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用户65253263


世称清"康雍乾"盛世的中间那一位一一雍正皇帝。与父皇康熙皇帝和儿子乾隆皇帝相比,十三年的皇帝当的相当不容易。

至今都未洗清篡位的嫌疑。



康熙两废太子后,再不准朝臣妄议。故临终不能说话时,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要传位于谁?成了千古一谜。

至于民间多有传言,遗诏上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肯定是杜撰的。即不符合旨诏书写规制,当时应是於而不会是"于"。

当然己掌握了康熙宝玺的雍正重写一份传位诏书是轻而易举的。人们只所以对雍正的皇位存疑,是有原因的:


一,康熙生前从未有由雍正当接班人的痕迹。只是他登基后,才有了说法:康熙对雍正的儿子弘历很是喜爱,接入宫中悉心调教培养,以便将来能继承大统。所以雍正才成了沾儿子光的过渡皇帝。

二,雍正做为冷面王,朝中并无势力,九龙夺嫡,他是最没有实力的一个。但他身也却有一个高人一一邬思道。康熙临终召见诸皇子时,己为他制定了一个周密计划:内廷由九门提督隆克多做内差,秘放十三弟去控制丰台大营,外有门人一一陕甘总督年羹尧阻击大将军王胤禵。尤其是邬思道最后一句话:即便皇位传的不是你,我们也能夺得皇位,稳操胜券。


三,自雍正后,传位诏书改为提前写好,一份密藏,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这不正好印证了,为防止后世子女学他,应早有预案。

当然,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是相当辛苦的,每天阅奏折,朱批近三万字,一直熬到三更天。

他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坤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三大新政甚得民意。

从另一角度讲,面对朝野私下对他皇位的质疑不断,以此做出,也是一种自我良心的安慰。


晚亭与落霞同晖


雍正帝继位后整肃吏治,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为了抹黑雍正帝,流言蜚语从朝廷到民间不绝如缕,其中最有杀伤性的流言就是雍正篡改康熙遗诏,认为雍正把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就是把“十”字头上加了一横,下面添了一个勾变成了“于”。言之凿凿,令雍正无法辩驳。

然而我们可以在清宫档案里找到答案,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康熙皇帝立四子胤禛(雍正)为储君的诏书”,康熙遗诏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有一份满文一份汉文,内容是一样的。

满文是拼音文字,皇子被称为阿哥,如此皇十四子为“juwan duici age”,皇四子为“duici age”,如若删除十即“juwan”,是必出现字间距宽大空白的情况;当时亦无涂改技术,只能挖补重写,若如此挖改则过于明显。无论从字数、顺序、笔画都不是动几笔就能完成的。所以满文是无法篡改的。

至于汉文诏书,依据清皇室规矩,皇帝儿子称为皇某子,例如十四子称为皇十四子,雍正为四子正式称呼为皇四子,所以依据传说传位十四子应该为“传位皇十四子”,如把“十”改成“于”那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无法说的通。

所以雍正帝是背了黑锅的,至于谁给他背的,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棒棰岛的棒槌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皇位只传给自己心仪的皇子,不合心意的直接PASS!

清·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但写入宗谱的只有24个儿子和11个女儿。康熙一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立下了丰功伟绩,却唯独在立储的问题上,废了立,立了废,如此众多的子嗣,试问,哪个不对皇位有意思?要我我也去抢,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位拉上马。

由于康熙帝在找下一任接班人时,看看这个,相相哪个,和相亲似的,始终摇摆不定。各位皇子见此情况,有能力的也跑过来瓜分这一块“大蛋糕”,由此引发了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老头子能活,下面的阿哥们可坐不住,毕竟那个位子是相当的吸引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个在位时间最长的老头驾崩,将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其他的阿哥如丧考妣,心灰意冷,大喊不信。在这场夺嫡大战中,最终以“四哥”党的胜出而落下落幕,“九子夺嫡”的闹剧才算结束。

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称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篡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他以不正当的方式抢夺了皇位。但是,在北京举办一场名为“

中国档案珍品展”的展览,其中有一件文物(复制品)特别引人注目,即《康熙传位遗诏》

展览中的《康熙传位遗诏》为四阿哥洗清了不白之冤。康熙写道: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皇帝不只是在位期间被人误会,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认为继任康熙帝位的雍正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夺来的。

但是我们看这个遗诏,四阿哥胤禛想篡改文字是不可能的,况且另外还有满、蒙两种文字。另外澄清一点的是,清朝的圣旨包括各种奏章的书写习惯还是以繁体字为主,倘若康熙立诏:将皇位传位于四阿哥,很明显这个是坊间谣言。因为“于”这个字在当时的书写习惯来说不可能是这样,应该是“於”。同理,“十阿哥”也不可能用“十”来写,并且后面没有阿哥的名字,也不符合当时圣旨的书写习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雍正老爷子当皇帝完全是得到了他老爹的全权授权,遗诏就是授权书。因此,四阿哥胤禛正大光明的获得了皇位,这一点也已是盖棺定论。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要把“授权书”给胤禛呢?我认为有四点。

让康熙帝感到放松的老四

康熙帝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面对着一个“九子夺嫡”的局面,他的那些儿子们纷纷觊觎皇位,彼此之间明争暗斗。康熙为此伤透了脑筋。而四阿哥胤禛置身事外,似乎对皇位毫无兴趣,躲在书斋里修身养性。我信了你的邪。胤禛已经在这场夺嫡大战中明白了“不争便是争”的道理,你不争,皇上最起码知道你对皇位不感兴趣,哪怕皇帝心里和明镜似的,但是对于当时胤禛的做法来说,在康熙帝的眼里还是很吃香的。

因此老四这种超然、淡然的态度反而增加了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喜爱。所以说老四还是懂得韬光养晦的,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出诚孝,康熙晚年到四阿哥的赐园圆明园达11次之多,他在其中徜徉游玩、登楼吟诗,有着难得的快意愉悦,真是好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晚年的康熙对老四喜爱甚深,这也是老四无形当中争夺皇位的筹码。

从人情的角度讲,一个能让老人心情舒畅的儿子,自然更有可能继承家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老四的恬淡是一种伪装,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老四,你的伪装很成功。

才能卓著、办事干练的老四

十五六岁开始,老四就开始奉命办理一些政事。无论是祭祀曲阜孔庙,掌管正红旗大营征讨噶尔丹,还是检验永定河水利工程质量,参与治理黄河、淮河,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表现出治国理政的突出才能。很多人说,其他争夺皇位的阿哥难道都是草包嘛?也不尽然,但是凡是就怕比较,别的皇子或许能力有,但是办事不精干,有的呢是办事挺利索,但是在才能方面或许有点欠缺。

当然,老四的才能和办事能力也是从青年时期磨砺出来的。可以说,这一点是四阿哥得以继位的基础,康熙帝一生英明睿智,他不会把江山交到一个草包手里的。

性格刚强,能弥补康熙朝政之不足的老四。

康熙老爷子在位期间一直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出现倦政的现象,导致吏治颓坏、腐败横生,国家形势不太好,各种乱象很多。如果选一个性格柔懦的人为帝,就很难扭转颓势,甚至让局面更加糟糕。而老四的性格比较勇猛刚强,雷厉风行,驭下严格,适合于临危受命、收拾残局。

性格刚强加上才能卓著,让老四在皇位争夺中成功了大半。

当上皇帝的老四也是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一改康熙年间的风气,他针对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张“着意搜剔”,把攻击这是“多事”的人斥为“浅见无知辈”。一时间,雍正朝换了新气象。

康熙老爷子隐然选好了自己孙辈的继承人

康熙帝非常喜欢四阿哥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并把他从雍王府带进皇宫亲自抚养。弘历聪明伶俐、仪表堂堂,处变不惊、举止稳重,令祖父青睐有加。

康熙干什么事都会带上这个可爱的孙子,外出巡幸要带他,处理政务要带他,甚至与大臣谈论军机大事,也允许他在一旁倾听。可以说弘历为晚年的康熙带来很多快乐。

弘历将来要做皇帝的传言在当时就不胫而走。要让弘历当皇帝,就得先把皇位传给他爹。毫无疑问,弘历的存在,是四阿哥得以称帝的加分因素。

一家之言

其实老四的生母是出身低微的乌雅氏,从出身上讲,他在众皇子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他能登上皇帝宝座,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我所说的这些因素,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让老四当上了皇帝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点赞,记得关注我呦!

参考文献:《清史稿》、《雍正传》等。


上国史鉴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康熙帝作为历史上名气最大建树最高的帝王之一,留下了许多后人难以匹敌的功绩,真

的可以算做“千古一帝”。

但是在他老年之后,由于在立储方面的犹疑不决和决策失误,使得立太子一事成了他晚

年的一个败笔,并最终造成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康熙的诸位有实力的阿哥们经过明争暗斗,四阿哥终于夺得皇位,即雍正。

雍正的上位一直很有争议,他本身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勤劳肯干,眼光独到,兢

兢业业。

但是由于“九子夺嫡”的惨烈,很多人一直不太承认他继位的合法性,并且民间传说他

是通过篡改遗诏而登上帝王宝座的,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

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

根据历史文献来看,在清朝时期的传位诏书,都是要写的很清楚的。

比如说传位于雍正,就会写明“传位皇四子”,这是有严格谨慎的格式要求的,而且在

清朝的时候,文字书写还是当时的繁体字,所以“十”和“于”是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

的简体字方便更改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传位诏书都是会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两套,这样即便改了汉文

的诏书,满文也会露出马脚的。

所以从以上几点看来,当时康熙确实还是比较钟意自己的四儿子。而雍正继位以后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把国家建设的非常强大。


江水趣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雍正当上皇帝,自然是康熙皇帝的遗旨。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怀疑雍正继位是通过改诏篡位的?我想即使康熙明确让雍正继承皇位,恐怕也有人说是雍正耍了心计,逼迫自己的老爸康熙传位于他。更何况雍正的继位比较糊里糊涂。

那么雍正继承皇位,是否真的是康熙的旨意?

我想既然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破除那些雍正继位的所谓“谣言”。

  1. 首先,是改诏篡位说。有人说,康熙本来是想传位于他的皇十四子胤祯,但是雍正和他的舅舅隆科多勾结,篡改了遗诏。将遗诏内容“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我想说,这纯属传闻。为啥这么说呢?很明显,在古代,“于”不是简体字,而是繁体字“於”。试想,“十”字如何改成“於”字?再者,一般诏书行文规范是“皇某子”,这样的话,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那么要传皇四子,如何能改?最后,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遗诏会有满文和汉文两份,试想满文如何篡改?


  2. 其次,那么既然改诏篡位不可能,那么就无诏篡位。不过这更不可能了,如果雍正没有任何大义,贸然篡位,如何让天下百姓信服?自然他那些兄弟更不信了,总不能雍正把他的兄弟们都杀过吧?唯一让他们闭上嘴的只有传位诏书。所谓无诏篡位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是胜利者记载的,自然在正史上不会出现雍正篡位的记载。所以所谓雍正篡位一说有可能是民间野史流传,是真是假,那就谁也不知道了。


青史回声


雍正的继位是有诏书作为书面凭证的,并不是只有口诏这种争议诏命。康熙当时只能选择雍正继位,皇长子凶残,早己被圈禁。二皇子就是废太子,早己失去资格。皇三子只是书虫,无治理庶政能力。那之后的皇子就以皇四子雍正为长了。那由他继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古代的嫡长制中,往往是早生一天就是天,晚生一天就是地(弟)。

雍正是终清一朝史治最好的时期,所以现在才会有这么多影视书籍来怀念他,他是清朝的好皇帝之一,他爹留给他的是史治混乱国库空虚的国家,他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史治清明国库充盈的国家。


进击的梨子


对于雍正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在雍正当朝时期就已经议论纷纷。特别是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更是已流传很久。史学界对于这个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其实我个人认为雍正是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才会被抹过分抹黑。这不,在外国人那里都有证据表明雍正的继承合法性。

来自于德国传教士戴进贤的两封信和 《马国贤日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二位是谁?他们怎么又会和雍正当皇帝扯上关系?

戴进贤是德国传教士,天文学家,是康熙皇帝任命的钦天监正。后升为礼部侍郎,在清廷任职长达29年。他在1723年10月17日致信耶稣会总会长说到:

最主要和可能对在中国的差会产生损 害的新闻,是康熙皇帝于 1722 年 12 月驾崩 及其四子雍正皇帝的继位。老皇帝狩猎回来, 在其北京附近的园子里染上了重病,不久驾 崩。在宾天前几个小时,他在遗嘱中将其四 子任命为帝国的继承人,告诫他要远离已被 囚禁多年的皇长子和皇二子,要起用皇八子 和皇十三子为尚书并封他们为亲王。后来 情况的确如此……12 月 27 日,各部拥戴皇 四子雍正登基。广大的帝国也接受了。

1724 年 11 月 14 日戴进贤再次致信:

在其晏驾的当天,当着所有来聆听王位 继承问题的皇子的面,指定其四子为帝国继 承人。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已经 40 多岁了他得到消息之后,便让人改正了皇帝后期诏 令开始的国家行政工作中的一些缺陷。他提 升了皇八子和皇十三子的爵位和地位。另 外一些享有二等爵位的皇子们以前也是康 熙皇帝的继承人,但是现在他们失去了继承 权。这些皇子被授予二等爵位。

马国贤则是意大利传教士,擅长雕刻和绘画,同样在清廷任职,非常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马国贤日记》中提到:

后来我才明确地得知,皇帝对医生完全 失去了希望,他把帝国托付给了他的第四个 儿子;然后他手握着那已经写好,而且保存 在一个小抽屉里的遗嘱,下令说照此办理。 在他大行后,遗嘱开读了,确实了第四子被 任命为他的继承人,号雍正。对此,在场的 兄弟们无一表示反对,因此他开始发号施 令,君临天下,大家一致俯首臣服。

其实除了这二位的信息中有相同的观点,当时的耶稣会中国副省会长葡萄牙传教士高尚德也曾发表了一份内容相似的信件给耶稣会总会。表明了雍正继位是具备合法性的。

外国传教士的言论是否可信?

根据戴进贤的在封信中的描述,康熙皇帝在病重时招来了两位外科医生罗怀忠和安泰,以便随时应召。在临终前更是将二人传到了康熙皇帝寝宫之外,在随诏后的不久便听到了房内的哀嚎之声,康熙驾崩了。

而马国贤得知消息的渠道则是在佟国舅家吃晚饭后被明确告知皇帝已经驾崩,并指定了第四子为继承人。由此可见,传教士所得的消息都是第一时间的,并没有可能被人恶意篡改。

那么,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传教士们有撒谎的可能性吗?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并不会。首先、信件是直接传递给耶稣教总会的,他们传递的是自己所知的具体情况,并没有需要撒谎的动机。

第二、在对西方传教士的态度上,康熙对他们是更具好感的,态度上也比较亲和。而雍正因为和他们接触比较少,在态度上就比较冷淡了。传教士们也不太喜欢雍正。只有不利于雍正的传闻才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信件所传送的内容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大山评说

通过外国传教士的文献内容,我相信雍正是真正接受到了来自康熙的旨意才顺利继承皇位的。根据后来的传教士的信件,我不排除一种可能,康熙本来是打算将皇位传给十四阿哥,但是却担心他从远方赶回来期间,帝国会出现动乱,因此才将皇位传给了雍正,希望他们两兄弟能够互相配合,将国家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