦克裝甲產生“啃噬”作用,連燒帶鑽的穿透裝甲。

相比之下,鎢合金彈芯卻做不到這點,它們一點也不柔軟,純粹靠高密度高硬度來狠鑽裝甲,效率不見得低,卻不如貧鈾彈討巧。鎢合金彈最大的毛病是穿甲後的毀傷能力,而這恰恰是貧鈾彈的強項。

貧鈾彈芯本身在超過700m/s的速度下就會與空氣摩擦燃燒,所以我們總能看到美國坦克射擊時能放出比別國坦克亮的多的彈丸飛行軌跡。非貧鈾彈丸因為產生不了這種明亮的高溫,所以不少都是通過曳光管進行發光,例如豹2坦克使用的DM53式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貧鈾彈就不一樣,高溫的貧鈾彈打穿裝甲後,會噴射出大量的火焰和金屬射流,為車內帶來極度的高溫和火焰,達到非常恐怖的殺傷效果,車內成員很難倖免。所以往往一炮就能將對方的坦克癱瘓。

而鎢合金彈就沒這本事了,它們硬度較大,穿甲後的射流和碎片往往形成的是單純的霰彈效果,有時候甚至會發生擊穿後既沒殺傷人、更沒破壞掉重要設備的靈異事件,元沒貧鈾彈帶來的毀傷效應恐怖。近年來不少國家在研製改進鎢合金彈的工藝,例如粉末燒結工藝、多合金疊鑄工藝、複合材料等等,使鎢合金柱可以在穿甲後形成粉末,讓粉末在高溫下爆燃,但總體來說都沒有貧鈾彈二次殺傷強。

說白了,貧鈾就是核廢料而已,美國人一次戰爭就能把大量的核廢料拋灑在別國。比起核廢料的處理費用,貧鈾彈簡直是物美價廉,一本萬利。美國擁有世界先進的核工業和核規模,他們擁有加工貧鈾的先進科技和數量眾多的素材,大量的核廢料就這麼喪心病狂的處理給別人了。

大多數國家不願意使用貧鈾彈,除了應用科技的水平以及核廢料的數量外,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汙染和道德。雖說戰爭是喪良心的事情,但人類畢竟還有底線,否則單純講殺人效率,大家都使用化武算了。而且從本質上來講,貧鈾彈帶來的後續效應與化武區別不大。

不多對手,就連美軍自己都深受貧鈾彈的損壞,從A-10的飛行員到M1坦克的車組成員到地面的步兵,有大量的人員罹患各種慘痛的疾病困擾,貧鈾彈成為“海灣戰爭綜合徵”的主要誘因。貧鈾彈燃燒後的放射性粉塵極易被人吸收進體內,繼而造成危險的人體內放射,除了重金屬傷害造成的骨質疏鬆、呼吸道疾病外,還會造成長年的體內沉積。這些放射性物質被吸入後會形成結石與增生,時間長了基本就是癌症,沒得跑。

而且貧鈾彈的燃燒非常充分,它們會在撞擊和燃燒後變成很細小的粉末,這些顆粒拿軍用的活性炭過濾防毒面具是沒法防禦的,只要有貧鈾彈的打擊點,周圍40米就屬於輻射汙染區,防不勝防。放射性粉塵長期破壞著生態,造成的兒童畸形、癌症、慢性病、動植物惡行變異數不勝數,完全是一種滅絕人性的武器,比越戰時令人唾棄的“橙劑”更應該釘在人類的恥辱柱上!

美國受凱恩斯主義影響,對軍工消費拉動經濟上升十分在意,所以甭管貧鈾彈是否對自己的軍人也造成了傷害,他們依然要梗著脖子說貧鈾彈的輻射與一次X光差不多這種鬼話,砸貧鈾彈是一本萬利的事情,價格便宜量又多,性能棒棒噠,為什麼不用?

所以,全世界也只有美國堂而皇之的打著幌子,讓擁有放射性的武器被當做常規武器應用到戰場上。這樣做還能造成生態汙染和環境、人口問題,極大的破壞他國的生活生產,打擊他國的經濟發展。

歸根到底,貧鈾彈的問題不是別國不用,而是隻有美國能厚著臉皮耍流氓。但要說到發展,其實這東西不算太難,有核國家都能製造,難點在於如此危險的彈藥,全球大多數國家當然不敢隨意使用,也沒有大肆使用的需求。目前全球總體上的趨勢是和平的,別說貧鈾彈,就是普通的坦克炮彈也沒多少地方可以打,堆著那麼多有保質期還極不穩定的貧鈾彈好看嗎?所以絕大多數國家都只是發展出貧鈾彈,卻沒有大肆使用罷了。而美國自己卻也在尋求貧鈾彈的替代品。


王司徒軍武百科


貧鈾穿甲彈和貧鈾裝甲並不是什麼高精尖武器裝備,但凡有核工業的國家都能製造出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並不落後,不裝備的原因是——沒有需求。



製造貧鈾彈和貧鈾裝甲的材料為不能裂變的鈾238,是一種高密度元素,但純貧鈾的硬度和強度都不高,必須添加別的成分製成貧鈾合金,再經過熱處理。把貧鈾合金製成網狀結構嵌入鋼質基體內做成裝甲塊,然後嵌入坦克外殼,就成為貧鈾裝甲,網狀貧鈾合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對包裹在其中每一個網格中的陶瓷塊起約束緊固作用。貧鈾密度為18.7克/立方厘米,是鋼鐵密度的2.5倍。因為密度高,可有效減少陶瓷裝甲在應力波下的損傷,提高了裝甲整體強度並帶有一定約束環裝甲的特性,防護力得以增強,貧鈾彈的製造原理也相同。



貧鈾穿甲彈和貧鈾裝甲性能優越,但是有兩個不可忽略的缺點,使得其他國家(包括我國)不裝備。



第一:放射性可能對士兵造成健康威脅和環境汙染。畢竟它的主要原料是鈾238,長期接觸這類物質勢必會因核輻射導致身體病變,美國士兵因在戰鬥中使用貧鈾彈而致癌的人數正在呈上升趨勢;另外,發射出去的貧鈾彈也會對環境造成放射性汙染,鈾238的半衰期為9年,這就意味著發射出去的貧鈾彈要汙染環境達9年之久。



第二:難以長期儲存。鈾238的半衰期為9年,這就是說9年之後貧鈾穿甲彈和貧鈾裝甲就失效了,變得十分脆弱,就像玻璃一樣,不小心掉地上就碎了。

A-10攻擊機的火神機炮使用的貧鈾彈



貧鈾產品雖然廉價高效,但基於它的兩大缺點上的考慮,我國寧願使用價格昂貴的鎢合金做為穿甲彈也不用貧鈾做的髒彈(1130近防炮的鎢合金脫殼穿甲彈成本每發1200塊)。




至於美帝為何大量使用,那是跟他常年對外用兵有關,在別國領土上使用如此高效廉價的彈藥何樂而不為?反正又禍害不到本國的老百姓,至於交戰國的老百姓嘛,據說沐浴在美式民主的春風裡能對核輻射免疫(比國內某健能治心臟病的鞋墊厲害多了)。


兵器知識譜


不僅僅是隻有美國才使用貧鈾穿甲彈,其他國家同樣也生產過,只不過目前是隻有美國才明目張膽地把貧鈾彈在戰爭中使用罷了,而前蘇聯或者說是今天的俄羅斯,也有貧鈾穿甲彈,比如在1985年投入使用的3VBM-13 125毫米APFSDS,彈芯的材質就是貧鈾合金,如下圖所示,並且據猜測,即使是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依然保持著貧鈾彈的生產和裝備。

▲前蘇聯的貧鈾穿甲彈

除了俄羅斯之外,法國也是生產了貧鈾穿甲彈的,只不過法國的貧鈾原料來自美國,比如法國的OFL 105 F2 105mm APFSDS和OFL 120 F2 120mm APFSDS兩種型號的穿甲彈,使用的就是貧鈾合金彈芯,然後再考慮到美國貧鈾彈的出口情況,老美那一票小弟你說沒有貧鈾彈打死我都不信。

▲貧鈾儲量

然後再來說一下貧鈾的生產,所謂的貧鈾,其實就是在對天然鈾的濃縮過程中剩下的鈾-235的含量少於0.3%的氧化物、氟化物等廢料,就被稱為貧鈾,但是美國國防部規定,用來製造武器的貧鈾材料中,鈾-235的實際富集度必須小於0.3%,所以現在美軍用來造貧鈾彈的都是鈾-235富集度在0.2%的貧鈾。接著看上圖,是世界上貧鈾儲量較多的幾個國家,從圖中可以看到,貧鈾儲量最多的就是美國,其次是俄羅斯和法國,既然擁有那麼多的貧鈾,所以,為什麼美國會有那麼多貧鈾彈?因為人家的貧鈾多。


▲鎢礦產量

穿甲彈的還有一種材料是鎢合金,同樣的道理,美國的鎢資源不多,但是核武器和核電站多,在核能的利用上美國是走在最前面的,所以美國才會有豐富的貧鈾材料,既然貧鈾材料多,鎢資源少,那對於美國來說造穿甲彈最合適的材料當然是貧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