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你认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野骆驼9005184025938


儒家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实在是两个不同概念,农耕文化工业文明存在不可比较的落差。


江南诗丐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是老子所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却:屏去,退回。

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戎马:战马。

生于郊: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

老子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明诚书摘


《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你认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意思是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会快乐,痛淡而且对于身心健康有利。相反则焦躁不安。

一个人如果受贪欲的支配,那么将会万劫不复,老子非常推崇“知足。”

知足是一种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知足的人才会常足.

老子的《道德经》是从根本上修正一个人的思想和心态。

人们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必然会招来灾祸和不幸。

如果你不知足,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永远停在烦恼痛苦中。

人生应该在恰当的好处是要晓得刹车止步。我们要从老子的大智慧中获得人生的真谛。





蟹小鱼


知足,可以有这样的理解,即是“知”足够充实。显然唯有在人的认知足够到位,达到充实的程度,才具有把事情做好的条件。当人具备这样的条件时,人的内心自然是自信的,所以做起事来会自然而然,没有造作,一切水到渠成。

相反,如果不知足,就是“知”没有积累到足够充实的地步,如此就不具备把事情做好的条件,自然无法让自己得到好的结果。及人不知足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为“贪”,故而及人有了贪心,即为表现出不足之相,匮乏之相。

同时,要人知足,也暗含了让人立足本分,把能做好的该做好的切实做好的意思,如此让自己从脚下做起,一点点的锻炼自己,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展。而不是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从而让自己总是原地踏步。

再者,及人不知足,贪求过度,实为取祸之道。不具备做某事的条件,却一定要去做,由此不仅让自己付出的成本无法获得回报,更是可能将自己置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故而才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本然同在


《道德经》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指导人们以德为本,清净无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源与老子《道德经》中劝人“节制欲望"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的欲望。劝人知足常乐,凡是顺应自然无为之道,尽心尽力去做为,但不要妄为,即"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认为:不要过于在乎个人名利,而应该为道是求,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少思寡欲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宁,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准则,则整个社会风气将大大好转,思想素质提高了,能更好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足的人,会减少贪求,顺心自然,无忧无虑,泰然自若,远离羞耻与侮辱之事,知道适可而止,就能减少危险,可以长生久安。

孔子也说:“不知天命,不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诉求。否则,不切实际的欲望、不择手段的侵掠,必定头破血流、善心泯灭、道德沦丧,带来人类的悲伤,文明的浩劫。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果报,如影随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爱无为之德,节制私欲和贪婪,就能释解冤仇,远离灾难。

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是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是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决不是胸无大志的消极表现。

用陶渊明的诗做总结:"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秋水长天H


传说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传的道是太上老君的阳阴阳大道,道德经就是以阴阳大道的法则规范物质的行为,任何事物过度就扰乱阴阳平衡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道是阴阳大道,德是行为也可以理解为物理化学性质。不是现代人理解的道德。


万象真


古代的帝王,当了一国之君,并不满足,还要四方征战,扩大自己的疆土。战争带来的祸害,首先冲击底层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子说,天下有道,太平时期,马儿得以卸下戎具,为耕田、畜牧所用,人民安居乐业;而天下无道,征战时期,即使是怀孕足月的母马,也被拉上战场,可怜的母马在郊外生下小马。动物尚未如此,更别说人了。

有道和无道之间,是人的欲望。人能自控欲望,就是有道;人被欲望所控,就是无道。

祸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贪婪,不知足,贪得无厌。





国学紫薇


首先:

【原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出处】老子著《道德经》。

【译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会自得其乐。

其次以下是我自己本人的理解,人心不足蛇吞象,我这个人就比较容易满足,我从小到大就一直认为,你能得到多少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不是你想得到多少就能得到的,比如钱财,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做到适可而止,不要把事情做绝。

然后,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炼自己的过程。


儿童美术教师


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告诉我们人们,无论你做每一件事、或做什么事都不要过于贪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千万不要占便宜,占个小便宜就要吃大亏,所以,我们大家做人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官的要做到廉洁奉公,经商的做到买卖公平!


饒政


祸莫大于不知足,一切祸端都是由于不知足欲望膨胀的野心所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欲望人人有,但是不能过,太过就是错,太过就是祸,不偏不畸又难做,没有物质刺激难以推动社会发展,刺激过度人人追求利益,人们为了利益执而不顾,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而是把符合情理道德的事抛置脑后,有的铤而走险亡命相争,有的不讲道德冷酷无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