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看遍山川


答: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眼看得手,却突然天降大雨,功败垂成。这件事发生在公234年春天。

当时,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屯兵三十五万,与司马懿的四十万兵马在长安以西渭水一带列阵对峙。

诸葛亮在布置储运粮草时,在渭河以南偶然发现绝妙设伏歼敌之地——上方谷。

该处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形如葫芦,入口处狭窄,仅容一人一马通过。

于是,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下令士兵们把干柴、硫磺、火药等埋藏在谷中,同时在谷地两边高山上埋伏着数千名精兵,然后实施诱敌,把司马懿的军队引入上方谷。

说时迟,那时快,诸葛亮一声令下,山上的士兵投下无数的木头、石块堵塞了谷口,接着,大火燃起,上方谷成了一片火海。

司马懿父子相抱痛哭,自以为在劫难逃。

哪知,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瞬间浇灭了烈火。

司马懿父子带兵奋力冲破重围,逃出生天。

诸葛亮垂泪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往今来,多少人读书读到这一段,无不扼腕叹息,大呼“苍天助魏不助汉”。

还有人疑惑于诸葛亮有本事借东风,却没能力预测上方谷之雨。

现代有一些好事之徒,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胡乱分析一通,说上方谷之雨,不在于天文,也不在于地理,而在于物理知识。

他们说,诸葛亮虽知天文,又通地理,惜乎缺乏物理知识。

他们说,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不利于空气流通,当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就会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同时,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骤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雨滴,出现了大雨倾盆。

他们因此叹息:诸葛亮不学物理,所以空忙一场。

当然,也有人脑补,说,就算下雨,这时候在雨中发箭,万箭如雨,仍可以把司马懿父子射成筛子,为什么不呢?

好事之徒随即进行修正补充。

他们说,蜀军站在山顶,魏军处于谷底,双方间的距离超出了弓箭有效射程,诸葛亮知道弓箭不管用,放弃了。

又有人说,蜀军虽然可以靠近放箭,但雨太大,对弓箭产生巨大阻力,弓箭不起什么作用。

还有人说,魏军人人身穿铠甲,弓箭根本构成不了任何杀伤力。

甚至有人说,诸葛亮有着浓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他看到天降大雨,认为上天在帮助司马懿,害怕了,不敢逆天而行。

……

解释多种多样,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这些人,似乎忘记了一件事:“火烧上方谷”之事根本就不存在!它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目的不为别的,只为“拥刘反曹”,只为在蜀汉败亡前狠狠地出一口气,只为在诸葛亮临终前让诸葛亮再爽一把。

所以,那些骂天骂地骂雨的人,歇歇吧。

那些遗憾诸葛亮不发弓箭射人的人,该消停了。

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都是罗贯中编造的。

不但没有上方谷事件,就连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假的。

历史上,诸葛亮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对曹魏发动五次北伐,不是六次。

第一次北伐设疑兵于斜谷,大军出祁山收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

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兵围祁山。

第五次北伐出斜谷,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达百余日,以“星落秋风五丈原”结局告终。

也就是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两次兵出祁山,即第一次和第四次。其余三次走的是褒斜道和陈仓道。

还有,魏、蜀、吴三足鼎立,蜀仅据一州之地,人口最少,国力最弱。蜀国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不过十来万人,除掉各地驻防部队,诸葛亮投入到北伐中的兵力,最多也就五万人,哪有《三国演义》里说的三十五万?

小说的描述,看看就读了,不必要深究。


覃仕勇说史


诸葛亮神机妙算个屁!没有火烧上方谷,那是小说情节。《三国演义》在诸葛亮的人物刻画中,三分为实,七分为虚。实的地方:他的确躬耕于南阳,提出了隆中对,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论,最早出自鲁肃之口,是鲁肃投奔东吴孙权说的,他建议孙权占领荆州与曹魏、西川割剧鼎立,而诸葛亮不过是针对刘备,建议刘备取荆州、西川,但他忽视了关键问题,荆州与西川之间有崇山峻岭阻隔,相互通讯、联络困难,不如东吴占据荆州方便,两地实际是各自为战,加上刘备本身兵力不足,手下也缺乏统帅之才,本应集中兵力,诸葛亮却建议他分散兵力,是导致关羽后来大意失荆州的根本原因,毛主席就曾评价,蜀汉始误于《隆中对》;

诸葛亮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在战场上帮着刘备打仗,在一边不时出谋划策的“军师”,而是在后方负责收税、收集粮草,管理后勤的“军师将军”,刘备出门作战,基本上是不带着诸葛亮的,三国时,谋主才是演义中的“军师”,而刘备的谋主先后只有徐庶、庞统和法正,从来都不是诸葛亮,所以,当刘备兵败夷陵时,身在后方的诸葛亮曾感叹:如果法正在,刘备断不会有此一败;

取西川时,刘备是独自率领军队,在收降了马超后,攻取成都的,而张飞、赵云、诸葛亮领军入川,不是去救刘备,而是从另一边攻取西川的其他地区,最终到成都与占领成都的刘备会合,主要作战的是张飞一路,赵云和诸葛亮不过是押运粮草,乘船逆流向上,入川后,赵云登陆攻击另一路,诸葛亮则在后面押运粮草跟随到成都;

取汉中时,刘备仍把诸葛亮放在后方留守,自己带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进攻,马超还招来羌人助战。刘备夺取汉中后,曹操又率军来夺,但刘备坚守关隘,拒不出战,曹操攻击无效,无奈退兵,刘备从此占据汉中。


沉140769451


诸葛亮的能力不容否认。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天不灭曹,天不灭司马,人力奈何?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历史长河中,晋朝也当有这一笔的,假如司马爷们被烧死,那么历史就要改写,冥冥之中这“天”的计划就要落空,这“天“怎么会允许?

大家都听说过,历史上很多重要人物,虽经生死浩劫,九死一生,却都能活下来,最终成就千秋功业,这都是天意。


青林223646642


这段情节是否完全为小说创作杜撰?或野史传说?,正史《三国志》是否有之?

都不确定!

如果一定给以解释那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司马家统一三国-乃天命所归!

附:据三国时传说,东吴地界内的一群孩子在戏耍,忽见天上来一”火球”降下一孩子,穿着黑衣连体无缝衣服,头上伸出两根细棍,和这群孩子一起玩,

孩子们问他从哪里来?

他说:我是从火星上来的,看到你们玩的实在高兴,就忍不住降落下来和你们一起玩,

这火星孩子临别前说:天下将是司马氏的!在场人都惊咤,说完这火星孩子就升空入”大火球中,转瞬飞走了!

据正史野史记载:诸葛亮临终前,蜀军大营附近落下一星”赤芒有角,三起三落,最终爆炸,诸葛亮即死!

赵云死时,也降落过”陨石”,


龙云思乡


火烧上方谷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正史上没有记载!那么就从《三国演义》来分析!

诸葛亮的巧借东风,草船借箭都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那么为什么火烧上方谷一节,诸葛亮没有预测到老天会下雨呢?这是不是与他的神机妙算相违背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讲究情节的设计与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与矛盾冲突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罗贯中是高明的小说家,他在设计小说情节的时候,自然要独具匠心!

上方谷一战,如果司马懿失败了,诸葛亮必定北伐功臣!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必定是诸葛亮胜券在握了!没想到居然来了一场雨,浇灭了大火,也浇灭了诸葛亮北伐的愿望!

这出乎意料的情节,正是小说家高明的地方!峰回路转,起伏有致,悬念在不经意之间,接踵而至,既把小说推向了高潮,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值得称道!



诸葛亮没料到司马懿会逃跑,与他的神机妙算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想来并无矛盾之处!中国人常说,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再“神”,终究还是人,只要是人,就会失算!古人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他自然也无法准确地预料!

总之,诸葛亮没预料到司马懿会逃跑,是罗贯中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达到最佳的小说表现效果,让读者“过目不忘,记忆犹新”!

用文化滋养心灵,用历史开阔眼界! 昼锦还乡期待你的关注!


昼锦还乡


诸葛亮为什么算不出来,这得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议议。他写小说,为什么非得依托正史为大脉络,一点没有现代网络写手的大胆构想,胡编魄力呢。

不是嘛,《三国演义》上半部,诸葛亮刚出山,三把火,博望坡、新野、赤壁。罗贯中是笔走龙蛇,刘备颠簸流离之际,卧龙一出,拨云见日。让人读了,是心中大悦。再联想之前刘备东飘西荡,创业屡挫,三顾茅庐得良谋,终于咸鱼翻身。更是对诸葛亮佩服之至。这时节,罗贯中极尽笔墨,斑斓尽饰诸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气周瑜,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如虹。给人感觉,赤壁之胜,仿若只是诸葛亮一挥扇之间完成而已。快哉。


但到了下半部,诸葛亮兵伐祁山,先失街亭,再次又人数占优攻取陈仓郝昭不下,再而司马懿据守避战,诸葛亮苦无对策。最终饮恨病亡于五丈原。数次北伐看似花叶繁锦,实则"无结大果"。之前描写诸葛亮之神机之顺畅,到了后程又似收的太快,拐的太急。令读者蹙眉扼腕。

罗贯中也头疼,知道要是再继续写诸葛亮灭魏收吴,辅佐刘禅一统,沿着小说上半部下来,该多顺畅。可是当时文坛气象,写有名有姓的人物,又不敢偏离正史之大脉象。哪知道后世人们思维发散,还有什么意淫小说之派。

可是又不甘前面已铺垫的诸葛亮那么厉害,后面数出伐魏却无战果。为了表现诸葛亮智计确实绝人,还是编了一段火烧上方谷,重点放在诸葛亮奇谋设伏,司马懿中计险命,再表现下诸葛亮就是神武。而天降大雨活司马,只是圆回三国脉络的走向,毕竟最后三家归晋吗。

后人读之,尤喜蜀汉人物之读者,总是每每叹息:武侯妙计如成事,安得江山属晋朝。然则看古书落泪---替古人担忧。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罗贯中写的毕竟是历史小说,在不脱离大事件大主干的框框下,描写尊刘抑曹,已经是极尽心力了。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贯中到底是在吹亮还是黑亮啊?

上方谷失算后诸葛亮的总结报告

谁说亮没料到?亮只是没料到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安排了上方谷这么一出。安排就安排吧,问题自亮初出茅庐时就识得来的天象、借得来的东风,临到老了,搞了一辈子的业务,居然连场大雨都算不到了?

让亮还怎么吹“闻风知胜败、嗅土定军情?”怎么面对轮椅旁边站着的威公、伯约那崇拜的小眼神,还有文长嘴角那缕若有若无的嘲讽的浅笑?

算起来上方谷这把火是贯中安排亮在书中放的第n把火了,搞得连敌人都说:“诸葛亮平生谨慎,唯用火攻!”既然亮只懂得用火攻,又怎么可能不安排伏兵?读者见过亮在书中有哪回没用过伏兵?没见过吧?没见过就对了。

亮在上方谷也是安排下伏兵的,只是安排的伏兵都是些伤残人士既老且弱,还特么只有区区两千人马。你问亮为啥这样安排?因为其他的回答说:剩下的兵马都去救援祁山大营了啊,还因为司马懿才是真正男猪角,亮充其量只是个男三号(群众插话:是的,男二是曹操),亮只是为了衬托司马高大伟岸的形象的存在,他如果挂了,贯中还怎么写三家归晋?总不能直接写架空历史小说吧?不过话说回来,如今写架空穿越小说可比历史演义这劳什子要吃香得多……IP你们懂么?


天下不武


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啥没有算出来?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对于主要人物,在历史真实基础上,为丰富人物形象,吸引读者,提升阅读兴趣,适度移花接木、夸张虚构等,是常用手法。此类例子,最典型的,比如草船借箭,按记载,这是孙权的创意,罗先生略作修饰,主人公换成了诸葛亮;又比如空城计,据历史记载,当时,与诸葛亮对峙的,是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等,司马懿在荆豫前线,所以西城外,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和诸葛亮对眼,是不可能的……等等。



第二,三国演义写成,在三国故事一千多年后,罗先生写作此部作品,大原则秉承“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所有的精彩段落,都需适可而止,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以天意,即后来的历史真实,作为笔锋转换的托辞。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长坂坡一战,赵云怀抱阿斗,杀出重围,折返回程中,张郃拦住赵云。



本来,张郃是手下败将,但赵云怀中有小孩,心中有顾虑,厮杀放不开,只虚招应付几下,就脱身奔往长板桥,张郃随后追来。赵云正奔跑间,马失前蹄,跌入土坑内,张郃大喜,追上来捻枪就刺,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一道红光,自土坑中翻滚而起,赵云战马平空一跃,飞出土坑,张郃惊得目瞪口呆,心生恐惧,自行退走。对于这奇怪现象,罗先生用一首诗解释:“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板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就是说,阿斗还有42年皇帝宿命,这里不能被杀掉,赵云也借了刘禅这真龙的光,勇猛神武,威震长板。



提问的上方谷一战,诸葛亮设计,让魏延诱敌,不断地输、不停地跑、不依不饶地骂,总算把司马懿引进谷中,早已备好的滚木檑石,材草杂物,从高处猛然抛下,截断归路,蜀兵们射下火箭、扔下火把,山上山下,一片火海🔥,司马懿手足无措,下马抱住两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大哭,可忽然间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对于这奇怪天气,诸葛亮感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说明,突然变脸的老天,诸葛亮确实事先没算出来。难以合理解释的罗先生,又来一首诗:“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成事,安得江山属晋朝”?



这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要是诸葛亮这计成功,后来的晋朝谁建立的?所以,按罗贯中的意思,一切大事,冥冥之中,自有老天安排,不是人力可逆转的,包括诸葛亮这样曾经神机妙算的超级大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也够露脸、司马懿也够窝囊、这最后的妙算,也见好就收吧!不然,前面所有笔墨,都成凭空胡说,力气全白费了。


流誉后


这个情节在《三国演义》里叫“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它是完全是虚构的。故事里,

诸葛亮好不容易、可谓是费尽心机,才以“木牛流马”的方阵诱惑司马懿进入了“上方谷”,并点燃了大火,迅速地火攻击,眼看着司马懿父子,就在丧生大火之中,哪曾想此时竟然天降大雨,大火瞬间被雨水浇灭,从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

从客观上来说,诸葛亮这个火攻计划是很完美的,怎么会失败呢?

我们看看他这个计谋布置很全面:有诱兵,有伏兵,有硝石,有地势,使马懿司马父子不知不觉际进入了他的大瓮之中,而且他又不失时机地放了早就准备好的火箭,使“上方谷”里顿时浓烟四起,烈火熊熊,使司马懿的人马顿时惊慌失措,大火之中哀嚎遍地,尤其是司马懿自知难寻生路,不由得二子抱头痛哭起来。

眼看诸葛亮就要大功告成,但等司马懿父子就此丧生后,他就可以率领大军直入魏国西大门,从而灭掉强魏,平定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的平生抱负,就有极大的可能去实现。可是,偏偏天不遂人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瞬间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浇灭了诸葛心中的希望,使大火中的司马懿父子死而后生,既然苍天有垂怜,司马懿父子便拼命冲出了上方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诸葛亮眼望着苍天,无奈地叹息!


那么,真的是成事在天吗?

其实,诸葛亮自己也不知道,正是他那“天衣无缝”的计划救了司马懿父子的命。因为“突降大雨”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原来,上方谷底开、口窄,并且中间宽阔,以及两边高中间低,这是谷内的温度本来就远远高于外界,而当谷内燃烧起大火之后,气温更是迅速升高,于是大量热气流快速的膨胀上升,而升到了一定的高温之后,密集的气温,在外界的低温空气的混合之下,便降低凝结成水滴了,也就是谷底腾升的巨大热量,与山谷上空的强冷空气剧烈反应之下,就为降雨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这时谷内大量柴草的烟气上升后,又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这又加速了水滴的凝聚,最终,顺理成章的“天降大雨”,雨水灭水,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天降大雨呢?或许会有人说“人算不如天算”。

其实,诸葛亮虽然也知晓天文地理,但他毕竟不是专业的气象专家,对这种特殊的突发性的降雨事件,他又怎么能预料得到呢?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是这种情况。


再说,作者罗贯中,如果在“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故事情节中,不插入“天降大雨”这个令人始料不及的突发事件,那么《三国演义》这整本地著作又怎能归回到历史的节点呢?


超能博士


关于这个问题说下我个人的看法吧。

首先,在火烧上方谷之前,有一段跟出名的故事,就是诸葛亮用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马懿希望其出战,这一举动不很高明,恐怕诸葛亮自己也知道。但为什么还要用呢。这也是司马懿想的问题,所以他打听了诸葛亮的饭量,其实他在打探之前就已经猜到诸葛亮快不行了。因为,送衣服充分证明了诸葛亮已经到了为了逼战而无所不为的地步了,他已经等不起了。

为什么要提到这些呢?这也正是司马懿可以逃生的原因。诸葛亮看到葫芦状的上方谷,自然想到这是绝佳的伏击地点,于是将引火之物安置妥当。司马懿也是禁不住诱惑进入了伏击圈。但天不遂人愿,一场暴雨解救了司马懿火攻的失败诸葛亮没有预见到吗?我认为不是,诸葛亮是预见的到的,三国中的诸葛亮可是能预测三天之内的天气情况的,这个可以参见草船借箭。但明知不会成功为什么还是这样做呢。就是因为诸葛亮已经等不起了,他希望他看到的天气出错了,或者下雨也不一定就能使司马懿逃脱。种种的侥幸心理让他这样做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所以不是诸葛亮预测不到,而是他身体的原因导致他只能心存侥幸,希望天公作美。无奈,天不可逆,从他决定帮助刘备开始就知道是与天作对,又怎能让老天帮助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